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创新战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技术创新战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创新战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全球范围内大量涌现一种全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由于其克服了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缺陷,成为了企业提高创新效率、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方式。2008年12月30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等国家六部门联合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后,联盟作为深入贯彻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我国很多地区开始大规模地出现,仅北京地区就产生了100多家,它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契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承载着并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联盟的目的是为了从技术层面提升产业创新力,作为新型的合作组织,以法律的形式将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或其他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实现各方优势互补的利益共同体。联盟以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多方共同利益为基础,在产业层面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来指导整个合作体系的活动。联盟中的各组织利用各自优势,在提升创新力的活动中通过知识转移和共享来取得创新价值。本文试图对现有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阐明研究内容,展望研究方向和重点,为联盟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指明方向。

1 关于联盟内涵与分类的研究

学者对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研究最早源于战略联盟。Modic和Potter(1988)认为,战略联盟是指创新联盟主体基于成本、效率、利润以及竞争优势等因素而建立的一种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均沾、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20世纪90 年代以后,学者们从关注传统的企业与企业之间横向战略联盟,转向关注纵向的产业技术战略联盟。Caldeira(2003)认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基于某一产业或行业的技术开发与研究、技术产业化、市场拓展与纵深等成员的共同目标,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模式,多家具有相同或相似产业背景的企业联合起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组织形式和协作方式。在我国研究早期很多学者给出了联盟的内涵,如赵志泉、吴刚、蒋樟生、高广文等。目前被广泛引用和认可的概念是2008年12月六部门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定义: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关于联盟分类的研究。邸晓燕按照市场集中度、核心成员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关系、核心成员的综合实力对比三个维度将联盟分为集中型对称伙伴联盟、分散型对称竞争联盟、分散型不对称竞争联盟、集中型对称竞争联盟、集中型不对称竞争联盟等八种类型。秦杰从合作层面将产业联盟分为了研发合作产业联盟、技术标准产业联盟、产业链合作产业联盟、市场合作产业联盟四大类。

2 关于联盟运行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研究

关于联盟运行模式的研究。胡争光、南剑飞认为战略联盟有三种常见的运行模式:股份合作制企业模式、模拟公司模式和专业经营管理模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可结合自身实际和运营特点做出相应的选择。蒋芬从合作联盟的主体地位认为联盟运行模式分为龙头企业主导型、行业协会主导型、科研院所主导型和政府推动型四种模式。陈雪善、张高忠从推动层面认为联盟运行模式分为地方政府推动型、企业主导型、高校或者科研院所主导型三种模式。

关于联盟运行机制的研究。赵志泉认为联盟运行机制取决于联盟的创新任务,联盟的运行机制包括: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纽带选择、组织选择、内部协调与信任机制建设、联盟成果的分享机制和联盟风险分担机制。苏靖认为联盟的建立和发展必须依靠一系列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作,联盟的运行机制包括: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机制、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机制、开放发展机制、成果扩散和辐射带动机制、人才培养机制。邬备民、杨政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绩效考核、信用机制、利益共享与分配机制、人员交流机制、动力机制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3 关于联盟稳定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在联盟的运行与发展中,创新联盟组织是载体,制度是保障,组织要素和制度要素是影响联盟稳定性的关键因素。陈佳认为在稳定联盟的过程中影响联盟稳定性的因素有组织能力、组织信任、关系类型、共享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刘林舟、武博等认为联盟的稳定性发展取决于联盟发展的稳定性合作程度,而这种稳定性合作程度又取决于对系统共生环境、共生模型及共生界面的选择,并进而认为要促进联盟稳定发展,主导联盟企业要做好三个工作: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和建立公平的资源投入程序。

4 关于联盟的收益分配与风险分担机制研究

刑乐斌等运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均衡理论基本理论,将联盟利益分配视为一个多人协商和博弈问题,通过引入风险调节系数,建立风险补偿值表达式,对利益分配模型进行修正,从而得到基于风险补偿的联盟利益分配模型,来实现对实际承担风险高于平均风险水平的成员进行补偿。鲍新中等通过博弈论中的合作理论分析,得到企业方通过技术创新成本补贴和资金追加方式可以刺激研究方技术创新,无论是技术创新规模还是技术创新的整体收益,合作博弈都比非合作博弈情况下要大要高,并运用讨价还价模型对合作创新带来的剩余价值进行再次分配。

5 关于联盟绩效评价和评价模型研究

关于联盟绩效评价的研究。张坚认为联盟绩效评价的特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投入和产出的无形化,评价指标的非财务化、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标准的多样化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刘学进一步分析影响联盟绩效的因素,通过对我国制药产业技术联盟的研究发现,持续性预期、信息共享有助于增进信任,进而提高联盟绩效;技术的不确定性越高,信任对联盟绩效的促进作用越显著,但过程控制会降低信任与联盟绩效。

