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职德育期末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d to construct multipl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attempted to establish a more reasonable mor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syste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o help students grow up healthily and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purpose of moral lessons.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performance appraisal;multiple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210-02
0引言
德育课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培养学生对健全人格的追求和建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等重任,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本质要求。而在整个德育课教学体系中,成绩评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地立足点。因此,探索合理的德育课成绩评价模式,改进传统的考试方法等,成为我们新一轮课改的重要任务。这两年来,我校德育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试图建立多元的科学评价体系,给学生一个较全面体现他发展状况的评价,促进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
1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
我们的学生,在初中乃至小学成绩可能都不太理想,但不表示他们不在乎成绩。学期末给成绩时,甚至有孩子一分一分的和我算他该得几分,和别人比为什么少几分;还有的孩子满脸洋溢着笑容,得意的说我也可以拿90分,哈哈。如果好成绩可以让孩子重塑自信心,我们老师为什么不给他们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有正常心理的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夸奖。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我们的中职生最缺的就是鼓励和表扬。他们已经习惯了自己的落后和老师的批评。上《职业生涯规划》时,我让学生写一份自荐信,夸夸自己的长处,可很多孩子都说,我们哪里会写,老师你帮我找找优点是什么?他们自己都没有了自信,我们又怎么要求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去求职,去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所以,我们老师首先要做的是重塑孩子的自信,从成绩开始,从成绩分数上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建立新的成绩评定体系。
1.1 成绩的评定以行为考核为主,以能力考核为主成绩怎么给?当然不能瞎给。对中职学生如果仍以单纯的考试分数来评价他们,简单地用试卷来考核他们掌握知识的多少,且过于关注他们对书本知识掌握的结果,这显然是片面的,不但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势必在他们已备受挫折的心理上加上更沉重的阴影。尤其是我们德育课,不在于学生背会了什么?更在于学生做到了什么,所以我们要采用“知行合一”的评价标准。改革考试观,摒弃教师课堂讲什么,学生笔记记什么,期末考试考什么的做法。考核形式要多样化,大胆尝试开卷考试和口试,并配合写一些小论文,立足于通过学习知识,获得一种再学习的能力,即重在理解运用而非记忆,重在课堂参与而非结果。
开学第一堂课,我就告诉学生,我这门课的分数很好拿,我的目标是90%以上的同学都及格,一半的同学要80分以上。孩子们睁着兴奋和怀疑的眼睛看着我,怎么可能?我告诉孩子们:第一,德育课不要他们背书,考试是开卷考,想带什么书什么材料都可以。全场一片欢呼。第二,我们不“一考定乾坤”,期末成绩部分来自于几次考试的总评成绩。全场跃跃欲试。第三,期末总评成绩包括日常的行为表现,包括出勤,作业,上课情况等,占一半以上。我看到大部分孩子眼中的认同。第四,每学期我们有一次总结性的任务,比如《职业生涯规划》我们就要求学生写一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要求学生完成一份法制手抄报等。
总之,人来了,课听了,作业做了,考试考了,任务完成了,该有的分数就有了。分数不是老师给的,是自己赚来的,希望大家像赚钱一样,为自己的好成绩而努力。这番话说完,我看到大部分孩子眼里燃起了希望。一下课,就有孩子跑来说:“老师,我要100分,你给不给?”我很肯定地告诉他:给,只要你能拿到,当然给。
1.2 成绩的评定以品德习惯的培养为主,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中职学校德育课的考核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书本理论,还在于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健康成长。以往教师常常简单划一地以考试成绩为惟一标准,把学生划分为好生和差生,而不分对象的差异。这种单一教学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个性和潜能上的差异,容易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我们应针对不同学生采用多元的发展性的评价方式,将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结合起来,尽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听了五分钟的课,抄了一份笔记,回答了一次提问,我们都要给予肯定,从而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争取人人有发展,人人有所得。
2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
