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范文第1篇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的这首小诗,初读不觉奇,再读很有味,真正理解和欣赏它得在30岁之后。全诗突出了一个“静”字,而这静就是恬静、幽静、空静。全诗宛如一幅清幽淡雅的山水画,又如舒伯特的《小夜曲》,让人回味不尽。

怎样一个“静”字?

首句便抓住“人闲”两字,点明自己的心境,因为幽居山中无人无事烦心,故清闲、悠闲,所以可以细细地感受春天,因而桂花的缕缕清香沁人心脾的刹那,春桂的细小的花瓣坠落的瞬间,他都感受得到,体会得深。“人闲桂花落”五个字曲尽人心之清闲,环境之静。诗人不多言说,不细描,我们已想象到了春夜山中的很多景物,这是一个优雅的静谧的世界。

春夜,山中,桂花的飘落,让诗人感受到万籁无声的寂静,不光是静,还有空旷,“夜静春山空”似乎天地宇宙间,除了自己,再无一人。心空灵了,这种空灵便是心至静方得。

前两句写到这个地步,很难再续,诗人笔锋一转,写月。在空灵静谧的春夜山中,一轮明月破云而现,光线的变化,竟然惊动了山中的鸟儿。这个“惊”字有着怎样的惊心动魄的效果啊!似乎寂静的春山活了,其实诗人正是借助于中国诗人常用的手法:“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南北朝王籍有“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杜甫有“伐木丁丁山更幽”(《题张氏隐居》)。月亮的升起,竟然惊起鸟儿,一两声的鸟儿的鸣叫,空谷回音,可见春山之静,静得空寂,静得清幽,静得恬淡,这迷人的春夜,让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了!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小诗同样写春天、写花、写鸟,韵味和《鸟鸣涧》则截然不同。《春晓》平易自然,悠远中有淡淡的忧伤。短短四行诗,蕴含着无以言说的韵味。

起句平实,“春眠不觉晓”选取了清晨睡起的瞬间感情片段写起,关键是第二句接得好“处处闻啼鸟”,春天的美景何其多,且不说烂漫的春花、绮丽的春水,也不说那醉人的芬芳、碧绿的春草,诗人单单抓住“鸟鸣”来写。雨后清晨,啁啾婉转、远近应和的鸟鸣声传来,春景立刻生机勃勃地扑面而来,引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想:那雨后的落蕊、那如烟的柳堤、那轻拂的春风都在这“处处”的鸟儿鸣叫中来到了,活起来,好一个欣欣向荣的春天,不只是诗人热爱着春天,读者更为喜欢。诗人高妙的笔力正在于不尽说,不言透。“迎风半户开”让读者去体味,去琢磨,去猜想。“处处”一词表现得曲折婉转,最好的诗便是能引人想象和联想,让读者有无尽的想象空间,让每个读者都参与了再创作。

不仅如此,诗人还回想“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昨晚的春风春雨,花瓣又飘落了多少,让人赞美春天之时,不能不想到落花,又有了淡淡的挥之不去的忧伤。这种因爱春而惜春,因惜春而伤春的微妙情感变化,时间的今昔跳跃,天气的阴晴交替,让人非但没有突兀之感,反倒很真实、自然天成,完全是真情的流露。

我认为这首诗最动人的地方便是这“花落知多少”的淡淡的忧伤,宛如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来的清泉一般,晶莹透彻,温润感人,引起人们多少的遐想啊!我们其实都不用以“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解读它,也不必追究孟浩然写这首诗时的背景、时代及诗人的处境,因为小诗本身很好地传达了这种情感!我们任何人在欣赏美景中感情最舒心、最惬意时,一种淡淡的忧伤、一丝悠悠的伤感从心底油然升起,这是人类共同的心理情绪。正是这细微的感情变化被孟浩然抓住了,并在一首小小的诗中表现出来了,所以,诗永恒,美永恒,情永恒!

