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图文结合,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学《凡卡》一文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凡卡的悲惨遭遇,激起他们对凡卡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痛恨。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外,我还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插图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对比,发现矛盾,产生疑问,然后讨论解决,这样做对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凡卡》一文的插图主要描绘了在圣诞节前夜,凡卡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之时,在鞋店偷偷给爷爷写信的情景。在凡卡的身后,是一个高大的鞋架,架子上摆满了各种楦头和皮靴……而文章的第十自然段中却有这样一句话:“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

当学到这段内容时,与插图对照,学生很快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鞋店有那么多鞋,而凡卡却说没鞋穿呢?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讨论。有的说:“鞋是卖钱的,他那样穿,哪能买得起,只有有钱人才能穿上鞋”;有的说:“课文中莫斯科是个大城市,房子会是老爷们的,自然,鞋店也是有钱人光临的地方”……接着我又问:“当老板看到大冷天凡卡不穿鞋时,为什么不送他双鞋穿呢?”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那些有钱人是不会可怜、同情、帮助穷孩子的,有的只是对他们凶残的虐待,可见这个社会是多么的黑暗。

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者型教师 教育理念 师生互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反思 (REFLECTION)的讨论激荡着国际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教学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reflect teaching)似乎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标准,但令人不安的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观念落后, 对教学反思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冷漠和无知, 是摆在教育战线面前的严峻现实,这对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对提高我们教学的整体水平是极其不利的。本文从教学反思的内涵、教学反思的意义、教学反思的类型和方法、教学反思后的重新建构等方面粗略论述教学反思,以供参考。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作为一个日常反思概念,人们容易将“反思”等同于“反省”,在这个意义上,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在我国,“反省”观念由来已久, 孔子提倡“仁”的观念并强调士人的内省能力,反省一直是儒家弟子的自我要求, 例如在《论语·学而》中,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人们一直强调通过反省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而最先把反思引进教学过程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在名著《我们怎样思维》中认为, 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积极的、坚持不懈的考虑。”[1] 而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的正式出现,主要得益于美国学者斯冈1983年发表的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一书的影响。在书中,斯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反思性教学的问世是对将教学改革简单地贴上成功或失败标签的超越。[2] 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3]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反思是取得实际教学效果并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教学反思是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是对教学活动的深入思考,这种深思使得教师能够有意识的,谨慎地经常地将研究结果和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学反思的目的是指导控制教学实践,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反思是对各种有争议的“优秀的教学观”进行深入地思考并依次做出选择,是对教育观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另外,反思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旧有理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他的教学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首先是教育者的理念。教育理念正确与否是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正确的理念导致正确的行为,错误的理念导致错误的行为。如果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方法等方面落后的话,那么,他的工作精神越投入,对学生的伤害往往越大。为此,教师首先需要反思的就应该是自己的教育理念。理念不转变,只是对行为加以矫正,当然这对行为也起修正作用,但是,往往原有习惯化的不合理行为还会经常出现。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于它着眼于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拥有和改善,反对和批判传统教师培训模式中只注重对教师的一般性知识的传授,如对公共知识、专业知识(所谓本体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所谓条件性知识)的占有和相应学历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和确认,靠他人的给予似乎是不可能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实践证明, 凡善于反思,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努力, 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 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步伐就会加快。在教学中, 一旦教师熟悉教材, 特别容易陷入机械重复的教学实践中, 处在经验性思维定势、书本定势、权威定势和惰性教学之中。因此, 开展教学反思, 加强教师自我评估和自律学习对教师主体的发展特别重要, 教师只有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会努力的去发展自我, 建构自我, 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看法, 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如此说来,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你可能在灯光下静夜思,回顾和展望。你可能倚着窗口,遥望星空,夜不能寐。正因为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你就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多进行教学反思,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你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

转贴于 三、教学反思的类型和方法

我们尽可以看到一些十分成功的教学观摩课,在这些观摩课上教师和学生配合得天衣无缝,探索式、讨论式、自学式等等操练样样俱全,加上多媒体演示,教学者为之兴奋,听课者为之激动。然而,在一年教学中,这样的课又有多少呢?在实际教学中能够针对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反思, 开展反思性教学的教师并不多, 好多教师还是凭着自己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重复的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放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考试形式上呢,还是将教学注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性格、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培养和控制?这是现代教育思想转变的重大原则问题。当然,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不可能存在一个标准的模式,因为反思本身就具有情境性和不确定性,反思只能针对具体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而在可能的条件下展开。

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现把反思类型和反思方法结合在一起作简要介绍。

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教学反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横向反思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个体反思和总结法,“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集体反思和对话法,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 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还可以用摄像机将教学活动拍下来,组织观看。每个观摩的教师都写教学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后共同研讨,重在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进行团队反思,每个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 [4] 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思不仅仅是“闭门思过”,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这是由教与学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除了同事之间的集体反思外,还可请教育教研学者介入,提出有促进性、针对性的建议,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从而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四、教学反思后的重新构建

