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式过马路

中国式过马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式过马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式过马路

中国式过马路范文第1篇

中国式过马路”——原系网民对行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调侃。“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与红绿灯无关”;“只要我们大家一起过马路,就没有车敢撞我们”……红灯行,绿灯更行!(参看《齐鲁晚报》2012年11月6日)

原来,“中国式过马路”是指国人在过马路时无视红绿灯,只要人多就一起“组团”穿过。有人认为这是行人规则意识淡薄、素质差的表现,也有人觉得这应归责于交通信号灯的红灯时间太长,还有人分析这是行人“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导致的。

网友顺着“中国式过马路”这一思路,称翻越马路护栏是“中国式跨栏”,称汽车强行变道是“中国式并线”,称逆行造成的堵车是“中国式堵车”。一时间,“中国式”成了最热的流行词,不少社会问题或陋习,似乎都可以贴上“中国式”的标签。

起初,“中国式”多用于人们日常行为习惯或处事方面。如:

上学或者放学时间,全国各地小学门口,家长们开着二轮、三轮、四轮等各式交通工具,将自家的孩子亲手送进学校或是迎出校园,以实现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无缝对接”,这是“中国式接送孩子”的特质。(《中国青年报》2012年10月30日)

后来,“中国式”又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更深的层面。如:

从“离婚是个政治问题,必须有单位证明”到“闪婚闪离”,中国式婚姻由稳定变易碎,面临着一场新的危机。(《生命时报》2012年11月6日)

其实,“中国式”并不是一个新造词。早在2004年就有沈严执导的电视剧《中国式离婚》登上荧屏,2005年又播出了《中国式结婚》,两部电视剧都是对中国人婚姻的深度探讨。从语言学角度看,“中国式”是一个由类后缀“式”构成的加缀式合成词,我们熟知的有新式、广式、火箭式、捷克式等,词语本身没有褒义或贬义的感彩。但现在流行的“中国式”充满了戏谑、嘲讽,甚至批判的意味,这是语用过程中临时赋予词语的意义。

事实上,随着“中国式××”使用频率的增加,使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其表达的感彩也在变化。请看下面的例子:

莫言的获奖,会让中国作家和文学更有自信与世界对话。莫言在近三十年写作中,致力于形成中国式叙事。(《光明日报》2012年11月4日)

中国式过马路范文第2篇

近日,某新闻社有则消息提到“中国式过马路”一词,还说北京市试图用三个月光景治理这一顽疾。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明白该词表达的意思,就是不管交通标志,想什么时候过马路就过,想在哪里过就在哪里过。这的确是坏习惯,而且非常危险,很容易出交通事故,早就该管了。但将此现象称之为“中国式”非常不妥,这与事实不符。

笔者长期生活在海外,乱过马路现象见得很多。远的不说,就说纽约,纽约人过马路看车优先,看灯次之,即没车就过,管他甚灯。纽约人的哲学是典型现实主义,决不会看着空马路等在那里直到绿灯,你放心吧,绝不会。纽约人见缝插针无孔不入,在这里生活不这样就活不好,任何机会都稍纵即逝。而且纽约是个多民族城市,任何种族的人都有,白的黄的黑的,如果看统计数字,仅乱过马路现象,中国移民的几率不会高过其他种族,因此这不是国籍问题,而应从都市生活方式中找原因。

再说巴黎。笔者多次游历这座西方文明的中心。当在蓬皮杜中心前的小广场休息时,那里正处一个十字路口的夹角,过马路的行人频繁从眼前走过。我特意关注过马路的人群,想知道乱过马路现象是否仅中国独有。结论恰恰相反,法国人过马路照样不怎么看灯,能过就过,比纽约强不了哪去。而且巴黎的街道偏窄,只消一蹿就到对面了,这更助长了人们见机行事的习惯,谁也不会等灯。

