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建施工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部门:工程部 姓名:李树光 职务:土建工程师
一、2016年主要工作业绩
进入公司工程部工作一个多月了,时光飞速而逝。
而这期间的感受也像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一应俱全,在公司领导强有力的领导及关心支持下,作为一个新成员不久的我,学会了怎么与人共处,该如何做好工作;并让我很快完成了新人的转变,让我较快适应了公司的工作环境。回首这一个多月的工作,内心充满着激动,也让我有着无限感慨。新的一年工作伊始,回顾这一个多月的工作,很有必要认真总结去年的工作收获,以良好的姿态你去迎接全新的挑战,总结是工作的归类,是自我反省自我升华的过程,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事业在于奋斗,逆流而上,生生不息,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土建工程师,为公司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使自身价值得以体现。
现将2016年的工作情况作出如下总结:
一、1.熟悉了解公司各项规章我于2016年11月进入公司工程部,为更好更快的融入公司这个团队,为以后的工作打好铺垫,我加紧对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的了解,熟悉公司的企业文化。通过了解和熟悉,我为能进入公司这个团队而感到自豪,同时也能感觉到 自身的压力。在工作中我将以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敢于创新,更好更快的完成工作任务。
2、熟悉工程结构,熟悉现场情况,作为工程部的一员,工作侧重点就是在工地。初到工程部我首先对照相关设计图纸熟悉现场,详细了解现场平面布置情况、管理体系、施工情况、质量情况、进度计划及实际形象进度情况、特殊部位的特殊情况。这一个多月中我主要负责御香山二期修场区道路,建施工大门,做喷淋设备的土建工作,及时催促老李班组完成以上这些工作,御香山一期消防水池从班组确定到基础完成,认真监督每一道工艺,及时熟悉和检查3#楼施工图纸,发现图纸问题及时上报以进行图纸会审,规划局测量3#楼角定位,认真记录放样坐标以及保护楼栋四大角,到3#楼施工单位确定,实现3#楼土方开挖全过程旁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审查施工单位现场平面布置图,及时给出合理的意见,催促施工单位及时覆盖已开挖裸露土方,收集施工单位材料、机械等质量证明文件。
二、2016年工作存在不足以及应对措施
2016年已随风逝去,回想自己在公司一个多月来的工作,虽然工作量比较大,但是,许多工作还有不尽如意之处,总结起来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几点:
1.工作中不够大胆,总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改变工作方法,而不能在创新中去实践,去推广。
2.工作中不够积极,很多时候需要领导去安排工作,而不能做到自发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3.工作中缺乏计划性,主次矛盾不清,常常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领导不满意不说,自己还一肚子委屈。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我要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做事加强目的认识,分清主次矛盾,争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决定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改善以上问题:
1、质量控制在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部要同时开展多方面的工作。例如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进行控制和监督时,就可以概括地说有审查确认承包商的质量保证体系、进场材料、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的审查以及对监理工程师日常监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等几个方面
2、进度控制我要做的是监督施工单位的总进度计划、月进度计划,及是否按照计划节点完成该时段的工程目标。对于没有按照进度完成工程目标的施工单位分析其原因并及时协调,解决影响工期的因素,同时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赶工期。
3、成本控制工程投资不是指投资越省越好,而是指在工程项目投资范围内得到合理控制。工程部要做的是减少变更、减少签证。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必须对工地有深入的了解,而且对工程进度及下阶段的工序施工有个全局的把控。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缺陷也要做到早发现早上报,及时与公司领导进行沟通和汇报,并提出相对应的优化方案,争取在施工单位做该段工序前,向施工单位下发变更文件,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4、合同管理合同在项目管理中的地位非同小可,离开他,项目管理就无从谈起,合同是项目管理的依据。我应该在熟悉合同的同时,对合同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合同的关键条款、存在的漏洞及可能产生变化并引起纠纷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
5、安全管理安全无小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所以我们必须“时时讲安全、时时学安全、时时抓安全”。在我看来,督促施工单位加强日常安全教育、不定时高频率的对现场安全进行突击检查、隐患整改落实到位、建立相关奖惩机制是很有必要的。同时监理单位也必须和我们一起齐抓共管抓好现场安全。
2017年计划
1. 二期临建施工完毕
2. 落实二期各工种施工人员
3. 现场安全文明及质量控制等,严格按照现场管理办法管理
4. 样板间装修
5. 车库施工
6. 商业施工
7. 消防水池交工
8. 3#楼主体工程结束,装饰装修完成70%
一、研究背景
本课程研究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刚步入初中校园,对新校园自然环境、教学风格都需要重新认识。那么本课程在学生学习地图基本知识后,根据地图三要素,从学生实际出发,制作学校平面图,可帮助学生加深对地图三要素的理解,检测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同时通过本次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校园的一草一木,加强对校园的熟悉,以便能更好地适应新校园生活和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及学会分工合作与交流共享的学习模式。
