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阶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利用演示实验加强直观教学
演示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要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最起码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是要准备充分。要熟悉教材,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的目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对于反应温度、溶液浓度、药品用量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演示要保证万无一失。演示实验所需药品和仪器要列个清单,走进课堂前一一对照,看是否有遗漏,小东小西的缺一样都会影响实验的进程,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其次是要操作规范。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
再者是要注意安全。演示实验要绝对安全。倘若发生事故,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哪一方受伤都会造成不良影响。特别对于易燃、易爆、易腐蚀的相关实验更要格外小心。为防止意外,每次演示实验最好都准备些水和湿布。
二、指导学生利用创造性思路自制教具
学生的中学时代,是一个创造性思想形成的极佳时期,实验活动的开展无疑为这种思想的形成埋下重要的伏笔。要注意的是,学生制作教具,开始时可能只是简单的模仿,不会很成熟、很完善的。教师首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热情,然后告诉大家不要盲目,自制教具应在原有实验教具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创新。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还应给予指点和帮助。制成后教师要让学生用自己做的小教具向全体学生表演、介绍,还应让学生对制作的仪器进行评比,把较好的教具展示出来,对教具的制作者给予表扬和鼓励。
要知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动力才是自发的,它将推动学生自主地在化学领域进行更深更广的探索,甚至会把创造发明作为自己毕生的理想去追求。
三、组织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能够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对每一章每一节实验都应做到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要使学生学会、掌握操作技术,如:使用试管的操作方法,要求他们能正确地拿试管、夹持试管、洗刷试管等,要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培养动手能力。
四、布置实验作业,培养理解能力
化学实验作业,是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一种多边活动。它包括书面练习、学做实验、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学生通过完成实验作业,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消化知识,是又一次灵活运用知识的再实践。例如在进行中和反应的实验时,碱中滴入石蕊试液变蓝色,酸中滴入石蕊试液变红色,学生用已学过有关酸碱的性质来理解实验现象,因而对中和反应的实质获得本质上的理解。布置实验作业,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的理论知识系统化,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五、强调化学实验的预习和课后巩固
上课之前学生们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下面要进行的实验活动,其意义在于:(1)它能强化听课和实验的针对性,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和实验的效率;(2)它可以节省实验的时间,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从而缩短做实验和课后做作业的时间;(3)它可以增强实验的效果,优化实验教学资源的安排,同时安排自己能够巩固实验学习的活动。“温故而知新”的道理我们早已知晓,前面还会有更远的路要我们去走。
【关键词】师生关系;沟通技巧;正强化
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时期,其主要特点在于:它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学生生理发育、逻辑思维、情绪、情感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角,师生关系不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实践基础,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并使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完成。
一、科学定位教师职业角色,夯实教师专业素养
作为中学阶段的教师,要想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培育人才的水平,解决中学阶段学生存在的种种问题,不仅仅要注重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注重育人;不仅仅要掌握教书育人的方法和技巧,更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一言一行,洞察学生心理的细微变化,掌握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动态,科学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家长者”等多种角色。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既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在追求讲授知识的新颖性、趣味性、思想性以及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基础上,做好触类旁通、旁征博引。既要具备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又要具有与学生沟通和交往的技巧和策略,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二、合理运用师生沟通技巧,提高教师的关注度
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规律,作为教师,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特征,在科学选择师生沟通技巧的基础上,有效利用语言魅力,打造融洽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譬如,在面对自己学生取得好成绩时,老师说:“老师真高兴、老师很高兴”这样的表扬方式可能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在为她自己高兴、老师在为她自己的管理能力或者教学水平高兴,而不是为我们考了好成绩高兴”。这种思想一旦形成,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我为老师而学习的思想,因此,便会出现学习懒散、厌学逃课的现象。
