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食品安全标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食品标准化 食品安全 构建
1 引言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关乎我国民生发展的大问题。从最早的“三鹿奶粉”事件。到近期的“塑化剂”风波,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分析这些事件的原因,固然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不严且不法分子为了获得高额利润损害消费者利益有关,但是也与我国食品体系缺乏标准化体系有关。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化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食品工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食品打入国际市场的先决条件。以美国、欧盟为首的发达国际已经率先刮起建立食品标准的新风,这一方面保护了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个手段限制了不发达国家食品的进口,保护了本土产品的利益。我国在这个方面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但究其发展水平来看和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什么样的食品是安全食品?如果做到食品安全?”往往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本文探讨了食品标准化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并探讨了如何建立食品标准化体系。
2 食品安全与食品标准化
2.1 食品安全的含义
所谓食品安全是指食品及相关产品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侵害的状态,一般包括直接侵害和潜在害两种状态。同时,也包括为保证食品安全所采取的一些方法和措施。
2.2 食品标准化概念
食品标准化是指对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的概念,主要包括: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专供婴幼儿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对与食品安全、营养有关的标签、标识、说明书的要求;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食品中所有的添加剂必须详细列出;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
2.3 食品安全与食品标准化的关系
食品安全与食品标准化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关系,首先食品标准化建设是达到食品安全的必然途径,只有建立了完备的食品标准化体系,才能保证食品安全。其次,食品安全会促进食品标准化建设,近年来我国食品标准化建设工作进展飞速,这固然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有关,但更多的是因为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整个社会对食品标准化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快了食品标准化建设的步伐。
3 食品标准化建设的途径
3.1 建立标准化的种植/养殖体系
农产品为食品加工的原料,也是食品工业的首要环节。因此保证食品源头的安全是实现食品标准化建设的关键。同时,规范标准的种植/养殖体系有利于保证食品原料的质量。要想建立标准化的种植/养殖体系,必须从食品原料种植的土壤、空气和水分入手,控制产品原料的生产环境。从种植养殖、过程管理、产品收获三个环节全面促进食品安全。
3.2 加强食品加工过程的标准化
食品加工是食品工业的关键环节,也是食品实现农产品增值、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保证食品加工过程的标准化建设也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由于各类食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各不相同,无法实现统一的工艺流程规范。但是统一各类食品添加剂及食品原料的添加标准及规范食品加工过程的卫生标准是规范食品加工过程的关键。
3.3 食品质量检测与控制体系的标准化
食品的质量检测与控制体系是实现食品安全的支撑体系,只有完备公平的监管体系才能保证有法必依,否则再好的标准也是空谈,在西方以通过食品安全认证的方式实现食品安全的标准化管理已经成为国家食品安全管理的必要条件。但是在我国由于各种原因,这类食品安全认证体系往往有悖于食品安全的事实。因此,建立完备的控制体系和监督体系是保证食品安全认证有效的关键。
3.4 完善标准化的食品储运体系与建立产品召回制度
(1)完善标准化的食品储运体系
由于食品的特殊性,因此和其他产品相比,食品的储运更加注重标准化管理,需要建立专门的、标准化的储运体系,保证食品安全。要对食品及食品原料、中间产品的储运过程的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温度/时间控制等方面进行比较严格的要求,同时,对食品运输过程进行完整的记录。
(2)建立食品产品的召回制度
食品产品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建立食品产品的召回制度甚为必要。通过召回出现问题的食品,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食品监督部门要加强管理,对出现问题的食品要及时停售与召回。
参考文献:
[1]各国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修订标准情况[J].中外食品加工技术.2003(2).
[2]王盼盼.食品标准化[J].肉类研究,2010(1).
[3]张郁晖.食品标准化之路[J].环境,2010(1).
[4]王盼盼.食品标准化的内涵[J].肉类研究,2010(2).
[5]蓝斌.完善食品标准化体系,促进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几点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电子版),2011(22).
[6]国际标准制定程序的六个阶段[J].数字与缩微影像,2006(1).
