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节的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人,
我以为是财富之神;
一砖一瓦盖高楼,
一镐一铲挖金银;
一经一纬织锦段,
一锤一斧造巨轮。
开火车,开汽车,
炼钢,炼铁,炼黄金。
没有工人修大道,
怎么高速通往幸福门。
工人,别人该尊重,
工人,自己该自信!
社会分工当工人,
就把自己当成神。
《二》工程师
火箭上天要设计,
摩天大楼要设计;
高速铁路要设计,
炉灶,餐桌要设计。
精密的计算,
完美的想象力;
工程师的大脑,
要胜过一百台计算机。
有了工程师的智慧,
才会有现代生活的美丽!
《三》科学家
超前的思维,
凝聚着科学家的睿智;
在循序渐进地促进国有企业传统劳动就业制度向市场化的劳动就业模式转型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分析就业体制的症结,以认识并保持基本制度内容的连续性。
(一)渐进改革中的国有企业劳动就业制度延续了传统就业体制,强化了隐性失业
虽然国有企业在传统体制框架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极其承诺的多重社会功能,使初期的经济改革获得了较为稳定的制度保障,且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发展目标的内在要求,促进了经济转型的分步骤发展,但社会功能目标(如全面就业、社会稳定)的有效实现往往以经济功能目标的严重受损和丧失为代价。国有企业在此间所承担的大规模吸纳劳动力的重任,却成了改革后期国有企业自身改组难以卸除的重负。
在这一时期,传统计划体制本身的弱点,决定了对劳动者的就业仍然通过中央计划整体的板块式的手段去完成,因而,在不改变资源配置功能的条件下又孕育了就业结构与生产结构的新一轮失衡,造成企业劳动力资源结构的配置错位与使用的效率低下。
1996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国有企业劳动总量的过度供给即隐性失业率达到20%,绝对量达2000万人。非国有企业虽然在不断吸纳劳动力,但由于工资和福利的差距及农村劳动力的不断涌入,并不足以吸纳国有企业过多的劳动力,而且计划配置劳动力的机制和劳动力的“铁饭碗”制度没有根本打破,从而延续了原有计划体制下的用工制度,强化了隐性就业,加大了改革成本。
(二)渐进改革中,国有企业劳动力就业机制的缺陷造成企业冗员沉淀与需求扩张并存,导致就业陷阱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全部资源配置都是以企业为单位在市场中实现的。市场机制自发地引导生产要素在企业内外不断地流动和重组。在一般情况下,劳动力配置结构总是能够适应企业生产技术结构的调整变化。但是在改革途中,国有企业中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在企业内存在着大量的过剩劳动力(冗员沉淀),其容量已远远超出生产的合理需求量;另一方面,企业仍感某些岗位或工种的劳动力不足,对劳动力的需求继续扩张,不得不从企业外部雇用劳动力,理论界把这种企业内部总量劳动力过剩与企业对劳动力需求扩张同时并存的现象称之为“就业陷阱”。其成因在于,由于传统的制度安排,企业内滞存的大量无效劳动力挤占了企业中本应有的职工规模,致使能够提供有效劳动供给的、企业真正需要的人员不足。因此,即使在企业劳动力普遍过剩的背景下,企业仍然存在实际缺员现象。
(三)渐进式的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导致劳动力市场的板块分割和双轨运行
以市场机制为特征的经济改革对传统体制的冲击,形成了整个经济新旧双重体制并存的局面。劳动力就业格局及其运行机制是渐进式经济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也裂变成行政配置与市场配置两大块,整个就业领域表现为典型的双轨运行特征。
