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积累与运用

积累与运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积累与运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积累与运用

积累与运用范文第1篇

一只蚂蚁也许很容易被消灭,但是成千上万只蚂蚁组合在一起就会形成一股无坚不摧的神奇力量。每一个见过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军团蚁的人都会被它们横扫一切的气势所慑服。这种体长仅半厘米的食肉型蚂蚁,以覆盖方圆千米的阵容行进在原始森林中,任何与之相遇的动物都会在顷刻间变成累累白骨。这种曾和恐龙同时代生存过的小生命,能够延续亿年生生不息,靠的就是成千上万只同类组成的团队的力量。

狼也是非常具有团队精神的动物。狼群在捕获猎物时非常强调团结和协作,有严格的战术和作战纪律。每头狼都有自己的任务,各司其职,任何狼都不能擅离职守。有的狼要做先锋,去骚扰猎物;跑得快的狼去围追堵截;强壮的狼去猎杀猎物。这种团队合作精神使得狼群在捕杀猎物时总能无往不胜。

蜜蜂由于过集体生活、共同工作,使它们的个体力量和安全系数都增加了若干倍。鹦鹉是极其合群的鸟,它们互相依恋,患难与共,很少有猛禽或哺乳动物敢去攻击它们。

素材解读

动物的团队精神值得我们人类学习,为了实现目标,需要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团结协作,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和在团队中的作用。

适用话题

团队、集体的力量、互相帮助、强弱转换

水蛛捕鱼

水蛛猎食时,常常先爬到腐败的沼泽里,然后将长满毛的长腿挂满腐败的物质,然后再爬到水塘中间,把一条腿伸进水里,在水下使劲地晃荡。水面下生活着许多浅游的小鱼,嗅到了腐败的气味便争先而来,争抢着啃咬水蛛腿上的腐败物质。这时,水蛛便慢慢地把腿从水中拔出,吃上瘾的小鱼不肯放弃食物,也就渐渐地随着水蛛腿的上升而浮出水面。这时水蛛会立即抓住其中一条小鱼,拖上水面,享受美餐。

有时水蛛在引诱小鱼浮出水面的同时,会突然消失。原来水蛛和被它引诱到水面的小鱼,一起被池塘中的大嘴王鱼吸到肚里了。大嘴王鱼也靠吞食小鱼为生,当它遇到成群扎堆的小鱼时,自然不会放过,不幸的水蛛因此丢了命。

水蛛捕鱼本来准备得很充分,可它却没有想到防备大嘴王鱼,最终导致它的死亡。

素材解读

水蛛利用挂满腐败的物质的长腿来引诱猎物,准备可谓精心,却因忽略防备大嘴王鱼,最终丧命。这说明了“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我们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注重细节,才能使我们懂得得与失;只有注重细节,才能使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近;只有注重细节,才能使我们最终走向成功。

适用话题

细节与成功、得与失、百虑一疏

会装死的猪鼻蛇

猪鼻蛇是马达加斯加岛上一种体型不大的无毒蛇。它没有毒蛇克敌制胜的毒液,没有巨蟒的蛮力勒死对手。在弱肉强食的野外环境中,为了生存,猪鼻蛇练就了很多求生本领。遇到野猫等一些食肉动物来犯时,猪鼻蛇头颈部变扁,发出很响的嘶嘶声,做出攻击的样子,很像眼镜蛇,还会翘起尾巴模仿响尾蛇,把对手吓走;如果对手还不走,继续“找事”,猪鼻蛇会缩成一团,肚皮外翻,伸出舌头,嘴里发出一种腐臭的怪味,佯装死亡。装死时猪鼻蛇还会偷偷地观察敌人的动静,如果敌人在一旁盯着它,它会一直装下去;只要对手一走,它很快就会“复活”。这一招会让那些入侵者望而却步,因为大多数食肉动物只吃活物。

素材解读

人的一生,难免会遭遇各种挫折与挑战。当压力过大时,若不会弯曲则可能被压垮。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避其锋芒,克服危机,赢得最后的成功。猪鼻蛇的做法值得借鉴。

