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目一学习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策略 研究 经验 策略
一、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与媒介,所以做好教材教学,对于学生的数学培养意义重大。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如学习比例应用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将配液加水或加盐的实验操作活动:“要把10%盐水50千克,配制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通过精确计算,动手测量得出使盐变多(加盐)或使水变少(蒸发)的规律。再如在学习“百分数意义”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3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其中2/3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1/3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看到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人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例如,在讲授“利息”的知识点后,笔者安排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自己做一次小小会计员”,让学生去银行了解现在的利率,然后让他们把积攒的零用钱存起来,怎样存最合算?这样的作业学生极有兴趣。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此次活动.还可以是对学生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实现教知识和育人的统一。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一、 小班化导师制
学院在培训前即对学员组织了考试。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分班,班额基本在15人左右,合理的分班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使学员学到得更多。同时小班化使教师能更好地关注每位学员,使学员之间更为充分地交流,更为主动地参与课堂,较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每个班级、每个阶段学业的授课老师相对固定,在五周学习期间,每个班的授课教师为2位左右,负责不同内容或主题的教学,相对固定的班级导师可以使教学主题更为深入,交流更为顺畅。不同的导师又可以使学员接触不同的教学风格,学习的层面不至于太狭窄,五周时间2-3位班级导师的设置是较为合理的。在英学习期满,学员通过测试能获得两份证书,一份为吉尔福德学院的结业证书,一份为剑桥大学教师水平考试的等级证书。其中剑桥的等级证书是国际公认的证书。国际证书的考试可以促进学员的学习,并较为客观地衡量学员的真实水平。
反观目前我们的教师培训,班额少则50人,多则上百位。仍是以教师讲、学员听的传统讲座形式为主,教师、学员之间几乎没有互动,学员对课堂的参与度小。并且培训期间的课程安排基本以每位授课教师半天的讲座为主,不利于授课教师对主题的深化。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培训效果,妨碍了培训目标的达成。
二、 课程的设置
这次笔者参加的是语言培训项目,吉尔福德学院的课程设置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此次培训的课程,课堂与体验相结合,既有提高教师语言水平的语言训练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教学法学习等在课堂内完成的科目;又有了解英国国情和人文地理的游览项目,如:赴伦敦等有代表性的城市观光;还有各种风土文化的体验活动,例如英式下午茶、Crazy Golf等活动。这些体验项目虽然数量不多,但使学员们走出课堂,深入当地的社会生活,对目标语言国有了更多的了解、更感性的认识,对回国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反观我们的培训,仍是集中在课堂进行,学员的学习以听课记笔记为主。我们的培训项目如能真正做到动、静结合,课堂与体验结合,课程设置更丰富、更深入,培训效果也许会更好。
三、 培训地点的选择与生活安排
培训地点的选择也很重要,吉尔福德学院所在的吉尔福德镇是伦敦的卫星城,自古就是伦敦的门户、防守要塞。1793年城镇即有了完整的规划,而且建筑保存完好。除了拥有和英国其他地区同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更有伦敦富人区的良好社会治安和秩序,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个安全宁静、文化氛围浓厚的地区,有利于学员静心学习与体验。同时,吉尔福德学院对学员生活的安排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学员先集中居住在Hostel两周,然后分散到当地住家。先集中,有利于消除学员在异国他乡的紧张感和孤独感,有利于营造团结乐观、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后分散,可以帮助学员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深入当地生活,提高语言技能。为了使学员更好地在当地学习和生活,学院国际部编制了两套多达54页的学员手册,大到当地法律法规,小到酒吧特点,从到达时的交流沟通到离开前的注意事项都有详细的指导。可谓是在英国学习、生活的宝典,对学员们能顺利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很有帮助。我们目前的培训工作也编制了较好的学员手册,但更多关注的是课程设置和对学员的纪律要求,如果能增加一些人文关怀、历史文化的了解,会使手册更为充实丰富,更好地帮助学员顺利完成培训任务。
四、 学习氛围的营造
此次培训给我印象很深的还有学院在学习氛围营造方面的努力。教室分为固定教室和机动教室,每位教师在授课期间都有相对固定的教室,教师会根据教学布置教室。进入教室,学员会看到琳琅满目的学习材料,不仅有教室的学生守则、教室守则、各类考试信息,还有日常交流用语、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以往学员的作业等等,在教室里很难发现空白的墙面。同样的情况也体现在走廊、厕所等公共场合,最大化地营造了学习氛围,使学员触目便是学习材料,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每期培训班,我们都可以用学员须知、与培训学科相关的知识材料、学员心得作业布置教室,以达到教育的最大化。