俗话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但怎么考,考什么,怎么给分,却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考试是教育的有机环节之一,但考试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打击学生,折磨学生的手段。我们一样要让考试贴近学生,符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考试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为此,我们应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建立新的科学规范成绩评定体系。
2.1 课堂表现课堂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战场,我们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争取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做到几点:①出勤:占10%。每节课课代表登记出勤情况,请假不扣分;迟到、早退、旷课酌情扣分;满勤酌情加分。②回答问题:占20%。由任课老师登记。包括主动回答和被动回答。主动举手回答的(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提问回答的(按座号顺序提问,促使每个学生参与,答对加分,答错扣分)。③听课情况:日常行为表现和道德素质等,严重影响课堂纪律的扣分。
2.2 作业完成情况:作业是考核、巩固所学知识的体现,既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还能看出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并根据完成情况给出相应成绩,这些作业成绩纳入学生的德育成绩评定。
2.2.1 课堂笔记:占10%作为一个前提条件,没笔记者,肯定不及格。要求学生无论如何要做笔记。老师定期检查,及时完成的加分,允许补做,不扣分。
2.2.2 平时作业:占20%老师根据教学安排,会安排几次作业,视完成情况得分,没做的不得分。比如这学期上《职业生涯规划》,我布置学生写了两次自荐信,两次自我发展的阶段目标设计,一次总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总体情况完成较好。
2.2.3 总结性任务:占10%根据教材的需要,每学期我们有一次总结性的任务,比如《职业生涯规划》我们就要求学生写一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要求学生完成一份法制手抄报等。要求学生必须完成,视完成质量给分。
2.3 考试成绩:占30%通过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基本上按教材每一两个单元安排一次测试,以开卷考的形式进行,几次考试取平均分按百分比计入总评。
这样,我们通过制定以上可操作性较强的各项规定,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测试、日常行为表现等过程性考核评价,给学生一个多元,合理也较公正的评分标准。促使学生重视课堂学习、实践活动和日常表现,挖掘自身的学习潜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了传统的单一评价手段的弊端。
3确立合理的评价原则
3.1 以真实性评价为主,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体系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要做到真实、公正、可信,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品德发展的状况及需要,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进取意识。开学期初,我们就公布了评分标准,上课过程中,随时告诉学生他们的得分情况,允许他们随时察看自己和别人的得分情况。这学期末,每个学生的成绩都是他们自己算出来的,每一分都有据可查,让学生心服口服,也让学生在自己评定成绩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
3.2 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原则,引导学生科学评价自我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师把评价机制运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进行点评,师生进行沟通,协商,把评价的互动性引入课堂,随时可显现评价的诊断及激励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使学生有信心参与到整个教学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个性的张扬和发展,技能和方法的提高,从中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3.3 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注意随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的评价应更关注整个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以此来给学生一个较正确的评价,而不在于一次的考试,一时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事实上,职业学校学生的智商并不低,他们充满着活力,充满着创造力,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力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的长处,抓住点滴的闪光点,如学习的态度,思考问题的角度方式,或发言中的语言表达等方面,不断采用多元的激励评价方法及时点评,使学生有信心参与到整个教学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个性的张扬和发展,技能和方法的提高,从中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我们的实践取得了一定得成果,我们会继续实践,不断修正,力图建立更适合中职学生,更适合中职德育课的成绩评价体系,更好实现德育课的教育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张晓峰.对传统教育评价的变革――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评价.
