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令以责之里正

令以责之里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令以责之里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令以责之里正范文第1篇

令以责之里正范文第2篇

可是在高考复习中,很多同学对文言文翻译感到困惑,明明能读懂文本,可是等到翻译文句时却又抓头挠腮、百般纠结,结果失分频频,让人叹息。究其原因,主要是翻译文言文不是光靠读懂文本就可以轻易做到的,因为心里理解不等于能用言语表达,能用言语表达不等于能诉诸笔端,更何况翻译的好坏还看个人的现代汉语书面表达能力。所以,在时间紧迫的考场上,此题虽容易得分,但是实在难以得高分。

为帮助同学们更加有效地进行文言文翻译复习,我选取了往届高考试卷中极具代表性的考题,给大家例析高考文言文的一些翻译方法。

一、考情分析

不打无准备的仗,若要得高分,必须先了解考情:所谓“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在对文言句子理解的基础上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是翻译的基础,翻译是理解的物化,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理解把握,这三项正是《考试大纲》规定的考点:⑴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⑵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⑶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概而言之,“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第一考学生的知识积累、厚积薄发能力,第二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言语段、句子的融会贯通能力,第三还考了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真可谓一石三鸟。

例如2016年全国1卷第7题“(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答案:(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计分点:锡,通“赐”,赐给;虔,恭敬;而,却;之,这样的事;句式,安乎,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计分点:责,责备;救正,纠正弊病;世,当时的人;持禄固宠,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本考题中,文言实词方面考查了通假字、一词多义等,如:“锡”通“赐”,通假字;“虔”,恭敬,“不虔君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责”应是“责备”;“救正”即纠正弊病;“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加固宠幸”。文言虚词方面考查了“而、之、乎”,如:“而”作转折连词,却;“之”作代词,代这样的事;“乎”,译成“吗”。 句式,“安乎”,译作“心安吗”?总的看来,本题的得分重点在于正确解释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与文言句式,分值已占全题分值的八成。由此可见,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与文言句式这些关键得分点是多么重要。

二、备考策略与方法

(一)有的放矢抓关键,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这两大类关键得分点,我们就掌握了攻克文言文翻译的重型武器。

虽说“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取决于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理解和对文言句式的把握,但文言实词数量多、变化多,包含诸多文言现象,如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单音节词变双音或多音节词、偏义复词等。再者,文言文试题的选文虽都出自课外,但是所考的文言实词、虚词大多来自教材,尤其是那些出现频率很高的常用实词。所以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要着重复习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知识点。因为这都是分值所在之处,也是能够稳拿的。例如2010年全国2卷翻译第1小题“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本题总分5分,1分归大意,4分归属关键字词――本题考查的几个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是“贷、没、鬻、以”:贷,借;劳,犒劳;“没”,通假字,通“殁”,死亡;鬻,卖;以,目的连词,来。故全句可译为“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本题的得分重在正确解释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分值已占全题分值的八成。由此可见,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这两大类关键得分点是多么重要。

除了增加知识的储备外,我们要充分运用所学的翻译技巧与手法,像文言翻译的首要标准“信”靠拢。“一一对译、字字落实”便是最基本的方法技巧,但我们还需要学习文言实词、虚词的一些推断方法,例如字形分析法、通假推断法、结构观察法、语法分析法、借助语境法、知识迁移法等,提高思维能力和判别能力。这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因篇幅所限,不再一一赘述。在此只例谈一下如何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以供同学们借鉴。

如:2013年高考山东卷翻译第2小题“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根据语法分析法,可以知道“薄”应为“牧守”的谓语,应作动词,而“薄”本为形容词,故可以判断“薄”在此处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再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可以判定它的解释为“轻慢”而非“轻薄”,其它“迁徙”“盖”二处,一一对译即可。全句可译为“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李揆)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薄”字能准确翻译,得益于语法分析法和借助语境法的综合运用。

又如:2015年高考广东卷翻译第2小题“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N。” 观察“惜弘文”和“多象N”的结构,一致,判定“多”应与“惜”一样是动词;根据语法分析法,也可以知道“天下”为主语“多”应为谓语动词,而“多”本为形容词,故可以判断“多”在此处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再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可以判定它的解释为“赞叹、赞赏”而非“增多”,其它“由此”“惜”二处,一一对译即可。全句可译为:“老百姓因此惋惜侯弘文(的遭遇)而赞叹卢象N的(义举) 。”此例也是语法分析法、结构观察法和借助语境法的综合运用。

(二)独具慧眼辨句式,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就掌握了准确翻译的又一法宝。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整句翻译,但命题者总是选择那些含有关键性词语和带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些得分点呢?考纲涉及的文言句式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最典型的是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这些前置或后置现象,如一一对译,会造成语意逻辑上的不通,所以就要灵活处理。

