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汉语大词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 今文《尚书》 语词

在穷尽性考察《汉语大词典》收录今文《尚书》语词的基础上,笔者发现《汉语大词典》失收大量今文《尚书》语词,据考察,《汉语大词典》失收虞夏书语词33例,商书语词36例,还有较多的周书语词失收。本文重点例举《大词典》失收的周书语词计45例并运用传统的训诂方法做训释(失收的偏正式语词另文讨论)。

一、《汉语大词典》失收的今文《尚语词书》周书联合式语词(19例)

【茕独】无虐茕独而畏高明。(洪范)“茕”,《玄应音义》卷一“孤茕”注:“茕,无兄弟也。”《玉篇・部》:“茕,无所依也。”“独”,《诗・小雅・白华》:“俾我独兮。”郑玄笺:“老而无子曰独。”茕独,孤苦无依的人。泛指鳏寡孤独。

【师尹】卿士惟月,师尹惟日。(洪范)“师”,《史记・宋微子世家》“八曰师。”裴铟《集解》引郑玄注曰:“师,掌军旅之官,若司马也。”“尹”,《书・大诰》:“告我有邦君越尔御事。”孔颖达疏:“尹,正也,诸官之正,谓卿大夫。”《诗・大雅・常武》:“王谓尹氏。”朱熹《集传》:“尹氏,吉甫也。盖为内史掌策命卿大夫也。”“师”为高级武官,“尹”为高级文官,师尹连称泛指周王朝的高级文武官员。

【仁若】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金)“仁”,《说文・人部》:“仁,亲也。”“若”,《墨子・尚贤中》:“既日若法。”孙诒让《闲诂》:“若,犹顺也。”仁若,谓亲柔和顺。

【懋和】惟民其敕懋和。(康诰)“懋”,《书・舜典》:“惟时懋哉。”陆德明《释文》引马云:“懋,美也。”《文选・张衡〈东京赋〉》:“四灵懋而允怀。”薛综注:“懋,悦也。”“和”,《礼记・祭义》:“致和用也。”孔颖达疏:“和,谓百姓和谐。”“和”还有“顺、睦、悦、乐、平、吉祥、不逆”等义。懋和,和悦,和美。

【显越】惟助成王德显越。(酒诰)越,《国语・周语下》:“汩越九原。”韦昭注:“越,扬也。”“《经义述闻》:“对扬在天。”王引之按引王念孙曰:“扬、越一声之转,对扬之为对越,犹发扬之为发越,青扬之为清越矣。”显越,显扬。

【若】惟周文武诞受若。(顾命) “”,《说文・羊部》:“,进善也。”《玉篇・羊部》:“,善也。”若,也是善。《尔雅・释诂上》:“若,善也。”邢疏:“若者,惠顺之善也。”若,同义连用,极言(天命)美善。

【资泽】殄资泽于下民。(文侯之命)资泽,资财福禄。“资”,《蜀・旅》:“怀其资。”李鼎祚《集解》引《九家易》曰:“资,财也。”《诗・大雅・板》:“袁乱藏资。”毛传:“资,财也。”《国语・齐语》:“无受其资。”韦昭注:“资,资财也。”“泽”,禄也。《经籍纂诂补遗・陌韵》:“《孟子・公孙丑下》:则足干资也。《风俗通》作则是干禄也。”

【毖】天毖我成功所。(大诰)“、毖”刘逢禄《今古文集解》引段云:“、毖、古通用”。《经义述闻・书・女典听朕毖》王引之按引《广韵》:“,告。毖,告也。”毖为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同义复词,意为告教。

【罚殛】爽惟天其罚殛我。(康诰)殛,《尔雅・释言》:“殛,诛也。”邢疏:“殛谓诛责。”罚殛,同义复词。罚罪,罚责。

【伤】民罔不伤心。(酒诰)“”,伤痛也。《说文・血部》:“,伤痛也。”《广韵・职部》:“,伤痛其心。”《云篇・血部》:“,痛甚也。”伤,同义复词,哀痛。

【疾很】厥心疾很。(酒诰)“疾”,《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恶人之为不善而弗疾也。”孔广林补注:“疾,恶也。谓恶之已甚。”“很”,《说文・彳部》:”很,不听从也。”《集韵・混韵》:“很,不听行也。”《庄子・渔父》:“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说文・彳部》朱骏声《通训定声》引《左襄二十年传》“美而很”。服注:“很,戾不从教。”疾很,怙恶不悛,死不悔改。

【爽侮】惟事其爽侮。(洛诰)“爽”,《尔雅・释言》:“爽,差也,爽,忒也。”邢疏:“爽,谓差错,又为忒变。”《老子》王弼注:“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谓之爽。”“侮”,《礼记・曲礼上》:“不侵侮。”陆德明释注:“侮,轻慢也。”《书・甘哲》:“有扈氏威侮五行。”蔡沈《集传》:“侮 ,轻忽之也。”爽侮,差忒轻慢。

