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魅力四川

魅力四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魅力四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魅力四川

魅力四川范文第1篇

四川主要煤田:川南煤田、华蓥山煤田、南桐、松藻煤田、渡口煤田、广旺煤田、永荣煤田、资威含煤区、乐犍含煤区、龙门山含煤区、西昌含煤区等。

四川煤炭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开发煤炭的省份之一。四川省虽然水电资源丰富,但每进入到枯水期,就不得不依靠火电厂供电,煤炭在全省能源结构中占到50%以上。四川全省已发现煤炭资源量为135、34亿吨,保有储量120.78亿吨。

(来源:文章屋网 )

魅力四川范文第2篇

关键词:融媒体;传媒人才;能力培养;“一三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1-0009-02

从介质融合到理念更新,从技术与业务整合到价值与制度的重构,从过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简单叠加与浅层合作,到近年来新旧媒体间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多方面的深度融合,全面整合的新媒体时代正在全面到来。学者们也在“媒介融合”概念基础上提出了“融媒体”[1],标志着一个新的媒体生态系统正在生成。与此同时,我国高校新闻教育改革的发展也在与业界的变化同步呼应,从术业有专攻的类型媒体细分型传媒人才培养,到“全媒体人才”“全能型记者”等能力整合型传媒人才培养;而在融媒体时代下,传媒人才的培养必将再次面临重塑升级。为了适应新的媒体内容生产传播的环境,改变当前高校传媒人才能力培养的不足,新的能力培养模式应在“融媒体”的思想前提下展开,破除传统的类型媒介的边界思想,打开新的格局。

一、当前高校传媒人才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方案滞后,脱离融媒的时代要求

传媒行业是更新进度最快的社会行业之一,因此对于以教学、研究为主的高校,传媒专业的更新总是追不上日新月异的传媒发展,当高校新一轮的培养方案研讨酝酿出来,传媒业界又有了更新的、甚至是颠覆式的变革。融媒体(即媒体融合)从概念提出、政策呼吁到业界逐渐落实经历了大约五年的时间,2014年被认为是中国真正的“融媒体元年”[2],但眼下除了部分高校增设了数字媒体、新媒体技术的等相关专业外,对传媒人才的培养方案并没有实质性的更新,更没有与融媒体相结合设置时展的能力培养体系。宏观上,培养理念没有跟上融媒体的发展步伐;微观上,能力目标与课程设置依然以传统媒体的理论、业务为主,没有实质更新。

(二)课程设置不稳,缺少变革的核心杠杆

落后的现状由来已久,因此一些高校也在不断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来更新人才能力培养,但这一些改革大多流于表面,无疾而终,根本原因是缺少改革的核心杠杆。比如:当市场突然需要互联网技术人才,课程里就增加网络编程类课程,而缺少计算机基础的学生难以掌握;当市场新媒体发展风头正劲时,又增加新媒体技术类课程,在缺少教材、系统大纲和相应教师的情况下,这类课程只能“挂羊头卖狗肉”。传媒人才的能力培养应有与时展方向吻合的且较稳定的核心标准,因此,缺少扎实的考察规划,跟风而动的改革反应适得其反,增加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不稳定性。

(三)培养层次不清,影响能力的落实效果

盲目跟风式的能力培养改革,还表现为“眉毛胡子一把抓”,偏误地将“融媒体”归为一种大集合,传统的、新式的,原属于各种媒介的能力都统统收罗起来,形成一个大而杂的“能力容器”。内部缺乏层次的梳理划分、系统的搭建统筹,学生在这样模式下的能力培养,会难以分清孰先孰后、孰重孰轻、孰急熟缓、孰硬孰软,平均化地去学习,最终导致什么能力都掌握得不好。

二、建立“一三一”融媒体人才能力培养模式

“一三一”融媒体人才能力培养模式,以“融媒体”为指导前提,以应对媒体多变的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反对“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部能力平均化的培养,主张能力的层级划分。具体来看,能力应有核心能力、基础能力、特长能力的区别,每一个融媒体人才应具备这三种不同的能力:前两种能力是其共同的目标能力;而后一种特长能力则应该因材施教、各取所长,秉承差异性培养的理念。

