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休闲农庄

休闲农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休闲农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休闲农庄

休闲农庄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休闲农庄;郎溪县;生态保护;休闲观光

Abstract:To the Langxi County town of new hair jianxi dream estate landscape design, for example, be enhanced through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park tourist shopping Commercial Street, central service area, leisure area, and modern agricultural planting four plates, the park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to create a se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leisure resort multifunctional farm.

Key words:leisure farm;langxi;ecological protection;leisure and tourism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休闲农业是一个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将农业生产和乡村旅游完美结合的一个新型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对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互动和美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使得很多农庄农业生产功能较强,而景观观赏功能、休闲服务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较弱,加上开发和建设上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

1规划区域的背景和项目概况

郎溪县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处于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范围,是东部开放与中部崛起的对接地,是安徽省东向发展的“桥头堡”,与长三角15个最发达的城市均在3小时车程以内,G50沪渝高速、郎溧线、宣杭铁路以及建设中的扬绩高速穿境而过。郎溪县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物产富足,素有“鱼米之乡”、“天然植物园”之美誉,被农业部授予“中国绿茶之乡”和“全国茶树作物无公害用药示范基地县”。全县淡水资源充足,水质良好,南漪湖是安徽省第二大淡水湖。

本项目位置在郎溪县新发镇涧西村,区位条件相对优越,交通连接性强。距离郎溪县20公里,与江苏省高淳县接壤,214省道穿境而过,到南京市区仅1小时路程,2小时可达杭州、苏州、无锡等多个长三角发达城市,素有南京“后花园”之称。距芜申运河码头8公里,距溧广高速进口10公里。

项目地占地面积为867亩,其中第一组团186亩,第二组团681亩。项目地的周边环境为田园乡村风情,内部环境在水系的西北方向为林地,水系的东北方向为农田,大大小小的水塘的面积合计有140余亩。场地中现有香樟、银杏、松树、竹林等几十种植物,农田主要种植水稻和太子参。

2总体规划

2.1规划的总体定位

该项目的总体定位是以现代有机农业为依托,全方位地开发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相互配合的项目,打造成集有机农业生产、科技农业示范、自然生态观光、休闲娱乐体验、生态环境保护和乡土文化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升级版的生态农庄。

2.2景观规划的原则

(1)景观规划应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首要原则,在研究庄园内本土植物的综合功能和群落构成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和利用好园内原有植被,处理好植物景观、生物栖息地、生态元素的稳定发展和植物种类的关系。

(2)景观规划因地制宜地以本土树种为核心进行植物配置,以较低的成本营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植被景观,构成适合本地气候、土壤等自然元素的稳定的植物群落。

(3)景观规划需充分考虑人为活动的因素,根据地形、场地条件、功能要求等通过庄园内道路、廊道等合理组织植被的分布,形成有特色的景观结构,更好地发挥和放大其生态功能。

2.3功能分区

根据基地的现状条件,本次规划将基地划分为旅游购物商业区、综合服务区、休闲度假区及现代农业种植区四大功能分区。商业区以2~3层商业为主,主要销售皖东南的土特产。综合服务区主要用于整个区域的接待服务,满足游客的集散、停车、餐饮、住宿等。休闲区可以垂钓、观赏、水上娱乐、茗茶、儿童乐园、草坪婚礼等。有机蔬菜种植除了供游客观赏体验外,还是某大行企业的蔬菜基地。

3景观分区规划

根据场地的地形条件和功能要求,重点升级五类园区景观。一是功能性景观,如停车场、景观大门及集散广场等;二是园区的自然景观,如水面、竹林;三是服务型景观,如旅游购物商业中心、接待中心、公共厕所、商务会所等;三是标志性景观,如“农耕”雕塑、入口牌坊等;四是农业景观,如经果林、有机蔬菜的种植。

3.1功能性景观

生态停车场做到绿化和停车两不误,形成车旁有树车下有草的绿色生态效果,停车场周围辅以灌木、乔树和花草组成的绿化带。在路边的节点放置各类农耕器具,种植小型的农作物花圃,营造一种田园的风光和特色。

3.2自然景观

充分利用园内水资源这一景观要素作为整个庄园景观空间布局的基础,结合水的自然形态,综合运用现代的景观处理手法,围绕水打造景观主轴线,建成景观道、生态道、休闲道、文化道、创意道。

结合水面设置亲水平台、曲桥、栈道、临水轩、临水茶楼、嬉水滩等,开展江南特色划船、水上自行车、水上步行球等娱乐项目。设置景观型的钓鱼台,配置特色石凳和悬臂式遮阳伞等设施。结合水系整理,依坡就势铺设沿岸游步道,形成移步换景的效果,营造田园诗意境,打造具有水韵风情的涧溪水岸。

