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经济效益

社会经济效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经济效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经济效益

社会经济效益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效益;旱田种植;经济产值;现代农业;水稻

一、社会效益显著

北安传统旱田种植,主产玉米、大豆。但是,受政策调整和市场需求影响,其产量和产值并没有相应提高,特别是部分低洼低产田始终影响着土地流转、结构调整和效益突破。在供给侧改革指引下的水田开发,使低产旱田避短扬长,成了水田开发者的香饽饽,有效推动了土地流转、脱贫致富和诚信建设。一是加快土地流转。北安市属丘陵漫坡地貌,平缓低洼耕地约占总耕地面积20%,此类耕地由于受自然不利因素影响,流转困难或地价较低。自旱田改水田以来,这些耕地就成了水田开发经营者首选地块,整体流转及价格提高75%、120%,使耕地总流转率提高5个百分点。二是有助摆脱贫困。承包低洼低产田的农户,经常形容自家的耕地是“十种九不收”,其收入无法得到稳定保证。从北安市精准扶贫办获悉,因常年种地欠收而导致贫困的农户占贫困总户数37%。虽然贫困的原因很多,但归结一点就是收入少,难以形成富余的资金积累,抵御不了突发疾病及一些意外灾害等原因的支出。自种植水稻或将耕地流转给水稻经营者后,水稻单产收入是以往该地块种植收入的3-5倍、流转耕地的承包费是以往的2倍多,部分农户高兴地说:“这回我们也能攒下钱了”。三是推动诚信建设。经济基础决定诚信建设,素质建设引导诚信发展,这是我们在诚信建设中的切实体会。农村的诚信建设始终处于薄弱环节,我们对农户不良贷款调查反映,因种植欠收,而导致的拖欠银行贷款占农户不良贷款率92%。水稻种植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调节种植结构,在玉米调减的情况下,大豆播种面积及产量仍然保持在稳定状态,其收购及价格也不再是忽冷忽热,农户的收入也比较稳定。2013年北安市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不良贷款率高达17%,到2016年末不良率已经降致3.4%。在供给侧改革调整中,农村金融信贷诚信体系建设有了显著提高。

二、经济效益明显现已形成

主星乡2万亩水稻种植基地,东胜乡3万亩水稻种植核心示范区的多地(乡、镇)联动形态。水稻产品收购及市场销售价格始终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水稻产业经济效益明显。2016年,北安市水稻产量8万吨,产值32,000万元;水稻单产经济收入高于其它粮食作物21%,入社农户人均收入较其它农户提高27%。一是稳定玉米大豆产量及价格。多年来,该市种植结构始终处于大豆和玉米交替轮换,然而,在大豆市场化及玉米政策补贴取消后,玉米大豆的产量及价格始终处于波动之中。2017年种植结构,水稻播种占耕地面积15%、经济作物播种占12%、大豆播种占40%、玉米播种占33%,由此可见水田开发对结构调整起到了有效调节作用。2016年大豆收购价较上年提高5%;玉米补贴虽然取消,但较比上年单产收入并没有减少。二是有效提高了农户人均收入。水田开发所选平缓低洼耕地,而这些耕地正是常年低产田,种地收入少、流转租费低,此类耕地所有者始终维持在收支平衡线上,很难实现富足生活。而水田开发者在流转这些耕地时,把这些耕地定为一类耕地,流转费提高了一倍还多。东胜乡一李姓农户耕地流转费收入98万元,他高兴地说:“我的耕地以前一半的价都没人要”。市农业局领导说:“水田开发使我们的黑土耕地真正成为金山银山,再没有托后腿的了”。2016年的农户人均收入达到15,000元,比上年提高10%。三是水稻产业潜在多样经济效益。水稻产品已经在北京、广州农博会上展出,所创“三只老虎”品牌大米倍受欢迎,经销商纷纷前来订货;在抓好大米品牌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有机水稻种植水平,扩大“蟹稻”、富硒稻生产规模,“蟹稻”种植让人们直接观看到水稻种植无任何农药、化肥的有机生产全过程,真正叫响“种养”结合的绿色有机品牌。2017年蟹稻种养已经达到900亩,仅螃蟹经济收入就达到1,200万元,同时,在8、9月份螃蟹成熟季节,人们以“采摘”方式前来购买螃蟹,亲临绿色蟹稻种养产业园,已形成独特的购买观光风景线,无形中为绿色无公害水稻传递着切身的广告。全市全绿色水稻种植也已经向社会公示,多样化种植、多样化经济,为北安市寒地水稻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物质和经济基础。