二、研究依据
该教学方法的研究内容主要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进行地理教学方法设置与具体实施。课标要求学生能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同时本节教学中提供开展活动教学的参考性建议:开展运用地图、动手制作等活动,如使用地图、手持定位仪等进行“定向越野”活动。通过师生共同参与讨论,进而确定最优参观校园路线;师生手持罗盘、GPS、卷尺等共同测量校园建筑的走向、经纬度、长宽度等以及最后绘制出校园平面图。
三、研究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师生共同绘制校园平面图,教师在认识校园过程中,充当导游角色,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地理方位、校园的主要建筑名称、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及功能、道路的名称和走向、植被及土地利用情况等。在整个共同构建校园地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扮演对等的角色,都是参与者与实施者,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才对整个过程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师生相互学习、共同讨论,从而达到双赢共进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共同绘制校园平面图,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巩固强化地理知识。也增加师生之间的知识、思想文化等交流,有助于师生互相理解,加强情感联系,共同成长进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校园地图,可增强学生对学校的熟悉度,树立热爱校园、保护校园的意识,加深学生对爱校、护校的理解,有助于良好校风和学风的建设。
四、“图谱”法的理解
“图”主要指可以形象地将事物的空间信息用图面形式表达的地图。地学信息图谱中的“图”包括图像、图表、图解等表现形式。地图作为地理学重要的表达工具,具有统一的公式化表达以及应用符号,遵循统一的标准。“谱”的对象是同类或者相近的事物,以某种规律、规则进行系统排列,然后进行系列分析与评价,根据事物的特性将结果按照时间序列以有序的方式体现,亦称“谱系”。“图谱”中,图即图形, “谱”即谱系,兼有图形与谱系双重特性,是“图”与“谱”的结合。“图”与“谱”合一所形成的图谱,是空间与时间动态变化的统一表达。它可以表达和反映出事物或现象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规律,可以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从而反映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本文所利用的图谱法是用形象而具体的方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地学图谱的优点:图用以描述事物的外部特征,谱用以描述内部规律;图具有静态性,谱具有动态性和形象性;图具有表面性,谱具有演绎性和推理性;图具有二维性,谱具有多维性等特点。
五、活动过程――以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地图构建为例
1.确定校园参观路线
绘制校园地图首先要确定最优校园路线。这一过程需师生集思广益,各自提出校园参观路线并说明理由,最后经过广泛商榷,制定最优参观路线。
教师路线(如图1):北京师范大学正门(新街口外大街19号,东门)乐育路京师路辅仁路研究生路晨曦路京师路乐育路东门。教师认为应从正门集合,经过图书馆、科技馆、食堂、各学院楼、操场、宿舍、教学楼之后再回到出发地,这一过程囊括了学校的主要区域如图书馆、宿舍、操场、食堂,并且总体形成一闭合线路,便于记忆与学生召集。
学生A:小西门立身路京师路 晨曦路研究生路辅仁路京师路乐育路正门。这样不仅可以与教师路线一样参观学校的食堂、教学楼、宿舍楼以及操场,而且也深入学生的生活区以及本科生宿舍,对整个学生生活状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学生B:鉴于时间充足,也应对整个教学环境进行更深入的参观。
学生C:……
根据各自对学校的理解都制定了参观校园的路线,但在听取其他人意见后,大家都陷入了思考。最后,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出统一的最优校园参观路线。
2.组内分工与测量
校园图绘制是一个费时费力、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项目。在各项数据测量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需要大家协作配合,根据各个成员的实际情况、时间安排和特长进行分工。分别负责组织、测量、记录、计算、绘制、填色等,并填写分工记录表(见表1)。
具体测量过程中,学生对有些仪器使用以及注意事项不甚了解,如卷尺、指南针、GPS、三角架等,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同时教师在综合制图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此次测量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不一定当时能解决,这就需要记录,将学生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制成表格(见表2),形成测量日志,有助于测量工作既快又好地进行。
3.具体绘图要求
本活动每一细节都是在师生共同努力过程中完成,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终经过讨论达成最优方案。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和阅读国内外文献等对地图制图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如为了突出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名人雕像,可以不按比例尺进行绘制,夸大其事物比例,以突出其重要价值。
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为了确保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做好应急处理工作,保障广大师生员工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预案。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校园内师生员工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健康的事件。