如果对于学生取得的好成绩,老师在表扬学生时说:“同学们,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虽然只多了几个字,但关注的重点就一下子从成绩、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表扬成了孩子们学习劲头高涨的催化剂,压力变成了孩子们学习的动力。因此,要合理运用师生沟通技巧,提升对学生的关注度,掌握科学的师生交往的技巧,提高教师的亲和力。
三、善于选择肯定的言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时,有机体反应概率就会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一个人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就能发挥其能力的80%D90%,甚至更高。作为中学阶段的教师,我们经常发现,学习能力相近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好坏相差甚大的现象,甚至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大大超过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究其原因,激励因素起很大的作用。中学阶段的学生都希望得到家长、老师肯定的目光;渴望家长、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对自己行为的认可和表扬。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家长、教师还存在着一些陈旧、甚至错误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认为对孩子教育就必须严格、苛刻,只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孩子不能受到过多的表扬和赞美,表扬多了孩子就骄傲。其实正好相反,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家庭对教育的重视,孩子在学习方面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孩子往往把学习的动力来源归结为家长的表扬和教师的重视,因此,针对孩子需要家庭的关注,需要老师的表扬和认可的心理需求,只有不断选择肯定的语言,经常进行鼓励和表扬,通过这种正向的刺激,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挖掘学生自身发展潜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孔子曰:“道而弗索,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教师的教学,在于善于引导: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因此,作为中学阶段的教师,要充分发掘少年期学生的能力,要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的价值,面对学生的需求要学会说三句话:“你有什么感觉?你该怎么办?你需要我为你做什么?”这样的表达能够让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需求与他人、与教师的要求有不同之处,能够真正弄清楚目前自己的发展状态,自己需要努力发展的方向。
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教师指导下能够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的教学应该注重为学生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他的现有发展水平。这更在理论层面强调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潜力开发的重要性。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等待学生自己去解决,在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提升学生应对困难的勇气和能力。教师通过科学引导与开发,挖掘学生自身的发展潜力,改变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建立学生的德行和责任,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武启云.新编教育学[M].东北大学出版社,2014.
【关键词】瑶族学生;教学民主;树起自信心;教师自身素质;教学效率;“多层次”的竞争;不断品尝到成功的体验
我县是一个瑶族自治县,地处大石山区,土地贫瘠,农业生产离不开人力耕作,水电路大部分地区还是解放初期的原状,信息闭塞,文化底蕴欠缺。瑶族学生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也差,缺乏自信,本族语音浓厚,普通话水平极低,情绪脆弱,性格孤僻、保守,与其他同学不易合群,适应集体能力不强。但突出的表现是民族自尊心强,勤奋努力,吃苦耐劳。提高瑶族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我县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通过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格素质影响语文教学效率
美国教育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说:“当他的老师对待所教的学科马虎了事,毫无热情并且没有生气,那么他的学生也很少和很不会积极热情学习这门学科。”我国古代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之说,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
(1)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构建创造型语文教师的艺术人格和道德境界中的人格,用人格力量影响学生从而影响语文教学效率提高。
(2)教师要提升文化品位,优化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结构。摆脱“匠人”的呆气,向学生说心里话,与学生交流思想,当学生发现了教师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体会到老师的思想活力,教师的点拨弥补了自己的思想和知识的缺陷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地迷恋教师的讲课,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语文教师不仅是一个专家还应成为一个“杂”家。语文教师在教好课的同时,还必须写好文,不仅要写教学论文,同时杂感,或者诗歌、小说等,尤其是下水作文。从国际国内重大新闻到科技最新成就,从流行歌曲到流行服装,都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只有更多的引入时代的活水,才能激活课文中蕴含的艺术生命力,从而影响语文教学效率提高。
二、创设“多层次”的竞争机制,让瑶族学生不断品尝到成功的体验
