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雨霖铃柳永

雨霖铃柳永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雨霖铃柳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雨霖铃柳永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桂枝茯苓胶囊 药物流产 出血量 出血持续时间

【中图分类号】R719.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6-071-02

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量多,出血时间延长,不仅影响到妇女的正常生活,还增加了流产后感染的机会,并有潜在的大出血危险,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将桂枝茯苓胶囊用于药物流产后的辅助治疗,减少了阴道出血量,缩短了出血时间,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1.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2006年1月~2008年2月本院妇科门诊自愿要求药物流产的健康早孕妇女,年龄18-40岁,停经≤49天,尿hCG阳性,B超确诊宫内妊娠,无药物流产禁忌症并愿意随访者120例,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

二、方法

两组常规行药物流产,孕囊排出后观察组予服桂枝茯苓胶囊(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93g(3粒),3次/日;对照组予服益母草冲剂(南宁市维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5g(1袋),3次/日。所有对象在药物流产后予服替硝唑片以预防感染,交待注意事项,并于流产后第7、14、30天随访,观察药物流产后流产效果、阴道出血量、出血持续时间、月经恢复等情况。

三、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完全流产为孕囊完全排出,阴道流血渐止,不需清宫,3~4周后尿hCG试验阴性;不完全流产为用药后有孕囊排出,但出血多或阴道流血淋漓不尽,B超检查提示宫内残留物,需行清宫术[1];流产失败为孕囊未排出,血hCG水平上升或下降不明显,经B超检查仍有胎囊,需采用人工流产终止妊娠者。

2.出血量:根据阴道流血与平时月经量相比,分为少于月经量、同于月经量及多于月经量。

3.出血持续时间:指药物流产术后阴道流血到完全干净的总天数[2]。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x2检验。

结 果

一、一般情况

2组对象年龄、孕次、产次、停经天数及孕囊直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二、流产效果

2组完全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三、出血量

2组孕囊排出后阴道出血量与平时月经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四、出血持续时间

2组孕囊排出后阴道出血持续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讨论

桂枝茯苓胶囊处方来源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桂枝茯苓丸方,由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芍药等中药精制而成,有较强的活血化瘀功能。药用桂枝温通血脉,辛散瘀滞;茯苓渗利下行,健脾养心,助于行瘀血;配牡丹皮、桃仁和芍药以活血化瘀、消瘀散结、兼清瘀热。桂枝茯苓胶囊能有效改善变性的绒毛及蜕膜与子宫壁的粘连,收缩子宫,促进孕囊及残留的绒毛、蜕膜排出体外,促进子宫恢复,起到药物清宫的作用。

本文结果显示,药物流产后口服桂枝茯苓胶囊较对照组出血量明显减少,阴道出血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比较桂枝茯苓胶囊组和益母草组药物流产后完全流产率及转经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桂枝茯苓胶囊并不影响女性生理功能,是药物流产后减少出血量及缩短出血时间的理想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耿琳琳.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治疗现状.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6,14(12):754―755.

雨霖铃柳永范文第2篇

一、一幕繁华,一场凄清

柳永的词反映了北宋都市的繁华面貌,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了离愁别绪,也表达了失意文人的感受。《望海潮》和《雨霖铃》两首词分别有两种不同的主题。《望海潮》是写都市生活、锦绣山河的词,《雨霖铃》则是爱恋歌伎和悲叹羁旅两种思想情感交织的词。为了营造两种不同的意境,作者罗列了两个不同的意象群。

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自古是繁华之地。为了表现这一繁华,在《望海潮》这首词中,作者罗列了这样一个意象群: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人家、云树、堤沙、怒涛、天堑、珠玑、罗绮等。作者通过华丽的语言、夸张的描写,将杭州当时的市容真实再现,繁华景象跃然纸上。

而《雨霖铃》是作者功业无成,从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时写下的。作者选取寒蝉、长亭、骤雨、都门、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来营造离别的氛围。“寒”写秋日傍晚天气清冷,“凄切”的蝉声奠定了凄清的基调。“长亭”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固有意象。王褒说“长亭送故人”,李白说“长亭更短亭”。作者延用这一意象,与“骤雨”构成了一幅秋天黄昏送别图:暴雨初歇的秋天傍晚,作者面对着十里长亭,不忍离别,却又不得不面对离别。《雨霖铃》下片的意象集中在“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中。这两个意象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与凄凉。