3.3服务性景观

建筑群体采用徽派设计手法,主体以二至三层为主,外观错落有致、风格协调统一。除了建筑风格统一外,将整个旅游购物商业街看成是一个景区,按照专业旅游景区的管理模式,对街区进行景区化经营管理、实施营销,在20米宽的内街中内置各种休闲节点、标识系统及交通系统,实现商业街的升级管理。院落式的商务会所营造精致的院内外小环境,满足高端客户的需要。独立设置的商务餐厅楼具有优雅的窗外景观,通过道路、廊道、风景墙等将相对独立的庭院和楼馆进行合理的空间组合。

3.4标志性景观

郎溪行政规划区属于宣城市,徽文化特色明显。在园区入口设计入口牌坊,在园区交通节点设置若干具有农耕元素的雕塑,既有观赏功能,又具有可操作性。

3.5农业景观

现代农业种植的规划面积约700亩,主要是种植有机蔬菜、有机果品和苗木,种植区域重点考虑植物和蔬菜的品种搭配、色彩搭配和观赏性效果,让当地野花野草生长起来,形成景观独特的土生草坪。在这样的自然草地中植物种类多样,乡村氛围浓郁,能为当地的昆虫、鸟类等生物提供生存条件,有很好的保护当地生态的功能。现代农业种植园区综合了城郊、村庄、果园、人家等种种意象,自然天成的果园和乡村环境对城乡居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俞孔坚. 关于防止新农村建设可能带来的破坏、乡土文化景观保护和工业生产保护的三个建议[J].中国园林,2006,(8):8-12 .

休闲农庄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观光园;互动;节约型;水循环利用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0-0087-03

Discussion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a Conservation-oriented Leisure Farm ――Taking the Eco Agricultural Sightseeing Garden of Magnolia Lake in Huangpi,Wuhan as an Example

Chen Li et al.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School of Environmental Design,Wuhan Institute of Design and Sciences,Wuhan 430205,China)

Abstract:Ecological agriculture sightseeing park is emerging in recent years,with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duction and sales and leisure sightseeing function with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effect.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Wuhan Huangpi Mulan Lak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ightseeing Park takes grandma's memory as a starting point,to create a beautiful and peaceful and idyllic life atmosphere,let visitors natural and fully interactive,combined with a variety of ecological tour experience,to meet people close to nature's psychology,to pick up the memories of the move. At the same time a drop of rain in the journey as a clue,combined with landscape of water resources recycling,processing way to explore a variety of in the process of water use problem,guide the utilization of attention water resources. Expect to create a beautiful garden in harmony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for the public at the same time,to provide a model of ideas and case for rural water resources.

Key words:Eco agricultural sightseeing garden;Interaction;Conservation-oriented;Water recycling

休闲农庄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一种新尝试,也是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各地休闲农业蓬勃发展,休闲农庄数量急剧增加。随着休闲农业竞争态势的全面展开,休闲农庄的规划设计也相应出现了新的变化和特点。生态农业观光园就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生事物,它强调建设“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都可接受的农业”[1]。本文以武汉市黄陂木兰湖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为例,力求创造出服务于休闲度假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性观光农业景观,同时探索实现可持续的节约型的农庄建设方式。

1 基地概况

1.1 基地区位 黄陂区位于武汉市北部,全区森林覆盖率约占武汉的一半,故有“武汉之肺”的美誉。木兰湖位于黄陂区东北端的木兰乡,南距武汉市中心城区38km、西距孝感市30km、东距麻城市60km,交通十分便利。项目位于木兰乡经堂庙村,毗邻木兰湖。总用地面积为10.67hm2,包括3.41hm2的水面面积。

1.2 基地景观资源 基地现状自然山水田园景观维持较好,四周农田环抱,两面湖波荡漾、田园风光宜人,但景物较为单调,还有待人工改造充实观景效果。基地现状植物较为单一,主要分布在场地北侧和南侧。胸径在15cm以上具有保留价值的乔木有麻栎、构树、乌桕、槐树,现存具有保存价值的灌木丛有金樱子、油茶。基地内的水体大部分为人工开挖的小池塘,另有部分遗弃的水稻田为季节性储水。在雨水较多的季节,北部和西南部的两处汇水线形成溪水流入稻田,并最终汇入东侧的木兰湖。基地内现存建筑4栋,其中一栋已废弃的三层烂尾建筑留有框架,现偶有工人在此休息。框架结实,年限不长,所占地理位置好,视线极佳,可考虑改造并赋以新的功能。

1.3 服务人群分析 基于木兰湖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区位和资源,分析可知其服务对象主要为4类人群:家庭群体、公司团体、学生团体及疗养人士,其游览时间、需求期待及可开展的活动项目如表1。另可开展商务会议、婚礼场地等服务,以吸引新的潜在对象。

