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投资者关系

投资者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投资者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投资者关系

投资者关系范文第1篇

股权分置投票时,上市公司和大股东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第一次切切实实感受到股东的重要性,中小投资者也开始真正体会到一个积极的投资者参与的权利。下一步中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走向何方,我认为上市公司与大股东的沟通相对较为充分,关键还是应回到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上来。

实际上,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与整个市场的信心和发展息息相关,因为正如美国资本市场上所说:保护最弱小的那个投资者,就是保护整个华尔街。

投资者关系及投资者关系管理定义

投资者关系是指上市公司与公司的股权、债权投资人或潜在投资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关系。投资者关系管理是指运用财经传播和营销的原理,通过管理公司同财经界和其他各界进行信息沟通的内容和渠道,以实现相关利益价值最大化并如期获得投资者的广泛认同,规范资本市场运作,实现外部对公司经营约束的激励机制,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和保护投资者利益,以及缓解监管机构压力等。

中国市场由于起步晚,在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上也相对较为迟滞,股权分值改革唤醒了投资者的股东意识,我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已经逐渐引起了政府和上市公司的重视,但是现阶段投资者的权益得不到彻底的保障的事例还比比皆是,而中小投资者由于其本身的弱点以及不健全的法律法规无法对其进行保障,长期以来受到严重的侵害。同时上市公司违法、违规,大股东通过操纵公司,恶意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事件屡有发生且愈演愈烈,手段和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严重地干扰了证券市场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挫伤中小投资者的积极胜,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而中小股东的权益受到侵害后,维权路径又甚为缺乏。

中小股东权益受损原因

小股东概念。世界各国的学者对于什么是法律上的小股东以及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区别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大致可以分为:事件说和比例说。事件说认为是否成为大股东的标;准并非完全以其所持股份是否达到某一比例为绝对标准,而是以在涉及到公司运作的每一具体事件中,视股东对该事件的影响力和决定力而定。而比例说认为,区别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关键在于持股比例,占有公司股份绝对多数比例的股东就是大股东,反之,则是小股东。一般而言,持有过半数表决权的股东为大股东,持有表决权不足半数的股东为小股东。但是,由于上市公司往往规模很大,股份非常分散,所以股东只要单独持有一个上市公司20%-30%甚至更少的股份就能控制公司的表决权并进而成为事实上的大股东。因此,至于究竟拥有多少表决权构成大小股东,则应视股权的分散程度、股东对出席股东大会的兴趣、作出决定所要求的表决权数量是简单多数还是绝对多数等具体情况而定。在划分大小股东时,只能以事实来判断和描述,而不能单纯地用简单的数字比例进行区分。

中小投资者的基本特征。中小投资者的基本特点决定其自我保护能力弱,风险承受能力差的现状。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小投资者的权益更容易受到侵犯。

中小投资者权益受损现状。我国中小投资者权益受到侵害的现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侵害来自上市公司内部。上市公司内部对中小投资者的侵害主要体现如下。首先,上市公司非正常分红。分红本来是上市公司让投资者享受公司成长受益而给予投资者的回报的方式,但是我国当前的中小投资者却是分红中的弱势群体。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分红出现了两种局面:“钓鱼式分红”和“掏空式分红”。这两种分红局面的出现都是为应付证监会在2004年12月出台的《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该规定明确说明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活动要与现金分红结合起来,上市公司最近三年未分红的不得向社会公众增发新股、发行可转债或向原股东配售股票。而“钓鱼式分红”即微利分红,分配少量的现金,保留住了再融资的资格,这种分红方式使得投资者只能得到微薄的回报,远远不够补偿购买股票的成本。“掏空式分红”大多应用在垃圾公司,大股东对再融资不抱希望,通过上市公司实施高派现的方式将可分配利润吃光,由于非流通股的成本远远低于流通股,因此,这样的分红下,非流通股股东才是最大的受益者,而由许多中小投资者组成的流通股股东,往往受到巨大的损害。两种分红方式都是钻法律的空子的产物,合法却不合理,因此加强法制建设,设计出合理的政策才是当务之急。

