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论语中的成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范文第1篇

1、字斟句酌:斟、酌:反复考虑。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2、众星环极:比喻众物围绕一物或众人拥戴一人;

3、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4、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5、直道而行:比喻办事公正。

格言警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鲜亦仁!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中的成语范文第2篇

关健词:德育养成教育

德育是各育的灵魂。加强德育有助于推动学生各育的发展,促进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而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是使学生得到主动、活泼、健康、全面的发展,这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养成教育要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养成教育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养成教育提供了依据。从“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丫‘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等五个方面对学生养成教育进行科学的规划。从学生形象标准、学生行为要求、课堂纪律等内容上,对学生一天学习生活提出严格具体的要求,使半生在学习、礼仪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和制度约束,时时刻刻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这样,养成教育在内容规划上呈现阶段化、层次化,学校有规划,年级有重点,班级有特色,为强化养成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养成教育要讲明道理

教师让学生明白《纲要》和《规范》为什么要求这样做、禁止那样做的道理,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善恶观、是非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注重发挥学生自我规范的潜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进取向上的热情,引导学生将规范要求变成自觉要求,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自觉律己做人。在明理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增强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有了自我评价的能力,就能主动地严格要求自己和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的影响。有时也可以先让学生做,在做的过程中,结合情感体验晓之以理,变被动行为为主动行为。

三、养成教育要分步实施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确定养成教育的训练目标、内容、方法。这样才能使养成教育收到实效、落到实处。

第一步、宣传动员,营造氛围。比如,在师生必经的过道口设置“轻声细语、言语文明”,“礼貌待人、爱护公物”,“与文明握手、与陋习告别”,“在家做个好儿女、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等警句,以及激励性语R‘见到客人,你能主动问好。嘿,你真棒!’气“能主动拾起身边的杂物,不愧是一个环保小卫士,’别你能在走廊里轻声慢步,不愧是一名文明好少年!”;在走廊、教室内外墙壁张帖科学家、伟人画像以及名言;在教学楼、实验楼等醒目的地方制作以校训、教风、学风、办学宗旨为内容的标语或灯箱,使学生从中接受高尚道德情操的渗透和感染。

第二步、强化训练,自我养成。如强化自觉习惯的养成,要求做到: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作业布置与不布置一个样。再如强化学生的文明礼仪规范,要求学生用礼貌用语,养成“讲卫生、丢陋习”的文明习惯,塑造健康活泼的良好形象。从而使学生养成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好习惯。

第三步、检查反馈,走向自律。通过教师考核监督、学生值周检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监督岗,以及文明学生评选等措施,及时检查指导,及时反馈矫正,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热情,提高自律能力。

四、养成教育要因材施教

养成教育要讲究层次性,因材施教。注重养成教育过程中的因材施教,一是对行为较差的学生,让他们明白落伍后进的原因,体验不良行为给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坏处,矫正与塑造同步进行。这也是利用学生日常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中的“自然教育法”。二是针对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采取‘言”中训练和‘行‘中训练的方法,能使学生的不规范行为明显减少。三是对中等学生要极力上进,发扬优点,用《纲要》和《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四是对道德行为好的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启迪更深层次的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落实道德行为。

论语中的成语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养成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科学规范的养成教育,能够使学生变被动行为为主动行为,变他律为自律。养成教育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铺就学生成才之路的基础工程。

德育是各育的灵魂。加强德育有助于推动学生各育的发展,促进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而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是使学生得到主动、活泼、健康、全面的发展,这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养成教育要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养成教育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养成教育提供了依据。从“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丫‘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等五个方面对学生养成教育进行科学的规划。从学生形象标准、学生行为要求、课堂纪律等内容上,对学生一天学习生活提出严格具体的要求,使半生在学习、礼仪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和制度约束,时时刻刻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这样,养成教育在内容规划上呈现阶段化、层次化,学校有规划,年级有重点,班级有特色,为强化养成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养成教育要讲明道理

