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边际成本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成本习性;边际成本;边际利润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一、边际成本的内含
从金融学与经济学角度来讲,边际成本即每一单位新增生产量的产品所增加的总成本。从以上定义来看,单位产品成本与总产品产量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通常来讲,如果实际产量在一定限度以内,产量越高,则总成本呈递减式升高,边际成本则随之降低。如果实际产量高于一定限度,则边际成本会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对边际成本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为产量高出特定的生产能力后继续增加生产致使固定成本明显上升。
因单位产量增加带来的收入比边际成本高时,较为划算;如果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入低于边际成本时,则不划算。因此,单位产量收入必须要比边际成本高,不然就会导致严重的亏损。所以,在制定产品决策时,必须对边际成本进行全面考虑,以保证不会出现严重的亏损。
二、区分边际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
边际成本法是管理会计的重要方法,在对单位成本进行计算时不依赖于预测、估算与假设。在边际成本法的运用中,企业成本均严格遵循成本习性。成本习性即在特定环境下,成本总额的变化与业务量的关系。以成本习性为依据,通常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类,固定成本即在产量变化时不会发生变化的成本。而变动成本则指在业务量发生变化时,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线性变动的成本,例如直接人工成本与直接材料成本等均为变动成本。在特定的范围内,成本的发生额伴随业务量的变化而出现正比例变化,但是单位产品消耗不会发生变化。在对制造费用的处理中,变动成本法把变动性制造费用列入变动成本的范围,将固定制造费当作期间费用列入当期损益,并在当期营业利润内适当扣除。
边际成本法的生产成本反映的只是变动成本,对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发生与变化能够全面反映,同时展现出销售量与利润的直接关系,并对利润的数量明确反映。在管理会计工作中,边际成本法的运用通常为预测保本点与评估本量利,例如对亏损产品的停产决策的制定、对追加订货的接受决策。
三、边际成本法的实际应用
在边际成本法下,企业的所有成本都需要按照成本习性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单运用时却难以区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边际成本法在制定产品决策中应用的比较普遍,通常情况下,在对追加订货的接受决策方面相对简单,而对亏损产品的停产决策相对较为复杂。当某产品为企业带来一定的亏损时,企业如果采用完全成本法进行评估,则应当停产;单如果按变动成本法分析,结果是不一定要停产。这是因为按边际成本法分析,亏损产品是否停产,都不会影响到固定成本总额。因此,在按边际成本法分孙产品情况时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来进行:一是实亏产品,即销售收入低于变动成本,生产越多,亏损越大,这样的产品必须停产;二是虚亏产品,即销售收入高于变动成本,能提供边际利润,此时该产品不应该停产。基于以上分析,可得出在企业决策的制定上,应分情况决定。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中的直接人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变动成本,原因有二:一是企业无论采用计件工资制还是计时工资制,但工资总额的构成中还是包括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工龄工资等内容,这些都是相对固定的;二是法律上对工资都有最低标准的规定,这也是相对固定的。另外,直接人工中的各种社会保险费用等,在一定时期内也是相对固定的,可以作为期间费用。而有些费用是变动性的,属于变动成本部分的,在边际利润决策中是必须的。如某企业生产的A型产品,其单位成本是6.96万元,而目前的市场销售价格为6.45万元,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销售毛利为负数,则该产品应该停止生产。但如果运用管理会计中的边际成本法进行分析,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该企业的A型产品的制造成本是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和动力费等部分组成,由于企业将动力费进行了单独核算,所以可以把动力费看作是变动成本,制造费用看作是固定成本,这样产品的变动成本就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动力费组成,而财务数据显示的直接材料是4万元,直接人工是1.6万元,动力费是1.1万元,共计6.7万元,仍高于6.45万元的销售价格,边际利润为负的0.25万元,显示该产品还是需要停产。而企业一旦停产该产品,就有剩余的生产能力,且短期内找不到合适的订货产品进行生产,这样就会增加其他产品的固定成本,缩小其他产品的利润空间。为此,财务人员又按成本习性对成本项目进行了更详细的分解,通过分解分析发现,企业员工工资是由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工龄工资、绩效工资和五险一金等构成,而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工龄工资、五险一金在一个年度内又是相对固定的,财务数据显示的绩效工资是0.8万元,按这样计算,直接人工就是0.8万元,加上直接材料的4.0万元,动力费的1.1万元,变动成本5.9万元,边际利润就是正的0.55万元,这样,A型产品就可以考虑继续生产。
综上所述,在企业的正常运营中,如果采用边际成本法对产品生产决策进行确定,则不仅需要对成本费用构成进行全面考量,而且需要对成本习性进行充分考虑,对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进行科学划分,进而保证企业发展方向的正确性与科学性,进而才会有正确的决策,才能够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严惠芹.论边际成本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作用.2001.
