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审美教育是指施教者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借助各种各样美的媒介,陶冶受教育者的性情。感染受教育者的心灵的教育。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以感知、想象、直觉、情感渗透为特征,是一种感性的情感的生命教育。中国古代诗歌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光照千古,也以其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涵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在古代诗歌的世界中,我们不仅可以窥见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风貌,还可以窥见其折射出不同时代的审美世界。古典诗歌不仅传达着诗人们的喜怒哀乐。也记录着他们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以抒感为根本特征的古典诗歌自然应该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资源。
审美教育的价值
审美教育可以引导、升华人的情感。“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强弱。而转弱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审美教育就是通过引导、升华人的情感,促进理性的健康发展。正如列宁所说的,如果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另外。审美教育也促进了教育目标的更新。因为审美教育着眼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整体培养,重视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和人的完善。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美的思想,发展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发展人的个性。
古代诗歌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
语言。我们学习古典诗歌,不仅是为了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更是为了从鉴赏中得到美感。古典诗歌的语言不仅有节奏的音乐性,而且有旋律的音乐性,此外还有韵的音乐性。这三者的和谐统一构成了诗歌语言铿锵悦耳的音乐美。体味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含蓄美是通过反复诵读实现的,在阅读欣赏诗歌时,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声调、停顿、强弱、长短的错综变化与节拍的美感。
古人写文章讲究声律的美,古诗词尤其如此,从形式上说,古诗词都具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读起来铿锵有声,朗朗上口,因此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要引导诵读,为学生创造审美氛围,给学生创设古诗词的意境和神韵,使学生充分享受听觉上的美感,自觉地进入诗文的情境中去。诵读可用各种手段,或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或播放高水准的朗读录音,或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或布置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或让男女生分部朗读……学生在听高水平的朗读或认真的自读中,可获得异常深刻的审美感受。他们在专注地听或读中,直接面对作品所展示的生动形象和真挚情感,并把这种美好的形象和情感自然地积淀在自己的心灵之中,并悄悄地内化为各自的认知和审美心理结构中,并成为有效的组成部分。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欲望。
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这就犹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和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如《越调・天净沙》(元・无名氏):“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这首曲子运用白描的手法,色彩鲜明地描绘了一幅特有的大漠清秋图。一声雁鸣。给这幅寂静的大漠清秋图增添了无限活力。绿草、黄云、红叶、青山。这些意象组合使诗句高度浓缩,最大限度地加大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旬的力度。诗中的意象群鲜明突出,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常具有统一性。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例如,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观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着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另外还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观月梦中看”(唐・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表达了相似的情感。再如,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之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之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之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之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等。在诗歌中,这些以景传情达意的意象往往具有一定的同定性,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紧紧把握这些意象所表达的特定含义。就能很好地体味诗歌的意象美。进而提高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术语。《老子》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等艺术思想。其追求弦外之音、象外之意的美学特征。已与今天的“意境”内涵相近。“意境”就是指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与统一。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诗人往往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意境美是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对现实美的能动反映和创造,因而渗透着艺术家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它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美。