再说加拿大最大的城市多伦多。这里的伊登中心是座巨大的购物中心,四周被马路环绕,无论从哪个门出来都直接对着马路。过马路的人基本没规矩,随便,什么灯不灯,路口不路口,还有打车的,出租车正好反向,就看那个女孩手提一大堆纸袋,五彩缤纷飞过马路,从那边到这边来了,像蝴蝶一样,美丽动人。只有人爱她,绝没人怪她。

中国式过马路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式过马路 危害程度 解决办法

中国式过马路的定义:“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种说法极为刺,不过却当的符合当前社会现状。现在的局面就是大家都深知中国式过马路是不正确的,是违反交通法规的,然而仍然有许多人知其不可而为之。因为他们都带着从众心理、侥幸心理。分析当前中国式过马路的现状,从中找出根本原因,对这种现象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一、当前中国式过马路的现状及其危害程度

(一)中国式过马路的现状。北京市西三环公主坟商业区是北京西部重要的交通节点,记者观察发现,如果车流不间断行人硬闯红灯的情况很少见,但只要来往的车流不是很密集,中间有能够通过的空间,很多人就会不管是不是红灯,只顾低头过马路,根本不顾危险。

五羊是广州市中心人口密集最高的区域之一。记者观察到,当车辆直行灯变红,转向灯为绿灯、行人灯仍为红灯时,如果车辆很少,已经在路口等候的行人都会立即过马路,而不是等待20秒后行人灯转为绿灯。记者观察了15分钟,200多个过马路的行人都是如此,中间还有7个行人在直行灯都未变红灯、但直行车辆较少时,就直接穿过马路,其中还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和抱着孩子的母亲。[7]

(二)中国交通事故现状。2010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8351起,造成67759人死亡、27512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9.1亿元。

2011年,全国共接报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0812起,共造成62387人死亡,其中营运客货车辆肇事50296起,占23.9%,造成20648人死亡,占33.1%。

有人说,我国交通事故,可以这么形容每5分钟就有一人丧身车轮,每1分钟都会有一人因为交通事故而致残。

二、引发中国式过马路的根本原因

“过马路,左右看,红灯停,绿灯行”,这是幼儿园小朋友一入学就开始接受的交通安全教育。所以说,这不是教育不到位的问题。可是,根据相关调查,只有小部分人会真正地看红绿灯过马路。那么人群集体违规现象如何由来?

(一)从众心理。当红灯时,如果一部分人群看着车少,通过了人行道。这一举动会松动正在遵守规则等待绿灯的行人的心灵。他们会认为,大家都这样,多我一个不多,反正都是一起走,这就有了凑够一撮人就走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形成。

(二)侥幸心理。因为大家都会这么想,这么多人一起过马路,即使不是绿灯,车辆也只能让我们,而且交通部门所说的罚款,并没有真正落实,只是吓唬吓唬人的。

而且对于现阶段的交通法规来说,行人与非机动车在道路中相对于机动车来说是弱势,因此交通法规对机动车的处罚力度远远大于其他群体。

(三)处罚力度不够。随着“中国式过马路”这一新词的出现,各地交通部门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处罚条例。比如,石家庄行人若出现闯红灯、不走人行横道、翻越护栏等违法行为,将被处以50元以下罚款。石家庄交管局局长表示,在大路口,对群体性闯红灯的,要处罚前三名犯法者;在小路口 ,对于闯红灯的行人,将全部处以50元以下罚款。

然而对于行人未遵守交通法规闯红灯等行为,虽然出台了处罚条例,但是,大多数城市的都只是纸上谈兵,未真正落实到实处,而且行人罚款的处罚难度也确实比机动车处罚要大。

因此,只有执法者秉持公平、严格的执法态度,不看人下单,不畏惧权贵,对所有违法者一视同仁,才能真正在民众的心里树立起法律尊严,让“中国式过马路”消失。

(四)红绿灯设置不够人性化。调查显示:"中国式过马路"与红灯时间是否超出行人忍耐限度有关,不能完全归责于行人素质,更深层次的反映是红绿灯设置问题与交通上行人与车辆重视程度不同。