1.传统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传统观念认为:德育课即所谓的政治课,就是讲大道理,搞什么假、大、空的那一套,上课就是让学生学理论、学概念,下来就是背条条,考试就是考条条。在实际的运用中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再加上除德育教师之外不少的老师不知道或不了解中职德育新课改的情况,以及在平日的德育管理工作中德育教师没有起到相应的思想教育和管理责任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学校不太重视德育课。在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听闻不少的班主任抱怨:德育课教师可有可无,他们的教学工作基本上帮不了班主任的忙,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思想德育工作还得靠班主任。因而,出现德育教师不管班级,不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班主任不配合德育教师的情况也是情有可原。同时,还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都会认为:德育课教学归德育课教学,学校的日常德育工作归学校的日常德育工作。德育课教学是德育老师的事,只管完成教学任务,只管上完课,只管学生考试合格就可以了,至于学生在德育课教学中是否真正养成了相关的良好素质,形成了相关的良好意识和良好习惯等与德育教学无关。学校的日常德育管理是班主任、德育处等部门的事,与德育教师无关。这便严重影响了德育课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2.德育教师自身的因素。现实的教育教学中,从事德育课教学的教师不少人确实存在没有把德育课上好的情况。表现在德育教师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掌握的信息量有限,对职业中专学生存在片面的认识,长期的德育课教学工作产生了所谓的职业倦怠,因而出现了过多的理论说教、单一的教学方式、单一的考核方式等弊端,导致德育课教学质量的下降。加上一些德育课教师本身的责任心欠缺,只管自己的教学工作不管学校的德育工作、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等。再者经笔者对不少中职学校的调查,发现德育教师的“老龄化”(指教龄在15~20年之间者)现象严重,教学方法技巧老旧,思想观念不够开放。刚毕业的老师大多社会经验、教学经验比较欠缺。甚至还有不少是行政领导兼德育课教师,他们经验丰富优势较多,但有的人专业并不对口,加上工作繁忙就耽搁德育课的教学工作。另外,德育教师“充电”不足。专业教师每年都会有区、市、省甚至是国家级的不同级别培训,而德育教师除了少量的校、区、市的教研培训外再无其他。由于对德育教师的培训培养不够,加上自身“凭老本”吃饭的陈旧观念,使得他们的知识量有限、视野狭窄、教学方法手段老旧,直接影响了德育课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因此,德育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3.德育教师中不少的人远离学校的德育工作队伍。常言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德育课教师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不少人只管担任传统的教学任务,只要自己不在德育管理队伍就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无关。现实中,德育课教师不少人远离学校的德育工作队伍的现象确实存在。表现在他们多数没有担当班主任,没有在学校的德育管理部门担任工作,没有进入学校的德育管理活动中去,据了解,不少学校在每年一度的德育工作联席会议中竟然没有德育课教师参加,也就自然而然的造成了德育课教学与学校的德育工作脱节。
二、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几个思考
1.充分明确德育课教师的职责定位及素质要求。德育课教师除应具备国家法定的教师资格外,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能力。这是国家对从事中职德育课教学教师提出的职责定位和素质要求,我们从事德育课教学的教师要非常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是“塑造灵魂”的主要力量和专门力量,认清自己的职责定位,自觉的按照国家的要求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地完善和增强自己的实力,并按照国家的要求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以符合德育教师的职责要求,圆满的完成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忠实履行德育教师的起码职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一位称职的中职德育课教师,发挥德育教师应有的作用。
2.切实从思想上重视德育课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地位。思想上的重视十分重要,这里包括两方面:作为德育教师,我们首先要看得起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认识到改变人的思想和灵魂是最重要的事,我们的工作是伟大和崇高的,是了不起的。所以德育教师必须自强,加强理论修养,深入钻研社会科学知识,广泛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从而增强自己教育教学的能力。作为学校也应该真正认识到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到德育教师的重要性,切实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重视德育课、重视德育教师。
3.切实加强德育教师培训,提高德育教师的素质。前面提到在职业中专中大多数专业教师每年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同级别的专业提升培训,班主任也能得到相应的骨干班主任培训,而德育教师得到的培训几乎为零。这样不利于德育课教师的成长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德育课教学的有效开展,从而影响了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因此从学校的角度或相关部门的角度来讲,都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德育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发挥他们的作用。
4.尽可能让德育教师进入学校的德育队伍或参与学校的德育管理活动。让德育教师尽可能的担任班主任、年级长,进入德育处、保卫处、团委等德育管理队伍中。使他们在诸如学校班级开展的日常班会、常规教育、法制、、安全、青春期、爱国主义、文明上网、慎重交友、就业创业指导以及文化体育活动、社团活动、重大节日活动、劳动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环保活动、学生实习实践等各种综合性、常规性的活动,各种日常性或专题性教育活动中发挥优势和作用。在以上提到的这些教育活动中,德育教师可以有效地将德育课程中的思想理念传授给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