二、一声赞美,一段伤心

这两首词在意境上的差别,是由作者情感的巨大差异造成的。写《望海潮》时,柳永青春年少,对生活充满热情,对前途充满信心。这首词中,作者赞美了杭州的美景,描绘了百姓欢快、国富民安的游乐图和官员的行乐图,表达了一种积极进取的情感。而《雨霖铃》则抒发了离别时缠绵悱恻、凄婉动人的情感和个人功业未成、漂泊江湖的愤懑与无奈,同时把离别之情推向了。情感反差如此大的两首词,我们却发现作者选择了两种一样的意象:一个是柳,一个是酒。

“杨柳”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句起,就因契合了人间的忧愁与相思而成了离别的代名词,成为了一个固定的意象。温庭筠有“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李白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白居易有“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句句寄托着依依惜别之情。《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面对岸上的杨柳,离愁更甚。《望海潮》中也出现了柳这个意象,“烟柳画桥”。在这首词当中,如烟的杨柳不再是折柳惜别之意,而是繁华景象的一部分,是作者赞美的对象之一。

雨霖铃柳永范文第3篇

一直希望语文课是学生喜欢的课程,而这样的课堂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课上积极参与,在课下反复回味,同时还期待着下一节课到来的课堂。这也许只能是奢望,但我还是想努力实现梦想。

二、实况

“课前听大家唱了几首歌曲,老师意犹未尽,很想大家再为老师唱一首歌。”我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字:寂寞沙洲冷。底下一片哗然,然后我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请文娱委员上来把歌词写在黑板上,其余的同学先酝酿唱歌的感情。”很快,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的歌词出现在了黑板上:

自你走后心憔悴,白色油桐风中纷飞,落花似人有情。这个季节,河畔的风放肆拼命地吹,无端拨弄离人的眼泪。那样浓烈的爱,再也无法给,伤感一夜一夜……仍然拣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

平时让同学默写课文从来没有这样迅速准确的,我再一次领悟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真谛。

“看来流行歌曲确实要比语文课文深入人心呀!”我感叹,“下面恳请大家为我倾情演唱。”很多同学笑起来,我赶紧制止:“我刚才已经强调要酝酿感情,倾情演唱,那么唱这首歌的感情是怎样的呢?”听我这么一说,大家止住了笑,文娱委员伤感地开始领唱了,大家沉郁地唱完了歌曲,教室里有片刻的寂静。显然,同学们已经入戏了,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同学们的歌唱得很好,因为大家都理解了歌里的情感是――”我话音未完,已有同学跟着说出来:“别离、失恋后的痛苦。”“很对,可这份痛苦,作者并不是在那里直接喊出来的,现在我们从音乐课回到语文课,来欣赏歌词,看看这首歌为什么能打动我们。”“情感很真。”“歌词很美。”“周传雄唱得好。”大家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我再次“拨乱反正”,强调这是语文课,学生立刻统一意见:“歌词很美。”我笑着点头:“请大家再说具体一点。”有同学已经不满足集体回答,干脆站起来大声地说:“有很多写景的句子,这些景又都能够很好地表达作者内心的痛苦的感情,这叫情景交融。”有同学率先鼓掌,我也拍手赞成,很快满教室响起了掌声。

“情景交融”正是我今天要讲的柳永的《雨霖铃》的主要特点,而情人别离的痛苦也是这首词抒发的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寂寞沙洲冷》就是现代版的《雨霖铃》。《雨霖铃》的描写比《寂寞沙洲冷》更含蓄,更细腻,更容易打动读者。我想,喜欢《寂寞沙洲冷》的同学一定不会拒绝《雨霖铃》。我把大家对《寂寞沙洲冷》的感情煽动到极致,就是把对《雨霖铃》的教学的感情酝酿到极致,完成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已是水到渠成。我不失时机地把大家从《寂寞沙洲冷》营造的氛围中拉了出来,准确地说,是把大家从当代的别离场景拉到了遥远的宋代。“其实,在古代,我们有很多诗人、词人早已写下了千古传唱的送别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接下来的语文课,我感觉同学们的热情前所未有的高涨,而大家对诗歌的把握又是那样的准确到位,我要求大家找出词中写景的句子,大家很快找到了三处:(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结合这三处写景的句子分别是:(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三句正是交代了三个具体的场面:(1)离别前;(2)离别时;(3)离别后。整首词分两阕,上阕写离别之前和离别之时的景和事,下阕写离别之后的景与事。在下阕的开头,有一句最直接的交代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从这里我们能准确地看出这首词就是描写清秋时节的别离的场景,抒发词人与朋友,或者说情人别离的感伤情绪。