(一)一个核心能力

媒体人才的核心能力,是能够统领整个能力系统的中心,既可以辐射和关照到其他能力,又是其他能力培养的根基与杠杆;而在媒介融合的三个层面(即 “理念融合”、“物质融合”、“操作融合”) [3]中,“理念融合”也是最为核心的。因此,这种能力表现为一种宏观的、综合性的、深层次的逻辑思辨能力,我们将这一能力定义为“融媒体思维能力”,该能力的培养时间最长,培养难度也最大,但培养成效却是提纲挈领、辐射全局的。当前国内的“融媒体”概念是以“互联网”这一载体为基础生成的,因此,“融媒体思维能力”与热议的“互联网思维”是相通的,具体来看,主要反应为三个层面:

一是服务思维的能力。融媒体时代媒体的角色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尤其是新闻媒体,需要从居高临下的信息权威平台转变为信息服务的载体,在这一前提下,曾经的“受众”变成了“用户”,曾经的新闻信息转化为“产品”。一方面,“私人定制”、“精确投放”、“智能匹配”等针对用户的传媒服务不断升级;另一方面,用户地位的提升也使互联网“共享”、“开放”、“互动”的意义得到了真正的体现,服务平台搭建形成,信息产品质量获得提高。因此,新的传媒人才在校学习期间就需要培养起服务的思维,这是最基础的思维能力,表现为一种意识认知,它将决定其他几个层面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完善。

二是极致思维的能力。融媒体追求信息的海量化、环环相连的信息链接,最终形成规模化的信息集成,因此融媒体时代的传媒人才应该培养一种极致的思维,用“穷尽”的方式在技术与业务上展开信息汇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以及信息回馈。同时,极致思维也针对用户而存在,在服务理念的配合下,力图让用户能够享受到“超越预期”的、“引发爆点”的、极致的服务效果,而这也是与前期工作上的极致息息相关的。

三是融合思维的能力。融合思维首先表现为一种跨界,在当前各种类型媒介的壁垒并未完全破除的实际情况下,传媒人才应该率先具备综合文、图、音、视、网各种媒介知识运用的能力,从理论到实操、从理念到技术,融媒体时代的人才必然是整体的、复合的、跨越的人才。其次,融合思维在跨界的基础上还应该整体升级为一种大视野的融合,这种视野需要跳出传统媒介之间的融合,将传媒的工作上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高度,即它不再仅属于新闻传播业,而属于社会各行各业。在认为信息传播的行为是一种社会层面的整体行为前提下,传媒人才的融合思维应该覆盖用户生活各个层面的社会意识体现。

(二)三个基础能力

基础能力是相对于专长能力而言的,在传媒人才的培养上带有通识意义,能够人才培养专业基本功的能力。媒体人才通常分为技术人才、制作人才、经营人才,而在融媒体时代,传媒人才则需要在媒介技术、内容制作、媒体营销三个方面都培养起自己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体系。在融媒体表述的前提之下,架构起新的基础能力层级,即“融媒体技术操作能力”、“融媒体内容生产能力”、“融媒体市场运营能力”。

首先,融媒体技术操作能力。传统的分属于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数字的媒体的技术能力经过整合后形成的跨越文、图、音、视、网的媒介综合技术能力。除此之外,还包括属于融媒体的新型技术工具的掌握,如: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提供的内容)、PGC(Professional-Generated Content专家权威提供的内容)、AGC((Automatic-Generated Content软件自动生成内容)等工具,视频简编工具(用于到微博视频的编辑),以及针对大屏互动、WEB 、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 社交网络服务)、栏目 APP 的编排工具,[4]等等。传统技术的综合掌握,加上新型融媒工具的使用与操作,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融媒体技术操作能力。