5.对学生德育成绩的考核要尽可能全面、客观、公正。在德育课程大纲的评价与考核要求中都提到了:客观、公正、全面。笔者在拙作《增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效性刍议》中也曾提到我校在评价考核学生学科成绩的做法:“学期末的总评成绩包括学生平时学习综合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大部分。其中平时学习综合成绩包含七个评价内容: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单元测试、期中考试、校技能培训或竞赛、市省国家技能竞赛,每月做一次月评成绩。在期末的总评成绩中平时学习综合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这一做法既客观又合理,避免了单纯按纸笔测验来评价学生的片面做法。”评价办法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考评组评。
三、总结
关键词:中职生;德育教学;情境教学;“易班”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4-0045-04
情境学习的理论渊源
情境学习可以追溯到我国战国晚期乐正克所著的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学记》,古希腊的柏拉图在培养学生时也提出,“重视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然而,直到凯瑟琳・汉斯曼发表了《基于情景的成人学习》一文,情景学习理论才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情境教学法最早是由美国人约翰・杜威于20世纪80年代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的,时至今日,它仍然是当代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
丹麦成人教育学者克努兹・伊列雷斯在《我们如何学习》一书中创造性地解释了情景学习理论,并建立了一种互动情境的三角模型,动态地展示了情境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如右图)。
情境学习强调“在情境中求知”“在情境中反省”,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等指导思想相一致。因此,德育课程需要学生在一定情境或环境下,利用各种丰富的情境资源,与情境产生互动,通过行动的实践、反思来建构知识与解决具体问题,通过群体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反思,去独立思考,获得知识。
德育教学的不足
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中开展的效果不佳,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发展需要,具体表现如下。
1.对德育课的认识有偏差,学生厌烦说教
大多数中职学生认为德育是副科,不能给自己带来实际的技能、证书和本领,没有多少用处,而且在家常听家长讲道理,在学校也常听教师们讲一些鼓励、鞭策的话,听得多了,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心理。有些学生认为,德育课就是休息课、开小差课、混考勤课等。
2.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效果低效
德育课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这种灌输式的讲解很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对于思想政治课,学生往往因不能深切地感受教师所讲的内容而无法与其产生共鸣,更别提对德育课产生兴趣了。
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难与学生产生共鸣
教材上很多案例都贴上了成功的标签,要么是通过努力后取得好的成果,要么是先不学无术后因某个事件迷途知返,最后大获成功,要么是一直糊里糊涂,最后人生没有了方向。学生读了这些案例很难与其产生共鸣,因为很多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距离,甚至与其平时的所见所闻相矛盾,学生普遍感觉这是别人的故事,与自己无关,离自己还很远。
4.考核评价单一,难以促进教学改革
传统德育课程的学习评价主要是教师依据期末考试的分数,兼顾课堂纪律和出勤情况来评定。这样的考核很难真正反映出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产生的思想动态变化情况,也无法带动学生参与学习与评价,分享学习的快乐。因此,教师缺乏教学改革的动力和抓手。
中职“易班”平台在德育教学中的优势
在“互联网+”时代下,“易班”平台融合了博客、微博、论坛、社交网络、邮箱、网盘、手机应用等功能,为学生交流、评价提供了平台,借助该平台改革德育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举措。
通过“易班”平台能实现学习资源共享。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易班”平台上传课程学习资料,德育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然后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和知识目标,上传搜集的反映现实社会好人好事和不良现象的多媒体资源,自拍、自编、自演的视频以及整理后的PPT资料。任课教师还可以作业、问卷等,让学生及时跟进学习。
通过“易班”平台能实现“翻转课堂”。学生们在课下浏览、学习“易班”网络学习资源;课上在教师的组织下,认真听取同学对自己所上传资源的创意讲解、内容分析和感受分享,然后全班分组讨论、汇报,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和提炼。这样真正实现了课下、课上相结合,教师指导、学生表演良性互动的学习环境。
通过“易班”平台能实现过程评价。针对教师布置的主题,学生根据上传资料的完成质量在平台上“点赞”或发表评论,然后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平时在“易班”平台上的活动情况给予评价。
通过“易班”平台能实现个性指导。由于大多数中职生是未成年人,受到自信心、自尊心、胆量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不愿意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也不愿意面对面地向教师倾诉,所以传统的面对面的谈话交流方式无法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况。教师可以通过“易班”平台访问学生的空间、日志等,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反应、心理状态和思想变化,从多方面加深对学生的认识,尤其是对消极、偏激的学生及时进行引导、疏导和纠偏,能达到很好的德育效果。
情境教学在“易班”平台的实践
在中职德育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个体特点,创设、引入和培养与学生世界相适应的情境,引导他们体验,激发他们思维,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与认同感。为了提升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效率,教师应如何借助“易班”平台开展情境教学呢?