2 规划设计主题与定位

2.1 规划设计主题 木兰湖水域宽广,湖畔民风淳朴,别具木兰人文特色,一直是武汉市民最青睐的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小溪、野花、庄稼、野鸭……一切人或物都以最自然的状态存在着,可惜好景不长,所有的一切被城市化渐渐替代。本案结合全园进行景观规划设计,营造田园牧歌式优美宁静的生活氛围,让游人与自然充分互动,结合多种生态游览体验,满足游人亲近自然的心理。同时以一滴雨水的旅程为线索,结合造景对水资源进行循环使用,探索在水的使用过程中多种问题的处理方式,引导人们关注水资源再利用问题。期望在为市民创造一个与周边环境和谐相处的美丽田园的同时,为农村水资源处理提供一个样板思路与案例。

2.2 规划设计定位 项目以黄陂当地文化、木兰湖畔天然优越的周边环境为依托,立足于生态环境营造和发展旅游业、满足城市居民休闲需要为目标,创建一个集农业生产、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生态修复为一体的复合型农业观光园。人类活动定位:为人类提供游憩、休闲、疗养、观光、体验、度假等功能;城市功能定位:为城市提供旅游资源,为农村水资源处理提供样板;生态功能定位:将场地建设为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生态敏感性场地。

3 规划设计要点

3.1 景观结构分析 整个园区的景观结构为“一轴两翼四区多节点”。一轴为园区主入口与净化湿地形成的北两翼。北翼为观赏花田、芳香疗养和密林小道构成的安静休闲区;南翼设有农事体验、果蔬采摘、与鱼同乐、乡村住宿等多种活动,形成活力四射的动态区。自北向南的一条景观道路将花卉植物观赏区、缤纷入口区、鲜果采摘区、农事体验区相连,多条小型环路穿插其间联系各个节点,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如图1)。

[(m)][5 50]

图1 景观设计总平面概况

3.2 生态水循环利用 本案将生态水循环分为雨水收集利用和污水处理回收利用两大系统。雨水收集利用包括:收集全园屋顶上的雨水,如生态餐厅、芳香轻食餐厅、香草木屋等,让其进入建筑周围的雨水花园进行净化处理,最终可用于农作物灌溉、绿地灌溉等;收集路面雨水,任其随地形流向人工湿地集中净化处理,通过这些不同的净化途径,产生的净化之后的水可用于非农作物的灌溉、园路清洗、景观用水等。污水处理回收利用是将住宿区和服务建筑内的洗浴用水、冲厕用水等回收进行初步处理,再排入人工湿地进行净化,达标之后可供给园区清洗用水(如图2)。这样的水资源循环利用可以在不突破场地限制的情况下,兼顾防洪减灾、水质改善和景观特色方面的需要。

[屋顶雨水][冲厕污水][洗浴用水][厨余污水][地面雨水][水的旅程][ 进入建筑附属雨水花园净化,多余排入人工湿地][ 通入沼气池,供燃气][ 经污水处理设备初步处理后进入人工湿地进行净化处理][ 通入沼气池,供燃气][ 顺地形收集,进入人工湿地][收集的水经过人工湿地层层净化,达到再生水标准,可分别利用于农田浇灌、园务用水、冲厕用水等。]

图2 水资源循环再利用示意

3.3 植物景观建设模式 在植物景观建设方面以“四季观花、四季采果”为主题,充分发挥其农业园的本质特色,扩展其生产游览的经济效益。园区内既有丘陵地带,也有滨水空间。在植物种植方面,既要考虑陆地上的乔灌草搭配的观赏,又要考虑水体中水生植物的的造景效果。在色彩构图上,陆地上的植物种植讲究色彩搭配合宜,背景宜用深绿色调;在水中植物搭配方面,需根据水面的大小不同选择相应面积和种类的植物进行造景。在平面线条构图上,陆地上的植物可通过灌木与地被的对比形成丰富的边际线。观花采果种类见表2。

在观光园内的生态处理环节中,植物滞留净化功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水生植物中主要选取了以下种类:黄菖蒲、千屈菜、花叶芦竹、狼尾草、鸢尾、细叶芒、蓝羊茅、荷花、唐菖蒲、芡实、萍蓬草、慈姑、溪荪、菖蒲、眼子菜、水葱、黑藻、再力花、梭鱼草、荇菜、香蒲、芦苇、睡莲、凤眼莲、菱角、美人蕉、旱伞草、茭白、金鱼藻等。

3.4 原有建筑生态改造 方案将位于场地南侧的三层柱网结构的烂尾楼改造成为集生态餐厅、室内植物观赏、立体农场为一体的功能复合型建筑。建筑平面呈镰刀形,入口处设中庭,将建筑分为东西两部分:西侧主要为室内立体绿化,从1~3楼均种植观赏植物与农作物,如有需要可在其中设置临时桌椅供游客就餐使用,建筑顶层为屋顶花园,设置为不需要其他水资源灌溉的,完全依靠降雨的屋顶植物生长绿化系统[2];建筑东侧尾部呈阶梯状,一楼为餐厅大堂与雅座,二楼为包厢及室外花园,三楼则作为蔬菜种植区。东西两侧的二楼、三楼均可通过悬空走廊进行人流的引导与疏散。建筑屋檐为U型钢结构,设置一定的倾斜角度,将汇集于屋顶的雨水收集起来,聚集于建筑北侧的水池之中,经过一定的沉淀处理后,进行储存利用。可将水池中贮存的雨水抽至屋顶经过土壤下预埋的滴灌设备层层灌溉,节约水资源。

