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成长故事

学生成长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成长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成长故事

学生成长故事范文第1篇

1. 爱心。爱是教师的一把金钥匙。真挚的爱可以填平师生之间的鸿沟,取得学生的信任。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只有充分信任,以平等、愉快、友好和鼓励的方式对待,才能轻松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学生感受到爱的阳光,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2. 信心。信心是学生成功的基础,在对待学生方面,一是教师自身要树立起信心,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不仅有进步的心态,也有进步的渴望,老师只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全身心地投入,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二是要树立起转化学生的信心,学生身上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也蕴藏着一些不引人注目的“闪光点”,老师应选择有利时机,适当加以表扬、鼓励,循循善诱,唤起其积极向上的心灵火花。

3. 细心。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有有缺点和优点,作为教师绝不能紧盯着学生的缺点不放,以致于看不到他的优点。特别是对学生,他们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更需要教师细致观察、全面了解,从而发现挖掘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一个“闪光点”在爱的阳光沐浴下变成更多的“闪光点”。

4. 耐心。学生的个性特点、素质天赋以及其他形成原因的不同,导致了在转化他们的过程中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往往花费了艰巨的劳动却收效甚微。

作为教师,要切忌烦躁和蜻蜓点水,应一个知识点、一道习题耐心地讲解,作个别辅导,指点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厌其烦地指导,直到让他们掌握为止。因此,教师需要有耐心,更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5. 宽容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宽容,会给学生撑起一片自尊的天空。老师对犯错的学生不要动不动就批评、斥责,这样会使学生变得消极自卑,尤其对个性倔强的学生,无休止的批评、斥责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产生叛逆心理,使学生从感情上疏远教师,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因此,教师要包容学生的所有缺点,感情上亲近他们,兴趣上引导他们,学习上启发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时时刻刻都在爱护、关心他们。

6. 童心。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教师具有孩子般的童心,与他们谈心、做游戏,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这样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教育,愿意倾吐心声,做知心朋友。

学生成长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炒股 理财 利弊

最近坊间最热烈的话题无外乎就是股市了,按照一句流行的话说,如果你手里没有几只股票,那简直都没法跟人打招呼了。现在大有“全民皆股”之势,大学生也受波及,积极投入炒股行业。对于“炒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人们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炒股”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大学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辩证地看待事情,两害相权取其轻,学会趋利避害。

一、大学生投资股票的有利之处

(1)炒股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炒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投资行为,需要投资者对投资的股票及相应的上市公司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既要进行股票基本分析,又要进行股票技术分析,即跟踪基本面,研究K线,细看盘口;既要对公司的基本面分析,包括公司的综合分析和财务分析,又要对上市公司的分配与再融资进行分析;即要对宏观经济因素和政策进行分析,又要分析微观经济运行状况和行业分析;还要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式。“炒股”的大学生通过对投资的股票进行的一系列分析,有助于扩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2)炒股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理财意识。“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话说出了理财的重要性。理财是细水长流,是一个长期的财富积累,它不仅包括财富的升值,还包括风险的规避,让有限的资源得以最大程度的增值。大多数学生缺乏理财意识,养成花钱没有计划性,这样的消费观很可能使他们成为月光族,啃老族。[1]大学生通过“炒股”,体会到金钱的来之不易,从而会更合理地进行消费,合理分配投资,养成了良好的理财习惯。

(3)炒股可以获得增加财富。一部分大学生凭借自己掌握的证券知识和对股票的技术的精确分析,通过恰当的股票运作,可以在股票投资中大显身手,获取较高收益。大学生通过恰当的资本运作,可通过自己的能力,知识,经验,智慧及老师的教诲,赚取一些学费、生活费及其他费用,并可为自己的将来积累一些资本,毕竟在当今社会“人无财不立。”

(4)炒股是科学实践一种很好的途径。对于经管类、金融类的学生来说,炒股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是学生学以致用的一种体现,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指导炒股实践,同时在炒股的过程中也可以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了解什么是送股、配股及股权分置,国家股、法人股与公众股的区别,从而实现实践和理论的完美结合,同时炒股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积累丰厚的经验为学生将来走向相应的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弊端分析