关键词:标准化;食品;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X792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对于食品的质量要求也更加严格,在保证食品基础的营养和品种多样性之外,更加的注重食品的安全质量。在近些年中,我国发生了多起因为食品中添加剂的问题,威胁到了人们的健康,所以对于食品的安全质量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食品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会有添加剂的掺入,如果超出了规定的允许范围,将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我国在对食品的质量安全方面有了相关的规定标准,但是有些生产厂家在生产的过程中,不顾人民的安危,生产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食品,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标准化的实施,对于食品的质量安全有了更加严格的规定,为食品的质量安全提供了保证。
2 标准化工作与食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分析
2.1 标准化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下降
标准化工作作为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基础性工作,对于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在目前来讲,我国的很多企业中,对于标准化工作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在思想意识方面没有重视,而是将精力全部放在了生产经营中,对于标准化只是走形式。此外,对于标准化的工艺流程,原材料的质量标准都没有严格的规定,有规定的也没有执行。企业中在标准化方面所投入的技术力量和人员力量不够,技术设备不完善,人员配套不足。这些因素都是导致标准化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下降的原因。
2.2 中小企业标准化基础工作薄弱
目前,民营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变化快、技术人员流动性大。从本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档案中可以看出,中小民营企业、个体企业占企业总数80%以上。这些企业受生产发展的需要和诸多因素的制约,技术基础薄弱,人员素质偏低。法人代表既是技术负责人,又是市场营销员。有的企业尽管按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聘任了标准化技术人员,但多为兼职,无法全身心专注于标准化管理工作中。不少企业抓标准化工作也只关心终端产品质量,而原材料、生产工艺、产品检验等标准重视不够,更谈不上对其进行相应质量的把关,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甚为薄弱。
2.3 标准中存在的问题给监督管理带来困难
有些食品缺乏安全标准或标准滞后,给监督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我国虽已制定了有关食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但由于制标工作缺乏有效的统一协调机制,在实施中暴露出不少问题,如与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一些标准存在着滞后、标准与标准间自相矛盾以及交叉、重复、空白等现象,造成了现有标准难以满足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质量监督管理的要求。如何实施标准化,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
3 实施标准化保障质量安全的几点建议
3.1 食品质量安全必须以标准化为基础
标准化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从原材料的准备、生产加工到贮藏环境和运输等一系列环节,都需要以标准化工作为导向,对食品的质量安全进行监督控制。对于原材料的质量是整个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基础,是整个质量体系的基础保障。在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中,应该对原材料的产地有严格的控制标准,对其周围的环境标准,土壤以及用水的安全指标都要有严格的标准化规范。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要对生产环境的温湿度、洁净度以及相关规范都要严格按照标准化执行。在食品的贮藏和运输环节中,要注意温湿度和周围环境的变化,保证食品的质量。对于食品在生产加工中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充分的注意到标准化工作的建立和运用,标准化是食品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提升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依据。所以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标准化工作,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
3.2 食品质量安全必须以标准化为途径
对于食品的质量安全有重要影响的是原材料的质量,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食品的质量,影响原材料质量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工业生产中排出的废弃物流失渗透到土壤中,对于农业土壤和农业用水产生污染,从而污染到农产品;其次,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在农作物中聚集,从而影响到农作物的质量安全;最后,在食品的加工环节,添加剂的过量使用对食品的质量安全造成影响。实施标准化工作,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对食品的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实施标准化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对食品的质量安全进行提升,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规范生产,从原材料的质量到生产加工到最后的贮藏运输环境等都要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食品的质量安全,实施标准化的主要途径。
3.3 食品质量安全必须以标准化为依据
食品生产加工必须以标准化为依据,坚持以食品质量安全为核心。食品质量安全是时代的产物,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对高质量生活的更高品味的追求。广大消费者都希望食用优质安全的食品,对安全优质的农产品、有质量安全保证的加工食品有着很强的需求愿望。质量安全没有保障的食品存在着隐蔽性和延缓性,其问题往往无法通过人的直观感觉发现,必须借助设备才能检出,而且这些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缓慢的、并且极易被忽视,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易发现。消费者只能通过识别产品的相关标志,如生产许可证、质量安全等标志来选择产品。因此,规范的产品标识是证明产品内在质量诚信标志,是质量安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生产者或销售者对产品质量安全的承诺。规范的标识可表明产品质量的一致,涉及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这要求生产者通过诚信和社会责任来担保,并由监督管理部门加强监督来保证。
结语
农产品及加工食品质量安全是以标准的制定和标准的实施为基础的,只有从农产品的种植(养殖)、收获、运输、贮存再到生产企业的生产加工、产品检测等各个环节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对质量安全进行控制,加上生产经营者社会责任和诚信意识的打造,以及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生产经营者的有效监管等措施多管齐下,才能真正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志国,方继伟.浅谈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J].农业质量标准,2006.
