首页 > 文章中心 > 给予树教学设计

给予树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给予树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给予树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通过分析试卷,教师可以从解答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了解学生数学学习所达到的水平。而《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教学设计总体思路”六方面入手,这样的教学设计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有针对性,但“预设”的效果较难在设计中体现出成效。为此,笔者在做“轴对称与坐标变化”(北师大版)的教学设计时,尝试把“评价”融入课堂,以提高课堂效率。

二、基本设计

(一)自主学习,提高活动的参与程度

问题串:在网格中,两面小旗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于请找出对称轴,并用虚线画出对称轴。盂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并写出对应点的坐标。实施评价:淤本题能正确回答的请在问题后打“姨”,若不能则用红笔补充上正确答案(自评)。于准确画出对称轴,从“形”的角度认识图形间的位置关系(自评)。盂建立适当的坐标系,体会用坐标刻画一个简单图形(互评)。评价意义:通过自评和互评等方式,了解对已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二)合作交流,做好活动记录

小组合作: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应点有什么特点?于在直角坐标系内任取一点,做出这个点关于轴对称的点,看看两个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盂说说你得出什么结论?榆在这个坐标系里做出小旗ABCD关于轴的对称图形,并写出对应“顶点”的坐标。虞关于轴对称的两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类比推广)实施评价:淤落实小组成员均能正确描述对应点的特征,组长做好登记。于不同成员所取的点可以不一样,只要解释清楚即可。盂组员对结论的表述达成一致。榆组员能准确画出图形,并写出相应的点坐标。虞对主动解答的学生进行登记。最后,组长对本组的交流情况进行汇报。评价意义:给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注重记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表现。在此过程中,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拓展延伸,促进学习发展

教师引导:图形的位置变化能引起坐标变化,反之,坐标变化,图形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请同学们大胆猜想,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得出: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两个点关于轴对称;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同,两个点关于轴对称。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并提出验证方案。实施评价:对主动表述观点和思路的同学给予肯定;及时提问,了解学生倾听和理解别人思路的情况。评价意义:了解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巩固练习,评价学习成效

提供与知识点相关的练习:淤直接写出已知点关于轴的对称点坐标。于根据点的坐标变化,判断两点之间关于哪个轴对称。盂(知识技能)略。榆(数学理解)略。虞谈谈学习心得。实施评价:淤和于题为基础知识测评,多数学生能达到基本要求。对未达到要求的同学,可采取“延迟评价”,即暂不给出评价结果,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当取得更好成绩时再给予评价。盂和榆题来源于课后随堂练习,对于能完成的学生可以给予肯定。虞题反思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做出评价。评价意义: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教学。及时肯定学生的学习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同时,可以做好学生反思所得的过程记录。

三、设计反思

(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

在设计轴对称与坐标变化时,笔者反复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抓住“轴对称”和“坐标变化”等关键字眼,尝试从“形”的角度,回顾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之后,再结合教材,从对称轴出发,引入新课。参照《课标》的“评价建议”,关注学生活动的参与度,以及对思考结果的表达、交流程度和水平,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状况和变化。

(二)进行多元化、有效的评价

在课堂上,教师主要的评价方式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内作业、过程记录等。在教学设计中,笔者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择。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本着关爱学生的原则,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肯定和评价,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

给予树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设计 “以生为本”教学理念 创新 教学设计的几个原则

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重要领域,也是一门新兴的具有技术特性的教学科学。教学设计是指在一定的课程观和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过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系统思考、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新课程改革建构的主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建立的是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只有运用“以生为本”教学理念, 创新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才能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以人文关怀为终极目标。

一、传统教学设计,注重知识层面,热衷于知识数量和知识体系,甚至就是大纲的压缩或翻版。

课堂实施只见知识不见学生,只管“讲”了多少,不管“学”得好坏,教学设计成为课堂的“剧本”,老师机械地按照“剧本”化的“程序”轰炸学生,演绎出灌输知识的课堂“陷阱”。这种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师的教和书本的知识为本位的,从教师的主观判断或教学经验出发,侧重的是教学过程的程序化、细节化。尽管备课中也提出研究学生的任务,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在教师备课过程中,只是作为处于一个年级阶段的抽象群体来认识,研究的重点只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难点怎么讲上,依然是以教材为中心来思考学生的。要改变这种情况,设计教学设计时,必须从人文意识、实践意识和课程意识出发,从学生成长的层面来思索,着眼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立足于学生兴趣的开发,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进行有生命意识的教学。