教师让学生明白《纲要》和《规范》为什么要求这样做、禁止那样做的道理,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善恶观、是非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注重发挥学生自我规范的潜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进取向上的热情,引导学生将规范要求变成自觉要求,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自觉律己做人。在明理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增强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有了自我评价的能力,就能主动地严格要求自己和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的影响。有时也可以先让学生做,在做的过程中,结合情感体验晓之以理,变被动行为为主动行为。

三、养成教育要分步实施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确定养成教育的训练目标、内容、方法。这样才能使养成教育收到实效、落到实处。

第一步、宣传动员,营造氛围。比如,在师生必经的过道口设置“轻声细语、言语文明”,“礼貌待人、爱护公物”,“与文明握手、与陋习告别”,“在家做个好儿女、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等警句,以及激励性语R‘见到客人,你能主动问好。嘿,你真棒!’气“能主动拾起身边的杂物,不愧是一个环保小卫士,’别你能在走廊里轻声慢步,不愧是一名文明好少年!”;在走廊、教室内外墙壁张帖科学家、伟人画像以及名言;在教学楼、实验楼等醒目的地方制作以校训、教风、学风、办学宗旨为内容的标语或灯箱,使学生从中接受高尚道德情操的渗透和感染。

第二步、强化训练,自我养成。如强化自觉习惯的养成,要求做到: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作业布置与不布置一个样。再如强化学生的文明礼仪规范,要求学生用礼貌用语,养成“讲卫生、丢陋习”的文明习惯,塑造健康活泼的良好形象。从而使学生养成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好习惯。

第三步、检查反馈,走向自律。通过教师考核监督、学生值周检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监督岗,以及文明学生评选等措施,及时检查指导,及时反馈矫正,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热情,提高自律能力。

四、养成教育要因材施教

养成教育要讲究层次性,因材施教。注重养成教育过程中的因材施教,一是对行为较差的学生,让他们明白落伍后进的原因,体验不良行为给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坏处,矫正与塑造同步进行。这也是利用学生日常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中的“自然教育法”。二是针对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采取‘言”中训练和‘行‘中训练的方法,能使学生的不规范行为明显减少。三是对中等学生要极力上进,发扬优点,用《纲要》和《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四是对道德行为好的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启迪更深层次的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落实道德行为。

论语中的成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预设 生成

预设性与生成性是现代课堂的两大特征。在以素质教育为侧重点的现代教育背景下,必须通过教育改革,革新原有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方式,重视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把课堂生成放在更突出的地位,是主动跟上时代步伐的表现。生成性和预设性的和谐统一是现代课堂成功的标志。在预设和生成中,生成在当代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在实际课堂中,师生合作及学生之间的合作有很多种可能性,教师在课前预设中也做不到面面俱到。因此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课前预设的广度与弹性必须得到增强,教师也应该做好心理准备应对各种始料未及的课堂生成,并从这些千姿百态的生成中总结经验教训,改善自己的工作方法,利用课堂生成改善课堂预设。

一、课前预设及课堂生成的定义

望文生义,“预设”可以理解为“预测”与“设计”的综合,根据教师的经验和普遍规律,对课堂教学进行系统的、规范化的、步骤化的安排及设计。课堂的预设包括几方面内容: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考虑、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道具的选择、教学评价标准的设置、教学气氛的模拟等。教师的预设是课堂的发端,是教与学这条铁链中的最初一环。教师不仅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周密的设计,明确和细化学习目标,还必须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达到教学目的;再根据本班学生的体质及接受程度,因材施教,做好应对准备。一个课堂预设不可能包罗万象也不可能应对一切突发状况,因此除了渊博的教学知识、对专业的责任感及高超的教学技术,教师必须有处变不惊和镇定成熟的性格。教学预设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天气状况等各种因素有密切关系,教师必须严格对待。