一、考核对象
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大曹庄管委会,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农业局、市畜牧水产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卫生局、市商务局。
二、组织实施
考核工作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以考促管、激励引导”的原则,由市食品安全监管协调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
三、考核内容
对县(市、区)人民政府的考核内容包括:(一)组织领导、制度建设、监管保障情况;(二)专项整治、信息体系建设、宣传教育情况;(三)农产品种养、食品加工、食品流通、食品消费各环节情况;(四)农村食品安全工作情况;(五)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查处情况;(六)指标完成情况;(七)市政府确定的其他考核内容。
对市政府有关部门的考核分为综合部分和业务部分。综合部分包括组织领导、配合协调等内容;业务部分根据考核单位的食品安全工作职责确定。
四、考核方式
考核采取自查和现场考核两个阶段。现场考核采取以下方式:(一)听取被考核单位年度内食品安全工作总体开展情况的汇报,全面了解食品安全各项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二)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协会、学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及乡村群众代表意见。(三)查看被考核单位涉及食品安全工作的有关档案、文件、记录、各项制度等。(四)实地随机抽查农产品种养基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以及畜禽定点屠宰场、农贸市场、餐馆、集体食堂。
五、时间安排
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应于**年12月10日前向市食品安全监管协调领导小组提交年度食品安全工作自查报告,现场考核时间待定。
六、考核等次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考核得分在90分以上的为优秀,80-89分的为良好,60-79分的为合格,低于60分的为不合格。
七、考核奖惩
根据考核结果,由市食品安全监管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市政府批准,对优秀单位予以通报表彰、奖励;对不合格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八、考核纪律
对在考核工作中发现的弄虚作假、越权渎职等违法、违规、违纪行为,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行政或法律责任。
关键词:食品 安全 标准化
1 公司基本情况
北京金路易速冻食品有限公司创建于1993年,座落于北京顺义金马工业区内,占地面积36000平方米。是一家集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拥有近千名员工的综合型现代化食品生产企业。公司规模较大,产品种类较多,信誉度、知名度较高,主要产品有面食、肉食、调理品三大系列,近百个品种。公司2001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认证;2002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全国质量信得过食品”2004年通过了QS市场准入许可证;2005年12月通过HACCP认证;2004年10月被农业部、卫生部等国家六部委确定为“2004-2005年全国食品安全生产示范单位”;2005年被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核定为“2000-2005年全国质量检验稳定合格产品”;2006年荣获“北京市著名商标”,已成为“北京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企业和各类产品目前已荣获国家级、市级、行业各类奖励30多项,最近又被中消协评为“全国用户满意品牌和质量满意、诚信三优单位”。近十年的标准化工作经验的累积为我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食品安全的现状
食品发展的主题是卫生、安全、营养和健康。我国是一个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及公众关注的焦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特别是近两年频发的如猪肉瘦肉精、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政府亟需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尽管我国食品工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食品行业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食品安全形势面临严峻挑战,这不仅包括食品本身质量不符合要求带来的安全问题,也包括食品生产环境恶化、合格食品数量相对不足带来的安全问题,还包括食品制造、检测、运输、仓储、销售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以及配套政策不完善、监管不力等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问题。
3 标准化管理模式保障食品安全