体验意境美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人手,把握作者在诗中营造的氛围。意境是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显现。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是雄浑壮丽的。两句诗情景交融,意象飞动,我们在扣人心弦的诗句里,感受到祖国大西北的河山雄伟壮丽、辽阔广大,读之令人精神振奋。它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能激起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这两句诗之所以是千古名句,就在于诗人以短短的十个字描绘了一幅塞上独特的壮美风景画面。在一望无际的大戈壁上,一股浓黑的烟柱扶摇直上,像一座孤塔冲入云霄;滔滔的河水,上下千里,不见源头;在暮色苍茫中,只见水天相接的西边地平线上,一轮红日漂浮在河面上渐渐地下沉。作者没有用复杂、稀奇的意象,没有选取特别的事物,“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几个常见的事物经过作者的组合。西部特有的风味就凸显了出来,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体现意境美的例子很多,李白的《静夜思》以“地上霜”来比喻月光,描绘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的意境;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的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所有这些都因为诗人选取特定意象创设了恰如其分的意境,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诗歌的审美价值,因此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想象。由于诗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更凝炼也更富于形象性的语言,因此在表现形式上要借助于想象形成诗歌独具的形式美,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独特的想象是诗歌的灵魂,诗歌往往以直接唤起表象和想象的方式作用于欣赏者的再创造,所以诗歌的创作和欣赏都离不开想象。诗人的想象,在于创造新的表象,使之成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完美体现者。读者的想象在于借助已知的生活经验,把诗歌中富有想象的艺术形象再现为有特定含义和内在联系的画面,从而把握诗人的思想和感情。
李白是一位想象力极为丰富的诗人,他的诗大都是根据想象中的感情映象所进行的创造性艺术活动的最终产物,而且总是带着强烈的感彩来进行想象,因而也给读者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写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瀑布凌空而落。飞涌直泻,势如破竹,加之山势高峻陡峭,自然是如自天降,“疑是银河落九天”便是水到渠成的想象。瀑布真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离奇又自然真切。此外,“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山看人,人看山,互相敬爱,这是独自久坐产生的想象。大自然也具有了情感和生命。想象往往伴随着夸张,为突出事物的某一特征,有意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绘。这时的想象就更强烈、鲜明、集中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借助夸张的想象,显示出愁思如春水一样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使人陶醉在这想象造成的艺术境界之中,这是创造性的想象赋予艺术形象以鲜活的生命,给读者以审美的熏陶和艺术享受。
古代诗歌审美教育的实现
运用多媒体,使学生身临其境。多媒体教学具有高度的再现性。它能使诗歌教学形声化。音像鲜明,可以充分展示诗歌中涉及的多种自然景观、人物形象,为学生理解诗歌提供了直观的感受,有利于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能使他们处于一种爱学与乐学的学习状态中。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比起只靠用一支粉笔一张嘴讲起课来,那显然要生动、形象得多。具体可感的形象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消除听课时的枯燥感和疲劳感,使他们能在感情的参与下进行审美鉴赏活动。
在诗歌教学中,首先是朗读诗歌,但教师干巴巴的范读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借助多媒体。效果就会大不相同。我在讲授“词”时,为学生播放李煜的《虞美人》、《相见欢》,苏轼的《水调歌头》,岳飞的《满江红》的歌曲,让学生理解词的歌唱性,欣赏词所达到的美感。当学生朗读《琵琶行》时,通过多媒体播一段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再配以古代歌女弹奏琵琶的图片,或者江南月夜的图片,一下子就会将学生引领到白居易所描绘的境界中。听觉和视觉的刺激会加深学生对作者所描绘的音乐的理解,“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窃窃如私语。大弦小弦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样的描写,对琵琶音乐不熟悉的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只有借助相关的琵琶曲,并有“flash”制作出相关的画面,如来一个五彩缤纷的珠子纷纷落下的画面,会使教学更为形象直观。诗句“大珠小珠落玉盘”所呈现出的目不暇接,转化为耳不暇闻的音乐变化之美。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审美欲望。让学生朗读《孔雀东南飞》。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为背景音乐,缠绵凄婉的音乐让人似乎看到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的悲欢离合,体会到他们离别时的柔肠寸断。
教师积极引导,提升学生的审美层次。审美教育的落脚点是塑造美的灵魂,培养高尚的情操,形成优良的品质。这是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所以我们要从理论上引导学生领悟、品味、消化诗中的深刻意蕴。古典诗词中,其思想内涵有它独特的方面,如诗人的怀才不遇,他们虽然有疾恶如仇、正直贤达、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有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操,但也有情绪低落、消极避世的一面。要让学生分清美与丑,以便于批判地吸收。另外,“诗人”与“诗”离我们甚远。诗人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千差万别,人生经历、思想意识也不同,所以引导学生不必效仿,要从诗中走出来,借诗移情,面对现实。结合现实谈个人的感受。
