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未选之路

未选之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未选之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未选之路范文第1篇

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上,往往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放得太开,“放羊式”教学,学习处于无序、无法、低效的状态;二是收得太紧,牢牢牵着学生鼻子走,和必修教学区别不开,忽视选修教材在拓展、探究、提高上的要求。“放”与“收”是一对矛盾,处理得好自然是相得益彰。

一、教材处理放中有收,着眼知识建构与素养提升

选修是对必修的拓展与补充,选修必须重视对必修内容的梳理和巩固,选修课仍然具有基础性,选修课的地位决定了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必须收放结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必须以建构学科知识为着眼点和课堂内核。

《项脊轩志》在《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清兵卫与葫芦》在《外国小说欣赏》的第五单元,单元话题是情节,单元目标着眼于学生关于古代散文和外国小说鉴赏的知识建构。赏析散文中的形象与情感,赏析小说的情节,是必修模块课堂已经讲过的东西,但在选修模块中,单元知识与话题对赏析内容作了规定,相对必修,规定更加具体,这就是选修模块在教材处理上的“收”。关于“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教材表述为“感受生活气息,感受其中的情趣,欣赏它的摆脱拘束,务去陈言”。这些表述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对老师而言也是比较虚无不好操作的,将其转化为“形象鲜明”和“景物生动”,并在赏析鲜明生动的形象过程中感受古代读书人的日常生活,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趣与浓郁的亲情和深沉细腻的爱情。

二、教学过程收放自如,老师该出手时就出手

赏析《项脊轩志》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个字词、某一句话、某处描写进行点评并交流,但是老师还可以巧用教师点评、追问、补充等方式带领学生将鉴赏进一步深入。也就是说不仅做到了眼中有学生,还做到了眼中有教材。比如学生点评“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从中读出家族衰落、礼法崩坏的悲哀。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读前几句,板书“爨”字,并解说这个字的构成,帮助学生理解“异爨”即为分灶头,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因为大家族的分崩离析带来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日渐隔膜的悲哀。“爨”字的解读简洁而形象,一个繁难的汉字顿时栩栩如生,解除了文言文学习中文与言的隔阂,使课堂充满浓郁的文化味,将学生的鉴赏引向深入。这就是教师适时恰当的“收”的作用。随着学生的鉴赏,老师适时加以小结:景物形象生动——以景传情,人物形象鲜明——以琐传神,并在最后对本文作出了“事琐细、象鲜明、语简淡、情至真。文贵鲜活,时间就是最好的试金石”的评价,可谓卒章显志,亮明“鲜活”这一单元话题。这一环节让整节课形散神聚,让学生的放有了目标和归结点。

赏析《清兵卫与葫芦》则是先收后放,这也是这节课的内容决定的。因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鉴赏情节的摇摆,但是学生对“摇摆”的概念比较陌生,因此,老师要在理论引路上下足功夫。首先学生齐读概念,然后教师解说概念。老师还可亲自示范,选择文中两个典型的情节摇摆——错看葫芦和介绍教员的喜好,分别解说摇摆的两种类型:放慢速度和宕开一笔。这是必要的“收”,没有这一教学环节,后面的“放”便无从展开,或者只能无效展开。

三、学习方法灵活多变,以放开为主

《项脊轩志》一课可让学生自主评点,展示评点成果;《清兵卫与葫芦》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寻找课文中的情节摇摆。前者的点评,学习时间集中在课外,老师已经布置了相关学案的学习,课堂主要用于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后者的合作探究在课内。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了一些问题,通过交流展示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也及时暴露出认识上的问题,从而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选修模块,全都是文学作品,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是非常多的,更需要这种开放的学习方式,使不同的观点得到交流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在讨论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互相启发,从而产生更新的观点,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未选之路范文第2篇

>> 税制结构分析与我国税制结构选择 浅谈我国物流税制的完善思路 个人所得税综合与分类税制模式比较及我国的税制选择 我国财产税制改革的时机选择 浅议我国税制改革的目标及思路 我国遗产税制度的设计及效应分析 加快我国需求结构转型的总体思路和政策选择 我国现阶段税制模式选择 论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的现实选择 我国现行税制调控收入差距的困境分析与对策选择 浅析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的选择 基于欧盟国家经验的我国环境税制模式选择 国外保险公司所得税制度设计原则及对我国的借鉴 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及调整新思路 关于调整和完善我国现行税制结构的设想 我国现行税制结构影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分析 我国现行税制结构对收入体系的利弊分析 新时期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趋势及未来 美日两国遗产税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完善我国转让定价税制的政策选择:基于与其他引资国的博弈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高培勇.结构性减税要对接税制改革方向[N].中国财经报,2011-12-26

[3]崔军,朱晓璐.我国税制结构转型改革:目标设计与路径选择―基于国际经验与现实国情的综合考量[J].税务研究,2014,(6)

[4]徐建炜,马光荣,李实.个人所得税改善中国收入分配了吗?―基于对1997~2011年微观数据的动态评估[J].中国社会科学,2013,(6):53-71

[5]张世伟,万相昱.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基于微观模拟的研究途径[J].财经科学,2008,(2):81-87.