适用话题

本能、另一种弯曲、生存智慧、机智应对

罗非鱼的成功之道

非洲的雌罗非鱼在孵化前要做一番精心的准备。首先,它会将扁平的身体贴近河底,然后侧身用劲翻,逐渐挖成一个锅形的窝,并不断地修整,直到窝的深度和安全达到一定要求后,还会在窝里用两块石头做一个夹缝。结束造窝以后,它便开始努力进食,大肆吞食其他小鱼。一旦停止进食,雌鱼会迅速完成受精。紧接着,它便将受精卵含进嘴里,在窝里孵化小鱼。

三四天过后,雌鱼孵化进入到了关键时期,此时它已高度饥饿,已无法控制身体,肚皮渐渐向上翻,但它依然在窝里,因为,它的嘴正好被此前预留的石缝卡住。因此,每次孵化完以后,许多雌鱼的嘴都变了形。

素材解读

雌罗非鱼从建窝到努力进食,再到把嘴卡进石缝,最终成功孵化小鱼,完成自己的使命。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它告诉我们:任何一件事要取得成功,都要靠前期的精心准备,都要靠在困难时期的拼命坚持。

适用话题

做好准备、坚持、使命、成功之道

固执的加鲁鼠

美洲沙漠中有一种鼠,叫加鲁鼠,当地人声称这种鼠可以一生滴水不进。可任何生物生存必须要有水,加鲁鼠不喝水怎么能生存下来呢?原来,这种鼠不是不喝水,只是它的进水方式有些特别。当它需要喝水的时候,它便找到的草或是仙人掌,从它们那里获得水分,并在体内贮藏。

一位动物爱好者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把一只加鲁鼠圈起来,并将圈定的区域内所有植物全都除掉,只剩下光秃秃的沙漠,他想看一下加鲁鼠的表现。实验开始后,这只加鲁鼠靠着身体里的贮备,活动并不困难,可随着它体内水分的减少,并发现能活动的区域内没有可供水分的植物时,它开始不停地撞击挡板。就在这个时候,这位动物爱好者在这个区域内挖了一个水坑,铺上塑料膜,倒上水,想看看加鲁鼠会不会直接饮用水坑里的水。可令他不解的是,加鲁鼠对这个水坑不管不看,每天依然想方设法逃出去。后来,这位动物爱好者直接往它嘴里灌水。可这只加鲁鼠被灌水后,依然跑向挡板那里猛烈撞击。他只好把这只鼠放了。这只鼠被放出后,迅速找到一株仙人掌大吃一顿,直到它吃够了为止……

素材解读

习惯是一柄双刃剑,能载着你走向成功,也能驮着你滑向失败。养成好习惯对于成功非常重要。

适用话题

双刃剑、习惯、固执、生存

白蜡虫“引狼入室”

在我国的川滇、湖广和江浙一带生活着一种小虫子。它的分泌物能提炼出天然的白蜡,所以人们又把它们称为白蜡虫。每年三、四月是白蜡虫繁衍后代的季节,雌性白蜡虫会把数以万计的卵包裹在一个坚硬的外壳里,好似人类的育婴房――这当然是为了防止自己的卵变成其他猎食者的盘中餐。

刚孵化出来的白蜡虫十分瘦弱,也没有天生利器可以戳破坚硬的外壳,但是如果出不去,它们将面临夭折的厄运。和白蜡虫生活在一起的,有一种叫象鼻虫的虫子,象鼻虫的幼虫喜欢以白蜡虫富含高糖、高蛋白的卵为食。单从这点看,象鼻虫应该是白蜡虫家族延续香火最具威胁的敌人。

但令人惊讶的是,白蜡虫在长期的进化中,居然选择了邀请象鼻虫把卵产在自己的育婴房里。象鼻虫好像和白蜡虫达成了契约,只会在白蜡虫的每个育婴房里产一枚卵。象鼻虫的幼虫在吃掉育婴房里大约四分之一的白蜡虫卵后,就能变得足够强壮了。这时,它会用长剑般的长吻在育婴房坚硬的外壳上刺出一个洞,那些剩下的白蜡虫幼虫就能顺着这个洞爬出外壳,获得生存的机会。