(1)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瑶族学生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也差,初中阶段的知识没学会,高中知识更不好学,他们与其它学生公平竞争有很大的困难。要解决瑶族学生的学习困难状况,必须让他们得到比其他学生更多的课外辅导。因此,利用课外辅导,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系统的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查漏补缺,帮助他们预习明天上的新课内容,以达到“笨鸟先飞”的效应。这样,接受新课内容也就容易多了。例如:我在教学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新课时,让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平常所见写荷花的诗文或浓丽明艳,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或品高质洁,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本文所写之景却素淡朦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认识。通过老师课外点拨:“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无不同,而怀抱各异,故笔下之物色都染上了胸中之情意。而后他们可以达到自己对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认识的目标。
(2)抓住瑶族学生一个小小的闪光点,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抓住一点小小的突破,让他们体会到了做人的尊严;给他们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诱导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例如在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外辅导中:让写字好的同学抄写作者所写的具体景物特征的语句,老师有意帮他们找出一两个词语概括景物特点。让会讲瑶话的同学用瑶话描述作者所写的具体景物特征。让爱好绘画的同学用速写方式画出作者所写的具体景物。让爱好手工的同学做手工并把同学的速写画贴上。让会唱瑶族山歌的同学用瑶族山歌方式将具体景物唱出来。还让喜欢讲故事的同学以故事方式描述朱自清笔下的比喻。只要他们获得了一点成功都要鼓励,不再让他们产生“生来不如人,学好不可能”的自卑心理。能尝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中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得到同学们的赞扬,促使他们去争取新的成功。
(3)在布置作业上,凸现进步因素奖励分,即“不公平”形式。给他们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使它们可以与其他学生一样按时完成,例如: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那?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战国策·齐策》
1.解释下面两句中四个加点“使”字的意义。(B、D组完成)(15分)(A、C组完成附加5分)
(1)齐王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 (2)臣奉使③使④威后
使①:__________ 使②:__________ 使③:__________ 使④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B、D组完成)(15分)(A、C组完成附加5分)
(1)使者不说 (2)威后曰:“不然” (3)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说:__________ 然:__________ 本:__________ 末:__________
3.“岁亦无恙耶”一句中加点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B、D组完成)(15分)(A、C组完成附加5分)
A.岁:年成,收成 恙:生病 B.岁:年 恙:灾祸,忧患
C.岁:年成,收成 恙:灾祸,忧患 D.岁:年 恙:生病
4.对下列四句中“而”“于”的用法与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D组完成)(15分)(A、C组完成附加5分)
①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 ②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③赵氏求救于齐 ④甚于妇人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D组完成)(15分)(A、C组完成附加5分)
A.书未发:发出。 B.使者不说:说话。
C.臣奉使使威后:使者。 D.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以……为先,意动用法。
6.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B、D组完成)(25分)
(说明:A、C组是瑶族学生或学困学生,B、D组是非瑶族学生、非学困学生。)
(4)随着他们的不断进步,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再把他们的作业量逐步恢复到与其它学生同等水平。在评价瑶族学生学习成绩时,如果他进步了,除了得到应有的分数外,还可得到额外奖励的“进步分”——附加分。使他们知道通过努力同样能获得好成绩,调动瑶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信心,从而更好学习。当然让瑶族学生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并不是最终目的,也不是瑶族学生在倾斜政策下的高分就消灭了瑶族学生的学习困难。不过用这样的方法对瑶族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5)激活其乐学点,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主要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好学、乐学者,才能不断上进,才会彻底甩掉落后的“帽子”。总之,要想方设法激起瑶族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探索》,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
[2]北大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
从学生成长看培养
甲、乙、丙三名同学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学生。学生甲从小做事有恒心,钻研精神强,思考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她思维活跃、敢于质疑,遇到问题经常能另辟蹊径;积极参加学生社团活动,是学校辩论赛的“最佳辩手”,曾获得清华大学“全国中学生暑期优秀营员”称号,在数学、物理、信息等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都有出色的表现,2013年高中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发展状况良好。