[6]刘佐.关于我国税制结构优化问题的探讨[J].税务研究,2009,(5)

未选之路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81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108-02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现对单位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管理控制等制定的一系列相互协调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即在单位内部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经济业务实施的会计控制。在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会计制度的认识、建立和执行的实际状况方面,总的来说还是较好的。但是,事业单位习惯用经验代替内控制度,对已建立的制度执行不力,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实际执行效果不理想,缺乏一定的约束力,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程序有一定随意性,部门预算在实际执行中约束力度不够。因此,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势在必行。

一、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由于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简单、涉及环节较少,内部会计控制重点突出,故而其内部会计控制总体较好,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内控环境。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单位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明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内控环境包括单位整体风险意识、管理层的职能发挥、员工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胜任能力、单位组织结构合理设计、信息畅通、权力与责任的分配等等。单位负责人在塑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中发挥关键作用。首先,单位负责人对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意识不强。一些单位的领导缺乏内部会计控制意识,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够,认为内部会计控制是财会人员的事,与己关系不大。有的单位虽建立了内控系统,但不尽合理,没有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往往流于形式,弱于执行。其次,财务人员内控意识不强,没有明确的岗位责任约束,日常监督与控制工作做得不好。在实际工作中时常发生对原始凭证审核不严,固定资产登记不及时,资金管理缺乏基本的控制意识,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不良现象。

2.内控活动。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内控体系,业务流程不尽合理。许多单位内部财务与会计控制方法体系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岗位设置问题较多,不合理兼岗现象较为普遍。关键不相容职务分离是内部牵制制度的精髓,按照《会计法》及《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第19条、第20条规定,“关键不相容职务一般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职务”。但在实际工作中,基于编制有限、人手紧张等原因,许多单位都有不合理兼岗现象,不相容职务未能合法合理分离。第二,授权审批的金额界限不明,授权审批制度有待改进。授权审批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方法,它要求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时要有明确的授权审批主体、授权审批金额权限和审批流程。许多单位都是长期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很容易使单位内部的财务监督流于形式。第三,没有建立重大决策集体审议制度。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对外投资、工程项目决策、担保业务、收付款业务等诸多方面,没有建立重大决策集体审议制度和公开透明的决策程序,单位负责人说了算,导致部分单位决策失误甚至发生营私舞弊行为。

3.风险控制。没有树立风险意识,无法有效防范来自单位内部、外部的各种风险。《内部控制规范》指出:“风险控制要求单位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在现实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其单位性质特殊,普遍存在风险意识淡漠,不能提前识别影响单位目标实现的各类风险,从而造成工作被动,运行经费的极大浪费。

4.内部报告控制。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报告制度,造成内外信息沟通不畅。内部报告制度要求单位建立完善的内部报告制度,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保证单位内外信息沟通顺畅,这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然而,当前单位的现状是财务管理混乱、财务报告数据失真。这虽然有部分外部原因,但其主要还是由于单位利益驱动、负责人法制观念淡薄、会计基础薄弱等内部原因造成的,直接影响了对内、对外的信息沟通,从而导致决策上的失误。

5.内控监督。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控力度不够,内部审计制度形同虚设。当前部分单位没有设立专职内部审计机构,多是财务人员兼任内部审计职责,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情况由其自行监督检查,但也仅仅停留在一般的经济事项的监督上,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导致监控力度不够,影响了内部会计控制作用的发挥;有些单位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对内部审计工作没有给手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人员不能充分履行内部审计的职责和权限,不能坚持内部审计的准则和原刚,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二、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

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问题的源头在于产权问题。事业单位是公有制单位,产权主体缺位,权责不清,加强内部控制的受益主体不明确,因此单位没有建立内控制度的积极性。

1.内部会计控制环境建设滞后。尤其是事业单位的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损害的是公家的利益,与个人无关,因此没有真正形成有章可循、执法必严、违章必究的大环境。

2.内部会计控制人员素质不高。单位对内部会计控制岗位人员配置能力重视不够,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系统学习过专业技术的人员较少,很少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临聘人员较多。

3.没有建立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机制。记账、保管、决策及经办人员之间没有建立起很好的分离制约制度,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

4.没有建立严格的业务流程内控制度。经济业务授权制度不完善,权力分配的级次划分不清,同时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模糊,或制度严格明确但执行随意性大,制度变成形式,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甚至无章可循的现象比较普遍。