另外,关联交易也是上市公司内部侵害中小投资者的重要方式。关联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款项。关联交易按利益转移的方向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输入利益型关联交易,即“付出型”关联交易,这一般是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佳时,为保住上市公司的配股资格或实现扭亏,避免摘牌,通过与母公司的关联购销、资产重组、资产租赁、资产托管、承包经营等多种关联交易手段,由母公司向上市公司转移经营利润,在短期内人为地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另外一种是“索取型”关联交易,就是上市公司大股东或其他关联方利用其控制地位,通过关联交易占有上市公司的资源或直接将上市公司的利润转移至母公司或其他关联公司。关联交易在实际交易中容易被滥用,这样就导致了最终交易的非公允性,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并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其二、侵害来自部分机构投资者。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目前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包括基金、社保资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QFll等。机构投资者随着市场的发展迅速发展,为股市注入新鲜的活力,但也对中小投资者造成了侵害。

投资者关系范文第2篇

多年以后,薛培华仍对2002年因为公司发行可转债而与机构投资者的交锋记忆深刻,身为新钢钒财务总监的他历经了整个惊心动魄的交锋过程。凭借着对公司财务、对行业前景的熟稔和敏锐,薛游走于各大投资机构之间,成功说服这些机构,新钢钒可转债得以顺利发行,机构投资者也在随之到来的钢铁行业景气周期中大获其利。

而薛只是上市公司财务总监群体状态的一个缩影,投资者关系管理从最初只是少数海外上市公司关注的事情,到2005年因为股权分置改革而成为所有上市公司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的佼佼者如中石油的王国梁、中石化的张家仁、宝钢股份的陈缨等众多的财务总监奔走于公司与投资者之间,成为上市公司维护投资者关系中重要的一环。

市场催生全能CFO

美国国家投资者关系协会(NIRI)公布的2005年投资者关系执行人评估调查报告显示,69%的美国公司投资者关系官员要向财务总监负责,而这一百分比在2003年后就没有再改变过,财务总监在投资者关系管理中责无旁贷。

事实上,财务总监的角色在上世纪90年生了很大的变化,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更多职权和责任。

众多的财务总监开始负责企业整个战略规划和财务文件的设计,在企业并购中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可能掌管信息技术设施。而在资本运作大行其道的今天,财务总监还要担当维系公司与投资者关系的桥梁,与投资者保持亲善的关系是筹集资金的前提。财务总监的专业会计素养开始让位于富有煽动力的表演能力以及卓有成效的沟通能力上,全能CFO诞生了。

当今,财务总监的工作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处理与投资者关系,及时向他们通报公司动态;二是公司的内部财务管理;三是融资。在回答“CFO的主要职责是什么”时,答案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传统、稳健的“成本节约控制和风险管理”(34.3%),一类是较为积极的“利用财务杠杠创造更高的股东价值”(54.3%),此外认为CFO的主要职责是“协调和保持与投资者关系”的约占11.4%。

在海外资本市场,财务总监对公司市值的影响已非同一般,不适当的行为言论很可能导致公司市值蒙受巨大的损失。2004年3月,在中芯国际上市前几小时,其财务总监武小珍在新闻会上说,中芯国际有足够的资金来应付2004年度和2005年度的资本计划性支出,根本不需要钱。此言一出,投资者哗然。投资者认为这种说法与中芯国际向美国证券监管部门所提交的文件相互矛盾,从而对中芯国际的信用产生怀疑,直接导致中芯国际上市首日股价大幅下跌。

然而,当美国公司的财务总监,当中国海外上市的中石油、中石化、中国铝业等公司的财务总监在为上市公司如何处理好投资者关系管理而四处奔波的时候,国内A股上市公司却更多地把相关的职责交由董秘来处理,财务总监仍深深隐身于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幕后,埋头于公司的财务及融资文件之中。

“虽然,投资者关系管理是财务总监工作职责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我们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是由董秘牵头,具体日常事务由投资者中心处理,最后向包括财务总监在内,以及董事长、总经理负责,但主要仍是由董秘负责。”中捷股份财务总监单升元表示。

财务沟通CFO之责

“目前国内大部分A股上市公司在公开资料中披露的联系人、联系电话、联系信箱等都是董秘的,投资者很难和上市公司财务总监直接接触,造成了目前与海外上市公司略有差异的地方。”单升元认为。

但同时,单升元也认为,财务总监在企业处理与投资者关系的时候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特别是涉及到企业财务问题的时候。而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其他上市公司财务总监的一致认同,财务总监在处理投资者关系的某些方面所起的作用是董秘所不能替代的。