【关键词】儿童诗歌 教育教学 方法 策略 探索
儿童诗歌是指适用于儿童听赏、吟诵和阅读的诗歌的总称。它与儿歌在表现形式上有明显的区别,儿歌通过比较简单、易懂,且较为直接的表现主题思想。儿童诗歌则通过间接的方式表现主题思想,内涵深刻、含蓄。在中国古代,儿童启蒙学阶段读诗是主要的内容,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唐诗三百首》等。近来年,在儿童启蒙教育阶段,诵读诗歌也开始盛行。研究表明,诵读儿童诗歌有利于培养儿童思想情操,发展儿童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锻炼创新意识;还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审美意识,提升艺术鉴赏能力。因此,对儿童诗歌的教育在传承千年古文化的同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通过调研发现,在儿童诗歌的教育教学中,很多的停留在对诗歌本身记忆和诵读水平。儿童虽然记忆住了诗词,但是不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思想,那么这种教育方法根本无法有效的起到发展儿童能力的作用;因此,如何有效的开展儿童诗歌的教育,是儿童启蒙教育活动中关键的问题之一。
针对儿童来说,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来说,如果把传授儿童诗歌作为培养儿童的知识、能力、文化和学问是欠妥的。应把诗歌中本质的元素---艺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通过儿童诗歌的教育,重点培养儿童的艺术审美能力。
一、儿童诗歌的教学应体现综合艺术课程的形式
在早期,叶嘉莹就提出要通过一边游戏,一边唱歌的形式学习儿童诗歌,用一种简单、容易学、容易懂的唱歌游戏的方式来传授儿童诗歌。儿童诗歌的教育应结合儿童这一个年龄阶段的本能需要和兴趣,不能因为儿童智力的开发而扼杀儿童的活泼的天性、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儿童诗歌的教学中要将诗歌与生活、诗歌与情感、诗歌与文化、诗歌与科学相融合,体现出综合、愉悦、创造 、人文等特点,通过说、唱、跳、妆、演,让孩子们充分地理解诗歌的艺术内涵,脱离了死记硬背枯燥的学习方式,迎合了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同时,儿童诗歌教育游戏中,让他们自我探索,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环境,以丰富自己的情感和心灵,能从生活中享受到童诗的乐趣。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对儿童诗歌教学的趣味性
在多媒体教育教学中,可以融入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元素,把诗歌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把它转化成活动性、趣味性、直观性的呈现出来,通过动态的,新鲜的感觉吸引,克服了孩子们注意力时间短的问题,经过听觉、视觉的协作,将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咏鹅》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白鹅的录像、Flas,PPT幻灯片、音乐等元素,从听着歌曲《咏鹅》展开,到欣赏和听着歌曲表现各个动作,了解鹅在不同状态下的形态;同时,也可组织孩子对鹅的动作进行模仿,增强孩子的观察能力,让孩子们深入到《咏鹅》的意境中。
三、将区域活动与儿童诗歌教学相结合
孩子的语言能力在不断的对语言运用中得到发展起来的,在儿童教育中,我们应将儿童诗歌的语言教学内容,通过区域活动,创设一个让孩子们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且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在区域活动中,可以增加“儿童诗歌诵读”的活动内容,让孩子们从家中带来的儿童诗歌中,三五一群,五四一伙的进行诗歌的自己欣赏、表演和绘画。在区域活动中,形成一种宽松的环境,让孩子们对诗歌的热爱通过多样的形式得到积极大胆的表现。
四、在儿童诗歌教学中融入角色扮演和绘画方式
在儿童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融入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可以角色扮演,绘画方式作为儿童诗歌教育的切入点。比如在古诗《回乡偶书》的教学中,可以让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老爷爷、儿童来直观的体现诗歌的意境和背境。在《一去二三里》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绘出一幅的精美的图画,让孩子们欣赏十个数字的优美,十个数字的巧妙之处,来理解诗歌内涵。在《勤学》、《凉州词》、《相思》等儿童诗歌都可以融入这些元素。当然,这些教学方式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并应结合具体的诗歌采用更加简单、易操作的教学方式。
五、通过环境布置来营造儿童诗歌的教学氛围
在儿童诗歌的教学中,应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为儿童在诗歌学习中表现机会。好的教学环境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可以通过创设“古诗与画”、“我为古诗配画”、“我来画古诗”等墙体装饰和环境布置,让儿童在诗歌的欣赏中,借助周边环境,直接进入诗歌的意境中。比如在诗歌《摇篮》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大树和泥土材料来构建摇篮的环境,利用大海、天空、泥土等材料来绘制摇篮的壁画;并结合教学挂图、底版和小卡片等材料,以画画、摆图的形式表现诗歌的内容,在配上亲切的口吻将孩子带到诗歌的意境中。
六、在儿童诗歌的教育中应注重软环境的营造
在儿童诗歌的教学中,不但讲究教学的方法和方式,也应融入良好的教学软环境。重点应把握以下几个点,师生关系的融洽点也就是要营造师生之间相互关爱、互相尊重,充满鼓励且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幼儿之间合作点通过相互交换作品、相互沟通、相互模仿的方式,构建幼儿之间相互沟通协助的氛围。家园配合的默契点是通过“家长会”、“文学沙龙”和“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家长参与到对儿童诗歌的教育中,让家长在家里面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教师素质的提升点是指要提高教师的文学底蕴和诗歌的教学能力,同时结合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节诗歌的教学方法。
因此,在对儿童进行诗歌教育教学中,应以“幼儿为中心”的原则展开,以内容、形式、方法丰富的载体,让幼儿在记忆力最好、心灵最纯洁的阶段,接受到经典诗歌的教育,向他们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优点,培养儿童的文学、审美能力,发展儿童的情趣,使他们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
参考文献:
[1]牛玲.关于儿童诗教学的探索和研究[J].语数外学习,2013,(6).