素材解读

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舍弃部分利益与对手合作,借助对手的力量帮助自己,是一种大智慧。

适用话题

舍与得、与对手合作、生存的智慧

飓风带来的机会

在南太平洋的岛屿上,有一种爱吃椰子的蟹,它们能爬上十几米高的椰子树摘下椰子,然后用尖利的鳌打开坚硬的外壳,吸食椰汁,吞食椰肉。由于它们对椰子情有独钟,因此,当地人把它们叫做椰子蟹。

椰子蟹生活在陆地上,如果进入水里,几分钟就会把它们淹死。虽然如此,但它们始终对大海不离不弃,它们的家就选择在大海里的岛屿上。因为,海水是它们繁衍后代的产床,它们必须将卵产到海水里才能繁殖出下一代。

繁殖期到了,雌性椰子蟹来到海边,趴在礁石上产卵,潮水一波一波地汹涌过来,拍打在它们身上。它们的爪子紧紧地抓住礁石,任凭风吹浪打,直到产卵完毕,卵进入大海,它们才迅速逃离上岸。

漂浮在海面上的受精卵随波逐流进入大海深处,经过20多天的生长,慢慢长成了幼蟹。此时,它们还处在两栖阶段,海水还不能把它们淹死。但它们几乎不可能自己登陆,只有等待机会,等到了才有生路。

机会来了,这个机会是飓风。猛烈的飓风把海水和幼蟹卷起,旋上了天空,带到了岛屿上。结果,被飓风卷走的幼蟹存活了,而没有被飓风光顾的幼蟹,等待它们的结局是葬身大海。

素材解读

很多时候,灾难并非一无是处。困境中也蕴藏着新生的机会,困境和机遇往往是并存的。在困境中寻找机遇,在机遇中克服灾难,这样才能稳步前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灾难和逆境,其实也是机遇的一个代名词。

适用话题

正视灾难、在困境中发现机遇、在逆境中成长

找食的白眼狐

白眼狐是生活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食肉动物,当地人都知道白眼狐找食的两大特点:一是小狐找食常常空手而归;二是大狐找食常常费尽周折,但却总能有所收获。

据有关资料显示,白眼狐的视力并不好,特别是风雪天的时候,它的视力范围不会超过60米。那么,它到底是靠什么能力在这个地方生存下来的呢?在白眼狐生活的区域里,必有黄野狗出没,白眼狐也总在黄野狗的周边活动。黄野狗是捕捉野兔的高手,喜欢在夜间出动。就在黄野狗出去不久,白眼狐也跟着出动了,它们纷纷沿着黄野狗的脚印,飞快地向前方奔去。不过,白眼狐的大狐和小狐是分开捕食的,而它们一个不变的经验,就是沿着黄野狗的脚印去找兔子。此时,小狐会快速地沿着脚印向前飞奔,不一会儿便跑到了兔子洞口,可这里的兔子早被黄野狗捉走了,因此它们只能空手而归。而大狐也会沿着黄野狗的脚印出发并狂奔向前,但它们却不像小狐那样盲目,而是会观察黄野狗脚印的变化。当发现在某一段区域黄野狗的脚印很乱时,大狐就不再继续向前,它们或是向左,或是向右,折腾一段时间后,总能捉到兔子。原来,这里脚印凌乱,估计是黄野狗在这段区域内捉捕不成功,让兔子跑掉了。于是,大狐在中途的时候常会拐弯,并最终捉到兔子……

素材解读

踩着别人的脚步前进,或许永远都无法实现超越,可如果认真地借鉴前人的脚步并融入思考,或许我们在费尽周折后总会走到成功的终点。

积累与运用范文第2篇

语言积累

重视朗读,读中积累 朗读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聋校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有目的地眼看、心想、口读、手动。只有当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将自己真正融入到优美的语言文字中,才能将语言材料充分积累。

课堂上,教师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使学生的口语得到训练,记忆得以发展。《鸟的天堂》一课行文优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笔者就采用以读带讲的方法,在读中感悟大榕树的茂盛,学生不但受到了环保教育,还在读中积累了优美的语言,真可谓“一举两得”。