一、组织与指挥
(一)学校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及校内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1、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具体组织、指挥、协调,指挥有关科室及人员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协调并配合县内有关医院开展救治工作;
3、根据需要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的物资、交通工具等相关设施、设备;
4、根据需要对人员进行疏散或者隔离,并报请区教育局、卫生局等行政部门及社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法采取紧急措施;
5、根据需要对涉及师生及员工的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
6、对本校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进行督察和指导。
(二)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当组织专家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三)学校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建立严格的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责任制,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结合实际,拟定本部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根据突发事件的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补充。
(四)保证通信联络畅通。应急状态期间,各科室人员必须保证通信网络畅通,主要领导及值班人员电话要及时上报学校领导小组,并保持24小时畅通。
(五)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导小组,负责协助医院预防、诊断、救治及隔离观察工作。
(六)各科室应当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做好本科室、本部门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服从并配合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的督察和指导。
(七)学校内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服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为处理突发事件作出的决定和命令。突发事件涉及的有关人员,对区教育局、卫生局等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机构的查询、检验、调查取证、监督检查及采取的'医学措施,应当予以配合。
(八)卫生室应当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救治方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报告与监测
(一)建立信息报告体系,确保信息畅通,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潜在的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应在第一时间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情况,紧急或特殊情况随时上报。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办公室汇总各方面信息,及时报告校领导小组,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通报,并随时与上级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应当坚持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
(二)严格执行学校重大事件报告程序。应严格贯彻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对于涉及的如下内容应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并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
1、出现大批中毒、重大交通事故致人员伤亡而急需抢救时,出现甲类传染病、医院感染爆发及其他需抢救的突发事件时,应立即向县教育局、卫生局提出书面报告。
2、对于校内发生的影响师生生命健康的突发事件,诸如爆炸受伤、集体中毒、群殴受伤、甲类乙类传染病爆发、意外伤害及其他原因的集体受伤事件等,应在第一时间运送校医务室或医院的同时,由有关值班人员向学校领导、保卫处、学生处、教务处及后勤管理处等相关职能部门报告,校医应在校领导的指导下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3、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办公室负责校内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审核、。与疫情相关的权威信息的,须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并请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不能随意传播、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
4、任何班级和个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5、建立突发事件举报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学校报告突发事件隐患,有权向学校举报有关人员不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规定和职责的情况。
三、应急调查与救治
(一)突发事件发生后,要负责组织对突发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处理。通过对突发事件调查、现场勘验、采取控制措施等,对危害程度做出评估。协调和配合县内有关医疗技术机构负责对突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场监测、实验室诊断,查明原因,并提出控制措施的建议。