3.5 活动方案策划 方案针对不同的旅游人群和旅游需求按园内资源划分出以下4套活动方案:(1)家庭群体:农事体验、果蔬采摘、特色餐饮、乡村民宿、自助烧烤、香草手工、花卉观赏等,该活动需多人合作,互动性强,能增强家庭的亲密度。公司团体:户外拓展、农事体验、果蔬采摘、特色餐饮、乡村民宿、鱼虾池戏水、自助烧烤、篝火晚会等,该活动集体参与度高,适宜多人群体游玩。(2)学生团体:户外拓展、自助烧烤、鱼虾池戏水、农事体验、香草手工、花卉观赏等,该活动也适宜群体参加,可进行体能、自然、农事教育。(3)疗养人士:晨跑、林间漫步、芳香生态疗养、摄影、垂钓、观鸟等,疗养人士更多的是需要一个绿意盎然且舒适方便的环境,项目中动静空间的划分很分明,森林原生态的氛围适宜疗养活动,各区之间连通方便。

4 方案总结

本案是对于农业生产功能与观光旅游功能的复合式探索,在现今倡导集约化设计的前提下,探索在农业园中多功能复合使用的可能性与适宜性。设计需要考虑的原则之一是“以人为本”,与此同时也需考虑自然生态的保护。因此,在充分挖掘人类的使用活动上,利用现状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尽可能的建立重复使用资源的循环系统,达到对场地的最小干预。项目设计中,通过对雨水的收集和污水的处理,实现场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且在场地内部结合场地本身特点进行造景,将水处理景观化。与此同时,为都市的亚健康人群提供了一个修养身心的场所,创造了一种以生态旅游为依托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最大化地实现了人的需求与环境需求的统一,探索人与自然的互惠相处模式。

参考文献

休闲农庄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建议;江苏盱眙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253-02

盱眙县地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气候四季分明,境内丘陵众多、河网交汇、生态优美,森林覆盖率达28.92%。素有“两亩耕地一亩山,一亩水面一亩滩”的美称。其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县各类休闲农业约260家,年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占全年旅游总人数的35.7%,同比增长10.2%;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超过10亿元,占全年旅游总收入的20.8%,同比增长13.5%,盱眙休闲农业正以蓬勃的发展势头向前迈进。

1 盱眙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阶段

2006年以前,盱眙县休闲农业数量极少,约有40余家,基本处于休闲农业发展的原始阶段;2006―2010年期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渡口村、新华村、陡山村为中心,逐步发展农家乐产业的规划,一时间全县休闲农业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新增150余家;2011―2015年期间,休闲农业继续稳步增长,新增70余家。

1.2 模式形态

目前盱眙县休闲农业大致可划分6种模式形态:以澳吉尔绿博园、龙虾博物馆为代表的科普教育模式约占3%;以龙虾节、甘泉寺庙会等节庆活动为主的民俗风情模式约占3%;以盱眙国际房车露营基地、韵园农庄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模式约占6%;以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回归自然模式约占8%;以玉皇山为代表的田园农业休闲模式约占22%;以陡山村农家乐集聚区为代表的农家乐模式约占58%。

1.3 服务种类

从目前盱眙县休闲农业提供的服务类型看,科普教育服务约占5%,住宿服务约占16%,而购物服务、娱乐服务及餐饮服务为主要类型,可见提供住宿和科普教育服务的休闲农业仍显不足。

2 主要做法及成效

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推进休闲农业深度开发

近年来,盱眙县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发展工作,提出了“泛产业融合、全域化旅游”发展思路,突出生态旅游、水乡旅游,着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在淮安市率先成立了休闲农业技术指导站,同时加大休闲农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重点向中澳乐博园、农本尚品等一批有实力的休闲观光农业倾斜。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全县各类投资主体积极投资休闲农业,使得各类休闲农业产业数量连年增加,质量档次稳步递增,业态类型日趋丰富。

2.2 强化品牌创建,不断提升休闲农业服务品质

一是建“国家级休闲农业品牌”。2013年盱眙县获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4年江苏三农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企业,2015年盱眙县陡山村和明祖陵村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通过创建国家级著名品牌,示范引导全县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开展“省级星级乡村旅游区创建活动”。截至2015年,盱眙县共有7个省级星级乡村旅游区,其中4星级2个、3星级2个、2星级1个、1星级2个,通过创建一批星级乡村旅游区,进一步引导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范发展。三是精心打造一批省级休闲农业品牌。2012年新华村获“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称号,2015年陡山村别评为“江苏省农家乐集聚区”,通过省级休闲农业品牌的打造推进全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和休闲农业发展。四是打造休闲农业节庆品牌。以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为平台,衍生打造一批节庆活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支持、全民参与等措施,逐步打造盱眙特色的休闲农业名片。