三、推动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寒地水稻的开发,有效调节了种植结构,确保了农业丰产丰收。投资25亿元的象屿金谷集团和投资10亿元的宏维农业物产及福润集团,充分满足全市及周边7个县市的粮食收购、仓储及深加工,寒地水稻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2016年农村人均收入13,000元。农村经济的向好,有效推动了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一是加快了农村金融进档升级。2016年12月18日,原“北安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制为“黑龙江北安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更名,它是基于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全体信用干部职工努力的结果。部分农民高兴地说:“这回也有属于我们农民自己的银行了,再也不用为外出务工、粮食买卖的银行业务为难了”。二是加快了农村金融信用等级建设。自80年代金融网点扩张式发展,到90年代末金融网点集中撤销,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农村不良贷款率的大幅上升,其中的原因不凡有结构失衡、信息闭塞及落后的生产模式。曾一度出现整村、整屯全部欠贷,银行信用等级降至冰点。随着惠农政策及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人均收入全面提高。统计显示:近三年,没有因农业生产欠收或因经营不当,而新生的不良贷款。截止2016年末,金融信用村(屯)评级已经覆盖83%。三是提高银行参与度。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紧固多年的“上审、上放”的信贷投放方式有所改变。截止2017年6月末,涉农贷款余额272亿元,其中:农业发展银行贷款227亿元,农村农户贷款17亿元。各金融机构均已向农业生产投放信贷资金,特别是一些新型生产经营主体,金融机构都是主动上门服务,不仅提供充足的信贷资金,还确保一定的优惠措施。调查得知,各金融机构均建立起“三农”信贷服务机制,逐步完善信贷品种,为农村经济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社会经济效益范文第2篇

一、APP优劣势的浅分析

在O2O实力跑火的今天,APP具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第一、APP用户增长速度快、经济能力强,思维活跃。第二、App可整合LBS、QR、AR等新技术,带给用户前所未有的用户体验。第三、App基于手机的随时随身性、互动性特点,容易通过微博、SNS等方式分享和传播,实现裂变式增长。第四、APP的开发成本,相比传统营销手段成本更低。第五、通过新技术以及数据分析,APP可实现精准定位企业目标用户,实现低成本快速增长成为可能。

然而,APP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同质化缺陷,市面上形态各异却用途雷同的APP千人一面,缺乏创意不说,很多仅凭一时冲动就开始设计APP的研发者由于没有做好市场调研,缺乏运营经验也不擅长资金管理最终导致了APP昙花一现的失败结果。

二、对比网站、贴吧研究此类APP的发展前景

目前有关发明创造的信息市场上,存在着以下几种不同的传递形式:APP、贴吧、综艺节目、网站,其中综艺节目的好评率与关注度都比较高,以及从较为靠前的贴吧签到排名可以看出,生活中热爱发明创造的人很多,由此可见,一个能够为发明创造服务的专业性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为了创造出横向对比更方便于用户且实用性更高的APP,本文运用对比研究方法做了以下的优点缺点比较。

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烧杯APP可以规避网站与贴吧的缺点,给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同时,结合二者的优点,更有效的将发明创造的灵感变现,当然,也面临着技术匮乏,资金不足的困难。

三、App“烧杯”的营销和主要的盈利方式

帮助APP成功最为重要的一步就是营销。前期用户的积累以及后期稳定用户的分布比重直接决定了APP的生命力和层次。通常来说,对内推广主要是应用内互推,又称换量,通过合作的方式互换用户流量,互相推荐对方的应用,互相置换用户;其次是互联网开发平台推广,将成熟的APP应用提交到互联网开放平台,如腾讯开发平台、百度开放平台等,给用户提供不同角度的体验。社会化推广营销则可以以较不生硬的方式将APP植入到可快速传播的文字、图片、视频中,在各大SNS社区中传播,带来高爆发的传播量。这往往需要一个充满创意的文案,借助现有社交平台传播的力量,将产品拟人化,坚持原创内容的产出。在微博上抓住当周或当天的热点跟进,保持一定的持续创新力。可以参考同行业运营较好的微博号,借鉴他们的经验。主要的盈利手段有依靠点击量,广告收费,发明品挂网收费,办理专利程序收费,普及提供相关的知识不收费。

