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低碳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高东升在亚洲制造业论坛2009年会上表示,要把低碳绿色工业的发展,纳入到工业发展的规划,纳入到国家发展规划,引导、支持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把绿色发展的目标、重点、方向都纳入整个国家的发展中,去引导社会、引导市场积极地推进。“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企业未来的发展机会到底在哪里?企业应该如何在低碳经济潮中掘金?
太阳能产业将迎势前行
随着能源供应紧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各国开始谋求合作来改善全球的能源、环境、气候现状。随着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的召开,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走低碳发展之路,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和提振国内经济的唯一选择。要选择低碳经济就要开发可再生能源,要开发可再生能源就不能不重视太阳能产业。
太阳能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近年来,中国政府已出台《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鼓励太阳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太阳能产业在内的清洁能源正步入发展快车道,这对发展低碳经济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然而,总体而言,中国太阳能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太阳能产业开发潜力巨大,太阳能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借助学界和科技界专家学者的建言和技术创新,借助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借助各路资本的积极推动,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必将迎接快速发展的春天。这不仅是对中国能源供应的贡献,也是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贡献。
新型环保汽车产业将驶入快车道
新能源汽车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脱离了汽车产业本身的局限,所有迹象都显示这将是基于低碳经济的一场技术革命。基于对已有政策信息的脉络整理,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低碳经济”最重要着力点和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新增长点的格局已逐渐明朗。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意志的特性日见清晰,产业政策扶持力度的确定性已大大加强,中国新能源汽车业的发展不可限量。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中国汽车年产销量突破1300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国。未来中国汽车业发展速度和汽车保有的增速会是很惊人的,发展低碳汽车是汽车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中国电动汽车方面的技术基本与世界同步,甚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混合电动汽车、电动汽车成为低碳汽车业发展的首选。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价值链将围绕最为核心的电池业务展开,并逐步延伸至电气系统(驱动电机、控制系统)、整车(乘用车、客车)以及上游资源(锂、镍、稀土)领域。在产业化进程或产业链深度或技术储备上拥有明显优势的汽车制造商,将是未来各自领域内的龙头企业。
节能设备与技术乘势而上
低碳经济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龙头,被政府高度关注。在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总理指出,要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要努力走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列,尽快确定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和市场推进措施,推动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发展。
“低碳经济”这个词语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又一个关注度极高的话题。而作为具有“节能”魔力的变频节能技术,在全球提倡的“低碳经济”后越发成为人们关注的技术之一。当变频节能技术遇到“低碳经济”,变频节能技术必能成为实现低碳经济最好的方法之一。
那么,变频器如何实现节能呢?在很多设备制造行业,通过变频技术的应用,节省很多烦琐的机械传动机构,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单位产品的能耗,这其实是更重要的变频节能方面。应用变频调速,可以大大提高电机转速的控制精度,使电机在最节能的转速下运行。以风机水泵为例,根据流体力学原理,轴功率与转速的三次方成正比。当所需风量减少,风机转速降低时,其功率按转速的三次方下降。因此,精确调速的节电效果非常可观。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并架齐驱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关系当中,能源是一个结合点。现在公认点都是讲低能耗,这不仅仅是低能耗的问题,而是低碳耗。由于能源的消耗越来越多,降低能源消耗非常重要。那么促进能源替代主要是降低高碳能源的消耗和开发低碳能源。
低碳经济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是指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自然资源的生态循环来发展,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的发展模式。从上述概念来看,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经济模式,都是当今社会极力推崇的发展新方式,都是从结构和机制入手,以新思维、新办法解决日渐明显的全球性资源环境劣化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新举措。
低碳经济将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9年《气候变化绿皮书》指出,中国目前处于以资本和能源密集化为特征的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水平与社会消费需求还在持续提升,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带来就业新机会。
大自然赐予人类一个赖以生存的地球,让我们拥有了土地、水、空气、阳光以及各种资源,我们的生命得以世代相传。我们曾经以为土地资源是无限的,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早已成为稀缺资源;我们曾经以为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现在已经需要付费使用;时至今日,使人类更想不到的是,呼吸新鲜空气、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正常气候,也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费用。
今天,土地、水、空气作为稀缺资源,已成为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如果说土地成为稀缺资源是因为人口增长,那么,空气成为稀缺资源则完全是人类自身行为所致。科学家证实,由于人类无限制地使用矿物燃料,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累积,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人类将因全球气候变暖陷入灾难之中,经济发展将变得不可持续。