其次,融媒体内容生产能力。过去的媒体内容制作分媒介而定,形式、角度、风格各不相同,传播效果也各不相干。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制作首先表现为一种针对市场与用户的生产,信息被全面整合之后,再根据不同的媒体渠道特征和用户特征,进行媒体生产制作方式和流程的重构,选择性、精确性地传播给用户,使不同阅读或收视习惯的人,都得以满足。因此,融媒体内容生产能力既是一种整合,又是一种细分。传媒人才需要在全面的融媒体业务制作平台搭建下培养能力,表现为能写、能说、能拍、能录、能编、能策划等“多能”集合;同时又具备诸如:信息拆分重组、数据分析、可视化设计等新兴能力,能够在生产中遵循信息表现形式碎片化、精细化的创新规则,制作出与传统媒体内容本质不同的产品。

最后,融媒体市场运营能力。在技术操作与内容生产能力更新后,就要实现完成更有用户接受并消费的媒体产品,融媒体正在要追求用户的积累,而这背后的终极目标则是产品的经营与销售。换句话说,融媒体这一新型媒体形态就是与传媒商业化、市场化的升级裹挟而生的。传媒人才的市场运营能力培养,应该首先改变传统媒体的经营理念――媒体依靠广告而生存的“倚靠型”运营惯例,学会抓住融媒体形式带来的商业机会,将媒体产出的信息内容更好地与商业资源结合,实现多元的收益,比如:将搜索盈利、在线交易,以及汽车、旅行等各种与生活相关的商业服务项目介入媒体内容产品的运营系统,重新建构新的应用型运营平台。因此,以融媒体为渠道建立起来的市场运营能力,是能够利用融媒体规模性、跨越性、链接性、精准性等特征,扩展盈利范围、创新盈利增点、变革盈利模式的能力。

(三)一个特长能力

特长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差异性的体现,强调传媒人才各自的专长,这应该是学生在初步具备基础能力之后更高阶段的培养目标。在融媒体时代,传媒人才培养不应是各种能力聚合叠加,所有能力平均化的培养模式不利于人才成长,应该实现人才能力既能“通”,又能“专”,既有“同”,也有“异”。同时,培养在基础能力之上的特长能力,会使人才更具有竞争实力,也更加适应传媒行业蓬勃繁荣背后分工细化、能力极致化的发展趋势。

特长能力首先体现为一种实用性较强的能力,是人才在实践操作环节的一种可执行能力,涉及媒体产品从前期策划调研,到中期制作生产,最后到后期包装营销的所有阶段。另一方面,特长能力是根据人才的兴趣、实力逐渐筛选培养出来的一种能力,而它的选择范围是覆盖很广泛的,笔者整理梳理之后认为这些实践能力大约包括了:导(编导、导演)、策(策划调研)、写(文字写作)、采(信息采访汇集)、编(信息编排、音视频编辑)、摄(图片、视频拍摄)、录(声音录制)、美(后期特效美编)、播(播音主持)、译(图文编译)、网(网络技术)、设(设计包装)、销(产品推广销售)等十多种伴随媒体产品生产传播全部过程的执行能力,学生则需要在其中选择并培养出一项自己的专长。

三、“一三一”能力培养的践行途径

(一)注重“学”“业”互动,形成能力培养活性循环

融媒体对于业界是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摸索之路,对于学业则是跟进关注并研究预测的热点。在业界,媒体融合也在不断变化,经历着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升级成熟;在学界,融媒体人才的“一三一”能力培养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反而需要汲取业界实际充实、完善,正是不断修正、调整的过程。因此,学界与业界应该在融媒体发展上加紧互动,共同探寻出融媒体人才能力培养的路径。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由学界教师与业界人员共同组成的“传媒人才能力培养方案专家团”,根据业界发展实况及时更新“一三一”能力培养的微观形式,并充实其内容,同时也通过这种互动,对口输出传媒人才,再从业界反馈信息,从而指导下一步的能力培养模式微调,形成一个能力培养的活性循环系统。