通过体验发现,App与社交结合,加入很多多媒体元素,集评论与分享为一体,注重用户体验,以广告为主要盈利模式是必经之路。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则是与法律界合作的设想,使其成为首家线上申请专利的移动客户端将是我们未来发展目标,与此同时,如何规范版权保护制度,在分享创意发明的同时也能让发明者得到应有的经济利益,不被窥屏者擅自挪用,侵犯知识产权是最大的难关。

四、盈利模式和用户粘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盈利模式方面,目前手机应用的主要盈利模式有:信息服务收费、手机广告收费、提供增值服务、挖掘手机媒体新应用等主要四大类。而“烧杯”创意型APP的盈利模式主要在于手机广告和提供增值服务这两方面。手机广告的亮点在于将移动电话和广告结合起来,形成客户和运营商三方收益的局面。然而面临的现实问题是过多的应用内广告会影响用户体验,甚至导致用户黏性下降。而且手机广告收费的前提是用户基数足够庞大,广告商才乐意投放广告。如何扩大用户基数及保持用户黏性成为盈利方面的重要问题。增值服务方面,“烧杯”创意型APP主要是为用户提供有偿专利咨询服务及在线上买卖交易中按照一定比例手续费。首要目的是提高商品吸引力以扩大交易量,从而获得利润。

社会经济效益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 大学生发展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勤工助学是各院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与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勤工助学是一项有偿性的社会活动,它为广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培养并提升自身能力的空间,不仅能为其解决一定的经济困难,同时也锻炼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了其社会与工作责任心。近些年来高校一直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机会,但在当今就业岗位严重不足的社会经济背景下,高校扩招使大学生就业形式愈加严峻。而高校勤工助学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因其有偿性、实践性、教育性等特点,不仅为在校大学生解决了经济困难,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并提升了其就业能力与素养,使其将来能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生活。

各大院校勤工助学管理中心也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勤工助学机会,在校内通过建立和完善勤工助学机制,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将勤工助俭学与提高实践能力和掌握成材主动权相结合,同时拓宽勤工俭学渠道,加强专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进而促进勤工助学学生由简单的劳动实践向技术型、能力型、管理型岗位转变。当下学校不再拘泥于学校内部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并了解社会,进而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各高校都别出心裁,本着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各院校经过严格考查校外企业情况,在确保学生权益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如上海某高校专门成立“自强社”这样一个学生团体,社团根据职能划分了不同部门,商务部是其中之一,专职负责与校外企业联系,登记其用工需求,安排校内贫困学生参加勤工俭学。

各院校如此重视大学生勤工助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更可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推进与发展。

一 勤工助学可有效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素质,使其快速融入社会,尽可能快地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

首先,锻炼学生思想素质,提高学生素养。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其实是从逆境中成长的过程。这种经历可增强其自信心与责任感,进而增强其自我约束和管理,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培养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

其次,增强并拓宽个人技能,提高自身竞争力。勤工助学是学校课堂教育外的自我补充与拓展,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学生在校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还可开拓学生眼界,让其在校期间便可多方位学习并补充所需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走进并认识社会,使自己所学知识与自身能力得到社会认可,进而在实践过程中磨练意志,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最后,勤工助学可有效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进而促进其顺利就业,缓解了社会就业难问题。据调查86.7%的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是为了缓解上学期间的经济困难,保证其完成学业。国家现有的勤工助学政策虽不是很完善但也有效地实现了贫困生生活方面的经济自立。这不仅减轻了学生思想压力,同时通过真实的社会劳动实践可有效定位自己将来就业。

二 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可有效促进经济发展

第一,勤工助学降低了家庭负担,减轻了社会压力。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大部分家庭经济较困难。勤工助学是有偿性劳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可获得报酬,另外,加上国家奖助学金等各类形式的助学金,经济困难学生每月能够有足够的生活费保障生活。学费可以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解决,完全能够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生活要求,做到生活上经济的“自立”。这样可有效缓解家庭负担进而减轻社会压力。