关于联盟绩效评价模型的研究。宋东林等总结了联盟成员的构成情况,构建了由成果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产业竞争力、集成效应、协作水平等6个一级指标组成的联盟运行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有别于传统的AHP法、DEA模型法、BP神经网络法等,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戴彬等抓住联盟风险评价中的“模糊性”和“灰色性”,在一般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点灰度”和“三角模算子”,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和粗糙集进行组合赋权,构建了联盟风险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6 关于联盟法理形态研究

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不多见,仅有个别学者从法学视角对联盟的组织形态进行了探讨。李玉娜等人认为促进联盟及其联盟各方的规范运行,界定联盟自身法律地位是最首要的问题。首先根据现有法律规范廓清联盟的法律地位,从主体法角度探讨了联盟可以选择的法律形态,并重点分析了公司法人型和有限合伙型在联盟中的应用。

7 未来研究展望

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目前联盟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研究成果没有形成系统理论体系,有待不断深化研究。作为产学研合作的全新模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促进经济与产业增长、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其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和关注的理论前沿和热点。为了更好地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结合当前研究存在的实际问题,应该大力加强研究力度,通过调查问卷、走访、座谈、实地调研等多重研究手段收集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相关原始资料,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协同管理相关理论体系,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计量经济模型等相关研究方法,采取规范和实证研究的方式,采用不同的研究视角,不断拓宽研究领域。未来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工作联盟伙伴的选择、联盟风险、联盟内部技术协同及其管理等问题,同时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经验。

参考文献:

[1] 赵志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机制研究.创新科技,2009(4).

[2] 吴刚,颜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新意义.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7).

[3] 蒋樟生,胡珑瑛,田也壮.基于知识转移价值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研究.科学学研究,2009(2).

[4] 高广文.国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及启示.科技发展研究,2008(12).

[5] 邸晓燕,张赤东.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类型与政府支持.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4).

[6] 秦杰.产业联盟组建及其风险规避研究.成都:西华大学,2011.

[7] 胡争光,南剑飞.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战略问题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

[8] 蒋芬.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产学研结合的趋势.华东科技,2009(12).

[9] 陈雪善,张高忠. 嘉兴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模式研究.嘉兴学院学报,2011(3).

[10] 苏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的机制分析.中国软科学,2011(11).

[11] 邬备民,李政.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及策略研究.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7).

[12] 陈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治理模式影响因素探折.科学管理研究,2011(6).

[13] 刘林舟.武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发展模型研究.科学进步与决策,2012(6).

[14] 刑乐斌,王旭,徐洪斌.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利益分配风险补偿研究.统计与决策,2010(14).

[15] 鲍新中,王道平.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本分摊和收益分配的博弈分析.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5).

[16] 张坚.企业技术联盟绩效评价体系的比较和发展趋势分析.科研管理,2006(1).

[17] 刘学.信任、关系、控制与研发联盟绩效――基于中国制药产业的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8(3).

[18] 宋东林,孙继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科技与经济,2012(1).

[19] 戴彬,屈锡华.李宏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险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统计与决策,2012(5).

技术创新战略范文第2篇

一、德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战略概况

1、加强顶层设计,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一是制定创新战略,明确创新路线。2010年德国政府推出《高科技战略2020》,旨在加强科技与产业间的协作能力,同时为基础和应用研究制定框架。我们耳熟能详的“工业4.0”正是《高科技战略2020》中十大未来项目之一。该战略为交叉领域的科技研发提供150亿欧元资金支持,提高了科技在制造业的广泛适用性。

二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高创新积极性。由于意识到创新通常发生在研究机构、企业和大学聚集的地方,德国教育部曾于2007年举办了“尖端集群竞赛”,每18月选拔出五个产业集群,并提供4000万欧元支持用于鼓励足以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科技。集群的溢出效应大大调动了各部门研发积极性。研究也表明,参与这项竞赛的中小企业致力于研发的几率大大提高。此外,中央创新举动也会带来地方政府的研发资金支持。例如,参与尖端集群竞赛的两个集群也曾得到了巴伐利亚经济、基础设施、交通和技术部的资金支持。

2、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夯实技术创新基础。

一是加强基础研究,积极打造创新平台。德国有大量的基础研究机构为产业创新提供基础支撑。这些机构包括综合、理工类大学及霍兹联合会、莱布尼兹协会等国家级研究中心,研究内容遍及能源、航空、医疗科学、新材料等方面。相关研究不仅为工业新技术的研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政府的补助政策提供前瞻参考。