(二)突发事件发生后,在进行事件调查和现场处理的同时,校内保健教师应当立即对突发事件所致的病人提供现场救援与医疗救护。医疗救护技术和力量不足时,应当及时请求医院予以支援。
(三)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学生管理部门、保卫部门应立即保护现场、采取隔离措施,要求学生配合调查及参加医学检查,加强学生管理,并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学生心态和情绪稳定。
(四)突发事件发生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根据需要,可以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本校所属卫生室的医疗设施、设备、药品、器材、卫生人员及其应用等医疗资源进行整合调配。
(五)当发生甲类传染病疑似病人或确诊病例后,应立即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1、对疑似病例要及时按甲类传染病报告,同时要详细了解、记录患者家属情况及接触过的人员、去向、联系电话。为流行病调查医生提供详实的流病资料。
2、学校要加强消毒管理,认真贯彻《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特别要加强对教室、图书室、活动室等重点部位的消毒工作。
四、应急预防与监控
(一)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工作原则,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对本人及其亲属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在家或者在医院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并要加强对重点班级、重点科室、重点环节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造成疫情扩散。
(二)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等,应及时采取如下措施:
1、对全校师生员工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发放必要的防护用品,监测体温。为师生员工提供有关药品,实行药物预防。设置并完善洗手设备,提供流动水、洗手液、除菌消毒肥皂等。
2、所有师生居所、办公室、会议室等人群聚集场所要增加通风的时间和强度。教育师生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增强抗病能力。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搞好居室卫生,勤晒衣被。
3、在公共场所工作的职工,如食堂员工以及其他窗口服务人员和就医的病人要加强防护措施,加强健康和卫生情况监控。
4、建议师生员工尽量避免接待外地来访的客人。人员来源复杂的各种培训班、课程班尽可能调整,推迟来校授课时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和集体活动。
5、一旦发生疫情,对校园要实行封闭式管理,严控外来人员进入。制定学生外出校门的管理规定,限制学生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大型集会活动。对我校外出工作人员、学生要实行登记制度,提醒和动员学生、教职工减少不必要的外出,从突发事件发生当日起外出人员必须向学校及县教育局请假登记,并要求到过重大传染病疫区的人员返回时必须到县医院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
6、对从传染病疫情重点区域返回的人员,必要时可以根据有关法规对其作出隔离医学观察的决定。对外地返回学校的学生、教职工进行登记,安排体检,对有症状者行必要的留诊观察,对无异常的教职工安排居家观察,对无异常的学生由学校安排集中观察。
(三)加强消毒和爱国卫生工作
1、各教学楼、食堂、图书室、办公楼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及交通工具,学校统一组织消毒。对确诊的甲类传染病和高度疑似病人学习工作过的场所、居住过的寝室等要由专业人员进行消毒,对密切接触人员的工作地点、起居场所进行重点消毒。
2、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校园内各个建筑物进行清洁打扫。
(四)在必要时可提出申请,调整教学计划、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不安排外出实习活动。
(五)做好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正面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正确认识、对待和防范疾病,消除恐慌心理,保证社会的稳定。向校内所有教职工、学生发放重大传染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预防知识卡。充分利用本校的现有媒体,普及重大传染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防范的有关科学知识。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8-0098-03
作者简介:徐跃慧(1973―),广州航海学院图书馆馆员。
1 网络环境下图书资源共享的模式及特点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资源共享广受图书馆界关注,当前我国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资源共享建设已取得不少成果,正向规模化、体系化迈进[1]。综合分析我国网络环境下已形成的图书资源共享模式,共有三种模式。
1.1 层次共享模式
层次共享模式是指网络环境下的不同层次图书馆进行图书资源共享协作,即下级图书馆与上级馆进行资源共享。采用层次共享模式的图书馆受共同管理机构领导,在图书资源共建共享建设中具有组织和管理比较容易的特点。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CALLS管理中心在北京大学,下设工程、农学、医学、文理四个文献资源信息服务中心,一个国防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以及各个地区院校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形成中国高等教育文献资源网络系统。CALIS系统采用国内外先进网络信息技术,包括了文献共享、联合著录、信息检索、资源整合等多个子系统。2010年,CALIS系统门户网站正式开通,对高校图书文献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为用户提供了大量高校馆藏图书资源检索服务。
1.2 合作共享模式