(二)打破单一培养,创新能力建设综合平台

高校的传媒人才能力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课程教学来完成,尤其面对风云变化的传媒业,高校的课程设置既难以跟上其变革进度,也不能盲目跟从地朝令夕改,要实现人才的能力体系建设,需要在课程之外寻求新的培养平台。“一三一”能力培养模式从核心的思维能力,到基础性的技术、内容、经营三维能力,再到提升性的专长能力,注重能力培养的层级、顺序,因此培养的途径也应有层次的多元性、顺序的先后性,最终形成一个综合的能力建设体系。从融媒体理念出发,以学分制为评定标准,降低课程培养的比例,增加一些如:第二课堂、技能实训、项目实作、比赛驱动等等多元的融媒体能力培养渠道,这些渠道往往比传统课程培训更具有灵活性,随时应对融媒体时代的能力需求。由此,传统与新式的能力培养方式共同建成综合性的融媒体能力培养平台。

(三)深化校地合作,拓展能力实践校外基地

软硬条件的短缺一直是高校传媒人才能力培养的一大软肋。资金不足使想要更新建设的实验室设备、实践基地建设遥遥无期,这无疑形成了与技术飞速更替的传媒业更大的落差。同时,融媒体从业界到学校,发展时间都较短,具有相关成熟知识体系的人才本身就不多,且多数集中在业界,再加上高校教师引进往往以学历、文凭为重,因此,融媒体师资短缺也成障碍。“一三一”能力培养模式所需要的硬软条件是很多高校一方难以具备的,所以在这些条件无法一步到位的情况下,高校人才培养走出去,深入与地方传媒行业的合作是必然之路。融媒体技术设备到实践基地也是目前地方传媒行业正在新兴、筹建的项目,因此,过去那种高校到地方企业的挂牌的表面合作,如今可以直接深入到与其共投、共建、共用实训实验室和实践基地。这不仅拓展了融媒体人才的实践范围,而且使他们能力培养的落实场所更接地气、更结合实际。

参考文献:

[1] 柳竹.国内关于“融媒体”的研究综述[J].传播与版权,2015(4).

[2] 尚策.融媒体的构建原则与模式分析[J].出版广角,2015(10).

魅力四川范文第3篇

美丽四川、繁荣四川、和谐四川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统一于中国梦四川篇章,是科学描绘富有时代精神、彰显四川特色、反映人民心声的发展蓝图。三者从不同维度揭示了四川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美丽是形象,是前提;繁荣是活力,是支撑;和谐是保障,是关键。三者缺一不可,必须共同发力,齐头并进。

建设美丽四川,战略重心要始终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线,充分释放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聚变效应,着力构建和谐相融美丽城乡形态,坚决打赢环境治理“三大战役”。要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全省工作必须遵循的大逻辑,融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三大发展战略”以及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要依托四川多彩人文之韵实施“绿色四川”旅游行动计划,把人文产业培育成重要支柱产业,促进人文与旅游、生态、农业的深度融合、联动发展;要积极建设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相辉映的现代新型城乡,形成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各具特色的城乡体系;要集中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防治三大攻坚战,用5年时间解决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化解群众的环境“焦虑症”。

建设繁荣四川,要以产业转型、以文化人、创新驱动为发展路径。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构建中高端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双七双五”产业,更加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要支持文化创意、数字音乐等新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巴蜀文化走出去,同时培育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基本民主法治素质的公民;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Y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突出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激发科技创新“第一动力”,用好创新人才“第一资源”。

建设和谐四川,要以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推进文明家庭建设为战略取向。要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就业服务等民生事业,使人民生活质量再上新台阶;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推动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常态化推进藏区依法治理和彝区禁毒防艾相结合,促进民族团结和谐;要热爱家庭,珍惜家庭,注重家教,塑好家风,汇集数亿个家庭的磅礴力量推进和谐四川建设。(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魅力四川范文第4篇

【关键词】黄梅戏;传承;发展;多元化

黄梅戏繁荣于近现代,综合戏曲多剧种的元素,安庆方言与普通话的融合、唱腔的甜美通俗和叙事较快是黄梅戏相比于其它剧种的几大特色,且群众参与性强 、娱乐性强,但随着人类迈入科学、经济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几乎是欧洲音乐一统天下,影视艺术和娱乐方式多元化,使戏曲赖以生存的社会人文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至于曾经辉煌的戏曲日渐势微,纷纷沦落为边缘文化,目前黄梅戏面临着观众减少、市场萎缩、人才流失、资金缺乏等等危机,各地剧团也陷入入不敷出、步履维艰的境地。