1.思想动员,班级建构
(1)思想上接受“易班”。入学之初,每位学生都按照班级号、自己的真实姓名和电话号码注册了“易班”账号,在注册时教师对“易班”的功能也逐一做了解释,以便学生更好地运用。在上课时,教师再次对这个有利于学生交流学习、评价提升的平台做系统的阐述,并强调要多关注中职课堂、班级活动、资料库、视频、分享等板块。
(2)行动上实践“易班”。教师让每位学生做好适应新的教学方式的思想准备,并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设计情境主题。每位学生都是主题的实践者,要带着主题去现实生活中找素材,这样设计的情境才真实贴切,才能产生共鸣。在课前经过课代表收集作业、教师筛选、提前通知被选作品的作者、相关的沟通和交流等几个环节后,教师从备选作品中随机抽取三位学生上台讲解,采用课件、视频、录音、动画、照片、文字、情景剧、小品等形式在课堂上呈现主题,全班学生参与评分,评分结果作为期末成绩的依据之一;同时,全程录制过程,教师在课后对录制的材料进行精选,借助“易班”平台展示课堂上学生的各种风采,学生们跟帖回应,形成你争我赶的学习局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信心以及对身边事情的关注度。
2.意见调查,确定主题
(1)主题设计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通过“易班”平台在课前调研学生需求,以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为核心,以社会真实为起点,以学生需求为基础,将课程相关内容在“易班”上,征询学生意见,了解学生想法,梳理调查结果,从而确定主题。主题要本着知识性、启发性、实践性、相关性、有趣性的原则,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传播正能量。
(2)设计的主题必须贴近学生实际,考虑学生的能力和认知。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搜集情境素材,学生自行或分组采集,采集方式和情境的呈现方式由学生自行决定,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选择性。
3.组织实践
整个情境教学的过程包括课前准备、实施、评价、课后反馈。在组织实践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准备。教师的准备,包括对被选作品烂熟于胸,对呈现的现场和结果有一定的预见性、导向性和把控性,对呈现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要有预案等;设备的准备,包括要确保多媒体正常运行等;学生的准备,包括心理准备、演讲的课件、资料、道具等。
(2)任务与角色。在情境呈现时,教师是教练、指挥官和配角。在学生不熟悉规则时,教师应充当教练,告知学生规则,并督促和鼓励学生实践;在学生讲述主题时,有可能会发生突发事件,如冷场、笑场、起哄、恶作剧等,教师应有应急措施,及时制止、引导和控制班级,以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指挥和控制现场;在学生演示时,教师应充当配角,以学生为主导,辅助学生顺利完成演示。
(3)课后工作。教师在各班选择成员代表成立德育小组,然后组织德育小组在课后收集课件、视频资料等,并对其进行挑选、修改、剪辑、优化和整合,上传成熟的作品;学生观看课件、视频后做出评价,进行点赞或想法,然后教师及时给出回应和指点;“准备―设计―收集―演示―整合―上传―评价―回馈―再修正”,整个过程反复进行,不断完善,最终目的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需求更科学地设计主题,更深切地了解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需求;实践;评价
校企合作是目前中职学校普遍运用的办学模式,在此“双赢”模式下,企业得到了所需人才,学校培养了社会欢迎的学生。这种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新理念,为职教事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如何更好地发挥职业生涯规划作用,让学生适应校企合作模式,是个令人深思的话题。
一、加强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对校企合作必要性
校企合作主要通过“2+1”模式、“订单制”模式、“工学交替”等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旨在一方面通过实操,让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另一方面使学生接触社会,为踏入职场早作准备。不管是那一层面的目的,对学生而言,只有当个体深刻意识到自身不足,对自己有个清楚定位,对未来职业发展有个明晰的思路,他才能更好地融入到校企合作的模式中去。所以,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显得如此重要,它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我,思考工作方向,理清发展路线,更快更好适应企业需求,在社会上站稳脚跟。
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障碍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很多学校虽然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但是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认识不够,把它作为一般的思想政治课对待。老师单纯讲授,学生抱着书本听听,从上到下都没太重视。学校层面仅把它当做一门课程,没举办任何讲座、任何与实践接轨的活动去加深师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
(二)任课教师本身素养不够
《职业生涯规划》想要上好,对任课教师要求较高。一方面必须具有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至少学过《管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很多学校教授此门课程的教师就是文化基础课老师,自身没有基本的管理观念,不谈给学生讲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都不会做,这样的老师不可能教授好《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要求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中职学生专业性非常强,每个专业有自己独特的职业发展路径,如会计专业,实习会计会计助理会计会计主管;机械专业,钳工技术人员――高级钳工――中级技师――高级技师。要求教师至少对专业发展趋势、职场发展路径能有一定了解。
(三)教育模式有问题
一方面是规划教育的内容单调。职业生涯规划不等同于就业指导,它包含了对自我的了解,对环境的分析等等。就业仅仅是职中,职业生涯规划有职前及职后。另一方面,教学方式单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需要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树立职业理念、提高职业能力、明确职业决策选择、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和求职技巧等诸多方面,在注重理论的同时,更注重实际的操作应用。[1]单纯的课堂讲授,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评价模式不科学