二是高度重视应用研究,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生产。德国的技术创新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重视应用研究,并涌现了一些著名的应用研究机构。例如,作为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弗劳恩霍夫研究所每年承接约6000-8000个产业项目,研究成果遍及集成电路、微电子、新材料等领域,MP3等众多发明都是其应用研究的成果。此外,德国工业联合会还联合政府部门为企业和研究中心“牵线搭桥”,通过宣传和咨询服务帮助企业与基础或应用研究机构及时有效对接,提高企业的研发效率。

3、制定创新激励政策,助推技术创新。

一是中央政府着力扶持中小企业创新,降低企业创新风险。联邦政府通过中小企业创新核心项目(ZIM)为中小企业研发提供直接资金补贴。对落后地区和雇员少于250人的企业提供高额补贴,单笔补贴上限高达35万欧元。整个项目资金可支撑中小企业约55%的研发活动以及50%的咨询服务。

二是地方政府不断创新鼓励研发的政策工具。地方政府层面的资金主要用于促进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联合创新。巴伐利亚经济、基础设施、交通和技术部就通过新能源发展项目、微系统技术项目、信息和通信技术项目等为联合创新提供资金支持。此外,一些州政府为雇员少于50人的公司提供创新券(Innovation Vouchers),可用于抵消企业向公共研发中心或私营研发部门支付的研发费用。每张创新券面值2500欧至6000欧不等。截止2013年3月,有约2600家小企业向州政府申请创新券,2000家获批。

4、“双元制”人才培养计划,增强高技能劳动力储备。

“双元制”教育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密切结合的特殊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双元”模式下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技能训练和职业培训并重。通过培训,学生能够综合掌握专业技能、团队合作等职业素养,更具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

二是培训具有针对性,企业与学生共同获利。企业根据需要提供培训项目,学生在培训结束后即可入职,减少了公司在劳动力市场的选择时间和成本。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技能,更接近未来工作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是教育模式具有灵活性。“双元制”教育与公司、协会、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等密切联系,可以根据产业内职业需求的改变做出迅速调整。

二、我国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1、加强技术创新引导,引发企业创新动力。

一是完善技术创新引导政策。参考德国经验,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的“创新驱动”方针,完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

二是加强政府研发投入。目前我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为2.09%,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要注重提质增效,同时吸引地方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根据地区特点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高研发效率。

三是构建协同创新服务平台。通过公共服务平台,规范服务标准,开展技术研发、评价、标准制定、质量认证、人才培养等专业化服务,为企业研发提供基础服务。

2、健全技术和创新体系,扶持制造业创新发展。

一是支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继承性、微利性等特点,政府资金应更多向基础研究倾斜,鼓励研究机构投身于基础研究,攻克对产业竞争力提高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关键共性技术。

二是注重产业应用研究,加快技术的商业成果转化。加大对应用研究的资金支持,打造一批商业转化和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科研机构,引导社会成本参与和支持应用研究,鼓励企业与应用机构的合作,共同促进创新技术的成果应用。

三是完善创新成果信息共享平台。整合企业、大学及行业协会资源,提高信息和资源的普及度及便利化,及时分享交流新技术及新成果;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理念。

3、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加大高端制造领域人才培养力度。

技术创新战略范文第3篇

(1)技术创新人才匮乏。技术人才往往是企业创新的关键,但传统型中小企业由于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社会地位和发展预期等方面都无法与大企业相比,所以,传统型中小企业在与大企业的人才争夺中很难网罗到合适的人才。即便是由自己本身培养、提拔起来的人才也很容易被大企业通过丰厚的待遇挖走。

(2)技术创新风险大,承受能力小。传统型中小企业无法承受创新伴随的风险,创新一旦失败,前期创新投入的损失是难以承受的。而且即便创新成功,其成果能否受到市场的接受具有不确定性。传统型中小企业相对缺少市场运作经验,而且将技术成果商业化的能力有限,难以将技术成果大规模推向市场,所以,即使产品开发成功也很难获得高额回报。

(3)创新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渠道不畅。进行技术创新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传统型中小企业缺乏的是财力,国家的技术改造周期在新的条件下,对企业技术进步的刺激作用开始减退,因为国民经济的规模越来越大,需要大规模投资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国家的资金已难以像过去那样可以形成资金集聚效应。因此,资金紧张使传统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面临更大的困难,企业已不像过去那样依赖国家投资,只好自筹资金。但在目前的企业留利水平下,传统型中小企业无力通过自身积累而在技术创新投入方面有所作为,而企业外部的融资环境也不利于传统型中小企业筹集资金。因此,从企业的内外两方面看,传统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都是不足的[2-3]。