黄梅戏发展,路在何方?任何一种艺术的繁荣、发展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是在对历史积淀的继承、扬弃中的创新和发扬光大。黄梅戏的传承、发展要按照艺术规律办事,与观念需求亲密结合,与时俱进,无论内容形式都走多元化的道路,“传统与现实不断融合而滚动发展,剧目发展与人才培育紧密结合。”[1] “最大限度地去争取和培育各类观众,根据不同层次观众的不同需要,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为各类观众服务。”[2]

一、增加财政投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强势经济推动强势文化,经济问题直接制约着黄梅戏的发展。全国政协委员、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新德认为:“地方戏曲要摆脱困境,除了依靠自身努力外,还需要政府、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保护戏曲主要有两种:一是自我保护,二是外来保护。自我保护即从业人员的守业、敬业,外来保护即国家政府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被称为“国粹”的京剧,国家有一笔专项发展京剧的基金,评选十大重点京剧院团,每年给他们固定的资金以支持;而全国6个昆曲剧团,国家每年也有大笔资金投入,这两个剧种一个北京一个上海也占了地域和传播上的优势,而黄梅戏是既没有这种地域的优势也没有国家基金的扶持,这就需要地方政府的扶持,从财政上解决剧团‘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局。

进一步发展黄梅戏发展基金会,用多种形式积累资金,包括接受海外黄梅戏爱好者的捐献,用于资助黄梅戏的研究、宣传,奖励对发展黄梅戏艺术有突出贡献的编剧、导演、演员、作曲及其他有功人员。

二、专业团体的改革、创新

幕后人员、剧本生产采用激励制度,培育和开拓演出市场,在全国建立起营销网络和经纪人队伍,使黄梅戏在国内外戏曲市场中占领更大份额,演员要抛弃“等靠要”的观念,主动去拓宽市场,在市场经济中不断摸索,争取经济利益最大化,只有解决了专业人员的待遇问题,才能真正让他们安心传承和发展黄梅戏。如再芬剧院排的《徽州女人》,发挥地域题材的优势,弘扬了徽文化的人文精神,虽然表现的内容是古老的,但它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却是古典与时尚的经典结合, 服装、唱腔、舞台等都是精心打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是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创新,在业内的评价及票房收入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与文采公司共同创办的黄梅戏会馆,是剧团体制改革过程中涌现的新生事物,也是走向市场的成功尝试。会馆的创建,首要功用是为黄梅戏表演提供现代化的专业固定场地,既是群众的看戏场所,也为黄梅戏及安庆市形象提供了一个展示窗口。会馆是锻炼黄梅戏演员的一个绝好平台。由于专业剧团演出任务少,演员尤其是青年演员,缺乏足够的舞台实践,业务水平很难提高,有的渐渐被埋没。会馆演员给提供了锻炼、展示和发展的机会,目前安庆市政府正准备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将会馆发展为全国连锁。附属安徽黄梅剧院的天仙配茶楼也类同于会馆,都是与现代生活休闲方式结合的典范,是时尚的且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也是黄梅戏艺术扎根于人们生活的最好体现。

当然会馆与民间剧团,只能起到普及、推广的作用,无法真正做到创新。专业团队又疲于参加各类调演、参赛,失去了艺术实践的舞台。所以,让专业团体、会馆、民间剧团三个层面之间加强合作与沟通,让艺术生产正常化、日常化,这样才能有效地发展黄梅戏及提升剧种的地位。