这样分析之后,同学们都准确地理解了这首词情景交融的特点,而且这里的情景交融是分为三个阶段的,词的构思是那样的严密、无懈可击。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每一个场面的景都是清秋时节最能渲染烘托离别之情的景,每一处情又都是那样的真挚感伤。

体会了这首词情景交融的特点之后,我又让学生领悟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三处场景的不同:离别之前、离别之时和离别之后。结合我们的写作经验,最好写的是离别之时和离别之前,因为这些正在发生或者刚刚发生,有可写之处。而不好写的是离别之后,因为这只能是想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些正是作者想象的与情人别离之后,酒醒之时,时间已由“骤雨初歇”的傍晚到了“晓风残月”拂晓,地点也由送别的“长亭”换为了容易引起人留别之意的“杨柳岸”。而今后,没有情人的日子,也只能想象:“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样分析之后,大家又理解了从描写的角度看,上阕写离别之前和离别之时是实写,下阕写离别之后是虚写。

这样分析之后我请学生总结这首词的情感和写作技巧,学生几乎能异口同声地给出理想的答案。情感:离愁别绪。写作技巧: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最后我没有忘记向大家介绍词的作者:正如今天很多人都喜欢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一样,在宋代,也有很多人喜欢柳永的词,柳永的词可以说就是那时的通俗歌曲,在当时,柳永拥有很多很多的粉丝(听到这里,大家都笑了),有人说:“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句话就是明证。同时我又向学生提出要求:我希望今天的我们也能是柳永的粉丝,喜欢这首《雨霖铃》,并且能够背诵默写。

三、总结

因为结合了大家喜欢的音乐来上《雨霖铃》,我感到学生的热情无比的高涨,分析感情和手法时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语文课堂上能够让他们有机会唱流行歌曲,相信他们会永远记住我的这一课。而我也不禁反思: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就得先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将他们的生活和课堂巧妙地联系起来,让课堂不再仅仅是课堂。我终于明白:让生活即课堂,让课堂即生活,应是我们语文老师永远的追求。

附:我要给他们补充苏轼的词。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维见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雨霖铃柳永范文第4篇

一、搭桥铺路,连接古今,激发兴趣沟通古典与现代

1.未成曲调先有情。

为了消除隔膜感,我在导入设计上选取了周杰伦的歌曲《东风破》。因为,这首歌的主题也是离别之伤,切合《雨霖铃》的主题,营造了一个较好的氛围。借着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今天,人们爱唱杰伦新歌《双节棍》《东风破》《千里之外》……听杰伦新歌已成为一种时尚。杰伦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众多歌迷的偶像。其实在宋代,有一位比周杰伦更有名的歌手,他比杰伦更帅气,更有才气,他虽一生坎坷,却红极一时;虽囊中空空,却身价百倍。他的名字叫柳永。

学生们在进入诗词学习的时候没有了陌生感,甚至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也乐于去认识这位古代的流行歌手。由此,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柳永,一个逝去千年的古人,一生坎坷,如何用简洁的语言让这个人鲜活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呢?我选择了三个关键词来介绍他:“奉旨填词柳三变”“有井水处歌柳词”“众名妓春风吊柳七”。

柳永,北宋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后改名为永,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宋仁宗进士,官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他拥有众多粉丝,尤其是众多的女粉丝,甚至喊出了:“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的口号,这样一位充满传奇的词人,却一生漂泊,所以他的词作中也充满了离愁别绪,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历史的风尘,回到宋代的那个黄昏,走进柳永的内心世界。

很显然,这是一个有故事的男人。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就必须解读他的作品,于是我便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整体感知全词。

