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学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开展国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借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校文化实力、改善学生道德水平、打造教育特色、扩大教育影响,弥补人文教育的缺失。有利于引导社会、家庭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终生发展。下面就小学国学教育的可行性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国学教育能增强民族文化素养
文化是民族凝聚的核心,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忘种。“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脉,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积淀,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国学所传承的中华文化价值,是涵养民族主体意识之根基,是维系民族精神命脉之源泉,是构建和谐社会思想之基础。“国学”传播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美德的根本和源泉。无源之水必干涸,无本之木必凋零。民族文化的形成,国民道德的养成,必须建立在对“国学”的传承、弘扬上。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学”所发挥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国学”注重人格教育、行为教育,教导国人明礼知行,明荣知耻。因此,增强民族文化素养。
二、国学教育能使学生了解中华历史知识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要用很少的文字将其概括实属不易。然而,《三字经》中的从“自羲农,至皇帝,号三皇,居上世。”到“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仅仅用了三百个字,就将一部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比较完整地揭示了出来,实在是令人称奇叫绝。毫无疑问,小学生在诵读和学习《三字经》的过程中,也同时学到了小学教材中所学不到的厚重的中国朝代更迭和历史发展的知识。
三、国学教育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规范
小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充分利用国学诗词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讲授传统美德,让学生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国学和古诗词,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可以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从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让学生懂得惜时;从《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中,让学生懂得仁孝,明白做人的道理;从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学生懂得了怎样爱国;从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学生明白了为了崇高的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态度;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更让学生树立了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奉献的远大抱负。可见,在声情并茂的国学经典诵读中,让学生轻松记住一生受用的礼义廉耻,懂得谦卑,懂得真诚,懂得仁孝。
四、国学教育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养成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育人为本,道德为先”,这是中国人都知道的道理,从中更能看出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国学教育的重要地位不容被忽视。3~6岁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也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目前中国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最常见的是“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在这种成长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幼儿存在普遍的问题:缺乏爱心,不尊重长辈,蛮横,自私,合作与分享能力差。面对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幼儿阶段的基础教育理应让国学传统文化的内容占据相当的位置。俗话说的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小培养起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影响幼儿的一生。因而,更多的教育者意识到,国学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经过风雨洗涤的国学教育应该走进基础教育机构――幼儿园。
作为特色教育的一种形式,国学教育走进幼儿园经过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过去对国学教育并没有兴趣的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说,看到他的两个孩子在接受过国学教育所产生的巨大变化,让他对国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以前经常互相争抢玩具和零食的两兄弟懂得了互相友爱和谦让,有零食吃的时候会自动给兄弟留下一份,而且在吃过饭后会主动和打扫卫生,然后自觉的看幼儿刊物,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把碗筷一扔后就泡电视。”[2]
在石家庄一所把国学教育作为特色的幼儿园中,“孩子们不但能朗朗背诵三字经、曾广贤文、以及短小精悍的绝句,而且能主动地去用其中的内容去进行交流、处理小朋友之间的纠纷,看见柳树他们会说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午餐时有人掉饭粒他们会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看见圆圆的中秋月亮会说: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同伴之间有了争执孩子们就会想起三字经里所说的:融四岁,能让梨,教育彼此要互相谦让。”[3]
他们不但从中增长了文学知识,了解了一些历史事件、历史朝代的变更,认识了大量的汉字,极大地开发记忆潜能,为幼儿今后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国学经典也为人们指明了思想标准和行为规范,让幼儿明白了为人处事最基本的原则和道理。