“财务总监和董秘在处理投资者关系方面的职责是不一样的,董秘在信息披露方面经过证监会、交易所的系统培训,比较规范一些,在是否涉及到商业机密、是否涉及到会引起股价波动的信息的处理上董秘把握的会更准确。但董秘如果不懂财务管理,对财务知识比较缺乏,就可能不能使一些投资者得到满意的答复,因为投资者对具体的财务问题也很关心,这些问题就需要财务总监来回答。但是,财务总监对信息、对市场的敏感性的把握则可能不够,因为财务总监很多是没有经过信息披露职责的培训的。”单升元说,“所以,对一个投资者关系管理比较好的上市公司来说,对董秘的财务知识培训,对财务总监信息披露原则的培训是很重要的。”

单升元表示,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工作有很多方面要涉及到公司的经营、管理等问题,投资者可能有更多对财务方面的了解需求,如果公司董秘对财务不太熟悉的话,就要财务总监出面,而如果董秘对公司财务非常熟悉的话,那么需要财务总监出面的机会就会少一些。

天坛生物财务总监吴振山表示,“财务总监在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他认为,董秘这一层面从我们国家现状来讲,不是作为一个具有资历深、影响力大的职务,要不就不会在公司法规中规定董秘也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此之前,好多公司都没有拿董秘当领导。

“在投资者关系管理中,董秘负责常规的信息披露,当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和公司沟通时,董秘可能因为对公司的了解程度、自身的素质等原因,使投资者了解不到实处,这就需要财务总监出面。另外,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在行业、专业上把握的比较到位,但是涉及到资本市场则有可能是弱项。而财务总监则横跨行业、企业、资本市场,既了解公司所有重大的经营状况,也知道公司发展思路和发展定位,又对资本市场有一定程度的认识,是一个综合性的角色。”

宝钢股份财务总监陈缨则表示,“就我个人而言,既是宝钢股份的财务总监,同时也兼着董秘,因此,没有办法完全区分投资者关系对于财务总监、对于董秘的职责。”

陈缨还表示,国内现在也慢慢形成一个趋势,就是由财务总监来兼任董秘,投资者关心的很多问题包括经营的、财务的、业绩的等等方面都是财务总监的工作范畴内的职责,如果由财务总监来出面沟通解释,可能会更清晰、更到位。但是,从目前的职位上来看,董秘也是公司的高管,对于公司经营核心的现状、财务问题也应该掌握。所以,从投资者角度而言,只要能够把公司透彻地展示给投资者,不管是董秘负责还是财务总监负责投资者关系管理都是可以接受的。

新钢钒财务总监薛培华认为,上市公司的对外发言,从理论上应该是由董秘负责,也应当如此,因此首先要求董秘在法律法规方面比较在行,其次董秘如果是财务专业出身则比较好,如果二者兼备就更好了。在新钢钒,投资者关系管理中投资者关心的很多方面都是财务的问题,而且许多问题虽然表现为财务问题,但仍是综合了公司当前的经营、未来的发展、同行的竞争等一系列涉及生产经营、资本运作、战略发展等一整套用价值反映数字的问题,投资者都很希望了解,此时财务总监出面效果会更好一些。

薛培华透露,在新钢钒内部,是由财务总监来负责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但是有一些具体的事情,则是由董秘负责的,比如包括和交易所的联系、监管机构的沟通等。财务总监负责向董秘多提供一些财务方面的信息,此外还有网站上的信息披露、财务口径上的把关。

CFO的沟通难题

“应对机构投资者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公司商业秘密或者是选择性信息披露的时候,对于财务总监是一个考验,这时如何回答是一个技巧问题。” 天坛生物财务总监吴振山说。

吴振山表示,按照法律法规,所有的股东都应是一视同仁的,即使是大的流通股东,也不能有优先获取企业信息的权利。因此,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沟通,要把最大量的篇幅、最大的精力放在公司的发展战略定位上,让基金看到公司前景,如果基金不关心这方面,而只是一味地问公司的盈利计划是多少,那么这个基金水平也是不敢恭维的。

“基金是机构投资者,不能把自己降格为散户,更应该关心公司的发展战略、发展前景上,不应该仅仅只关注诸如眼前的对价水平高低上。”

“而如果涉及到公司有些具体的经营数据上,我们是要回避的。比如说,基金问到我们的销售成本、价格时,我们是不予透露的,因为目前以疫苗为主的生物制品企业只有我们一家上市公司,我们是在明处,而所有竞争对手都在暗处。在投标过程中,可能因为成本与售价之间的比价关系的公开而被对手捡漏,很可能因为差几分钱而丢掉上百万元的大订单,对公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反过来,对持有公司股票的基金也不是什么好事,也会造成损失。”吴振山表示。