关键词:法学教育 英国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96
英国法学本科教育的起点大致与我国相同,是基础性法律教育。英国作为典型的英美法系国家,其法学教学建立在判例法的基础之上,重视实践性。
1 英国法学教学方法分析
英国大学本科的学习标准由英国事务律师协会(The Law Society)和出庭英国律师协会(The Bar Council)制定。法学院仍有较大的自设置课程。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形式,如,主讲课(Lecture)、导师辅导(Tutorial)和其他案例教学方式。
1.1 主讲课
主讲课听课人数较多(30-60人)。上课前,教师会提前给学生发放学习材料(handout),包括教学大纲、相关案例名称、法条、阅读书目、思考问题等,要求学生做好预习的准备。主讲课并不过多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上课时,学生主要是听课记笔记,教师在每堂课结束前留出一定时间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课程内容主要讲解基本理论、学者学说和判例等。
1.2 导师辅导
辅导课人数较少,通常为7-8人一组,采用圆桌讨论的方式,每个上课的学生都会得到充分的关注。导师辅导的形式灵活多变,包括组织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互相辩论,提交简短的报告或发表事先准备好的演讲等,教师主要负责引导和点评。辅导课的目的是促进和加深学生对于课堂讲授中所学内容的理解,给予学生更多主动权,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1.3 其他案例教学方法
通过开展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接触法院判决的真实案例,阅读法律文件等方式培养学生调查、谈判、诉讼、辩护、审判等法律实务技能。
2 英国法学学习方法分析
由于英国法学没有指定具体的教材,学生主要根据学习材料的指示选择参考书目。由于每门课程的参考书目有数本之多,图书馆就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主要地点。高校十分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检索、复印、打印设施非常齐全,而且免费出借笔记本电脑,考前通宵开放。学生除了有个人独立完成的作业外,还有3-5人合作完成的小组作业(group work)。图书馆提供进行小组讨论的小自习室可以提前预约。学生集体讨论,共同完成作业的方式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相帮助,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对我国法学专业教育的启示
3.1 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法学教材偏重理论原则和法律条文。案例主要用来辅助法律条文的理解。授课方式和英国的主讲课类似,采用讲授法大班授课。但在英国,课前预习通常强调的比课后复习还重要,而我国学生在课前缺乏充分的准备。虽然多数教师要求课前预习或在学期初发放参考阅读书目,然而效果相去甚远。教师提前下发的学习材料应当包含有针对性的预习指导,如,课程大纲、教学目标、授课方式、学习方法、思考问题、相关案例、参考文献等。参考文献应明确到具体的章节或页码范围,以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更有效地进行课前准备。
我国近年来各高校法学也开始试行导师制,逐步开始凸显成效。我国的导师制主要是将学生分组并指定辅导老师,每组人数比平常上课大大减少。通过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见面座谈、电话沟通、E-mail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科研、就业、身心健康等多方面进行关注和辅导。然而,由于我国的导师制并非是针对某门课程设定的,而是针对一组学生的整体学业安排的,且没有安排固定课时,很难确保与教学进度相符,效果有限。
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与法律职业缺乏良好的衔接,法律职业教育大多停留在以通过司法考试为目的,而非系统的、专项的职业化教育。模拟法庭的教学方式因班级人数过多,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收效甚微。对此,高校可开设法律实务专业选修课,由具有法律实务经验的教师或专家担任,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选择该课程。
我国的法学考核的方式过于机械化。主要采用闭卷考试,学生的复习方法主要是知识点的背诵。题型主要有名词解释、填空、判断、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等。这种题型考察的主要是学生的记忆能力,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对此,可以借鉴英国的命题模式,采取必答题与选答题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分别站在诉讼双方的不同立场作答,鼓励分析不同学者的观点,使答案多样性,更贴近实际需要。采用小论文考察的科目,严禁抄袭,不设定标准答案,鼓励学生的原创性和创新性。
3.2 学习方法的引导
引导学生改变单一的背诵法,鼓励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例如,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比较不同学说的观点,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法。通过辩论、模拟法庭,普法宣传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调查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通过完成小组作业的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多表达的机会,增强团队协作,弥补大班上课的不足。
我国的法学教育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改革方法,借鉴其他国家的教学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寻找我国法学教育适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勤华.英国法律发达史[M].法律出版社,1999.
