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成考改革

成考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成考改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成考改革

成考改革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课程 形成性 考核 改革 研究

高校对学生所学课程的考核应该要全面、客观体现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在大力提倡教学改革的今天,学生课程考核改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课程考核对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方式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课程如何考影响学生如何学。传统考试只考教材,已成为妨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主要因素。因此,改变课程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

一、我国高校目前课程考核存在的弊端

(一)考核内容局限

学生课程考核的内容大多是教材上的内容,只是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没有考查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这样的考试使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前死记硬背并产生考试作弊的想法,不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考核形式单一

传统考试形式单一,考试时大多只分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两种形式,而且闭卷多,开卷少。大多数采用笔试,很少采用口试或答辩方式,不重视对实践、操作、创新能力的考核。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完全没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才能,并且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考试作弊的动机和行为。

(三)课程考核分数决定所有能力

大多数高校存在“分数至上”的评价情况,在进行学生能力鉴定时只考虑考试成绩,导致学生不重视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缺乏课程考核后的综合分析

课程考核结果分析,是对教师教学成果、学生总评成绩、考核方式等进行综合分析,是指导任课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进行修改、完善的重要依据。但是,大多数高校缺乏这样的综合分析,只对考核的总评成绩进行分析,没有分析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更谈不上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了。

(五)缺乏考核改革管理制度

改革在一些高校得不到任课教师的支持,因为传统的考核方式简单易行,如果进行考核改革,将带来管理难度和增加工作量。大多数高校重视课堂教学改革,但忽视课程考核改革,对课程考核改革缺乏具体管理制度。

二、高校学生课程形成性考核的重要意义

(一)督促教师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改革

实施课程形成性考核,要求教师课堂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这样能督促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实施指标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从而使以往的“上课看课本,下课关课本,考试背课本,考完忘课本”的方式得到改变。

(二)通过学习过程考核,及时发现教学问题

实施课程形成性考核能及时反映学生阶段性学习的状况,使学生能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以阶段性的考核结果指导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控制和促进学生学习过程。

(三)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形成性考核把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看作重点,强调学生学习时的理论联系实践。从过程考核中发现教学问题,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方便教师进行自我教学效果检查、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四)有利于常规教学管理和教学能力考评

教学管理部门可阶段性地监控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成果,是教学管理部门进行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五)有利于营造良好学风

课程形成性考核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情况,也使学生减少了违纪作弊的想法和行动。

(六)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课程学习成绩

课程形成性考核的重点是对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过程考核,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学习过程和考核过程。把学习过程的考核结果与期末考试的结果相结合,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课程学习成绩。

三、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方法

(一)分阶段考核

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安排,把课程考核分为三个阶段:理论知识考核、基本技能考核和综合应用考核。

1.理论知识考核。时间安排在整个教学时间的前三分之一,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基本技能考核。时间安排在中期之后,主要考核学生在理论知识基础上运用基本技能的能力。

3.综合应用考核。时间安排在期末,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学习后的总结、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的总评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考核的次数和质量评定。

(二)分层考核

对于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改革时可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考核内容,既要考核高层次学生的应用能力,也要引导低层次的学生逐渐提高对自己学习的要求,并鼓励学生向新的要求挑战。

(三)分组讨论

对教学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组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围绕一定的主题,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或者是拓展性内容集中进行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参加讨论、总结发言等记录情况给予评价并评定成绩。

(四)自学记录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阅读课程相关书籍、浏览光盘视频、查阅网上论文等方式进行自学,并记录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掌握知识程度,以及对难点、重点以及疑难问题的理解等。这是考核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师根据学习记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学习指导,评价学生的进步并进行成绩的评定。

(五)知识迁移能力考核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时所体现的素质和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利用课程所学知识,通过知识间的联系,找到知识连接点,进行知识转化的能力。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专业进行知识迁移能力考核。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的思考

课程考核是为了评价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是评价任课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所以,课程形成性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应根据课程类型及教学内容做到知识和技能并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学习后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

成考改革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计量与计价,考试改革,技术型人才

一、课程特点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建筑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是学生取得预算员岗位资格、造价员资格等社会职业资格考试的主要内容,主要研究建筑产品的实物形态在其建造过程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研究在价值规律指导下建筑产品造价的构成因素,涉及较广泛的经济理论、经济政策、施工技术及管理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经济学科。设置该课程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介绍预算定额、工程造价的确定和工程量计算等知识,使学生掌握一般土建工程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为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建设高水平的课程,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教师。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我们认真抓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把整个教研室培养成能打硬仗的队伍。