合作共享模式是指网络环境下不同专业领域的图书馆建立的图书资源共享模式。该模式的主要优点在于参与单位一般在相对较小的地域范围内,所拥有的实体化图书资源便于实现互借,具有共享成本较低的特点。如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和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中心”就属于这种模式。1994年建立的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集合了上海地区科研、高校、公共和情报四个类别的19家图书机构,实现上海市各类型图书馆互联。十多年来,该网络系统致力于发展馆际文献共享、文献资源采购、基础设备建设,目前协作机构已增加到80多个,建设成效显著。另外,2007年开始运行的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中心”实现了湖北省科技信息网、国家科技文献中心(NSTL)、武汉大学图书馆的互联互通。该网改变了过去的图书机构独立建设、独立服务的模式,为湖北省广大师生及用户提供图书资源共享服务,提升了图书资源共享水平。
1.3 开放共享模式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学术交流方式也在随着改变。因学术期刊价格上涨以及文学著作权的控制,使得学者们对学术资源的获得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开放共享”学术出版模式应运而生,成了一种新型的图书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开放共享模式对参与图书馆的地域、隶属关系基本无限制,相比层次和合作共享模式,该模式有效增大了图书资源共享范围,各种类型的图书资源能广泛地实现共享,有利于用户对图书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如中国国家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就是这种模式,其突破了传统出版物的发行限制,采用先进计算机网络技术,改进了文献的编辑、审查、印刷、修改等流程,为学者成果和观点,提供了简洁的途径。
2 网络环境下图书资源共享共建中存在的问题
2.1 “趋同”现象严重,标准规范不统一
虽然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加入到了图书资源共享体系,实现了图书资源共享采购,但各图书馆在自身的图书资源库建设中,只满足于自建自用的应用要求,从本馆、本系统的需求出发,这种自建自用行为使图书资源信息大量重复录用,无法保证建库质量,使数据库的应用受到限制,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导致建设中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高。
2.2 缺乏协调管理,交换共享无动力
网络环境下图书资源共享建设就是读者通过计算机网络远程查询资源。而我国图书馆多为纵向管理、条块分割的体制,各馆各系统各自为政,导致图书资源共享库及操作平台种类繁多。同时,在网络化共享建设中,各图书馆只注重了本网络内部的标准化建设,而忽略横向网络之间的标准化建设。虽然各系统书目数据的存储格式都基本采用了国际通行标准,如MARC统一格式等,但各网络共享系统在运作机制、管理规章、技术平台等都有各自的方式,这造成了各网络平台缺乏统一接口和连接,导致读者只能查询本系统网络内部的图书资源,而无法共享其余网络外部的图书资源。
2.3 法规制度缺乏,技术手段不具备
对网络环境下图书资源共享工作的管理、协调、知识产权等方面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法规条例,针对早期资源共享的各类政策规定已不能满足当前网络环境下图书资源共享的需要,造成图书资源共享建设的无序化。同时缺少实现图书资源共享的技术手段和平台,致使分布于不同区域、不同层级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在采集、加工和储存等环节均是由图书馆独立完成的,缺少对图书资源进行导航、整合、定位和检索共享的技术。
2.4 业务合作缺乏,服务水平需待提高
目前图书馆间开展的共享合作主要集中在实体资源互借或编目业务方面,其他共享业务开展不足,大量图书资源整合不足。共享资源不足、业务服务缺乏、服务形式单一、平台操作复杂,同时所共享的图书资源一般为原始图书资源,各馆对图书资源的深层次挖掘不够,使共享平台对用户缺乏吸引力[2]。
2.5 共享投资巨大,效益产出不够明显
目前,图书资源的共建、共享采用网络数字化实现,实现网络化共享需要大量基础网络设备提供支撑,初始投资及网络维护成本较高。同时,由于系统平台缺乏有效管理领导,致使资源采集规划不统一,系统资源库重复性大,图书资源共享范围小,大范围推广应用具有较高难度,致使图书资源共享系统使用效益降低,效益产出不够明显。
3 网络环境下图书资源共享的实现途径与实践
图书馆的服务宗旨是“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但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当今网络技术的进步改变了用户的要求,拓展了图书资源共享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应以用户及市场需求为目标,拓宽图书资源共享服务领域,使传统的图书馆工作向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转变[3]。
3.1 图书资源建设方面
3.1.1 形成图书资源保障体系。建立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协调组织,协调和领导全国图书部门,统筹规划各地区的文献资源布局,同时各地区合作成员馆要对合作共享的策略、资源建设、服务方式及人员设置等方面统一思想,把本馆资源看作是整个图书馆系统信息资源的一部分,按学科专业、文献类型、出版国别及文献语种实行分工购藏,通过有力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资源保障,以解决文献资源的及时更新问题,使有限资源获得最大化地利用。图书馆可以采用大家认同的联合采购机制或期刊采购模式。联合采购中要先做好经典书目,然后查缺书目,再协调各成员馆根据书目缺失情况进行采购。同时,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跟踪其文献资源建设动态。在对文献资源的建设开发上,要从网络整体出发,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网络间的协调合作,形成一个互相补充、互通有无的信息资源体系。
3.1.2 完善馆藏联合书目库建设。各成员图书馆应采用CNMARC标准建立馆藏书目数据库,尽量利用网络上已有的标准书目数据源,如国家图书馆期刊库的CNMARC数据光盘。同时依据各成员馆实际情况,对合作编目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各成员馆要在不断完善自身书目图书数据库建设的同时,积极参与全国性书目数据库建设。
