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狡猾的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父亲跟他提起时,他只是看了看名字就同意了
婚礼举办得格外隆重,数百家企业高层到场庆祝,新闻媒体争相报道
他看着眼前披着婚礼的外衣举办的商业酒会,觉得父亲有点过分了,不过他也不甚在意,只是微微皱了皱眉
视线扫了扫眼前的妻子,没想到她竟然比自己还淡定,脸上标准式的微笑,好像戴着一层面具,不过,不可否认,她真的很美,即使自己知道这笑里面虚假的成分有多少,也依然会被她迷惑,仿佛要深陷其中,不可自拔,他突然意识到她或许还是个演戏高手
婚后生活平淡如水,他和她除了在公共场合装装亲密,私底下俨然两个陌生人,他不爱她,她也不爱他,彼此心知肚明,他时常带女人回来过夜,刚开始她还有一丝不舒服,后来已经见惯不惯了,他甚至觉得他即使当着她的面和别的女人亲热,她也能如泰山崩于前不动声色,他看得出来她在家里是有多么的养尊处优,自尊心强得就像一个高高在上的公主,而这么一个过惯了公主的生活的人,受到这种侮辱竟然能够忍得下来,他不知道她是聪明呢?还是别有用意…
时间流逝,他和她依然靠着一张纸联系在一起
他在声色犬马的世界里玩得久了,总觉得日子过得索然无味,不知道什么时候起,那个冷冰冰的家,却让他觉得无比向往,可回到家中看到她,他又总觉得似乎缺了点什么
后来,他认识了一个小女生,小女生喜欢他,崇拜他,想和他在一起,说要为他洗手做羹汤,他只是笑笑,却不拒绝,他不爱她,可她身上有种东西吸引着他,他把她当女儿一样宠着,却没想到,自己会被这个表面看似单纯的小女生给设计了
当她站在他面前告诉他,她怀孕了,他第一反应是,打掉!想了想,又犹豫了,他没想到自己会回家把这件事告诉她,他观察到她的脸上终于有了变化,不再是那做作,虚假,让他觉得遥不可及的微笑,他知道,她生气了
第二天,他决定,好好跟女孩说,劝女孩把胎打了
第二天,早餐桌上,她递给他一纸离婚协议书
第二天,他第一次在家里发火了,暴跳如雷,在平静的她面前,他感觉自己像个傻子
最后他还是签了
最后,他还是决定和小女孩结婚了
咖啡厅里,她一个人看着报纸上的报道,泪流满面,他不知道,她的婚事,是她求来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由衷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牺牲的的道德情感。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最基础的美德。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他们。"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爱,它是世上最崇高、最理智的爱,没有这种爱做基础,就发现不了学生中真、善、美的东西。
"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育因素,可以说是事关教育成败的心理基础。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着意知觉对方,有意或无意地寄以期望,对方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教师对学生表示好感,学生就会在学业、品德、习惯方面表现进步。教师如果对学生表示厌恶或失望,学生心理就产生负效应,表现为退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某些教师尽管很负责、很辛苦、很周到,却得不到学生的欢迎,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为什么这些教师会"事倍功半"呢?原来一个不爱他的学生的教师,很难获得好的教育效果,也很难成为一个好教师。因为爱是教学中的催化剂。
反思这十多年的教育、教学时实践,我也曾尝过"爱"的甜头。
章某,男,13岁,小学六年级学生,大大的眼睛,红朴朴的脸蛋,长得十分机灵。但由于好动,经常惹是生非,常令家长、教师头痛不已。主要表现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纪律,晃椅子、玩东西,讲空话……但老师批评或暗示后有一定效果,但持续时间不长。课间精力特别充沛,好搞“恶作剧”,爱捉弄别人,今天打破了黑板,明天敲碎了玻璃。平时个性倔犟、脾气暴躁。对人不和悦,人际关系极差,喜欢争强好胜,常因小事与人争执,时常与同学打架,欺侮弱小,每星期都有打人的记录。家里表现:任性、冲动,遇到想办的事情,父母不能满足时,便火气冲天,大喊大叫,家长无能为力。据家长和老师观察,章某脑子不笨,学习认真起来比一般同学接受还快。但因为好动分心,在班里成绩排在倒数第一,经常出现不及格现象。 对次我作了专门的调查分析,原来造成章某有四个原因①、家庭因素:他出生在一个大家庭,几代只有一根独苗,与父母和祖父母住在一起,全家人对他百般宠爱,事事由着他。造成他以自我为中心,是非不明,强词夺理的畸形心理。 而一旦发生“重大事件”章某的父亲家庭教育方法则
比较粗暴、简单,只会臭骂毒打,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②、自身因素:因性格暴躁,情绪不稳定,缺乏自控能力,上课不专注,故学习效果较差,人际关系孤立。
③、社会因素: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追求“英雄”本色。有过强支配人的欲望,凭借身强力壮,以势压人,加上经常大打出手。
④、学校因素:由于他的冲动好斗,调皮捣蛋,成绩落后,受到同学的厌恶,老师的指责,又使他丧失信心,对老师和同学产生了强烈的敌对情绪。 准对以上情况我部署了相应的辅导措施