教师都应该参加一线教学工作和兼职参加工程实践。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和参加工程实践外,为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水平还应积极从事科研工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和理论水平。年轻教师在上讲台之前都到工地参加工程实际锻炼,在工程实践中锻炼和提高教师的水平,这将为高水平的课程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改革

1.改革更新教学内容,面向工程咨询、工程施工一线,把最新管理规范、管理技术引入教学。

根据学院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调整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把工程造价管理系统软件和最新的法律法规及时引入教学当中,通过课堂项目教学法、小组讨论学习法、前沿知识讲座、现场实习、课外兴趣小组,使学生掌握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最新知识,毕业后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最新需要。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探索多元化开放式教学模式

针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领域广的特点,课程组老师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推行多元化开放式教学模式。除了主讲教师课堂上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外,还组织学生团队上讲台交流、预算软件操作、安排教学参观、利用小组集中现场实习、项目导向性教学、吸收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社会咨询服务等方式,理论结合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为一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研产结合、相互促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以科研促教学是近几年课程教学改革的一大成果。本学科主讲教师科研理论与实践结合,经常深入工程现场,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并通过课堂教学、讲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建立和发展实践基地等手段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丰富了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新颖、生动具体,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毕业生就业于造价咨询单位、生产第一线的施工单位等,深受用人单位好评。用科研成果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一)现状

1.考试内容死记硬背的题目过多,不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2.忽视实践环节考核和实践能力的考核;

3.平时形成考核不规范、不彻底;

4.考试形式陈旧、方法单一;

5.考试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改革考试内容:

(1)理论考试应注重考试题型的灵活性和知识的应用性。

(2)突出实践考核,锻炼创新能力。

(3)逐步完善考核标准与实际工作能力之间的关系。

(三)解决问题:变一张试卷定学生成绩的考试方法,改善考试内容记忆性多,操作性少创新性少的情况。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已采用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理论性教学环节中,我们采取理论考试与职业技能训练考核相结合、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考核形式。闭卷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通过选择题、判断题等常规题型进行;开卷部分主要考核学生编制工程预决算的能力,通过学校现有的资源,把学生集中起来在考试中完成一套单层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在编制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握题目难度,引导学生完成工程施工图预算书的编写。考试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既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的基础知识的熟悉程度;同时要求学生完成预算书,整个预算书涉及工程量计算、计价、计费部分,数据相辅相成,不在只是完成某一个题目或者某个知识点的内容考核,而是需要学生掌握读图、算量、查找量、套价、计费全过程。从而体现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为了让学生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考试,我们把图纸给出,数据通过表格给出,以填空的方式请学生把需要考核的部分内容填写完成。

(五)考核效果

由于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初次进行尝试,从全校开设《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8个班级共500余人数中,抽取4个班约230人参加教改后的考试。主讲教师参与考试过程和改卷过程:学生大部分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中能力不错;但是在综合运用能力还有所欠缺。

本次考试改革的方法将在下年级全面推广。通过此次教改实践,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意培训学生的对本门课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加强对项目教学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结束语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考试改革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签订能力;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能力;建筑工程索赔与结算能力;预算软件应用能力以及运用工程造价新技术能力”。通过该课程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我们将使课程的教学内容更能贴近实际,贴近市场,实现人才的“零距离”培养,最终形成全面顶岗就业能力,这将对提高教学效果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洋,刘小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江西省科技出版社.2009.8

成考改革范文第3篇

课程考试 改革 对策

考试的功能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学生通过某一门课程的学习,其学习的效果如何,一般要通过考试来了解和评定。课程学习终结考试,一般应以所学课程的教学大纲为蓝本,根据课程内容的轻重环节来设计考题,其目的是检测学生掌握所学课程内容的程度。科学、合理的考试对教学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传统的考试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仍沿用传统的考试管理模式,一般必修课程原则上均采取闭卷考试方式。闭卷考试放在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考试时,学生只允许将指定考试工具带入考场,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考试试题,我校也不例外。

一、传统考试方法的弊端

1.考查范围窄

闭卷考试其内容拘泥于教材内容,偏重知识考查而忽视能力考核,影响了学生自学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2.考试功利性强