2.3 拓展休闲农业,不断促进特色产业链延伸发展

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一是拓展一批以生产、加工、采摘、参观学习、餐饮服务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二是重视产业内涵的挖掘,将科技、文化、园林艺术等元素注入休闲农业,创新休闲农业产品,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如以现代科技农业为主题的澳吉尔绿博园、以红酒文化为主题的中澳乐博园、以园林花木盆景为主题的盱眙万景园农庄等一批注重产业深度开发、强化创意营销的特色休闲农业产业[1]。

2.4 创新推介手段,不断提升休闲农业知名度

近年来,盱眙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坚持休闲农业宣传推介的不断创新。一是“以节为媒,推介品牌”。以“中国盱眙龙虾节”为媒,通过走进北京、上海、宁波、南京等特大型城市,广泛宣传盱眙休闲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产品。二是“以会为台,提升品牌”。在推介休闲农业品牌的同时,注重品牌的提升,县财政每年都拨付一定的资金,组织本地农业企业参加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举办的农展会和休闲农业推介会。不断放大品牌效应,提升盱眙县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以媒为媒,宣传品牌”。2016年盱眙县通过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盱眙公众号向社会推介“梨花结缘聚三河”等19个休闲农业观光季精品活动,点面结合吸引更多的长三角地区的游客到盱眙县农村休闲消费。

2.5 坚持立足乡村,着力拉长产业惠民生

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盱眙让休闲更有味。2013年盱眙县承办江苏乡村旅游节启动仪式以来,创新旅游开放模式,连续3年实施“乡村旅游免费年”,全县4个4A级景区免收门票,惠及全国各地游客;财政每年拨付2 000万元补助景点景区,推动“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期间,盱眙县新发展农家乐近100家,其中星级农家乐近30家,进一步增加了全县休闲农业产业链收入[2]。

3 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长远规划,项目内容特色不鲜明

盱眙县近几年休闲农业可谓遍地开花,但绝大多数都是私营业主或农民自发新建,整体建设水平较低,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规划、项目重复现象严重,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错觉,发展的无序性和盲目性较为普遍,造成项目建设缺乏特色,进而导致恶性竞争以致效益不佳。

3.2 缺乏营销手段,项目文化底蕴匮乏

盱眙县休闲农业由于起步晚,在市场营销方面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和市场营销理念,导致行业间简单效仿现象严重,忽视自身品牌运营,缺乏农耕文化、餐饮文化等底蕴的支撑,仅停留在采摘、垂钓、观赏等表象上,缺乏吸引力,导致休闲农业项目宣传力度不够,品牌知名度不高[3]。

3.3 缺乏专业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休闲农业对管理水平的要求远高于单纯的休闲业和农业,因樗是多功能、综合性的产业,其发展需要财务管理、导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人才。但是目前盱眙县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专注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户,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及管理经验。

3.4 缺乏规模效益,经营分散化程度高

休闲农业在盱眙县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主要以自发、分散、粗放的私营、个体等经营模式为主,虽然传统的休闲农业对游客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由于大面积的分散经营,导致品牌形成、科学管理与整体营销难度加大,并且有限的经营规模难以形成相应的产业化发展空间,缺乏竞争力。

4 建议

4.1 科学规划布局

把休闲农业发展纳入全县农业发展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按照“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要求,重点打造以城区为核心,河西水乡、东部平原、山区丘陵为片区的“一核三片”休闲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突出水乡、田园、森林特色,做到有序发展、相对集中、规模开发,提高观赏性、体验性、娱乐性和教育性,避免雷同。

4.2 制定标准和规范

加快制定“盱眙县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等相关休闲农业标准体系,以标准来促进休闲农业规范发展、提档升级。

4.3 搭建网络信息平台

以盱眙旅游网和盱眙农业网为平台,加快搭建以休闲农业政策法规、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本地休闲农业景点介绍、农家乐餐饮推荐、精品休闲观光农业线路推介、民俗及农耕文化展示、特色农产品展示等为内容的盱眙休闲农业信息专栏或链接,更快速、更便捷地让游客和投资者了解盱眙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4.4 推进联合协作的双赢机制

推进当地休闲农业企业与农产品加工企业间的合作或联营机制。休闲农业企业可以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厂房和设备生产自己的特色农产品,销售给游客。同样,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利用休闲农业企业庞大的游客资源,推销自己的农产品。通过联合和协作,推动产业化发展[4]。