气候的变异,引发全球焦虑。人类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如何解决,至今各方意见莫衷一是。经济学家视气候为公共物品,而且是全球公共物品。全球公共物品与其他公共物品不同,一国公共物品的短缺,可以由本国政府或企业供给,而“国家间应对全球公共物品的方法是签订条约式的国际协议”。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
1992年,第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性协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订,确定全球气候变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发达国家自愿减排。1997年,签订《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做出了有约束力的承诺,且签约国都有一个具体减排指标。美国的布什政府最终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退出了《京都议定书》。
大气无国界,无论你在哪里实现大气中温室气体减排,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都是同样的。基于这个原因,《京都议定书》引入了三个灵活的市场机制:国际排放贸易、联合履行和清洁发展机制。
2011年12月21日,欧盟宣布从2012年1月1日起开始征收国际航空碳排税,就是基于《京都议定书》国际排放贸易机制而设计的。欧盟要求,所有起飞或降落在欧盟境内的国际空运活动都需要纳入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欧盟自认为,他们的做法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有利于全球公共物品,符合全球利益。但此令一出,立即遭到全球反对,至今欧盟与各国还在两军对峙。
史蒂芬·霍金担心全球温室效应会失控,他在香港科技大学演讲时曾说:地球上的生活风险系数在日益攀升,比如地球可能瞬间变暖,“在这些灾难发生之前,我们应该在宇宙中开辟全新的空间,让我们的种族可以世代繁衍下去。”
尼古拉斯・斯特恩勋爵,著名的气候变化经济学报告《斯特恩报告》研究团队负责人,曾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和高级副行长。现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与政府学科教授、亚洲研究中心印度观察室负责人。2009年9月,斯特恩勋爵在人民大学发表《应对气候变化采取全球行动:中国、哥本哈根和第12个五年计划》演讲。
本刊节选了其中有关于中国低碳经济的部分。斯特恩勋爵认为,过去十年中,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工业繁荣发展、出口不断增加,以及持续推进的城市化,无可避免地导致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且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趋势可能还会持续。中国要在所有的公民中推动低碳繁荣,所面临的挑战是,让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脱钩。报告肯定了中国在为减少碳排放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努力,并相应地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排放总量为70-80亿吨左右,人均排放量近6吨。这是过去十年中经济强劲增长、工业繁荣发展、出口不断增加,以及持续推进的城市化的结果。这些趋势注定还会持续下去――某些相关预测认为,如果继续按照现有模式发展,那么到2030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达到145亿二氧化碳当量吨。
然而,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仍然只是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一小部分(2005年,美国的人均排放量为24.3吨,澳大利亚为28.7吨)。但随着中国人民日益富裕、城市化进程日益推进,中国扶贫工作继续取得巨大进展,预计中国的人均排放量将很快地接近于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量。
不应该指望全球经济衰退及其造成的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来改变这种趋势。随着法国、德国和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最近已纷纷从经济衰退中的复苏、中国经济刺激计划的成功实施以及世界对中国出口需求的恢复,中国的增长速度也将恢复到先前较高的水平。
中国各地的碳排放强度和人均排放量是迥然不同的。下表中突出强调了碳强度。中国总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4个直辖市、22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区以及台湾。该图表反映了每个地区的碳排放强度(y轴),以及人均排放量(x轴)的情况。
各省的碳排放强度和人均排放量
碳强度数据(y轴)以及人均数据(x轴)分别是化石燃料消费以及水泥生产(过程排放)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计数,以及官方公布的人口和GDP统计。目前,在中国30个省和直辖市中,已经有6个在平均排放量方面超过英国,有13个平均排放量超过法国。
不足为奇的是,这些排放大户都是人口聚集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一般都是沿海较富裕的省份。收入和增长和排放量的上升有着明显的联系。中国要在所有的公民中推动低碳繁荣所面临的挑战是,让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脱钩。
降低能源强度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
在多个连续的五年计划以及政府促进可持续增长和发展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引下,中国在能源强度、能源效率、可再生资源以及植树造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和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碳排放强度仍然非常高,因为中国仍处于经济发展相对早期的阶段。但是,自1980年以来,中国经济的碳强度已经下降了60%,这是很大的成就。
中国政府在第11个五年计划中制定了远大的目标,即在2010年前,将能源强度进一步降低20%。如果能完全实现这个目标,那么这将相当于从2010年起,与“现有模式”相比每年减少10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比之下,欧盟根据《京都议定书》制定的目标相当于在2012年遵约期终止前,每年绝对削减3亿吨。
中国在钢铁、化学品和水泥等主要产业中,采取的提高能源效率的措施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根据气候组织(Climate Group)的分析,到2010年,这些措施将使得中国节约2.4亿煤当量吨的能源。因此,中国的减排起点虽然充满挑战,但是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势头良好。
中国已经在采取大刀阔斧的行动
中国政府已经在采取有助于建设低碳经济的切实措施。
首先,第11个五年计划中远大的目标正推动着中国朝低碳经济的方向迈进,而实现低碳经济是和中国政府的可持续发展和平衡发展的目标,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相一致的,同时也是这些目标的补充。