5.原始凭证管理不规范。有些单位原始凭证规定的内容填写不全,发票内容笼统,手续不严,一些单位甚至自制原始凭证,格式和内容都不规范。

6.没有建立规范的内审制度。如何审,审后怎么处理,都没有硬性明确的规定,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内审部门形同虚设,或者由财务部门兼任,或者根本就没有设置。

三、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完善的具体路径

财政部颁布并实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以及涉及企业经营活动九个方面的具体规范,为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事业单位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提供了依据。

1.健全事业单位内部稽核制度。要改善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的管理,就必须健全事业单位内部稽核制度。要从制度上和管理体系上严格把关:一是要建立明确的各级稽核岗位和稽核人员普核责任制,执行对各种凭证的稽核工作;二是要明确责任。凡属经稽核员审核并加盖“合规凭证”印章的原始凭证,如被财政部门和其他政府监督部门查出的属于非法凭证而受到的经济处罚应由稽核人员负责,责令稽核人员负责协助追查原始凭证问题原因。

2.明确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根据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规定各职能部门的权限与责任,并根据各自的任务与特点划分岗位,即对每一个部门和人员在授予其权利的同时,必须明确其相应的责任,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的权利,并且要做到责任与利益挂钩、过失与处罚对等。要坚持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保证单位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配,杜绝管理人员交叉任职。

3.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各单位在制定制度时充分考虑本单位实际,做到制度切实可行。要考虑控制投入成本和控制产出效益之比,必须对那些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大、影响范围广的关键控制点进行严格控制。对那些只在局部发挥作用、影响特定范围的一般控制点,其设立只要能起到监控作用即可,而不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控制。

4.实施事业单位预算控制。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既包括预算编制,也包括预算的执行、监控以及事后对预算的考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价值和行为的双重管理。多年来,中国企业和事业单位对预算的要求和管理都不到位,特别是事业单位更是没有实质意义上的预算。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对部门预算的要求逐步提高,逐渐到位。单位的经营活动要在收入的预算中得到反映,各项业务活动要在支出的预算中得到落实。

5.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实践表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当务之急就是必须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工作,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有效手段,它的审计对象主要是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实施内部审计又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内容和方式,它的主要目标是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单位内部的各项规定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了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单位领导,以便领导及时改进工作,完善制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任重道远,需要面临许多挑战。因此,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确保自身正常运行的条件下,建立比较完善的内控制度,使内部控制制度能够适应时展与变化,进而推动事业单位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文浩.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J].理论园地,2008,(12).

未选之路范文第4篇

This paper has summarized the new situation faced by the textile industry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post-financial crisis perio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operation and innovativeness of Zhejiang textile industry,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major upgrading fields, main tasks and proposals, and therefore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to help Zhejiang textile industry get out of trouble and proceed upgrading.

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一度使浙江省大量纺织企业陷入困境,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国内外市场逐步回暖,浙江纺织业在后危机时期如何进行技术升级,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后危机时期浙江纺织业面临的新形势

1.纺织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

2009年以来,由于棉花、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波动,带动纺织原材料价格上涨,棉花现货价格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一路飙升,从每吨约1.8万元暴涨到2011年初3.5万元的历史高位,涨幅约90%。但是从2011年 2 月起,棉花价格就一路下跌,直至目前的跌破收储价,跌幅超过40%,而且还有不断下跌的趋势。棉价大起大落,给纺织业带来灾难性打击。2011年绝大多数纺织企业忙于储存棉花、棉纱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而目前大量棉花存货却为他们带来巨幅亏损,很多中小企业破产、关停。

2. 劳动力价格持续攀升

2010年我国纺织业劳动力的薪酬福利涨幅普遍在10%以上,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工资涨幅高达20%。与低要素成本国家相比,我国尤其是浙江省纺织业正在慢慢丧失成本优势。据有关资料,绍兴县纺织业在岗工人每小时平均工资,是浙江所有县市中最高的,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远高于印度、越南等纺织出口地区。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减弱,使部分欧美订单转向周边国家。同时,预期未来数年内人民币对美元仍将延续持续升值之势,使得纺织业劳动力成本优势进一步丧失。

3.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

全球经济在未来仍处于缓慢复苏和不确定性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失业率维持高位,本国过剩产能亟待消化,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加速抬头,各国政府为保护本国产业,通过提高安全、卫生、环保标准和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等构筑贸易壁垒,我国纺织业出口面临的贸易摩擦日趋严重。金融危机以来,全球40%以上反倾销和70%反倾销调查针对中国,对中国产品出口设置较大障碍。