考试就是为了过关,六十分万岁的思想普遍存在,为了应付考试,学生普遍存在死记硬背现象,而考试结束后不久对所学知识遗忘殆尽。

3.作弊现象严重

由于考试内容主要为教学知识点,考试答案大多能在书本上找到,导致在考试过程中作弊现象屡见不鲜。

4.学生心理压力大

考生存在考场心理压力的可能性。闭卷考试时不允许携带任何资料,有专人监考,形式严肃,无形中会给考生造成紧张的氛围,部分考生存在怯场心理,影响知识的正常发挥。

传统的考试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显然传统的考试方式已不适应这一要求,必须要进行改革。我校也作了相应的尝试,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二、我校课程考试改革效果不佳的原因

1.对考试的作用认识不清

考试是教学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而非目的。考试的基本任务是检测学生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督促学生学习。其目的在于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能力和素质,而不是单纯为了考试而考试。

2.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非常大,考试是公认的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在这种社会氛围下,闭卷考试就变成学习过程中理所当然的事,是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

3.教学管理理念的影响

这些年,大学的教学管理提倡标准化,即要进行标准的授课模式,要有标准的教案,标准化的考试方式等。而在标准化的考试方式中就要求有标准化的试卷,标准化的监考方式,标准化的阅卷方式。同时大学教学管理非常注重形式,而闭卷考试是最能体现形式这一要素的。

4.评价机制的影响

在所有考试方式中,闭卷考试是教师耗费精力最少,测试学生水平最简单,最直接的一种形式,撇开学校的管理制度不谈,其他不论何种考试方式,都要花费教师数倍的精力、时间、风险,但最后学校给的报酬是相同的,作为一个理性人,做何种选择是很显然的。

三、推进大学课程考试改革的对策

1.改变观念,端正考试的目的和作用

改变观念,端正考试目的是深化考试改革的前提。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这一目标牵涉到教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大学课程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教育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考试是一种双向的活动,它既是对受教育者知识掌握和实际能力的考核,也是对教育者工作态度和教学能力的检测。只有树立这样的考试理念才能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考试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每个学生的专业素质、认识和实践能力、先天的和后天的潜在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和谐的发展。合理选择的考试方式,将有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

2.建立考试改革制度

考试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是考试制度改革的关键,因此必须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关考试制度。教学管理者和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在此基础上依据培养目标、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灵活地安排考试时间,考试方式。

3.建立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建立科学的考试评价体系。

4.对教师的考试改革措施进行激励

考试改革既要耗费教师的精力和时间,又有一定的风险,是一项探索性的事情,因此学校应首先在制度上给予支持,鼓励教师大胆的去尝试,要允许失败,允许犯错误;其次,在精神上给予支持,对教师的改革行为、成果予以尊重。最后在物质上进行奖励,对教师的工作给予承认,让教师心理上感觉其付出得到回报。

5.营造良好的课程考试改革氛围

做任何事,环境都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学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考试改革环境,这样才能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一个良性的发展。

考试是公认的学生学习的指挥棒,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显然,单一的考试方式并不能实现“指挥棒”的功能,因此必须改革考试方式,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邵守先.大学考试改革的研究视角与方法.教育与现代化,2006,(03).

成考改革范文第4篇

近日网络上流行一组视频,是北师大生物老师张超在给学生开性教育选修课的课堂实录,网友是这样评论的“遗憾中学时代没有接受如此的性教育”,张超老师的学生说“这是我读大学前惟一一次正面接受性教育。我们同学到现在还会引用他的观点”,张超老师的领导说“视频我看过,这就是学生自己拍的。这是校内正常的内部教学。学生很喜欢张超,他教学效果一直不错”,张超老师的同事说 “让学生很受教育”。

从羞于谈性到开设选修课图文并茂的,深入浅出地告诉学生们“性”的概念,这是一种进步,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体现,新课程改革所遵循的原则和出发点无非是“以人为本”,以活生生的“人”为出发点。

笔者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并于暑假的时候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组织的新课程的培训,拜读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的《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感受颇深。