[2]刘芳,腾守尧.儿童唐诗教育:回归艺术与养护灵性[J].学期教育研究,2013,(1).
关键词: 杜甫 诗歌教学 生命教育
一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生命教育是德育范畴的内容,殊不知各学科教学或多或少都渗透生命教育,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在这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语文教材蕴藏非常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因此,“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学科应当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渗透人性的教育与人文意识,加深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从而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语文教学不同于政治思想教育,不能采用灌输说教的方法传授人生观、生命观,应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师可以抓住关键字词,抓住蕴含生命态度的词,引导学生品读,在品读中体味情感,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生命的可贵和美好,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努力塑造自我,完善自我,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光彩。
二
杜甫诗歌教学是高二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重点,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但在他的每一行诗句里,我们都能读到他对人民、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杜甫的诗句,感知个体生命的丰富性,体验人世的艰辛,从而更深层次地思考人生的目的及意义。
杜甫一直是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爱国诗人形象定格在世人眼中,然而,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诗人,在他的诗篇中,我们不难找到历史的痕迹及诗人自身深切的生命体验。特别是诗人的晚年,社会动荡,流离失所。他“活了五十九岁,却好像活了两百岁,他一生的经历几乎浓缩了个体生命所能经受的全部苦难”。正如他在诗句中写的那样:“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通过品读这些饱含个体苦难生命体验的诗句,让学生体会世道的艰辛,生活的不易,感悟“人世的苍茫,生命的促迫”。
然而,衰朽残年的杜甫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在《旅夜书怀》中,诗人写道:“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以自嘲的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自己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形单影孤的一只沙鸥,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业,似乎都游离于他。诗人满怀希望,换来的却是一连串的失望。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悲愤正是诗人对自己、对国家存在意义的坚守,正是他人格生命的真实显示。这里,学生从杜甫的生活态度悟出如何认识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在准确把握“渴望建功立业”的内涵中,获得了一次关于生命价值的真切体验和自我教育。
杜甫的诗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动乱,然而他也是一个普通人,关心朋友,热爱妻儿。具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富有人情味。写妻子、朋友的诗不但多,而且很感人。“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洒扫庭除,迎接好友,粗茶淡饭,幸福无比。“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梁上燕子,飞来飞去,自由自在;水中白鸥,远近嬉戏,相亲相近。幽美的夏景已让诗人陶醉了,恬静的家庭生活更使诗人舒心、惬意:憨态可掬的老妻“画纸为棋局”,天真无邪的稚子“敲针作钓钩”。这些是怀才不遇的失意诗人晚年过着的诗意般的生活,这里,诗人告诉我们,他没有被苦难吓到,相反,这些悠闲清贫的生活让他感受到生命的真谛和美好。生命是苦难的,苦难是每个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但在这苦海中,“以一种精神应对苦难”,继续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原进发,生命由此变得恒远而绵长,美丽又动人。诗人把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直观地反映在生活的态度上,诗人又以诗的形式传达了生命的自由与美好,并表达了人类共有的生命特质和深层存在的哲学方式,诗人对生命本质的诠释和思考,启发我们不断关注生命的艰辛和苦痛,不断探索生命的真谛和价值,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拥抱生活,体验生命。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仅表现在个体以自身力量克服困难、超越忧患的自我体现,更体现在此过程中给予他人的爱、为社会所承担的责任。杜甫在《兵车行》里展现给读者的是诗人对战乱征兵的客观史实的描写,表现了战争带给百姓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苦痛。然而止步于此是不够的,这些分析只是让我们看到个体生命的苦难及面对苦难的绝望。想要做到生命教育的深化,还应该让学生看到,杜甫作为一个儒家士人形象的典型代表,儒家思想是他的终极信仰,儒家文化对他的诗歌具有重要影响。从这个角度出发,便能进一步体会到《兵车行》显现的深切的情感――仁爱。无论是对生灵涂炭的哀叹还是对制度黑暗的愤慨,都能让人感受到那颗无止境的恻隐之心,都能让人感受到杜甫对儒家理想的坚守。