[2]G, John T. Of Moots, Legal Process, and Learning to Learn the Law, University of Miami Law Review [Z].1983.
[3]霍宪丹.当代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上卷)[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4]张丽英.英国的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及其借鉴[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易思学习法的特色是:把科学先进的学习理论通俗化,把顶尖学生的学习秘诀大众化,把千头万绪的学习活动流程化。
易思学习法的目标是:让快速成功的学习理想成为现实,让普通学生的人生未来同样精彩。
易思学习法的最高宗旨是:开发学习潜能,知识改变命运。
书越读越薄
我们经常听老师说“书要越读越薄”。大多数老师在说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都能轻而易举地将许多相关的例子头头是道地讲出来,因为老师已经把教科书钻研透了,做到了“书越读越薄”。对此,我们常感到不可思议。虽然老师达到这个水平是经过3年、5年乃至10年、20年的积累的,但是,我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可以通过一年半载的学习接近老师的水平。
当我们学了5~8个记忆单元之后,就要进行尝试回忆,把这些零散的记忆单元整合为一个大记忆单元存储起来,再继续学习新的内容。如此循环,将这些整合过的单元进行更高层次的整合,就形成了知识越学越多,低层次的记忆单元越来越少的状态,也就达到了“书越读越薄”的境界。
知识的“懂”和“通”有质的差别。如果你对某个知识点理解了,那只是“懂”;如果你能把一个个知识点用一条线串联起来,并能说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那才是“通”。由“懂”到“通”通常要经过3个阶段,我们称之为知识整合的3个阶段。
对学习来说,整合知识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套知识整合流程,而且他们总是坚持不懈地做好知识整合工作。而一般学生则没有意识到知识整合的重要性,或者只是偶尔为之。
在总结了大量优秀学生整合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易思学习法提出了一套科学的知识整合流程:单个知识点的整合――知识条理化――知识网络化。
单个知识点的整合
一些同学可能对“知识点”这个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通常来看,一个知识点大致可以从4个方面来理解:文字性的表达方式、字母表达式或数学公式、图形或图像、典型例题或性质。
单个知识点整合的步骤:
第一步:通过精看课本,认真听讲及认真做实验,完整理解知识的4个方面。
第二步:运用默想、放头脑电影等方式回忆知识,直到能一次性完整地复述知识。
知识条理化
一个知识点往往包含多个相类似的知识点,例如数学的集合中包括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等同类型的知识点。除此之外,一个知识点还有许多相关联的知识点,例如英语的非谓语动词总是和不同时态、不同语态的知识相关联。知识条理化的目的,就是能一次性完整地回忆出相类似的知识和相关联的知识。
知识网络化
把知识网络化是为了把知识融会贯通,使得触及一个知识点,就能快速提取出相关的一连串知识。如果说知识条理化是按照编书人的思路进行前后知识点的纵向联系,那么知识网络化就是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知识点多向联系,使知识变成一张网络,从一个网可过渡到其他任何一个网,只不过知识点之间的距离有的长一点有的短一点而已。知识网络化的重要方式包括:不断运用新的标准对知识进行分类,研究知识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和相互转化的条件。
――用一种新的分类标准来整合知识。
在考试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题目我们感到陌生,不知道如何解答。但是,一看答案就会恍然大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我们没有在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如果我们曾经把这些知识归为一类,考试时就能很快地回答出来。所以,每次用新方法对原先的知识进行分类时,就是对知识进行新的整合。分类做得越多,知识整合程度越高,用起来就越灵活。