二、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学生学习实际和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设计核心,重点解决学生 “学什么”“怎么学” “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并使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的教学设计。

它考虑的是学生“如何学”。课堂中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学生来展开,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理论强调的是:学不等于教,教也不能代替学,但教必须促进学,要以学习者为焦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因此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展开设计。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把对外部的信息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行加工和改造,建构新的知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只有充分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活动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学活动才能发挥其效果。

三、教学设计的几个原则

(1)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知人”是教人的前提,“知人”才能善教。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在我们的学生当中,由于父母的教育观念、自身素质不同,会造成家庭气氛和成长环境等差异。而这种差异又基于学生年龄、性别、能力水平、社会背景和文化基础的不同,一方面给课堂带来巨大挑战,另一方面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因此,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各自差异的基础上,把差异特点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作为教学的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计划地了解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并以此为教学的起点,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组织教学活动,从而把握主要问题对学生进行有得放矢的教育。

(2)教学设计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

树立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新概念,不能把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看作有思想、有感情、有权利、有尊严,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识加以个性化的整理与描述,以自己所能解释的编码形式进行加工,再纳入到各自的认识结构的过程。一个班的学生智力和潜力是不相上下的,只是在认识水平和学习速度等方面有差异。根据这些差异,寻找教育的好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是最能体现教师对学生人文关怀的教育方法。在备课时,教师若从学生认知水平差异出发进行设计,自然会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而发展学生各自的长处。

(3)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给予树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陈  柱

(宿迁中学,江苏  宿迁  223800)

摘  要: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立足于教材,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同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学法指导.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教材;教学设计;学法

一、研究教材

教好数学的前提是教师自身要理解好数学,理解高中数学首先从理解教材开始.教材有着系统的知识,严谨的结构,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凝聚了众多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心血,是我们从事教学的最主要依据,教材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例题、每一道习题都值得我们仔细研究.

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教师只有深入理解教材,才能把握好“度”,才能理解编写者的编写意图,才能促进教学智慧的产生,把握住培养学生数学地思维和良好的学习品质的机会,研究教材是当好老师、展开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

研究教材首先要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体系.要理解教材知识的背景,理解知识所反映的思想方法,懂得知识所蕴含的的科学知识、理性思维和价值观资源.对教材所呈现的知识结构有个整体的认识,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树立整体观,不仅关注本节内容的教材处理,而且还要关注本章内容的教材处理以及不同章节间的有机联系.其次要研究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的使用价值.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是教材编写者精心构思和设计的,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典型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例题和习题是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重要载体,例题和习题的教学是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问题解决经验的重要途径.由于篇幅和时间有限,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往往数量不多,这就要求我们平时使用时能充分挖掘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充分利用例题和习题所承载的使用功能,围绕例题和习题的设计意图进行适度的变式和拓展,让例题和习题成为学生巩固知识、拓展思维的不竭之源.另外,研究教材还要深入理解教材文本中所蕴含的教育因子,教材的编写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往往较一般教师有更高明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这些理解和认识往往蕴藏在教材内容中,需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中所渗透的有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子.

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学活动涉及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和策划的过程.通俗地说,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系统详细的预设.教学设计应该考虑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方法、多种媒介、时间的多少、任务的轻重等诸多教学要素,以达到预定目标和完成预期任务.

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必然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要能正确认识到学生现有水平和可以达到的水平,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教学建立在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上,即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余弦弦定理为例,如果直接给出余弦定理的公式,学生会感觉到突然且不易理解,如果能联系初中时学过的勾股定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锐角三角形或是钝角三角形,三边是否还符合勾股定理?如果不符合,应该有什么样新的关系?自然地让学生由余弦定理的特殊状态过渡到一般状态.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注重提炼思想方法.以往课堂教学设计过分注重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教为主设计教学过程,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导致满堂灌,阻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过程与结果并重.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知识本身以及和其他知识联系的理解,同时,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有更丰富的数学体验,积累数学素养和经验.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还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具体和抽象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遵循最优化原则,有人认为教师讲的越多学生学到的就越多,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学习心理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所得并非与教师的讲解的时间成正比.相反,教师过多的讲解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负面作用.教师的讲解要精,点到为止,学生学习的量要恰到好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使教学效果最优.

