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心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面对一起突发事件,能不能冷静地采取最合理的处置方式,是一个警察应对能力的真实反映,这在警务技能训练中是相当重要的部分。也可从他人的经历和书本的知识中汲取有益的教训、经验或应对措施,要经一事,长一智,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特别是要锻炼执行警务时面临各种凶险场面的心理承受能力,或是设想面对可能会经历的场景时的心理行为反应,以及其后的心理适应能力,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期适应所经历事件的后果。从而逐步提高对不良心理的免疫能力,增强对不良应激的抵抗力,提升自己的心理品质,使自己更好地适应高危险、高应激的警务工作。曾有对公安交警的调查显示,较年长者(警龄长或外勤年限久)与较年轻者相比,心理承受能力好,心理问题少。这可能与常年经受的锻炼有关,能够较好地适应了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带来的焦虑和紧张,使其对应激的承受能力得以提高和加强。
心身放松训练
这是自我心理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在警界,其他任何职业人群也同样需要,但是在警察职业生涯中尤为重要。心身放松训练也称心理松弛疗法,它是通过一定程式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心理生理活动,学会使身心达到理想的放松状态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在放松状态下,人的血压、心率和唤醒水平均得以降低,放松所导致的心理生理变化能够阻断和抑制紧张、焦虑等应激情绪,有利于舒缓压力、调整心身。具体做法有想像放松法(排除杂念、想像更美好的景色、事物,配合轻音乐等达到心身放松)、深呼吸放松法(进行缓慢深呼吸、默念“放松”等自我暗示语达到心身放松)和静默放松法(在凝神中入静、冥想,达到“忘我”、“无我”的境界,使心身得到放松)等。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放松期间个体的日常意识内容会减少,甚至消失,使呼吸、心率降低,氧耗减少,可极大改善应激期间脑功能的高度亢奋状态,从而大大削弱心理焦虑与紧张的程度,对于调整警员出警后的心理应激非常重要。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ocialcognitivecareertheorySCCT)是20世纪末在Bandura的一般社会认知理论的影响下逐渐产生和兴起的一种职业理论[1]。理论的主要特色是强调个人——行为——环境交互作用,注重将心理、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加以整合,动态性地揭示人们是如何形成职业兴趣,做出职业选择,取得不同的绩效并保持职业的稳定性。理论提出三个核心心理变量和三个相互关联模型:三个核心心理变量为自我效能、结果预期及个人目标;三个相互关联模型为:(1)职业兴趣模型:认为个人的职业兴趣由对特定职业的自我效能与结果预期共同决定。具体来说,如果人们认为自己擅长于从事某种职业或预期从事该职业将带来满意的回报,将会形成对该职业的兴趣,进而形成个人目标、达成工作行动、达到一定的工作绩效,最后绩效又会反作用于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形成一个动态的反馈环路。(2)职业选择模型:认为职业兴趣形成后,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决定职业选择,通过职业行动实现个人目标后,又形成反馈环路,影响个人未来的职业选择。(3)工作绩效模型:认为人们的能力、自我效能、结果预期以及绩效目标之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决定工作绩效。工作绩效也会提供一个反馈环路,反作用于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借助三个子模型,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将个人职业心理特点、社会背景和学习经验联结起来,共同阐述职业选择、适应和发展过程[2]。
二、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现状
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是贯穿在校学习全过程的发展性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自我观念和职业价值观,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正确职业决策和职业行为调整,从而达到个人潜力的充分发展和自我实现。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就业压力逐年加大,许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职业心理教育,力图通过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然而由于目前职业心理教育在国内才刚刚起步,还存在着以下不足:(1)职业心理教育的机制不完善。学校职业心理教育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附属于学工处或就业处,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2)缺乏系统职业理论指导。教育理念陈旧、教育途径单一、教育内容片面,往往停留在单纯就业指导、政策咨询和就业信息提供等浅层次服务层面上。(3)师资力量薄弱。职业心理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教育者既要了解相关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具有丰富的指导学生求职择业的经验,又要能从心理学专业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职业个性特点,培养职业兴趣、作出职业选择和在职调适。而目前高校现有职业心理辅导队伍中兼职教师或辅导员所占比重较大,缺乏心理教育工作所需的理论修养和人文关怀,难以全面有效地开展职业心理教育工作。
三、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对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的启示
(一)改变传统职业心理教育的目标定位,构建合理的职业心理认知系统
社会认知的职业理论吸收了班杜拉(1986)三因素交互作用模型,认为个体的职业兴趣、职业选择和职业行为调整是在认知情感、外显行为和外部情景三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3]。因此,职业心理教育必须改变以往局限的理念和模式,以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为指导,重新定位。完整的职业心理教育目标应该是帮助全体学生实现职业心理成熟、职业行为成长和潜能充分发挥,是一种贯穿在校学习全过程的发展性教育。具体的目标应该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短期指导性目标(主要针对毕业生),帮助学生了解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职业心理素质要求,正确分析自身个性优势和不足,运用求职心理技巧,作出适应性求职行为。二是调适性目标,对于少数出现较严重就业焦虑和因缺乏职业兴趣与目标而丧失学习动力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消极状态,找回自信和职业目标,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三是长期发展性目标(针对所有在校生),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自我效能和职业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更为积极的职业目标,增强学习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动力和信心,更好地为未来就业做准备。