二、幼儿园国学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国学教育走入幼儿园后,孩子变得懂事了,对国学的兴趣也提高了。但仍然不能掩盖在幼儿园国学教育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引起的一些争议,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无法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表现为很少有家长对国学有所了解,家长表示,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考虑让孩子在课余接受一定的国学教育,大多数家长则错误地以为国学就是“之乎者也”,认为国学已经过时,在现代社会中没有用处。在石家庄,国学教育从五六年前就开始推广,但发展并不快,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⑴很多人认识到国学教育对孩子做人、知礼方面确实有好处,但是在考学应试的大环境下,国学教育并没有多大作用,因而,一些家长对孩子进行国学教育产生了一些犹豫,从而影响了国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⑵因为西方文化的传播,尤其是整个社会对英语的过分重视,致使人们渐渐淡忘了自己民族的文化。
2、国学教育面临师资匮乏,教师素质不高的问题。在我省国学教育一直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机制,国学教育对老师的素质要求特别高,要求老师总体上要有一定文化基础,因为国学涉及面非常广泛,仅仅对单一的某个面了解还不够,国学教育要求全面型的人才。研究历史、中文的老师比较接近这方面人才,但是这方面的好老师特别少,而且照本宣科式的教授方式不能胜任幼儿园中的国学教育;只对某个方面有研究的老师并不能真正抓住关键点,不会从文化角度透彻讲解。
3、幼儿园国学教育的教学内容枯燥单一。这跟老师和家长对国学存在普遍误解有直接的关系。在内容上,国学不仅包括古圣先贤所创作的“国经”,还包括经过五千年所传承下来的“国艺”和“国技”。幼儿园往往热忠于“国经”,忽略了对“国艺”和“国技”的教授,不仅幼儿觉得死板枯燥,而且造成国学教育内容的片面性。恰恰在“国艺”、“国技”文化中体现的内容更是博大精深。只教授幼儿古圣名著的国学教育,不能算是真正的国学教育。
4、幼儿园国学教育方式古板。在幼儿园,很多时候不是幼儿不愿学习,而是总是面对着抽象晦涩的四书五经,很难有兴趣持续地读下去。我们要做的是采用多种适合幼儿的教育方式,让幼儿从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从知之到好之再到乐之,让幼儿在体验和实践中学习,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
5、对国学内容“照单全收”。中国五千年历史汇总而成的大文化体系肯定泥沙俱下,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去粗取精。比如幼儿读经,应当有所选择,把四书五经统统背下来,并不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甚至违背认知发展规律。而且,《三字经》、《二十四孝》之类属于古时的蒙学教材,这些教材中的一些思想已经十分陈旧,在现代已经不适用,更不适合幼儿背诵和学习。如果不加鉴别,不分精华和糟粕,对幼儿未必是一件有益的事。
三、幼儿园国学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国学教育实施过程中,可以配合与知识相关的图片和实物,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将课堂放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实现潜移默化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幼儿园走廊、办公室、教师备课室、食堂、卫生间等公共场所张挂一些制成古色古香的经典名画、名家的画像,和简单的字画、经典格言等。幼儿休息、午餐、从事安静活动时,放一些国乐名曲来让幼儿放松身心。在幼儿活动室中,可以装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品,比如中国结、宫灯、花脸、窗花等。让幼儿在充满中国特色的环境中进行活动。又如每个中国传统节日到来的时候,幼儿教师可以在班里开展传统节日专题课程,介绍传统节日的日期、历史由来、习俗等等。
在各个年龄班中,可以制定专门的国学教育课,但最好把国学教育内容渗透到各个领域的课程中甚至可以融入到区域活动之中。具体体现为:⑴在游戏活动时,把国学经典著作中的内容编成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歌等形式进行诵读,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对国学内容进行巩固;⑵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可以给经典国学著作谱上简单的谱子,让幼儿进行吟唱。在对幼儿进行音乐乐感教育的同时进行国学教育;⑶在语言活动中,可以把中国的英雄人物和伟人的故事作为题材,既对幼儿的语言能力进行了发展,又穿了国学教育的内容;⑷在表演活动中,把有启发意义的历史故事作为剧本,让幼儿进行角色表演活动;⑸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欣赏名家的名画、名作,动手执笔进行“玩墨”活动。
参考文献
1 朱敏等.别让国学热变了味[EB/OL]
国学也称国故。国学教育的内容是无比宽泛的,其内涵又是如此精深。近几年来,国学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中的氛围空前,其中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好地丰富我们素质教育的内涵。
幼儿时期的孩子,是身体发育成长的第一黄金时期,是学习能力迅速增强的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更是行为习惯培养、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时的孩子,正如一棵幼树,幼时抚得正,将来才能长得挺。几年来,我园和许多幼儿园一样都在积极探索寓国学教育于幼儿教育的研究,于探索中终有自己的收获和思考。
1 背景分析
国学教育能寓幼儿教育之中,有以下背景:
1.1 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冲突,呼唤现行教育渗透国学教育。现代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但同时传统的道德文化、价值观念、世界观等也造成了很大的缺失,国学教育无疑是对现代教育的补充和完善。
1.2 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形成的需要。幼儿教育以游戏为主要方法,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和习惯的养成。在教育过程中,主要手段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来达到,并没有如中小学生有明确的守则或规范,通过如《三字经》、《弟子规》的诵读和阐释无疑给幼儿有一定的规则,做到有章可循。
2 寓国学教育于幼儿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进行渗透浅显的国学教育,其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增强幼儿的民族文化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幼儿通过浅显的国学诵读,可以了初步解中国传统的爱国、孝道、历史、音乐等知识,从而增强幼儿的民族文化素质,为孩子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2.2 提升幼儿的语言文学素养。国内外语言学者研究表明:4~12岁时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此刻接触的语言会被大脑认为都是“母语”,终生不会遗忘。幼儿通过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一方面可以学到许多知识,知晓一定方面的道理,也能提升孩子的诵读能力和初步的语言文学修养。