【关键词】乡村旅游;边际成本;决策模型
1. 引言
乡村旅游是一种在参与中玩、在游中体验乐,兼有休闲、娱乐、健身、益智多种功能,互动于的新型大众化休闲旅游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近年来,乡村旅游符合现代旅行者休闲娱乐、回归自然、崇尚健康的旅游理念,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的亮点。在各地得以蓬勃发展,市场潜力巨大。但针对乡村旅游开发决策分析的研究相对不足,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基于边际成本理论的乡村体育旅游开发决策分析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决策分析提供参考。
2. 乡村体育旅游开发边际成本分析
2.1 总成本及边际成本。
在经济学中,企业的生产成本是指为购买生产要素而付出的货币支出。短期总成本和长期总成本是经济学中用于描述短期生产和长期生产问题的两个常用的重要概念。
短期边际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分析基本理论认为乡村旅游的短期边际成本是因旅游额外增加一个旅游人员所需要增加旅游用品和场地、劳动力及能源的边际单位成本,假定乡村旅游容量能满足现阶段需求;并不考虑现存资金的机会成本;而长期边际成本需考虑资金的将来边际成本和其他扩容及维持扩容运行的投入,因此这需要分析全部未来体育设施项目的年投资增加量和工程运行年增加费用、消耗和成本年增加值、年旅游增加费用等,并考虑资金的机会成本以及所增加成本和利润的折旧。
2.2 乡村体育旅游开发成本内涵界定。
乡村旅游可分为三类:
(1)景点旅游:游客主要是为了实地参与运动或观赏。例如,山水特色体育馆、农家特色综合体育设施、乡间人文景观等的旅游参观。
(2)趣味旅游:游客主要是为了参与趣味项目本身。例如,潜水、漂流、爬山、滑雪、沙滩排球等项目。
(3)体育赛事观光:游客主要是为了观赏运动赛事。例如:特色体育竞技、乡村旅游体育锻炼,乡镇特色体育等项目。
因此,将乡村旅游成本界定为在保持乡村旅游产业属性不变的基础上,采取各种体育旅游产品或管理的措施,开发景点旅游、趣味体育旅游和体育赛事观光所耗费的土地、资金和人力资源等的总固成本(TC)。
2.3 边际成本估算。
由于上述乡村旅游项目各项措施的边际成本计算具有相似特征,根据经济学边际成本理论,其边际成本计算为:设开发景点旅游、趣味体育旅游和体育赛事观光所耗费的土地、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总成本为TC,令:TC=TFC+TVC
平均固定成本为:AFC=TFC/Q
其中Q表示因乡村旅游开发增加的旅游人数。
平均变动成本为:AVC=TVC/Q
平均成本为:AC=AFC+AVC
边际成本MC ,乡村体育旅游为增加一个顾客所耗费的净成本,即:MC=TC/Q=TFC/Q+TVC/Q
从理论上说,乡村旅游开发总成本为土地、资金和人力资源等综合函数:TC=f(L,C,H)
其中,L为土地成本 (Land), C为资金成本(capital), H为人力资源成本(Human Resources)。
2.4 边际收益估算。
(1)总收益(TR):指乡村体育旅游所得到的全部收入,也它等于顾客平均消费额度(P)乘以顾客数量(Q)即:TR=P・Q。
(2)平均收益(AR):指乡村体育旅游所得到的平均收入。它等于总收益(TR)除以顾客数量(Q)即:AR=TR/Q=P・Q/Q=P。
(3)边际收益(MR):指乡村体育旅游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所引起总收益的变动量。等于总收益TR对顾客数量量(Q)的一阶导数即:MR=TR/Q=dTR/dQ
3. 乡村旅游开发可行性决策分析
3.1 乡村旅游边际成本分析模型。
基于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理论,乡村旅游边际成本分析图1如下:
图1:乡村旅游边际成本分析图
现根据此图简要说明如何运用边际成本曲线来分析比较乡村旅游的边际成本变化,以针对某一具体区域的乡村旅游开发利用作出决策。
(1)当旅游顾客平均消费额度大于边际成本,即P≥MR 时,存在超额利润,乡村旅游开发决策应优先选择;