3.1.3 加强特色馆藏数据库建设。分配各成员图书馆的联合采购任务,减少数据库的冗余和人力资源浪费,在网络环境下使图书资源共享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各成员馆要根据自身所在地区特点,有步骤、有计划地把独具特色的馆藏资源转化为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的可检索特色数据库,如高校图书馆的特藏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专题数据库等。
3.2 共享服务推陈出新
3.2.1 加强网络环境下文献传递服务。网络环境下,图书文献传递的理想模式是读者直接从文献提供方获取到文献资源,即读者通过网络对已有的文献资源进行检索,获得所需求的全文文献信息。充分整合、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各地区图书馆之间直接进行文献资源的传递。数字化的文献资源可以通过网络以声音、图像、文本等多种形式进行传递,是一种传递不受时空限制的技术型传递活动,具有传递速度较快的特点。因此,通过网络化电子邮件、远程登录、网络传真等方式进行数字化文献资源传递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必将推动图书资源共享的实现。
3.2.2 加强网络环境下联合参考咨询服务。联合参考咨询已成为网络环境下图书资源共享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外图书资源共享实现的主流方向。因此,提高图书联合参考咨询服务的有效性非常重要。如联合更多商业门户网站或图书馆进行协作,整合相关的图书资源,形成完善的联合参考咨询系统;要实现统一的检索界面,解决不同数据源、不同数据库的联合查询;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服务模式,参与国际化的合作参考咨询服务网,结合国内各地区图书馆的特色,实现全球资源共享,形成更具有效性的联合咨询服务。
3.3 完善共享机制建设
3.3.1 加快资源共享法规建设。信息资源管理法规建设是图书资源共享的法律保障。目前我国在图书资源共享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仍停留在图书行业管理方面,还缺少网络环境下国家层面上的图书资源建设管理方面的相关法规,如条例制度、共享法规和管理方法等。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加快,需要完善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方面的规章制度,以规范我国科技资源的管理、投入等相关行为,以形成图书资源共享共建的制度保障环境。
3.3.2 资源共享共建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建设必须贯穿于图书资源共享共建的各个环节,只有图书文献格式标准化,才能实现不同地区、馆藏、系统的数据共享。要想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图书资源共享,国家有关部门应研究制定统一的网络软硬件技术标准以及图书资源数据库的规范。以编目基础相对较好的图书馆作为联机编目的中心组织,制定编目管理章程,同时明确各馆义务和权利。中心馆负责与国内外编目中心的交流合作,开发书目产品,编制联合目录。成员馆负责向编目中心输入图书数据库中缺失的原始编目记录。
3.3.3 注重资源共享知识产权问题。图书馆在加强图书资源共享共建的过程中,应加强与档案界、信息情报界的合作,探讨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图书资源共享共建“合理使用”知识产权的途径和方式,向上级部门或主导产权法制度的相关部门提交合理化建议,使国家在修订著作权法时,明确图书资源共享共建合理运用知识产权法的范围,能在考虑著作权人及出版商利益的同时,也能考虑图书馆及最广大读者的利益,从而避免侵权,减少以后知识产权的争执。
3.3.4 引入市场机制增加资金来源。网络环境下的图书资源共享模式推广可以有一些市场化的手段或意识,图书馆可以发挥其在信息搜集加工方面的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及自身优劣势分析,推广出属于自己的精品和特色图书资源信息产品,并通过深层次、高附加值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作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资金的补充。另外,在图书资源共享共建中也应邀请企业、社会各界或个人参与到资源共享建设当中。这样就形成了政府与社会投入,市场化经营的资金来源模式,使图书资源共建共享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4]。
4 结语
网络时代的更新和技术发展,给图书馆资源共享带来契机,利用网络技术搭建平台,能促进图书馆资源实现共享,同时增加了人性化服务,能显著提升图书资源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海霞.有关高校图书资源服务的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252-253.
[2] 牟桃.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共享探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196-198.
[3] 周玮玮.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资源共享[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19):100-102.
关键词:资源共享;静物;实践与探索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n resource sharing of mapping and drawing rooms
Peng Ruwu, Xu Haihua, Qiang Wei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China
Abstract: In 2003, the management center of mapping room was founded. After years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mapping rooms and drawing rooms have been founded in three campuses recently. This paper is talking over on how to break the boundary of campuses, how to break the boundary of colleges, and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mapping room. And this elaborate the method and experience to achieve the resource sharing of the mapping rooms, drawing rooms and still objects for drawing.