2.3 提升幼儿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的能力。中国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要用很少的文字将其概括实属不易。《三字经》中的“自羲农,至皇帝,号三皇,居上世……”用不多的文字,将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比较完整地揭示出来,幼儿通过吟诵和老师的阐释可以使孩子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
2.4 矫正幼儿的行为习惯。现在的幼儿在身体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形成等方面在时间上提前,在程度上超前,但与之并存的由于家庭溺爱、电视信息传播、网络传播所带来的问题也是让教育工作者不胜烦恼,除了教育过程中必要地灌输教育和习惯养成,借助于《三字经》、《弟子规》对于孩子的要求,教师也许可以事半功倍。
2.5 初步养成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为今后的入学做好铺垫。尽管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也会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教育,但是很难做到比较具体和全面。而在这一方面,我们的前人已经作了很好的总结,如《弟子规》中“读书到,有三到,心眼到,信皆要。……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无疑对孩子在读书方面提出了要求,教师只要应用恰当,自然会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养成起到良好的作用。
3 幼儿教育渗透国学教育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3.1 要注意国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国学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其内涵更是博大精深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百家姓》和中国的琴棋书画等,涵盖了中国诸多方面的优秀文化。因此,选择国学教育的
转贴于
内容十分重要,幼儿好动但缺少技巧、爱游戏而问题不少、喜模仿且模仿出色、喜欢新东西但耐心差……。因此在选择幼儿的国学教育内容上要符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例如要朗朗上口、浅显容易说明、和幼儿时期发展的要求符合、为孩子的一生奠定基础等。
3.2 要学会对国学教育内容的处理,并能结合时代,赋予其新的历史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其精华的部分,也有糟粕的存在,因此对国学教育的内容处理,首先是一个继承和扬弃的问题。我们要继承其中优秀的成分,并能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赋予其新的历史意义,结合当今的生活实际,为我们所用;要坚决摒弃其中带有封建的诸如男尊女卑、自私、权利金钱本位的糟粕,教育者要用幼儿能理解的方式、方法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切记死搬教条,生搬硬套,误人子弟。
关键词:国学教育 小学 教学 渗透
小学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承担着国学的传承与发展的双重责任。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同时还要注重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人们开始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小学阶段,我国就十分重视学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因此可以说学校教育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国学教育理念的提出
教育学生的优秀品格,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实来看,由于学生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个人涵养、综合素质,与教学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在社会中,一些人急功近利等不健康行为,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像学生性格极端、心境浮躁,教师抱怨学生不听话、难管等情况是数见不鲜。因此,打破原有德育工作的模式,在德育中渗透国学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与涵养。这是基础教育阶段中德育工作的需要。同时,在小学教学中提出国学教育理念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面作出了新的要求。
二、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的意义
首先,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学生从小就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树立起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从而使得学生长大后面对文化冲击时,不忘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其次,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国国民素质。人的行为规范与约束,不能仅仅依靠法律来实现。还需要良好的教养。中国儒家文化中强调礼、孝文化,尊老爱幼,诚信守信,知行合一。从小让学生接触到这样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严格自律,提高自身的素养,免受到外界不良的影响。第三,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有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在国学传统中,其精髓是以人为本。人类处在社会这个大群体,难免会遇到不尽人事的问题。这时人的态度与人格的健全与否至关重要。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汉字的学习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是国学教育的基础。汉字,其实是一部文化史。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甲骨文,到小篆、隶书,再到宋体。在汉字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等先进手段,生动地给学生展示出来。这样就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门”字的甲骨文“”,形状两扇门。从文字的形体与意义去认识汉字,能够带给学生快乐。再如金文的“”,上面像两只手,意味着合力办学。再往下,像一所房子的形状,房子里有“子”。意思可以理解为在房子里学习。于是“学”最初的意思是学习,后来还有学校的意思。在教学生汉字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融入书法等传统文化。在课堂上注重训练学生的汉字书写。教师对其中的偏旁、笔画顺序、间架结构等都要做严格的要求,从而为学生写得一手好字打下基础。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汉字的魅力,激发对国学的兴趣。
(二)加强语言储存
读书可以浇灌人的心灵,提高人的品位。在小学教学中,我首先调查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与书为友。尤其要注意唐诗宋词与名言警句的积累与储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唐诗宋词与名言警句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让学生用传统文化,懂得传统美德。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结晶,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名言警句是宝贵的教育资源,能够给人以启迪。在充实学生精神世界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素养。
