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燕阅读答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在散文阅读学习中存在着严重的心理误区。一是考试不考课内阅读而忽略课文的学习;二是认为课外阅读无边无际,练习意义不大,考试时再认真点凭运气发挥就行了。三是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中对散文阅读分析作业不能很投入地去做,往往应付了事,简单读了随便写上,然后等老师讲答案。四是上课听老师讲解的时候忽略分析过程而忙于记录答案。这几点,语文基础不好的学生尤其严重。上课不听过程,只记结论的学生其实不是少数。五是归根结底,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些他们忽略的是非常有用的和必要的。总之,这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存在的学习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学习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
基于对学生学习心理分析,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心理突破,收到效果。
一、使学生认识到散文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
从课内经典散文回顾入手实现知识迁移。无论是写景状物的散文还是叙事散文,其写作目的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或看法――这就是散文的主旨。看明白散文的主旨是阅读散文最起码的也是最重要的前提,是正确分析、解答问题的前提。散文主旨的得出也是有章可循的。一是由物的特征联想到人的精神,比如高尔基的《海燕》中,“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燕”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坚强无畏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茅盾的《白杨礼赞》是借歌颂白杨树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歌颂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二是由写景色的美好而抒发赞美热爱之情,如《春》是通过对春天美好景物的描写,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济南的冬天》中作者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多种自然景象,写出了冬天的济南那温晴的天气,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鼎湖山听泉》中作者描绘自己在鼎湖山所观之景和听泉时的感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三是从叙事的表象可以概括出人内在的思想、情感或性格,如《背影》通过记叙父亲对儿子的关爱的事件表达了父亲爱儿子的一片深情。《藤野先生》一文,作者通过记叙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怀和严格教诲的事件赞扬了他的正直热忱、严谨治学和博怀,抒发了怀念之情。四是从一个点的表现要拓展到一个面的认识,如贾平凹的《月迹》中,月的美丽的足迹代表着一切美好事物,文章通过追寻月的足迹,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追求。如描写“故乡的桥”的散文,一般也是要表达对故乡的感情。文言文中也有《愚公移山》的主旨是从愚公到古代劳动人民,《口技》的主旨是从一个表演者想到古代民间艺人,以上所举的例子简单归结就是:散文主旨归纳一般规律是――从物到人;从景到情;从事件到情感品格;从点到面。这个基本规律的认识是贯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的开始,可以有效指导我们读懂课外散文。
二、使学生认识到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是有限的
可以总体分为四类26种。
概括类:文章主要内容、语段内容、中心或主旨、所写人物的特点、层次结构。
文体常识认知类:人称、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顺序、语言特点、线索、表现手法等。
分析类:词语[能否删除、作用或好处、意义、代词的指代内容、过渡与照应];句子[文中作用或意义、能否删除、表达作用类];题目[取题目、题目的含义类]。
开放类:感悟启示题、补充题、仿写题、联想(想象)题。
这样的归纳当然不是绝对的,但是主要意义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认识到题型是有限的,课外阅读题目经常在重复出现这些类型。二是我们经过认真训练,熟悉的能够准确回答的越来越多,我们不会的失分的自然越来越少,这就让学生看到一个训练的面,从而更加关注自己练习的覆盖率,增强复习的目的性与信心。这是认真做好训练过程的意义所在。
三、使学生认识到训练过程是有用的,经过训练是可以提高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其学习行为的意义能够很好地端正学习态度。我的做法:一是从实际出发使学生认识到过程重要。二是从效果着眼使学生信服过程的重要。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在老师进行阅读分析题目讲解过程中记录下来的答案,曾经再去背诵过吗?没有。我们做过的篇目和题目原样在考试中出现的可能性会很大吗?不会。那么我们平时做题目的时候不认真做,上课时不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只注重记录答案是对的吗?不对。好了,应该这样看:独立做阅读分析题的时候要如同做数学、物理题目一样深入分析思考,组织语言,完成题目。在听老师讲解分析的时候要要像听数学、物理例题一样紧跟思路,弄清由头,再把答案的表达与自己的想法进行比较、反馈,发现不足、汲取经验。做题和听讲的过程是进行阅读分析思维训练的过程,是积累经验的途径,比记录答案的结果更重要。
关键词:语文课堂;三问;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027-01
都说“问题”是课堂有效性的基石。有效的提问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在从教的这几年中,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效提问?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努力地学习、摸索、实践,也偶有所悟、所得。我渐渐明白有效的提问是以透彻理解文本、深入钻研教材、真切了解学生认知水平为基础,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层次性、实效性、检测性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逐层深入地设计教学中的每个提问。
根据对课堂教学提问的总结,我把有效提问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问文本”、“问读者”、“问作者”。其实,这几个层次是从阅读教学课程理念中的“读文本、读出自己、读懂作者”受启发而想到的。读懂文本即知道文章写的什么;读出自己即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读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读懂作者即结合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读出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
一、问文本
问文本是提问的第一个层次,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纵观全文、整体把握,初步强化关于文本内容,给学生留下印象。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在教学记叙文、小说类课文时可以问“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或“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例如在教学《羚羊木雕》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为什么以“羚羊木雕”为题?学生听后,就会急于通览课文,寻找答案。在教学《孤独之旅》时可以提问“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内容。”既让学生熟悉了课文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如果在教学散文类文章,可以从题目入手,在上《背影》时,老师可以提问“文中写的谁的背影,共几次?”……提问的角度可以因教学目标的不同而不同,提问的次数也因人而异。但不管怎么问,问题指向性都应该很明确,那就是检查学生整体把握内容情况,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
二、问读者