即兴生成,即根据实际课堂上出现的始料未及的状况及变故,顺水推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课堂的即兴生成花样繁多,可预见性差。相比于传统教学的机械和固定,它给予了课堂更大的生机及更多的可能性,更适应于二十一世纪这个思想、文化、科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年代。课堂教学是否有生成性和探究性是新课程理念评判课堂优劣的标准。在课堂中,教与学,老师和学生相互交织,在互动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微妙过程,而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给课堂带来的不确定及趣味性是一堂课的精华部分。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增强多角度多方位利用、思考教学道具的能力,使课堂生成“物超所值”。

二、初中体育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共通要义

首先,初中体育课堂中,无论是课前预设还是实际生成,都必须遵循两个共同的原则,一个是以学生为主体原则,另一个是目的明确清晰的原则。

体育课堂特点是多数在户外,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体育锻炼的目的才有可能达到,户外活动益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预设及课堂生成都必须费一番心思。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体现在课堂预设上,表现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仅是让学生单纯地模仿教师的标准动作,还应有更多创造性的探讨;表现在教学目标的细化——学生学会什么、学到哪个程度、以后要怎么发展等问题,都要有详细的步骤及方案;表现在向学生灌输“乐于健身,热爱保健”的运动精神,使学生自觉地把锻炼身体变成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目的明确原则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各个环节都保持清醒的头脑,确保自己引导学生做的每一项活动都紧扣教学目标。很多学校的体育课实际是自由活动课。教师只是把学生带到户外,简单地排下队点个名便让全班解散。这种漫无目的、毫无技术含量的教学安排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又没有起到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体育的乐趣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应该认真规划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珍惜宝贵的课时尽可能地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或者运动技能。在课堂生成的时候,必须严格把关纪律,确保学生都投入到体育锻炼中,而没有浪费时间在闲逛或者偷懒上,使他们学到基本的体育知识,完成教学目标。

三、课堂生成与课前预设的关系

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教学预设为课程的开展提供指南及行动时间表,它是确保课堂秩序稳定、课堂内容完成及课堂时间被充分利用的关键。而课堂生成则能够补充课前预设考虑不周的不足,大大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趣味性,给师生带来启发。预设与生成假如都能够以恰当的比例融入到教学中,被认真对待,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乃至增进师生友谊都大有裨益。

为了让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走向和谐同一,教师必须有良好的素质及敬业态度。另外,学生的积极参与是确保课前预设能够充分实现,以及课堂生成能够高效有益的关键。这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尤其是体育教师应该保持积极乐天的态度,乐于与学生交流,与学生打成一片,在班级中才有号召力,学生才会对教师的教学安排积极响应。教师应该创新课堂活动方式,通过各式各样的比赛、游戏、测试等寓教于乐,活跃课堂气氛,动员全班学生。

课前预设于课堂生成在教学中实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太过注重课前预设,忽视课堂实际生成会进入过度理想化及课堂气氛沉闷僵死的误区;而太过注重实际生成,忽视课前预设,则容易导致课堂效率低下,课堂内容安排杂乱无章,学生纪律散漫的恶果。此两者是初中体育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必须狠抓落实,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1]董裕华.对数学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理性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01).

论语中的成语范文第5篇

编者按: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二个十年,中学德育课堂生态发生了新变化,但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仍存在诸多误区,未能有效实现课程的德育价值,中学德育课程教学品质亟待提升。从本期起,我刊特约请陈光全老师开辟专栏,基于对当下中学德育课程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审度,从课堂场域中的师生关系、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流程中的动态评价等维度,系统阐述如何提升中学德育课程教学品质这一核心问题,以期为广大教师厘清思路,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构建倾听关系 优化课堂场域

经历了十年课改,中学德育课堂中传统的师生关系有了新变化,课堂出现了新气象。然而离我们所期望的“家园般的课堂场域”“朋友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双赢的共同体”的理想目标,还相距甚远。面对课堂场域的复杂性、动态性,中学德育课堂究竟如何彰显师生的精神风采?如何改善和优化师生关系?笔者以为,关键是师生间要建构起“真正意义”上的倾听关系。

一、注重倾听的理论蕴涵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视角看,强调师生彼此倾听,具有多学科的学理依据;从实践层面看,师生注重倾听,对于优化师生关系,提升中学德育课程教学品质具有多重意义。

(一)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倾听的学理依据

何谓“倾听”?“倾”,有“用尽力量”的含义;倾听,指非常投入,十分专注地听。中学德育课程教学,为什么要特别注重倾听呢?