第11个五年计划中还提出了支持更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更广泛的措施。比如提出要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解决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森林覆盖面积、更多地获取清洁水资源、控制工业废料排放、减少车辆排放、保护生态区域等。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政府设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委员会和能源领导小组;这表明,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政府政策的重点。
其次,中国政府制定的重要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包括了很大比例的绿色支出(占刺激计划总支出的9%,相对于实际GDP的7%),其中包括对低碳汽车、更新电力网、拓展轨道基础设施以及加强废水和废弃物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
再次,在今后建设全球低碳经济方面,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包括汽车、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以及低碳建筑。见数据
第四,中国正在制定一项能源刺激计划(由国务院授权),该计划将调高中国在2020年之前扩大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目标:
将核能发电量(从目前的10亿瓦)增加到60-80亿瓦
将风能发电量(从目前的12亿瓦)增加到100亿瓦
将太阳能发电量(从目前的0.1亿瓦)提高到10-30亿瓦
中国其他的行动和目标包括:
到2020年,确保30%的居民家庭拥有太阳能热水器
计划继续关闭效率低下的发电站(2006-2008年间关闭了总发电量达34亿瓦的发电厂)
计划补贴节能电灯泡(批发补贴30%,零售补贴50%)
在13座城市建设电力/混合公共交通项目,并开发电动汽车
中国正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应该继续得到世界更多的认可。
迈向低碳的未来
很明显,中国已经在为低碳的未来作规划。这并不非是第11个五年计划的目标,低碳的未来完全符合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从国际上看,中国似乎在日益向世界表明它的气候变化立场。在拉奎拉举行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核准了2摄氏度目标,这对中国以及全世界来说都是重大的一步。远大的长期目标正成为公众讨论的话题。例如,国务院气候变化专家小组副主任何建坤指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很可能在2035年达到顶峰值88亿吨,但从2035年到2050年将不断下降”,《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甚至指出,2020之后,排放量增速将减缓,并在2030年达到峰值。
这种积极的方针得到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进一步支持,该研究所提出,中国在2050年之前需要支出40万亿元来建设绿色经济。同时,中国正在考虑将碳强度目标纳入到接下来的第12个五年计划中。很明显,公共辩论和政策辩论正开始快速向前推进。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各项目标和措施是否足以实现国际目标。
第12个五年计划中的各项关键政策
中国似乎准备将低碳经济增长作为第12个五年计划的关键主题。但是,要实现所需的排放量削减规模,必须在目前已有的进展基础上再接再厉。如果我们要避免危险的气候变化,中国必须与其他重要经济体一道在实现必要的全球长期目标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并非要求中国像美国或欧盟一样大幅减排,而是希望中国采取行动减少排放的增幅)。
这并不是一项不可能实现或者代价极其高昂的任务。相反,这意味着要利用、并深化现有的政策和措施,继续将资源投入到低碳发展,并让“绿色增长”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目标和优先事项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中国将迎来充满活力、并富有成效的增长新时代,实现科学的发展。
数据2中对中国低碳增长战略的不同要素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并非面面俱到,只是阐述了可能对于今后可持续增长来说至关重要的一些要素。
这些要素中最主要的是在接下来的五年计划中,继续努力实现远大的能源强度目标。如果要到2030年将排放量削减到目前的四分之一,那么在从现在到2030年间的每一个5年计划里都要包含至少将排放强度减少20%(差不多接近25%)的目标。在连续的五年计划中制定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将向国内和国际社会传达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中国政府极其重视在经济的各个层面实现低碳、集约型发展。
中国政府以及各行业在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和发展方面,采取一致的行动也是至关重要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能源燃烧,因此,努力实现能源供应和消费的脱碳化对于中国今后发展低碳经济是关键之举。支持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核能等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将有助于推动创新和科学发展,降低这些技术的成本,并鼓励人们改用煤炭之外的其他能源,而且还将减少中国对进口能源的依赖,促进中国的能源安全。在提高各产业和建筑等终端用户的利用效率的同时,这些措施还可以实现大幅减排。
将来,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提高,中国的城市人口将不断增加,在消费品和服务产业上的开支也会增大。因此,设计并建设节能型建筑,并翻新现有的建筑,对于实现远大的能源强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像提高建筑的隔热性能、采用节能型的照明以及设备、高效地利用取暖和空调设备这样的措施,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投资于基础设施和大规模的公共交通系统不仅可以缓解主要人口的交通出行问题,而且还有助于遏制因中国人民逐渐富裕而产生的对于汽车需求的强烈上涨。广泛采用电动汽车将能够极大地改观当地的污染状况,遏制全国的排放量,并避免未来对于石油越来越多的依赖。
另外一个重点领域是投资于中国国内的碳汇,以储存和保存碳汇。中国已经在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和保护生态系统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未来制定农业脱碳化政策,并采取措施提高生产力以提供更多的食品,同时防止森林砍伐,将有助于在今后保护中国的碳汇。降低土地和空气的污染所带来的双重利益,将对人类健康和劳动生产力带来重要的连锁反应。
低碳经济也意味着继续实施政策,来实现经济的平衡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化是这个五年计划中提出的关键目标,它符合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随着中国逐步朝低碳经济的方向迈进,这些目标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投资于人才培训、解决不平等问题、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开放以及调整产业结构早已经是政府常抓不懈的目标。这些政策完全符合实现低碳增长的目标。尤其重要的是要降低对重工业的依赖,并转向更注重服务的和高附加值的经济模式。同时,加大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力度,来提高中国劳动力的技能,将有助于制造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并推动自主创新的能力。
最后,低碳增长政策框架应该加强并支持上文讨论的各项措施。无论通过何种合适的手段,给碳定价对于行业和消费者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在中国,很有可能在早期阶段对碳征税,并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出台政策建立国内碳市场。中国政府已经在考虑环境税和碳税机制,包括按比例对煤炭以及汽油等化石燃料征税。