三、有效的学法指导

教与学是对立的统一,学是教的归宿,教服务于学,教学的有效应该体现在有效学习上.《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习方法的知识是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教学效果,除了在教上下功夫,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的质量,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更有效.

数学学法指导是一个由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组成的动力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系统和反馈系统的整体.对其中任何一个系统的忽视都会影响学法指导的效果,因此应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学法指导.

非智力因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盛不衰,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放在学法指导的首位.要能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重视培养学生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锻炼其学习意志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法指导的关键.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让学生预习而生疑,带疑听课而感疑,通过老师的讲解、其他同学的分析而悟疑,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改善学习效果.其次要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数学题是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等构成,要教育学生“宁停三分,不抢一秒”,逐字逐句仔细审题,耐心揣摩.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规范解题的习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逻辑性强、思维严谨的学科,而规范有素的解题习惯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只有以本为本,在规范上下功夫,才不至于使提高能力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张国栋.课改的深化与发展———关注教学的有效性[J].数学通报,2007,(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给予树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合作与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247-01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的关键,没有良好的小学教育,就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所以说,如何进行小学教育,成了每一个教育者思考的问题。根据我近几年的教育经验,我认为,上好每一堂课是整个小学教育的核心。因此,我就自己的几点看法浅谈如下:

一、良好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保障

教学设计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谓“教学设计”,就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双向活动程式;而创设的教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对教师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策划,是对学生达成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精心设计。通俗地讲,教学设计就是备课。过去是就教材而备教材,强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多是以教师的“解读”牵动或代替学生的“解读”,可以说学生是接受式的学习。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再不是单独的讲解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所以说,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上,再不能单独的按照自己理解去设计,在更多因素上要考虑学生的学情,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学生认识水平和教力相结合,循序渐进,相辅相成,其次,还应当深入研究教材。

从教学方法上。真正把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情感。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一切新鲜事物抱有极大的好奇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制定有启发性、趣味性的设问,可以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多动脑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使小学生一节课45分钟都在认真地学习、思考是非常难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创设一些动静结合的课堂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带六年级的学生进行词语接力比赛,因为六年级的小学生已经通过几年的学习掌握了一些短语以及词语,这对他们来说不算过高的要求。把一个班级的孩子分成五-六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中的任何成员要以上一个小组说出的词语的最后一个字为开头或者谐音,在黑板上写出下一个成语或词语,并进行最后的分数评比,设置不同的奖励。通过几次成语接力,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短语和词语,我发现这种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记得更牢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成绩,学生真正在快乐、合作中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医学研究,一节课,小学生聚精会神的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这就涉及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的问题,教师要分清主次,把时间集中在精讲课文、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上,之后再考虑其他形式的学习活动,切不可填鸭式的灌满堂。

二、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学习的快乐,理解团队的量

所谓合作,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因此,在我们的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按照教学设计,适当的创设合作性学习,如《白杨》一课中,可以设计让学生讨论白杨树的精神,以及它所代替的老一辈边疆建设者忠诚职守、无私奉献边疆的大无畏的品质。还如在《晏子使楚》一课中,可以将课文内容改编成简单剧本,编排为戏剧,组织学生演出,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将课堂还给学生,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老师也可以参与到讨论中,但一定要保证做到,保持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对表现好的小组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知到合作成功的。

1.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多变互助,为每个成员创造了平等参与的机会。

小组长可以轮流担任,每人都有机会代表小组向大家汇报,小组是由共同目标结合成的集体,每人都有小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大家都团结一致、共同出谋划策,为小组目标的达成作出努力。良性互补的共同学习,能把一个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是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给予树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一个决策者、创造者,而不仅仅是教材的执行者。为此,教师需要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创设各种教学活动。课前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认真解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有效设计教学活动。