板块的裂变使农村劳动力和城镇非公有部门劳动力的市场配置成为超前的一块。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着这些部门劳动者在工作岗位的进入与退出,使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行为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实现了高度的对称性,双向选择与收入导向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就业规则。而作为劳动需求一方的非公有制企业,亦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动机约束下,按实际生产需求自由决定雇佣和辞退劳动者,表现出显著的市场行为特征。显然,这种市场就业机制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作用。而对国有企业的劳动力存量部分,市场机制的作用远小于前一板块。在国有企业内部,由于缺乏劳动力的市场调节机制和容纳冗员的稳定就业环境,致使“双向选择”的劳动关系难以确立。虽然在劳动用工方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和优化劳动组合,但由于失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而无法将大量冗员推向市场就业;在大部分企业经营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只能导致企业工资制度的二元结构,妨碍了工资激励功能和调节功能的发挥。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滞后,劳动者的流动缺乏安全保障,使本已出现的企业劳动供求行为的市场化倾向无法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企业内外部二元劳动力市场的板块分割和双轨运行。
(四)传统劳动就业制度的惯性造成企业冗员退出原有体制的心理障碍与思维锁定
首先,传统的就业体制在其长期的历史延续过程中,塑造了一种刚性极强的利益分配格局,它与就业相互联系,主要由企业承担社会保障职能,为就业的劳动者提供生老病死的一系列无风险保障。与原有就业制度相比,市场调节的就业制度是高收入的诱惑与失业风险的陷阱同时存在。这种制度变迁所产生的反差使相当一部分劳动者对原有制度眷恋不已,真正退出原有就业制度的观念难以迅速形成。
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潮流般的向城市的流动这一态势也强化了城市劳动者对失业风险的不确定性预期。同时,由于政府在制度变迁中对社会稳定目标的偏好,为减少因制度变迁而引发的失业对社会的冲击,缓解社会矛盾,主要采取的是以企业内下岗、放假或内部发展第三产业就地吸收、消化冗员的措施,并过多地从政策上硬性限制农民工流入城市以保证城市工人就业,相应地给城市职工过多的再就业承诺和经济补助,这也使得企业职工不愿彻底摆脱对企业保障的依赖,而无法真正建立起风险性、竞争性的市场就业制度。
第三,在传统集权体制下,职工就业与住房、医疗、退休保险等社会保障的内容一样,都表现为一种劳动者的计划权利,在新体制建立过程中,这种过去传统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计划权利必须通过一定的|初偿,即付出交易成本,才能使其完全脱离国有经济部门。由于它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牵制,使企业冗员尤其是已下岗失业职工与原企业脱钩的问题上设置了一个绕不过去的障碍,这也是改革中国有企业冗员过多早已存在,但又不能马上进行劳动力的体制外分流的根本原因。
二、解:推进劳动就业体制改革的政策及措施
(一)建立公开失业机制,加快推进企业内外二元劳动力市场向统一劳动力市场的转型
目前,我国市场就业机制缺位的客观现实,给予企业内外二元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合理性,但这只是在沉重的就业压力下的一种权宜之策。因此,逐渐实现按市场要求来配置劳动力,并发展成一个全国统一性的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就业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我国对劳动力资源存量的调整存在很强的刚性,表层原因是条块分割、部门所有所导致的劳动力产权转移困难,实际上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传统劳动就业体制下的对公开失业机制的人为压制所导致的。由于不允许公开失业存在,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资源存量的流动,企业的破产、兼并、联合等重要途径和手段,都因遇到企业职工的安置难题而无法有效实行。如果通过建立公开失业机制,健全失业保障体系,以此来调节启动以劳动力为核心的资源存量合理流动,则不仅有利于企业改组,而且可以使产业和产品结构真正得以调整,从而在生产和需求协调的基础上搞活国有企业,优化经济结构。实施公开失业机制,在企业经营自确立的条件下,赋予经营者完整的用工权,使他们可以根据经营效率吞吐企业劳动力;同时,也赋予劳动者择业权,使之提高劳动的积极性和流动性,并从中形成对经营者的制约力量。另外,公开失业机制可以直接、现实地反映着市场上的劳动供求关系,并为调控这类关系的政府和市场机制提供了施展余地。对于劳动力的双向流动、劳动力网络的形成、促进再就业工程,稳定社会秩序,均具有显著作用。