第二,勤工助学可增加学生经济收入和经验,更有利于就业,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勤工助学可获得一定经济收入,同时还可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并拓宽专业技能,为其毕业后顺利就业打下基础。进而可有效缓解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现象。

第三,勤工助学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为毕业后自主创业提供经验,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经济贡献

第四,大型企业可以借勤工助学,低成本的培养适合自己的人才。大型企业通过适时招聘在校学生勤工助学,可低成本的培养适合单位长期发展的人才。勤工俭学可以使学生提前融入社会,由于勤工俭学工资低,可以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进而用较低的成本培养员工,给企业以后的发展带来潜在效益,通过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加入企业工作,直接带来效益,增强了企业的长久竞争力。

第五,勤工助学非正式工作,一些制造型或低技术性企业可以解决用工荒。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自2008金融危机以来,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少,各中小民营企业如制鞋、服装、电子、眼镜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均出现用工荒现象,大学生勤工助学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现象,为企业正常运营发展出一份力。

第六,勤工助学在增加学生收入的同时,可提高学生消费水平,这种良性循环可以给社会带来更大的效益。

社会经济效益范文第4篇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阳 550025)

摘要:通过构建农用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和耦合度模型,对遵义市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2年遵义市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波动中总体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效益也发生了变化,但总体呈稳定态势,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度总体水平较高,呈上升趋势;2012年遵义市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度分布大致呈同心圆形,随着与区域中心距离不断增大,耦合度不断下降;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差异越小,说明农用地利用越协调,耦合度越高。结合遵义市经济发展情况和区域功能定位,提出了提高农用地利用耦合度、促进农用地协调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 :农用地;利用效益;熵权法;耦合度;遵义市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7-1788-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7.064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使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一直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焦点。土地利用效益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是人类利用土地的最根本的原因,社会效益则是整体和全局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可以说是久远的经济效益[1]。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就是要协调好土地利用的三效益,相关学者也对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许媛等[2]通过构建耦合度模型,探讨了西安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梁红梅等[3]通过建立动态耦合模型,对宁波市和深圳市的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业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相关学者对农用地的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耦合性进行了研究。杜娜等[4]采用耦合度关联度和系统耦合度模型分析了纸坊沟流域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及耦合态势;王继军等[5]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陕北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刘新平等[6]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及生态和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系统评判指标体系,研究了新疆干旱区生态与经济系统的耦合度。可以看出,相关研究主要是针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但是对农业用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研究较少,对喀斯特地区的农业用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研究也较少。喀斯特地区由于受其地形地貌的影响,农业生产条件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差,农用地的利用效益也会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其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如何,是本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以遵义市为例,通过构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农用地利用的效益进行了评价,然后运用耦合度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上对其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促进遵义市农用地利用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农用地利用综合效益提供理论依据与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4-2012年遵义市农业经济数据均来源于历年《贵州省统计年鉴》、《遵义市统计年鉴》,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遵义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农用地包括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1.2 研究区概况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是贵州省第二大城市、新兴工业城市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黔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位置在北纬27°80′—29°13′、东经105°36′—108°13′之间。市域东西绵延254.00 km,南北相距230.50 km,海拔高度在1 000~1 500 m。遵义市属于中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全市国土面积307.67万hm2,其中山间平坝面积占7.40%,丘陵占30.70%,山地占61.90%,农用地面积2 73.11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8.77%。遵义市下辖2区、8县、2个民族自治县和新蒲新区管委会以及2个代管市。2012年末,全市共有164个镇、55个乡、8个民族乡、17个街道办事处,年末常住人口611.70万人。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1 361.9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81.24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13.31%。

1.3 研究方法

1.3.1 熵权法 本研究采用熵权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熵权法是在综合考虑各因素提供信息量的基础上计算一个综合指标的数学方法[7]。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是根据各因素提供给决策者的信息量的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的,其思路是强化数值差别较大和弱化数值差别不大的指标对综合评价值的贡献,从而能够全面反映指标值所包含的信息。具体分析方法和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原始数据采用极值法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公式如下:

正向指标:rij=■, (1)

负向指标:rij=■, (2)

步骤二:计算熵值,计算公式如下:

Hi=-k■fijlnfij (3)

式(3)中,fij=■,k=■,Hi为第i项指标的熵值,k为玻尔兹曼常量,n为评价年份数或区域个数。

步骤三:计算熵权,计算公式如下:

wi=■ (4)