4.5 培育特色休闲农产品品牌

发展盱眙休闲农业必须要结合水乡、平原、丘陵的特色,鼓励和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和野生资源进行精细化加工和深加工。重点打造鲍集螃蟹,玉皇山水果,兴隆富硒龙虾,观音寺西瓜,仇集牛肉、麻油,铁山寺草鸡、葛藤、板栗,维桥虾稻米、火龙果,盱城戚大山槐花蜂蜜、明祖陵草菇、火龙果,穆店农本尚品蔬菜,旧铺雨山茶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影响力的品牌。

4.6 拓展特色农家菜品牌

充分挖掘汉文化、淮扬文化的潜力,开发地方特色菜品,以农家味为特色,河西水乡突出鱼、虾、蟹、水生蔬菜等;城区及东片平原地区突出鲜活、绿色有机蔬菜等;西南山区突出家禽、山野菜、中药材为食材的农家特色。

4.7 创建一批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品牌

一是积极开展中澳乐博园、韵园农庄等一批休闲农业企业省级乡村旅游区的升星和创星工作;二是全力推进陡山村、新华村争创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工作。通过品牌创建,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形象良好、诚信守法经营的休闲农业企业,创建一批盱眙休闲农业企业品牌。

4.8 强化休闲农业人才培训

由县委、县政府引导,县旅游局和县农委具体实施,开展休闲农业、餐饮服务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

4.9 完善休闲农业配套设施

一是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对观音寺西瓜等一批园艺品种进行升级改造;同时大力引进农本尚品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广先进、适用的园艺和种植养殖技术,强化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二是建设完善休闲农业场所接待中心、停车场、游步道、路牌标识和废污物收集处理设施,为游客提供优质便捷的硬件服务。

4.10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一是积极向上争取相关资金及政策用于扶持休闲农业发展;二是休闲农业示范点、“农家乐”经营户减免营业税,销售自产初级农产品及加工品享受免税,用水用电享受农业收费标准等政策;三是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提供信贷服务和资金支持;四是鼓励将休闲农业列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贴息、中小企业创业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的范围之内。

5 参考文献

[1] 赵航.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2] 陈宇峰.城市郊区休闲农业项目集聚度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休闲农庄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现状;对策;河北内丘

内丘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是邢台市“一城五星”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辖5镇4乡1区,309个行政村,面积787km2,常驻人口32万人。该县太行风貌,青砖石楼古色古香;山林翠绿,万果飘香,苹果中药名声远扬;现代农业,科学种养,农业庄园逐步增长;民俗庙会,民艺民技,民间文化熠熠发光。因此,内丘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1基础条件和优势

1.1自然、人文、生物资源丰富

内丘县作为中医鼻祖扁鹊的故乡,其历史悠久,距今逾2000年,且是“邢白瓷”发源地,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具有富岗山庄、百果庄园等生态景观,邢窑遗址、扁鹊庙等人文景观,更有寒山、鹊山等自然风光。其中富岗生态园和中国百果庄园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扁鹊庙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为山地、丘陵、平原3个地貌单元,各占1/3。西部山地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中部丘陵岗丘连绵,冲沟遍布;东部平原一马平川,沃野千里。山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中华名果“富岗”苹果即出自这里;丘陵区干旱少雨,光照条件好,适宜种植中草药、小杂粮;平原土地平坦肥沃,灌溉条件好,是粮食、设施农业的适生区,也是重要的畜牧养殖基地。酸枣仁、红树梅、核桃、柿子、大枣、苹果等干鲜果林形成的农业生物资源景观,交相辉映,为发展休闲、观光、赏果、采摘等休闲娱乐活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基础[1]。

1.2地理区位优越,客源市场潜力大

内丘县位于环京津、环渤海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与天津、北京、太原、郑州、济南等城市距离皆为300km左右;与黄骅港、天津港、京唐港等港口距离500km以内;与郑州机场、太原机场、济南机场、首都机场等机场距离皆在400km以内,与石家庄机场距离仅为100km。北上京津,南下湖广,西达秦晋,东至齐鲁,交通十分便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内丘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市场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1.3交通优势明显,通信设施完备

内丘县交通便利,京港澳高速公路、石武客运专线、107国道、京广铁路、石邢大道和202省道(平涉公路)纵贯南北,省道隆昔公路(河北隆尧—山西昔阳)横穿东西。县内公路网络四通八达,“村村通”公路网遍布全县309个村。西联东出的重要交通干线邢汾高速(河北邢台———山西汾阳)、邯(邢)黄铁路(邯郸———黄骅港)已动工。太行山高速我国第一条旅游高速公路的建成进一步强化了境内外交通连接。程控电话光缆直通全县所有乡镇、村,移动通信网络县域无缝隙全覆盖,通迅联络十分便捷。县域内所有景区内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设施,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均已配备齐全,并创建了很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这些都为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发展目标

在邢台市休闲农业发展异军突起的关键时期,内丘县力争在2020年,创建成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500个以上,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5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0条,60家星级农家乐,年接待休闲旅游游客16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到1.2亿元,休闲农业经营收入达到8亿元以上,带动受益农户3万户。构建“憩、嬉、吃、住、行、摘、购”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格局,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将内丘县建设成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名县。