学生乙,从小喜欢院子里父亲栽种的花草树木,也是在那里,她渐渐萌发了对生物学的兴趣。到了初中,她对生物学的兴趣有增无减,进入高中,她没有因为高考压力而放弃自己的爱好。生物课上,她专心听讲,讨论问题时,她积极发言,下课以后,她经常拉着生物老师提问。凭着这种兴趣和钻劲,她在全国中学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和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顺利进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习。
学生丙,从小爱动手、爱探究,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进入中学以后,经常用课堂内学到的知识指导课外实验,学完了物理学的知识原理,回家后就会迫不及待地进行实验验证,他的家庭电子实验室既是书房,也是实验工厂。他购买了许多电子类书籍,一边翻看书籍,一边认识电子元器件,一边进行实验改进。有了问题,他就在科创论坛里交流,向高手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科技创造发明项目(改进的等离子扬声器)在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摘得了最高奖――“中国科协主席奖”,该奖在全国只有3个名额。
分析这三名学生的成长之路,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如学习刻苦、兴趣广泛、方法良好、基础扎实等。此外,他们又各具自己的特点,特别是在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方面得到针对性的培养,创新潜质得到了较好的挖掘和发展。
兴趣培养与强化是首要因素
创新往往是兴趣广泛、钻研思考、触类旁通的结果。丙同学在自我总结中这样说:“我的成功与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我觉得,兴趣对我走向成功起着更加深远的作用。”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古往今来,大凡卓有成效的人无一不对自己所从事的科研事业充满浓厚的兴趣,从而克服研究中的种种困难,取得杰出成就。创新人才培养,必须在学生兴趣的培养与强化上下功夫,从而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丙同学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学校为他的成长提供了绿色通道,老师和家长对他的兴趣爱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从经费、设备条件、技术辅导等多方面提供了支持和帮助,这样,他的兴趣得到了培养,并进一步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良好环境和氛围是必要条件
每一个人在逻辑思维、语言、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长,在中学这样一个成长的关键时期,能否得到有效的教育与培养,内在的潜能是否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发展,直接决定了创新人才是否能脱颖而出。甲同学在小结中这样写道:“丹中坐落在有千年历史的文庙遗址上,厚德、明理、笃行的校训是我的人生格言;校史展览馆里那些杰出的校友,是我敬仰的偶像;班级里同学的刻苦进取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多种形式的活动给了我锻炼的机会。”可见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对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能力,促进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性。为学生创造适合的学习条件和机会,首先就要让学生发现和认识自我,从而学会自主选择、充分发展。学生甲既是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的佼佼者,更是这些活动的受益者。
在探究中提高创新意识
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大力开展专题研究是中学生创新实践的重要方法。学校要求学生在高中三年内至少完成一两个科学研究专题,许多学生自选课题,开展调查和研究,撰写研究报告,体现了对现实问题、科学问题的深入思考。把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在全校进行了展示,让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培育创新意识,获得创新体验,提高创新能力。创新素养的培育,不能忽视科学态度与专业精神的培养。学校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请高校教师走上中学讲台为学生讲授本领域前沿的科学进展,或者成为中学生的科技导师,或将高校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设备向中学生开放,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探索。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乙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先修大学课程并获得相关学分认定,进入大学实验室进行专题实验,科学态度与专业精神在她的身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关键词: 早读 功效 习惯
早读,是教师和学生都十分熟悉的教学环节,但也是一个最容易让人忽略的环节。现今语文早读课仍未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很少教师会对语文早读课进行设计规划,而是将其当作工作的负担——早读意味着需要看班,意味着需要更早进入课堂。所以早读课往往都是教师到岗监督、学生有口无心,随手乱翻。这样的早读课对教师、学生都是一种负担。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需要教师意识到语文早读课之功效,并将其落到实处。
早读课贯穿小学、中学,必有其独特功效——课堂教学的前奏、补充、拓展,如何使其功效得以发挥则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中学阶段的早读之“读”应包含“朗读”与“默读”。朗读是声情并茂的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式,而语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也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与情感,进一步加深理解,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培养起对语文的兴趣;“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朗读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更主要的是亦调动了学生的思维。默读,即不出声的读,是一种较高效率的读的方式,能给学生以自主思考、深入思考的氛围和时间。不同的材料,读的方式也不一样,具体的哪些材料适合朗读,哪些适合默读,这在下文的论述中会涉及。所以,早读是有声和无声的结合。