可以说杜甫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不仅做了苦难人生的代言人,而且以有血有泪的歌吟,呈现出对天下的终极关怀和自身的生命价值。
正因为诗人心中有爱,杜甫看到天地万物,看到他人的生命乃至小动物小植物的生命都能产生浓情惬意,“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春风和煦,百花绽放,飞燕衔泥,鸳鸯静睡,所呈现的勃勃生机,和谐统一,相映成趣。“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人陶醉于春暖花开、莺歌蝶舞、生意盎然、恬静宜人的意境,其乐融融。字里行间闪现出诗意的光辉,表现出一种万物和融的境界。一个有爱的人,他的生命就总是会得到爱的滋润,透过杜甫的诗作,教育学生随时留意身边的花红柳绿,感受大自然的生机意趣,善待世间万物。当你生活在一种和融万物的境界之中,学会欣赏自己、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时,你就会感受到生命越来越充满生机活力,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热爱这个美好的世界。
三
就像冰心在《谈生命》中所说:“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总之,语文教育应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以至实现生命的价值。这样,语文教学才真正发挥作用,教育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一、在中职诗歌鉴赏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是我国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其中蕴含着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与生命的传承息息相关。与此同时,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意义也决定了中职诗歌鉴赏课程必须要渗透生命教育。在九年义务教学基础的引导下,中职生的思想素质已经有了全面的提高。语文课程又是人本知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尤其是诗歌内容渗透着丰富的含义,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意义。它还可以通过对生命价值的渗透,帮助学生感悟人生调动对生活的热情,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在人格上获得发展。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生命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十分必要,是回归语文文字本身的关键。
二、在中职诗歌鉴赏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科学方法
最好的教育是不着痕迹的教学,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涵养的教育。在中职诗歌鉴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就是在逐步强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原则,开展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依托教材文本,唤醒学生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是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在中职诗歌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挖掘教材中的文本知识,依托生命教育资源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中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受到外界的影响,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诗歌知识了解的差异性,教师必须要以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材内容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主题系列”,通过平时的教学,有意识地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这样,教学中以生命教育为话题的教学将变得更为系统,也能更深入地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生命价值。例如,《长歌行》一诗描绘了积极向上、努力奋发的进取思想,教师要在其中渗透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真正价值。
(二)提高教师素养,尊重学生生命价值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其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中职诗歌鉴赏教学的水平与教师的能力密切相关,教师一定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价值,能够挖掘学生内心深处对语文学科和生命的崇敬之情。对此,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的素质修为,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在教学中坚守真、善等美德,将教学与生命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心怀生命,对学生负责,将学生看做亲人,采用全新的理念鼓舞学生,在教学中孕育人文情怀,尊重学生的生命意义。
(三)深入课堂教育,引导学生尊重生命
中职生已经具有自身的价值观,对生命也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感知生命、体会生命,把教材内容与生命内涵集中在一起,运用诗歌中的积极精神彰显优美的语言,利用富有感情的教育,升华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体味生命的价值。例如,在讲解诗歌《兵车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诗歌中的语句入手,让他们体味到其中蕴含的生命价值,将“爷娘妻子走相送”“边庭流血成海水”包含的对生命的惋惜讲解出来,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蕴藏的生命内涵。