1、 家校相互配合:建议家长改变对孩子教养管教方式,建议其家人教育孩子要求一致。做到爱孩子与严要求相结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纠正父亲急躁、粗暴的教育方法。教师和家长经常沟通,互换信息,关心、体谅章某,不能因其好动而感到厌倦、心烦,也不能因其多动而造成自卑心理或精神压力,多给以引导、鼓励。使其树立信心。 2、启发自我教育:章某的最大问题是攻击性行为,当这些问题发生后,不公开处罚,通过耐心启发和诱导,以说理方式让他知道哪些行为是不良的,不仅对自己没有好处,且可能伤害很多人及对自己的不良后果。
奶奶是绍兴人。虽和鲁迅是老乡,却是大字不识几个,连名字写起来也费力地够呛。奶奶的身形也是典型的南方人体形,矮而圆,显得很“娇小”。
从出生到进小学前,是在奶奶家度过的童年。以至于跟奶奶学讲了一口绍兴话,到现在还不时能冒出几个词儿,不过正宗绍兴话已半句也不会了。但叫奶奶为“娘娘”的习惯(绍兴人的叫法),倒从未改过。
奶奶包的一手好馄饨,经她手的馄饨个个都仿佛艺术品般精致玲珑。从我记事以来,隔三岔五总会有奶奶的馄饨做主食。到底是甚滋味,现在也记不清了,但印象最深的却不是奶奶的美味馄饨,而是她的饺子。
记得那天,我是忽然吵着要吃馄饨的,所以奶奶只得临时出去买馄饨皮与馅料。我伸长脖子趴在窗口等了很久,却等来了圆圆厚厚的饺子皮。我奇怪的问奶奶,怎么不买方方薄薄的皮,改买圆圆厚厚的皮了?奶奶抱歉地说是去晚了,馄饨皮卖完了只剩饺子皮了。接着又卖力地向我讲述饺子和馄饨是差不多的。
其实,饺子与馄饨作为南北方的代表面食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但那时的我尚小,也就懵懂得点点头表示赞同。那天像往常一样,我头倚着高高的桌面等着欣赏奶奶高超的包“饺子”技术。但奶奶却一反常态的赶我出去玩,我感到奇怪,就是赖着不肯走。奶奶没办法,只得开始包。
【关键词】留守儿童;关爱帮助;健康成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这些儿童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要经受前有未有的境遇。有的不适应,感到孤独无助,有的承受不了新的压力,诚惶诚恐,有的劳累过度,力不从心,等等。“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五缺”现象:“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
一、“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问题
(一)隔代沟通难,家庭管理出现“真空”。由于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不在身边,而爷爷奶奶们只是抱着让他们吃饱穿暖、不出事的态度来管教他们。所以,这些孩子在家里处处受着宠溺,爷爷奶奶也都由着他们的性子来。至于在校学习是否用心,作业是否完成,在外是否打架,因他们能力、精力和责任心等原因,根本管不了,这就造成了留守孩子在校有老师管,在家无人管的恶性循环,家庭教育成了真空地带,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如:上课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好贪玩……经常出现屡禁不止、屡教不改的现象,这给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差、良好道德缺失,成绩普遍较差。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由祖父母等老人抚养,而大多数老年人没有文化知识,对孩子进行不了学习上的辅导,加之近年来教材的变化也让部分有文化的老年人辅导起来感到吃力,因而对于家庭辅导他们也是力不从心。这就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吃力、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对老师的教导无动于衷,经常违反学校纪律。当然家庭教育绝不仅仅是一般认为的家庭课后辅导,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对孩子生活与做人常识的教育,同时,其父母的言行对孩子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父母长期不与孩子在一起,就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伤害和影响,甚至还会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
(三)心理健康失衡,导致性格孤僻。在坚强的外表下,他们有一颗脆弱的心,大多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喜静不喜闹,有的甚至还有点不合群。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呵护,渴望得到父母的教育,渴望自己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与父母交流,而老人们的教育方式,要么溺爱,要么无暇顾及。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难于沟通。
二、“留守儿童”的转变教育
(一)在学校、班级成立组织,建立档案。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班级成立“独立儿童小组”,学校成立“独立儿童”委员会,要选用其中具有独立能力的孩子担当成员,从而扩大他们的影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从而保障自我锻炼。这样,既可增加心理倾述渠道,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又可找到“家”的感觉,同时自己的组织便于随时请教,随时求助。这些孩子最缺的不是财物,而是情感,在教育活动中,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他们。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保障对他们生活上的必须求助,对心理上的及时疏导。老师要特别关注这一群体,要根据他们的个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让他们体会到老师、集体的温暖。