――找出知识点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和转化条件。
例如,我们常常将英语的“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混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就是“动作都完成了”,但它们之间又是有差异的,一般过去时表示动作发生过,现在完成时强调过去动作对现在的影响。同一个时间既可以用过去时表达,又可以用现在完成时表达。比如:“You joined the army three years ago.”和“You has been a solider for three years.”表达的就是同一件事情。
英语如此,数理化也是如此。以数学的集合为例:交集、并集、补集这几个知识点之间有不同点,但是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
总之,对于不同的知识点,我们既要清楚它们之间的差别,又要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了解它们之间是如何转化的。这样,我们才能对知识进行更好的整合,才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
运用间隔交替法学习
间隔交替法,就是把不同性质的材料或事物按时间分配,间隔交替进行记忆的方法。
间隔,主要是指时间上的间隔。
这种方法在工作学习中到处可见,大家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它。比如,45分钟为一节课,课间休息10分钟;课程表上的文理两科总是交叉安排等等。
交替,主要是指学习材料的交替。
实验告诉我们,长时间单纯地识记一种材料,效果十分不好。因为具有相同性质的材料对脑神经的刺激过于单纯,时间过长,被单一信息刺激的大脑响应区域很容易负担过重,由兴奋状态转为保护性抑制状态。如果适时换一种学习材料,就能转换兴奋中心,消除抑制,提高记忆效果。
安然是一个很有计划的学生。在复习的时候,她规定自己早上看文科类科目,集中精力记忆一些必须背诵的东西。下午精力稍差一些,就复习理科科目。
赵刚平时不用心学习,复习的时候却着急了,上午学数学,下午还学数学,后来竟然累得趴在桌上睡着了。
东东的桌上虽然也摆满了资料,但他一会儿学数学,一会儿看英语,一会儿和同学讨论化学,一会儿又带上耳机练听力,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的大脑同身体一样,也有精疲力竭的时候,刚开始可能很有精神,可是时间长了,不免疲惫,以至于神经麻木,什么东西也看不进去了。
要想更有效率地学好各个学科,就应该运用间隔交替法进行学习。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运用好间隔交替法呢?
身体要休息,大脑也要休息。要想使大脑长期有效地运转,必须让它有规律地休息。
对于学习而言,最好一门课只学20分钟,然后转到与这门课截然不同的学科,而后再回到原来的学科,让大脑均衡地运转,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先用20分钟学数学,紧接着用20分钟学语文。
有些同学在复习的时候,整个晚上都啃着教科书和模拟试题,一直熬到凌晨。他们看起来很用功,但是他们的大脑已经很疲惫,失去了兴奋点,再多的东西也学不进去了。
要提高学习效率,就不要盲目。你可以把几种文理科的复习安排在一起,还可以在复习中间休息一下,听听歌,弹一首曲子等等。你也可以把一本小说或诗集放在身边,在学习数学课程的时候,每隔20分钟就看看这些书或弹弹钢琴,让大脑均衡运动,充分发挥其功能。
间隔交替法运用得好,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若不善于运用这种方法,只会事倍功半。
错误不能重犯
一错再错是大错
数学老师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数学学习能力,每天早自习都要做一些简单的小测验,成绩排在最后的10位同学,放学要留下来打扫教室,以示惩罚。
李建最讨厌考试,只要一听到考试两个字,就不由自主地头疼起来。
第一次测验,他只答错了2道题,不用留下来打扫卫生。李建心中很得意:原来老师出的题目也难不到哪里去,看来以后根本不需要担心了。
隔天,李建在测验中又错了类似的两道题。他心想:又是两道题,如果出了其他类型的题目,可能就满分了呢!