2.回环呼应明宗旨。

在教学最后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中,我让同学们比较《东风破》和《雨霖铃》两首词。同是抒写离别之情,古人和今人有何异同呢?同学们大都能抓住意象、修辞以及表现手法来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东风破》一词中大量运用了古典元素,使得整首词意蕴悠长,含蓄隽永。可见,现代文化是对古典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古典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既然《东风破》一词能以歌曲的形式演绎出来,那么大家能不能也将《雨霖铃》唱出来呢?我们可以借用流行歌曲的旋律演唱这首词,大家不妨试一试。同学们都觉得很新鲜,你一言我一语,边说边唱。最后,大家用李叔同《送别》的旋律演绎了《雨霖铃》。歌声悠扬婉转,将离别的愁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大家用最快的速度背下了这首词。

二、以读入文,以情悟读,合作探究将“读”进行到底

1.以读入文,初步感知作品。

诗歌教学,必须多读。通过读,初步把握词的内容,是读懂词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感知词的神韵、逐渐品味词中独特的意境做必要铺垫和准备。为此,我设计了齐读,教师范读,学生代表诵读。每一次的诵读都有明确的指引:初读,要注意字音、诗句节奏;再读要准确把握词作情感基调;三读,找出全词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第一次齐读完后,学生自行点评,大家都认为字音读得比较准确,但是句子的节奏有些快,没有读出词的韵味。我顺势提出,我站在PK台上朗诵: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词诵毕,掌声四起。学生点评说,听得她都想哭了。我便告诉他们,只有深入地了解词作,准确揣摩作者的情感,才能更好地诵读作品。那么我们不妨看看词人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的离别场面,设身处地想想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

2.以情悟读,合作探究作品。

新课程标准提出,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整体感知之后,我用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深入细致的解读文本。去挖掘文本中动人的故事,美丽的画面。

你认为最美的句子是哪句?让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句?请具体说明理由。为了激发大家探究讨论的热情,我用毛笔书写了一幅《雨霖铃》的作品,作为表现积极者的奖品。大家果然非常雀跃,讨论积极,还争相举手发言。

我们之所以喜爱,是因为这些词句激发了我们内心的情感,有了共鸣之感。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旨在让每一个人都有话可说的,只要找到一个触发点,敢于去表达,就会发现,古典诗词与我们的距离并不是那么遥远。

诗歌的解读过程是读者参与文本创作的意义再生的过程。即读者在阅读中将自己置身于文本,一方面接受文本的意义,同时将自己的认识注入文本,扩展了文本的意义。朱光潜曾对读者的作用作了如下论定:读诗就是再作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维持住的,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感情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有欣赏。

在这里,我充当的是一个导航者的角色,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对自然美、生命美、人性美的共鸣;调动学生的丰富情感,与作者亲切交流,与文本深入对话,“在以美读文,以情品文”的心灵对话中呈现绚烂多姿的文本世界,实现心灵的成长与精神的提升。

很多学生都觉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话让他们深有感触。有的同学说,“无语凝噎”很形象,她伤心难过的时候,有很多话想说出来,却又感觉哽在喉咙说不出来,柳永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伤感写得太传神了。还有一个很喜欢读《红楼梦》的同学联想到小说里面宝玉挨打,黛玉探望时,无声哭泣,气噎喉堵,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的场景。

既然同学们对这句话的感受如此深刻,那么,大家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节奏去读呢?我们全体男同学都化身为柳永,满怀悲伤地去读这一句!全体女同学都把自己想象成这位与柳永分别的女子,试着体会其情感,一起读这句话!

这一次的诵读比初读时有了很明显的进步,同学们显然都沉浸到这样的情绪里,读完都情不自禁地给予自己热烈的掌声,在这样的美读过程中,同学们对作者的情绪也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诵读一直都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再只是一个孤立的环节。

三、余韵悠长,影响深远,让品读古典成为一种习惯

《雨霖铃》这堂课,我充分运用了六要素教学法,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人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哪怕这是他们往日并不喜欢的古典诗词。正是因为这堂课激发了同学们研究古诗词,热爱古典文化的热情。