(二)大爱无疆,播下“心”的种子
1、真情的爱,抚平受伤心灵。教师应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陶行知教导我们:“教育是叫人化人,化人者也能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做留守儿童的良师益友,善于与他们沟通,给以生理和情感上的安全感;对一名后进的留守学生,老师只要对他们点滴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就能让他体验成功和快乐。只有在爱的氛围里,在信任和理解中,学生才会释放出所有的潜能,发展起天赋与个性。老师要用真情的爱,抚平他们受伤的心灵,让每个留守学生都能体味成功的愉悦。
2、平等的爱,担负起“师长”责任。教师对留守学生的爱应当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爱。无论所教的学生是优是劣,都应一视同仁,待之以爱千万不能随个人兴趣,利益来选择,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爱”。这就要对学生的角色定位,切实担负起“师长”的责任,善于走进每位儿童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孩子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教师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与交流,真正了解他们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缓解这些“留守儿童”学习吃力的现状,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应用参与教学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形成互动,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使他们逐渐改掉以前的厌学情绪,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3、真挚的爱,加大帮扶力度。师爱的职业收获是育人。越是有“问题的学生”,越需要老师真挚的爱。只有老师拿出真挚的爱,才能加大对留守学生帮扶的力度。要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首先对本班留守儿童进行摸底,以居住地集中为片进行登记,针对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建立相应的动态档案,本着需要的原则,进行分类指导,给予帮助。其次是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家访力度。为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建立留守儿童家长与子女定期联系制度,要求家长每周要和子女电话联系至少一到两次,并经常进行书信交流。我还为每位留守儿童准备一份成长记录袋详细记载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学习及思想等情况。留守儿童一旦有困难,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转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
4、无私的爱,搭起潜能平台。“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这些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能都各具特色。教师注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发展他们的潜能,为留守儿童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为他们搭起发挥他们潜能的平台。
对留守儿童真正做到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空间。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教育需要家长、老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协作。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让我们大家共同携起手来,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无私的帮助,使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健康、快乐、幸福的童年。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关 键 词】 关爱;教育;学生
“老师,我这次没有考好,我对不起你。”这是开学第一天的中午,我独自在安静的办公室里备课时,我班上一位同学走来对我说的一句话。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勾起了我很多回忆。