三、 省市政府的支持、宣传

不要只在艺术节上昙花一现,舞台、电影、电视、网络、报刊一齐上;城市剧院、集镇广场、晚会、歌厅、KTV、会馆一齐上;国内巡演、对外交流一齐上,优秀的剧目出版VCD、DVD,宣传、文化部门不定期地举办一些少儿黄梅戏大赛、黄梅戏票友大奖赛之类的活动,通过电视、网络媒体的扩大宣传,提高黄梅戏的知名度。安庆电视台的黄梅阁和安徽电视台的专题栏目《相约花戏楼》就是通过电视媒体让更多的黄梅戏爱好者参与进来。专业团体要帮助指导社区、街道、乡镇、民间等演出团体的工作,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创作演出团体,不断扩大黄梅戏的影响。

目前KTV遍布全国城乡的每个角落,是18-55岁相对文化程度较高、经济条件较好的人群自娱自乐场所,但在黄梅戏的故乡安庆,几个黄梅戏经典唱段在大部分KTV都很难找全,一般只有两三个选段而已,这就需要文化部门在宣传上下功夫,要与时俱进通过各种媒体扩大宣传。吴琼是黄梅戏界第一个开个人演唱会的,她的演唱会曾先后在合肥、北京和上海上演,均引起轰动,把传统和时尚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可谓是扩大宣传的一项伟大创举。国际友人把我们的黄梅戏称为 “中国的乡村音乐剧”,在一些国外文化交流中建议将黄梅戏经典唱段翻译成英文演唱,以便于传播、交流。

四、大力发展黄梅戏专业教育、研究

黄梅戏的迅速发展并致其辉煌的历程,“内部原因除艺人的努力外,文人的参与才使戏曲从民间艺术中脱颖而出,与其他文学样式一样登上高雅殿堂。” [3] 曲作者时白林先生就是作曲科班出身,音乐创作的成功正在于将戏曲传统思维方式与现代音乐观念有机的结合,在发扬黄梅戏声腔的特长与优势的同时,还将现代音乐创作技巧,诸如主题音调贯穿发展、复调、和声、对比、模仿等技法加以综合运用以及声乐多声部写作、中西合璧的伴奏等。如今黄梅戏人才青黄不接,正缺一批编导、作曲方面的人才,安徽省黄梅戏校和省艺校黄梅班,为培养高素质黄梅戏编剧、演员等专业人才,安庆师范学院本科教育的黄梅剧艺术学院就应用而生了,目前招收黄梅戏表演和编导两个专业的四年制本科,为传承安徽传统名剧奠定人才基础。

黄梅戏的发展还需要理论的支撑与引领,安庆市黄梅戏艺术中心是集研究、创作、排练、演出、展览、艺术制作、休闲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建筑。安徽大学黄梅剧艺术研究中心的设立,对弘扬和保护黄梅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黄梅戏事业接班人、推进黄梅戏发展起到引领的作用,这就需要各位专家的共同努力。

五、走进学校音乐教育

有了观众才能有市场,有了市场才有黄梅戏专业人员的生存,有了专业人员黄梅戏才能发展。培养年轻观众

群体,应是多维度、全方位、立体的,首先在理念上要摆脱“欧洲中心论”,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是差异而不是差距的关系。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们越来越被强势文化所同化,我们的学生老师越来越失去黄梅戏的文化语境,挪威在学校开展的戏剧普及教育就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在戏曲母语文化土壤上培养听众,让年轻一代学生欣赏并热爱它。

黄梅戏是人类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将黄梅戏作为本土音乐文化的地方课程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或第二课堂,进而实现“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的教学理念。安徽师范类音乐专业的课程几乎是欧洲音乐一统天下,作为明天的音乐老师如果自己不接触黄梅戏,那他以后怎么教育自己的学生去热爱黄梅戏呢?建议在省内本专科院校积极开展黄梅戏的普及教育,开设黄梅戏欣赏与演唱公选课,尤其是音乐专业组织开展一些比赛、展演活动。