问读者就是问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解读。针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事件过程结果、语言等做出自己的解读。因为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应该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要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实际,开启学生心扉,激起学生思想波澜,点燃学生求知欲望,使他们开动脑筋,深入学习。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在教学时,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文本解读,就文中的人或事、情或景、字或词、句或段,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比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在学生整体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可以设问“请同学们朗读自己喜欢的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喜欢的理由可以从写了什么、怎么写、表现出什么等方面考虑。”
这样的设问立足于学生,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入手,使学生回答问题有话可说,并且还提供给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从而提高智力。再如,在教学《海燕》探究海燕形象时,可以这样问“读完课文后,你心中的海燕是什么样的呢?请以‘从――,我感悟到这是――的海燕’的句式说话。”又如在教学《安塞腰鼓》初步感知后可以提问“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种腰鼓?请用‘好一个―――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表达出来。”……这样的提问既锻炼了学生的归纳分析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表达的能力。
但是应注意的是,问题设计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否则,学生回答就会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同时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思维,重视学生个体情感体验。比如在上《孔乙己》一课时,老师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刻画孔乙己形象的语句,并分析孔乙己的形象。就会有学生回答“我从‘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看出来孔乙己很懒惰。”马上就有学生说:“我觉得可能是他没有老婆的原因。”课堂中顿时一阵爆笑,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我的教学预设,我脑子霎时一阵空白,但我马上意识到这也许是学生生活中所见所感。我当时并没有训斥这个学生,而是接着问他“那孔乙己为什么没有老婆呢?”学生回答说:“他很穷很懒,没有人会嫁给他。”我接着说:“是呀,孔乙己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根本原因还是他太懒惰了。”
像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还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甄别这些“创造性思维”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需要老师积极地正确的给予引导。
三、问作者
我们知道文本是作者的精神产品,创作者永远是文本最有权威的诠释者。作者的思想观点往往会不经意的通过文字流露出来。教师恰当设问引导,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文本,深究文本,有所感,有所悟,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问作者”在阅读教学中主要表现形式为探究问题。即调动自身经验去观察、思考,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比如在上《谈生命》时,我问学生“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陋室铭》一课的探究题可以这样设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是否流露了士大夫自身的优越感和封建的等级观念?”教学《故乡》时,设置探究题“小说中所描写的故乡仅仅是‘我’的吗?还是谁的呢?”题目的设置既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拓宽学生学习的广度,学生定会受益匪浅。在学习两篇有相似主题的文章时,可以进行对比阅读。比如在教学《孔乙己》时设置探究题“试比较《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文作者情感的不同。”借助这道探究题,使课内与课外,新知与旧知联系起来。从而接通学生文本感悟与生活的体验,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这才是新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
能力是一个人的长度;勤奋是一个人的宽度;善于抓住机遇构成这个人的高度。长度、宽度、高度的乘积,就能算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容量。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那年花开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那年花开钱海燕
①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②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③“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④“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⑤“作业做完了,再做其它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么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⑥“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小心翼翼地说。
⑦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⑧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⑨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⑩“喝杯茶吧。” 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
?“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 B 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6年第 2期 有删改)
1.根据文意,说说文题“那年花开”的含义。
(2分)
答: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
(1)“……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答:_____________
(2)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答:_____________
3.请从
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人物描写或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3分)
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
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答:_____________
4.文中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
(2分)
答:_____________
5.文中的徐
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
【答案】
1.(2分)指的是初三那一年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重拾了信心,获得了成功。
(或:“我”重拾了信心,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中考作文得了满分。)
2.(4分)
答案示例: ⑴吞吞吐吐”的意思是说话有顾虑,想说又不敢说。这个词语写出了“我”当时害怕老师批评的紧张、不安的心理。⑵“一反常态”的意思是突然改变了平时的状态。这个词语写出了徐老师得知“我”中考作文得满分后行为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徐老师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3.(3分)
答案示例: A.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徐老师看“我”小说时的专注和耐心,以及对“我”写的小说的欣赏和认可。B.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收获成功之后的喜悦心情。
4.(2分)用“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化挫折为成功的动力。
(或:说明了“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的道理,鼓励“我”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5.(3分)从耐心看“我”的小说,愿意当“我”的读者,引导“我”投稿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赏识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好老师;