任何事物都是互相对立而出现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炒股也不例外,既然可以带来一些好处,对大学生来说,也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弊端:

(1)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炒股运作需要大量金钱投入,操作得当的话,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但几乎有很少的学生能够凭借股票操作成为百万富翁,投资亏损的也比比皆是。而大学生价值观的正处于一个形成时期,长时间和金钱打交道,难免沾染铜锈气息,尤其是对于一些辨别能力不强,自制力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误导,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众多流行时尚也让大学生“眼花缭乱”,许多西方文化元素对大学生不断进行渗透与感染,容易使很多学生形成拜金主义的价值观。[2]

(2)影响大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大学生把大量的精力放到炒股中去,守在电脑前,研究K线图,看大盘走势,听股票讲座,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来兼顾学习。并且极少的学生会由于炒股一夜暴富,或被知名的证券公司录用。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要完成学习任务,取得毕业证,学位证,之后走进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这是一个学生应尽的职责与本分,而炒股让很多学生深陷其中,迷途不知返,严重影响他们学业的完成。

(3)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一些目的不明确、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来说,一旦介入股市,会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正常的学习秩序被打破,学习质量与效率也相应下降。股市的变动会左右学生的思想和情绪,使其无法专心思考和学习,渐渐失去前进的动力而迷失方向,生活变得懒散无条理,人变得烦躁、易怒、攻击性强,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无法保证。

三、对大学生证券投资的引导对策

我们应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理性分析大学生的炒股行为,及时与大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关于炒股的讲座,为学生普及一些证券知识及在炒股中的规避因素,充分发挥其有利作用,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不耽误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趋利避害,对大学生证券投资加以积极引导。

(1)学业为主,加强引导。大学期间是一个人系统地学习各种知识、理论及技能的黄金时期,大学生应该抓紧这段黄金时期,积极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专业素质,为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各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证券投资地积极引导,让他们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科学地进行炒股实践,大学生也不要一味想着在股市中赚很多钱,可以发家致富,应当注重在炒股实践中经验的积累、理财意识的培养及知识面的扩展,切勿本末倒置,违背上大学的初衷。

(2)理性投资,规避风险。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所以学校要教育大学生在进行炒股操作时,要掌握一定的投资理论知识,懂得规避风险,同时必须树立良好的投资心理,用理性的思维去判断和选择,投资成功了,不要得意忘形,投资失败了也不要郁郁寡欢。不要养成不顾后果、盲目投资的心态,要懂得经验比财富更可贵。

(3)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一个人证券投资成功了,在大学生中的影响是以乘数效应数倍扩散的,会引起很多大学生盲目跟从,很可能扰乱他们的学习生活,导致大学生一心扑在炒股上。因此,学校应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金钱观,价值观,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面对股票的涨落保持一份乐观的心态。[4]同时要对深陷股市、荒废学业的学生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强化对大学生的监督管理,防止出现与学业严重脱轨的现象。

四、总结

万事万物皆有其发展的规律,正如一句古话所言: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张或弛,顺势而为,必能成功。“炒股”也不例外,它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大学生在炒股的过程中,合理分配炒股与学习的时间,发现和把握炒股的规律,做到科学炒股,然后合理为己所用,保持良好的心态,得意之时,莫过喜,失意之时,莫过悲,既锻炼了自己,增长了经验,又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何乐而不为?

(作者单位为民族学院财经学院)

[作者简介:李颖(1990―),女,河南巩义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研究生。基金项目:本文系自治区重点学科财政学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殿臣.大学生炒股利弊之我见[J].消费导刊,2008(2).

[2] 关永志.大学生炒股利弊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10).

[3] 武博.如何看待大学生炒股[J].学习月刊,2007(14).