Key words: resource sharing; still object;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我校于2003年7月成立了制图绘画室管理中心,当时只有6间画室、4间制图室,条件比较简陋,不能满足全校制图绘画课的要求。2004年11月,学校新建了专门的制图绘画楼,教学条件、教学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有画室8间,制图室8间,并新购置了一批绘画用静物、多媒体教学设备等。2007年7月,由于校区调整,学校在东校区新建了6间画室,购置了一批必要的教学物品。2010年7月,学校又在南校区新建了制图室4间、绘画室3间。从2003年成立制图绘画室管理中心起,中心经过4次建设,目前在3个校区共有画室17间,面积1 280m2,制图室12间,面积1 040m2,多媒体教学设备7套,绘画用静物1 500多件(套),还有大量的其他教学物品,仪器设备总值近百万元。
学校除了制图绘画室是活动桌椅外,其他教室都是固定桌椅,随着3个校区都建有制图绘画室,怎样统筹3个校区的制图绘画资源,打破校区界限、打破学院界限,深入挖掘制图绘画室的潜力,充分发挥制图绘画室的功能和作用,实现制图绘画室资源最大化,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近几年来,笔者在制图绘画室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1 制图绘画室概况
1.1 制图室概况
中心共有12间制图室,承担着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景观园林等16个专业的制图课教学任务,还承担着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大部分课程的教学任务。另外,水土学院、林学学院、机电学院等7个学院22个专业的课程设计需要在制图室完成,1门课程设计的时间需要1~2周,需要在制图室绘图。
我校制图课的上课特点是,大部分的制图课都安排在上半学期,下半学期的课很少,而工科专业的课程设计大多在下半学期,两者正好错开。据统计,平均每学期有16个专业,46个班级使用制图室做课程设计,特别是第16~18周最集中,有十多个专业、40多个班级一起申请使用制图室做课程设计,这显然无法得到满足。每学期都有部分课程设计,因为制图室无法安排而不得不到其他教室上课,给课程设计带来不便。怎样科学合理地使用制图室,既能满足制图课的要求,又能满足课程设计的需求,是近几年来我们探索的重要内容。
1.2 画室概况
绘画室承担着艺术设计、木材工程、建筑学、景观艺术设计、风景园林等5个专业15个班级的素描1、素描2、色彩1、色彩2、美术、中国画等课程的教学任务。绘画课教学每次上课都是1天。教师上课时都要摆放大量的静物,学生1天时间基本上画不完。根据绘画课的教学规律和特点,画室应该固定给上课班级使用,即画室对一个班级开放,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周末、晚上来画室进行绘画练习,这对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很有好处。但画室的现状是,东校区和南校区的画室少,而绘画课程多,有的画室1周安排2次或3次绘画课,学生上完课后只能把静物归还,腾出画室给下次绘画课用,很难满足1间画室固定给1个班级使用的要求,这不仅不利于绘画课教学,更谈不上学生的平时练习。校本部有8间画室,每学期只用4~5间,有3~4间闲置,这和东校区、南校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怎样科学地调配使用绘画室,尽量使画室对固定班级开放,也是我们近几年来探索的主要内容。
1.3 绘画用静物的概况
静物是绘画课主要的教学物品,静物的品种、数量直接影响着绘画教学的质量。目前中心共有静物1 500多件(套),其中校本部有静物600多件、东校区有600多件、南校区只有300多件。校本部和东校区的静物属于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南校区的静物属于林学院。3个校区静物的品种、数量、特点各不相同,而且分属于2个学院。怎样合理地调配静物,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这方面,几年来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2 制图绘画室资源共享的管理保障
要想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必须有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作为保障。几年来我们采用网络化的管理手段,淘汰了一些落后的不适宜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一套适应制图绘画室资源共享的规章制度。
2.1 建立中心网站,实现网络化管理
2009年9月,我们对中心网站进行了改造和更新,把原先以宣传为主的网页,改造成了以管理为主的网页,把制图绘画室的信息(包括上课情况、开放情况、空闲情况等)全部在网上公布。建立了网上预约登记制度,申请使用人根据制图绘画室的空闲情况,在网上填写预约使用单,经批准后就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制图绘画室。另外,我们花3个月时间,把3个校区1 500多件(套)静物逐一进行了拍照,并对静物进行了编号,把静物的照片、编号、类别、名称、数量、价格、所在校区等信息公布上网。按类别、名称、校区、编号、价格都可以找到,方便任课教师借用。
2.2 建立和完善了资源共享平台下的规章制度