六、利用网络扩大宣传

科技发展带来娱乐的多元化是导致戏曲低迷的原因之一,但同时信息社会的媒体又为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绝好的平台。戏曲的受众多为中老年人,其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宣传力度、都不及年轻人,而网络人群相对来说文化素质较高、经济基础较好、年龄较轻,对黄梅戏的传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现在是信息社会要充分利用媒体扩大宣传,运用电视媒体毕竟有限,建议建立功能强大的黄梅戏专业网站,专人维护并搞好网络宣传,虽然目前已有安庆、湖北、安徽黄梅戏剧院的专业网站,但是内容并不丰富,音频、视频、乐谱资料都上传得极少,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不仅做好本网站维护,还要在相关的网站上宣传,目前最大的伴奏网站之一wo.99上极难找到黄梅戏伴奏,百度的mp3也很少有黄梅戏经典唱段。多上传表演、比赛、教学的视频,建立网上黄梅戏票友会,加大在电视、户外广告等媒体上的宣传,让更多的黄梅戏爱好者参与进来,尤其是年轻的爱好者,关注的人多了,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危机也就会迎刃而解。

结语:

在全球化的大形势下,人们逐渐意识到强势经济推动的强势文化,要关注“边缘”文化、提倡多元文化,黄梅戏是中国众多地方戏曲中的一种,为了弘扬、传承并发展这一本土音乐,我们应多层次多角度来保护其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金芝:《优势论―黄梅戏发展的历史经验》,《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7年2月第28卷第一期。

[2]王夔:《谈黄梅戏的观众群》,中国安庆第三届黄梅戏艺术节严凤英表演艺术研讨会论文选辑。

魅力四川范文第5篇

在我国,传媒集团涉足的行业与领域较广。不仅涉及传统传媒领域业务,还包含广告宣传、房地产、企划设计、高端产品销售等多个方面。在发展中逐渐扩展为产业链,实现了集团“一体化”、“规模化”运营模式。传媒集团的内部审计工作具有全面性与综合性,并不是集团审计部门审计工作的简单加总,而是于集团整体的高度对全局的一种把握与审查。能够有效预防集团内部管理风险,从而促进集团的可持续发展。上世纪末(1999年),我国国有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组建了我国第一批企业集团。这种全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具有跨地域性、业务多元化、结构多层次等特点。“全新化”的同时,也给企业集团的内部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合理、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成为我国企业集团内部管理之需、时代之需。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机制与审计机构的建设情况不仅能够直接影响集团内部审计与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还对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

二、当前我国传媒集团的内部审计模式

2009年,我国内部审计协会了《中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研究报告》,并指出目前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模式是一种多样化发展的态势。主要有:分级审计模式(以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为代表)、垂直审计模式(以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为代表)、分级与垂直相结合的审计模式(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为代表)、集中管理审计模式(以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为代表)。

(一)分级审计模式

分级审计模式主要由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为代表,需要在企业集团的各下属单位均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由各下属内部审计部门分别负责各自单位的审计工作。审计结果由各单位的管理者负责,同时,接受上级单位的监督与指导。该模式要求审计人员了解并熟悉其所在的下属单位的具体情况,审计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助于各下属单位的和发展。企业集团若要从整体上把握各下属单位的情况,需要及时了解各审计部门的工作情况和结果。因此要求各下属单位审计部门与集团总部要保持及时的信息沟通。此外,虽然分机模式下审计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但是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都隶属于下属单位本身,容易受到单位管理者的主观意识影响,难以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从而容易导致企业集团的审计工作成为一种“监管真空”。

(二)垂直审计模式

垂直审计模式下,各下属单位的审计人员的配备与审计工作的展开都由集团总部统一实行。整个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工作“自成一体”,是一种集权化的管理模式。各下属单位审计部门的设置由集团总部进行统一分配,并委派具体审计人员。下属单位的审计部门与集团总部的审计部门是一种“上下级”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该模式的优点是审计部门及审计人员与下属单位不存在利益关系,能够有效确保企业集团下属单位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而且,集团审计部门之间是一种“上下级”关系,有助于集团对内部审计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统一管理,有助于集团资源的优化配置。内部审计质量也能得到有效保障。与此同时,有利即有弊。该模式的缺点是难以有效确保审计部门对具体业务的实时监督。而且企业集团总部仅设有内部审计的职能部门,实际上并不负责对集团、尤其是各下属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不利于对集团各项业务、各职能部门的监督。