轰轰烈烈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开启了语文教学的新篇章。在这样一个划时代的历史阶段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新课程?我们该如何进行新课程课堂教学?新课改中学生的地位是什么? 这样一个课程改革又将把学生引领到一个什么境地呢?这一点胡勤先生在关于高中语文新课程第一阶段的实施指导意见已经为我们做了一个明确的表述:新课程实施核心思想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语文基础;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要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他们成为现代社会合格的公民。”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一直在思索学生到底是什么?是我们教育塑造的对象?是我们精神肆虐的跑马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确学生就是大写的人,是有自由意志、人格尊严,有理智能力、丰富明敏,有独立判断、发展能力的活生生的人。把学生物化为可以任意雕塑的无个性生命的物体,或者异化为耳提面命的纯粹接受者,都是教育的悲哀。

而新课程适时的为我们打开了除却这种悲哀的大门,是的,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在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前提下引导学生发展进步正是我们老师现在要做的。教育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课堂是师生共有的课堂。教师需要把视角转向学生,转向他的生存状态和生活世界。生命是一种选择,学生有权利选择自己存在方式和前进方向。这就需要我们时刻警惕自己,不能僭越自己的疆域,要给予学生充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特别是语文课堂中,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发掘和体会,而不是借助文本告诉学生你应该这样或那样。语文教育,就是让他在自由舒展的生命姿态中形成独立意识,获得人格尊严。也正因为路是自己选择和确定的,所以他会在现实的面前,主动积极地追求既定的目标,规避成长中的曲折,建立事物判断的标准,从而满足自己成长的欲望,不断谱写更为理想的人生目标。在这种真实的精神交往中,可以提升他的人生价值追求。这种非成人化的个体积淀的经验和生命的体验,将是他们一生享受不尽的的财富,也会促进他的自身生成和人格确立。立学的前提是立人。只有赋予学生特立不独行的品格,才有可能进行个性化教育管理。因此,我们有责任让学生从浑为一体的集体中分解出“我”来,形成自足的意义世界、情感世界和价值世界。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我们有时剥夺学生的话语权,使他远离亚文化圈,来迎合主流文化的口味;有时蒙蔽学生澄澈的眼睛,把假恶丑悬置起来,让他在理想的象牙塔里,做着未来的幻梦;有时驱使学生的真纯的情感,用政治说教的框架分析事物,让他在虚伪的假象中,构建对世界的认识。结果,学生在单一的环境中,接受统一的教育,造成整体的堕落。一旦走出这种教育的襁褓,或者放纵思想情感力量后,学生就成了变形虫,被现实的洪流击得一败涂地。这样就容易使学生的人格裂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学生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因此,与其我们把他当成被动接受的容器,含辛茹苦地构筑虚拟的乌托邦,还不如赋予学生人的力量,让他建设一个自己的世界,建设一种理想的世界力量。因此,个性化教育呼唤我们,释放出学生心灵上的枷锁,让他们在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中自身生成,自我完善,并培养自我负责的责任意识。

成考改革范文第5篇

我们先后拜访了芬兰国家教育事务委员会高中部副主任玛加·默托娜女士、科沃拉市市长爱默·阿哈迪先生及科沃拉市政府教育文化局局长帝莫·泰能先生,实地考察了芬兰的科沃拉高中、雅文巴高中、波卡拉高中,广泛、深入地与接访的官员、校长以及教师、学生们进行了交流探讨。我们珍惜每一次交流机会,希望更多地了解一些芬兰高中课程改革情况。在芬兰朋友的热情帮助下,通过边听、边问、边看、边想,我们大家渐渐地走进了芬兰的高中课程改革。

芬兰人的介绍

芬兰人办事非常认真,认真得近乎刻板。当然是一种非常热情、非常可爱的刻板。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学校校长,在接待我们时都精心准备了PPT,都试图系统地向我们介绍整个芬兰的高中教育,以致于我们想简化一些已经听过好几遍的内容都很困难。芬兰人似乎喜欢一件事要从头讲到尾。

芬兰人非常热忱和认真地一遍遍向我们介绍他们的高中课程改革情况。

芬兰小学、初中、高中都实行全免费教育。学生16岁初中毕业时,可以填报5个志愿选择升高中,也可以选择就业。一般选择升高中的占98%左右。芬兰高中实行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并列体制,全国有各类高中550所,其中普通高中450所;学生11.7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学生占55%左右,职业高中学生占45%左右。上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由学生自己选择。高中学校规模一般在500人左右。一所高中若申请就读人数太多,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初中学业成绩及面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对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做周期性调整,这在芬兰等不少欧洲国家颇具传统。大约每十年对国家课程大纲进行一次修改。芬兰本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起始于1987年。1987年,芬兰开始在全国多所普通高中进行“无固定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实验。1994年,芬兰国家教育事务委员会颁布《高中教育课程框架大纲》,这是本轮芬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大纲》围绕让学生更自由地发挥特长,对高中课程设置进行了大的调整,确定在全国高中学校全面实行“无固定班级授课制”,形成了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2004年颁布新的《高中教育课程大纲》,除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外,又进一步强化了自然与技术在高中课程中的份量。