(二)完善劳动力市场机构的服务职能,构建加速推进市场化的进程
在劳动力就业制度的渐进改革中,由于缺少更加现实、有效的内、外部市场间的沟通与衔接机制,大多数国有企业仍然无法向社会排放冗员,社会无法形成一个完整意义的劳动力市场,显然,在向完全市场化就业模式演进的道路上,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使之构建成为一个人力资源社会化管理的可操作平台,以弥补就业制度改革过渡时期运行机制的缺位,填充国有企业与市场之间的隔离带,有效连接企业内部劳动力调剂市场与外部完全就业市场。这一人力资源社会化管理平台,与目前各种劳动力市场机构(如人才市场、人才交流中心)相比,功能更齐全,服务范围更广,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化的档案管理、职业培训与开发、职业指导与职业介绍、人事、失业保障等方面。
(三)制订客观、现实的政策与措施,消除失业者再就业的路径依赖,搞好就业服务
在实施再就业工程中,政府不能将充分就业的宏观目标混同于具体的再就业承诺,这会给失业者造成心理依赖,削弱其内在的激励动机,并且在再就业机会面前过多地挑剔职业。因此,政府应放弃对城市劳动者的无条件再就业承诺,通过加强劳动力供求的市场调节力度,创造竞争就业的制度氛围,强化劳动者的失业风险意识,通过劳动用工的双向选择,促使劳动者在这种强制性的变迁趋势中改变原有就业观念。利用市场机制给劳动者带来的激励效应,强化劳动者人力资本投资观念。做好迎接制度变迁的心理准备、技术准备。同时。政府应在创造宏观经济就业机会基础上,尽快建立就业制度变迁的正式制约,以经济手段建立失业保险、贫困救济机制,从制度安排上降低劳动者创业、择业、流动的物质成本。
(四)完善社会化保障体系,构筑劳动者市场化就业的“安全网”
5月1日,国际劳动节,它是全世界工人阶级斗争的历史纪念,每个国家都很重视它,尤其是美国、加拿大、南非。事件起因是, 1886年4月,25万工人参加了五一劳动节游行示威活动。此项活动由非政府国际工人联合会组织,活动的中心在芝加哥,商人和政府对这次活动愈来愈表现出的革命性感到恐惧,当地商界首脑要求增加警察和军队的数量。芝加哥商业俱乐部购卖了2000美元的枪支用于警戒对付这次罢工,5月1日这次游行活动得到了芝加哥纺织工人、鞋工人、房屋装修工人的支持,5月3日,警察开始向罢工的人群开火,打死打伤四人,一些非政府人士号召第二天在haymarket广场集会抗议政府的暴力镇压。
这场集会的过程中没有发生什么事件,但在最后一位讲演者登上讲台时,天下起了雨,广场上只剩下几百人,180名警察进入广场疏散人群,这时一颗炸弹飞向警察中间,炸死一名,炸伤七名警察,警察立即向人群开火,打死一名打伤多名群众。
由于无法断定是谁扔的炸弹,这个事件成了攻击劳动节游行活动的把柄,警察查抄怀疑对象的家和办公室,有数百人在未指控下被逮捕,尤其是那些此次活动的领导者被袭击,8名芝加哥活动的积极倡导者被指控涉嫌广场炸弹事件和企图谋反,法庭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开庭审判,判决其中4人于1887年11月11日绞刑。(另一名自杀于狱中,其它三名直到1893年才被释放)。
这场斗争虽然被镇压了,但其意义却十分深远,此后由于各国工人阶级的团结和不断斗争,终于赢得了8小时工作制和劳动节。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
推荐五一劳动节文章
2012年五一劳动节活动方案
五一劳动节的诗歌朗诵稿
一株草的感召
在我的远方 你生长
幽香千里迢迢 弥漫了我的诗句
那安谧的姿态时刻感动着我
教育我潜下心来
熄灭一切物欲的喧嚣
注目你
注目你优美的生存
2
在我局促的生命里
从此需要积累渴慕
推开沧桑世事
推开浮华和累人的功名
推开盛筵 盛筵上的残酒
聚精会神地聆听
聆听你清醇的灵魂
3
你的成长就是我的快乐
你的安宁就是我的福音
我要为你删除风暴 删除
一切不怀好意的风暴
然后果断地刷新天空
把你的所有愿望揣在怀里
收藏 并挚爱终生
4
污染的人类提醒我
对于这株草的爱
必须
矢志不移 满怀忠贞
5
芳草依依 情思切切
香透
我平凡的人生
五一劳动节诗歌
-- 劳动者!