4. 节能减排的压力前所未有

我国允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 4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指标纳入国家和浙江省“十二五”规划,成为经济发展硬约束。今后几年,我国将对污染排放和能源单位消耗水平进行更严格的调控。2010年浙江印染布产量348亿m,占全国58%,而同期全国产量第二位的江苏仅生产62亿m。国家下达近 3 年浙江省必须淘汰的落后产能为印染41.5亿m、化纤85万t,浙江纺织企业将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

5. 产能结构性过剩日趋严重

2000年以来,浙江省纺织业工业总产值的年增幅平均达10%以上,出口增幅也比较快。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纺织产业的平均利润率不增反降。这主要是由产能结构性过剩所致。浙江省纺织业粗放型发展方式没有实质转变,产品同质性严重,过多的中小纺织企业集中于产业价值链低端,产品差别化率不高。

二、浙江纺织业运行与创新现状分析

1. 运行现状分析

近几年,浙江省把纺织业作为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的重点产业之一,主动应对经济形势复杂变化,纺织业在调整中上升,总体保持增长,产业规模继续在国内位居前列。浙江省纺织业规模以上企业数、工业总产值、利润均实现稳步增长,列全国第一位、第三位、第三位,较2006年分别增长了1.28、1.60和2.03倍(表 1)。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浙江省纺织业亏损企业数在2008年大幅增加,但随后 2 年有所回落;出货值也在小幅回落后创出新高,继续保持全国首位。印染面料、丝绸等优势产品市场占有率分别占全国的54%、40%,成为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同时,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较快,成为行业内新的经济增长点。

表1 浙江省纺织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运行发展情况 亿元

企业数(家) 其中:亏损

企业数(家) 工业

总产值 出口

交货值 利润总额

2010年 9 215 833 5 574.66 1 539.15 268.74

2009年 8 743 1126 4 691.54 1 282.16 182.64

2008年 8 613 1427 4 482.06 1 373.02 149.07

2007年 7 842 783 4 190.08 - 162.97

2006年 7 212 733 3 473.57 - 132.16

数据来源:根据各年浙江统计年鉴整理。

2. 创新现状分析

(1)创新投入总体保持增长态势

近几年来,浙江纺织业R&D投入大幅增长,2010年纺织业规模以上企业R&D投入达26.15亿元,比2006年增长16.02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6.8%;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2010年略有回落,但总体而言稳步提升,年均提高0.045个百分点(图 1)。2006 ― 2010年,科研人才队伍逐步壮大,规模以上企业R&D人员年均增幅达16.8%(图 2),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办科技机构数年均增长率达8.2%(图 3)。

(2)创新产出水平出现波动,暂未摆脱危机影响

尽管新产品销售收入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图 4),但反映企业创新意识与热情的专利申请量,及反映企业创新成果和能力的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幅波动。2009年开始,纺织业规模以上企业专利申请数大幅回落,发明专利申请数也出现回落,有效发明专利数2009年大幅下降,2010年还不足2008年的1/3(图 5)。

(3)可持续发展水平有所提高

纺织业增长方式仍以扩产能、过多依赖资源环境的消耗为特征,循环经济发展方式仍未完全建立。浙江省一些产品水耗、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但近几年浙江省纺织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综合能耗水平逐步下降,纺织业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单耗从2006年的0.33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0.20吨标准煤/万元,年均降幅为11.8%(图 6)。

总体而言,浙江纺织业尽管在规模上稳步增长,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但创新投入产出效率较低,仍未摆脱粗型发展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行业内技术创新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缺乏从原料到最终产品各环节的联动研发,主要产品技术以引进和模仿为主;多数中小企业“低价跑量”经营,生产的产品大多档次较低,同质性严重,附加值不高;自主品牌的发展大部分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出口以贴牌加工为主,缺乏行业话语权;过多依赖资源、环境的消耗,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仍未完全建立。

三、浙江纺织业技术升级的路径选择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浙江省纺织业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和考验,整个产业亟待技术升级。浙江省应选择重点领域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明确提升重点领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任务,为整个产业转型升级打好扎实的技术基础。

1. 重点领域

(1)纱线和纺织面料。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继续提高“三无一精”的比重;继续扩大清梳联合机、精梳机、紧密纺纱机、全自动转杯纺纱机、喷气纺纱机、细络联合机和高性能无梭织机的应用。加强高效、节能新型纺纱、织造工艺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提高棉、毛、麻等天然纤维的加工技术,加强高新技术纤维的开发和应用,以发展化纤仿真面料,多种纤维混纺、交织面料为重点,大力推进纤维、纱线、织造及印染后整理的技术进步联动,突破印染后整理的薄弱环节,提高面料的质量档次,培育一批为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配套的高档面料生产企业。