2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基本分析

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内重大的带有全局性的或决定全局的谋划,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层次性、风险性、依从性等特点。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是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按技术竞争态势分为领先战略、跟随和模仿战略[4-5]。领先战略致力于在同行竞争中处于技术领先地位;跟随和模仿战略不图率先开发、采用新技术,而是在新技术被开发、采用后即行跟上或进行模仿。两种模式各有优势和劣势,企业要依据自身特点进行合理诀择。

2.1两种战略模式的基本特征

2.2两种战略模式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2.2.1领先战略的优势和劣势

领先战略优势是:领先者通过制定技术标准和形成比较优势地位增加了后继者进入市场的成本;容易获得独特的市场信誉和新的技术壁垒,可以使自己与用户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并形成垄断地位。

领先战略劣势是: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成功率较低;投入生产时缺乏合适的现成熟练技术工人和新工艺;在市场销售新产品可能存在较长时间的市场沉默期,存在较大风险。同时,由于领先者必须投入一定的技术开发成本,缺少合作投资伙伴来共同担风险、降低开发成本,而且往往需要独自打开产品销售局面,所以领先者具有较高成本。

选择此战略条件是:企业应有独立的R&D机构,有较强的R&D能力和雄厚的财力。企业要能从技术上预见到未来市场的潜在需求,要对创新产品及技术进行专利保护,并能进行批量生产。

2.2.2跟随和模仿战略的优势和劣势

跟随和模仿战略优势是:学习领先者经验和长处,可减少研发投入,降低成本;同时,通过分析领先者不足之处,寻求更好满足市场需求的解决方案,有可能获得后来居上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跟随和模仿战略劣势是:跟随和模仿者往往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来改变领先者在消费者心理的先入为主定势,进入市场较慢;如果市场容量有限,很难取得足够高的市场占有率以享受规模效益;且领先者对技术和产品的专利保护,使应用此战略受到一定限制。

选择此战略条件是:企业R&D组织应极富有弹性,能及时迅速掌握别的企业研究方向和成果并迅速而巧妙地加以利用、改进和提高[5-8]。

3利用因果图找出战略模式各层次关系与构成要素

因果图又名鱼骨图,由日本东京大学石川馨教授于1953年提出,用来表示质量特性与其潜在原因的关系,是表达和分析因果关系。它将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图形化、条理化,形象直观、一目了然。特别是分析的问题越复杂就越能体现出这一优越性,可以较好地帮助我们理清需要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对症下药。我们通过头脑风暴法并结合我国传统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困境和两种模式优缺点,找出这些因素,按相互关联性将它们整理成为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

4运用AHP法对两种模式进行比较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能够将决策者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尤其对一些难以全部量化处理的问题,能得到比较满意的决策结构。我们可以利用AHP法,对影响我国传统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的要素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合适的战略模式作出选择[9]。

4.1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

由上述因果关系图按层次建立4方面准则:创新风险、创新效能、创新成本和创新收益;其中,风险包括研发风险、销售风险和生产风险3个指标;效能包括资金效能、产品效能和技术效能3个指标;成本包括技术成本和营销成本2个指标。收益包括品牌、销售收入和技术壁垒3个指标。

4.2建立两两比较矩阵,计算单一准则下的相对权重

为了比较同一层元素对上层次某元素重要性,构造两两比较矩阵。

构造第二层中4个元素对目标层和子风险层对第二层元素的判断矩阵。根据我国传统型中小企业的特点,所面临的困境和两种战略模式适用条件,在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科研人才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与能取得的收益相比较,追求低成本低风险高效能是比较重要的,与效能相比低成本低风险较重要,低投入比低风险重要。使用方根法(几何平均法)近似求得权重Wi,Wi=,(i=1,2,…,n)[10]。第二层与子风险层判断矩阵如表3和4所列。同样方法构造方案层元素对子风险层的判断矩阵。使用方根法求得权重Wi。如表5所列。

4.3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检验是判断矩阵求出的权系数是否合理的过程。具有完全一致性时,就有λmax=n,除λmax之外,其余特征根均为0。当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时,它的最大特征根稍大于矩阵阶数n,其余特征根接近0,这样基于层次分析法得出的结论才是基本合理的。检验过程如下:

将求得的各判断矩阵的λmax值代入到CI=(λmax-n)/(n-1)中,得出一致性检验指标CI的数值;

根据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数值表,查出RI的值;

最后,用CR=CI/RI,得出相对一致性指标CR的数值。

当CR<0.1时,判断矩阵合理,求出的权系数恰当;