如2015年高考重庆卷翻译第2小题:“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单纯看“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可理解为“一个方子的良善,一句话的好处”,这样对译也未尝不可,但结合全句来看,运用语法分析法,可知“人”是主语,“有”是动词谓语,“有”的宾语应当是“方”与“言”,不是形容词“良”与“善”,所以“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应理解为“一良方,一善言”,为“之”字式的定语后置现象。此知识点在教材课文《劝学》中学过“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可运用知识迁移法。故综合判断,全句可译为“(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言论,(徐若虚)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此题综合运用了语法分析法和知识迁移法。

(三)静心淡定应万变,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方法,译尽句意。

古文典籍何其多,文言句子更是千变万化,有时不免会遇到比较复杂一点的文句翻译,单纯用文言实词或用一种方法往往难以译尽句意,此时就要具体句子具体分析,逐个突破,译尽句意。

如2015年高考重庆卷第10题:“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综合来看,此句难点倒是较上例少。但要真正译好,也是不易;要利用所积累的知识、所学的方法技巧,方能准确翻译。前半句中,“殚其财,竭其力”,不能简单地翻译为“用尽他们的财富,竭尽他们的人力”,这样稍嗦,不够简洁;它令我们想起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对得工整,又有修辞手法互文,它的意思就是“竭尽他们的财力、人力”;“乃”是虚词,初看似乎是表承接的连词,译为“就、于是”,但结合语境看就不妥,应该理解为表转折的“反而”;后半句“是……也”是典型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翻译后的格式是“……是……”;但句首的“是”不能想当然地把它当作现代汉语的判断动词“是”,它在句中作主语,为指示代词“这”。全句可译为:“竭尽他们的财力、人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四)谨记翻译原则主直译,七大翻译方法来护航。

在实际翻译中,同学们要谨记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原则,还可以灵活运用文言翻译中常见的七大方法“留、删、换、补、调、缩、贯”,译尽句意。例如2015年高考湖南卷翻译第3小题:“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此句翻译使用了四大方法“留、换、删、调”:

(1)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使用了方法“留”的字是“子孙”,可以保留下来,直接译为“子孙”;

(2)换。把古词换成现代汉语。基本模式是把单音词变为双音词。使用了方法“换”的字是“使、为、则”:“使”,表假设,译为“假使,若使”;虚词“为”译为“为了”;虚词“则”译为“那么”;

(3)删。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等,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和偏义复词中陪衬的词应删去。使用此方法“删”的字是语气词“也”;

(4)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若把“不能我救”一一对译成“不能由我来救助”,虽硬译成文,但却不是原文本意,因为这是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所以此处使用了方法“调”: 正确理解应为“不能救我”。全句可译为:“假使为了子孙而去做这些事,那么子孙不能救我。”

又如2015年高考上海卷第18题:“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这个句子比较长,前后两句,好几个得分点:“阙”“为从弟所讼”“弗之罪”“将”“令观于……”。若一一对译,则不通顺。此时便要综合运用翻译方法,进行一一突破:“滏阳”是地名,“焦通”是人名,均可以保留,所以此处使用了方法“留”;“事”翻译为名词“事情”则不通,根据语法分析法,其后有“亲”,故它应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侍奉”,所以此处使用了方法“换”;“阙”不是削减,也不是城阙,而是“缺”的通假字,翻译为“缺失”;“为……所……”是典型的被动句标志,翻译为“被”;“从弟”指堂弟,运用知识迁移法,因此知识点在教材课文《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中学过;“弗之罪”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弗之怠”一样,为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必须调换语序为“弗罪之”,所以此处使用了方法“调”;“罪”又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治罪”;根据语法分析法,“将”后省略“之”,应是动词,可译为“带着(他)”,所以此处使用了方法“补”: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词语活用的新增内容,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令观于……”涉及省略句和“于”字式的介词结构(状语)后置,“观”不仅有“看”的意思,还有“学习、反思”的意思,“强令(他)到……观摩学习”;全句可译为:“滏阳有个叫焦通的人,侍奉双亲礼数缺失,被他的堂弟告发。彦光没有治他的罪,带(他)到州学,强令(他)到孔子庙去观摩学习。”

令以责之里正范文第3篇

苏绰开宗明义的指出:“得贤则安,失贤则乱”,是百王不能改变的自然之理,是安邦治国的最主要原则。这样,他就把人才问题的重要性,提到了哲理的高度,看成是一条普遍而又永恒的铁律。

苏绰谴责当时选人偏重门第和论资排辈的陋习,提出“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唯在得人。苟得其人,自可起厮养而为卿相。”他举例说道:奴隶出身的伊尹,辅佐商汤王攻灭了夏桀;泥瓦匠出身的传说,协助商王武丁,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反之,即使是身为帝王之胤的丹朱、商均,由于才能平庸,尧帝和舜帝,也不把帝位传给他们。