3.1 我国标准现状 目前,食品管理标准的数量不多,而食品质量标准的数量却很多。按照食品标准的概念推演出来,食品安全标准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食品安全秩序、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为成果基础,经各有关方协商一致并经一个公认机构批准的,对食品的安全性能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我国食品相关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共四级标准,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均有1000多项。目前,我国食品标准体系的总体水平偏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之间存在着交叉、矛盾或重复,重要标准短缺,标准的前期研究薄弱,有些企业标准低于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有些标准的实施状况较差,甚至强制标准也未得到很好的实施。[1]
3.2 积极参与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管理应从基础做起,小到一个管理制度,大到国家标准,无一不是标准化管理的重点,在遵从国家标准的同时,建立属于自己的标准,同时积极参与标准化的建设,将标准化贯穿于整个生产,保障食品安全。
我公司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编写,至今参与了国家标准《速冻面米制品》(GB19295-2011),行业标准《速冻春卷》(SB/T 10635-2011),《速冻米面食品》(SB/T 10412-2007)的编写。
在企业标准化工作中,构建企业标准体系不是看的,而是实际工作执行的。再好标准要想让员工做到,首先要让员工知道。为此做好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尤为重要。标准体系建立后,我公司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贯培训,组织全公司职工实施,并通过检查、奖惩等手段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并不断持续改进,全面提高了服务质量。一是通过标准上墙、部门例会、晨会、员工培训会等多种形式对标准体系进行宣传,是员工理解并熟练掌握相关标准;二是通过组织标准化考试和标准化知识竞赛,检查员工对标准的掌握程度;三是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和制定奖惩制度相结合的方式,以保障标准体系得到有效实施。标准化的一个显著好处就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成功。
大力宣传实施标准战略、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的步伐,加快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标准体系,既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需要,显而言之,只要提高对标准的认识,才能激发自觉参加企业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 标准工作的成效
4.1 管理日益规范化 通过开展标准化试点工作,我公司构建了“标准全覆盖、管理到末梢”的标准体系。标准体系的有效运行使得我公司的管理有原来的“半靠制度半靠人”发展成为“一切以标准为依据”。各项工作均有标准可循,管理日益规范。员工各负其责,出现问题也可依据标准及时进行处理,降低因随意性而带来的各种管理风险。
4.2 产品质量大幅提升 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及销售业绩是我公司产品质量的直接体现。自开展标准化工作以来,销售业绩大幅提升,投诉电话也少之甚少,表扬信、锦旗与前比数量明显增多。
4.3 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我公司的整体形象和社会影响力,成为行业中的排头兵。高质量的产品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家。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为促进我公司的发展起到了极及的作用。
能够获得如此好的成效说明我公司的产品质量能够让消费者满意,这要归功于标准化的管理及公司员工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食品的安全,让消费者购买到放心产品。
5 标准化实践经验与体会
5.1 领导重视是关键 我公司开展标准化建设工作过程中,各级领导一直都给予关心和指导,并提供多方面支持和保障,帮助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各级领导的重视对于我公司顺利推进标准化工作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5.2 全员参与是根本 标准化工作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我公司的标准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着我公司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纵向包含了具体工作的各个环节。为了编好标准文本,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员工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增强了标准文本的可操作性。