否则,要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按上述步骤重新求权重系数矩阵。经检验,各判断矩阵均符合一致性检验,即CR<0.1。

①计算B层元素对目标层总权重

②计算方案层元素对目标层总权重

5结论

方案P2比方案P1具有优势。现阶段我国传统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受资金、设备、人员因素约束情况下,低成本、低风险、高效能的跟随和模仿创新是较具优势的战略模式。但随着企业自身和环境不断变化,影响我国传统型中小企业各因素权重也相应变化,所以应在跟随和模仿创新过程中积累更多资金,吸引更多高技术人才,将更多资金投入到企业R&D活动中,最终实现企业整体实力提升。

————————————

参考文献:

[1]徐鸿:《中小企业的分类及其意义》[J];《生产力研究》2005(4):213-214。

[2]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课题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研究》[J];《企业经营管理》2007(4):37-38。

[3]张赤东、郑垂勇:《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SWOT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3):107-108。

[4]银路:《技术创新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2004:20-42。

[5]葛新权、李静文、彭娟娟:《技术创新管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5:89-97.

[6]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1998:103-126.

[7]WendyDobson,AESafarian.Thetransitionfromimitationtoinnovation:AnenquiryintoChina''''sevolvinginstitutionsandfirmcapabilities[J].journalofEconomics,2008,19(4):301-311.

[8]KevinZhengZhou.Innovation,imitation,andnewproductperformance:ThecaseofChina[J].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2006,35(3):394-402.

[9]张玉韬、吴凤平:《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AHP分析》[J];《价值工程》2006(7):55-56。

[10]汪应洛:《系统工程》[M];机械工业出版,2003:130-136。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资助(2007sk158)。

作者简介:付尧(1982-),男,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徐达奇(1964-),男,安徽望江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高教管理。

摘要:选择合理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是企业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对企业有着深远影响。运用因果关系图找出影响我国传统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各层次关系和构成要素,然后运用AHP法分析比较了领先战略与跟随和模仿战略两种创新模式,得出目前我国传统型中小型企业应当以跟随和模仿创新为主,同时根据自身条件和环境的变化作出战略模式的调整。

Abstract:Tochooseareasonablepattern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strategiesintechnologicalinnovationisthekeytosuccess,ithastheprofoundimpactonenterprises.Thearticleusesthecausesandeffectsrelationalgraphtofindoutvariouslevelsrelationsandtheintegrantpartoftradition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technologicalinnovationstrategicpattern,thenapplyAHPmethodtocompareleadingstrategicandthefollowedandtheimitationstrategy,anddrawsoutaconclusionthatthetraditionMedium&Small–sizedenterpriseshouldfocusonthefollowedandtheimitationstrategypattern,accordingtoownconditionandtheenvironmentchangemakespatternadjustmentofstrategyatthesametime.

技术创新战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009-03

1 宁波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的现状

1.1 建设受到广泛重视 2010年宁波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201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2012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在6000亿元以上,增加值高于同期工业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其中新材料等四大战略产业成为全市经济支柱产业。

1.2 联盟建设经费充足 在2012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市、县(市)区二级财政分别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用于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20亿元,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增长的可能逐步扩大专项资金的规模。《意见》除了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集聚高端领军人才方面,还明确了有关扶持政策并设立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以推动实施重大产业项目。为了引进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以及对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10亿元以上的独立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另外,给予上年度投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新兴产业项目总投资不低于五千万,战略性产业项目总投资不低于1亿元的,奖励每个项目100万元;项目竣工投产运营3年内,企业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形成的地方财力环比增长部分,分别并入市、县(市)区二级财政按规定设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全额用于上述企业科技研发投入。

1.3 宏观建设政策优越 在组织管理方面,宁波建立了全市战略组织领导体系,强化整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制定行动方案。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健全工作体系,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操作办法,强化政策和制度创新,形成全市上下共同推进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在金融创新方面,宁波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开展“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建立政府引导的多元化创业创新风险投融资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引导社会力量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在财税政策上,宁波重点扶持企业技改、技术研发和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财政资金引导效应,用足用好人才发展经费——重点用于海外引才、高层次人才引进、创新载体建设和人才奖励,切实落实企业技术研发费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落实好国家出台的其他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在创业环境方面,设立宁波市企业管理创新奖,奖励在商业模式、管理制度、人才培养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的企业管理者;大力弘扬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积极营造敢冒风险、尊重创造、宽容失败、公平竞争的创新文化;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1]。