她叫小琳,是个文静的女孩子,个子不高,成绩中等,平时几乎不会引起老师的注意。但她是第一个因考试没有考好,主动对我说对不起的学生。
对小琳有印象最早是在初一年级,那天她的手机不小心丢了,害怕被责备而不敢告诉家里人。同寝室的学生打电话告诉了我这事儿。当我看到小琳的时候,她正哭着鼻子。我了解情况确认手机确实很难再找回了,和她谈了很长时间,开导她让她走出痛苦,鼓励她勇于承担责任,最后她向父母说明了情况,承认了错误,并取得父母的原谅。
还有一次在小琳班的班级活动上,有个小组准备了一个小品节目,我被作为“外援”安排在节目中扮演一位严厉的家长,而小琳正好被安排作为我的乖乖女。演出后大家都很高兴,还一起凑份子吃烧烤。大家吃得开心的时候,我开玩笑地问她:“要是你妈妈真像我(我的意思是说像我在节目中扮演的人物那样),你会怎样?”她吐了个舌头,答了句“惨了。”大家全都笑弯了腰。后来小琳和我谈起了她的家庭情况,而这次我更多的是作为一位朋友倾听她诉说她承受的家庭压力。
从此之后,小琳常来与我分享她的生活故事。
初三下期,她非常努力,中考成绩下来的那天,她电话中第一个告诉我她的中考成绩,其中政治取得了满分。对于“为什么因没考好而向我说对不起”这事,我小心地问过她,她回答我:“因为我觉得你一直很关心我,我能感到更多的自信。”
是啊,关心能让人自信,我相信小琳说的是真话。
教书育人是一件复杂性和创造性要求都很高的工作。每次面对新一届一张张陌生学子的面孔时,心里多少有些发怵——学生能够接受我这个陌生老师的教育吗?俗话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每次走下三尺讲台,我都会反思:这次学生能学到些什么呢。后来我阅读到了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这本书,逐渐明白了小琳为什么喜欢上我教的科目,为什么能取得很好的成绩,我认为这与“关爱”是分不开的,关爱是教育的催化剂。
关爱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沟通从心开始。个体总是需要来自群体的关爱,老师是教学群体的主导者,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是一种情感与心灵的融化,是师生沟通心灵的桥梁。学生初到学校时,内心是孤独的,他们需要来自师长的关爱。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排解学生内心的孤独,能够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提高沟通效率。这种沟通效率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同时还潜移默化到了教学之中。学生A是个转校生,来的时候成绩很好。但后来我发现他成绩下滑得很快。在和他的沟通中了解到,他上课经常走神,常思念以前的同学和朋友,甚至在复习功课的时候也静不下心来。我知道这是孩子孤独的表现。对此,我给他提了两个建议:一是要积极融入到新班级中,结交新的朋友;二是要正确处理和老朋友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感情联络时间,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改变现在的无谓思念状态。该学生很聪明,反应很快,马上就明白了自己该怎么做。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我发现他状态很好,上课时注意力非常集中,成绩也迅速恢复。教师节的时候他送了我一张卡片,上面画着两颗握着手的心。
关爱能培养学生品格,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和进步的内在动力。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仅是对学生心灵的呵护,更是一种激励和引导。他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良好品格的形成,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同学B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但有一个缺点就是自律性很差,他复习功课时,经常不到十分钟就开始“开小差”:玩弄文具、画图画、整指甲等,把功课完全抛之脑后。为了纠正他这个不良习惯,我要求他行课期间每天下午到我办公室上一小时自习,这一小时都在我的督导下,只许复习功课,不允许开任何小差。我们一起坚持了半学期后,他完全能够自己专心地学习,养成了良好的自律习惯,学习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也有恒心,有毅力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关爱学生。” 关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关爱能挖掘学生内在的自我教育潜力。关爱学生的过程也是身教的过程,是最好的体验式教学。我们关爱学生,融入学生的生活,感受他们的身心发展历程,引导和帮助学生处理问题,克服困难,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鼓励他们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培养受教育者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总之,爱是师德的核心,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关爱能树立学生自信,培养学生品格,关爱就像化学中的催化剂一样,让教与学之间的“反应”更强烈。
【参考文献】
[1] 唐亮,刘学梅. 关爱学生和谐发展[J]. 科教导刊,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