式(4)中,wi是第i项指标的权重值,且0≤wi≤1,■wi=1,m为评价指标个数。

1.3.2 耦合度模型 农业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具有耦合关系,耦合关系越协调,耦合度越高。农业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函数分别为:

F(x)=■xiai (5)

G(y)=■yibi (6)

式(5)、式(6)中,xi、yi分别为社会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指标,ai、bi为各指标的权重。

农业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度模型是基于二者之间的离差大小而构建[8],其计算公式如下:

C=■■ (7)

式(7)中,k为调节系数,一般2≤k≤5,取k=2。

1.3.3 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依据农用地效益的内涵,按照科学性、典型性、全面性、可比性等原则,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可靠性,结合遵义市区域综合实际情况,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9-12],从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两大方面共选取24个指标构建农用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表1)。

指标体系中,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农业从业人员带来的农业产值;粮食安全系数X6是指人均粮食与联合国规定的温饱型年人均基本粮食的比值,其中,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温饱型年人均基本粮食为400.00 kg;农业供养能力X11是指单位人口种植业产值;农业技术效率X14是指单位农业机械总动力所能产生的农业产值;土地农业利用率X23是指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农用地利用多样化指数X24是参考王鹏等[13]的研究成果,其计算公式为:G=1-■xi2/[■xi2]2,式中,G为农用地多样化指数,n为农用地利用类型数,xi为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

2 结果与分析

2.1 遵义市农用地利用效益分析

2.1.1 农用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从时间变化来看,2004-2012年,遵义市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波动中总体呈上升趋势(表2、图1)。2006年农用地社会经济效益为0.13,在历年中最低,主要是因为农作物产量减产以及耕地面积减少。2006年遵义市遭遇多年不遇的干旱天气,造成秋季主要农作物产量减产,全年粮食产量272.98万t,比2005年减产48.67万t,下降15.10%,农业产值增加值与2005年相比下降3.50%。2006年全年耕地面积减少7 626.00 hm2,其中国家基建占地657.00 hm2,其他基建占地400.00 hm2,退耕还林还草占地2 579.00 hm2,耕地改为园地3 990.00 hm2。2012年农用地社会经济效益最高,达到0.78,主要是因为农业产值增加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2012年遵义市全年粮食产量276.22万t,比2011年增长21.60%,农业产值增加值181.24亿元,比2011年增长8.90%。同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 061.00元,为历年最高。从空间变化来看,2012年习水县和仁怀市农用地社会经济效益最低,均为0.31(表3、图2),主要是因为两县(市)各项指标值都较低,直接影响其社会经济效益。2012年红花岗区农用地社会经济效益最高,达0.59,主要是因为其农业产出效率较高。2012年,红花岗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单位面积农用地产值及地均农业增加值在各个地区中都是最高的。

2.1.2 农用地利用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从时间变化上看,2004-2012年,遵义市生态环境效益在波动中总体呈稳定状态(表2、图1)。2008年农用地生态环境效益为0.24,为历年中最低,主要是因为农用地面积较低,尤其是林地面积较低。2008年遵义市农用地面积272.00万hm2,林地面积140.86万hm2,在历年中均为最低。2010年和2011年,农用地生态环境达到最高值0.60,主要是因为林地面积较高。2011年和2012年遵义市林地面积分别为163.74万hm2和163.56万hm2,在历年中最高。从空间变化上看,2012年红花岗区农用地生态环境效益为0.19,为所有地区中的最低值(表3、图2),主要是因为林地覆盖率、人均林地面积和土地农业利用率较低,单位面积能耗、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较高。赤水市生态经济效益为0.87,为各地区最高值,主要是因为赤水市林地覆盖率、人均林地面积和土地农业利用率较高,以及单位农用地的化肥、农药和塑料薄膜使用量较少。

2.2 遵义市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分析

2.2.1 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时间差异分析 2004-2012年,遵义市农用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差异比较大,耦合度最高的达到1.00,最低的仅为0.46,整个变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图1)。第一个阶段是2004-2006年,期间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均不断下降,分别从2004年的0.38、0.54下降到2006年的0.13、0.36。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度不断下降,从2004年的0.92下降到2006年的0.46。由表2可以看出,2004年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均为这一阶段最高,并且二者相差较少,所以耦合度较高,说明了2004年二者之间的关系协调。而2006年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均为本阶段最低,且二者相差0.23,所以耦合度较低,说明了2006年二者之间的关系不相协调。