3主要做法

内丘县紧紧围绕“山水田园康养内丘”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主体形象,整合县域的良好生态基础、深厚历史文化和特色农业资源等,以“扁鹊”和“邢窑”两大文化为依托,通过政府主导构建合力,项目支撑打造亮点,突出特色培育品牌等措施打造以生态观光、乡土文化和休闲康养为核心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体系,取得明显成效[2]。初步形成了以百果园、富岗生态园等为代表的休闲采摘游;以历史文化名村神头、黄岔为代表的古村落体验游;以小辛旺、交台社区为代表的美丽乡村游;以扁鹊庙、邢白瓷“三馆”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寒山、鹤渡岭、福寿山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游。2017年,内丘县举办了邢台市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推进内丘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创建了一批美丽乡村、农业生态园、科技园、农家乐示范村,打造出一批本地乡村旅游节庆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3]。

3.1创建美丽乡村

按照“育产业、抓特色、精扶贫、打旅游、唱文化、扩共享、提品味、创富裕”的指导思想,统一规划,打造30个不同韵味的美丽乡村旅游村。比如以神医扁鹊祭祀、历史文化为依托的美丽乡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全国生态文化村神头村;以鹊山湖湿地公园为依托的马河村;以餐饮住宿、养生、观光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星级园区豹子口度假村[4];有“天人仙境”“十里画廊”之誉的历史文化名村黄岔村;以太行水乡、富岗生态园为主题的岗底村;以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牛王庙遗址和神话传说为主题的交台社区(王交台、乔交台、李交台);以绿色生态、现代果业为主体的寒山杏峪村;以观光、游玩、采摘、餐饮为主题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小辛旺村等[4]。

3.2创建休闲农业示范园

积极围绕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果蔬采摘、生态农业、种养体验等特色,深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打造田园风光,利用农业高新科技,结合农业经营活动,创建休闲度假式、参与体验式等多种类型的休闲农业示范园。比如小辛旺村昌盛达农业生态园、柳林白果庄园、小马村金苗生态园、富源农业生态园;休闲度假报子口休闲旅游度假区、近郎村万亩海棠元、大都城村旺州绿化公司、永固村青石岗生态休闲农庄、依林山庄、公子峪农业生态园等[5-6]。

3.3创建示范农家乐

内丘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内丘县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实施意见》,加快了农家乐旅游建设步伐,大力推进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示范村建设。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优美的村庄:以侯家庄乡杏峪、平头铺、岗底村等为代表,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综合考虑吃、住、行、摘、憩、嬉等配套设施,利用地势地貌、自然山水与田园风光,依山建房,就势取景,浑然天成,新建筑与古建筑融为一体。历史文化、建筑风貌、民俗风情突出、特色鲜明的村庄:以南赛乡神头村、柳林镇王交台村等为代表,重点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充分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将当地特色民俗文化融于建设之中。景区周边、城镇周边、交通干道沿线,区位条件优越、进出交通安全便捷的村庄:以隆昔线两侧山区四乡镇为重点发展区域,以特色饮食为切入点,引导农家乐建设。目前已重点培育了寺庄农家乐、白草坪农家乐、驿和人家、依林山庄、礼义村乡情农家院、林溪小镇农家、四里屯农家小灶等35个星级农家乐,其中寺庄农家乐、白草坪农家乐、驿和人家、依林山庄已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内丘挂汁肉获评“河北省金牌旅游小吃”。

3.4创建特色小镇

依托山水资源、地方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创建特色小镇。现已重点创建了以太行山为依托,以苹果文化为主题,以128道标准化苹果生产工序闻名的富岗产业为支撑,对建筑景观、植物景观进行特色提升,形成强大休闲旅游吸引力的太行山苹果小镇;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扁鹊庙为依托,以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神头村为中心,辐射带动报子口、西营村、东营村等村,集休闲、中草药种植、扁鹊中医文化、健康养生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扁鹊康养小镇;以交台社区为核心,以百果园173个果树品种为基础,结合富源生态园、柳林园、果美林业科技园等培育农户发展农家乐、乡村风情酒店、民俗住宅、农家客栈、游古戏楼等农业休闲服务业的中国百果小镇。在邢窑遗址分布多的西丘村、西关村、大良村、小留村等村打造集遗址保护、文化创意、文化主题旅游、现代娱乐、青少年体验式教育及文化会展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白瓷小镇。

3.5打造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

立足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围绕休闲景区(点)布局,打造4条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一是交台社区(牛王庙戏楼)—报子口风景度假区—扁鹊庙景区—公子峪生态园—塞纳湖景区;二是鹊山水世界—富岗苹果基地—寒山风景区;三是大汉古寨黄岔村—富岗苹果基地—鹤度岭明长城遗址—张北洼福寿山景区;四是庆源村甜瓜采摘基地—昌盛达生态园—百果庄园—富源生态园[7]。