根据1994年和2004年高中教育两份《大纲》规定,芬兰普通高中课程分为学习领域、学科和学程三个层次。其中,学习领域包括母语及文学、外语、数学、环境与自然科学、价值观与信仰、心理学、历史与社会、美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职业教育与指导等10项;学科包括母语(芬兰语、瑞典语或萨米语)、第二官方语言(瑞典语或芬兰语)、外语(英、法、德、俄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宗教或伦理学、哲学、心理学、历史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教育、职业教育与指导等。学程是学科的细化,一门学科按内容与难度分为数量不等的若干学程,一个学程平均为38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芬兰普通高中学习实行学段制。每一学年不像通常做法那样分成两个学期,而是分为5-6个学段。每个学段大致6-7个星期,其中最后一周为考试周。每个学段开设5-6个学程。一个学程可设6-8门课。实行“学段”和“学程”组织教学,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年分为两个学期,每学期持续时间过长,并行课程开得太多,一门课学习时间拉得太长,学生学习课程精力无法集中,容易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等问题。

为了维护统一的高中教学质量,同时也为了给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芬兰将普通高中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专业课程和应用课程三类。必修课程面向全国所有的学生,以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最基本的要求。专业课程是对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加深,地方和学校可以根据国家的指导性建议设立。每一个学生除了须完成必修课程以外,还须完成一定量的专业学程。应用课程是为学生提供一些专门的知识,它可以是对已学科目的进一步学习,也可以是其他科目的选修。应用性课程主要由学校自主设立,国家不作统一要求。一般每所高中开设必修课、专业课和应用课都在300个学程以上。芬兰政府规定,一名普通高中学生要毕业至少需要完成75个学程的学习,其中包括47~51个必修学程和10个专业学程,余下的学程学生可以选修专业学程,也可以选修应用学程。完成必修学程之所以有一定弹性,主要是因芬兰大学少数理科及工科专业对数学等有相对高一些的要求。但绝大多数大学专业只要求高中生必修课程修完47个学程即可。通常芬兰高中学生在高中期间都会修完80个以上学程,不少学生甚至修完100多个学程。

芬兰高中阶段的学业考试以学程为单元。学生每学完一个学程都要参加考试,考试合格者进入学科下一阶段学程学习。如果某一学程考试没有通过,学生可以重新学习直到重考通过。如果一学生同一科目有两个学程学习没有通过考试,这个学生该科目的学习将被中止。但一门科目被中止后,不影响继续其他科目的学习。芬兰设有全国统一的高中毕业考试,高中学习结业时,所有学生均须参加全国毕业考试。考试的目的是判定学生是否具备了高中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并达到毕业水平。考试科目为3+X,“3”为母语(芬兰语、瑞典语或萨米语)、第二种官方语(芬兰语或瑞典语)、一门外语(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X”可选考数学或选考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内容的综合考试,包括生物、化学、物理、地理、历史和社会学、宗教、民族、哲学、心理学等。如果一门考试没有通过,可补考两次。同时还可重考已通过的科目(语言除外),以获得更好的成绩。毕业生可在一年半中连续三次完成4门考试,还可以参加其他4门外语的附加考试。94%左右的高中学生可以通过全国统一的高中毕业考试。因芬兰没有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因此统一的高中毕业考试也是大学入学考试的资格考试。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附加的外语成绩是大学选录新生的重要参考。高校是否进行入学考试由各高校各专业自己确定并出题。事实上许多高校基本上以学生的高中毕业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不再自行组织考试。

从芬兰人的介绍看,经过20年的探索,芬兰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相当系统化,并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从接待我们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官员、校长,还是教师、学生,都能那么完整地介绍高中课程改革,我们感到,对高中课程改革,芬兰社会已经有了很高的认同度。