1. 从哲学视点看

世间万物生生不息之道,只有通过倾听而理解与顿悟。因为倾听有助于将人与世界贯通与融合。倾听既是人的在场,是人的理解呈现过程;又是被倾听者的在场及其意义呈现过程。人在倾听中形成关系,获得理解,追求意义,倾听因而成为倾听者与其生存其中的世界彼此融合、呼应的过程。倾听文化从本质意义上讲,就是人与世界贯通与融合的文化。

2. 从教育学的视点看

倾听,一方面意味着对他人的尊重,对他人观点的关注与思考;另一方面也蕴含着对自身思考与见解的反省与批判。关注、尊重他人的见解,使个人享受了他人的智慧;自我反思使自身摆脱了僵化带来的封闭,创造性由此而激发。“教育中的倾听,即是对人的思想与体验,教育中的事务与事件,教育环境中的事物与现象的关注、关心与投入。这既包含对被倾听者的关心,悦纳的态度,又包括理智的投入,理解与研究”。[1]师生之间是“你”“我”之间的关系。在人类行为中最重要的东西乃是把“你”作为“你”来经验,也就是说不要忽视他的要求,并听取他所说的东西。[2]教育根植于人与人的相互倾听。借助相互倾听,师生彼此合作,解决问题,并追求意义。

3. 从教育心理学视点看

如果把倾听与注视、听觉与视觉加以比对,无论是认知特征还是认知效果,前者都明显优于后者。具体可从两方面看:

第一,所谓“注视”,教师是作为旁观者,让自身置身于教育对象之外,去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注视让教师与学习者相分离,学生被当成了一个客体。所谓“倾听”,教师是作为参与者,让自身置身于教育对象之中,去聆听学生的诉求、呼唤;倾听,让教师与教育对象的世界相融合,学生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倾听“是亲近性的、参与性的、交流性的,我们总是被我们倾听到的所感染。”[3]

第二,听阈的范围广,而视阈的范围有限。人通过注视,只能解决看到了什么,所看事物与其他相关事物有何区别;而借助倾听,人不仅知道听到了什么,了解声音的含义,而且还可以判断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他有什么需要,遇到了什么难处,我怎样去帮助他等等。

总之,“闻而知之”优于“视而知之”,因为“闻而知之”既是一种理解性的认知方式,又是追求人与世界贯通与融合的认知方式。

4. 从教学论视点看

倾听不独是教与学的手段,更是教师治“教”、学生求“学”的应有态度。倾听彰显的是一种彼此友善、民主、平等的教学精神。

倾听对于学生“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倾听应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行为。如果不倾听,学生就不可能有知识的分享,德性的启迪和心智的发展。

倾听对于教师的“教”,更具特殊价值。“教学的根本,不在于教师向学生讲了多少,而在于教师对学生理解了多少。倘若教学指向于理解,教师的任何讲授都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的倾听之上。只有创造机会让学生去言说和表现,教师才可能理解学生,学生才可能相互理解。教师的讲授和其他教学行为也才有了可靠的基础。”[4]如果教师不倾听,就没有教育,没有教学,没有民主,没有沟通和互动,课堂文化就会变得苍白,如同虚无。

教学中的倾听,是我们对置身其间的课堂生活世界的“倾听”。这种倾听是对“此在”教学情境的融入,是对“共在”境界的追求和体认。营造优质课堂文化,一定要把倾听作为课堂中最重要、最灵动的文化元素加以建构。