两首小诗都是唐代山水诗的名作,也都写春天、写落花、啼鸟,意境也有相似之处:幽静安详,清远恬淡!但细细品味,韵味却很不同。

首先,从审美的角度看,《鸟鸣涧》营造的是一种静谧、优雅的静态美,一种空灵脱俗的精神,这种美和这种境界正是诗人追求的精神归宿,一种对生命价值的自觉,很有哲理性。很难得的是,一个走上仕途也不短的出世之人,竟还有这份内心的宁静,全诗具有一种恬静和超脱的飘逸美。《春晓》在赞美美丽、清新的春天的同时,流露了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或许是怀才不遇,或许是惜春伤春,或许是因想到落花而叹息时光不等人,或许是对仕途的隐忧和失望,总之是一种含蓄的忧伤美。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天机清妙;道家思想;《鸟鸣涧》

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宽松的文化氛围,政治上长期统一,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给了唐朝的文人们极大的创作热情。唐代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交通发达,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儒、道、释三家的思想都十分活跃。唐代的佛文化传承于隋代,并形成了许多宗派;唐朝王室自称为太上老君后裔,自开国后即尊崇道教,规定道教为三教之首。由于官方正统的扶持,道教的文化思想深入人心,许多文人都受道家影响很深。后来,随着“三教合一”,儒道释三家渐渐地融合,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势中国本土化;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王维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偶然提出了一个关于山水审美活动中“天机清妙”的命题:“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1]p929如何理解“天机清妙”?我们将要从王维本身的思想和背景出发。

王维虽然被称为“诗佛”,但当时儒道释三家有合流的倾向,王维思想中也有很深的道家文化,“天机”一词最早就来自于道家。《庄子・大宗师》云: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不食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这段话是赞扬“真人”纯任自然,无欲无忧,及其自在。道家思想中的“天”与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再看《庄子・逍遥游》中的一段:“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圣人”、“神人”、“至人”即为庄子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即达到“本真”,无所凭借“以游无穷”,把握天地间的大美。“天机”就存在于本真之人,在《庄子》这里,天机就是纯自然的力量,顺应自然就是顺应天机,即“归真”。后人对庄子的“天机”说有很大的发展,“天机”一词可以用来阐释自然大法、天道、天理、自然奥秘、人的天赋秉性等。陆机《文赋》中写道:“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影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将“天机”引入文学创作中的灵感,刘勰则用“夫神思方运,万途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并驱矣”。“神思”在其主要的意义上也与“天机”类似。

傅绍良先生把先秦到盛唐中国山水诗的发展随着审美意识的嬗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三阶段即唐代,他将这一阶段用“归”字来概括,一曰“归心”,即自我回归于真我的本然状态;一曰“归物”,即自然回归于本然的状态。[2]这个“归”字无疑与庄子所倡导的“真”不谋而合。要“归”向何处?自然是归向自然了。王维将“天机”运用到山水审美和文艺创作中,就是主体在观照山水景物时,运用直观,运用感性思维而非理性思维,使主客体达到高度的冥契合一,即以主体的“天机”通悟自然的“天机”,主客律动,甚至于主客界限消融,以至于达到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亦即归真。这与西方美学家克罗齐所提倡的“直觉说”有相通之处。

王维说只有裴迪这样的“天机清妙者”才可与他同游,他自己不也正是个天机清妙者吗?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里这样评价王维:“右丞崛起开元、天宝之间,才华炳焕,笼罩一时;而又天机清妙,与物无竞,举人事之升沉得失,不以胶滞其中。故其为诗,真趣洋溢,脱弃凡近,丽而不失之浮,乐而不流于荡。”[3]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为人本真、洒脱。那么,具体来说,如何才能达到本真呢?庄子主张“心斋”、“坐忘”。“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齐物论》)坐忘的过程,正是美的关照过程,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移向关照的对象,自己与对象不再感到有任何距离而成为主客合一的状态。闻一多曾指出:“王维独创的风格……最富于个性,不是心境极静是写不出来的,在静中,使人便觉得一切东西都有了生命。”这就是内在生命和自然高度契合的无为状态。诗人在这样的境界中感悟到了宇宙自在的不受外力干扰的生命轨迹。“我”和“物”就在相忘中达到了“真”以及“和”。中国人讲究“和”,家和万事兴,和谐等都蕴藏着中国的“和”文化。“和”与“真”实际上是相通的,只有“真”才能达到“和”,也只有“和”才能显示“真”。