第二个阶段是2007-2012年,期间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在波动中总体呈上升趋势。在这一阶段中,农用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均较高,且在不断变化,但变化幅度较小。2009年和2011年的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度均为1,达到最高,主要是因为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均达到较高值,且二者差异较小,仅相差0.01,说明二者之间达到了协调发展。2012年的耦合度为此阶段最低,虽然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值均较高,并且社会经济效益为所有年份中最高,但是二者差异较大,相差0.24,说明了农用地利用注重社会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效益。

2.2.2 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空间差异分析 由图2、图3可以看出,2012年遵义市各县(市、区)的农用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度差异比较大,耦合度最高的达到1.00,而最低的只有0.56,耦合度空间大致分布呈同心圆形,随着与区域中心城市距离增大,耦合度逐渐减低。红花岗区虽然位于区域中心,其农用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在各个县(区、市)是最高的,但生态环境效益却是最低的,所以其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度最低,仅为0.56,说明其农用地利用不够协调,今后需要注重农业生态环境效益的提高。耦合度较高的有汇川区、绥阳县、正安县、湄潭县、遵义县、余庆县、仁怀市、凤冈县、桐梓县,耦合度均在0.90以上。汇川区是遵义市市政府所在地,具有地理位置优势,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耦合度较高。绥阳县、正安县、湄潭县、遵义县、余庆县、仁怀市、凤冈县、桐梓县等县农业发展基础比较好,农业生产水平高,农产品加工业较为发达,主要粮油作物、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商品化程度较高。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道真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务川县)、习水县、赤水市的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度处于中等水平,介于0.70~0.90之间,这些地区共同的特点就是农用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较高,均超过其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这4个县(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较好,但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不突出,农业产出不高,社会经济效益较低,导致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度不高。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构建农用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然后建立耦合度模型,分析了2004-2012年遵义市农用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变化,并对遵义市各县(市、区)2012年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度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探析。研究发现,2004-2012年遵义市农用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在波动中总体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效益也发生了变化,但总体呈稳定态势;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变化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2004-2006)耦合度不断减小,变化幅度较大,后一阶段(2007-2012)耦合度变化幅度较小,总体呈下降趋势。通过观察2012年遵义市各县(市、区)农用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分布情况,可以看出遵义市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度总体水平较高,耦合度分布大致呈同心圆形,随着与区域中心距离不断增大,耦合度不断下降;农用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差异越小,说明农用地利用越协调,耦合度越高。基于上述研究,为遵义市农用地利用提出几点建议。

1)严格保护耕地,不断提高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建立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在保护耕地数量的前提下,重视耕地质量建设,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积极改善耕地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土地整治,统筹安排,加快中低产田特别是低产田改造,实施沃土工程,完善渠、路、桥、涵、闸等相关配套措施,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连片标准良田建设。充分利用农地分等定级和产能核算等方法,形成以保护耕地生产能力为主的耕地保护测评体系,进一步发挥耕地保护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同时还要严格控制农地非农化的进程,对建设占用耕地要进行严格审查。

2)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结合遵义市农业区划布局,积极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建设,排灌泵站配套建设及水源工程建设,分期分批治理病险水库,有计划地完善水利灌溉配套设施。遵义市属于喀斯特岩溶山区,降雨大部分以径流方式流失,通过新建小山塘、小水池、小水窖,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输水调配能力。

3)大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推进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商品化。搞好农业空间布局规划,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和品种结构,确定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重点。对于优势产业特色产业要加强引导,注重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产出效益。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培植一批辐射面广、对农业推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研究市场,不断开拓市场,狠抓标准化生产,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来培育品牌、打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

4)不断加强支农惠农力度,提高农民收入。一要不断优化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扩大粮食生产规模,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保证支农资金做到专款专用,用到实处;二要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农业科技网络,稳定县、乡(镇)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不断派遣农业技术员驻村指导农业生产,加强农机化建设,推广实用新型农机具。

5)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优化农业生产环境。一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巩固和发展林业项目和造林补贴项目,不断提高林地覆盖率;二要加强对有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及其农业产业基地的建设,提高畜禽养殖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率,调整肥料施用结构,大幅减少化肥用量,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三要控制开发强度,优化开发方式,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循环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等生物资源,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臧俊梅,王万茂,朱亚夫,等.我国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东、中、西部差异比较分析[J].农村经济,2006(1):39-42.