一、问题设计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难度应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等相适应,不应过难或过易;否则,将不利于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激发,无法达成提问的目的预设。而所谓难易适中,套用维果茨基曾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就是问题设计应处于学生的“现实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的空间,以多数学生经过一定的认真阅读和深入思考之后能够得出正确的认知为其标准。这样,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
以教学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一文为例。针对文章内容要点、作者观点、表达技巧等现代文考查的重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桃花源的环境优美、繁荣兴旺”;“从‘往来耕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可看出桃花源中怎样的人际关系”;“除却上述描写外,还有哪些语句可以证明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比‘外人’幸福。”以此为基础,
我又设计了第四个问题,“如果作者认为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很幸福,还会不会对桃花源中人的生活进行赞美?这说明作者对现实的社会生活所持的态度是怎样的”。
显然,这样的问题设计是针对文本本身、具体段落或全篇而来,在凸显阅读教学的文本意识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问题所形成的难度梯度是逐次由易到难增强、而又可以让学生通过深入阅读文本与思考可以解决的;在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探究的同时,激发学生对文本持续的探究心向是裨益无穷的。如此举措,阅读教学的高效取得,也就会成为有源之水。
二、问题设计要有的放矢
宋人叶适在《水心别集》中以“论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必先立;然后挟弓注矢以从之”之言,来说明立论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表现在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上,就是问题的设计与提出必须瞄准文本理解的中心和重心,即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即是说,教师的问题设计必须指向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不易理解之处,如难点、疑点等,而这往往也是文本的阅读重点所在。
以教学同是八年级下册的《背影》一文为例。文章主旨所指向的,并不仅仅是儿子对父亲的背影本身的描写,而是借此来表达那个时代的父亲对儿子的浓浓亲情和无私关爱,并暗含中华文化的“爱”与“孝”的文化主题。这也是教科书将这篇文章编选进课本,来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如此,在教学该文时,教师的有效问题设计与提出就必须指向文本作者朱自清本人及其家庭以及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用以辅助学生理解文章所欲要表达的真实的思想情感,进而作为基础来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并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指路明灯。
三、问题设计应具开放性
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建设以及课标中“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等有关阅读教学的建议,均要求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必须是开放性的,以其“开放”来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机会,以其“开放”来拒绝以“他思”代替“我思”,从而解放与发散、拓深与延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进而实现对教与学所涉问题的真正探究。显然,这样的问题设计的思路和跨度都是比较宽且大的,答案也可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其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的提供,对于学生思维的灵动性、开创性的培养是极其有益的。
以七年级下册《海燕》一文第2课时的教学为例,第1课时的教学,学生已初步建立起对文章的认知、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通过师生共同对第一节中景象描写的特点进行分析与有所认识后,我提出了如下问题:“文章中,第2节的景象描写,是否也具备‘笔触细腻,状物传情’这一特点?说一下你的理由,或者作必要的a充。”
分析这一问题的设计与提出,第一,它指向文本本身,与阅读教学的目标设定是一致的;第二,它难易适中,学生可以对第一节的景象分析为基础进行分析,在降低学生思考难度的同时也具有明确的思考指向;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这一问题并没有限定“理由”讲述的角度、深度、广度等,且允许学生以“补充”来对问题做适当的拓展延伸。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所表现出的思考的积极性及答案的创建性和精辟性等,在很大程度上是连教师的预设都不能达到的。
初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对于第一个基本理念的解读重在“语文素养”上。什么是语文素养呢?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感、语文思维、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我比较认同这一解释,因此,语文素养是渗透于课堂中的有目标多细节的综合能力。对于第二个基本理念的解读重在“语文教育的特点”上,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
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反应的多元性。各人由于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等方面的差异,对同一个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这就要求师生之间要平等对话。
2.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提出了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
3.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音、字、词、句、句群”进行有效连接。对于第三个基本理念的解读重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要求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合作体现为一个“互动性”。现在部分学校推行的“小组教学”就是“合作”的一个体现。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对于第四个基本理念的解读重在“活力”。这就要求教师拓宽语文学习的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二、重新认识语文教学
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知识的记忆更为牢固。“生本教学”所遵循的方法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符合新课标中的自主学习原则。在《海燕》的课堂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第一步,学生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首先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把问题进行小组汇总后在各学习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定出初步的解答方案。第二步,把“象征”的定义告诉学生,让学生利用图书室、多媒体等手段查阅《海燕》的作者信息和写作背景。然后,学生把所提问题重新放到小组中进行第二次讨论,制定出新的答案。以上这些都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第三步,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制定的答案进行筛选,然后补充所遗漏的问题。这种教学思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大部分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时刻关注当今语文中考命题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