吴振山还认为,另外一个和投资者沟通中比较难以回答的则是公司下一年业绩增幅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所有投资者都很关心的问题。

吴振山给机构投资者解释则是,“去年我们的业绩是实实在在的增长,没有一点虚的水分,但具体到今年业绩的增长,我们有一个考核体系,机构投资者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由于涉及到国资委对公司业绩和高管薪酬的考核,公司在业绩增长的定位上不会订的过高,但实际上的增速可能还要再高一些。”

对此,薛培华也有同感,他表示,“公开的信息可以和投资者做一些解释,没有公开的东西就不能透露太具体的数字,但是又不能告诉投资者一个虚假的信息,比较难做。新钢钒是这样做的,一个是和董秘经常保持沟通,第二是有一些虽然是董秘参加的场合,财务总监也要参与。因此,这要求财务总监对公司的综合情况了解的更多,因为现在尤其是QFII等机构投资者,他们更关注公司的实实在在的相关情况,包括设备情况、经营能力、品种差异、未来发展等,财务总监也不能就财务谈财务,就价值数字谈价值数字,应该和投资者有更广泛的沟通,促进他们对公司更深入地了解。”

薛培华还表示,“作为新钢钒的财务总监,我也经常和董秘保持沟通,和他探讨问题。比如如何解释行业负面的话题,如钢铁行业的周期性问题,我们公司有哪些特点、怎么样去规避、怎么样在现有基础上去应对一部分产品供大于求的局面,采取哪些措施,这样董秘回答起来也更圆满一些。”

陈缨认为,从她与国内机构投资者的沟通情况看,感觉机构投资者是越来越成熟了,还是比较好沟通的,涉及到公司的经营、公司的股价等敏感问题,他们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机构投资者不仅只是关心公司业绩的最终结果,他们也关心公司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包括公司治理、公司管理体系等这样一些更理性的问题。”

CFO的沟通故事

在单升元的记忆中,2004年上海之行的业绩推介会让他感受到了财务总监在投资者关系管理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那是在2004年中捷股份年报业绩说明会上,中捷股份邀请了包括基金、券商在内的70多家机构投资者,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以及主管生产经营、营销的副总悉数出席。当时,基金对中捷股份个别产品毛利率和募资投向在下一年产生的预期收益比较关心。

“由于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到公司财务方面。而此前,涉及到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方向、我们企业的发展方向的问题董事长谈的比较多一些,但募资投向这个问题更为具体,虽然在年报中已经披露,董事长有可能对具体数字不太清楚,当时就由我来回答。”单升元回忆道。

另外,投资者的问题还涉及到企业毛利率以及成本的问题,包括国内、国际毛利率的变化。由于2004年公司原材料的变化幅度比较大,机构投资者关注原材料的变化对中捷股份产品毛利率的影响也很正常。

“我们的很多配件都是外包的,和供应商签订的基本都是一年一次的合同,年中的原材料价格变化对成本的影响比较小,而我们直接用原材料的地方不多。所以,原材料价格变化对我们影响不大。”单升元说,“最终,投资者对我的解释还是比较认可的。”

对于吴振山来说,因为股改而与投资者数不清的沟通则成了最深的感触。

“我们这次为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而举行的路演,公司方面是由我替董事长、总经理带队去的,给投资者介绍了公司的现状、公司的发展、公司未来的战略以及实施的步骤等,和投资者充分进行了沟通,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

在吴振山看来,坦诚的沟通最能取得投资者的信任。他表示,“说实在的,以前天坛生物并不为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所看好,虽然是两市惟一一家生产生物疫苗的上市公司,但业绩却一直并不突出。我跟投资者讲,天坛生物上市这几年,实际上是做了一个基础的平台工作,是培养积累理念、科研开发、机制等各个方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天坛生物由一个纯粹的国企完成了市场化的上市公司的转变。现在,天坛生物到了一个从平稳发展到高速发展的阶段,投资者对天坛生物也应该有个重新的认识。”

目前,天坛生物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几乎全部被基金、券商所占据,据吴振山透露,共有20家左右的基金持有天坛生物3000多万股股票,而这个过程是充满曲折的。