5. 从伦理学的视点看

倾听意味着“有德”。倾听与尊重、宽容、友善、关爱等品质相关,也能涵养这些品质。因为倾听意味着积极参与交流、尊重他人,彼此理解和放弃“理所当然”的自信。这就要求倾听者在极大程度上能克服自我。中华民族先民把“听”和“圣”紧密联系在一起。郭沫若先生在《卜辞通纂》中指出:“听、圣,乃同一个字”。《说文解字》对“圣”的解释是:“圣者,道也,从耳,呈声”。倾听是一种道德生活的实践。教师倾听学生,是关心情愫的表达,是人格魅力的外显;学生从老师的倾听中可以学习怎样尊重他人,悦纳他人,理解他人,学习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综上所述,我们应从哲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和伦理学等五个维度,把握倾听的理论蕴涵,并用以指导课堂师生关系的重建。

(二)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倾听的实践意义

师生间彼此倾听,对重建新型师生关系,提升中学德育教学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师生间彼此倾听,既是一种需要,亦应养成习惯;师生间的倾听,既是一种智慧,更能孕育思想,催生创造。

1. 注重倾听,有利于师生彼此深度理解

倾听的任务,是理解、领悟被倾听者。学生借助倾听,了解教师的言说和要求;进而深入地理解教师的期望和人格品质。而教师借助倾听,了解学生言说的内容;然后从学生言说的语速、语调和表情上,理解学生的收获、诉求、疑窦、困惑和闪光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呼应。教师“只有在倾听的基础上理解了学生,呼应了学生的召唤,才能为学生提供帮助”[5],从而演绎精彩的教学故事。

2. 注重倾听,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

美国著名教育家达尔沃斯曾在书中陈述:“许多学习者告诉我们,很少有人如此密切地关注他们的思想和他们对观念的感受”。[6]我们通过课堂观察也发现许多学习成绩差、不爱思考的学生,主要是长期缺乏被倾听的机会,从而导致了自信心的消解,学习积极性受到压抑,学习成绩恶性下滑。上述事实表明,教师倾听与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着紧密联系,并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习效能。达尔沃斯指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既“对他们保持参与的兴趣发挥巨大作用”,又对“他们投入的程度,对他们说出他们正在创造的意义的激情愿望方面同样发挥着作用”。[7]总之,注重倾听,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他们的学习效能。

3. 注重倾听,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育

作为个性化的学生,必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教师借助倾听,有利于直抵学生的心灵,把握其不同需要和诉求。教师是派往未成年人世界的“大使”,而未成人的声音则是派往成人世界的“信使”;只有倾听“信使”的言说,教师才能理解学生的声音,解读他们的观点,这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应有之义。教师多一些倾听,对学生的个性就会多一些理解,也就能更多地赢得教学的实效。

4. 注重倾听,有利于演绎精彩的生成

在教学世界里,每时每刻都有新事情发生,新问题出现和新思维形成。教师通过倾听,可以营造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这恰恰是学生精彩观念赖以脱颖而出的土壤。有学者指出:“学生精彩观念不可能诞生于压抑的、控制性环境中,而只能涌现于学生体现到平等、感受到尊重和欣赏的氛围之中。”[8]教师具有耐心、包容的倾听智慧,才能及时把握对话中的信息,对学生的学习实施有效引领,从而演绎精彩的生成。

5. 注重倾听,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实现双赢

一方面,学生通过倾听,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思想和智慧;另一方面,教师在倾听学生心灵的过程中与学生融为一体,在帮助学生思想发展的过程中促进自己思想的发展。著名教育家帕克·帕尔默曾用形象性的语言赞颂:师生借助倾听而实现双赢,犹如在课堂场域中上演的“代际舞蹈”。

二、教师倾听的艺术

教师的倾听,是“教师带着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活生生的相互关系的意向去面向学生”[9]。善于倾听并非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或方法,实则是教师实践智慧和教育教学艺术的彰显。优化师生关系,重建课堂文化,必须将教师的倾听作为先决条件。为此,教师的倾听一定要做到“七要”和“七忌”(见下表)