5.3 注重实效是重点 标准化工作要注重实效,不流行于形式,不走过场是我们开展标准化工作所秉承的重要理念。在搭建标准体系方面,务求科学、适用、可操作性强。在标准编写方面一定要扎实进行,避免脱离实际,要讲求针对性。为此,我公司在标准初稿完成后,组织个部门员工代表进行讨论修改,经标准文本与我公司实际工作联系起来,一一对照、逐字逐句地进行讨论修改,避免了在标准中出现“假、大、空”的情况。
5.4 促进发展是目的 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让政府部门对各企业的监管力度上有所加大,各种标准也相继出台。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金路易公司在建厂初期,便注重标准的管理模式,引进管理人才,至今,在公司内部已形成了“标准处处有,标准人人知”的文化氛围。
我公司开展标准化工作,旨在不断规范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进而吸引更多的商家,达到促进我公司发展的目的。速冻食品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调查显示,速冻食品已成为中国城市消费者日常饮食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并日益成为城市家庭的主流食品之一。同时,速冻行业在生产加工技术水平、产品种类、产品结构等方面也得到蓬勃发展。我公司经凭借这一契机不断扩大规模,发展壮大。我公司已将标准化融入到日常工作当中,形成了长效机制,通过这种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将现行好的管理经验和做法进行复制,为我公司在“十二五”时期的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标准是规范企业产品生产和服务的量规,也是促进企业科技管理、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金路易本着夯实标准化基础,坚持标准化战略的原则,企业的标准化之路定会越来越宽阔,企业科学发展之路也会越走越顺畅。这正是:科学经营必须标准先行,企业发展应携法规为伴。
参考文献:
〔关键词〕乳制品行业;规制波动;安全标准;规制
中图分类号:F426.82;F203文献标识码:A文
章编号:10084096(2013)02002007
一、引言
经济发展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必然会提高对社会性规制的要求,以满足民众在健康、环境和安全方面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在地方政府强烈的经济增长冲动下,社会性规制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障碍。经济增长与社会性规制俨然成为当前中国社会中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而这种所谓的“难以调和”突出的表现就是各类安全事故在事后治理力度很大的情况下,仍然会出现反复,即规制波动现象。从规制经济学角度来说,所谓的规制波动就是规制水平在短时间内出现大幅变化,通常包含规制不足与规制过严两个阶段,而两者之间转换速度也较快[1]。从本质上讲,规制波动现象的出现源于地方政府在协调经济增长目标与社会性规制目标时出现的职能错位,因此,只要地方政府还面临着来自经济增长与社会性规制的双重目标,规制波动现象存在的微观基础就不会消失,必然导致这种现象的广泛存在。本文将以乳制品行业安全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和2011年“奶业标准降低”事件作为案例,分析当前地方政府激励模式下社会性规制所面临的困局,这也是对规制波动这一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现象所做的扩展性分析。
就上述两事件而言,两者无论从时间跨度和案例性质的角度来说,看似并不存在较为明显的联系,前者是震惊全国的特大食品安全事故,后者则是食品行业标准的修订。但事实上,以“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作为分水岭,全国乳制品行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洗牌,正是在这次洗牌过程中,以蒙牛和伊利为代表的企业,凭借其庞大的规模以及对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的影响,对安全和健康等社会性规制政策制定施加影响,使其对自身企业运行变得更为有利。因此,无论从行业内部竞争,或者政府执行安全和健康等社会性规制的角度,发生在乳制品行业的案例都是具有很强启发性的,集中体现了地方政府在追求经济增长与完成社会性规制目标之间所面临的一系列困局[2]。
二、“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的经济后果:来自市场的经验证据
首先,我们搜集整理了“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发生之后的处理情况,如表1所示。基于经验判断,可以认为,“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必然会在企业层面引发一些不利的经济后果,而这些经济后果则会通过公司相关绩效评价指标的变动显示出来。因此,我们将结合该事件发生前后相关企业的各项指标进行更深入的考察。目前,中国各地乳制品产销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参差不齐,很难逐一进行分析,所以典型范例的选取必不可少。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较规范,各项指标可得性很强,因而,我们将以乳制品行业的上市公司为代表,分析“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前后企业经营业绩的变动轨迹。