(2)丝绸。以丝绸印染后整理关键技术和丝绸行业两化融合为重点,推进丝绸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提高丝绸产品的色牢度和抗皱免烫性,改善丝绸产品的服用性能,提升丝绸产品档次。继续向丝绸行业“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加强创意设计,完善营销网络,培育自主品牌,把产业推向新高度。扩大丝绸在家用纺织品及其它领域,如文化创意产业的应用,巩固和提升浙江省“丝绸之府”的地位,创建丝绸传统行业新优势。

(3)印染。广泛实行清洁生产,推行节能降耗技术,强化环境保护。加快新型染色、印花、多功能后整理、自动控制及在线监测等新技术在印染行业的推广应用。发展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工艺技术,推广气流染色、数码印花、生态印染等少水及无水印染加工技术,加强资源再生循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节能减排。

(4)产业用纺织品。重点加大非织造、经编和立体成型编织、功能后整理、复合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重点推进土工合成材料、医疗卫生材料、耐高温过滤材料、高档合成革及服装衬布、安全防护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加工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拓宽产品应用领域,加大产业用纺织品在新能源、建筑交通、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医药化工、汽车工业、国防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2. 主要任务

(1)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进一步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支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建设更加开放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鼓励龙头骨干企业采取联合、并购、控股等方式整合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在重点领域推动建立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高档面料、印染后整理关键技术、产业用纺织品、节能环保等关键共性技术,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着力突破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和载体建设,完善环保、检测、信息等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2)提升自主品牌竞争力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设计投入,着力培养设计师队伍,提升品牌设计创意水平。鼓励企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设计中心、创意中心,在深入研究消费需求的同时,与世界时尚潮流接轨,提升自主品牌内涵。鼓励丝绸、家纺行业重点优势企业依托品牌优势,采取联合、虚拟经营等方式,扩大品牌经营规模,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提升纺织行业主导产品附加值。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收购或入股海外品牌,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级知名品牌。

(3)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

加快绿色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及节能减排等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组织实施一批节能、降耗、减排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项目。推进重点企业和产业集群实施节能减排改造。运用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废物排放进行实时监控,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通过“两化”融合促进纺织行业节能减排。加强资源再生循环及利用,鼓励企业加快高效、低成本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制定和完善纺织行业准入条件和落后产能界定标准,提高准入门槛,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先进产能。推进印染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加快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的落后产品、技术和工艺设备。

四、保障措施

1. 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

加强产业政策引导。结合浙江省纺织行业发展实际,引导纺织企业按照国家《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浙江省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强技术攻关和产业化,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项目的建设,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促进整个产业转型发展。

加强财政政策支持。鼓励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重点项目给予财政资金支持,优先支持新型纺织面料、产业用纺织品及纺织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

加强金融政策支持。优先支持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纺织企业在海内外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短期投融资券等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融资能力。加强产业、信贷政策对接,支持符合产业政策和转型升级方向的纺织企业与项目的贷款。落实国家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纺织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2.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培育引进力度,为纺织业造就一支懂经营、擅管理、具备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领军人才队伍。鼓励纺织企业主动对接大院名校,利用其学科、人才、技术优势,为企业科技研发、工业设计、市场营销、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人才的培养提供外部支撑。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职校采取联合办学、开设分校等方式,建立定向、定单式培养机制,围绕纺织业发展需求开展各类技能人才的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完善人才培养与分配激励机制,实行期权、股权奖励人才。

3. 加强纺织原料保障

引导企业抓住国家实施中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发挥浙江省在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到中西部建立棉花、蚕茧、亚麻、羊绒等纺织原料和初加工基地,提高浙江省纺织业的原料保障能力。

4. 加强行业协会建设

加快建立完善行业协会,积极吸收企业会员入会,着力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在协会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带头作用。鼓励行业协会积极组织成员企业开展协作交流,就产业新趋势、新技术等方面开展探讨,促进中小纺织企业提升和发展。鼓励纺织行业协会、商会加强行业研究、规划和管理咨询服务,组织行业调研,及时反映行业情况、问题和困难。支持行业协会在政府指导或委托下,协助做好行业统计分析和信息等工作。引导中小企业落实产业规划,促进行业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卓勇良,杜平. 推进纺织业资本多元拓展与转型升级的思路研究 [EB/

OL]. drri.省略.

[2]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浙江省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Z].