1.4 联盟建设效果明显 宁波于07年12月成立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09年09月成立宁波半导体照明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09年11月成立宁波智能家电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09年12月成立宁波新材料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11年11月成立宁波气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2年06月成立宁波物流产业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建设数量与速度较快。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装备、海洋高技术、节能环保、生命健康、创意设计经过几年培育,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形成一定基础。2012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产值3082亿元,同比增长1%,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5.8%。鄞州、余姚、保税区三个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达到10%左右;工业增加值505亿元,同比增长6%,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23.7%;其中生命健康、创意设计、新材料等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18.5%、10.8%和10.5%。从产业来看,最高的节能环保和新材料产业,其产值分别为1000亿元和800亿元,其次是新装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从增加值增速来看,生命健康、创意设计以及新材料等增速较快。

2 宁波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存在的问题

2.1 风险投资与控制功能落后 技术创新对产业的推动效应随着扩散应用面的增大而增大,同时风险也越高。我们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逐步在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对单个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承担转化及产业化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和可能出现的技术、市场及管理风险。对联盟而言,很多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项目的风险远远超过了联盟成员所能承受的范围,风险投资需求表现为整个联盟的需求,没有有完善的风险基金接入,技术创新就很难完成。技术支撑不足以及消化吸收能力不强是目前宁波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开发企业还要维持现有生产经营和市场等多重因素而弱化了宁波企业的风险承载能力。此外,由于注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金能力有效,从而缺乏足够的承担风险的能力,因此,很多机构都选择技术转让收入的方式规避风险,从而导致联盟成员在高薪技术成果转化的实施步骤上经常发生分歧。

2.2 技术商业化的产业链薄弱 在宁波技术商业化的产业链上,一是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所掌握的核心技术还比较少。战略性是战略新兴产业的重点,不掌握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就难以驱动与控制产业链的发展,就能以优化产业结构,难以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二是缺乏高技术开发的系统级平台。由于开发平台没有完全按照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的需要进行系统安排,因此,不适应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跨行业、跨学科、跨边界的集成创新要求。三是技术创新商业示范的规模与范围还比较小。宁波在多个战略新兴产业上大力推动商业示范活动,但按照从需求和供给上形成一定规模,并能够强力带动产业发展的要求来看,还有很大的差距[2]。四是定价机制不利于技术创新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需要弥补最初创新者巨额投入和所承担的巨大风险,当前的成本与价格核定对技术创新的成本与持续创新发展的成本考虑不足,在总收入上和利润分配上影响了技术商业化产业链上各方的积极性。

2.3 联盟运作管理机制不健全

2.3.1 激励成员的机制不合理 由于在选择联盟成员上没有制定详细的标准,从而不能正确全面的认识联盟成员构成的重要性,因此,不能起到激励联盟成员进行技术创新的作用;目前联盟文件中有推出联盟成员的申请机制,但是还没有建立清退与惩罚违法联盟章程成员的相关机制。

2.3.2 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创新管理薄弱 依靠联盟成员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合作性技术突破是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依靠,协调失败会造成成本的巨大浪费。当前的技术创新往往是针对某一个产品或某一环节展开的,并没有按照产业发展的总体需求进行系统规划和统筹安排[3]。

2.3.3 联盟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宏观层面上虽然出台了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指导意见和实施办法等政策措施,但是仅有方向性的意见,而具体的有效的指导还在积极探索当中。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造成大部分联盟成员之间的关系过于松散,而成员之间的合作仅表现为共同申报科技项目,而缺乏实质性的技术合作。

2.4 创新基础与创新能力不足

2.4.1 较高的依赖国外技术 由于目前宁波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所涉及的技术很多依赖于国外,而自主研制并能够实际应用的水平还比较低,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联盟在提高产业竞争力中作用的发挥。几乎所有的产业核心技术都受到国外不同程度的封锁,因此,我国的战略联盟面临着艰巨的技术创新任务。一些属于传统型产业集群的产业集群不仅消耗较多的资源,价值链也较短,从而造成企业群体的规模比例失衡且知识创新能力不足,从而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发展的环境。

2.4.2 缺乏重点技术创新长期的试验和产业化数据积累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来说,大规模的实现产业化应用和相关数据的积累是步入大规模生产之前的关键,为了提高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水平,必须不断的进行试验和改进。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要想开发出适合国情以及国民消费习惯的技术,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必须进行长期的数据积累。