(2)当旅游顾客平均消费额度等于边际成本,即P=MR=AC 时,则盈亏平衡,但可以通过广告宣传、特色体育经营和优化管理等措施,提高盈利水平,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决策应慎重选择;
(3)当旅游顾客平均消费额度小于边际成本,即P=MR=AVC≤AC 时,则乡村旅游处于亏损阶段,应减少开发项目,回避风险。
为了解决乡村旅游开发项目优化选择问题,真正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战略目标,应根据区域乡村旅游具体情况选择实施。
3.2 基于边际成本理论的乡村旅游开发与研究对策。
依据经济学边际成本理论乡村旅游开发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小边际报酬递减系数。
关键词:企业网络 效率边界 交易成本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虚拟企业、外包、企业集团、战略联盟、企业集群等诸多形式来组织生产和交易活动。本文将这种既不同于市场也不同于企业科层的新型组织形式称为企业网络。企业网络作为一种处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形式。比市场节约交易费用,比企业节约组织成本。在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内企业网络是一种高效的组织形式。然而一旦超越了这一范围,企业网络就可能是低效率的,所以确定企业网络的效率边界就显得尤为必要。所谓企业网络的效率边界,其实就是指企业网络的规模应该有多大,企业网络应该将哪些经济活动纳入到网络中来,将哪些经济活动分离出去。目前。已有不少学者从交易成本视角对企业网络的边界进行了一些研究,如威廉姆森、杨瑞龙、芮鸿程、张文松等。
威廉姆森、杨瑞龙、芮鸿程等的研究还处于定性研究阶段,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资产专用性维度上:张文松等的研究已开始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转变,然而在他的研究中假设交易的边际成本随着交易的数量增加而且上升(即aMC1,Oq1)0)。这种假设与现实并非完全符合,因为由于规模经济的原因,随着企业产量的增加,其交易的边际成本可能先有一个下降阶段,然后才是上升。鉴于此,本文通过对这一假设做些修正试图进一步研究此问题。
二、企业网络的效率边界分析――一个交易成本视角
(一)几点假设
1 假设企业甲为模块集成商,其生产的产品是由若干个(至少两个)子模块组合而成。这些模块都为即插即用的(这意味着企业甲集成各子模块的成本很小,甚至为零)。
2,与企业甲进行子模块交易的企业有i个(其中,i=0,1,2……n),每个子模块提供企业只向企业甲提供一种子模块,但不同子模块提供企业可向企业甲提供同一种子模块。
3 随着i的增加(即企业甲将子模块生产活动的逐渐分离),企业甲的边际组织成本(MCf)呈递减。
4 随着i的增加(即与企业甲进行子模块交易企业的增加),企业甲的边际交易成本(MCm)呈U型。这是因为当i很小时(i=0除外,因为当i=0时,MCm=0),与企业甲进行交易的企业较少,而这些企业提供的子模块对企业甲来说是异质性产品,专用性较强,缺乏良好的替代品。又由于人类理性的有限,企业甲不可能与子模块提供商签订完全的合同,而子模块提供商又存在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所以,企业甲的MCm较高;随着i的增加,与企业甲进行交易的企业数目增加,不同企业可能向企业甲提供相同的子模块,这些子模块之间具有一定(或完全)的替代性,从而它们的专用性(对企业甲来说)有所降低,MCm随之下降:随着i的进一步增加,与企业甲进行交易的企业数目较多,这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子模块提供商生产的子模块之间的替代性在增强,这些子模块的专用性(对企业甲来说)在降低,这种力量使得MCm在下降。另一方面,由于i较大,所以企业甲寻找子模块提供商,并与其谈判、签约以及对其进行监督的成本将增加,这种力量使得MCm在上升。在这两种力量中,由于后者上升的幅度大于前者,所以MCm最终呈上升趋势。