截止到2011年6月,以经营乳制品为主的上市公司共有12家(蒙牛集团并未在国内上市),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的8家上市公司在2008年就已存在,分别为金健米业、华资实业、维维股份、新农开发、工大高新、伊利股份、三元股份和光明乳业,并且在“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期间,这8家公司均存在完整的交易数据与财务报表。因此,我们也将这些公司作为乳制品企业的典型代表。在数据方面,对于它们经营与发展状况进行衡量的指标,全部来自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基础数据。
1.股市表现
一般来说,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动可以反映出市场的许多信息。图1是以2008年6月至12月为窗口期,8家乳制品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在2006—2011年的变动情况。图1清晰地描述了乳制品上市公司在“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爆发时期股票价格的变动趋势。可以发现,在事件发生期间,8家公司的股票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如伊利股份和光明乳业等以乳制品生产经营为主营业务的企业降幅非常大,处于事件核心的三元股份甚至一度停盘。从股票价格走势所呈现的信息来看,毒奶粉事件对乳制品企业的打击十分明显。但由于股票价格并不完全受制于公司业绩和发展情况,它们还会受到投资者信心和指数变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而,并不能仅据此对毒奶粉事件在企业层面的影响进行推断,需要结合其他财务指标进行分析。
2.盈利能力
在财务分析体系中,盈利能力是一个公司是否能够持续发展和经营状况好坏的重要观测指标,它包括总资产报酬率和收益率等。在此,我们以光明乳业和伊利股份两家典型的乳制品上市公司为例,详细分析事件发生前后的盈利能力变化。
根据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从两家公司的总资产报酬率来看,以伊利股份为例,事件发生期间盈利能力大幅下降,2007年前三季度,其总资产报酬率都在8%左右,第四季度有所下降,为1.6%。但2008年毒奶粉事件发生后,2008年第四季度,其总资产报酬率骤降至-17.7%,降幅非常大。与此同时,其他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利润率也都有明显的下降,如图2和图3所示。
上述数据已经基本可以说明,毒奶粉事件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了较强的冲击,但却并不十分清楚该事件是通过影响到哪些因素,最终反映在股票价格和盈利能力指标上的。因而,为了更详细地分析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的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结合杜邦分析体系对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进行分解。这有助于清晰地分析权益资本收益率的决定因素,以及销售净利润率与总资产周转率、债务比率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分析毒奶粉事件对乳制品企业盈利方面的影响提供一份明确的路线图。
从表2可以看出,在影响净资产利润率的因素中,权益乘数和净利润率因素在2008年第3、4季度带来了负面影响,其中,净利润率降幅最大。而总资产周转率则影响较小。可见,毒奶粉事件对企业的主要影响仍是在产品销售层面,即事件所引发的公众对乳制品的不信任感使相关企业利润率急剧下降,并进而影响到了其他绩效指标。
但是,毒奶粉事件逐渐平息之后,包括盈利能力、股票价格和每股收益等指标在内的诸多财务指标反而有所上升。尤其是2010年以后,每股收益与净资产收益率上升幅度非常大,甚至超出了未出现毒奶粉事件之前2006年和2007年的最高水平。事实上,从图1也可发现这一现象,即股票价格的变动也具有类似的特征。这与肖兴志等[3]在煤矿安全规制波动中所分析的内容十分相似。
3.营运能力
从各个营运能力指标来看(如表3所示),2008年伊利股份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显著下降,降到了3.3天,这种后果是与事件对销售额的影响直接相关的。但除此指标之外,其他能反映营运能力的指标在事件发生期却没有明显的变化。一方面,乳制品企业的特殊性使其存货周转率保持恒定;另一方面,这也说明毒奶粉事件对企业的不利影响更多地是体现在销售额和利润率等盈利水平方面,并未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经营和发展。诚然,其对营运能力的不利影响越小,企业就越容易从中恢复出来。同样,光明乳业的表现也证明了营运能力未受到不利影响的事实。光明乳业的财务数据也显示,2008年其营运能力指标与2007年相比没有很大的差异。
4.现金流分析
对企业而言,现金的重要性早已达成共识,现金流也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极大制约因素。但观察光明乳业和伊利股份的现金流情况,如图4所示,2008年事件发生期间,两家公司都未出现现金流方面的异常。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营业收入之比作为衡量指标,虽然两家公司该指标在2008年下半年略有下降趋势,但与其他年份的变动幅度差别不大,总体上说仍是趋向平稳的。这也说明了毒奶粉事件并没有将相关企业拖入“利润下降—现金流受阻—发展不畅”的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毒奶粉事件虽然对企业业绩造成了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是短期的,仅对盈利能力产生了较大冲击,进而造成2008年下半年各项业绩指标的下滑,而对企业长期经营发展并未造成不利影响。在事件过后的1年左右,以光明乳业和伊利股份为代表的大型乳制品企业财务与非财务指标都回到了事件前的较高水平,有些指标,如资产增长率、利润率和股票价格等甚至较2007年出现了上升,联想到2010年之后,再次出现抬头趋势的乳制品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之后的处理,似乎并未起到相应的作用。