一、读什么
早读课读什么?这需要围绕早读课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前奏作用、补充作用、拓展作用这三个方面来展开。
“前奏”材料,即为接下来的语文课做准备的材料,即预习材料。
预习首先是课文的预习。若文章为散文、文言文、诗歌,则其读以“朗读为主”,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的前三篇即为现代诗歌《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这些都应在学习之前,在早读课上熟练朗读,在《家训》中也曾说到“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膀下,诗成自读,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这段话将诗歌朗读之重要性和作用说得明澈;若课文是议论文、说明文,则以“默读为主、朗读为辅”,可选择重要字、词、句,多朗读几遍;若课文是小说(一般中学阶段小说篇幅较长),则先默读,再选取重要段落进行朗读。如必修二中《一个人的遭遇》这篇小说则较长,让学生全部朗读多遍是有些吃力的,以默读为主更好,可选取最后两段让学生朗读。
预习材料还包含作者生平材料、写作背景材料、以及其他可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材料,如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提供之前学过的他的《春》等等。作者生平材料尽量选用传记文章,可结合《传记选读》,如学习《想北平》之前,可先让学生阅读《传记选读》中的《老舍自传》,这样既加强可读性,也使学生对作者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更为感性的认识,写作背景材料可贯穿在作者生平中。而这部分材料多用默读形式。而默读的缺陷在于学生容易分心,所以加强材料的可读性、趣味性,尤为关键。
“补充”材料,即对学习的课文进行巩固、补充说明的材料。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应试潮流对我们的课堂也有着诸多的限制。所以若教师对课文有一些生发,则可利用早读课。
补充材料,首先是文章的复习,朗读之前学过的课文,不限于前一天的课文复习。
其次,笔者认为可补充一些易读的文章解读材料,可以是学术论文,也可以是作者自己对文章的分析阐释,或者他人的评论等等。这部分材料则以默读为主。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常规课上,我们仍要抓住文章本身来教学,但是语文课往往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无法引起学生较为深入的思考,不思考就无自己的收获。提供一些解读材料,可以让学生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有一些自己的疑问与思考。比如《名作赏析》这本杂志中就有很多对文章的新解读,新观点。如余光中先生的《论朱自清散文》就对朱自清先生的《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篇目进行了述评。
“拓展”材料,即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延伸,扩展知识面的材料,也包含有助知识、方法迁移运用的材料。可以提供一些美文、经典给学生朗读,使其感受中国文字的优美,中国文化之深厚。比如可提供泰戈尔的一些短诗、《红楼梦》的经典片段、贾平凹等著名散文家的文章等。
当然早读课仍是以书本为主,其他的材料都是辅助作用。
二、怎么读
早读课该怎么读?上文已论述了两种读的方式——朗读、默读,以及它们的不同运用。除此之外,早读课的读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教师的指导分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集体指导中,教师需不断向学生明确朗读、默读之于学习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意识到读的作用,他们才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其次教师需指导读的方法,朗读要注意断句、停顿、高低音、情感等方面。如朗读食指的《相信未来》一文,有一处较难的断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这时教师应及时加以说明,并阐释其断句原因。朗读《沁园春·长沙》要读出领导者所具备的那份豪迈与不羁。默读则要有重点、抓关键、做标记。当然光纸上谈兵可不行,教师需借助多媒体加以示范,可以是名家朗读,但最好是教师的亲身示范,将更有感染力。个别指导是在教师了解了学生“读”的困难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的学生是态度上有欠缺,这种学生需进一步向其明确朗读的功效,并用借助优美的文章使其领略到其中的趣味,有的学生朗读是过嘴不过脑,这时教师需对他的朗读提出一些问题,促进其思考。个人指导的作用不仅仅在指导本身,它更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对于“读”的重视,从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其次教师要为朗读制造一种轻松的氛围,优美的意境。不要让学生觉得教师是在监督他们。所以教师在早读课上应更为随和,对学生的表现应多加鼓励。一般教师会给自己的朗读配乐,而往往忽略了早读课上为学生的朗读配乐,一些优美的或感人的课文都可以通过配乐的方式加强感染力,如《我与地坛》可配以《二泉印月》这种较为哀伤低沉的音乐。教师也可以录制学生的朗读,再播放录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朗读中的不足,从而对症下药。在轻松的氛围之下,学生才能更好地领略文章的美。
再者,语文早读课的形式也应不拘一格,不是赶着羊群前进,而是带领羊群领略青草的芳香。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朗读活动,如教师朗读学生点评、学生范读(尽量给学生以平均的机会)、朗读竞赛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起对朗读兴趣。
三、让早读成为习惯
习惯是经久养成的生活方式,要让早读成为学生的习惯必须使它从外在的课程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要实现这个转换,笔者认为需具备三个条件:价值认同、兴趣、坚持。
首先,要学生认识到朗读的价值,“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1]朗读是训练读的同时也训练听说写。光说教,说服力不大,教师可以请善于朗读的学生现身说法,这样的活例子更易为学生接受。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补充优美的、可读性强的材料,以及各种朗读活动来培养,也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一旦学生对读有了兴趣,就能自主地读。而所谓坚持,更多的是在兴趣还未培养起之前,而坚持的过程也是兴趣培养的过程。若有朝一日,工作后的学生仍能每天拿出一点时间来早读,这也是教师的极大欣慰。
语文早读课,一个重要又易被忽视的教学环节。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既然把一天中最好的时间用于早读课,就应该有所收获。本文的论述只是从三个方面展开,并不意味着将以上内容杂糅在一块。具体的设计安排仍需考虑学期教学计划、课文教学目标、教师教学风格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