2.5 联盟组织与服务亟待加强 由于战略新兴产业刚刚起步,因此,与之相适应的产业联盟组织和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金融支持还相对不足,市场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创新型资本市场与产权交易市场还不够完善,服务能力还比较薄弱。宁波目前投入到企业创新的后端是主要的投资风险,在技术创新风险较大、资金需求量同样很大的中示范应用阶段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保值增值是政府投资基金的主要目的,加上政府决策的长链条因素,不能及时给予技术创新关键阶段有利的金融支持。银行往往对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企业进行投资,而中小企业面对一般的信贷产品都要求有形资产的质押、担保或抵押,传统产业也能用这些获取贷款,但是新兴产业的大部分资金投入到了技术研发而实体抵押物较少,因此,限制了其融资的可能性[4]。无法有效提高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参与联盟建设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完善的利益分享和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利于促进产业技术创新的微观机制和政策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

3 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的政策建议

3.1 加强市场化运作的激励与引导

3.1.1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产学研合作形成、发展以及存在的基本动力就是利益驱动。在建设创新联盟初期由于缺乏明确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可以采用比较宏观的各方接受的分配规则和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和实践后,能够按照公平客观的原则商定利益分配的比例和方法,从而调动联盟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1.2 建立分工机制 为了提高合作的效益,根据创新联盟成员的特点和优势,按照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3.1.3 建立协调机制 为了确保联盟成员共同参与制定规划和发展战略并提高规划和计划的执行力,应当建立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共同决策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等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并提高管理运行的效率。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奖励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对不遵守协议的成员单位和个人应当做出进一步规范管理。

3.2 改善联盟战略规划与运作机制 一是加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的创新战略规划。为了给战略高技术创新和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的数据积累和多种试验,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应通过集成、投资以及新疆等多种方式搭建一批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系统级平台。二是建立多元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作机制。联盟主体的多元化从横向来看还需要进一步扩展,联盟中各类中介机构不仅参与度较少,尤其缺乏风险投资机构的参与。从纵向来看,要根据具体技术特性建立多样性的运作模式[5]。战略性目标较强的新兴产业,因其缺乏工程的短期实现性与快速收益回报性,适合以政府为主体开展;技术超前的项目,适合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政府、企业给予必要的经费与实验支持;对有竞争力、应用前景好的项目适合由企业牵头攻关,这使企业主导联盟的积极性大大增强。

3.3 设立突破关键技术的重大工程 大力实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重大专项工程有助于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实施重大专项能够攻克一批对提升产业整体性竞争力有全局性和长远性影响的技术,从而培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品牌,从而促进市场需求与技术研发的良好统一。以重大技术工程为抓手,以培育新兴产业发展为导向,按照产业链的特点推动联盟的技术创新合。明确重大技术项目的目标和边界,详细分解新兴产业技术路线的演进与创新路线,推行工程化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明确合适的项目法人,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去运营管理。从宁波发展的实际情况看,高效稀土永磁节能电机及控制系统、海洋工程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碳纤维及其他高性能纤维、智能电网相关的关键设备元器件、新型动力和储能电池、光伏太阳能系统及关键元器件、小飞机、生物育种、基于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的电子商务运用等是宁波关键技术重大工程应该着力突破的方面。

3.4 构建联盟配套政策与法律保障 一是健全产业规划和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推动在新兴产业准入规定、产品目录、审批流程等方面的政策创新,有效的产业规划与有力的政策支持能够极大的引导和吸引先进企业与社会资本进入宁波新兴产业。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产品进入市场,给以更大的便利条件,加强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用足在政府采购、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后期补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二是要深入实施知识产权与标准战略。实行标准战略,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到的各类技术检测、准入和接入标准,引导产业有序健康的发展。联盟内部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签署有效的合作协议,要明确联盟的技术创新目标,联盟成员相关的任务、分工、风险承担、产生的成果的产权归属、使用许可及转化后收益分配的具体办法要落实。加强退出与违约管理,避免重大技术泄漏给联盟造成的危害。

3.5 创新金融服务与风险投资体系 首先要完善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风险机制,鼓励风险投资的介入,建立联盟产学研投资基金,把风险投资作为联盟成员联合进行技术创新的催化剂,提高技术研发的效率、降低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其次要鼓励银行、创业投资机构、科技保险机构等参与联盟建设,运用科技投资、科技贷款、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金融工具,向联盟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另外要通过政府资金带动全社会对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引导民间投资良性运作,力争使宁波成为“新三板”的扩容试点城市。宁波具有民营企业多、民营资本实力雄厚的特点,加强民间资本在新兴产业中的流动能力,积极把宁波建设成为民间资本助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场外股权交易试点城市。