(二)完善当前高校职业心理教育的实施途径,努力拓宽职业心理教育的渠道
职业心理教育理念决定了教育的实施途径,传统的职业心理教育只着眼于就业这个局限时间点,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必然带来教育途径的单一局限和教育效果的苍白无力,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和个体自我发展的要求。[4]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作为一种整合的职业理论,为职业心理学的研究和职业心理素质培育途径的探索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高校职业心理教育应该充分利用可得资源,从多种渠道开展教育活动。首先,领导者要重视职业心理教育工作,成立专门的主管部门,构建“学院-职能部门-系部-学生”四级网络管理模式,为职业心理教育工作的扎实开展提供机制保障;其次,应该在职业心理教育的多层次目标指导下,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制定分层次教育目标:大一注重自我探索和专业目标锁定,大二有目的地提升职业自我效能和职业兴趣,大三加强就业心理调适和职业行为调整教育,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角色转换。同时整合各种资源,设置“职业心理素质拓展”“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等课程,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立体式的服务;最后,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将职业心理教育理念融入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校园网络平台等教育载体中,鼓励创建各种职业发展和创业协会,开展有利于学生职业成长和锻炼的活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我规划以及团队合作协调的能力。
(三)深入理解高校职业心理教育内涵,科学安排教育内容
1.职业意识的教育和引导。注重通过职业抱负、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兴趣的教育来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和适应行为,并促进就业后个体和职业环境的良性互动,促进职业发展。第一,职业自我效能感是职业意识的重要能动成分,个人过去的绩效成就是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有力影响因素,可以通过成就的归因方式训练来鼓励学生接受能增强自信的成就归因。第二,引导大学生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和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第三,职业兴趣在职业选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通过与职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形成的,是职业活动的重要动力来源,可以激发个体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1.心理学在职业教育教职工管理中的应用
根据心理学的概念我们知道,能够引起人类本身需求的因素就可以被称为诱因。诱因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刺激,而这种刺激可以产生的来源主要是人们对其自身生活以及在一般条件下这种生活给其带来的发展条件。正是在这种场合下所带来的主观体验,在心理学上就成了能够对人的心理产生内在驱动力的先决条件。换一种说法就是,因为人自身有需求,则这个需求就转变成了推动人来自身发展的动机;而正是这种被推动的动机就会直接导致人类行为的产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几个需要是依次实现的。所以,有效地激励机制依赖于详细深入剖析教师本身的特点,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并且将他们不合理的需求转化为合理的需求。如果无法满足教师基本的物质需求会大大降低教师的积极性。当前,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教师的物质需求也发生了改变,所以需要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教师自身发展需要稳定。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一定要具备足够丰富的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更新,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一定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和教学水平。因此职业教育学校一定要创设良好的条件、环境以及机会给教师进行自主学习,促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给自己充电。教师具有一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他们会不断努力工作。随着教师不断积累经验、获得成果、得到满足,进而使得其更加积极的工作。
2.心理学在职业教育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职业教育的新生在进入学校之后心理必然会发生变化,因此职业教育学校要对新生进行静态心理学调查和相应的心理辅导,促使他们在最开始就形成一种正确的心理。首先,一个班级的动力系统由学生管理规定、班集体目标、班集体舆论以及集体规范组成。当前职业教育学校的班级管理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促使学生模仿榜样。这是应用社会心理动机机制对班级进行管理。其次,目前,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职业教育管理则是为了端正学生态度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进而实现预定的学习效果,培养出综合素质良好的学生。这是对实际激励理论的应用,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设置更加科学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目前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可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所以职业教育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形成热爱生活、认可自己的心态,更能承受社会带来的压力。心理学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所以积极研究心理学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张凌单位: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轻度的压力可让人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长期的高强度压力却会产生许多不良反应,比如有人表现为头痛、肠胃不适、血压升高、免疫力下降等生理变化;有人则表现为易怒、失眠、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有人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精神疾病。因此,掌握一些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对于维护和促进职业女性心理健康十分必要。