我们的疑惑

尽管考察前,我们也认真阅读了一些有关芬兰高中教育的资料,对芬兰教育有了一些了解。但到了芬兰,造访一些学校,对一些看到和听到的情况,最初仍感到看不明白,听不明白。

学校能开这么多的课?记得第一天,到科沃拉高中访问,当校长向我们介绍学校有专任教师50名,为学生提供280多门课程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差点跳起来。这么少的老师,开这么多的课,没有搞错吧?我们问校长。校长又把先前说的教师的数量和提供课程的数量说了一遍。我们又问,一个老师最多能教几门课?校长回答2到3门。就算3门,乘上老师数量,最多也就是150门课。这可是最简单的算术题呀!大家越听越糊涂,碍于尊重,不便问个不停。到其他两所高中,了解的情况也差不多。原来芬兰人所说的课程指的是学程,大致上与我们课程改革中实行的模块相对应,但其设置更灵活,涉及的领域更宽泛。除按难易程度将一门课程即学科分为若干学程,如将数学分为几何、解析几何、三角与向量等,形成10多个学程,芬兰人还非常大胆地将一些兴趣性与实践性的东西列入学程,特别是选修性学程。如汽车修理、汽车驾驶、摄影、舞蹈等。学生选修这些课程都计算学分。开设这些学程,可以是学生所在学校,也可以是别的学校,还可以是社会培训机构。只要事先经过校长认同就行。芬兰人这样开设课程,既充分利用了社会教育资源,解决了学校资源不足的问题,又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好和能力培养的需求,比较好地做到了学习与兴趣、知识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学生们怎么都坐在衣帽间?这是我们访问芬兰高中学校所看到的一道奇特景象。芬兰的高中学校往往就一栋楼。衣帽间就设在门厅和走廊过道上。走进学校,也就是走进了大楼,便能看到靠墙一面,木梳形状般地摆放着一排排挂衣帽的架子,紧相连地放着一些椅子或桌凳。衣帽架上挂满了帽子、围巾和外套。学生或站着,或坐在椅子和凳子上,也有的席地而坐。有的在谈笑,有的在看书,有的什么也没干,只是站着和坐着。问陪同的校长和老师,他们说学生们正在等待着选课。选课,高度自由地选课,又称“无固定班级授课制”,是芬兰高中课改的最突出特点。在芬兰高中学校,学生不再有班级,不再有固定班级的教室,甚至年级的概念也在淡化模糊。学生一进高中,第一件事就是根据自己的人生想法制定选课计划。选课计划除了考虑毕业所需选课的要求,即须修满75个学程,其中必修课45个学程(选修数学高级学程的学生须选修49个学程),专业课10个学程,其余都可以由学生凭自己的想法确定。学生可以自己选修许多课,即使是必修课,学生也可以选择什么时候上,上哪位老师的课。甚至还可以选修其他学校或社会机构开设的一些本校没有的应用性课程。连毕业的期限也可以自己定,2年、3年、4年以至更长时间毕业都可以。当然大多数学生选择的还是3年毕业。学校对大部分课程选修没有什么限制,只是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注明选修该课必需的知识前提。一般只要有10名学生选修同一门课,学校就将开设这门课。超过30人选修同一门课,就将考虑分班。选修某一门课的学生,可以是刚入学的新生,也可以是即将离校的学生。为了帮助学生选修课程,学校设有专职学生顾问,其职责就是指导学生制定选课计划,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未来择业或继续深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但究竟如何选,决定权在学生。在雅文巴高中,陪同我们的一位女学生非常自豪地向我们声明她的学习选择权。

这也是学校?走进雅文巴高中大楼,不是事先告知,很难想像这是一所学校。中间园形的门厅犹如中国庭院的天井,中间地坪上摆放着许多供人读书学习的桌椅,很像宾馆中的茶座。抬头看去,一层层园形回廊,数上去有5层。从平面看去,整个大楼建筑像一把折扇,以大门为中心,一层层叠上,每一层都散布成一个像扇子骨架式的相对独立的建筑单元。每层布局着相关联的学科,如语言类一个层面,人文类一个层面,数理类一个层面,等等。在每一层面的扇子骨式的建筑单元内,又布局着一些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程教室,衣帽间紧挨各个教室旁。每层的回廊上都摆放着小桌椅,有的小桌上放有电脑。学生们有的在那看书做作业,有的在上网。学生们很专心,我们这些外人的造访并没有引起他们太多的注意。作为访问者,我们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学校很具有人情趣味,用我们的语言表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深下去分析,感到这个学校建筑公共空间很大,很好地满足了芬兰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尤其是“无固定班级授课制”的需要,学生高度自由选课的需要。当我们把这一想法讲出来时,雅文巴高中的校长频频点头,说这正是设计者的初衷。问及一些学生,学生说很喜欢这里的环境。事实上,连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访问者经过短短数小时,也从心里喜欢上了这里的布局设计,并进一步认识了课改与学校布局设计的紧密关系。