未选之路范文第5篇

(1.天津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天津300222; 2.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 天津300000)

摘要: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金融环境和高效的金融支持。如何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以便更好地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是本文探讨的问题。本文在深入剖析了我国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之后,根据我国县域金融服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县域金融服务应从机构创新、产品创新、业务创新和外部环境建设等路径提升自身能力,支持县域小微企业发展。

关键词 :县域金融服务;县域小微企业;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9-0058-05

收稿日期:2015-06-1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服务协同发展研究” (13BJY172); 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项目“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机制及国际比较研究”(TD12-5055)

作者简介:高晓燕(1964-),女,河北鹿泉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金融创新和农村金融研究。E-mail:15900374451@163.com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主体是小微企业。发展县域小微企业是加快县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县域金融体系在服务小微企业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来自自身和外界的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也限制了县域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

目前,理论界有针对性地从支持县域小微企业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少。如果用现有的县域金融相关理论提出能够进一步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县域金融服务方案,则会丰富县域金融的理论性研究。这也将从理论上为提升县域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这一问题提供指导,同时也有利于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在行政区域划分制度上,我国与其他国家存在着明显差异。国外大多数地区并没有“县域”的概念。国外文献主要从对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对国外的文献展开简要分析与讨论。

McKinnon[1]和Shaw[2]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的理论,认为一国的金融体制对该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或是阻碍作用,主要是看政府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制度安排是否适合该国经济的发展水平。Levine和Zervos[3]认为金融体系共有五种功能,由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市场磨擦。而金融体系可以融通资金、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消除市场摩擦,促进经济的增长。Evrensel[4]通过研究证明在金融一体化的市场中,不同水平的区域金融发展情况对该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各不相同,同时对新创办企业倒闭率的影响也存在差异。Fung[5]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在经济发展初期,这种相互关系表现得比较明显,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关系逐渐减弱。

(二)国内研究

1.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周俊才[6]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认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困难主要有:信息分散、缺乏统一规划、法制不完善和人员不足等。尹帅和范满志[7]认为在我国整个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县域地区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金融网点不足、人员缺乏和贷款权限不足等。陈西平等[8]认为在县域地区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落后、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有待提高、金融资源利用率不足和金融服务网点缺乏等。张向民[9]认为县域金融服务创新有三重困难——整合难、推进难、自主难;三个不够——供给与需求匹配不够、主体与客体协调不够、目标与环境适应不够;三个缺乏——缺乏差异性、缺乏品牌效应、缺乏长效机制。李新光[10]通过分析云南省宁蒗县金融发展情况,认为金融服务面临着县域金融机构和服务规模较小、金融网点少、员工素质不高、县域金融产品缺乏创新和县域地区的金融供给不足等问题。

2.提升县域金融服务的对策

石晶等[11]认为要创新县域金融服务品种、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一是政府要制定优惠的贷款利率政策,降低小微企业的利息支出;二是创新贷款的抵押担保办法,降低贷款的门槛;三是尽快开展小微企业保险业务,并适应小额信用贷款的需求。潘海英和吴明[12]通过对温岭市的调查研究表明,需要大力发展非正规金融和信用担保机构,并通过业务创新和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来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许葳[13]以农业银行为例,提出县域金融机构应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发展融资租赁等多元化的间接融资模式;发展小微企业投资银行业务等;实行精细化、综合化管理等。王雅卉和谢元态[14]提出要完善县域金融体系,需要对金融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加大县域金融资源的供给;同时,还要加强政府支持和监管,对县域金融机构进行差异化改革。

目前在国内,对于县域金融发展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和理论,提出适合我国经济条件的发展对策,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和科学的理论框架。对如何提升县域金融服务,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进行系统研究的更少。本文结合我国县域金融服务的现状,提出提升县域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能力的策略。

三、县域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现状分析

(一)县域小微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现状分析

1.县域小微企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目前县域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一方面小微企业资金需求规模扩大。由于县域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县域小微企业得到的贷款比例不断下降,有相当部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县域资金的集中化使用,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向大型企业、优势产业集中投放资金,导致小微企业需要的长期资金支持也得不到满足。

2.县域小微企业的经营多元化需要创新金融服务

(1)对综合金融服务的需求。目前,我国县域金融市场的核心仍然是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保险、投资基金等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都不发达,投融资类金融品种也很少。由于县域小微企业规模小、风险大、回报率低,保险类和担保类金融机构都不愿意向县域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对一些资金需求规模较大的小微企业缺乏专业的资信评级机构对其进行信用评估,也缺乏担保机构为其提供担保支持,这都导致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面临更大的压力。

(2)对新型金融产品的需求。目前,相对于比较发达的城市金融市场,县域地区的金融市场存在着规模较小,机构不健全,金融产品比较单一等诸多问题。单一的金融体系难以满足县域小微企业的多层次、宽范围的金融需求,也使小微企业难以通过金融产品的有效组合来避免经营风险[12]。

(二)县域金融服务的供给现状分析

1.县域金融服务体系的构成情况

自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以银行类、证券类和保险类等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的以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为补充的县域金融体系。

(1)正规金融机构。在县域地区,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的正规金融机构是构成我国县域金融体系的主体。县域金融服务对县域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主要是通过银行类金融机构得以实现的。