仅确定碳价格是不够的。制定规章和措施来引导行为的变化,对于巩固上述各项目标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政策框架还应延伸到政府自身制定的体制激励措施,即对实现环境目标的部门进行奖励,这是一种很好的理念,将在中国对上述的任何一项政策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加强机构能力,来监测并报告全国和各行业的排放量,将为中国与全球碳市场接轨铺平道路。
向第三产业的迈进符合降低能源强度的目标
目前的产业结构是由经济历史传承而来,是工业占主导的结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经济正稳步并始终如一地向服务业转型(数据3显示,农业的比重在稳步下降,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服务业的比重在上升。)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工业迅速扩张,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量快速增加,实现了高速发展。如果中国在今后30年里,继续以同样的速度发展下去,那么就需要找到能实现较高附加值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这符合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实现内外平衡的目标。中国政府目前已经在实施各项政策,推动向高附加值产业的转移,并建设强大的服务业。低碳增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出路。
推动第三产业/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目标一致,因为低碳经济的关键是高新科技以及“低碳产品和服务”。
经济衰退造成了工业产能过剩,这意味着目前可能低估了服务业经济活动所占的比重。
低碳经济带来的经济机遇
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将获得巨大的经济机遇,这是符合中国的自身利益的。中国可以采取目标远大的行动,制定推动投资的激励措施,为低碳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第一和第二部分说明了为什么低碳经济对于中国以及全世界来说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将增长、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行动看成是相互统一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如果能够实现目标,我们将迎来全球经济发展史上最具有活力、最振奋人心的时期,就如同发明铁路和电那样让人振奋。
低碳技术是推动世界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因素。如果中国可以在低碳技术上领先世界,就能抓住这个机遇,创造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仅仅依赖于制造业将不足以推动增长,也无法满足未来大量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需求。
中国出台的财政刺激方案已经显示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力,更重要的是,刺激方案证明了经济复苏、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可以是相辅相成的目标。继续进行政府投资,来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能为私营部门带来巨大的机遇。
展望未来,并利用自身的能力、规模优势和创造力,中国将可能引领全球低碳增长时代,为今后可持续和充满活力的增长奠定基础:
在技术方面――中国可以成为低碳和可再生技术方面的领先国家,可以不断创新,与发达国家抗衡,并获得重大的市场优势。
在城市设计方面――中国可以处于城市规划和生态城市设计的领先地位,并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参照标准,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将逐渐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在环保汽车方面――中国可以综合采用电动汽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采用百分之百环保汽车的国家。
以上只是一小部分的例子来证明中国可以通过在全世界率先构建低碳经济来获得大量益处。在这过程中,还能获得其他的经济机遇:促进增长的机遇、创造就业的机遇以及提高竞争力的机遇。
这些机遇将有可能带来巨大的共同利益,因为减少污染和创造更清洁、安全和更具生物多样性的环境,会帮助我们提高能源安全、保存和保护资源。 ■
数据1: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资料来源: 气候组织)
中国内地供应的光电能源占全世界需求的30%,中国的太阳能热水器占全世界总量的65%。中国使用的能源中有9%(2005年为7.5%)是可再生能源。
中国推出了严格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开发了第一个大规模生产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插头,现在已有5000多万辆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
虽然中国的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政府正在努力替换那些低效发电站和用户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的发电技术。中国还在推出碳捕获和封存(CCS)项目――绿色煤电计划、烟台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发电站、与欧盟建立伙伴关系,建设几乎为零排放的燃煤电厂。
中国所安装的风力涡轮机的增长速度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快,2008年的发电量达到1200万千万,而且每年都在成倍增长。
政府制定了远大的新建筑节能目标,促进利用低碳材料和可再生能源,特别是推广太阳能的使用。几个生态城市的规划已经处于后期阶段。
数据2――低碳增长战略的要素
建设低碳的未来
宏大的能源强度目标(单位产出排放量)
继续支持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和核能
投资于低碳技术,支持创新,提高生产力
建设低碳基础设施(火车、建筑、城市规划)
继续采取措施保护环境,推动远大的再造林计划
电动汽车
继续侧重于碳捕集与封存技术
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化:
投资于人力资本(健康、教育和科学),减少不平等
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
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开放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自主创新能力
低碳增长政策框架:
通过合适的措施对碳排放进行定价
监管和行为变化
对达到环境目标的区域进行奖励
加强监测和汇报全国和各部门排放的能力
数据3: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
(来源:世界发展指标2008)
数据4:低碳增长是一个经济机遇
低碳增长是
未来增长的唯一出路:
建立在碳氢化合物高消费基础上的增长将没有未来(碳氢化合物价格高昂而且恶化环境)
气候责任和经济增长不应相互冲突
低碳经济时代将是经济发展史上充满活力、令人振奋的时期,会有很多发现,经济将强劲增长,能将中国带入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时代。
绿色财政刺激方案
显示出领导力:
绿色基础设施投资能创造就业机会,增长,降低排放量。证明保证发展和承担气候责任是可能的。
中国完全能在新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的规模、规划能力、创造力以及低成本制造能力,都将有助于广泛、迅速地传播创新技术,推动可持续发展。
低碳增长具有吸引力
并将支持和谐社会的建设:
提高能源安全
减少污染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低碳物流兴起