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是教师对自我的重新构建。教师构建自己的认识方法, 构建自己对各种事物和观点的理解, 构建自己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 能够比较客观看待自己的教学过程, 发现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然后寻找解决的办法和策略, 再监测实施策略的效果, 真正地做到对教学的客观评估。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学生, 并且更好地理解教学过程。教师的主动建构过程中, 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是相辅相成, 处于同等重要地位。只有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中, 教师才能成功地建构自己。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 《我们怎样思维》.姜文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第6页.

2.洪明:《西方“反思性教学”的兴起与成因》.《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6期.第32页.

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一、反思集体备课的优、缺点

教学反思绝不是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它并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古语说“有的放矢”,教学反思应是一种具有指向性、针对性的行为,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

二、反思所持有的教案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订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案的反思可以从多角度着手,例如: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6A的第二单元《生日》一课时,由于生日是我们每个人都特别熟悉的内容,所以课始,我就围绕着这些方面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When’s your birthday? When’s your mother’sbirthday?When’s your father’s birthday? When’s your best friend’s birthday?”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问题,这样就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来了,很快就引入正文。

三、反思教学过程的“沟通”和“合作”

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Unit 6 Holidays一文中,由文中所学的9种节日,我们可以拓展到三八妇女节、九九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等。这就需要生生间、师生间的沟通与合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在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

四、反思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

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那么,有效的教学反思该反思些什么?或者从何而反思呢?我认为学校应加强集体教研,引导教师互相合作,进行讨论、交流,与教材进行沟通、对话、分析,是课后反思达到有效性和实效性的方式方法。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这个问题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反思教学细节,查找已有经验和行为与新课程理念的差距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对教学情景(教学导入)的设计不够重视,有的教师的导入寥寥数语,不注重创设隋景,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有的教师甚至没有教学导入这一块,直接叫学生打开课本第几页,完全把教学导人这一授课细节给省略了。这样做是错误的,完全背离了新课程教学大纲的教学理念。

“导人”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教学行为。学生能否在上课初始阶段便很快进入角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效果。导入语起着联系师生情感,打开课堂教学,引入新课的重要作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沟通桥梁,它将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有效的课堂导入,犹如戏曲的序幕,起到酝酿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人情境的作用。一个精彩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情趣盎然,立疑激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有助于整堂课教学的成功,让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这就是教师首先需要反思的地方。今天,你的课堂导人准备好了吗?它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了吗?如果没有,请教师及时反思和改正,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二、反思课堂中的主观态度,评价语言,着力提高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分别请几位学生来朗读课文,他们都自信地站起来读,而且朗读得也很流利,其中一位姓钟学生声音最响亮动听。当他们轮流读完后,教师立刻问大家:“谁读得最好啊?”,学生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是那位钟姓学生读得最好。这位教师高兴地说:“对,我们表扬他。”学生听着教师的口令,机械地“啪啪,啪啪啪”,响起了几声掌声。随后,教师又问:“今天谁进步最大,也发言了?”学生们又异口同声地回答是钟学生,之后在教师的安排下,教室里又响起了整齐的掌声。

其实,教师这种情景在教师的课堂中随处可见,教师不妨把这一环节放大、再放大,由此教学现象教师该从中反思什么呢?

课堂评价逐渐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课堂评价也越来越成为教师的教学反思问题。这种状况教师是已经认识到激励性评价的重要性。但是,教师在表扬第一位学生的同时,却忽视了其他学生的感受:我也读得好,为什么不表扬我呢?教师是认为我没有别人好。这样一来,就在无形之中打消了另几位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压制了其他学生的表现力。

因此,在评价一人时不冷落别人,在表扬一人时又鼓励多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评价中,要用赞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以激励的话语去促进每一个学生,多角度去表扬每一位学生。做到表扬不带冷暖,鼓励不看优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真正深入到教育本质之中。

当然了,反思的角度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可以反思那些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反思那些成功的案例,反思那些有争议的教学案例。

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一、课堂教学的原先设计

苯酚与碱反应是苯酚的重要化学性质之一。在备课时,计划在传授这一知识点后,有目的的补充一定量的练习,以便加以巩固这一重要内容,其中有一讨论题:如何对苯中混有的苯酚进行除去或分离。认为:学生通过讨论,定会得出这样的结果,将混合物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苯酚生成苯酚钠,溶于水,静止后分层,再用分液方法进行分离或去除,因为此方法的原理是苯酚性质之一,又刚学不久,想必学生一定会想到的,并能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问题提出后要求学生积极讨论,希望尽快得出结论。学生的积极讨论也似乎已经有了较明确的答案,静候教师的提问。