(二)理论分析
根据科斯的企业理论以及前面的假设,我们对企业网络的效率边界进行分析。如上图所示,横轴(i)表示与企业甲进行交易的企业数目,纵轴(C)表示成本。向右下方倾斜的边际组织成本(MCr)曲线与“U”型的边际交易成本(MCm)曲线,相交于E1和E2两点。
在E1的左边(准确地说应该是当0
在点E1处,MCr曲线与MCm曲线相交,即MCf=MCm。根据科斯的企业理论,这一点也就决定了企业甲的边界,即“在边际上,企业内的组织成本将等于另一个企业内的组织成本或通过价格机制‘组织’交易的成本”。同样,在点E2处,MCr曲线也与MCm曲线相交,即MCr=MCm。为了与点E1处决定的企业规模或企业边界进行区分,我们不妨把点E1处决定的企业规模称为“狭义企业”边界,把点E2处决定的包括网络功能在内的企业规模称为“广义企业”边界。
而在点E2的右边(即i>i2时),MCr曲线位于MCm曲线的下方,即MC=>MCr。这说明企业甲试图通过在较大的市场上、在众多的子模块生产企业中搜寻并购买其所需的子模块的成本较高,即企业甲通过市场(或价格机制)这种方式组织生产的效率太低。相反,如果企业甲选择与相对较少的几个子模块供应企业进行合作,即采用“广义企业”(企业和企业网络的总称)这种方式来组织生产则能提高效率。
如前所述,点E1决定的是“狭义企业”的边界,点E2决
定的是“广义企业”的边界,“狭义企业”的边界与“广义企业”的边界共同决定的这个边界就是企业网络的边界。在E1的左边,MCmMCr,所以,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即(狭义)企业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在e2的右边,MCm>MCr,通过市场来组织生产时,由于边际交易成本随着企业数目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大于企业的边际组织成本。所以,只有缩小市场的范围,才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组织效率。而在E1与E3之间,MCm曲线总是位于MCr曲线的下方,即MCm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可供企业甲选择的组织方式有三种:一是所有子模块都自己生产:二是通过合作与子模块生产企业建立企业网络;三是直接从市场上购买其所需的子模块。如果说第一种组织方式是利用权威机制来组织生产,第三种组织方式是利用价格机制来组织生产,那么第三种组织方式则是权威机制与价格机制的一种有机结合。
三、结论及启示
关键词:城市设计导则;多元性;动态性;民主性;法制性
1 城市设计成果的内容组成
业内对城市设计的成果并无统一规定,从各设计院近年参与城市设计提供的成果内容来看,基本上可以归为文本说明类和设计图则类。
1.1文本
1.1.1设计政策
设计政策是现代城市设计的主要成果之一,它既包括设计实施或投资程序中的规章条例,也是为整个操作过程服务的一个行动框架和对社会经济背景的一种响应,是一种保证城市设计的图纸文本转向现实产品的设计策略。这种设计政策一般由城市设计人员提出,最后体现在有关城市条例和法规之中。
城市设计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与现行规划法规和运行体制的结合。如在美国,至今已有1000多个城市实施了城市设计制度与审查许可制度。虽然美国并没有专门的城市设计法规,但有关城市设计的政策和法令研究却很普遍。
1.1.2城市设计导则
城市设计导则是城市设计最基本也是最富特色的成果形式(也称之为设计准则)。由于城市设计以公共利益作为设计目标,因此为了控制不同的机构和民间开发者的城市开发活动,在开发设计的评价和审核时,就必须以遵循城市设计目标和城市设计导则为标准,通过导则来保证开发实施的环境品质和空间整体性。亦即对城市某特定地段、某特定的设计要素(如建筑、天际线、街道、广场等)甚至全城的城市建设提出与整体的综合设计要求,因为城市设计政策和规划还不足以驾驭城市空间环境中的特定要素。
1970年,旧金山城市设计计划在实施中曾遇到一些困难。这使人们感到,若不将计划翻译成特殊的设计准则,就难以保证城市环境在微观层次上的质量。于是,1982年该市制定了中心区设计准则。它不仅包括形体项目,而且还有一套引申出来的、包括七部分的附录及进一步的解释准则。