老师开始宣布最后10名同学的名字:“丹丹、李建……”
李建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被留下,难道其他同学全都考了100分吗?我只错了两道题而已啊。
第三天,李建仍在名单之内;第四天,李建又错了两道题……
数学老师将李建请到办公室,问他:“你知不知道为什么你只答错两道题还需要打扫卫生?”
“不知道。”李建说。
“如果你认真检查一下这几天的考卷就会发现,你连续答错的都是同类型题目。一错再错是大错!就算考了90分,也是不可原谅的!”
李建恍然大悟。
老师又说:“今天回家后,把答错的题目反复看3遍!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了,知道吗?”
李建心服口服,回家后,把答错的题目写在一张大纸上,贴在最显眼的地方,告诫自己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检讨是成功之母
有教育学家指出:一个病人如果不知道自己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即使吃再多的药,也不一定能康复。而一个学生如果不知道造成自己成绩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那么即使他再怎样用功,成绩也不一定能提高。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出现了小的错误,如果不及时检讨改正,就会酿成大错误,那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学习也一样,平时的小错误被忽略,到了考试的关键时刻,就可能在“小问题”上丢大分。
很多同学在遇到以前答错的题目或类似的题目时,都有重复犯错的倾向。原因是大部分同学过分在意分数,而忽略了寻找出错的原因。因此,在平时的学习或考试中若有答错的题目,应该认真分析、检讨错误的原因。最好能准备一个小笔记本,用来整理那些错误的或者没有答好的题目。若是能归纳整理出容易出错的相关信息,效果会更好。
全面发展――克服偏科
小雨的成绩一直很优秀,她特别喜欢文学,所以语文成绩尤其出色。可是,自从上了初三后,她觉得对数学力不从心了,因此越来越讨厌数学,宁可看一些文学作品,也不愿意去做数学题。结果数学成绩越来越差,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小雨非常苦恼,她的父母也很焦急。
其实小雨并不是唯一的例子,在她们班,还有好几个偏科的同学,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害怕的科目。有人说:“我根本就没有数学头脑,一看到数学就头晕,更别谈考试了。”有人说:“我就害怕英语,那些单词老是记不住,还有语法,怎么也想不通。”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弱项,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你可能喜欢学英语,而害怕学数学;她可能喜欢学数学,而害怕学英语。
要想征服自己所讨厌的学科,必须找到造成厌恶这个学科的原因。造成偏科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该科目的能力较差,其次是因失败而产生的自卑感,再则就是教师、家庭、朋友等的影响。
偏科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会在知识上产生缺陷,出现“跛脚”现象。比如有的人不喜欢学语文,导致工作后连一个简单的说明都写不好。
二是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因为各门学科是相互联系的,少了任何一科都会不协调。
克服偏科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易思学习法为此提出了几条建议:
第一,反省成绩不好的原因并写出具体的改进方法。
第二,总结成功经验。现在的劣势科目,以前可能不是,请写下当时学习这门课曾用过的好方法,哪些方法现在仍然有效。
第三,借鉴优势科目的学习方法。
第四,向尖子生学习。你可以观察那些成绩好的同学的学习方法与你有何不同,也可以向他们讨教。
克服恐惧感和自卑感
当你害怕某事时,并不能说明你缺少这方面的能力,只能说明你缺少解决这方面问题的经验,或者你有这方面的才能,只是由于害怕而发挥不出来。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许多潜能,有的人有演讲的潜能,有的人有写作的潜能,还有的人有绘画的潜能。
你是不是只爱学语文而不爱学数学?你是否总是把英语题放到最后做?如果是这样,一定是你的恐惧心理在作怪。其实,潜能如果能释放出来,就是不同寻常的才华。
失败常常会引起我们的恐惧,在恐惧的支配下,我们会逃避做某些事情,从而令我们对自己的潜能视而不见,即陷入失败――恐惧――忽视潜能――潜能受阻的恶性循环中。天长日久,我们就会认为自己绝对无能,绝对不是这块料。
那么,我们的潜能是如何因恐惧而受到阻碍的呢?