三、“奶业标准降低”事件的博弈分析
“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以及其他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直接导致了2009年《食品安全法》的出台,之后,卫生部开始陆续出台新的食品安全标准。其中,乳制品行业的食品安全标准最为受到社会的关注。但是,在新标准出台之后,却饱受专家和舆论的诟病,“世界最差乳业标准”等一系列称谓被用来形容新的国家乳制品标准。那么,究竟这份被业内称为倒退的食品安全标准是如何出台的呢?规制作为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组成部分,在其发挥职能的过程中,势必将受到来自地方政府的干预,从而造成规制水平出现变化。在肖兴志等[3]的分析当中,这种干预更多地体现在规制执行过程当中,而在食品安全规制过程中,还体现在规制规则制定过程当中。这可以视为地方政府在面临来自经济与政治两方面压力下,对社会性规制一种更为主动的干预,更能够体现中国当前实行的激励模式对地方政府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将采用一个简单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结合“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对地方政府经济增长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对“奶业标准降低”事件进行分析,尝试理顺两者之间的脉络连接,从而对地方政府激励模式对社会性规制的影响建立更加深刻的认识。
基于陈抗等[4]分析地方政府从“援助之手”到“攫取之手”行为变化的博弈模型,假设从行业发展中获取的预算收入分成比例为α,其中,中央政府所占的比例为α,地方政府所占的比例为1-α,分成比例由中央政府决定。N是地方政府从行业发展中所获取的非预算收入,这部分收入不与中央政府分享。地方政府对安全规制的态度由变量h决定,而h是由地方政府激励水平决定的,当h越大的时候,地方政府所受到的激励水平就越高,就越轻视安全规制。预算收入用S表示,与地方政府对安全规制的态度h成反比,且边际收益递减,即S′(h)
毫无疑问,实施安全规制是会产生成本的。通常来讲,这部分成本包括以下两方面,即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前者指的是实施安全规制过程中所产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后者指的是实施安全规制之后对行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由于中国安全规制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一刀切式”治理的广泛存在,因此,从长期来看,安全规制的间接成本要远远大于直接成本。出于简便起见,我们忽略安全规制所产生的直接成本,仅考虑间接成本,由地方政府对安全规制的态度h决定。假设安全规制对中央政府所产生的成本为C,对中央政府所产生的成本为c。
此外,还需要结合之前对“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的分析,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进行说明。事件发生之后,乳制品行业受到重创,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地方政府消耗了大量成本解决由此所产生的问题。随着事件影响的逐渐消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展开关于安全规制体系改革的博弈。中央政府试图使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对乳制品企业的规制,使地方政府提高h,而地方政府则希望以更小的成本来实现对乳制品企业的规制,尽可能减少安全规制成本过高对自身收入的影响或者获得更高的财政分配额度,使中央政府减小α。
接下来,分别用R和L代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从行业发展中获得的收入。中央政府的收入是行业发展中所获得预算内收入中归属中央政府的部分,并减去实施安全规制所产生的成本:
地方政府的收入是行业发展中所获得的预算内收入中属于地方财政的部分加上地方所从企业所获得的非预算收入,并减去实施安全规制所产生的成本:
地方政府是否会选择重视安全规制,由收入最大化时的一阶条件来决定:
按照陈抗等[4]的分析思路,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如果事前给定α,则地方政府是否会选择重视安全规制取决于地方政府对安全规制的态度h变化之后,对非预算收入变化的影响N′(h)以及规制成本变化的影响c′(h)。而在现实中,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预算收入的分成比例在短期内通常都是稳定的,且目前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因此,可以认为,中央政府不愿或者不会随意在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中,对预算收入的分成比例进行较大调整。因为,这样不仅会影响地方政府的收入,还会影响中央政府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如果想使地方政府愈加重视安全规制,所采取的措施只能是降低安全标准,使地方政府在与较低的标准下执行安全规制,以期减小对地方政府收入的影响。因此,对于中央政府来说,降低安全标准是占优策略,即D>C,B>A,如表4所示。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要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分析:第一种情况,N′(h)d,a>c,如图6所示,可以发现,地方政府此时的占优策略是更加重视食品安全规制,而双方的均衡结果是中央政府通过降低安全标准,换取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安全规制。第二种情况,N′(h)>c′(h)。此时,如果地方政府重视食品安全规制,将使非预算收入下降的速度大于规制成本提高的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将不会选择重视安全规制,而将继续轻视安全规制,如图7所示,这是因为,重视安全规制将使地方政府收入受到严重影响。此时,双方的均衡结果是即使中央政府降低安全标准,地方政府也不会重视安全规制,食品安全状况将变得更加糟糕。很明显,第二种情况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因此,中央政府将通过各种途径,一方面分担地方政府实施安全规制的成本,另一方面降低安全规制水平提高对地方政府非预算收入的影响,使其达到N′(h)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在当前的激励范式下,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难以真正将公共政策的重点放在安全规制上,直接后果就是当前存在的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虽然通过中央政府降低安全标准能够换取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安全规制,但这种低水平的安全状态必然只能在短期内存在。从长期来看,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势必不会满足,并对包括食品安全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性规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到那时,这种博弈均衡必然会被来自民众的干预所打破。但是,从改革的视角来看,这种短期对安全问题的妥协能够为大幅度调整包括安全、健康和环境等社会性规制争取时间,毕竟对长期以来形成的激励范式在纵向还是横向上进行调整,都需要较长时间,以达到最小化摩擦成本的目的。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对乳制品企业造成了短期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光明乳业和伊利股份为代表的大型乳制品企业财务与非财务指标都回到了事件前的较高水平,部分指标较2007年还出现了上升。第二,地方政府与乳制品企业的同盟关系会使社会性规制在某些环节出现效果不佳甚至无效的情况,一旦社会性规制难以对乳制品企业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逐利倾向加之市场经济环境下激烈的行业竞争将使某些企业出现违规的情况,并逐渐蔓延至整个行业。当这种行业性违规行为突破极限,成为严重影响社会或者市场秩序的行为时,中央政府将会介入,在短时间破坏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同盟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性规制成为应急管理的工具,给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以及行业都造成巨大成本。第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都意识到这种成本是难以承受的,必须要对规制体系进行调整。在中央政府短期内无法改变当前的激励模式时,选择降低社会性规制的标准,避免对地方政府正常运行造成影响,以换取地方政府对社会性规制的重视。
上述研究结论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食品生产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链条是提高食品安全规制过程中最重要的阻碍之一,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要对目前的地方政府激励模式进行改革,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从短期内避免重大、特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角度来看,中央政府或者上级地方政府在掌握规制水平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应采取相应的对冲措施,加强对下级地方政府与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与督查。
参考文献:
[1]肖兴志,陈长石.经济发展、安全规制与政绩考核——煤矿安全规制强度波动的经济解释[R].杭州:第九届中国经济学年会,2009.
[2]聂辉华,李金波.政企合谋与经济发展[J].经济学(季刊),2006,(1):7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