在背诵中积累 背诵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精讲多练,挤出时间指导学生多读多背。在日常教学中,对于一些经典句段或文章,笔者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尽管听障学生记得快忘得更快,记忆经常会反复,但笔者坚信:书读得多了,背得熟了,教师再讲解,学生头脑中那堆“死”的语言材料一定会变活了。

每学期除《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古诗词之外,笔者还根据现有教材,增加一些诗文或优美片断,鼓励学生熟读背诵。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天长日久,积累多了,学生在说话、习作时自然得心应手。

归类积累 积累语言是为了说写之需,做好“摘录笔记”,有助于知识的理解、记忆、运用。笔者在指导学生欣赏好词佳句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板块,要求学生把教材中的好词佳句按照aabb式、abb式、abab式、“的字短语”“地字短语”、四字词语、比喻句、心理描写……归类誊抄积累下来,并利用早读时间进行诵读。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积累本”厚了,他们还逐渐养成了自主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实践运用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优美片段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才是听障学生语言积累的目的所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说、写等方式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注重口语训练,让学生“说” 听障学生的发音器官是完整无缺的,能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如果让他们模仿老师发音、刻苦练习,大多数学生的有声语言发展效果会很明显。初入学的听障学生要根据他们的听力情况分类编班,针对残余听力,强化他们的听觉训练。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呼吸练习、舌体操、运用“启音博士”软件等进行最大声时、启音及各种拟声语的训练,使学生懂得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从而为学生学习说话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听障学生学习语言的主阵地。课堂上,笔者不断创造机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的嘴巴是最生动的实物,教师要把所说的词语用自己的嘴巴动作充分地显示给学生。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嘴巴的动作,了解自己所说的每一个词语,笔者很夸张地反复演示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课堂上,学生的收获的确很大,但课后笔者却常常口干舌燥,说不出话来。听障学生的生活圈子很狭窄,为了能让自己的学生跟健全人靠得再近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我不断鼓励他们和自己亲友、同学沟通,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感兴趣的人、事、物与家长、同学交流。

着力培养书面表达能力,让学生尽情“写” 听障学生有超强的模仿本能,在积累了一定的好词佳句之后,笔者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允许学生把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搬到自己的作品中。学生在不断的仿写中学会了如何表情达意。

笔者还要鼓励学生利用“随身本”在课后与健全人笔谈,内容不限,可以是自己看见的东西或者每天发生的事情,句子量不要太多,三、五句就可以。到了高年级,笔者就按要求让学生写日记,并对学生的日记定时进行修改。学生在坚持了长时间的写话训练后,书面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理解和运用句子的能力也相应提高了。

结束语

积累与运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言材料

积累 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A-0093-01

积累作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及语文能力的一把金钥匙,从古至今为人们广泛重视。学生在初中阶段需要积累的语文学科内容有很多,其中语言材料的积累与运用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初中语文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意义深远。

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

语言材料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主要是指字、词、短语、句子等。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学生应累计认识3500个左右的汉字,并能熟练运用字典、词典检字、识字。初中阶段的字词教学是小学阶段识字教学的深化,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到初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放手让学生在预习阶段就掌握大部分字词知识,到了课堂教学时再针对学生认识的疑难、遗漏处进行点拨。

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时,教师应要求学生灵活使用检字方法,使用最新版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查找生字词,读准字词的读音,掌握字词的含义,并学会写,掌握新字词的字形。学生的预习情况需要检查,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者课堂前五分钟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快速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新字词的读音、书写与含义,可采取口答方式检测预习结果,也可采取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方式,在W生朗读时注意聆听,及时指正学生的读音。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对于重点字词,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见解,并可让学生置换词语,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理解。

课内积累语言材料是有限的,而课外读物浩若海洋,学生若时常遨游于这海洋中,就能接触到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解决“读什么”与“怎么读”的问题,并在课内有意识地创设语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词汇与句子。长期坚持,学生的词汇量就会大大增加,也很自然地培养了语感。

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引导学生领会语言典范

“语言典范”是指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精彩语段、篇章。引导学生领会语言典范,相当于是给了学生一个效仿的榜样,学生沿着这个学习的捷径,很快就能探寻到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