这堂课之后,学生中间掀起了两股热潮,一是填词,一是练字。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同学们在伤心痛哭之后积极捐款救助灾区,同时还选取各种词牌填词抒情,有的寄托哀思,有的表达对汶川重建辉煌的信心,有的叙述受灾情况的惨烈,有的表现众志成城,全力救灾的感人场面。

学生作品

江城子・感汶川地震

刘 典

大地无情怒泄狂,国遭殃,蜀地殇。千万间房,呜呼化残樯。萧萧暮雨江天撒,悲满腔,泪千行。

夜深无人入梦乡,心慌慌,意惶惶。牵挂同胞,无计愁断肠。相望共渡地久长,悲英雄,千斤扛。

江城子

王莉姗

地裂山崩尽成埃,汶川堆,举国哀。天地无情,人间递真爱。众志成城抗天灾,繁盛日,会归来。

日挖夜掘终见骸,气如丝,礼先还。星火阑珊,夜读驱惧寒。感恩好学品尤在,中华兴,指日待。

语文课代表还提议在班上举办一个唐诗宋词的背诵创作比赛,于是在我的指导下,同学们自发搜集了大量的诗词名句,设计了一个《共醉唐风宋韵》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采用竞赛抢答的方式,大家齐背齐诵齐创作,达到了共同学习感受诗词经典的目的。

雨霖铃柳永范文第5篇

关键词:《雨霖铃》;《史记》;灵动;沉稳

《雨霖铃》是词中的婉约佳作,《史记》是文中的厚重之篇,玲珑的《雨霖铃》如同自然界至柔的水,厚重的《史记》比作自然界雄浑的山,山水各具大美,需用心体会,方得其妙。在阅读教学中,二者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

共同点:不论是《雨霖铃》还是《史记》,都离不开诵读,这是语文教学的大原则。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诵读,就不能称之为语文学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雨霖铃》的平平仄仄,声律回环之美,在一咏三叹,在文字之外,已能深深触动读者;《史记》的磅礴大气,读来自然给人一种深沉豪迈。在诵读中体会诗词的典雅之美、韵律之美,感悟古文的博大精深,这是最直观、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雨霖铃》要发现如水般的灵动:

灵动之一:品味典型的意象。《雨霖铃》中,不论是寒蝉、长亭、兰舟,还是烟波、暮霭、晓风、残月,细品这些典型的意象,体会这些意象所营造的别离的意境,如同身临其境,自然能够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更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灵动之二:感受丰富的想象。《雨霖铃》写得如此缠绵悱恻,古往今来,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灵,引起了多少人的内心的共鸣。但是,词中的别离的主人公是什么模样?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容貌,但是凭一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对真心相爱却即将别离,泪眼相望,脉脉无语的有情人,就如在眼前了。他们那执子之手的形象在文字中鲜活了千年。

灵动之三:认识那位将离愁别绪化作千古绝唱的诗人。离愁别绪是人类普遍的情感,为什么柳永能将一个“愁”字渲染的如此细腻感人、淋漓尽致,成为千古绝唱呢?那就从他的人生经历,从他的性格特征,从他的才华文风里来寻找吧。那位“奉旨填词”的柳三变,那位“拟把疏狂图一醉”的白衣卿相,那位最终“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至情文人。“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这大概是世人对这位才子最好的纪念。

《史记》要注重如山般的厚重:

厚重之一:积累丰富的文言知识。《史记》中的文章一般篇幅较长,内涵丰富,集中了丰富的实词虚词、通假字、活用字、各种特殊句式以及其他的文言知识。要想正确的理解文意,必须首先解决好以上的问题,否则,理解文本就无从谈起,这也是学好文言文的扎实基础。

厚重之二:积累丰富的文化常识。阅读博大精神的《史记》的过程,也是一个充实古典文化的知识的过程。例如,从《鸿门宴》中项羽、刘邦宴饮时的位置,可以看出当时实力的强弱、势力的大小以及人物的内心活动等等。

厚重之三:了解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使《史记》更为流光溢彩。如,刚愎自用让人唏嘘不已的失意英雄项羽,“士为知己者死”的荆轲,“峭直刻深”的晁错。探讨他们的性格特征、人生成败以及作者塑造的方法,都会使人受益匪浅。

相关期刊更多

云南画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新闻出版局

现代科学仪器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部

双足与保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