首先,恐惧阻止我们尝试。
其次,恐惧影响我们评价自己的客观性。
再次,恐惧使我们试图逃避现实。
【关键词】激励机制;课堂教学质量;奖励机制
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关于如何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是一个热门话题,因为教学质量不仅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而且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所以提高教学质量永远是高[1]等学校工作的主旋律。在众多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为,教学计划中大部分学分和大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都用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不但是传授知识的殿堂,而且是培养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环节的基础。但是搞笑的课堂教学普遍面临一些困难,结合现代科技的现代教学方法运用,可是减少,科技发展加速,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在困难重重的当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认为一个好的激励措施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好方法之一。
1 教学激励的过程分析
教学激励的定义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激励理论的一般规律,来取多种措施与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其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高效自主地进行学习,以获得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教学激励的过程。首先,激励必须有未满足的需要。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需要是什么呢?是求知欲吗?影响学生内心学习需要的因素有哪些呢?作为教师和教学工作者,当了解了这些因素以后,就可以对症下药 ,努力创设一定情境或是提供其他服务来为学生制造这种未满足的需要。然后,当学生有了这种学习的需要以后,内心就会产生需要学习的一种紧张度。这种紧张度最终演变成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有多少未满足的需要,他的内心里就有多么想要学习[1-2]。这种未满足的需要就成为了学习动机。最后,学生有了学习的动机,必然会采取一定行为来满足这种学习需要,最终达到降低之前的紧张度的一种平衡状态。
2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对于教师来说看准适合的契机,顺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尤为重要。以下对影响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内部条件因素的分析:(1)学习需要,新的学习需要首先产生于好奇心。从好奇心 这一点出发,为了引发学生新的学习需要,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设置特定情境、使用多媒体材料等多种方法,使教学内容变得[2]丰富而有趣,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好奇。(2)影响学生学习需要产生的另一个常见因素是教师使用的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教师如果在普通课堂授课的基础之上能够灵活运用图画、幻灯、录像、实验演示等各种媒体因素,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转换,能在课外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或学科小组活动,也都会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产生直接的学习兴趣[3]。
3 实施奖励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一个好的激励的实施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激励机制的实施应该遵循以下几点:(1)自然性原则是指在实施激励的时候要遵循人的本性,做到自然地、不刻意强求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顺其自然 是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之一,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一向主张无心而为,顺其自然、天人合一,即一切事情的发展都要顺其自然,都要符合其原有的自然规律。在教育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必须要遵循着 自然 的规律,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 自然适应性原则,指出教育要遵循人文主义的思想。他认为,教育要自然,要符合人的天性,要遵循人自然发展的规律。在激发学生学习灵感和学习热情是也要自然地按照人的本性来实施。这一原则充分体现了人性的观点,体现了出教育的人文关怀。(2)理解性原则这里的理解 指的是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目前的状况,对本科目的热爱程度和期望程度,以及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的构成结构、内外在学习因素、个人需要和志向。(3)有效性原则教师所实施的激励措施必须是有效的,必须能够协助学生把当前的教学主题与过去、现在的经验以及未来的预测进行结合和联想[5-6]。
4 总结
根据以上分析和说明,在教学中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教学效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是整个激发过程的主导,在上述策略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认真把握课堂进程。在熟练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展开有技巧的讲解,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好奇心、评价等有效策略来激励学生。在双语教学课堂实践的过程中,作者发现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导致教学的效果不明显,达不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动机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7]。因此,笔者根据学习动机相关理论,深入分析研究,提出了可以具体实施的激发学生兴趣的策略。在已有的激励研究中,已经有很多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们对此提出很多建议,但是不同学科的内容在双语环境下需要的激励策略也有所不同。因此策略研究是一条任重道远的路,需要跟多研究者积极投入,为学术做跟多贡献。
【参考文献】
[1]曼W・波特,格雷戈 A・比格利,等.激励与工作行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9.
[2]朱峰.双教学中的激励制研究[J].中国电子教育,2008(3):64-67.
[3]杜德栎.论教学激励时[J].现代教育科学,2002(9):43-43.
[4]张承芬,宋广文.心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65-169.
[5]皮连生.学与教的心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9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