教材中的许多文章文质兼美,是值得学生学习效仿的语言典范。例如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白杨礼赞》一文,描写白杨树用了丰富的形容词、副词,如“傲然地”“哨兵似的”“力争上游”“倔强挺立”等,这些词语准确、鲜明而生动地描绘了白杨树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划出这些词语,并将其分类,加强记忆。

朗诵、背诵是引领学生领会语言运用之妙的重要途径。在学生整体感知、细部品读之后,对于那些写得特别好的句子与段落,教师要让学生熟读成诵,并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一些背诵技巧快速背诵语段,如以某条线索或支撑点背诵等。学生通过分析、品味与背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规律

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语言材料都是通过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如果学生不掌握其中组合、联结的规律,所掌握的语言材料必定是繁杂的碎片,更不用说去运用了。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规律。

以现代文教学为例,教师应让学生掌握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方法、语句在篇章中的作用、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等语言运用规律。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对偶、对比等;写作手法主要有想象、象征、对比、烘托、先抑后扬、借景抒情等;语句在篇章中的作用主要有总起、伏笔、过渡、照应、总结、升华等;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主要有渲染气氛、烘托形象、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渗透这些语言规律,让学生去寻找文章隐含的语言规律,通过分析、总结,逐渐将这些规律内化。

积累与运用范文第4篇

一、 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一个民族的历史,以及这一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既属于知识和学问的范畴,更属于道德和价值的范畴,它凝结着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情感与理想,是标识民族身份、维系民族认同感的最终依据。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悉心学习古典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的经典文化著作《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应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枕头、案边常备必读之书。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贯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才能提高。

二、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

从识字课、阅读课、综合性学习课等几方面,采用适合的方法,弘扬传统文化。

1.在低年级识字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最合时宜。根据科学家研究,人的记忆力在1-13岁最强,在1-13岁是开发儿童记忆力的最好时期。而新课标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是多认少写。只有在提前认读,扩大识字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谈阅读理解与写作。传统文化中的启蒙教育的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是提前认读的最好教材。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传统经典制作成视频动画,让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我对一年级新生实施《三字经》的经典多媒体诵读,每周读两次,每次10分钟。一个月后,多数学生能背诵《三 字经》的前四课,学生在背诵表现得特别认真,特别有兴趣。最重要的是在诵读过程中,据研究可以开发学生的右脑。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许多字从外形上看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比如“日”形状像太阳,“月”形状像月牙。日和月都有光,两个合在一起更亮,这就是“明”。汉字的这个特点使它很容易受到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从汉字可以了解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2.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一方面许多课文体现了中华的优秀文化,例如古代诗词、寓言、传说、神话、古典名著;另一方面有许多课文负载了中华的传统文化。如世界遗产。因此,它本来就内含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

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

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

④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⑤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3.利用传统节日进行教化。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但如今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它们其实是西方文化乘着商业载体的扩散。我们可以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九月开学不久就是中秋节。每届学生我都会让他们课外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并让每位学生寄一张贺卡给父母,让他们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团聚与和美时刻的中秋节的内涵。

三、在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1.搜集文化名人故事,定期进行讲故事交流比赛。

2.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定期进行诵读比赛。

3.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语文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四、重视课外文化阅读,强调大语文教育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样地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不管科技怎样进步,不管教育怎样改革,我们都必须让学生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要注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五、利用阅读积淀语言文化

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文之后,在运用时会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写到时间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写到学习会深有感触地想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写到春雨会情不自禁地想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到白雪会触景生情地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对民族经典,特别是传统文化作品的重视,已经成为语文教育专家们的共识,每个学子应该从小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语文的外延就是进入更广阔的文化空间,汲取更丰富的营养,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做好文化传承的桥梁,为发扬中国的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积累与运用范文第5篇

一、思想内容:分类整理,迁移训练

阅读是学生了解生活面貌,产生对生活的情感,获取生活见识的重要途径。但将阅读内容积淀为自己的思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简单的粗放式阅读不足以完成这样的任务,它需要学生拥有科学的阅读积累方法,更需要在不断的写作实践中,丰富并深化自己的认识。