[2] 许 媛,南 灵.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的研究——以西安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84-87.

[3] 梁红梅,刘卫东,刘会平,等.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以深圳市和宁波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2):42-48.

[4] 杜 娜,王继军,杨 冰.纸坊沟流域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2):48-52.

[5] 王继军,李 慧,苏 鑫,等.基于农户层次的陕北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1):1887-1895.

[6] 刘新平,孟 梅.新疆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耦合关系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5):1002-1008.

[7] 贾艳红,赵 军,南忠仁,等.基于熵权法的草原生态安全评价——以甘肃牧区为例[J].生态学杂志,2006,25(8):1004-1005.

[8] 唐 婷,李 超,张 雷,等.江苏省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的时空变异分析[J].生态学报,2014,34(14):4025-4036.

[9] 刘媛媛,胡月明,杨永忠,等.基于LESA的佛山市农用地经济效益评价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7):193-196.

[10] 李占军,刁承泰.西南丘陵地区县域农用地经济效益评价研究——以重庆江津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4):105-109.

[11] 田克明,王国强.我国农用地生态安全评价及其方法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4):79-82.

社会经济效益范文第5篇

一、体育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作为矛盾对立体,二者是相对独立的概念,没有主次之分,其地位应是平等的

所谓体育的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在体育投资这一经济活动中,劳动的占有和消耗与所取得有用成果的比较,即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的实质是指在体育劳务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和占有,获取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在这一点上,与一般产品的经济效益没有什么差别。因此,它的上位概念大致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所谓体育的社会效益,是指体育产品大都是精神产品,其产品的主要功能是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其实质是体育产品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因此,它的上位概念大致属于社会文化娱乐范畴。

由于它们所属的范畴不同,做为相区别的一面,二者是没有主次之分的,其地位应是平等的。可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把追求经济效益同“小人喻于利”,同“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联系在一起,把追求社会效益同“君子喻于义”,同“社会主义优越性”联系在一起,本能地给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涂上了色彩,分出了等级。受其影响,体育被看成是纯粹的公益性、福利性事业,体育经费完全靠国家拨款,只讲投入不讲产出,形成了“居民低收入——政府投资——福利分配——投资萎缩”的经济流程。由于没有经济效益做基础,势必影响体育社会效益的实现。直到今天,在体育场馆实行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上,“有27.5%的人认为体委部分领导对场馆实行多种经营,创收盈利心存顾虑。”〔1〕因此,要正确处理体育产业发展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必须从思想认识上摆脱极“左”思想的束缚,还经济效益以本来面目。

二、体育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作为相互联系的一面,其关系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研究的领域不同而有不同的涵义

1.就微观而言,在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中,应该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兼顾体育的社会效益。

在这里,体育的经济效益就是微观经济效益,即体育单个经营单位的经济效益。同企业一样,应该把经济效益当作自己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利润视为企业的生命。这不是由个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运作的必然结果。

体育作为产业进行开发,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道路,这说明推向市场的体育产品是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必须遵循社会经济运行规律,即以利益为杠杆,通过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优胜劣汰,最终实现对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体育产业的高速运作。因此,各体育经营单位必然想方设法,在尽可能降低劳动占有和劳动消耗的条件下,争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与之相适应;经营者还必须兼顾体育的社会效益,要服务对路,增添花色,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档次,满足人们丰富多彩的体育需要,唯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更长远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是那些由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及其他国内大公司,个人投资兴办的一些商业性俱乐部、网球馆、高尔夫球场、体育健身娱乐中心等体育产业。这些投资主体的共同特征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营主体,他们经营体育的目的动机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占领市场,一些有远见的投资者似乎并不急功近利而是在提高体育的社会效益方面下功夫,像高薪聘请外藉球员、本国优秀运动员,以及培养二、三线梯队等,目的当然是服务于经济效益。