3.6 鼓励第三方技术中介组织建设 宁波已基本建立分层次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一些是以财政支持进行共性技术研究的公共机构,一些是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器、创新创业服务为代表的技术发展与创业服务组织,还有以科技咨询、技术评估、技术交易为主的科技中介及政府资助的园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绝大多数技术创新服务机构是由政府资助的,科技创新服务业尚处于发展初期,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仅靠政府委托的机构进行产业技术创新,明显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需要为社会科技中介机构搭建平台,积极引入、培育与发展以科技服务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科技服务产业,向宁波新兴产业提供研发设计、科研平台、创业孵化、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投融资等专业化服务。充分发挥技术交易所、科技中介等在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支持在成果评估、可行性分析、法规咨询、交易组织等环节提供全程转化服务中介机构的运营与发展。

3.7 推进联盟技术商业化示范工程 鼓励宁波国家高新区企业率先开展重点领域商业示范,强化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基地的带动作用。各联盟按照宁波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发展要求,在智能制造、节能运用工程、新能源汽车推广、港口物联网运用、推进重点示范产业应用工程。联盟要分析消费者的需求,把握需求发展趋势,积极引导消费观念与模式的转变,推进技术的市场化与产业化应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有着紧密的联系,联盟要及时关注宁波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为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需求基础。如何运营示范性推动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是联盟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浙江在线-宁波在线.提升传统产业 培育新兴产业 宁波转型创新驱动[EB/OL].http://.cn/system/2013/04/16/019283 785.shtml 2013-04-16.

[2]刘美平.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的共生模式研究[J].当代财经,2011(11):105-111.

[3]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财政政策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7(22):30-48.

技术创新战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共生理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难点;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根据2008年国家六部门联合的《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我国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一种在政府引导与推动下,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产学研为主要合作形式的战略联盟。

2006年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只有产学研结合,才能更有效地配置科技资源,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并使企业获得持续的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模式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也是技术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发展形成的创新模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提高有关技术创新产业化推广,人才培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事项的运行效率与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要结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加快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集中建设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三大载体之一,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地位是不可小觑的,在整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因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逐渐成为学术界与实践界研究实践的热点。

赵志泉(2009)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网络型组织体,并对联盟的主体及分工进行了较明确的阐述[2]。谢科苑等、李岱素(2009)对战略联盟视角下的产学研合作进行了实证研究,谢科苑等研究分析了联盟能力对产学研联盟成功的积极作用,而李岱素则是对产学研联盟的合作机制系统进行了分析[3]。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学者对产学研战略联盟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例如王雪原、王宏起(2009)对政府指导下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及策略进行了研究,对联盟的顺利运行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支持[4];刘国新、闫俊新(2009)运用冲突分析理论,对产学研战略联盟进行了冲突模型的构建[5];汪孟艳、陈通(2010)从网络组织的视角,构建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沙漏模型” ;张明(2010)对国内外产学研战略联盟的运行模式发展进行了总结,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解决的建议[6]。

近两年专门针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研究屡见不鲜,如邬备民、李政(2010)对如何完善和优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机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7];张晓等在借鉴国外成功应用产业联盟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我国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过程框架、运行模式和机制保障;胡争光、南剑飞(2011)提出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中的战略金三角,联盟成果的分享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等战略问题[8];蒋华林(2011)从高校的角度对重庆市三所高校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9]。

尽管有很多的学者都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都集中在对联盟机制运行的构建上,对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本质并没有太清楚的界定。只有部分学者从博弈论的角度对联盟的本质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联盟成果的共享与风险分担机制的构建给出了建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在主体各方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如果要构建有效的联盟,联盟中的各个主体之间应该存在一种相互依存,互相支撑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主体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类似于生态学中的共生关系。基于此,笔者将引入共生理论,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的共生本质及其运行难点进行分析,并以重庆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例,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共生理论的阐述

“共生”的概念来源于生物学,是1897年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提出,它的本义是指不同的生物种属按照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袁纯清(1998)将“共生理论”引入到国内小型经济的研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在国内“共生”的概念开始从自然现象研究转向社会现象研究,例如经济领域。卜白华等(2005)从共生进化的角度,提出企业构筑战略联盟要注重“四个共生”:共生理念、共生稳定、共生进化、共生界面;冷志明、易夫(2008)从共生的角度,对城市圈经济一体化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胡晓鹏(2008)利用共生理论,对产业共生的理论界定及其内在机理进行了阐述。本文从共生的角度,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看成是一个共生系统,即在共生环境中,共生单元按照某种共生模式构成的共生关系的集合[10]。这里涉及到共生系统的三要素和共生本质。

(一)共生三要素

共生系统中的共生三要素是指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与共生环境,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的单位;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或结合的方式,其结合的方式由两个维度:行为方式(包括寄生、偏离共生、非对称和对称互惠共生4种)和组织程度(包括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一体化共生模式4种)组成;共生环境是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是共生关系发展的外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