低碳经济的在全球的兴起,是进入21世纪以后的事情,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首次在政府文件中提出“低碳经济”一词。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变化大会,更是使“碳排放”这一温室效应的主要元凶,得到了全球的空前关注。低碳经济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运行方式,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环保法规的完善、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发展观念的转变。
我国对低碳的政府层面的关注,起始于2006年,国家科技部、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近几年“两会”期间都会有代表提出关于环保、低碳的提案,九三学社提交的《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提案》更是曾被列为一号提案。
低碳物流作为低碳经济的一部分,近些年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必然也要走低碳、绿色、环保的路。在当今全球经济竞争中融入了环保观念的低碳物流,不但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能给整个社会带来无价的环境效益。低碳物流能使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能使企业提升生产效率,更能为社会带来更低的能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可以说是实现了社会与企业的双赢效应。
二、物流当中的碳排放
在低碳经济中物流活动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是由于物流本身是就消耗大量能源,带来很多的碳排放;另一方面实现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物流。我国物流行业的具体碳排放情况,目前缺少准确的统计数字,但是近几年中国一直是全球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增排量也是屡创新高。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我国物流行业规模进一步增大是必然的,由于物流当中的运输、存储等活动都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物流行业也必然成为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
根据我国《物流术语》的定义:物流活动包括运输、贮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置等过程。物流行业的碳排放也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运输方面。运输是物流行业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当前常用的运输方式,不管是公路还是航空运输,都会消耗大量能源,产生很多的碳排放。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比如铁路运输满负荷较大,水路运输的地理限制等,很多企业不得不选择更高能耗和排放的公路与航空运输。另外,物流标准化程度低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集约型、集中化、大规模多方式联运的开展,所以也是造成碳排放超标的原因之一。
2.贮存和配送方面。物流的仓储中心位置的选取至关重要,如果选址距离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等过远,必然使运输线路变长,消耗不必要的能源;其次,仓储中心内部的设施也会有一定的碳排放;再次,不科学的配送、拣选方法也会浪费能源。这都是需要改进的方面。
3.装卸、搬运、包装方面:第一,装卸设备使用不合理,空载率高,会产生较多的碳排放;第二,商品搬运流程非标准化,程序化,随意、野蛮的搬运会造成商品损坏,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第三,商品包装材料选择不当或者浪费,包装物,不管是塑料、泡沫还是纸质等常见材料,其生产过程都会产生大量碳排放。很多材料虽然使用方便,但是难以降解,会对环境造成持续污染。
4.流通加工方面。这一环节会产生边角废料,当前很多企业很难对其进行再回收和利用,造成了一定污染。
5.信息处置方面。信息处理需要应用计算机等设备,这方面如果配置重复,设备使用不当,也会造成多余的碳排放。据统计,全球信息产业对环境污染已超过航空业,生产一台电脑需要消耗燃料、水和化学物质等资源大约1.8吨,而每一次搜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高达7克。
三、试论低碳物流的实施途径
1.从政策与法律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限制碳排放。由于很多时候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一致,这就需要国家立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规范,通过政策、法规干预物流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应该说我国这方面越来越重视,相关的法规进一步健全,但是在实际实施当中,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较为明显。尤其是一些小城市、农村地区、偏远地区,以罚代管现象严重。我们不仅要建立健全的环保法律体系,更要有严格的执行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奖励政策,比如可以实行类似汽车销售行业的国家低碳补贴制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多使用低碳设备、开发低碳技术。
2.技术方面。利用科学的选址技术,把物流中心建立在合适的地点,可以有效地节约资金支出,促进生产的协调,保证整个物流系统的高效、和谐运行。采用低碳运输技术,通过电脑优化设计线路,运用信息技术对物流活动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汇总、识别、追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减少行驶里程和时间,降低车辆空载率等,不仅能降低企业在燃油和车辆方面的资金支出,也能减少污染。相关研究表明,采用网络设计的绿色网络,能降低运输成本8%~10%,同时降低碳排放20%~30%。实行低碳仓储配送管理,比如建立自动化立体仓库,利用科学的仓储布局和分区,提高仓储空间利用率,降低仓储、配送过程的碳排放。采用绿色建筑技术,例如在仓库屋顶设置太阳能发电设施等,充分利用建筑空间,实现能源的节约。
3.设备方面。相对于技术革新,直接选择低碳设备似乎是当前企业更容易做到的选择。交通运输是节能减排的重点,在运输设备方面,可以双管齐下,一方面对老旧车辆,实行强制报废政策,另外一方面鼓励选择环保运输设备,在当前我国电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发展不成熟的现实下,可以多用柴油车代替汽油车。柴油车比汽油车产生的碳排放量更低,目前我国物流业的营运车辆所用燃料是大多是以汽油为主的,而不是柴油,但相同吨位的车,柴油车比汽油车要更节约,柴油发动机机的能源消耗仅为汽油发动机机的40%-60%,碳排放量也比汽油机大约低30%-35%。
一、面向未来的困惑:低碳经济命题的复杂内涵与多重视角
1.气候命题