有些学校用一门简单的笔试来判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成绩,有些甚至不采用任何形式评价。评价作为“方向标”,只有发挥应有作用时,才能有效指导教学。
三、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强化思想认识
学校层面首先要从政策上规定,制度上保障,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老师视作专业教师,课时区别于基础课教师;其次要在资金上倾斜,借助全国“文明风采”大赛职业生涯规划项目来带动全校师生积极性,获奖根据等级给予相应奖励。每次大赛赛前宏观造势,赛后大会总结颁奖。教师思想要转变,以专业教师身份要求自己,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职业生涯规划项目。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的专业性决定了培养出的人才质量。一方面,在鼓励自学同时,办好各种培训,包括校本培训、大师讲座等。请本校职业生涯规划做的好的教师上观摩课,教研室之间内部定期交流,开研讨会,请地区有名的职业生涯规划名师到校办专题讲座;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积极到企业锻炼,塑造“双师型”团队,更快了解职场流程,更好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三)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1、创新教育内容
第一,深化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生有着很强的专业对口特色,从他们一进入职校的大门起,就是为了某一些专业而来的,而这一专业又和中职生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中,要以具体的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入口,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及实际操作中引导中职生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员的道德需求;另一方面,加强德育社会实践的教育,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使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更具实效性。
第二、补充行业形势、时事要事教育
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能脱离宏观环境,行业趋势发展、国家的时事要事等都会直接影响职业生涯。受书本更新的局限性,要求任课教师在授课时要根据当时的情况适时补充内容,更新知识点。
2、创新教学方式
我们的中职生不能受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要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调动学习积极性。比如开展班会活动时专门用一次课来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学校多开展演讲活动,主题是《我的……》,促使学生主动去关注周边的环境;带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了解工作流程等等。
(四)创新评价模式
学生成绩的好坏需要去评价,但不能仅仅用试卷去衡量。老师、学生、家庭、企业、行业等都是职业生涯规划评价主体。老师根据平时表现结合期末考试给出课堂分;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给自己加分;家庭根据做事态度给出一个分值;企业根据实习表现给出相应评价;行业颁发的各种资格证也是评价的加分项。根据每学期实际情况,各项指标赋予相应权重,学期加权核算,构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总成绩。
当前,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社会阅历、能力基础等难以满足其自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需要学校加强培养与引导的力度。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指导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全面地认识职业生涯规划;调动学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使学生愿意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4]校企合作模式下加强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需要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瑛.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01:171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德育课 实践性教学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同样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要求将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行为养成结合,做到“教、学、做”合一。然而,部分教师并没有将实践教学理念落到实处,“重灌输、轻实践”、“重理论、轻实际”的教学方式依然普遍存在。即使部分教师组织了实践教学,也因为目的不明确、组织不规范、保障不到位而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通过推进实践性教学,全面深化德育教学改革。