(2)非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是指一些非法定的提供资金融通的金融机构,包括民间借贷、合会和地下钱庄等。非正规金融机构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因此,也是我国县域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县域金融服务的供给情况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县域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县域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除传统的金融机构外,一些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在部分地区兴起。这些新型金融机构的出现都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金融的资金规模不断扩大,总量大幅增长。根据中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末,全国主要农村金融机构

此处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指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6.68万亿元,同比增长17.60%。

县域金融的发展也极大地支撑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县域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随着县域金融市场的发展,县域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目前,部分县域不断探索成立了新型贷款的担保方式,提出了存货质押和应收票据质押贷款等,降低了县域小微企业贷款的门槛。

四、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1.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由于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与大企业、龙头企业相比,金融机构的投资回报率较低,因此,金融机构在县域地区开展业务,参与县域金融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第一,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无法满足县域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商业银行由于贷款审批权的上移,在县域的贷款主要是偏向龙头企业,对县域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不断减少。第二,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整体规模较小且分布不均匀,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县域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整体规模偏小

第一,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规模较小,担保额有限。对于县域小微企业来说,担保贷款是一个重要的融资途径。但由于县域小微企业自身条件和资信情况的限制,商业性的贷款担保机构也不愿为县域小微企业提供担保支持。第二,保费标准过高。在县域地区,由于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抵御风险能力弱,因此,保险公司对小微企业制定的保费标准也相应较高,导致投保意愿较低。第三,中小信托机构的发展也是处于初步阶段,业务规模比较小,在一些地区甚至没有相应的网点,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其市场份额明显偏低。

3.金融产品结构不完善,创新不足

目前,由于县域小微企业普遍缺少抵质押物和有效担保,虽然有一些金融机构也专门开发了一些适合县域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但这些金融产品在最低金额限制、贷款利率和期限以及还款要求等方面还是难以满足县域小微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同时,由于县域金融市场缺乏竞争,金融机构也没有产品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因而导致县域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甚至一些成熟的金融创新产品受地域和品牌的影响也未能在县域推广。

(二)县域金融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1.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导致县域地区金融网点撤离

1994年的金融体制改革把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分离开来,商业银行走向了市场化的道路,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开始在广大县域地区吸收大量存款,但这些资金通过上级流向了经济更发达的地区。同时,在县域地区提供金融业务大幅收缩,导致县域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以农村存贷款资金为例,1997—2009年,我国通过金融渠道的流出的农村存贷款规模基本上是逐年增加的,从1997年的2 314.80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30万亿元,增长了13倍,净流出总额高达14.90万亿元。特别是从2001年以后流出速度明显提高,

资料来源:1997—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这也就导致了当地的中小企业融资不足。

2.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的上移提高了小微企业的贷款门槛

随着商业银行的改制和贷款审批权的上移,县域资金逐步向城市地区转移,同时,出于安全性和效益性的考虑,商业银行开始将县域支行的贷款审批权上交。县级以下各营业网点主要以存款、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为主,贷款权限很小,很多县级支行只有贷款的调查权,而无贷款的审批权[7]。对于许多县域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需要上级分行的审批才能进行,这也客观增加了贷款的审批流程和时间,而贷款的终身责任制也使基层的信贷人员不愿承担风险,发放贷款非常谨慎,这都无形提高了县域小微企业贷款的门槛。

3.县域金融产品缺乏创新,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

在县域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处于卖方市场,在资金供给方面基本处于垄断地位,缺乏市场竞争。所以商业银行没有动力也没有意愿开发新的产品,这就无法满足县域小微企业“短、急、快”的金融需求。多年来,县域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主要是一些简单的存取款、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贷款的品种少、额度小,且在还款期限、利率等方面也不适合县域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中间业务品种较少,一些承兑、信用卡、保函类的金融业务在县域地区没有推广开来;而证券、保险和公司理财类的金融产品也很少在县域地区开展。

五、提升县域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路径

(一)县域金融机构

1.明确县域商业银行的主渠道作用

县域小微企业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为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获取盈利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商业银行要把握住国家大力支持县域小微企业发展这一良机,调整自身的信贷结构,支持县域营业网点将信贷政策向县域小微企业倾斜。农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和网点优势,丰富对县域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其他商业银行也要积极参与到县域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中,争取向县域地区,特别是县域小微企业推出更加多元化、综合化的信贷政策。

2.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扶持作用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小微企业产生了大量的融资需求,但是部分县域小微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如规模小、缺乏担保物等,无法达到商业银行的放贷条件,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这就需要强化农业发展银行对县域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扶持作用,为县域小微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业务。例如,由农业发展银行给商业银行提供贷款补贴,引导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回县域地区,来有效支持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