(一)要用心倾听

“用心听”,就要全神贯注地听。教师要用专注的神情,亲切地微笑,信任的目光,真心实意地倾听学生的每一个声音。卡尔·罗杰斯说得好,“不管学生说的是肤浅还是深刻,我们都倾注最大的关注,全神贯注地倾听。”[10]

“用心听”,体现在对学生声音的方向、话语的内涵、特点、言说时的心情以及话语中隐含的“潜台词”的把握。特别要注意“倾听孩子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的火花”。(叶澜教授语)

“用心听”,体现在对学生的话语,至少要弄清两个关联。一是倾听学生的发言同教科书内容的关联,二是倾听当下学生发言与其他同学发言内容的关联。[11]

“用心听”,意味着要善于“抓住生命发展中那些不可重复的瞬间。缺少了专注和警觉,那些瞬间就会永逝。而教育的机会和个体发展的机会就蕴藏在无数个瞬间里”。[12]教师只有抓住教育瞬间,才能演绎精彩的生成。

(二)要充满感情地倾听

教师的倾听是对学生的期待、信任和尊重。著名学者佐藤学曾作过形象的比喻:“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13]可见,教师的倾听是以爱为基础的。

例如,有位老师发现小洁喜欢举手,但当他站起来后又一脸茫然,说不出话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把他请到办公室说:“小洁,你本来对问题还没弄明白,为什么要举手呢?老师真想听听你的想法。”小洁吐露心迹说:“每次举手,我想老师不一定叫我的名,这样我就可以在同学面前露脸。相反,如果我不举手,同学们就会瞧不起,说我‘这也不行,那也不知道’。”教师倾听小洁的隐秘后深情地说:“小洁,人是要有点自尊心,老师理解你。我愿与你约定:当你对问题有了把握时就举右手,没把握时就举左手。这是我俩的秘密,不泄露给第三者,好吗?”此后,当小洁举右手时,老师就让他回答问题。他脱口而出,回答很好,自然得到教师的鼓励,同学们的喝彩。小洁因此克服了虚荣心,增强了自信心,提升了学习能力,后来真的成了一名优秀生。

教师借助倾听传递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心灵中,会影响学生对教师人格的肯定、尊重和热爱,同时还会促进学生更好地聆听教师的话语,从中获得知识和生活的智慧。

(三)要客观地倾听

教师倾听的目的是要进入学生的知觉世界,而不是把学生的认知嵌入自己的认知世界。教师不要用成人固有的观点去曲解学生的本意。

例如,教学“难报三春晖”(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时,教师让学生围绕“怎样用自己的爱回报父母”的话题进行交流。当同学们纷纷倾诉了“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古人对父母讲孝道,除了‘尊亲’外,还要‘弗辱’”等意见后,突然,小曾同学冒出了一句:“我想做妈妈的一条狗。”对于这种初听起来有点刺耳的声音,教师并没有拦截、封杀,而是俯身走到他面前,亲切、柔和地说:“你的想法很独特。这么帅的少年,为什么想‘做狗’呢?老师真想听听你内心深处的想法。”小曾怀着深情低声诉说:“三年前,我爸到外地出差遭遇车祸去世了,家中常常只有妈妈一个人,她胆子很小。如果我能做妈妈的一条狗,既能陪伴她,又能壮她的胆。这是我的真心话,没掺半点假。”在这个案例中,因为教师没有抱着成人的成见去倾听,才助推学生说出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话,绽露出了心灵的美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固执己见,不能用预设的答案,倾听和权衡学生的言说。如果带着先见听,学生表达的一些有创意的见解,就会从耳边逃逸。结果教师只能听到自己愿意听的,而根本听不到与自己意愿不同的新观点。“要真正的倾听,就应抛弃所有偏见。”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听到的只能是“自己的话,而绝不是别人所想说的”。[14]