有人认为,体育劳务产品和其他产品不一样,是精神产品,具有公益性,即使是进入市场的部分也是坚持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相结合,以社会效益为主。不错,体育劳务产品是精神产品,具有公益性,但体育产品之所以能走向市场,成为商品,从某种角度而言,恰恰是因为它的公益性。广泛的社会性、权利性、公正性,才使得体育劳务产品具备了交换的价值。

综观当今体坛,高水平的运动竞赛已成为一种金光闪闪的商品。一些大商家、公司、企业纷涌而上,竞相为之大洒金钱。他们的目的和动机当然不是为了实现体育的公益性,而是把体育的公益性、社会性当做可利用的手段,通过现代传播媒介,让体育充当出色的广告载体,获取超额利润。像每年为体育投入3000万马克的奔驰公司的信条就是:对体育界投入的钱越多,获取的利润越多。

可以说,正因为有了体育劳条创造精神产品的这种广泛的社会性、公益性,才有了商家争先恐后的投入,带动了广阔的市场需求,才有了体育市场的开辟和繁荣,也使得体育商品的价格扶摇直上。就拿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而言,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售价2.78亿美元,1988年汉城奥运会为4亿美元,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是7亿美元,身价之高令人咋舌。

再拿发行体育彩票来说,当今许多国家都把发行体育彩票作为扶持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筹集大量的资金,靠的就是体育竞赛商品的价值,其使用价值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公益性,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并给体育带来滚滚财源。我国“自1994年3月起,截止到1996年底,已顺利发行了22亿元的体育彩票,除百分之五十直接用于返奖外,共筹集资金6.6亿元。”〔2〕主要用于落实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计划,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此可见,就微观而言,在体育产业的经营开放中,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社会效益,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必然结果。就目前而言,我们只有承认这个事实,才能充分显示“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体育改革精神,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关心体育,投资体育,促进体育商业化的发展,为最终实现体育的社会效益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从宏观而言,发展体育产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体育为人民服务,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宗旨,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服从服务于社会效益。

从宏观而言,体育产品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不能作为商品推向市场,诸如学校体育、职工体育,其基本任务是解决人口素质问题,福利性、义务性突出。像人们健身必备的基础设施投资大、周期长、收益慢,若按市场经济规律自由支配,其生产建设将无法进行。这就需要国家无偿投入,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渐增加投入的比重。这一点我国体育法第41条已做了明文规定,即“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这里充分显示了人民政府把体育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无疑是英明正确的举措。但笔者认为这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范畴。与微观领域的产业经营开发,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并不冲突。我们鼓励微观搞活,追求经济效益、赚取更多的利润,这并非坏事。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的办法从经营者手中提取丰厚的利润,再把它投资到体育的福利性方面去,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样既可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又可以加速体育商业化进程,使体育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三、体育社会效益能否实现,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并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而取决于法制的健全和完备,取决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

在有些人看来,如果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势必会产生唯利是图、斤斤计较、金钱至上、腐朽堕落等不良风气,就会牺牲体育的社会效益,也不利于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而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上述问题似乎就可以避免。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众所周知,西方许多国家把追求利润当作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归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顾体育的社会效益。比如,在全民健身方面,我们推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美国推出《健康公民2000年》,加拿大推出《积极人生》,英国推出《90年代体育——迎接新的地平线》……他们颁布的时间似乎比我们更早。在计划的操作实施方面,我们有实施的步骤,他们更有完整的目标体系。以美国的《健康公民2000年》为例,该计划700多页,通篇都是对实施目标的陈述,其中包括3个总目标,22个子目标,47个次子目标和300个再次一级的目标。这些规定似乎并不亚于我们。

至于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也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我们国家坚持把体育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样产生了为名利服用兴奋剂,为了金钱而弄虚作假、招摇撞骗等问题,同样不可避免地滋生了拜金主义思潮。这都有力地说明了,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大潮面前,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追求经济效益是否就必然牺牲社会效益,并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是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还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是取决于法制的健全完备。市场经济是利益的经济,同时又是法制的经济。在微观经营中,谁都可以为追逐利润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前提必须光明正大、遵纪守法。这就要求在微观搞活的同时,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即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去引导、规范人们的利益行为,再配之以有效的监督,就能妥善地处理宏观与微观领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联系。

总之,在看待和处理体育产业发展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时,一定要注意,从思想观念上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从理论研究上分清宏观与微观不同的领域。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