考察源起的背景,低碳经济首先应该是一个气候命题。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UNEP)共同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PC),作为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评估和咨询机构,IPCC自成立以来,分别于1990、1995、2001和2007年四次发表评估报告,这些报告是国际社会认识和了解气候变化问题的主要科学依据,对国际气候保护尤其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和生效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后京都时代一些国际气候保护协议的形成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由这些报告解读出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命题渐渐为全世界所知。如今,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增长,能源使用持续加剧,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日益凸显,除了烟尘、光化学污染和酸雨等危害,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业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如果我们对这个气候命题进行哲学思考,我们将看到这一命题主要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一为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二为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我们至少可以做两种反思:其一,茫茫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在气候变暖?其他星球有无气候变暖的问题?这样就有了第一个困惑,那就是气候变暖是否只是人类活动的结果?有没有可能是气候自身周期性变化的表征?其二,不但地球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物质体,其本身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我们尚且不知,而且如果进一步放眼到茫茫宇宙,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更是错综复杂,更不为我们所知,我们又如何能立即断定气候变暖就是因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所引起的?这也是困惑之一。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大致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地球生态系统严重破坏、气候严重失常、生物物种灭亡乃至人类灭亡等。应该说这些都是人类在现有科学技术条件下、在一定时段内观察到的现象,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证实,未来谁也无法预料。况且,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影响都有正反两方面,由此,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影响是否会有好的一方面呢?
2.经济命题
低碳经济既然是经济,它自然是一个经济命题。我们说低碳经济,当然是认为另外存在一个高碳经济,也就是说,自19世纪40年代工业革命以来,至少到低碳经济模式真正形成,我们所依赖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高碳经济的。正是出于对高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深刻的哲学反思和批判,我们才有了对低碳经济和以环保为核心的所谓“后工业时代”的无限憧憬。然而,如果我们对低碳经济再进行反思,我们会发现,所谓的气候保护不应仅仅停留在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上,如果不对现代工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仍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换句话说,造成气候变暖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深层原因应该是现存的成本外化的高碳工业化模式,要发展低碳经济,不能不彻底改变这种模式,而不是隔靴搔痒似的寄希望于外部减排。那么,我们将面临另一个困惑那就是,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彻底转变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要跨越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化阶段对大多数国家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难题。生产模式还将继续依赖高碳能源不说,现在全球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普遍向往和追求高碳的消费模式。同时,国际贸易关系的基础也是依托于高碳经济模式的,至少目前看来也不可能会有根本转变。
3.技术命题
低碳经济的形成依赖于低碳技术,因此,低碳经济又是一个技术命题。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能源和减排方面的技术创新。我们可以把低碳经济分解成互为关联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有能源的节能、降耗、减排,另一方面是可再生能源和其他清洁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无论哪一方面,都建立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的本质所在。这里的困惑在于,能源的降耗或者说高效利用目前还存在明显的技术瓶颈,比如新的工业生产方法、运输方法和存储方法等。同时,目前一些既得利益集团(主要指欧美国家)出于保护自身利益出发,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些新技术的研发应用设置阻碍。更何况要使全球广大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绕开高碳模式直接像一些发达国家一样花更多代价致力于低碳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件难以实现的事情。至于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的研发应用,至少目前看来离市场化、实用化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很高,大约是煤电水电的5至10倍;风能发电的价格也高于煤电水电;生物质能如以玉米、甘蔗、甜菜为原料的乙醇燃料和以油菜籽、大豆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等,需要占用大量耕地资源,增大对粮油作物的消耗;至于氢能,毕竟是二次能源,它的提取仍然要消耗其他能源;而所谓的“甲醇经济”,看似非常清洁,但甲醇燃烧后还是会产生二氧化碳,等等。况且,目前国际上对于低碳技术的转让问题也莫衷一是、困难重重。总之,低碳技术的困惑在于成本问题、技术瓶颈以及国际支持等。
4.政治命题
正是由于追求经济发展中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以及由此引发的低碳技术创新,国际社会围绕“碳排放权”和低碳技术知识产权展开了政治博弈,低碳经济又成为一个政治命题,从而形成了所谓的“碳政治”。这场政治博弈的焦点在于三个方面,一为减排的责任或者说碳排放权的国际分割;二为碳排放量测算的标准和方法;三为碳排放权的国际贸易。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的国际政治博弈愈演愈烈,进而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较量,低碳经济意识形态化。美国作为全球霸主,不能容忍依“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确立的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减排义务,而其自身要强制减排而退出《京都议定书》,其出发点是它的国家利益。欧盟则明显态度缓和,强调协商对话,个中原因是因为它们掌握了全球42-45项低碳核心技术的90%而处于低碳经济的领先地位,同时有其开拓低碳经济国际市场和欧元“碳金融”的巨大经济利益考虑。发展中国家面临紧迫的发展问题,当然希望通过协商对话争取发达国家关于低碳经济广泛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在世界范围内,碳减排行动的帷幕已经拉开,或者开启低碳经济的钥匙已经拿在那些主宰世界发展方向的国家手里。这把锁究竟什么时候开启,低碳经济的大门什么时候打开,还是未知数……低碳经济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发展的必然,还是一个圈套,或者说只是大国游戏世界的节目,大家都在拭目以待。”[2]就目前来说,碳分配、碳测算、“卖碳翁”等等,都是困扰我们的低碳意识形态问题。