“此前,因为第一波报股权分置方案因为送股较多而被集团否决,基金进行了大量的抛售,最后只剩下了三家基金合计400多万股的持股量。后来,经过路演沟通后,目前基金持股又恢复到了3000万股左右的水平。”

在与基金的沟通中,海富通基金、华夏基金等基金给吴振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基金想了解一些公司实在的东西,需要财务总监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把公司的价值通过某种方式给机构投资者展示出来。这需要技巧,但这些技巧却不是总结出来的,因为你不知道基金要提什么问题,你怎么回答?如果问的是公司的优势,还比较好回答,如果问的是公司的弱势,那就考验你的回答水平了,如何既能客观又能取得投资者的认可是个问题。”

此外,基金还关心天坛生物的激励机制。但在吴振山看来,对于像天坛生物这样的国企,在相关高管股权激励机制政策出台之前,是没有办法上报股权激励方案的。而且,国企不像民企,民企大股东对高管进行股权激励比较灵活,想给谁就给谁,想给多少就给多少,而国企首先要考虑的是和谐。

“除了公司经营层的高管之外,其他比如技术骨干、销售骨干等也都要考虑到,筛选、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基金想得则比较简单。等我给他们解释清楚了,他们反而觉得长了知识,也认可了公司的想法。”

“沟通之后,大部分基金都有所增仓,只有个别基金减持,而减持的原因也是因为他们自身面临的赎回压力,但他们表示如果赎回压力减轻的话仍会继续买进我们公司的股票。”吴振山对最终的沟通结果比较满意。

虽然事隔近四年,薛培华仍对2002年新钢钒发行可转债与机构投资者的交锋记忆犹新。

“当时,我们要发行16亿元可转债,在发行前和机构投资者的私下一对一的会谈,以及发行后的沟通,如今回想起来仍是很精彩。”

那是2002年的下半年,当时国内证券市场对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可转债是非常低调、悲观的,看空钢铁股的人中甚至包括一些冶金行业出身的基金经理,在这样的市况下,新钢钒发行可转债似乎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投资者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行为经融学;投资者情绪;企业投

一、国外对于投资者情绪与企业投资关系研究现状

情绪在心理学领域中通常被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并在这一基础上研究这两种情绪对各种决策的影响。然而,行为金融学中通常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条路径来研究投资者情绪。对此,西方研究的比较早并且将投资者情绪进行量化来研究对决策等现实问题的影响。而对传统的财务理论来讲,股票的价值即反映出资本边际的产出,即投资机会,股票的价值。

Baker、Stein和Wurgler(2003)开创性应用Q的比例来度量投资者情绪指标。他们用这一度量指标来研究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Q值越大,表明投资者越是乐观,故市场上股票价格也就越容易被投资者高估,反之也是这样。他们对此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Q值越小,当投资者的情绪倾向于悲观时,其投资行为和市价之间变得更为敏感。

也有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度量投资者情绪这一指标,Li(2004)在实证研究中运用换手率来度量投资者情绪,得出企业的投资水平和投资者情绪之间表现为负相关的关系,这与Baker和Stein(2003)的研究结论不同。他认为许多学者是在投资者情绪低落的情况下通过实证分析得到的。如果在投资者情绪倾向于乐观下实证分析将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投资者情绪与企业投资之间的关系研究,Gilchrist、Himmelberg和Huberman(2005)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他们当时是以分析师的盈余预测方差作为投资者情绪的变。而Polk和Sapienza(2006)在研究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时是通过迎合理论。他们认为,在不考虑发行新股的条件下,现有股票和预期股票价格之间的加权平均来决定股东现在的收入水平,股东们战略眼光的长短决定其权重。如果股东眼光短视,则企业可能会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时增加投资,相反亦然。同时他们研究企业投资行为是否迎合投资者情绪时,误定价变量采用操纵性的应计项目。研究表明,在控制增长机会和财务松弛后,企业投资水平和操纵性的应计项目之间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Hui和Li(2008)在用多个变量构建投资者情绪指标,在实证研究中,他发现投资者情绪与企业投资水平之间是正相关的,即股价被高估的企业更倾向于进行投资。

二、国内对于投资者情绪与企业投资关系研究现状

这几年来,我国的专家学者也研究了关于投资者情绪和企业投资水平这一命题。然而,相对于西方来说,我国的研究还处于介绍阶段。不管是对投资者情绪这一指标的度量还是研究其与企业投资水平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都处在初步阶段。