[4] 廖丛娟.对大学生炒股的理性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学生成长故事范文第3篇

1.依据学生自身发展现状

进入高二年级的下半学期后,我发现班级同学在与家长、同学沟通方面产生问题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常常有学生与父母、同学陷入“不满——冷战——爆发”的沟通僵局之中,甚至产生离家出走、离校出走的想法。

2.纳入学生终生发展必备的素质

能积极、主动地沟通,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承担起责任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能用正能量审视自己和他人,是优秀公民的必备素质。打破“不满——冷战——爆发”的沟通僵局是学生成熟的重要表现,更是优秀公民的基本素质。

基于以上两点,我策划了此次主题班会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感悟自己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应该主动承担的责任,而不是被动接受关爱;在与父母、同学的交流中,应避免“不满——冷战——爆发”沟通模式的出现,主动进行沟通。并且,在此次“主动沟通”主题班会活动后,将连续开展的主动沟通落实到具体的行动计划之中,使这项活动贯穿学生整个高三的学习,让学生在周记中记录新的成长故事,在班级内交流。

二 活动主题及依据

1.“大项目”活动主题:主动沟通

班会主题:主动沟通。

2.选题理由

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学生在与家长沟通方面发生问题的人数不断增加;同学之间在交往中,常常陷入“不满——冷战——爆发”的沟通僵局。和父母、同学之间冲突后,有的同学在校学习闷闷不乐,或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有离家出走、离校出走的想法出现,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品质,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针对上述情况,在2013年5月份,我组织本班同学及部分家长共同召开了“岁月之中,莫不静好”主题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主题活动,学生领悟到:与父母、同学之间的冲突不是因为父母变了、同学变了,也不是因为我们变坏了,而是因为我们正在长大;学生与家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得以增进,他们也试着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来接纳对方。

在此基础上,2013年6月,我抓住高三升学的契机,召开“六月——步入高三”的主题活动,旨在通过对上次班会的回顾体验及身边的典型事例,帮助学生感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应该主动承担的责任,而不是被动接受关爱;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什么是双赢的策略,从而尽量避免“不满——冷战——爆发”这样的沟通僵局。

三 活动目的

第一,通过主题活动“岁月之中,莫不静好”,明确与父母、同学间冲突的原因,不是父母变了、同学变了,也不是自己变坏了,而是自己长大了。

第二,通过“主动沟通”主题班会探讨与父母、同学主动沟通的方法、策略,建立起避免“不满——冷战——爆发”沟通僵局的意识。

四 前期活动

第一,围绕“岁月之中,莫不静好”主题活动,每位同学完成一份书面感想,并从中评选优秀作品进行全班交流。

第二,组织全班同学收看“岁月之中,莫不静好”主题班会录像,在回顾体验的同时,增强集体荣誉感。

第三,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我和父母、同学有过哪些争执和分歧?

第四,收集照片,制作高一、高二的学习生活视频。

五 主题班会

1.回顾成长感受

第一,播放“六月——步入高三”的视频(高一、高二的学习生活视频)剪辑。

第二,思考:步入高三意味着什么?有责任心,有明确的生活学习目标,有调节心理变化的能力,有尊严的学习和生活,能学会为家庭分担责任等。

2.主动面对成长的烦恼

第一,身边的小故事(录像)。

片段1(与父母之间的冲突):月考后在得知英语和数学成绩后,及时告诉父母,但却引来了争执。

引导学生讨论:引起争执的原因在哪里?如果当你身边的同学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怎样做?这位同学今后应怎样避免这样的事再次发生?

片段2(与同学之间的冲突):今天早上起床的时候,按照习惯,叫醒了对面床上的室友,结果她莫名发火;进教室后,也不理睬我,更不道歉。我非常生气。和同桌抱怨她。将对她的不满,一股脑全说出来了,好好地发泄了一顿。

引导学生讨论:你有遇到类似这样的事情吗?如果你是故事中的“我”,你怎么做?

第二,提炼感悟。明确:指责对指责,会引发吵架;沉默抗拒,会引发冷战。青春期的心理是变幻莫测的,你会经常惹点事情让你的父母、同学头痛劳神,其实父母没有变、同学没有变,真正变了的是你自己,应学会主动的沟通,才是化解冲突的关键。

3.感悟自己的责任

活动1:你有“小孩子气”行为吗?