天下最容易接近的是泥土
以及和泥土相依为命的男人和女人
他们以劳动的方式
同这个世界真情对话
他们漂泊过的所有地方
都生长发展史和进化论
蕴含丰富且平易自然
他们依山而立
丛林草莽中
染一身翠绿
山地里逐鹿生活
寒风中围猎山的苍劲树的挺拔
在最靠近太阳的地方
顶天立地
他们傍水而居
江河溪谷中
柔情似水
人与水动情的汇合在一起
便诞生缓婉的船灵秀的鱼
在所有的黎明和黄昏
收获幸福和安祥
通常情况下
劳动者
几根蓠芭便围成家园
习惯用看爱人的那种目光
守望收成
男人喜欢用酒
女人选择用泪
表达对生命的一往情深
劳动者的贫穷是身无长物
劳动者的富有是精力充沛且体格健壮
因此创造了人丁兴旺世代繁衍
也创造了舞蹈、诗歌和天堂
五一劳动节诗歌
家政服务员
酱醋油盐饮食茶,护幼扶老涮洗擦。
巧手烹调香饭菜,
勤谨浇开醉心花。
牛奶配送员
应时按点快奔波,
大桶装满小瓶搁。
季约日送随召唤,
情系于行奶鲜活。
报刊零售员
立起亭台开扇窗,未曾铺张不潢装。
众刊精品操情冶,群科闪耀慧新光。
餐饮服务员
走出穷乡僻壤村,加入厅堂服务军。
学技就业两不误,礼正仪雅宾客尊。
商品推销员
商城空道占边角,展示新品市场瞄。
请君试用争比妙,躬身侍服敢呈豪。
小吃叫卖者
春夏秋冬无阻拦,推车唤买喊连绵。
“卖粽子了”一声唱,别样人生苦亦甜。
汽瓶装送者
别离原岗创业忙,自强发奋众友帮。
换瓶充气常供应,便民利家装运扛。
废品收购者
锈铜烂罐破铁缸,旧胎瘪塑黄纸箱。
别人丢弃我拾捡,利用回收废变良。
蹬三轮车者
轮转街巷善穿梭,风雨兼程不退缩。
送孺拉困载老弱,双脚蹬出誉满多。
书画装裱者
松柏兰竹五颜涂,篆隶真草挂幅出。
装成锦绣山河卷,裱开争艳百花图。
春风春雨把原野拂绿
惊起一层漫漫绿色。
高高铁塔、层层配电网络上,
悬挂着一幅幅检修线路工人忙碌的景色。
风 , 用温情的手在电线上弹奏着
欢快的乐章,在寂寥中
为茫茫沙海里的工人们唱响一首伴奏曲,
荒芜人烟的戈壁
因他们的存在而顿增生机勃勃的昂扬气色。
为了让沙漠边的小城能有不夜的亮光,
为了千万劳动者能安全连续地运用电能
去建设祖国,
我们的电业工人
起五更 归月色 战沙暴,
巡线,检修,消缺
从不毛之野到喧嚣的街头闹市,
从架空线到地缆的每个角落,
细心检查 ,
不让每一个隐患从眼前滑过……
这就是光明使者
为自己劳动者的节日献上的
第一步明词意。只有消除了文字隔阂,我们才能初步理解古诗大意。弄懂古诗中文字的意思是我们读懂古诗的第一步。古诗是用文言文写成的,要正确地理解古诗的词语必须调用相应的文言知识,包括文言词汇的含义、通假、词类活用等内容。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之”(到、往),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中的“渠”(它),用的都是古义。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悦”(使鸟儿自由的欢唱)和“空”(使心中杂念涤除)用的都是使动用法。李白《行路难》“玉盘珍羞直万钱”的“羞”(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的“见”(现),用的都是通假字。
第二步顺句意。由于古诗不仅讲究凝练,还讲究韵律,因此,古诗的句子往往会打破语法规则,出现句子成分省略、句序倒装等现象。这些现象给我们读懂古诗带来许多困难。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才能准确理解诗句的意思。古诗中的句子成分省略既有实词的省略也有虚词的省略。由于虚词没有实在的意思,所以古诗句中大多是虚词的省略。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应是“明月照(于)松间,清泉流(于)石上”。
第三步贯诗意。在扫清文字和诗句的障碍后,如何贯通全诗,全面准确把握古诗的内容呢?