从准则的表达性质上讲,又有两类,一种是规定性,一种是实施性的。规定性的准则是设计者必须遵守的限制框架,如在某地段规定建筑的容积率为10,则所设计的楼层面积不得超过基地面积的10倍;而实施性准则则不同,它为设计者提供各种变换措施、标准及计算方法,所以,它不再说容积率是多少,而是指定这一地段设计中开敞空间和环境所需达到的阳光数量,以及建筑物和开敞空间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容量,至于建筑容量、高度等则不限定。实施性准则的优点在于把标准化的量度应用于所有的设计地段,但并不要求对该地段产生标准的三维空间形态,因此,形式是多变的,它比规定性准则更富有设计创造潜能。
1.1.3维护程序
这是现代城市设计特有的成果形式。在为数不少的实例中,起初城市设计搞得较好,但使用几年后,环境就大为逊色,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维护和监督管理程序。
维护程序体现了现代城市设计的动态性、过程性和整体性。在过去,设计一般只关心新的创造,忽视了为维护和管理而设计,误以为城市管理机构和使用者负责,但事实上,有关管理机构对此并不重视,有时他们重视维护公共空间,但也需要来自公众的合作,其中不少维护措施本身就是城市设计的基本内容。如在外部空间设计一系列铺地、花坛、凳椅、栏杆等小品,这不仅是空间景观艺术的要求,而且是维护环境所要求的。显然,维护程序比一般人认为的复杂的多。
1.2图则
城市设计图则是将城市设计内容用图形文字和数据表达,以便对城市用地空间环境进行全覆盖的控制管理。它包括总图、分析图和各指标要素控制图等几部分,以便与规划一道对城市空间环境进行既严格又便利的实施管理。总图是城市总体综合设计在图面上反映,它包括道路、绿化、地块界线与编号以及综合要素控制汇编表等内容;分析图是各个控制要素体系之间的关系分析、一般包括用地形态分析、视觉景观分析、交通系统分析、步行空间分析、绿化系统分析、历史文脉分析及其他重要的分析等;各指标要素控制图是总图中重要控制要素在图面上的展开和具体表达。
一般来说,整体城市设计的成果主要构成包括设计政策、准则、说明和相应的图则。例如上海陆家嘴城市设计成果包括设计政策、设计准则和设计方案等三部分;局部城市设计构成主要包括准则、说明和图则。
编制城市设计图则时必须以城市规划为基础,其地块界线可与城市规划用地界线保持一致,亦可视具体情况进行适应性变动,但两者必须协调起来,避免互相矛盾。
2 城市设计成果编制的基本特点
2.1多元性
城市设计是由多种力结合,共同参与作用的结果,这些力的来源包括设计人员的思维方式和对城市设计的基本认识、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艺术修养、市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方法、投资商的个人喜好和对公众利益的尊重以及社会本身的政治经济环境等。城市设计成果编制的基本特点就是试图适应、协调多种力的关系,尽量避免各种力的冲突和矛盾出现,使之达到一种最优的组合结果,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
随着城市设计学科的深入发展,设计创作和管理实施组建成为其工作内容与方法的两个方面,而且作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直接指导城市设计的实践。实际上,城市设计既是一种对设计的管理,也是一种对管理的设计,城市设计同两者紧密联系。从行为科学角度来看,城市设计活动具有一般设计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如创新思维、产品思维、类型思维和黑箱思维等,从管理科学角度上讲,城市设计对目标、计划、组织等要素也同样重视,如目标导向、计划先行、组织协调与政策控制等环节。
2.2动态性
城市设计不仅是由多力作用的综合性结果,而且处在一个连续不断发展过程之中,从而导致了城市设计不存在一种终极蓝图。社会在运动,城市在发展,各种驱力因素亦相应在变化,城市设计不是在一张白纸上勾画理想蓝图,而是象复写纸一样在城市原有形态基础上不断重塑复写创造,因此这种过程性需要我们对原有环境给予重视和尊重,尽量避免打破原有城市社会网络骨架,并给发展留出广阔的天地,这种时间维度的适应特性决定了城市设计成果的过程性特点。