二、超越困惑的可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哲学
认为,历史是人类活动的结果,“现实的个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3]人们既是依托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在既定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关系下进行活动,又有自由自觉、能动创造的本性,能够改造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以求得自身与自然、社会统一的生存、发展和完善。
然而,传统的工业化发展哲学,是“发展绝对论”和“增长无限论”。发展绝对论认为,发展肯定比不发展好;发展快肯定比发展慢好;发展是肯定的,无所谓好坏之分。这种发展哲学片面扩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其关注点只在发展够不够快而忽视发展够不够好。增长无限论认为,经济的增长是永恒的,人对自然界的改造是无限的,片面扩大人类对自然的索取,片面激励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正是这种发展哲学,形成了三百多年来的高碳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们竭泽而渔,久而久之,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物种减少、气候反常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一切给未来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难题,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困惑:人类社会还能持续发展下去吗?我们究竟为了什么发展?到底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这种对旧的发展哲学的反思和重新审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逻辑起点,由此引申出的可持续发展哲学形成低碳经济的哲学基础。正是在由人类自己亲手造成的各种困境和危机面前,人类面对的主要任务已经不再是如何发展更快的问题,而是如何保证当前发展同时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在地球上永续发展下打造基础的问题。
1.“能够做”和“应当做”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认为,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好好认真思考一下康德说过的“能够做”和“应当做”的关系问题。
传统的高碳经济发展至今,我们人类已经积累了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前所未有的科技力量,当下,诸多事情都是我们“能够做”的,可是,这些事情是不是都是我们“应当做”的?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我们将会重新思考以下两种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当下与未来的关系。其一,自然只是我们人类的附属物吗?只是我们利用和改造的对象吗?的实践观告诉我们,社会是实践的产物,人类由具体的不同个体和个体群组成。那么问题在于,每一个个体或个体群都有生存与发展的权利,而作为整个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地球只有一个,我们人类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它呢?其二,如果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那么我们当下的发展应不应该为未来承担历史的责任?以确保当下发展的同时应不应该考虑其对未来人类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这两个关系是建立可持续发展哲学的价值基础。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一方面要求人类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是可以任意索取和改造的对象,而应当把它看作是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我们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应该学会尊重她,保护她,与之和谐共生;另一方面,这种哲学暗含在满足当下人类发展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人类权益的价值标准,当下人类所享有的发展权利,未来人类也同样享有,我们没有任何借口剥夺未来人类理应享有的发展与消费的机会。
2.自然资源有限论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认为,我们的经济增长特别是人类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不改变增长方式和增长目标,人类将不得不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困境。
在这里,所谓增长的有限,只是说增长必然受到诸多条件(内部的和外部的)的限制,如果不考虑这些条件,人类的发展就不是可持续的。19世纪60年代末美国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认为,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地球,犹如太空中一艘小小的宇宙飞船,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小船内的有限资源将被开发殆尽,消费后的废物将把船舱完全污染,那时人类社会就会崩溃。无独有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米都斯为首的研究计划小组在1972年完成发表的《增长的极限》报告,也用大量的数据和简单的逻辑论述了地球有限论:加速发展的工业化、人口剧增、粮食短缺和营养不良、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社会经济增长的五种趋势呈指数增长,而地球的容积是有限的,因此人类向自然的扩张必然有其限度[4]。既然如此,如果我们人类希望可持续发展,那么我们的经济增长必然要考虑与自然界生态的平衡,同时也要考虑人类自身能力的限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1987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把这一理论简单概括为: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5月,全世界各国首脑“环境与发展”会议上确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蕴含了这一哲学思想。联系低碳经济的理念,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着手目前还是着眼长远,低碳经济都是与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相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正是低碳经济的哲学基础。低碳经济就是要尽力摆脱经济发展对高碳能源的依赖,着力降低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超越困惑的智慧:中国低碳经济战略的民族哲学思维
既然我们认识到了低碳经济的困惑,也认识到了超越其困惑的可能,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超越这些困惑了。告诉我们,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运动本身就是矛盾。”[5]围绕低碳经济展开的气候政治也好,低碳技术知识产权也好,碳政治也好,低碳意识形态也好,都是国际矛盾。矛盾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让矛盾朝着有利用于自己的一面转化。在当今低碳经济的国际背景下,我们最应该做的不是消极逃避西方国家所主导的关于“碳”的国际博弈,而是如何积极应对,要有“以我为主”的制定自己宏观国家战略的民族智慧和哲学思维。