三、制约、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建议

“中国式过马路”问题的严重性,大家都有目共睹,若不好好整顿,恐怕会导致中国的交通进一步恶化,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安全。针对这些问题,现提出几点建议,以制约、杜绝中国式过马路。

(一)从自身做起。在“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中,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数据显示,有77.55%的人表示自己曾参与过。很多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坚持自己的原则,等到绿灯再走。我们要做的很简单,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念,遵守交通法规。同时,也是对自己,对他人生命的一种负责。

(二)将处罚落实到实处。对于行人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应予以严惩,加大惩戒力度,真正把处罚、罚款落实到个人。

(三)实地考察后,制定符合各路段的红绿灯设置。加一个红灯倒数机制,让行人可以明确的知晓红灯的剩余秒数,增加行人不闯红灯的几率。调查发现,67.35%的人们表示,城市内交通指示灯具有读秒功能,能减少人们闯红灯的几率。

(四)建立天桥、地道等设施缓解行人压力。有89.8%的人赞同使用天桥、地道等类似的设施供行人安全通行的做法。

四、总结

“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亟待解决,然而要想杜绝,也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无论是行人本身,还是交通管理部门,或者是交通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大家共同配合完成。那么,如果每位交通参与者都积极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牢固树立文明交通安全意识,那么距离彻底挥别“中国式过马路”也就为时不远了。

参考文献:

[1]江德斌.“中国式过马路”与“中国式处罚”[J].政治法制.2012,(34)

中国式过马路范文第4篇

Crossing road in Chinese wa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There are more and more junctions with the traffic signal appeared.Then follow the traffic rules is behoove.But the way Chinese cross road is thoughtful. In some Chinese cities,when there are not many cars,the pedestrian would cross the road regardless of the signal is red or green.

In my opinion,this phenomenon is so dangerous that should be banned.Following the traffic rules not only is law,but also is as proof of conscious. There may have different reason in different people.Probably they would be late.So next day,we should get out early.Some people say since there is no car,so they cross out.For our safety,please wait a minute!

All in all,I believe this phenomenon will be less and less in the future.Let us work together to create a more harmonious society.

【参考译文】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路通信号出现。然后,遵守交通规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中国十字路的深思。在中国的一些城市里,当没有太多的汽车时,行人会穿过马路,不管信号是红色还是绿色。

中国式过马路范文第5篇

中国的企业不管是央企还是民企,都只是刚起步而已。不管其历史有多长,其管理的思维与管理的素质都十分脆弱,表面上做大了却不强,做专了却不精,在这时候冒然兼并收购海外大公司,其成功率简直不敢想象。从TCL、明基、联想、中国平安相继出现不适应症或巨大的亏损,后续的兼并是否成功,我们除了祝福当然还是祝福。

冲动式并购遗患无穷

冲动式的并购都将是一场噩梦,以先进国家的美国来说,其兼并的成功率还不到15―20%,更何况刚起步的中国企业。究竟应该凭借什么?是时机,是实力,还是靠运气呢?又如何提高海外兼并的实力?其关键不在于如何提升实力,因为中国的企业靠的实力就是“财力”,以为财大气粗的老员外就可以到处收购这个、兼并那个,这是何等的危险?