关于这一方面的命题,刘忠红和张(2004)最早对其进行研究。他们在Li(2004)研究的基础之上。在对上一期流动性与投资水平进行回归,得出的结论与Li(2004)很相似,即流动性与企业投资负相关。此后,国内的学者对这一命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然而,他们的研究成果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主要因为,我们还需要实证研究单独使用流动性指标的情况下,市场的投资者情绪能否被真实的反应出来。

随后,刘端和陈收(2006)假设管理者短视时,企业投资水平与投资者情绪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他们研究得出,管理者越短视时,投资水平越易受到投资者情绪的影响。

刘志远和花贵如(2010)在对企业投资水平是如何被投资者情绪左右进行研究时,得出了管理者乐观主义的中介效应渠这一研究结论,从而解释出关于这两者之间的作用机理。他们对投资者情绪对企业资源配置的非效率性进行实证研究,利用脉冲函数来构建总体效应的模型,得出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的因素是投资者情绪对企业资源配置非效率的“总体效应”。

随后的学者试图从其他方面来研究投资者情绪与企业投资之间的关系。王海明和曾德明(2012)从管理者过度自信中介效应出发,通过实证研究来分析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水平的影响。得出,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过程中,管理者过度自信起到了部分的中介作用,即企业投资水平的提高是投资者情绪直接和间接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行为金融学的情绪得到验证,朱颖佳和邱(2014)从行为金融学出发,对企业投资水平受投资者情绪影响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其对不同企业特征的调节作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总结发现,尽管国内外的大量学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关于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方面还未建立一个完整的分析体系。

国外关于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已经得到大部分学者的认同,是产生正向影响或是负向影响,因为每个学者采用的计量方法不同,也未建立统一的模型,所以他们的结论也各不相同,但其中大部分研究结果是二者存在正相关。

国内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关于投资者情绪是如何影响企业投资水平没有统一的理论分析。存在研究结论不一致的问题,但基本上都表明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水平是存在显著影响的。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投资者情绪指标的度量方法,将是我们研究这一命题未来的方向。(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Baker,M.,J.Stein and J,Wurgler.When does the market matter? Stock prices and the investment of equity dependent firm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118:969-1005

[2]Polk,C.,P., Sapienza,The stock Market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A Test of Catering Theory[J],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6,v221:188-217

[3]刘志远,花贵如.投资者情绪、企业投资行为与资源配置效率[J].会计研究,2010 (11): 49-55

投资者关系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4)01-000-02

摘要: 通过对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存在问题分析,按照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原则,阐述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作用、投资者管理关系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提高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 上市公司 投资者关系 管理

投资者关系管理是指公司通过信息披露与交流,加强与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之间的沟通,增进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和认同,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以实现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工作。本文从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提高上市公司投资者管理关系管理水平的建议,改善资本市场形象,提高公司价值。

一、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认识不足。证监会2005年已出台投资者关系工作指引,但是上市公司对该指引及该项工作的贯彻落实的程度仍然不够。一些公司仅仅为满足监管要求,虽然建立了相应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设立了投资者关系管理岗位,但是执行的效果与预期相差比较大。上市公司应做到主动披露、充分披露,但有的上市公司将投资者关系管理仅视为满足证监会和交易所的信息披露要求,披露信息,公告,。另一个普遍现象是,大多数上市公司关注的重点是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忽视了中小股东的投资者关系管理。中小股东很难履行自己的股东职责,无形中将中小股东挡在了公司大门之外。

(二)制度建设上不够健全。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大多是参照证监会的投资者关系工作指引,总体上提纲挈领、内容全面,包括总则、意义、目的、基本原则、工作对象、工作内容、部门设置、任职要求和培训工作等内容,但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在操作性上很难实施。

二、 投资者关系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充分披露信息原则。除强制的信息披露以外,公司可主动披露投资者关心的其他相关信息。

(二)合规披露信息原则。公司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证券监管部门、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定,保证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在开展投资者关系工作时应注意尚未公布信息及其他内部信息的保密,一旦出现泄密的情形,公司应当按有关规定及时予以披露。

(三)投资者机会均等原则。公司应公平对待公司的所有股东及潜在投资者,避免进行选择性信息披露。

(四)诚实守信原则。公司的投资者关系工作应客观、真实和准确,避免过度宣传和误导。

(五)高效低耗原则。选择投资者关系工作方式时,公司应充分考虑提高沟通效率,降低沟通成本。

(六)互动沟通原则。公司应主动听取投资者的意见、建议,实现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