学会爱自己
女性大多是感性的,很多时候。一件小事就可能会引发她们的不良情绪,觉得心里特别委屈,所以女性更要多关注自己,爱惜自己,让自己看起来赏心悦目、自信满满。一个人感觉幸福了、开心了,健康的心态会传递出去、绽放出来,能更好地爱他人,爱生活、爱工作。
当然,爱自己并不就是舍得花钱、一味地是满足物质需求,更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而是要懂得接纳自己、宽容自己、充实自己,让自己处于一种惬意的状态。
和自己的心灵对话
有些职业女性的生活看起来略显匆忙,在富足繁华的生活环境中,很多女性被金钱、地位、名誉等欲望左右着,却忽略和漠视了自己内心的声音。那么,请您停下脚步,静下心来感受和审视自己的内心,倾听心底的声音。您可以常常问自己,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想拒绝什么……明确目标,按照自己心灵的指示去做,这样我们的心理负担便会减轻。
积极健康的心态
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无法选择,但我们却可以选择面对的态度。面对同样的事情,有人会产生很大的压力,有人略感不适,有人却安然无恙,这说明我们可以通过心理中介因素的调节来影响压力的产生。换个角度看问题,把压力作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接纳它,并积极应对。
自我调节减压的方法
有序安排时间。将工作生活家庭各种任务排排队,分出轻重缓急,对于急需解决的问题立刻着手去做,而有些事情可暂缓去做。
分解压力。当事件客观存在,不得不面对时,不要事事亲为,可向家人、朋友、同事寻求支持,发动大家共同面对。
兴趣是注意与研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积极态度与倾向,是在一定需要基础上,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形成的,它在人的职业选择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进行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
人们在选择职业时,更倾向于寻找与自己兴趣有关的职业,当外界环境限制较少时,更倾向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兴趣可以通过工作动机来促进能力的发挥,当兴趣与能力合理结合起来时,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职业生涯的选择性。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从事他感兴趣的工作,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80~90%。长时间保持高效率并且不感到疲劳;如果对他从事的工作不感兴趣,则只能发挥他才能的20~30%,而且容易筋疲力尽。兴趣也能影响工作满意感和稳定性,一般来说,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职业.很难让人感到满意,并因此感到工作不稳定。
兴趣的发展一般经历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有趣是兴趣过程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兴趣发展的初级阶段,往往非常短暂和不稳定,有时候是盲目的。处于这一阶段的兴趣常常与对某一事物的新奇感相联系,随着这种新奇感的消失,兴趣也会自然消失。乐趣是兴趣过程的第二阶段,它是在有趣定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兴趣发展的中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的兴趣变得专一、深入起来。志趣是兴趣发展的第三阶段,当乐趣同社会责任感、理想和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时,乐趣变成了志趣。志趣是取得成功的根本动力,是成功的重要保证。个体在生命早期所形成的兴趣是不稳定的,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成年),才能形成稳定的、现实的职业兴趣。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对职业的兴趣只停留在有趣与乐趣阶段,他们普遍还没有形成把乐趣与社会责任感、理想、个人价值实现相结合,仅仅只停留在是否对所从事的职业感兴趣(有趣、乐趣)阶段,这完全是由于成长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理与心理快速发展尚未成熟所至,在这一阶段他们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和不良的情绪。
中职生职业感受性适应性心理障碍主要表现
1.焦虑与恐惧心理
焦虑是一种紧张、害怕、担忧、无所适从交织在一起。在过去传统的择业观中,人们职业选择往往是由国家统分、统管,而且目前在职业生涯中人们的择业完全市场化,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自我认为与高职生、大学生无法相比,没有充分的认识到自我应建立的择业层面是动手能力较强的操作层,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自己所占有的位置,不能根据自我所学专业实事求是分析,更不懂得如何面对就业竞争,对现实与将来的一系列问题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不知如何获取用人信息,如何进行自我设计,如何推销自我。成绩不佳的同学甚至在毕业后对自己的职业取向问题回答一无所知,认为这种事情不是由个人考虑的问题,一谈就业一脸的茫然。
2.依赖心理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认知能力上表现的较弱,缺乏自主选择的决断能力,不能积极主动的去竞争、推销自己.择业的信心不足。“等、看、靠”的思想严重。把就业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他人身上,总想等待学校老师给予推荐,等待用人单位上门来找,更要等待父母亲朋为自己托关系寻找出路,总认为毕业就可以就业。
3.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或看不起自己。部分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已无兴趣可言,行为举止是散漫的。为掩饰自卑的心理,在吃穿上相互攀比,行为习惯极不规范,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将来即使是选择了某种职业,也缺乏竞争力,仅仅是混饭吃,满足生存需要而已,生活缺乏长远的目标。