1.接受并大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不管“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真命题还是一个伪命题,不管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否能在短时期内实现,不管低碳技术创新能否取得突破,也不管碳分配、碳测算、“卖碳翁”将走向怎样的现实,至少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低碳经济与我们的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是统一的,与我们的科学发展观的目标也是相一致的。因此,我们应该面向未来,接受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这也是我们制定低碳经济国家战略和国际话语策略的基础或者前提。
2.大力推动新能源技术创新
很明显,低碳经济一旦取得突破,那将会是人类社会又一次非常大的新技术革命浪潮。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无一例外地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财富,同时还给利用得当者带来明显的政治和军事优势,甚至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的改变。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应该制定相关的新能源技术发展战略,要调整现有能源结构,提高现有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开发和推广新型清洁能源。
3.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光有技术创新仍然是不够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有战略眼光和果断决策力,要彻底调整产业结构,根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是从高碳增长模式转向低碳,另一方面是增长观念上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者统一起来就是可持续发展。
4.积极融入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低碳经济问题的全球性、长期性决定了国际社会需要长期合作和努力,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是统一的,其突破的关键应该在于低碳技术的创新、转让和推广,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参与和融入灵活务实的国际合作中,并努力在这种合作中赢得主动。
5.培育国内“碳金融”市场
目前,“碳金融”在国际上已经初现端倪,尤其在欧洲正逐步走向成熟。我们既要在国际合作中诚恳向欧洲发达国家学习,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育国内“碳金融”市场。“一方面通过编制减排计划,在国内各省或各企业进行碳排放权交易,培养大批熟悉‘碳交易’的金融专业人才和企业家,从而为未来中国加入全球‘碳金融’储备人才,积累经验,熟悉规则并由此创造新的规则;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国内‘碳交易’的市场机制促使东南沿海的资金向偏僻的西北地区转移,从而为西北省份的能源环保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6]
6.倡导和推进低碳生活方式
高碳消费模式的盛行明显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社会消费模式的不合理,不仅会导致享乐主义蔓延滋生、奢侈之风弥漫社会,更重要的是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制约着社会可持续发展。”[7]同此可见,低碳生活方式不仅仅是一种生活观念的改变,更是一种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要务。在实施上述低碳国家战略的基础上,我们要想在残酷的国际低碳博弈中赢得主动,还应依靠自己的民族智慧,运用中国哲学和整体哲学思维,制定一套能服务自身的国际话语策略。
首先,重塑的实践观,重新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用理论诠释低碳经济。恩格斯早就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8]他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9]因此,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离不开自然界,要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10]
马克思也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揭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与自然关系总和的统一,“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本质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11]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的和谐,其实是马克思所追求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想目标。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是人类社会进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所谓低碳经济的最高价值追求应该也在于此。其次,读取中国传统哲学和当代中国的“低碳”语境,挖掘其全球低碳背景下的普世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统一性与和谐性,其实有着丰富的生态意蕴,“天人合一”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天指自然,人指人类,天人相处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孔子作《易传》在《说卦传》中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阳;立地之道,曰柔刚;立人之道,曰仁义。天地人合称“三才”,三者共生形成秩序合理的世界。因此,在此意义上,“天人合一”可以扩展为“天地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天道生生”思想。“天道生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可与“天人合一”相媲美的重要思想。“天道”是自然界的变化过程和规律;“生生”指产生、出生,一切事物都生生不已。《周易大传》曰“生生之谓易”,又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意思是说,世界万物生而又生,生生不息,这就是“易”,即“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自然界本身有其生生不已的规律,我们人类应该尊重它顺应它,而不是一味地去征服它和改变它。
“道法自然”思想。老子哲学的主要观点是“道法自然”,说的是人类应从道的高度观照万物,处理人与天、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与万物为友,与环境和谐,与人相互关照。因此,珍视众物,尊重生命,保护人类周围的环境,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应成为人类行为必须遵守的准则。
“天地万物一体”思想。程颐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体的,因而人对天地万物要施以仁爱之德。他在《河南程氏遗书》中说,自然万物是人的四肢百体,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怎么能不爱呢?王阳明也提出“天地万物一体”,提倡仁民、爱物。他在《大学问》中指出: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