(四)谦逊地倾听

不少教师认为,倾听只不过是了解一下学生情况,不会对自己增长知识、经验,润泽思想带来效益,因而倾听时没有耐心,动不动就打断学生的发言。上述错误认识和行为,不仅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师生关系的优化,而且会给教学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一定要抱着谦逊的态度倾听学生。朱小蔓教授的一项研究表明,“成年人和儿童都处在同一个统一、连续的文化生态中,最新的调查都支持这样一个事实:一些道德新思想、新萌芽,最初是出于儿童中间的。比如:关于诚实,环境保护,效率的观念,儿童往往比成人感受更强烈。”[15]

例如,在教学“合作共享”(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时,教师安排了一个活动——四个同学一组,每组同学要站到一张四开的白纸上,用最短时间完成的组取胜。但听到老师的话语后,有同学并不赞同:“大家活动起来,把一张好端端的纸踩得脏兮兮的,这太浪费了。”“是呀,踩坏了纸浪费资源,对保护环境也不利。”有的干脆同学则建议:“用粉笔照着白纸的大小划个框来进行活动。”教师谦逊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后,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说得好!你们从一点一滴小事上都考虑到了保护环境。老师还缺乏这种意识。我的设计很粗心,要向你们学习,谢谢同学们的帮助。”

“90后”中学生具有开放意识、活跃思想。他们可能依然保留着已经被成人所遗忘的人类智慧的原初形态,还可能超前一步,了解当今科学技术领域的最新信息。这些都值得教师学习。诚如有学者所言,“只要接受的虚心,理解别人的言说就非难事。”教师一定要抱着谦逊的态度,切莫自以为是,藐视学生言说的价值。

(五)要审思性倾听

倾听他人的言说、观点,要遵循唯物辩证法的要义。一方面,要宽容地听取课堂中各种不同的声音;另一方面又要具备对不同声音、观点做出是非、真伪判断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借助审思性倾听,教师才能从“话语流”中“拎出”歧义点、矛盾点、冲突点、误解点,才能为后继的师生交流、对话,找准切入点,从而引领学生将自己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相沟通,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反之,如果教师倾听时,不问青红皂白,放弃对言语进行净化、纯化的过滤和处理,这种倾听实质上就丧失了引领学生发展的功能。

(六)要换位地倾听

倾听学生讲话,教师应坚守学生立场。“倾听就是交换位置,角色和体验。拒绝这种转换性,就是拒绝倾听他人的观点。”[16]教师倾听学生讲话,应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去了解事情的情状,将心比心地去体察学生的需要,心领神会地去呼应学生的要求。只有换位地倾听,才能真正理解学生,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七)要全身心协同进行倾听

教师的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听,而且要借助所有的感官去倾听。张华教授说:“当倾听成为一种关心情愫和理智投入的时候,它并不局限于‘耳朵’和听觉,而是弥漫于人的整个身心,我们由此会拥有‘倾听的眼睛’‘倾听的身体’。”[17]优秀教师必须是一个真正的倾听者,能听懂学生发言中的隐藏含义,走进他们的内心。如此,才能洞悉学生的话语和“话外音”,才能感悟学生生命跳动的音符,引领学生生命成长。全身心协同地倾听,既是教师要彰显的品德,也是教师应有的教育素养。

综上所述,深化中学德育课程改革必须以师生关系的重建为支点。建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都应树立强烈的倾听意识,优化倾听行为。师生关系因倾听而和谐,教与学因倾听而焕发熠彩,课堂文化因倾听而展现出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5]张华.走向“倾听”教育学[J].全球教育展望,2010(10).

[2](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文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469.

[3]周杰.课堂教学中教师倾听意识的回归[J].全球教育展望,2011(3).

[4]张华.对话教学:涵义与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8(6).

[6][7][8](美)爱利诺·达尔沃.多多益善——倾听学习者的行为[M].张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5.

[9]周杰.倾听与教学——论教师作为倾听者[J].全球教育展望,2010(7).

[10]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924.

[11](日)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

[12]李政涛.倾听者的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01(7).

[13][16](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创造力、合作和反思的结合课程[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72-77.

[14]琳达·埃利诺,格林娜,杰勒德.对话:变革之道[M].郭少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3.

[15]朱小蔓,其东.面对挑战——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J].教育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