现在以《鸟鸣涧》为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是一首非常简单的五言绝句,而在这寥寥数语之中,一个深广的意境已经浮现。意境的营造与诗中所蕴含的“真”与“和”的思想是分不开的。这首诗在三个层次上表现了不同层次的“和”:较低层次的形象思维上的“和”;较高层次上审美主体客体关系的“和”;最高层次上自然哲学意义上的和。

一、形象思维上的“和”

诗中的意象只有“人”“桂花”“夜”“春山”“月”“山鸟”“涧”几个,每一句的分布十分均匀,分别是两个,两个,两个,一个。这样一种排列就给人明朗悠闲之感。且这些意象都是以“静”为特征的,让人不由得联想到这样的画面:山谷空旷,幽涧波明,莽原草长,整个山林显得静谧安详。万籁都陶醉在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春山空旷辽阔,越发显出了春山夜色的静谧和空寂。这时,朦胧的月儿慢慢升起,皎洁、幽柔的清光洒向莽莽丛林之中、粼粼涧溪之上,悄无声息地辉映着近树远山、清涧幽谷。月亮在丛林的婆娑中“静”而不寂,它时而钻进云层,时而探出脑袋,栖息的山鸟被破云而出的月光惊醒了美梦,偶尔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

二、审美主体客体关系的“和”

首联第一个字,“人”就出场了,审美主体在开篇提出其实是很违和的,但是紧接着,一个“闲”字又将“人”的气息消匿了。先显后隐,形成了一种趣味。而后视线转向了桂花,这两者之间的转换是始料未及的。但是细细一想,也觉得有理。古代神话说月中有桂,所以桂往往成为月的代称,如月魄称桂魄。因此桂花与月是互相照应的。然而在黑夜里,诗人又何以能看见桂花落下呢?做诗人无法看见花落的推测原因有三:一是光线不足;二是桂花很小;三是花落速度快。那么“桂花落”就恰好照应了“人闲”,闲到了忘我的地步,即使“闲花落地听无声”,“我”的内在生命已经达到了和外在自然生命相契合的程度。桂花自然的凋落,就像我自己的凋落一样,清晰可感。这里的“花落”和颈联“月出”也相关照,一落一出,就形成了一个“圆”,自然运动的轨迹就是如此圆满。

如果说王维给“花落”是一个特写镜头的话,“夜静春山空”就是一个全景镜头。由近而远,视野顿时开阔,仿佛整个宇宙自然都毫无遮蔽地展露在我们面前。一个“空”字点明了“无我之境”,然而此时的山并不空,而是审美主体的空和虚无,既有审美主体又没有主体,是因为主体已经消融在这个寂静广大的宇宙之中了,没有地方可以找到“我”,而“我”又无处不在。这正是王国维“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体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到颈联我们才看到“月出”,但其实月光早已渗透在花、夜、山之中了。月色温柔又怎么会“惊”了山鸟呢?倒不如说山鸟的羽翼振动搅扰了沉睡的月光。一个“时”字说明鸟鸣的不连续,更烘托了画面的动感以及浩然宇宙的寂静。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寂静之中有着永恒的生命。从“月”到“春涧”,视线由上而下,与先前的由近到远,从视觉过渡到听觉,从最初的静到动又到静,共同构成了一个大“圆”,形式上的“圆”照应了作为统摄的“和”的思想。

三、自然哲学意义上的“和”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范文第3篇

1 老杨同志有些不耐烦,便道:“你们忙得很!等一会闲了再说吧!”

(赵树理《老杨同志》)

老杨同志话语中的“闲”有言外之意,他用“闲”一词表示对他们(刘广聚、陈小元)秋收时节在村公所里下棋的不满。

2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孙犁《芦花荡》)

句中的“悠闲”是一个词,描写老头子坦然自若、成竹在胸的心情。

3 他没有其他人表现出来的那种急躁情绪,而是悠闲地抽着烟,稳健地踱着步。

(王润滋《卖蟹》)

这里的“悠闲”也是一个词,描写过滤嘴安然无事、优哉游哉的样子。

4 (看到墙上贴的条幅,念)“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

(沙叶新《市长》)

条幅上的“闲谈”是一个词,表明齐仰之不愿浪费时间。

5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这个“闲”字写作者的生活安适,心境平静。

6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这两句诗是虚写。诗句中的“闲游”是一个词,“闲”字写牛郎织女逛天街是那样的自由自在。