(逐一出示题目,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全班同学根据自己的情况回答,并统计结果。)

活动2:讲述自己的小故事,分享与家长、同学主动沟通后所带来的成就感。

讨论:根据活动中全班回答“是”最多的题目,讨论双赢的对策。

领悟:积极主动的沟通,是化解与父母、同学之间的冲突、促进关系和谐的好办法。

4.总结

提出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承担应有的责任,主动沟通,做一个成熟的人”。

学生成长故事范文第4篇

摘 要:课堂资源运用同质化现象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资源选用盲目,不懂“取舍”,资源呈现机械,不懂“加工”。针对这种现象的处理原则主要有:目的性和生本性原则,趣味性和情感性原则,逻辑性和灵活性原则。思品课堂资源同质化现象处理的具体策略分别是,同中求宽,做到多角度、多渠道选用资源;同中求变,做到多样性,多侧面呈现资源。

关键词:思品课堂 资源同质化 处理原则 具体策略

作者简介:唐剑影,女,上海市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中学高级教师。

近年来,笔者观摩了教学新秀们的评比课,青年教师们匠心独具运用了大量的教学资源,体现了良好的教学素养和课堂驾驭能力,但在教学资源过程中出现了资源随意叠加、呈现方式单一、对学生评价方式简单直白等诸多问题。笔者把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资源差别小、资源呈现方式单一、学习中的生成处理趋同等称为同质化。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课例谈谈对初中思品教学中资源同质化现象处理的思考。

一、思品课堂资源运用同质化现象分析

1.资源选用盲目,不懂“取舍”。教学资源获得的渠道很多,同一主题内容既可选用网络资源、新闻媒体资源、学生生活中事例现象,也可选用教材上的资源及各种版本教学设计参考等。在采集的时候.如果不加取舍,最后只能是走过场式的花架子,学生体验不深,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如某教师在上“尊敬老师是人类美德”时,就搜集了许多名人尊敬老师的小故事,廖昌永先生的视频资料《老师,我总是想起您》,学生身边好老师事迹,还让学生分头调查了任课老师的一天,教师本人和自己恩师之间的成长故事,教材中“小勇的困惑”案例、教师的赞美诗等。一节课,教师做了近20张幻灯片,课堂上教师如赶场子式放映,匆匆而过,没有侧重点,思路混乱,教学目标难以达成。面对众多的资源首先要进行同质归类,做到有的放矢。如名人尊师小故事、“小勇的困惑”案例、教师的赞美诗等都涉及到如何尊师,可以归为一类;学生身边好老师事迹,任课老师一天,教师的赞美诗都涉及到为什么尊师,可以归在一类,廖昌永先生的视频资料《老师,我总是想起您》,教师本人和自己恩师之间的成长故事,既可以说明为什么尊师也涉及到如何尊师,可另立为一类,既可以考虑放在一节课的中间环节作为过渡,也可以放在开头引出课题。当然,这是粗线条的归类和选择,还要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更细的推敲,如根据榜样人物进行归类,学生身边好老师进行归类等。同一类别资源的呈现最好做到详略得当,同时注意选择最贴近学生实际、对学生成长最有价值和意义的资料,剔除没有价值或价值和意义不大的资料,并根据一定的逻辑结构进行架构。

2.资源呈现机械,不懂“加工”。教学是门艺术。思想品德课程在传授道德知识、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应通过一定的艺术和技巧,使课堂教学得到升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的教师资料呈现一律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单调直白,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某教师在“尊敬老师是人类美德”导人时,直接播放了廖昌永先生唱的《老师,我总是想起您》的视频资料,教师意图通过这段材料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之情。但由于学生本身对这位歌唱家不熟悉,学生感触不深,甚至有同学对廖昌永那样的激动感觉可笑,资料在这样直白的呈现方式下失去了应有的教学的效用。同样是运用廖昌永的视频资料,另一位教师引用了一段背景材料:廖昌永是我国著名歌唱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是一位来自农村山区贫困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喜欢唱歌,因家境贫困走艺术之路对他来说却是奢望,那么是什么助推他走上艺术梦想的颠峰呢?该教师简要地介绍了廖昌永高中老师对他的鼓励,及其大学老师周小燕教授把他领到家中教他乐理,接着顺势说在廖昌永成名后最喜欢演唱的就是《老师,我总是想起您》这首歌曲,然后播放视频资料。学生在震撼性的成长故事中感受师恩,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榜样行为的引领下懂得感恩,自然引出课题。好的教师总会考虑学生特点,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用。资源的呈现应该讲究策略,做到以“趣”为基准点,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资源犹如调味剂,能够使思品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还理论于血肉,架起学生与课标要求之间的桥梁。资源运用的同质化不利于学习者激发并保持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学习效率。如何正确处理资源同质化问题需要智慧和策略。