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效吸取阅读营养。比较可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要点压缩。即对原文进行整理归纳,提取文章精华,以获取文章的核心思想;二是完成读书笔记,加强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可以就全文生发感悟,也可就局部词句展开点评。学生通过作感悟式点评,注入个体化的独到理解,将阅读所得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阅读主题链。学生要善于将相关阅读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形成内容体系。如可以从“人与自然”、“文化现象”、“哲理思辨”、“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等角度入手。这样学生才能对所读内容了然于胸,形成对诸多话题的深刻理解,切实丰富自己的思想。否则不便于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被迅速提取运用。

教师要加强针对性的迁移训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经常提供相似话题,或作为作文命题材料开展写作训练,或供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要相机点拨,不断鼓励学生,引导他们激活原有积累,整合相关信息,使学生逐渐掌握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技巧,感受阅读积累带来的价值和乐趣,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写作的积极性。

二、写作技法:理解透彻,千锤百炼

大凡优秀作品,其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完美。阅读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吸收丰富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分析积累具体的写作技法,看作者是如何运用写作方法、写作技巧来表现思想内容,实现写作意图并取得写作效果的。这些具体的技法将成为日后写作中借鉴运用的重要法宝。

写作技法的积累要注意多样性。可以根据作文训练系列,从文体角度出发,条分缕析地进行梳理积累。如就记叙文写作技法而言,通常分为记叙顺序、材料安排、结构方式、线索的类型、人物描段、场面描写、环境描写,等等。

要领悟写作技法运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对优秀作品中运用的每一种技法,都要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思考采取该种技法的依据所在,做到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绝不能机械记忆。这样,所积累的写作技法才能真正活起来,才能更好地为自己所用。

要反复操练,直至熟能生巧。要想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写作技法,最重要的途径当然是不断练习。现代著名作家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训练时,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技法特征的规范片断,进行仿写练习。练习可以是定点练习和自主练习相结合,定点练习一般由每一次统一的作文实践来实施,而自主练习则由学生结合自身写作状况,根据模仿的基本要求自由完成。训练过程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要千锤百炼,如此方能得心应手。

三、优美语言:贮积丰厚,大胆运用

阅读作文时,丰富优美的语言,往往最容易被直接感知,它是文章有文采的直接体现。优秀的读物,语言往往美不胜收,科学积累其中的佳词妙句,不断用好这些语言,将使你的作文语言迅速“靓”起来。

积累要“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成语俗语、典雅优美或文言味浓的书面语汇、古诗文、广告语言、哲理性语句、精彩的修辞句、独特的句式等等,都应该收入囊中。摘记法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时要随时积累,用好笔记本。积累时,不仅要明白优美语言的静态意义,还要深入理解,关注语言的使用语境,揣摩它的使用对象、使用范围以及使用方式等等。

不断背诵,强化记忆。“背诵是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积累优美词句,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诵。熟读成诵,可以建立起学生和语言之间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敏感。实际教学中,有许多学生往往机械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摘抄任务,然后束之高阁,使得从阅读中积累语言成了形式主义。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每天花一定的时间,反复背诵。

要大胆运用,让语言活起来。仅仅停留在背诵阶段仍是不够的,积累的终极目标是运用,学生还需要激活自己的语言资源库。孙犁在《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中说,“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积累下来的语言,只有经过多次的成功使用,它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才有可能积淀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才能成为写作时的得力干将。

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勤于使用优美词句的习惯,创设“美化作文语言”的良好氛围。常见的途径有:(1)提供含有优美词语的文段,引导学生结合语境认真揣摩,然后选定相关词语,模仿运用,再讨论分析,评判运用情况;(2)要求学生在每次的写作活动(无论是大作文,还是随笔感悟等)中,都必须运用自己积累的词句,多多益善;(3)利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含有优美词句的写作成果,与同学们分享运用心得;(4)建立朋辈竞争机制,鼓励学生间相互评判对方运用优美语言的状态;等等。

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场合,不断发现学生语言使用中的亮点,适时予以表扬,以增强学生成功运用新语言的喜悦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教师更要大力表彰那些作文语言先“亮”起来、作文分数先“富”起来的学生,以此推动整个班级争相运用优美语言习惯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