7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王维《鸟鸣涧》)

没有人声,桂花落下,夜静山深。诗人用“闲”这个词描写山中春夜的阒寂。

8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

诗句用“闲”一词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寂寞的心情。

9 四海无闲田,农民犹饿死。

(李绅《悯农》)

四海之内,没有空闲的田地,农民还是饥饿而死。诗人用“闲”一词从侧面反映了农民耕作的辛勤。

10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元稹《行宫》)

白发苍苍的宫女们坐在一起,叙说着唐玄宗的一些往事。以此来打发时间。“闲”这个词写宫女们无所事事,百无聊赖。

11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翁卷《乡村四月》)

作者用“闲”这个词从侧面写乡村四月的繁忙。

12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这两句诗是虚写。一个“闲”字写诗人游玩赏景。

13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诗人午睡起来,没有心情和思绪,看着小孩们抓柳树花絮。“闲”一词写诗人的闲情逸致。

14 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昊嘉纪《绝句》)

这两句诗写盐场劳动的盐工在夏天炎热的烈日下稍作片刻休息。“偷闲”是一个词,从侧面反映盐工受尽了煎熬。

15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诗句中的“等闲”是一个词,“随便”的意思。春天,东风最常见,真是“东风满天地”(罗与之《商歌》)。

16 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范文第4篇

太阳大概忍受不住夜晚的清冷,早早地躲了起来,而美丽的月亮姐姐,却悄悄地降临人间。

深蓝色的天空中透出一丝光亮来,渐渐地,那光亮越来越大,随后,一轮弯弯的月牙儿,挂在天空中。顿时,一缕皎洁如水的银辉洒向大地。一阵微风拂过,湖水泛起粼粼波光,当它平静下来时,水面便倒映着月儿那清丽的影子。我置身在这如诗如画的意境里,似乎感觉在仙境中遨游,看大地上的一切事物都披上了银装,是那么柔和、灿烂。

乡村的夜晚静得出奇,一点声息都没有,使你不敢大口大口地呼吸,生怕有一丝气息便破坏了这幅美好的月夜水墨画。偶尔,几声清脆的鸟鸣划破了静寂的夜,却又是那么美妙、婉转、动听,回荡在空中,很久才消失。

在月光里站得久了,才闻到一丝桂花的清香。稍一抬头,便看到了一颗桂花树。无数的花瓣在微风的轻拂下悄然而落。它们旋转着,飘舞着,在月光下忽隐忽现,闪闪发光。或许,这棵桂花树是月宫中的那棵,现在掉落到人间里来了吧。

抬头仰望,深蓝的天空中,那轮弯弯的月牙儿,格外耀眼。似乎,眼前如水的月光是流动的。月牙儿像一只弯弯的小船,在空中飘来飘去,仿佛坐上去,就可以遨游宇宙、银河……月亮周围,有无数可爱的星星闪烁着,它们调皮地眨着眼睛,真如众星拱月般把月儿围成了一道道圈儿。我幻想着:若把星星摘下来,那月亮、星星,不是一串美妙的风铃吗?想着,似乎耳边已经传来了月亮风铃那悦耳的声音:“叮铃铃,叮铃铃……”

大自然中的一切,在月光的映衬下,在月光的笼罩下,格外美丽、动人。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范文第5篇

我的卧室里有一扇很大的窗,我总爱在窗前凝望,窗外那一尘不改的景色,却始终令我神往……

夕阳,西下

每当余晖照遍大地,晚霞溢满天空之时,一轮归家的红日便悬坠在窗上。归鸟的翅膀在黄昏的映衬下已不太分辨的出了。嘈杂的车流,人群中仿佛有几分归家的

急切。

窗前有座山,在夕阳的辉映下,山边被镀上了一层金边,云在夕晖的下,徐徐地侵出红色,渐渐地。。那红色由浅及深,光线也由明亮缓缓转为黯淡……

夜幕宛若一张大网,无情的将大地笼罩起来。而远在地球的那一端,或许已有了一缕清晨的曙光……

街灯,绚彩

凝望着,凝望着,凝望着夜幕下的黑暗……

那模模糊糊的房屋轮廓正同那被黑夜渲染的如同墨一般黑的群山低声诉说着什么……

相关期刊更多

诗歌月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

雪花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鸡西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