人才的标准是有德有才,德才兼备。苏绰说:“刀笔者,乃身外之末材。……若刀笔之中而得志行,是则金相玉质,内外俱美,实为人宝也;若刀笔之中而得浇伪,是则饰画朽木,悦目一时,不可以充栋椽之用也。”显然,他认为:如果有德无才,就像土牛木马,不可以涉道致远;如果有才无德,亦只能当个刀笔之吏,而不能充作国家的栋梁。

苏绰主张人才要在实践中去培养锻炼,他说:“夫良玉未剖,与瓦石相类;名骥未驰,与驽马相杂”,只有“剖而莹之,驰而试之”,然后才知是宝玉和千里马。他举例说道:姜太公是钓鱼的,百里奚是喂牛的,如果没有机遇,不任之以事业,不责之以成务,那么,即使再过一千年,也不会出现赫赫有名的姜太公和百里奚。为此,他提醒为官者:“得贤而任之,得士而使之,则天下之理,何向而不可成也。”

凡举贤之时,总会有人搬出无贤可举的谬论横加阻挠。对此,苏绰先是引用孔子的话:“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然后,他转笔斥责道:“岂有万家之都,而云无士?但求之不勤,择之不审,或蔓之不得其所,任之各尽其才,故云无耳。”又说:“但能勤而审之,去虚取实,各得州郡之最而用之,则人无多少,都足化矣。孰云无贤?”

令以责之里正范文第4篇

2011真是个好年头。面对电影业扶摇直上的票房,世界第二大卖场,逼近300亿元的产业规模……你不能否认电影的价值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娱乐造梦。年末两部大片整体质量向国际化迈进成为不争的事实:《龙门》获得华语3D最高杆的评价,而《十三钗》被认为是“二张”大片中最具实力冲奥的。除却大片,市场以小博大的黑马永远都有,小清新电影不仅在对岸,内地也大行其道,《失恋33天》的导演通知我们:这次3亿多票房后咱还不拍电视剧进军大银幕了!从来银幕与屏幕也就一字之差!《宫》、《步步惊心》,不被看好的两部古装剧让芒果台出尽风头!谁能小看杨幂冯绍峰文章,这批从电视剧中走出来攻城略地的优质偶像,来势汹汹。世界的秩序在变,他们的下一站,真可能是天王天后。

2011的娱乐生活,依然离不开八卦。套用《亲密敌人》里的台词:年轻姑娘都嫁老头了,你们还在等什么?从大S到莫文蔚、刘若英、梁咏琪,纷纷择吉日出嫁。婚了的则赶紧生,林熙蕾、林嘉欣……生了一个的还得追加保险再来一个,总之有孩子才有未来。至于“好男人”谢霆锋为何反其道而行?网友这样调侃,信不信由你――明年就2012了,这顶帽子不能再戴下去了,离吧。

2011,娱乐的主题不再止于八卦。“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明星们敏锐地意识到公民社会的到来,独善其身不足矣,兼济天下反哺社会刻不容缓!他们借由微博自媒体发图发文发声,展现自己的小情小性,真实一面,不再高高在上俯瞰众生;他们为动车事件问责捐款、为小悦悦事件同情哀叹、为校车事故中的孩子悲伤落泪……参与社会事件的公民担当与责任,令他们的美丽形象更添生动,更显理性。以微博女王姚晨为首的一群明星,在动车事件中的言辞义举,让公众首次看到明星的正面能量何其强大。王菲、李连杰……更将自己的演艺事业与慈善事业融为一体。即便是今年的酒驾反面教材高晓松,他知耻后勇的坦诚,也印证了他母亲的那句话:生活是诗和远方,至少不是现在眼前这些苟且之事。他出狱后积极工作深刻反省,让我们领略到娱乐圈真爷们儿的风采……共襄善举,争做明星公民,逐渐发散为娱乐圈的一种自觉。娱乐圈有大爱,娱乐明星正成为推进公民社会发展的一股积极正面力量。取道娱乐,达于慈善。也正应了本刊表彰明星公民之当下语境。

站在2012的门口,回望2011年娱乐圈,狄更斯仿佛穿越而来再次用“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希望之春,失望之冬”作结语。年末一纸“限娱令”是最令人失望的事。它无疑宣判了选秀舞台的萧瑟明天,限广告令,限题材令……诸多限令让我们陡生无奈与感叹,欧弟不是第一个,但是最有名的一个,他没有放弃大陆市场,却也只好暂时调头加入台湾本土的综艺混战,真是悲喜人生。