一、深化德育课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尽管当前德育课教材更加通俗易懂,但是其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没有改变。与普高学生相比,中职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低、综合素质较差,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依然存在一定困难。加上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他们难管、难教,就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式”课堂教学方式,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填鸭式”的理论说教,使得德育内容更加苍白无力,不仅德育课的教学改革无法推进,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进入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阶段,对德育课教学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与德育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提高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就业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职业素质。与面对高考压力的普高学生相比,虽然中职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人际交往能力、运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独立探索、自我表现意识等却比较强。因此,我们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根据德育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发挥中职学生实践能力强等优势,把强化实践性教学作为推进德育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借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与学生特点相符合、与时展相适应的实践材料、手段或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开展校园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的自我体验中认知、领会和掌握理论知识,并内化为理念,转化为能力,外化为行为,使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快地进入职业角色、更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
二、三个课堂结合,大力推进德育课实践性教学
如果说班级授课是第一课堂、校园活动是第二课堂的话,那么社会实践就是第三课堂。以班级授课为主的课堂教学是上好德育课的关键环节,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不是课堂教学的简单延伸,而是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环节。因此,必须把三个课堂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相互联系的教学体系,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德育与专业的无缝对接。这不仅是德育教学实践性的要求,而且能为学生对某些方面的德育知识的特殊兴趣、爱好和更高的学习目标、要求,提供和创造进一步学习、钻研的舞台。
(一)创新深化实践性教学――班级授课
深化实践性教学,并不意味着要本末倒置地放弃班级授课,而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组织活动和实践中,精心选择和设计适合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搞活课堂教学并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实践的过程,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好。改进教学方法,适时采用案例式、情景式、仿真式、表演式等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如结合法律模块教学组织模拟法庭,结合人生模块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情境表演,或提供本地、本专业实际的生活、生产案例让学生分析,就某个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辩论,等等,使抽象的理论以鲜活、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或网络平台等现代教学手段,如在法律教学中插播《今日说法》、《法制天地》等录像,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场景,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直观地感受生活,感受社会。改善课堂结构,组织课前三分钟新闻播报、时事演讲等,由学生轮流上台播报、演讲、解读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开发德育第二课堂阵地――校园活动
校园活动是达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德育教学的重要阵地。应将社团作为学生德育第二课堂的主要阵地,以学生的共同兴趣爱好为基础,指导帮助学生组织诸如法律学习小组、时政兴趣小组、哲学与人生研究小组、德育小论文写作小组等,指导学生定期开展学习活动,每学期期末进行成果展示,让学生在快乐的社团活动中自主地学习知识、开发潜能,培养辨别是非和竞争合作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法律等教育只有在职业生活实践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使学生领会职业道德、法律规范的内容和意义,提高遵守职业行为规范的自律性。应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在实训中心、就业办和专业课教师的配合下,设计灵活多样的情境式职业模拟行为训练、团队协作精神预设训练、行业(专业)角色模拟行为训练、就业应聘模拟训练等,引导学生以“职业人”的角色学习生活,更好、更快地提高职业素养。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开展讲座、座谈、知识竞赛、模拟训练等教育或体验活动,如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组织企业文化进校园、我的职业生涯我设计等活动,邀请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一线工人、优秀毕业生到校宣讲企业文化、介绍成长之路、组织设计比赛等,增强互动性、趣味性,激励学生自信地学习。
(三)组织形式多样的第三课堂――社会实践