实行网络化管理后,管理手段先进了,制图绘画室的开放程度提高了,3个校区的静物流动起来了。为了适应新的管理模式,我们补充完善了一些规章制度,如《制图绘画室安全卫生制度》《制图室开放管理规定》《绘画室开放管理规定》,为了更好地执行上述管理规定,我们又制定了《制图室开放管理责任书》《绘画室开放管理责任书》,只要是以班级为单位使用制图室、绘画室的,我们都要和使用者签订安全责任书,以保证使用期间制图绘画室的卫生和安全,并且在使用期间和使用结束后都要进行安全卫生检查。为了便于3个校区的静物相互借用,防止混乱、丢失、损坏等现象发生,我们制定了《绘画用静物资源共享管理规定》。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规范了中心的管理,提升了服务水平,保障了资源共享能在一个规范有序的条件下进行。
2.3 实现人员流动
3个校区都有制图绘画室,虽然工作性质大同小异,但各自的特点不同,侧重点不同:校本部以制图课为主,下半学期的课程设计任务很重;东校区以绘画课为主;南校区制图绘画课并重,但由于画室较少,画室的开放是难点。再者,由于工作人员大多住在本部,而南校区离本部10多公里,东校区离本部2公里,这给工作人员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中心6名实验人员实行校区轮换制,一个校区一年,这样公平公正。再者,3个校区轮换,让每个实验人员都能体验不同校区之间的工作差异,每年都面对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增加工作的新鲜感,有利于调动实验人员的积极性,防止懒惰思想的发生。
3 实现制图绘画室资源共享的实践与探索
近几年来,我们在制图绘画室资源共享方面做了一些工作,采用网络化的管理手段,科学地使用制图室,合理地使用绘画室,3个校区统一调配使用静物,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的作用,实现资源充分共享,满足制图、绘画课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工科专业课程设计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艺术专业的学生绘画练习的需求。
3.1 制图室资源共享的探索
(1)网上公布上课信息,将制图室的课程表、以班级为单位使用制图室的情况上网公布,并及时更新信息内容。让教师和学生了解制图室的上课情况、空闲情况、有哪些专业班级正在使用制图室,使用时间(起止周)、使用内容(课程设计内容)、任课教师等信息。
(2)对以班级为单位使用制图室进行课程设计的,可以采取网上预约、来人预约的办法。网上预约需要填写预约申请表,经批准后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来人预约也需要填写登记表,这不仅是制图室开放的一手材料,更重要的是防止制图室在使用时出现差错、发生混乱。使用时我们还要和班级签订安全责任书。
(3)为了给课程设计腾出更多的制图室,下半学期课程较少时,我们和上课教师协商,把在上的课程集中到2~3个教室去,腾出更多的教室来安排课程设计。
(4)和课程设计的教师协商,能提前做的提前,能拖后做的拖后,尽量不要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以免制图室安排不开,给课程设计带来不便。
3.2 画室资源共享的探索
(1)校本部有8间画室,承担着艺术设计、木材工程、建筑学3个专业的色彩2、中国画、速写、绘画选修课的教学任务,每学期只用到4~5间画室;而东校区只有6间画室却承担着艺术设计、木材工程、建筑学3个专业9个班级的素描1、素描2、色彩1的教学任务,6间画室9个班上课,显然无法做到1个班级固定使用1间画室。对此,我们请示学院领导,调一个专业到校本部来上课,上半学期一个专业、下半学期另一个专业,轮流到校本部来。由于绘画课是全天上课,东校区离本部近,没有给学生造成不便。这样实现了每个班级都有固定的画室,满足了学生绘画练习的要求。
(2)南校区只有3间画室,承担了景观艺术设计和风景园林2个专业6个班级的绘画课教学任务,还承担了绘画选修课的教学任务,1间画室1周要承担2~3次绘画课,显然无法做到1个班级固定1间画室,我们采取协调的办法,尽量做到2个班级固定1间画室,如周一至周三固定给甲班使用,即单独对甲班开放,周四至周日固定给乙班使用,即单独对乙班开放。这样虽然麻烦,但总比学生得不到练习效果好。
3.3 绘画用静物资源共享的探索
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中心规定3个校区的静物可以相互借用。为了方便借用,我们对3个校区的静物重新进行了编号,校本部静物的编号以“B”打头、东校区的以“D”打头、南校区的以“N”打头,这样看到静物就知道是哪个校区的,防止了混淆。另外,静物室里的静物按照编号的顺序来摆放,以方便查找借用。例如,南校区上课的教师觉得静物的品种、数量不够用,可以上网查找其他校区的静物,找到合适的后,只要告诉我们静物的编号,我们就能迅速地给他送过去,基本上不耽误使用。为了不造成混乱,在上完课还静物时,把校区间调用的静物单独放在一个橱柜内,学期末统一进行归还,是哪个校区的归还到哪个校区去,以方便以后使用和管理。
制图绘画室在保证完成制图课、绘画课教学任务的同时,在如何打破校区界限、打破学院界限,充分发挥制图绘画室的功能和作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努力探索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方式和方法。经过几年的努力,实现了制图室、绘画室、绘画用静物的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伍秀娟.实践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38-41.
[2]梁起,傅维华.实验室资源共享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319-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