1.1解读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解读教材是专业基本功,解读教材时必须对教材本身有明确地理解及读懂教材讲什么,教学要求是什么,再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教什么。我在教学《斑羚飞渡》、《珍珠鸟》这一类文章时,有忽略老斑羚的牺牲精神以及人和动物和平相处却一味强调“环保”问题。教学设计时应紧紧围绕主题,以免偏离方向。教师只有在领会教材意图,掌握教学思想,抓住教学起点的基础上,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心应手,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1.2明确目标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导航系统。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各种教学活动设计都应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根据经验,不少时候教学目标是迷失的,如,在教学活动课“戏剧大舞台”时,课堂从头到尾唱京剧、黄梅戏、扬剧以及表演,这样的课堂活也活了,乐也乐了,但学生最后并没有掌握戏剧的知识,只有教学目标明确了,定位正确了,才能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

1.3设计活动是有效教学的重点;学生负担过重,教学效率低下,在很大程度上缘于训练设计的简单化。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是合作探究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设计各种探究活动。我在教授“戏剧大舞台”活动课时,先让学生欣赏几种戏曲,提出第一问“这是哪几种戏曲剧种?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剧种?”正当同学们讨论兴奋时接着提出第二问“能说出几个著名的戏曲故事吗?”此时学生兴致极高,课堂气氛活跃。于是又提出第三问“这些故事中人物有怎样的性格?常用些什么样的脸谱表达出来?”。在学习《伤仲永》一文时,围绕仲永“泯然众人”这一结果,原因是什么?先用书上的句子回答。再延伸:仲永自己有没有责任呢?你如果是仲永,你会怎么做?最后指导讨论:“谈谈成才的因素”“你将如何面对学习”等,让学生通过讨论在探究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既激发学生兴趣,又让学得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由此可见,好的教学活动设计能把课堂教学推向。

2.有效教学的关键有效实施

教学设计是基础,教学实施则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既是策划者又是指导者,紧紧抓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有效地实施教学。

2.1有效讲授;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人认为课堂教学只能“少讲”甚至不讲,其实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离不开讲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讲授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讲的内容、方法。讲亦有道。一是讲授内容是必要的,二是讲授方法是清晰到位有效的,三是讲授必须是适时的。孔子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在学生迫切需要时发生的讲授是最有效的。

比如学习《伟大的悲剧》一文,对七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我这样讲授:“我们知道悲剧就是以悲惨结局结尾的故事,而文题是‘伟大的悲剧’,既然是悲惨的故事,为什么蕴涵着伟大呢?文是“悲”又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它们又伟大在何处?”我抓住文眼——“悲”和“伟大”,以“悲剧故事为什么蕴涵着伟大”这一看似矛盾的问题作为分析内容,成功讲授本文的主题。

2.2有效提问;有效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发端。有效的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把握空间的开放度,内容上的深刻性,对象上的层次化,是有效提问的关键。如,在教授《行道树》一文时,我提示学生用抓文眼法、寻找关键词句法等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对文中“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把深沉给予我们”难以理解。我让他们抓住三个关键词“神圣”、“痛苦”、“深沉”,把大问题化成小问题。①为什么行道树认为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②从事神圣的事业行道树随了哪些痛苦?③为什么说痛苦反而把这种深沉留给我们?从痛苦中能得到快乐吗?对于这几个小问题学生容易解答。再把三个小问题连成大问题,学生的疑难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注意提问的层次化,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所谓深者得之深,浅者得之浅。

2.3有效倾听;有效倾听的真实含义是“有效的关注”。因为这里的倾听不仅指用耳朵,同时注重用眼睛。有效倾听是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状况,心中有学生是教师专业化的标志之一。首先要求养成倾听学生的习惯,把课堂的中心工作从关注教案转移到关注“学况”上来;第二要善于发现,特别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回答及作业中的问题,善于发现这些问题的课程价值,生成珍贵的教育资源。

2.4有效反馈;有效的教学依托于有效的反馈。首先反馈宜适时,这时的反馈有利于学业的提高,同时反馈宜“积极”。所谓“积极”的反馈是指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继续学习的反馈,而不是通过反馈挫伤学生,力求在积极的反馈中交流情感,实现精彩的互动。学生对学习越是投入课堂反馈越是积极。因此,有效反馈对于教学有效性的影响举足轻重。

有效实施还可以通过课堂上进行有效活动以及有效管理来达到综合的有效教学的效果。

3.有效教学的保证有效反思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同时寄寓着教师职业的人生价值。有效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面是通过有效反思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