(三)垂直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审计模式

该模式是介于一、二两种模式之间,结合了二者的优点。相较于分级审计模式与垂直审计模式,在该模式下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都得到了一定的保证,审计监督的效果也得到了有效保障。但是,该模式下的内部审计部门与审计人员犹如“双头蛇”,由集团总部和自身所在的下属单位共同领导,在这种“双重领导”的模式下,审计人员与审计工作之间难免不会产生“自我矛盾”,从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四)集中审计模式

垂直审计模式下,仅由集团总部设立单独的审计部门。该部门与集团内的其他职能部门相平行。集团并不对各下属单位设置审计部门或委派审计人员。所有的审计工作均由集团内的单独审计部门负责。这种方式下,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较简单,审计工作的结果也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然而,在这种模式下,集团审计人员难以对各下属单位的具体情况拥有充分的了解。在做出审计评价时,可能缺乏应有的依据,从而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审计人员在对各下属单位进行审计时,也难以进行深入的“挖掘”,彼此间的沟通亦不足,审计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大困难。

(五)小结——我国传媒集团应选择的审计模式

通过上述分析,无论是分级、垂直审计模式,还是二者相结合的模式和垂直模式,都各有利弊。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垂直审计模式与集中审计模式下的企业资源和权力都相对集中,能够对各下属单位实施集中管理和统一资源配置。但是,难以真正了解各下属单位的信息;分级与垂直相结合的审计模式能够弱化二者的缺点,集团总部审计部门与各下属单位审计部门能够“各司其职”,但是不利于审计资源的集中,审计结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也难以真正保证。在此背景下,我国传媒集团究竟该选择哪种审计模式?笔者认为,我国传媒集团不宜多层次的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而是应采取由集团总经理直接领导的“集中”审计模式。具体而言,传媒集团可以在集团总部设立一级审计机构,并由其对各下属单位负责审计工作的开展。在实施具体的审计工作时,可以委派审计人员对下属单位进行前期了解,广泛搜集审计证据。审计部门与审计人员直属于传媒集团总部,由集团总经理负责其审计评价的结果,其审计工作是一种“上审下”的模式。无论是审计部门本身,还是审计结果,均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之下,传媒集团的内部审计工作会逐渐遇到新的问题。审计机构的设置和具体的审计模式也非“一成不变”。需结合企业集团的内部管理方式和企业战略等多个方面予以把握和设置,以“与时俱进”。

三、关于传媒集团内部审计的相关建议

(一)传媒集团应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与个人素养

我国传媒集团在实施内部审计的过程中,首要一点便是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个人素养。这是审计工作效率与效果的保证。传媒集团在选聘审计人员时,要首先选择具有高学历、丰富专业知识的财经、审计、税务等专业性人才。同时,以选择该人才的标准选聘内控人员、信息技术人员、风险监控人员,实现各专业间的平衡和各岗位之间的有效沟通配合。此外,真正能够胜任审计工作的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审计等知识,还要了解传媒集团的经营模式和特点,并具备金融、税务、计算机、统计等多学科知识。与此同时,传媒集团的审计人员还应定期参加组织培训,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等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构架。再者,审计人员还应具备高情商,处理好同其他部门和人员的关系,以保持集团内部的和谐、稳定的关系,以更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传媒集团要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独立性与权威性,既是审计工作的特点,也是其必须实现的要求。我国传媒集团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应注意确保二者的实现。可以通过制定内部审计制度的形式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以实现内部审计评价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和审计任务的顺利完成。在集团具体经营工作的开展中,要确保审计部门独立于各层管理机构,直接向集团总经理负责。有条件的传媒集团可以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由该委员会负责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审计工作的合法、合规。此外,针对内部审计部门内的各工作人员,传媒集团应对人员权限等进行明确,以保证审计评价的结果被有效执行。再者,传媒集团还应注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和人员安排等方面的比例是否合理。

(三)传媒集团应注重集团内部审计部门与外派审计人员职责、权限等方面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