二、出人意料的回答

当要求学生回答时,学生的回答也确实在我的意料之中,说明本人还是对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估计。原打算将课堂教学计划进行下去,没有想到有学生继续举手,主观认为学生可能有什么问题不太明确,还需老师进行补充、解释或细讲。没有想到学生甲说:老师,苯酚是否能与金属钠反应?这问题原打算在稍后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出,此时学生自行提出这个问题,在这里也就顺水推舟,反问学生们,你们认为金属钠能否与苯酚反应,在学生们讨论后得出:苯酚中的酚羟基氢比水分子中的氢活泼,金属钠能与水反应,那么在一定条件下,金属钠一定可以和苯酚反应,放出氢气,并生成可溶于水的苯酚钠。严密的推理也使我兴奋不已。学生甲继续回答说:那么两者的分离或去除也可以用钠与苯酚进行反应后,根据苯酚钠盐的水溶性,对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分液操作,即可达到分离的目的。又有学生提出,是否可将反应后的混合液,直接进行蒸馏操作进行分离,蒸馏出苯以达到提纯的目的,讨论后学生一致认为:一定可行。因为钠盐的熔、沸点较高。对于学生的积极开拓精神,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方案的不断提出

可能是受到了前面学生对问题思考的启发,也可能此刻学生的思维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或受教师的表扬而兴奋异常。所以有关问题的解决方案被不断的提出。

学生乙说:既然苯与苯酚钠的混合液可以用蒸馏来分离或去除,那么是否苯与苯酚的混合液直接可以用此法进行分离?此方案的提出有学生反对,也有学生默认,反对的学生认为用蒸馏分离物质是有条件的,必须是被分离的物质相差较大的熔点,问题的提出,立即有学生开始在查阅资料,从课本上查得苯的熔点为80.4°C、苯酚的熔点为182°C,两者相差很大,所以学生一致认可这种方法。同时我也不失时机地肯定了学生的这种严谨的学习过程和作风。为了使学生加强印象,我还着重强调这是利用了两者的物理性质,而进行的分离操作。

没有想到,话音刚落,就有学生又提出了新的方案。学生丙认为:根据苯酚的物理性质,当苯酚与水混合时温度达70°C时两者相互溶解,且应与苯分层,可以通过分液进行分离,但有学生立即提出,过滤时由于冷却而使苯酚可能重新析出而又溶于苯中,这时学生丙思考后又问:老师,是否有趁热过滤这种操作。在得到肯定回答后,学生一致认为这也是一种良好的分离方法。

四、对于不够成熟的方法进行仔细的分析,找出其原因。

为了能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又继续设问:是否还有好的分离方法呢?学生丁举手发言,也可以用溴水除去苯酚的操作(一定课前进行了预习工作),原因是苯酚与溴水反应生成三溴苯酚不溶于水而发生沉淀,再可以进行过滤操作提纯苯。学生丁的分析得到了部分学生的许可,有许多学生因找不出错误原因而默认。对于这种常见的错误思维方法,一定要学生通过仔细分析,发现其错误的原因。于是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并提问:此操作是否有什么不妥之处?要求学生积极讨论。学生通过长时间的讨论和思考后,有学生开始怀疑和否定这种方法了。有学生认为用溴水来去除苯酚时,加入的溴水一定要恰到好处,量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否则是无法除尽或过量的溴水溶于苯中,造成了新的杂质;又有学生接着发言道:由于溴在苯中的溶解度较大,所以在除苯酚时,不存在溴水是否过量和不足量的问题,溴一定会溶解在苯中,此法绝对不能进行;言毕,又有学生提出,课本是说三溴苯酚不溶解于水,但并没有说不能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再说三溴苯酚也一定能够溶解于有机物中,因为此物质属于卤代有机物。三位学生的相继发言,都极为精采,使全班学生感到确实有道理,这样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得到了正确的结论。

五、教学后思考

1、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正确理解和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从辨证法的角度来看,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由此确立了双边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本身,教师的引导、启发只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学活动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主体的积极因素。课堂上积极实施和体现:教师设疑------学生解疑------教师提问------引导解疑------学生总结------教师概括的学习过程。

2、课堂上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认真把握自己的角色,是一种值得研究的问题。从理论上讲似乎容易做到,实际实施过程中需认真对待,尤其是如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新形势下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的素质所在,特别是对那些瞬时出现的机会,教师应在关键时刻,如何这些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的。

3、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加以培养。特别课堂上无意中出现的机会更应充分把握,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促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它是生命的火花,是获得知识的源泉,一定要加以充分的利用,不能将其抹杀在摇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