中国企业进入了全球500强之内,就胆大了,自以为是全球500强,其实这是一大迷失,因为能挤入500强固然值得欣慰,但真正距离500强的实力还有很大差距,财务报表往往并不能真实反应其实力,只是一种现象罢了,错估形势,又高估自己,正是问题的盲点,也是注定失败的命运。因此,现阶段根本不具备海外投资和收购的实力。

兼并海外企业固然提升了中国人的自豪感,但短暂的自我膨胀之后,就到了检验成果的时刻,然后就发现匆促的决策往往是令人不愉快的重大决定。这样的心态要及时修正,我们的政府也应该予以辅导或者协助,使得央企、民企才不至于一窝蜂的盲目跟进,以至于人财两失,伤及自身。

从机遇上看,现在确实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只不过任何补药仅对于本身体质较强的人有效,而对于那些原本身体衰弱的人,反而是成了一副毒药。所以,中国的企业若是体质良好者,自当例外,可是这些反而不会轻易去兼并外国企业,原因是“海外收购不是企业唯一的出路”。

不论是财务上的收购还是战略上的兼并,都不是问题的重点,问题的核心乃是在于自我的认知,也就是要能认清现实,认知现状,才不至于财务上的损失和战略上的失败。

听听德鲁克究竟怎么说,或许可以作为中国企业兼并与收购的参考。

海外收购成功的五个原则

所有成功的收购中并不是财务上的收购,而是“业务上的互补”的需要。因为只是在财务上的调动,就会失去本身的意义,最终会招致财务与业务方面的严重损失。

为使收购工作能成功,有五个简单易行的原则。自从一百多年前JP摩根先生执行成功之后,所有收购成功人士都遵守这五大原则。

内在原则。如果要想收购成功,企图收购的公司一定要从长计议,慎思熟虑;收购之后能在业务上有多大贡献,而不是打算买下某公司之后能给原收购者有多少贡献;也不需要预期两家公司合并一家后集两家公司通力合作的条件是多么的诱惑动人。

企图收购的公司所能贡献的条件可以有所不同;如管理机制、技术条件、客户资源或销售能力、渠道畅通等。但是仅凭“有钱”这个条件还不够资格进行收购。

文化本质原则。为使业务多元化而采取的收购行动能够成功,就如同成功的多元化企业,务必要有一个共同一致的“核心业务”,合并之后两家公司要有共同一致的市场或共同一致的核心技术,就如同双方都有共同语言,具此条件才能使两家公司合并在一起。亦即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说,两者之间一定要有共同一致的“文化本质”或者是至少是“气质相投”

两情相悦原则。除非收购人士推崇所收购公司的商品,尊重其所开发的市场和客户,否则收购之后很难成功。一定要有“两厢随愿”才能合并成功。企图收购的人士如果对某一企业不尊重,或者对这一种企业以及这一家企业的产品和使用者有反感,那么原先企图收购的决定是注定错误的。

人才蓄水原则,在收购完成一年之内,原收购公司一定要为被收购公司安排最高层的管理人员。如果收购人士相信能花钱买一个最高阶层的主管,在基本观念上的大错特错,收购人士一定要准备损失被收购公司的高管人员;高管人员惯于做老板,指挥别人做事,不可能再作“部门主管”而听别人的指挥。如果被收购公司的最高主管本身就是股东,或是老板,收购人士一定会付给他大笔的财富。如果他们不觉满意就不可能留下来:如果他们是管理阶层的专业人士且无股权,他们很容易就另谋高就;重新聘任一位新最高阶级主管,简直是赌博,少有成功者。

高管换防原则。在收购合并的第一年内,两家公司一定有大批的管理人员、最重要的人事政策。就是要让这一批人员实际上互相调升,也就是说从原来的公司调升到另一家公司,其目的是使这一批管理人员相信公司有意在人事政策上给每一个人有晋升的机会。

这一人事政策不仅适用最高主管之下的各级主管,并且适用于年轻主管与专业人员。这一批青年才俊的工作绩效和心力贡献,对任何公司都重要。如果由于收购合并阻挡了他们的心愿和出路,他们就会“良禽择木而栖,另谋他就”。这种事件几乎成了定理,这批青年才俊很快就找到新工作,甚至比离职的最高主管还要容易。

这五大收购有效成功的原则,确实具有重要意义。每当发生各式各样的重大收购合并时,一经媒体报道立刻就会引起被收购公司的股价大幅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