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意图通过政策引导逐渐趋于最终目标,其中具象的“产品”与“过程”穿行。城市设计的“触媒”理论就是针对城市设计这种“产品”、“过程”交替出现的引导方式所提出来的。触媒理论认为,城市环境中的各个元素都是相互关联的,这种关联不仅仅存在于外在的视
觉形态方面,也存在于内在的经济联系。如果其中一个元素发生变化,它就会像化学反应中的“触媒”一样,影响或带动其他元素发生改变。
在设计过程中,由政府启动的,用作触媒的先期建设项目往往具有可视形象,具有“产品”特征,能够激发或限制城市某一特定片区内建设活动的发生或者影响建设速度的快慢,进而影响城市设计的“过程”。例如,在美国圣保罗市下城区开发设计中,为了启动对下城区的开发,由政府提供“城市开发行动资金”,成立了“下城区再开发管理局”,集设计、融资、管理于一体。先期进行开发计划研究,吸引开发商投资,他们通过空中步道、GA LTl-ER广场、大众公寓和滨河公园等“触媒”产品的先期建设引导整个开发过程。
2.3民主性
城市设计不只是由某些专业人员及行政权威人士独掌的一门高深学问,它所蕴含的大众性、市民性的特点需要广大市民、各种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参与,而且亦只有这种参与才能给城市带来活力和振兴的机会。
当代城市设计中,公众参与的范围已经越来越大。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公众参与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例如,在国内许多大城市的重要城市设计项目其方案的评选工作已经采用了网上公示以及市民网上投票等公众参与形式。城市设计的关注人群已经不仅限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政府、开发商、公众这三方的利益群体,而扩展到利益群体与非利益群体、使用者与非使用者、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
现在国外许多旧城复兴、旧城改造就很好地考虑了市民参与的因素,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日本高山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改造和横滨市的城市创造运动,其城市设计成果本身就是市民和其他各方面协力参与创造的结果,因而环境极佳,民众喜闻乐见,真正具有一种城市家园的感受。
2.4法制性
城市设计成果编制极为强调其自身的法制性,这不仅表现在文本表达用政策和准则等形式构成,而且其内容应符合法制管理建设的要求。
任何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城市设计活动都是在某种建设法规和条令下进行的,也都伴随有相应的改善、调整原有立法的活动。
2、 答辩地点及委员会组成:机械实验室,见各分组名单。
3、 答辩流程:
1) 答辩委员会组长宣布2009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会开始;
2) 答辩委员会组长宣布答辩委员会组成;
3) 答辩委员会组成宣布答辩用时安排:
答辩时间一般为每人30分钟左右,其中:
学生介绍毕业论文(设计)15分钟
答辩委员会和听众提问及学生回答问题10分钟
答辩委员会成员无记名给出答辩成绩
宣读导师评语、评阅人宣读评语3分钟
学生致谢2分钟
4) 按预定学生顺序进行答辩。
5) 每半天答辩程序完毕后,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暂停,并通知后面的答辩时间和地点。
6) 全部学生答辩完毕,答辩委员会应进行最后总结评议,形成各学生答辩决议,确定学生答辩得分和最终总评得分。
7) 答辩秘书最后填写答辩记录、答辩决议、答辩总结,答辩委员会组长签字认可后上交院教务处。
4、 注意事项:
1) 各答辩秘书注意在每个学生答辩完成后,收齐论文(检查是否有大图)及相关附件、论文电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