1.关注题目与序言。题目是诗词的眼睛,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解读时要注意将诗句的内容与诗歌题目结合起来理解。许多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这些“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时间,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很有帮助的,因而不能忽视。
2.用联想、推理、想象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古诗阅读最大的困难由于压缩造成的阅读空白,古诗的联想十分丰富,有些诗歌的构思完全建立在一片联想之上,不用联想、推理、想象把原诗中空白部分补出来,就会构成阅读障碍,无法准确理解全诗主旨。试读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我们可以将它还原成另一种样子:玉石一般的台阶上滋生出露水,夜深了,(露水)浸湿了(那个站在台阶上女子)丝袜,(她不堪寒冷,便回到室内,)姑且放下水晶帘子,(隔着水晶帘)望那玲珑剔透的秋月。这么一补充诗的内容就比较清楚了,把全诗贯通起来,就可以知道全诗塑造一个久久伫立、凝望秋月女子形象。
第四步分析形象。
和小说、戏剧、散文一样,古诗也塑造形象。古诗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不过这些“景”“物”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物,它已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这类形象又称为意象。“诗要用形象思维”,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主旨,都寄寓在形象之中,那么对诗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自然就是读懂古诗的关键。叙事诗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必须结合诗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而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分析,须结合诗题和相关诗句把握人物的情感世界。“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感知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歌的主旨。
1.首先,我们必须掌握一些诗歌中常见的意象的含义。诗歌源远流长的传统中,有许多意象已具有了确定的或基本确定的内涵。如月亮代表思乡;、梅花、松柏代表一种坚贞、高洁的品质;莲即“怜”,多表达爱情;梧桐象征悲凉凄伤;杜鹃鸟的哀鸣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寒蝉表示悲凉。掌握一些常见的诗歌意象及其特定的文化意义,有助于对诗歌思想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2.联系全诗,结合语境。意象的含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一件事物,同样一个形象,不同的诗人可以赋予它不同的寓意。所以揣摩意象的含义不能机械,更多的时候需要联系全诗,结合具体语境来体会。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的意象小“草”,白居易是用“枯”而又“荣”,“烧”而又“生”,赞生命力之顽强、坚韧。而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野草花”可以借最后两句的意思推想出此意象的含义是说明乌衣巷的残破荒芜,以表达作者的昔盛今衰之感叹。
3.联系背景生平,做到知人论事。同一意象由于作者生平或写作背景不同,也会具有不同的含义,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抒怀》)“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这两首诗中的同一意象“鸥”,由于作者的写作背景不同,分别表达了孤独、凄凉、漂泊无定的忧伤和宁静自得的悠然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要很好地做到揣摩意象,把握情感,在鉴赏实践中最好还是将上面的方法加以综合运用。
第五步炼主旨。如何在把握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去提炼古诗的主旨呢?笔者认为应该抓诗眼。诗眼往往是指诗中最凝练最传神的词语和句子,是诗歌内容的凝聚点,“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发现了它就等于抓住了中心思想。我们应认真思考、反复推敲,去发现那些最能传神的词语和句子,从而由点及面、层层深入地提炼诗歌的主旨。
1.感彩较强的词语。感情直露的词语有助于我们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解读杜甫《石豪吏》,只要能抓住“苦”和“怒”,就不难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
2.议论抒情的句子。古诗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往往是诗词的点睛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