离开时的感悟

短短几天的访问考察,芬兰高中课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离开芬兰前的那天晚上,考察团在赫尔辛基开了一个讨论会。每个同志都发了言,谈了感想。诚然,芬兰的国情与中国不同,尤其是芬兰教育资源丰富,社会对上大学的要求并不十分强烈,高中生的升学压力比较小,我们不能也无法照搬芬兰经验,但讨论中,大家都认为,在课改的理念和思路上,我们现行推进课程改革应很好地向芬兰学习。

应把课程改革放在一个突出位置。教什么,怎么教,从来就是教育发展的大问题。而课程改革所要解决的就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芬兰每十年对高中课程大纲做一次修订,特别是这一轮高中课改从1987年就开始抓,充分说明他们非常重视课改在教什么、怎么教中的重要作用。相比之下,我们对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且不说各级党委和政府,就连我们教育行政部门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也是不够的。常常只是分管领导和少数人关心这项工作。课程改革已推行几年,但在许多地方尚未形成合力抓课改的声势。教什么、怎么教问题不解决好,教育工作中的许多问题不可能很好解决。抓教育必须把课程改革作为关键环节来抓,这是芬兰经验给我们的启示之一。

应大力拓展设置课程的视野。尽管我国本轮高中课改中,也增设了一些选修课,但相比芬兰,我们的选修课设置领域无疑过窄,门类无疑过少,与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贴得不紧,还仅仅限于学校内部可提供的教育资源。芬兰高中课程设置更多地考虑激发学生兴趣,考虑提高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许多在我们这里进不了课程的兴趣性活动、能力性培训,像摄影、舞蹈、乐器、汽车修理、汽车驾驶,在芬兰都进入了高中课程体系。这些课程非常符合学生的天性,给了学生无穷的乐趣,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学习这些对孩子的一生都受用。考察中,我们深切地感到,设置课程,不仅要有大人的视角,更要有孩子的视角,不仅要有教育的视角,还要有社会的视角。进一步拓展课程设置的视野,多设置一些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生活工作有用的课程,这是芬兰经验给我们的启示之二。

应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是芬兰本轮高中课改遵循的最根本原则,也是追求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在芬兰人看来,学生有选择权,才会有兴趣和责任感,有兴趣和责任感,才会有学习的自觉性和进取心。他们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课程选择,放手让学生选择学习的课程、学习的时间、学习的老师,以及毕业的期限。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由学习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学习。应该说,芬兰的学生要比我们的学生轻松得多,没有那么多非完成不可的功课和考试。当然,在芬兰,放手不意味着不管,他们对学生有必需的毕业修满学程要求,有对学生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的指导,有学段考试和全国统一毕业考试的约束和引导。也许有人会担心芬兰高中的教育质量,我们也有这样的疑问。但芬兰人告诉我们,这样做不仅没有影响教育质量,相反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学生学想学的东西,更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据介绍,在近几年国际有关权威机构公布的基础教育质量数据调查中,芬兰包括高中在内的基础教育质量排名始终位居前列。以学生为本,就应该多给学生一些选择权,这是芬兰经验给我们的启示之三。

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当我们还在为投入和设施条件不足开不出通用技术课而苦恼时,芬兰这些年却利用社会资源开出了许许多多为学生所喜爱、对学生有用的课程。芬兰的高中学校设施条件总体一般,基本上没有什么象样的校园,几百米的田径场,在我们所到的几所高中学校里一个都看不到。但他们开设的课程丰富多彩。这些课程的提供者来自社会方方面面。为了保证课程质量,芬兰的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建立了一些认证和管理制度。从我国社会现有的法治环境和诚信状况看,大范围利用社会资源开课有一定困难,但芬兰人的这种思路值得肯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这是芬兰经验给我们的启示之四。

还有芬兰把课程改革的理念应用于学校布局设计之中,以学校布局设计保证和促进课程改革,也给了我们很大启示。

相关期刊更多

贵州文史丛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教育厅

韩国学论文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