一、思品课堂资源同质化现象的处理原则

1.目的性和生本性原则。教师应该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核心思想为引领,凸显本学科德育育人特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注重道德知识的渗透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解构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情,确定教学三维目标,即做到一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心里要有一本清晰的“账”;并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情,选定教学资源,确定教法和学法。一节课,选择的材料再好,如果实际教学价值和意义不大就应该大胆舍弃。但针对有利于学生德性成长需要,能触动学生灵魂的资源,哪怕获得途径困难,也要设法挖掘,充分准备。

2.趣味性和情感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恰当地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就会变得高效。资源的选择应突出“情”、“趣”、“理”,不能简单机械地采用。一位青年教师在进行“社会责任”教学时,有效地建构了情感体验性课堂。在教学最后一环节,教师拍了执教班级学生身边的父母、教师、清洁工、食堂师傅、门卫师傅无怨无悔付出并承担责任的画面,这些平时被学生忽视的“镜头”在教师声情并茂、有情复述中定格。教师给予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触动了学生最柔软的部分,也打动了在座的听课教师。在这样的情感认同中,承担社会责任的意义得以升华,也将承担责任真正地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当中,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3.逻辑性和灵活性原则。初中思品教学也要注意一定的思维逻辑,要条理清晰,问题设计要有梯度性。教学本是师生交流和相互建构的过程。教学中经常会有教师预料之外的状况发生,如何合理地加以运用和引导,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教师教学理念、专业素养、应变能力等的考验。教师如能敏锐地捕捉动态资源,顺水推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课堂大忌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一律都是“嗯”、“好的”这些简单敷衍的词语,学生听了丝毫没有任何兴奋和启迪。一位青年教师在讲如何尊敬老师时,引用小勇困惑的案例(老师一道题目批改错了,小勇告诉老师,但老师不承认自己批改错了,还冤枉小勇是他后来改的……),教师请学生们交流:如果你是小勇,你会怎么对待这件事情?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批改那么多试卷批错也很正常。应该说,这位学生能从宽容和理解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是很不错的,但很显然这位学生的回答有些答非所问,因为这个问题主要针对的是被老师冤枉了该如何对待。这位教师很机智地说,你能宽容老师的错误真好,但是老师不承认他犯错误了,并冤枉你了,你会怎么办呢?这种处理既肯定了学生的表现,又引发其进一步思考,可谓一举两得。

三、思品课堂资源同质化现象的处理策略

1.资源的选用做到同中求宽。资源的丰富性既为教学提供了便利,但也给教学带来了挑战。面对海量的资源,教师应该在统一归类的基础上进行删选,将同质资源以一定的思维逻辑和顺序呈现,做到不生硬,同时注意详略得当。

一是注意多角度。思品教学在内容选择的时候要尽量避免雷同和重复,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简单重复耗时多,使该讲深刻的不深刻,一节课难免会头重脚轻。资源呈现的时候尽量注意多角度。如一位教师在阐述丰富多彩的闲暇生活方式时,既有学生闲暇生活方式,也有教师的闲暇生活方式,还有榜样人物的闲暇生活方式;在讲教师本人闲暇生活的表现时,教师又从“爱制作美食的我”、“爱制作手工的我”、“爱摄影旅游的我”等多角度来展现,闲暇生活的意义在具体的事例呈现中逐渐丰满。难能可贵的是,该教师除了从正面引导学生了解闲暇生活的丰富性和意义外,还引用反面的事例进行补充和讨论,如耗费很长时间看电视和玩电脑的事例,学生在分析利与弊的过程中学会了正确取舍。由此,闲暇生活的教育不再是生硬说教,而是在立体式呈现中成为学生生活中的自觉行为选择。