3.6推介农事节会品牌行动

将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围绕内丘县农业主导产业,创新休闲农业农事节会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并加大特色农事节会的组织和宣传。举办百果园爱情桃花节、郁金香赏花节、富岗山庄苹果采摘节、精品苹果展示会、彩色果菜观光节、昌盛达生态园草莓采摘节等农事节庆活动,每年向社会公开推介12个左右农事节庆活动,重点推介富岗苹果、红颜草莓、蜂蜜产品、山地蔬菜、薄皮核桃等乡村旅游地方特色商品,不断提升内丘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7优化提升基础环境

有效整合农业、旅游、环保、水利、交通等项目资金,着力改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干线道路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旅游点沿线及周边房屋外观改造,规范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完善旅游点标牌、标识设置。优化旅游景点的供电、供水、通信、消防、卫生等配套设施,提升休闲旅游点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水平。

4发展对策

4.1加强领导,合力推进

内丘县政府成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调管理。农业、旅游、财政、交通、国土、质检、卫生等部门密切配合,强化服务,形成合力,确保内丘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序推进。要求各乡镇从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档次的高度出发,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认识,充分挖掘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这一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主动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切实做好各项服务工作[8]。

4.2编制规划,引领发展

强化规划引领、调控和指导作用。据统计,内丘县先后编制了《内丘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内丘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内丘县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岗底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神头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行家峪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并做好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要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建设起点要高,要充分挖掘农业内涵,体现以农为本的理念,彰显区域特色,准确功能定位,优化分区布局和景观设计,实行规模经营,促使生态、生产、科研和市场相融合,实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园林景观和谐统一。

4.3制定政策,强化扶持

内丘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现有优惠扶持政策的落实,开辟“绿色通道”,将有关农业扶持资金适当向休闲农业倾斜。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从事休闲农业的纳税人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可享受有关税收优惠。完善用地政策,在实行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前提下,对农民就业增收带动作用大、发展前景好的休闲农业项目用地,将其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安排。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服务力度,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鼓励利用PPP、众筹等融资模式,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

4.4加强培训,规范管理

对从事休闲农业经营的业主和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作为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阳光工程培训等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培训计划,开展集中授课、外出参观等灵活多样、实用性强的专业培训,使该县休闲农业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在自身素质、管理能力及服务水平上能有一个大的提升。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管理制度,重点在经营规模、从业资格、经营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经营项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要求。加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建设,培育更多风格独特、拥有自主品牌、示范带动作用大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加强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市场拓展、行业交流等活动,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有序健康发展[9]。

休闲农庄范文第5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休闲农业经历了萌芽、起步和全面发展的历史阶段,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休闲农业蓬勃发展,呈现出了产业规模日渐扩大、发展内涵不断提升、发展方式不断转变的情况。到2013年底全国农家乐数量已经超过150万家,年接待游客9亿人次,带动了2900多万农民收益。

当前我国休闲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

第一,农家乐,以农户为单位,农家饭、农家生活为吸引物。

第二,民俗村,以传统自然村为单位,是目前建设新农村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

第三,农业园,以优质农产品为吸引物。

第四,休闲农庄,以乡村宾馆服务场所为单位,以农村风情及现代化食宿服务为基础。

各地实践表明,以这四种为主题的休闲产业已经成为农村地区快速崛起的战略新兴产业。

其效果表现如下:

一、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发展农家乐,农民的房屋成了游客居住的乡村旅馆,农户的产品成了就地购买的土特产品。这些有效带动了农户的产品性收入、经营性收入。

二、提高农业综合效率,经营方式向一二三产综合转变。

三、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农村要吸引城里人来休闲消费,就必须改善基础设施,进行环境整治美化。农业产区变成了人们亲近自然生态的风光景区。

四、引导城乡要素合理流通。休闲吸引城市的资金、人才等现代要素,助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积极影响。

前不久有领导问“十三五”期间全国休闲农业发展有什么特点?“十三五”的休闲农业和“十二五”比较,在大的发展阶段、方向上可能并没有大的变化,但有三点值得大家高度重视,这三点也是“十二五”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和考虑的。

第一,农业的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世界农业强国强在加工上,而不是生产上;第二,现代农业要发展,农民是主体。农业从落后到改变,休闲农业是平台和载体;第三,现代农业的一个重大特征性变化就是物流。物流不是实体的大市场,而是大数据与物联网为依托的现代化物流网络世界。

从总体看,休闲农业有促进经济增收的功能,保护利用传承农耕与文明的文化功能,美化乡村环境的生态功能。

当前各地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蕴含着巨大潜力。一方面,是这些潜力发展氛围浓厚;另一方面,是发展需求强劲。我们有城镇人口7.3亿,城市化率达到53.73,人均收入超过4万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接近3万元。休闲农业以其低价、简便的特点,将成为人们休闲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