三、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作用

(一)促进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良性关系,增进投资者对公司的进一步了解和熟悉。

(二)建立稳定和优质的投资者基础,获得长期的市场支持。

(三)形成服务投资者、尊重投资者的企业文化。

(四)促进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和股东财富增长并举的投资理念。

(五)增加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改善公司治理。

四、投资者关系管理中公司与投资者沟通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公司的发展战略,包括公司的发展远景、发展使命、发展规划、经营战略和职能战略等;

(二)法定信息披露及其说明,包括定期报告和临时公告等;

(三)公司依法可以披露的经营管理信息,包括经营业绩、财务状况、股利分配、新产品市场开发或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等;

(四)公司依法可以披露的重大事项,包括公司的重大投资及其变化、资产重组、对外担保、重大合同、关联交易、重大诉讼或仲裁、管理层变动以及大股东变化等信息;

(五)企业文化建设;

(六)公司的其他相关信息。

五、投资者管理关系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

(一)预期性财务信息

预期性财务信息主要是揭示企业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带来企业发展机遇和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预测应着眼于公司能否调整未来资金来源以满足预期的资金需求。它包括预测公司筹集资本结构、资金数量和筹资成本等内容,识别资产的流动性趋势和不确定性因素,主要对公司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净利润和收益进行综合预测。

(二)生产经营的发展计划

生产经营的发展计划是指企业管理层制定、经董事会批准的书面的经营发展计划与安排,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方式、销售计划、生产经营计划、投资计划、资金筹措计划等。这类信息涉及未来的信息,由于有较强的确定性和规划性,相对来说披露的难度不大,具有一定的依据和可行性,故实现的可能性较大,这类信息规定在招股说明书和中期报告中必须披露。

(三)业绩预告

为了给投资者投资提供投资参考,引导投资者进行更合理地投资,上市公司在每个季度末根据企业内部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情况、外部市场经济环境做出对未来短期业绩的预测。

(四)预测性信息披露的形式

目前预测性信息披露的形式主要有:上市公司在定期报告中披露报告期业务发展计划、业绩预告信息;在招股文件中披露的公司发展前景、赢利预测信息、重大资产重组、收购或出售交易、重大项目投资等事项时可能在临时报告中披露赢利预测、项目前景等。

六、提高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的建议

上市公司充分利用各种方式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吸引投资者的关注自己或对潜在的投资者进行争夺。提高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促进提升上市公司价值,对全面改进我国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状况,完善中国资本市场意义重大。

(一)建立以股东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的基础是对上市公司预期业绩情况的高度信任和认同。形成以股东为中心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发展,使投资者的权益得到尊重和保护。促进利益相关者达成共同的尊重和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基本价值观和市场文化,一方面,引导投资者摒弃投机思想,促进股东注重上市公司的内在发展质量。另一方面,重视培育机构投资者,使其逐步发展壮大为证券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制定具有强制力和可操作性的法规。证监会、沪深交易所都出台了一些专门针对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法规,这些法规的可执行性比较差,因此所起到的作用都被打了折扣。所以监管部门应当出台更具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

(三)上市公司应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内部组织建设,设立投资者关系管理部门负责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上市公司必须设立独立的投资者关系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相关工作。公司高层要亲自参与到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中来和大力支持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

(四)开展长期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上市公司应广泛开展各种具体的长期性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具体内容包括:分析研究,对企业的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的结构、资金量、投资偏好等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各类投资者的需求信息,这是做好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加强信息沟通。通过各种媒体形式与各类投资者保持密切的联系;组织各种会议。定期召开股东年度会议,组织各种电话会议、网上直播或专家论坛等;扩大信息披露范围。并可以增加一些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内容,比如管理者公司治理、长期战略及竞争优势的评价、环境保护和社区责任、前瞻性预测信息等;注重感情交流,可以采取组织股东参观、走访股东、个别拜访等各种形式,与投资者之间增进感情交流,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结语:企业应认真贯彻落实证监会出台投资者关系工作指引,与投资者建立良好的联系方式,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和投资者进行沟通、交流,促进市场能够真正反映企业的实际价值,提升企业的整体价格。

参考文献:

投资者关系范文第5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证券市场的重要力量,并且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机构投资者进行了相应的研究,这方面的文献也在增加。这其中,对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也成为一个热点。本文就通过对相关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国内文献进行了一定的梳理,进而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机构投资者,主要指一些金融机构,比如银行、证券公司等,毫无疑问,与一些中小股东相比,机构投资者无疑在投资中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而近年来,随着相关对机构投资者保护的法律和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机构投资者自身的不断的壮大,实践证明,机构投资者以及开始关注并且影响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学者也开始对这种现象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有的学者通过研究,认为机构投资者能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有的则认为机构投资者不能有效的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本文就从这两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一、机构投资者能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的文献综述

程书强(2006)的研究选取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和上市公司盈余信息关系这一视角,他的研究主要是以实证的研究为主,在研究中,选取的数据主要的来源是2000~2003年沪市a股为样本,经过他的实证研究发现:机构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即机构持股比例越高,越能有效抑制操纵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王化成和佟岩(2006)通过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会对管理层进行一定的监督作用,主要是监督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侵害的行为,进而抑制了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高雷和张杰(2008)采用沪深两市2003至2005年上市公司的数据,其中剔除了金融类的公司的样本数据,对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会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其持股比例与公司治理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越高则越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而公司治理水平则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这充分说明机构投资者能有效监督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李延喜,杜瑞和高锐(2009)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在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约束管理层盈余管理中的作用。首先通过管理者与机构投资者的博弈分析发现,当机构持股比例很低时,机构不存在监管意愿,只有当机构持股比例较高时,才会积极地监管盈余管理。然后,他们进行了一定的实证分析,主要以2004-2006年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盈余管理与机构投资者持股之间存在倒着一定的关系,即当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超过13.07%时,构投资者便会去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申景奇(2011)也是通过实证研究,他的研究利用了我国上市公司2004-2006年的数据,以反映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盈余管理及信息披露为焦点,研究了机构投资者持股的治理效果问题。通过他的实证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能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具体表现在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低于无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并且盈余管理程度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提升、持股家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以上就是对机构投资者对盈余管理具有抑制作用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不仅从理论上进行分析,而且从实证的角度进行了检验。通过综述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学者通过不同的研究途径和方法,得出了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能抑制盈余管理的结论。

 

二、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没有抑制作用的文献综述

平湖和李菁(2000)通过对证券公司这一机构投资者进行了系统研究,这些证券公司会利用“倒仓”等手段去谋求利益,这些机构投资者通常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会监督公司的一些盈余管理行为,从而他们认为机构投资者不会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高群和黄谦(2010)的研究则主要从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内部人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影响这一角度进行,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机构投资者在公司的持股比例比较低时,按照董事会和总经理两权分离的假说,这种比例较低的持股会加剧内部人控制对盈余管理的操纵。邓可斌和唐小艳(2010)利用国内上市公司2004年至2008年的数据,他们通过混合与平衡面板数据模型回归分析得出: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正相关,其中,相对于非国有控股企业来说,国有企业这种相关更加突出。研究进一步说明,国内的机构投资者还有一定的短视行为,他们没有制约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有时候会加剧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唐洋(2011)采用了沪深两市2007至2008年上市公司的数据,从公司治理的角度针对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对于那些正向盈余管理和负向盈余管理的公司。其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都盈余管理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的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积极去参与到上市公司治理中来,没有能够有效监督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不能去更好的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以上内容就是对机构投资者对盈余管理行为没有抑制作用的文献综述,通过综述,可以看出,一些学者通过分析和论证,从盈余管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在国内机构投资者的行为还有一些值得去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三、结论和展望

一个客观的情况就是,机构投资者在我国发展的十分迅速,并且正在逐步成为我国的资本市场的重要投资主体。据相关统计得出,在我国的a股流通市场,机构投资者占有一半的流通市值。所以,对机构投资者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发挥的作用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对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的研究,找出目前机构投资者行为的不足,有利于改善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使机构投资者更好的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对我国的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有这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可以看出,机构投资者和盈余管理的关系仍然是一个前景十分广阔的学术研究领域。随着中国改革开发逐步深化和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机构投资者与其他方面的关系也同样值得关注。比如说,机构投资者与会计准则执行的关系便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领域。

 

参考文献

[1]程书强.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信息关系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9):

129-136.

[2]高雷,张杰.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8(9):64-72.

[3]王化成,佟岩.控股股东与盈余质量——基于盈余反应系数的考察[j].会计研究,2006(2):66-74.

[4]平湖,李菁.基金黑幕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j].财经,2000(1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