4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因而面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面变化的现象。能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做到人职匹配,是每个人理想的追求目标,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体现,然而,中职生们往往不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只要大家都去选择的,如:目前的数控专业很有市场,结果大家都来学,无论自己有无此方面的专长都去学。很少保持清醒的头脑、独立思考问题,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使得自己错过了许多其他的就业机会。
影响中职生职业心理的因素
1.础会因素
就业制度改革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处于改革的过渡时期,毕业生就业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政府的就业政策和相关法规还不配套。虽然教育部2004年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但是社会舆论的导向及国家政策导向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分流、社会再就业等系统工程等诸多因素,给学生带来的就业压力和困难极大,往往是学生们没有毕业就已经失业了。
2.学校教育因素
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的人才是有缺失的。学校在培养学生中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及动手能力。然而我们的教育体系特别是教育设施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突显不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显得薄弱,教师的动手能力差,怎能塑造出合格的人才?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理论知识传授仍然缺乏实用性,有关就业知识方面的课程开设不足,就业思想、就业素质、就业心理及就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薄弱,缺乏职业规划及职业生涯设计。80%的学生对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不满意,认为指导渠道过于单一,学校职业心理方面的指导环节匮乏。目前仅仅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是不够的。因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尤为重要的,这一时期是一个人心理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产生心理疾病是可怕的,会对社会、学校、家庭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要使那些懂得专业知识、品德健康的优秀教师走近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治疗,使他们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人格心理。
3.家庭因素
家长的期待,父母的价值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中职生就业心理活动及价值判断。中职生家庭背景,在调查中显示,大部分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家庭生活水平与质量保持在生存需要的满足上。部分学生的父母下岗,靠做小生意维持生计;有些家庭是单亲家庭,孩子从小在一种缺少父爱或母爱的环境下生活,情绪变化无常、冷酷、缺乏爱心,曾在几个班级进行无记名调查,结果显示单亲家庭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与单亲家庭孩子的接触中,大部分学生对生活的信心、未来职业的选择处于茫然状态。自我封闭,显得较自卑。即使实际不生存在单亲家庭中的学生,父母的过于溺爱,使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择业与就业的信心。
4.个体因素
目前的中职生与过去相比较产生了
很大的差异,以不同于过去的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在对事物的认识和未来职业选择上表现在个体间的差异,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学生对自我认知比较全面,就业时能表现出自信、敢于竞争,对于自己的职业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能有―个较好的把握,这部分同学仅在中职生中占有很小的比例。能力较差的同学在职业选择过程中表现出消极、等待,自我认识受教师、家长的影响较多,依赖心理严重,不能很好的把握机会和适时的作出选择,去适应社会。
中职生良好职业心理的培养
1.职业兴趣的培养
在中职生入校之初,要对其所学的专业进行兴趣教育,从而奠定良好的理论与专业技能水平。不仅停留在有趣、乐趣阶段,要在学习之初建立起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使职业兴趣真正发展到志趣阶段,为了达到志趣阶段,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在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上下工夫,吸引学生的注意以及对专业知识的热爱;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做好就业前的职业指导工作,改革课程体系设置是先导,职业心理健康心理教育是关键。
2.职业感受性的增强
职业感受性是指自己要选择何种职业以及对职业的性质、特点、作用的一种认识。
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新兴行业和多学科的交叉行业,需要大批的应用技术人才以及一专多能的复合人才,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只求专业对口,当然技艺精湛的行业,必须要使学生认识到专业精炼,技艺超群的重要性。我国技术工人的先进分子在各自技术岗位上苦练技能作出突出贡献的,应以他们的先进事迹鼓舞在校学生苦练基本功,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人。要有职业的长远意识,对职业生涯的认识要全面深刻。
其次,职业感受性的增强要树立就业的自信心。自信是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基础的,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性格和能力,全面搜集社会信息,客观分析社会需要,判断自己适应职业的类型和职业定位,确定合理的职业目标,树立自信心的前提是自己的综合素质。
再次,提高就业心理的承受能力。较强的心理承受力是激烈竞争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它能使人经受住挫折的打击,依旧保持进取的勇气,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