(三)打造国学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与生命,它体现着学校的内涵。可以围绕儒家经典,利用学校的主体墙,展现运动剪影、现代绘画、山水国画,使之成为内容丰富的国学。同时,还可以打造国学文化走廊,体现师生的剪纸、刺绣、书法等作品。向全校师生展现国学的内涵,展示了国家教育的成果。通过这些充满内涵的国学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熏陶了学生的品行。当然,也可以开设国学的课程,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结语
国学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人格的健全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教学中要不断探索教学经验,渗透国学教育,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品行良好的“四有”人才。
参考文献:
[1]沈青.别给国学教育穿靴戴帽――小议小学国学教育[J].成功(教育).2009(11)
[2]顾建德,喻志杰.对当前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几点看法[J].基础教育研究.2009(14)
[3]陈晓锋.传承优秀文化点燃智慧之光――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2)
【关键词】农村小学;课程改革;国学经典;传统文化;思想文化
近年来,在农村中小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素质教育虽然得到了有效实施,但我们还不难发现,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极大的影响,责任意识淡薄,社会道德衰退,特别是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未成年人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营养不良,而且不同程度表现出浮躁、迷茫等心态,面对这些,我们要引起重视并尝试如何解决。
处在记忆力最佳状态的儿童,即使不引导他们记住有价值的国学经典作品,他们也会去背诵广告词、流行歌曲。因为重点不在理解,而在记忆,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与“小猫叫,小狗跳,猫叫狗跳好热闹”的难易程度完全一样,而前者对文化生命而言更有意义。经典名著有益于人格智能的培养和对文学造诣的训练。让儿童自小就接触最有价值的书、永恒之书,只要有价值,不管深不深,让儿童多念、多反复乃至背诵。只要能背,不管懂不懂,这些内容不仅会存入大脑记忆,而且会烙印在潜意识里,而潜意识的妙用就在于无需经过意志的运作,能直接地、默默地、自然地影响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所以儿童读经,选择古代圣贤的智能精华是正确的。读经儿童“有口无心”,没有考试的压力,亦不必要求理解,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文化教育的目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与其让学生浪费时间在那些没用任何意义的东西上,不如让其潜移默化记住这些经典,这样既可以快乐的学习,又可以影响其一生,这岂不是有利无害。
一、国学经典学习打好了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比如我校三年级孩子一个学期可以学会《千字文》,即认识近1000个汉字,在我校诵读国学经典两年,即可自然轻松认识3000多汉字,相当于达到小学六年级的识字水平。中国古代文明很多都是有文字记载的。通过诵读经典名作,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知晓方方面面的道理,而且可以对小学语文课文的学习得到有益的补充,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出必告,反必面。”(《弟子规》)中的“反”字,是通假字,即“返”的意思;“面”则在词性上发生了变化,这里用作动词,作“照面”解了。而不读这些幼学启蒙读物,在小学阶段,小学生恐怕是很难有机会搞懂这些的。
二、国学经典学习,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思想文化素养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青少年最容易受西方思想和文化影响,一味追求个性化,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自身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国学经典中蕴涵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既有“仁、义、礼、智、信”这些塑造完善人格的要求,又有“厚德载物”、“和为贵”等人生指南的义理和修身养性的准则。
三、国学经典学习帮助孩子了解中华历史知识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要用很少的文字将其概括实属不易。然而,《三字经》中的从“自羲农,至皇帝,号三皇,居上世”,到“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仅仅用了300 个字,就将一部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比较完整地揭示了出来,实在是令人称奇叫绝。毫无疑问,小学生在诵读和学习《三字经》的过程中,也同时学到了小学教材中所学不到的厚重的中国朝代更迭和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的知识。
四、国学经典学习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尽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会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的教育,但很难做到比较具体而又全面。而在这方面,我们的前人已经做了很好的总结。像《弟子规》中所倡导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读书方法,可谓至理名言,不能不知。就小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形成而言,我们在国学中也同样找到大量的教育素材。通过国学典故中的生动事例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国学教育,避免那种老生常谈的简单说教,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五、国学经典教育,促进学校、家庭的和谐
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为贵” 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人自我内心的和谐。可以说,和谐是国学经典的主旋律。现代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 “和谐社会” 等,基本都能在传统国学中找到渊源。
义务教育阶段正是未成年人记忆最佳时期,如果此时能够恰当地引入国学启蒙教育,既能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又能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用国学经典培育优秀子女,让国学经典伴随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