二是注重多渠道。资源的来源有很多渠道,既可以通过问卷采访等形式了解学生中本身存在的教学资源,也可以利用媒体和教材上已有的教学资源。

2.资源的呈现要做到同中求变。教学设计应该要能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设计成多样的形式、避免单一。一位青年教师在进行“现代家庭物质文明”的教学设计时候,设计好几幅漫画图片后,要求学生根据每一幅图片得出一个结论,机械的形式,冗长的反复,大大降低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注重多样性。教师应在呈现方式上尽可能多样化,避免视觉疲劳。问题和任务设计应体现梯度性,使学生有渐人佳境的感觉。如在讲“尊敬老师是人类社会美德”时,一位青年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事实说话,采用人物故事分享、调查汇报、视频资料及案例分析讨论等学习活动,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尊敬老师和如何尊敬老师,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参与过程中获得震撼性的感悟,在感悟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

二是注重多侧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资源也可以有多方面运用的切人点,如前文提到的廖昌永事例,可以侧重讲廖昌永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可以侧重讲内因在成长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当然也可以讲外部环境的影响。选择的切人点不同,资源呈现的内容和方式都会相应地有所不同。

学生成长故事范文第5篇

一、当前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忽视生命教育,忽视对生命的尊重。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既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又要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而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生命教育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不管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了多少知识,对生命的正确认识,热爱生命才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德育工作首先要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学习的意义。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生命教育并不会出现在试卷上,甚至不少家长和教师也认为小学生年龄太小了,对生命没有多少感性理解,生命教育成为了边缘词。班主任在生命教育投入多少精力无法用尺寸去衡量,学校也没有专门对生命教育进行测评,家长奕是如此,他们更多关心的是孩子考了多少分,而很少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于是,一些小学生自杀的事件发生了,虽然概率比较低,但是对生命的漠视却在逐渐长大的学生中埋下了隐患的种子。对生命的尊重是一切的根本,没有了对生命的感性理解,德育工作就是空洞的理论说教。

2.忽视生命教育的创新,活动流于形式。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但生命教育并没有系统的教材和教学案例,即使班主任有意识开展生命教育,也只是简单从网上找一些相关的生命教育资料,然后直接“套用”到本班的生命教育中。由于脱离生活实际,学生无法从中感受到生命教育的真实温度,特别是偏向理论说教的形式对认知能力有限的小学生来说,生命教育变得非常枯涩和难懂。

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让生命教育更“接地气”

1.用心搭平台,丰富生命教育内涵。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话题,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中会对生命有所感知,如亲人逝世、网上报道的意外死亡事件等都会触动学生幼小的心灵。班主任要构建生命教育大平台,结合早会教育、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堂、学科课堂等渗透生命教育,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中对生命多一份感性理解,进而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如在小学科学的课程中,生命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班主任可以沟通科学教师,通过教材载体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巧妙渗透生命教育,使学生在讨论探究中逐步理解生命的意义、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在生命教育活动中,班主任应避免过于严肃而失去教育的效果,“亲和化”的生命教育反而会让学生更感性的理解生命,珍惜生命。

2.关心内心世界,让生命教育更有效。班主任要意识到学生既是生命教育的受众,又是生命教育的主体,他们对生命的认知就是鲜活的教育案例。教师要把握生命教育的内涵,有效让学生关注自我,关注内心世界,进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如挫折教育,它是伴随着学生个体的终身成长,适当的挫折可以提高学生的承受力,促使学生变得更加理性、坚强。特别是有些优秀生在小学阶段可能“一帆风顺”,备受教师和家长的关注,但背后隐藏的风险却没有被发现。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成长过程出现的挫折进行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还原学生的真实想法,化解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学生理性面对挫折。为了提升整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成长过程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对挫折、生命有更强的理性理解,进而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3.注入人性因素,让生命教育真实有效。生命是一个复杂的话题,生命教育离不开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对生命的深切感受。在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中,家庭是学生感知生命的重要单位,因为家庭赋予了生命最感性的色彩,它是学生成长最温暖的港湾。生命个体存在家庭结构中,每个都非常重要,班主任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家长参与进来,并借助多媒体将家庭结构中的生命个体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如借母亲节活动契机,设计活动让学生感受母亲的艰辛与不易,播放班级学生成长故事,让学生感受父母对孩子的爱,这份爱将生命与亲情的纽带联系了起来,学生感受到了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家校互动、亲子互动为实践活动注入了人性因素,学生对生命会多一层理解,体会了生命的意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