令以责之里正范文第5篇

张融,字思光,吴郡吴人也。祖,晋琅邪王国郎中令。父畅,宋会稽太守。融年弱冠,道士同郡陆静以白鹭羽麈尾扇遗融,曰:“此既异物,以奉异人。”宋孝武闻融有早誉,解褐为新安王北中郎参军。孝武起新安寺,傣佐多(亻+亲)钱帛,融独百钱。帝曰:“融殊贫,当序以佳禄。”出为封溪令。从叔永出后渚送之,曰:“似闻朝旨,汝寻当还。”融曰:“不患不还,方恐还而复去。”浮海至交州,于海中作《海赋》。

融文辞诡激,独与众异。后还京师,以示镇军将军顾觊之,觊之曰:“卿此赋实超玄虚①,但恨不道盐耳。”融即求笔注之曰:“漉沙构白,熬波出素。积雪中春,飞霜暑路。”此四句,后所足也。觊之与融兄有恩好,觊之卒,融身负坟土。

竟陵张欣时为诸暨令,坐罪当死。欣时父兴世宋世讨南谯王义宣,官军欲杀融父畅,兴世以袍覆畅而坐之,以此得免。兴世卒,融著高履负土成坟。至是融启竟陵王子良,乞代欣时死。子良答曰:“此长史美事也,恐朝有常典,不得如长史所怀。”迁黄门郎,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

融有孝义,忌月三旬不听乐,事嫂甚谨。宋丞相义宣起事,父畅以不同且见杀,司马竺超民谏免之。畅临终谓诸子曰:“昔丞相事难,吾缘竺司马得活,尔等必报其子弟。”后超民孙微冬月遭母丧,居贫,融往吊之,悉脱衣以为赙,披牛被而反。常以兄事微。豫章王嶷、竟陵王子良薨,自以身经佐吏,哭辄尽恸。

建武四年,病卒。年五十四。遗令建白旌无旒,不设祭,令人捉麈尾登屋复魂,曰:“吾生平所善,自当凌云一笑。”三千买棺,无制新衾。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妾二人,哀事毕,各遣还家。又曰:“以吾平生之风调,何至使妇人行哭失声,不须暂停闺阁。”

(选自《南齐书・卷四十一》,有删节)

【注】 ①玄虚:这里是指扬雄和司马相如。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傣佐多・钱帛:布施,施给

B. 汝寻当还寻:不久

C. 后所足也足:补足,补充

D. 以白鹭羽麈尾扇遗融遗:遗留

2. 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张融“孝义”的一组是( )

①自以身经佐吏,哭辄尽恸 ②融独百钱

③融即求笔注之曰 ④忌月三旬不听乐,事嫂甚谨

⑤左手执《孝经》、《老子》 ⑥融著高履负土成坟

A. ①④⑥B. ②③④

C. ①④⑤D. ③⑤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融敏于文辞,曾经在渡海去交州路上,创作了《海赋》,回来后给镇军将军顾觊之观赏,得到顾觊之建议,当场修改文章,一气呵成。

B. 孝武帝建造新安寺,诸位官僚都大量施舍钱帛,唯独张融只捐献了一百钱,孝武帝对此不满,就把张融贬出朝廷让他去当封溪县令。

C. 镇军将军顾觊之与张融的哥哥交好,也很欣赏张融的文章,当顾觊之去世后,张融亲自背负黄土为他筑坟。

D. 张融是孝子,在他父母去世后的忌月里三旬都不听音乐,并谨遵父亲临终的教诲,善待对他父亲有恩的司马竺超民的后代子孙。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此长史美事也,恐朝有常典,不得如长史所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父畅以不同且见杀,司马竺超民谏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融往吊之,悉脱衣以为赙,披牛被而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豫让论

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háng)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馀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名知己称作

B. 保治于未然太平

C. 国士之报,曾若是乎难道

D. 腆然而自得者羞涩的样子

6. 下列语句中,全属于真正的忠臣义士行为的一组是( )

①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②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

③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④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⑤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

⑥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A. ①③⑤B. ①③⑥

C. ②④⑤D. ②④⑥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豫让侍奉智伯,等到赵襄子杀死智伯后,豫让想替智伯报仇,于是改变容貌,斩衣三跃刺杀赵襄子,自己觉得已经用国士的礼节回报了智伯。

B. 从来没听说韩康子、魏献子以国士的礼节对待段规、任章,但是段规、任章力劝君主接受智伯的要求,把土地割让给智伯,从而加速了智伯的灭亡。

C. 智伯虽然冥顽不灵,但被豫让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讽谏感动,大概会醒悟过来,和韩魏解除对赵的包围,从而保全智氏的宗族。

D. 本文采用对比的手法,阐发了这样一个道理,真正的忠臣义士应该帮助君主“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敢于犯言直谏,使君主悔悟。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相关期刊更多

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隋唐宋辽金元史研究室

唐史论丛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中国唐史学会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