(四)拓展延伸阅读,开阔学生思想眼界
中国诗歌博大精深,蕴含的意境悠远而又富有内涵,中职诗歌鉴赏教学要从深层次内涵入手,抓住教学的关键点,不断扩充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有意识地补充加入新的知识点,将生命教育蕴含到生活之中。另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学习古代的诗歌,感受其中蕴含的生命价值,从而打开视野,开阔眼界,充实自我。
三、结语
【关键词】情感 经典诗歌 起源 表现 作用
一、从诗歌的起源看,诗源于美的情感
我国的经典诗歌有很多很多,例如众所周知的《离骚》,以及经典的《诗经》等都是受世人喜爱的经典诗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门新兴学科叫做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中的对诗歌的研究是要求有充分的审美意识的。所以主讲的老师们在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及鉴赏之时是要先研究诗歌起源的美感的,并且要让学生自身能够感觉到诗歌的美学元素。那么首先我们来谈谈诗歌的起源。我们知道人们如果仅仅是需要将生活中的事表现出来完全可以记叙,可以写成文章之类的,那为什么人们要通过歌唱的形式加以表现呢,其原因就是歌唱更容易抒发人的情感,可以更加直接的将人们的情感诉求加以表现出来。诗歌的语言风格与其歌唱的内容节奏相似,因而是自然的,是容易上口的,这样也就更能够满足人们的抒情需求。
二、美的情感在于表现为“真”
美的情感为什么能够引起人的共鸣呢?什么又是所谓的美呢?这就要从诗歌本身的创作来说起了。诗歌的创作首先要真,这里所说的真要求是来源于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情感,不需要矫揉造作更不需要无病,其所追求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后的情感,这样的真情才能够打动别人,因为只有真情才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一种情感的共鸣。假的东西就是假的,就算在当时是有市场的但之后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因为假的情感是没有立足点的。我们知道我国的经典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就是《诗经》,其创作都是源于真实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之中,因此真情是有市场的,所以这也是其能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我们知道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些珍贵的东西我们却丢失了,为了追求一时的市场,我们故意矫揉造作,明明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却非要将自己装饰为成熟老练之人,似乎充满了阅历一般,写的东西也不是真实的情感。在现代真情缺失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再也找不到所需要的那种真情流露而引起的共鸣了。所以我们开始怀念,开始怀念古文诗歌中那些诗人创作的真情,因此在古代诗歌中我们更容易将情感投入进去,古代诗歌也更能打动我们的内心。
三、美的情感在于表现为“善”
虽然我们说好的诗歌创作一定要真,但真也不是衡量一个诗歌的唯一标准。就如我们所知,有些诗歌创作虽然是真实的,但并不都能感动人,这就要从诗歌创作的性质来看了。诗歌是追求的除了真还要求善,因为诗歌是一种传达感情的东西,其是人们之间交换情感的,所以更要追求其善,善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所以有善就会有人喜欢,因为美好的东西往往都能引起人的共鸣。诗歌的善不仅表现在创作的内容要善,此外,也要有利于当代社会,要有利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这样才能达到一种情感升华的境界。
我们知道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表现的都是现实主义的题材。诗人杜甫的一生都是颠沛流离的,其一生的经历都是残酷的。我们可以从杜甫的代表作《家书》中看出其情感,诗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情感流露表现了战乱情况下的人渴望家乡的消息,我们知道在战争时候想写份家书是非常不易的,就算写好也不知寄望何方。这句话可以从侧面看出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以及渴望和平的心情。还有另一位被称为诗仙的人物,李白。我们知道李白的创作风格与杜甫正好相反,李白以浪漫主义为主,李白的诗中也有真情的流露。我记得他的一句诗“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叙述了其好友汪伦对其的深情,这是一对好友在面临离别之时发出的感叹,让我们读者似乎也能感受到汪伦的绵绵情意了,因此我们为之动容。
四、美的情感在于表现为“美”
其实不止诗歌,任何美好的东西之所以美好都离不开“真、善、美”这三类情感。当然诗歌也是如此,诗歌的美体现在语言上体现在与人的情感共鸣上。如果一首诗歌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那么我们可以说这首诗歌是美的。例如我们熟知的诗人李商隐,他的诗也能够引起人与人之间的共鸣。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引起了很多人的强烈共鸣,这是一种高尚无私的境界,也是我们所向往的境界。
五、总结
凡此种种,评判一首诗歌的好坏不能简单地朗诵,要学会细细鉴赏。优秀的诗歌通常都包括上文中所说到的“真、善、美”,要求我们创作的基础是真实存在的,创作的情感是真挚善良的,创作的手法以及引起人的共鸣是极具美感的。只有这三方面的完美结合,才能称为一首优秀的诗歌。诗歌从创作的本身就是美的,就是这种美成为了诗歌的魅力所在,就是这种美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经典的诗歌总能从这些方面满足我们读者的需求,给我们一种情感的享受。因此我们在进行诗歌鉴赏的时候首先要从创作的背景说起,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要让学生有一种情感的共鸣。
参考文献
[1]汪荣祖.诗情史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