社会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大课堂。对学生知识的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于校内,还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应利用德育教育基地、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和合作企业、共建社区等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职业体验、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到纷繁的社会世界体验,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依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模块内容,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学习等探究性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地实践体验中学习、感悟、研究知识和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经济模块教学中,可以结合“菜价”这一热点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自确定调研课题,通过深入蔬菜批发市场、零售市场访问商家、深入田间访问菜农、深入家庭了解情况等方式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或德育小论文,并组织课堂交流、评选优秀作品、汇编成册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快乐、增强自信。“实训周”、“实训月”特别是“顶岗实习”是职校学生的主要实践机会,既是检验德育课教学成效的重要渠道,又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再教育的重要时机。德育课教师应树立全程教育的理念,积极参与实习、实训的教育、管理,协助学生做好从学习到工作的心理调适,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抓住时机进行引导和教育。
三、健全三项机制,保障实践性教学有力有效推进
开展德育课程教学改革是全方位的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深化德育课实践性教学,不仅需要德育课教师和教研员反复探索、反复实践,更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工作、指导和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一)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重视程度
当前,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德育课教学,中职学校必须转变重专业课程、轻文化课程的观念,加强对德育课教学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整合校内、校外的力量和资源,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员参与、全员育德的德育教学工作体系,形成合力。改善教学条件,配备必需的电子备课设备,为组织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提供活动场地和经费支持,为深化实践性教学营造良好氛围,创造必要条件。积极选派德育课教师参加各级培训、教研交流或教学研讨等活动,提高专业教学能力。
(二)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指导力度
实践导向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当然,实践性教学组织难度较大,要求更高,需要德育课教师加强研究和学习,努力探索适合本校、本人和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活动形式,提高驾驭和组织教学和活动的能力。教师要进入社会、深入实际,及时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态,及时掌握、收集和整理可以应用的各种素材;全程参与学生的活动和实践,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总结活动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反思并为进一步改进实践性教学积累经验。德育课教研组应组织教师深入开展校本研究,结合本地、本校的德育资源优势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共同研究制定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实施方案与操作规程,编写教学案例或素材,规划设计校园活动内容和社会实践项目,使实践性教学更具有参与的广泛性、时间的连续性、组织的规范性和实施的有效性。职教中心德育教研中心组应发挥牵头作用,加强教师培训和校际教研,建立网络教研平台和教学资源库,举办示范课、教研沙龙、名师讲坛、优秀教学成果评选等,引领、指导和推进实践性教学。
(三)完善与实践性教学相应的评价体系
评价具有激励和教育的功能。要做到“教学做”合一,深化德育实践性教学,就要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改变以往以考试定成绩的考核评价传统模式,建立和完善与推进实践性教学相适应的分层次、全方位的科学合理的德育教学评价体系,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实现实践性教学常态化、制度化。应健全教育行政部门考核机制,将德育课教学纳入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监控评估体系和德育工作先进校评估指标,定期对各学校德育课教学特别是推行实践性教学的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和质量抽查,督促学校推进德育课实践性教学。应改革学校考核机制,从学校层面对德育课教师进行以实践性教学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情况考核,并将实践性教学实效作为德育课教师课时津贴、绩效工资发放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认真抓好实践性教学。应完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以知、情、意、信、行五个维度为参考,将学生的课堂表现、日常行为,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参与率、参与情况及实践成果等作为学业考评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性教学。
总之,中职学校德育课不仅要传递文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面对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我们必须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中职学生实际,积极探索提高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深化实践性教学,努力提高德育课的教学质量和实效,使德育课真正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
参考文献:
[1]贺继明,蒋家胜,范华亮.从的《实践论》谈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改革[J].思想研究,2007,24,(5):144-146.
[2]张影.浅谈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0):256-257.
[3]华国智,刘高文.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现状及改革探析[J].职业,2012(9):247-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