3.增强其他金融机构的主力军作用

对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来说,其定位之一就是服务县域小微企业。依托其网络优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推出了专门的小微企业贷款,用于满足小微企业的资金周转需要。对农信社来说,要适应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形势,不断调整信贷政策,提供更适合县域小微企业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例如,大力发展信用联盟贷款和小微企业联保贷款等。对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利用信息优势和贷款程序比较灵活等特点,不断完善各自的市场地位。

(二)县域金融产品

1.完善县域金融产品的供给结构

县域金融机构要拓宽对县域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不仅要提供单一的存贷款业务,还要根据县域小微企业的需求,为小微企业设计和开发更加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例如结算、承兑、保险、理财和财务咨询等。为了弥补县域地区金融网点的不足,还可以向小微企业主推广网络银行、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等网络金融服务,同时还可以逐步推广小微企业保险和商品远期、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从而有效地防范和规避小微企业生产风险和信贷风险。

2.拓宽县域小微企业的抵押物范围和支付结算方式

创新和拓展县域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抵押物范围,推动小微企业股权融资、知识产权融资以及商标经营权融资等新型抵押贷款方式,同时还可以开展融资租赁、应收账款融资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来解决县域小微企业因缺乏抵押物而无法取得贷款的问题。还要创新县域地区的支付结算方式,大力推进县域地区电子化金融的建设。增加ATM、CDS等自助设备,培养县域小微企业新的支付习惯。要扩大银行承兑汇票、票据贴现等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小微企业中的应用。

(三)县域金融业务

1.建立县域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政府要为县域小微企业建立专门的信用担保体系,促进县域小微企业融资。政府还要设立专项风险保障资金等,一方面用于为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提供风险保障;另一方面支持各地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的发展。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互、商业性担保机构,完善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另外,还可以创新担保融资方式,发展小微企业联保、互保和上下游企业间的产业链担保等融资产品,探索各种新型担保方式。

2.大力发展小微企业保险业务

要健全小微企业保险体系,为县域小微企业提供新的融资途径。第一,要由政府出资建立政策性的保险机构和再保险机构,全面涉足一些商业保险不愿涉足的领域,同时为其他保险机构提供保险服务。第二,要要鼓励现有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小微企业保险业务,形成多元化、综合化的小微企业保险体系。第三,还要加强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的合作,开发一些金融相对较小、风险较低、适合县域小微企业需求的保险产品,丰富县域小微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和风险防范途径。

3.拓宽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要促进县域小微企业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改善县域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环境。小微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对于一些规模较小、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县域小微企业可鼓励其发行债券,由政府或金融机构等提供担保,加大直接融资在县域小微企业融资途径中所占比例。对于一些成长较快的科技型和高新技术型小微企业可探索股权融资和技术产权融资等,将股权、技术、知识产权等转化为资金资产,从而取得快速、高效、低成本的融资。另外还可以发展其他融资途径,例如鼓励金融机构和其他资本开展针对县域小微企业的融资租赁业务,推广票据贴现、承兑、托收、和信用证等多种非现金类融资工具的运用等。

参考文献:

[1]McKinnon,R.I.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M].Washington: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31-43.

[2]Shaw,E.S.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3]Levine,R.,Zervos, S.Stock Market Development and Long-Run Growth [J].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7,10(2):71-84.

[4]Evrensel,A.Y.Effectiveness of IMF-Supported Stabilization Progra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02,(12):65-77.

[5]Fung,M.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Convergence or Diverge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09,(6):12-21.

[6]周俊才.欠发达地区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困难及策略——基于定西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西部金融,2009,(2):18-21.

[7]尹帅,范满志.县域金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J].经营管理者,2009,(11):32-34.

[8]陈西平,井东风,丁小飞.县域金融服务现状、问题及建议[J].西部金融,2010,(11):12-14.

[9]张向民.县域金融服务创新中存在的困难及建议[J].西部金融,2010,(12):17-19.

[10]李新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以宁蒗县为例[J].时代金融,2013,(11):35-39 .

[11]石晶,李青松,霍瑜.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09,(3):16-17.

[12]潘海英,吴明.经济发达地区县域小微企业融资支持研究——基于浙江温岭市的实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0,(6):34-38.

[13]许葳.农业银行拓展县域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1,(1):23-26.

[14]王雅卉,谢元态.试论我国县域金融抑制与深化[J].农村经济,2013,(6) :25-27 .

[15]孙灵,文丁华,周永晖.我国县域金融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3,(21):27-29 .

[16]郭志仪,赵小克,刘那日苏.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甘肃省1978—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J].经济经纬,2013,(5):26-29.

[17]李大伟.论西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创新[J].农村金融研究,2010,(6):34-38.

相关期刊更多

作品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作家协会

新中医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五台山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忻州市文联;五台山风景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