【承叙】王殷乃承万年。(洛诰)承叙,承顺。《经义述闻・书・百揆时叙》“尧典曰:百揆时叙。康诰曰:越厥邦厥民,惟时叙。”王引之按:“时叙者,承叙也。承叙者,承顺也。”

【念闻】惟时天罔念闻。(多士)念,思也,虑也。“闻”,《经义述闻・易・终莫之闻也》王引之按引宗大人曰:“闻,犹问也,谓相恤问也。”念闻,思虑体恤。

【祗惧】治民祗惧。(无逸) 祗,敬也。祗惧,敬畏。

【奄甸】式商受命,奄甸万姓。(立政)“奄”,《诗・大雅・韩奕》:“奄受北国。”毛传:“奄,抚也。”“奄”,安也。《说文・大部》朱骏声《通训定声》:“奄,《汉书礼乐志》:神奄留。按:安也。”“甸”,治也。《诗・小雅・信南山》:“唯禹甸之。”毛传:“甸,治也。”奄甸,安抚治理。

【奉恤】用奉恤厥若。(顾命)“奉”,《说文・廾部》“奉,承也。奉者,皆谓恭而持之。引申为敬。从手。”“恤”,《书・君》:“明恤小臣。”刘逢禄《今古文集解》引江声云:“恤,慎也。”《群经平议・周官一》:“八曰以誓教恤。”俞樾按:“恤者,慎也。”奉恤,敬慎。

【侵戎】侵戎我国家纯。(文侯之命)侵戎,侵伐。“戎”,《说文・戈部》:“兵也。”引申为征伐。

【商赉】我商赉汝。(费誓)商赉,赏赉、赏赐。商,当为赏字之省。于省吾《新证》云:“金文赏每作商,《般》‘王商作册般贝’。”

二、《汉语大词典》失收的今文《尚书》周书动宾式语词(12例)

【作咸】【作苦】【作辛】【作甘】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洪范)

“曲直作酸”,孔传:“木实之性。”孔颖达疏:“木生子实,其味多酸。五果之味虽殊,其为酸也。是木实之性然也。”作酸,呈酸性(见《汉语大词典》533页)。作,释为“呈现”。

“作咸”,《正义曰》曰:“水性本甘,久浸其地,变而为卤。卤味乃咸。说文云,卤西方地也。东方谓之斥,西方谓之卤。《禹贡》云:海滨广斥。”作咸,水之性,呈咸性。

“作苦”,《正义》曰:“火性炎上,焚物则焦。焦是苦气。”作苦,火之性,味苦。

“作辛”,《正义》曰:“金之在火,别有腥气,非苦非酸,其味近辛。”作辛,金之性也,味辛。

“作甘”,《正义》曰:“甘味生于白谷,谷是土之所生,故其为土之味也。”作甘,土之性也,味甘。

【用咎】其作汝用咎。(洪范) “用”,《 说文・用部》:“用,可施行也。”“咎”,《广雅・有韵》:“咎,愆也”《尔雅・释言》:“凶,咎也。”邢疏:“咎,谓咎恶也。”用咎,谓施恶。

【敷言】极之敷言。(洪范)“敷”,《墨子・经说下》:“先敷近,后敷远。”孙诒让《闲诂》:“敷,犹布也。”。《史记・平准书》:“或布。”裴《集解》引如淳曰:“布,布于民间也。”敷言,传播,布言。

【植璧】植璧秉圭。(金)“秉圭”见《汉语大词典》4738页:“秉圭,亦作‘秉’。手执玉。:‘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圭,乃告大王、王季、文王。’”《汉语大词典》收录了“秉圭”,却没有收录与之构词方式相同的“植璧”。

“植”,《论语・微子》:“植其杖而芸。”皇侃义疏:“植,竖也。”“璧”,《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邢疏:“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玉璧是祭祀的礼器,《周礼・春官》云:“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植璧,置璧,将璧竖立于坛上。

【敷贲】敷贲敷前人受命。(大诰)敷,布也。敷有陈列、陈设之义。贲,龟也。(《山海经・中山经》“其中多三足龟”郭璞注:“龟三足者名贲”)。“龟”,《书・大禹谟》:“龟筮协丛。”蔡沈《集传》:“龟,卜也。”敷贲即敷龟,把占卜的龟兆展示。

【祗辟】尹人祗辟。(酒诰)祗,敬也。辟,《尔雅・释诂》:“辟,法也。为天下所法则也。”祗辟,敬法。

【薄违】圻父薄违。(酒诰)“薄”,《释名・释言语》:“薄,迫也,单薄相迫也”。《墨子・杂守》:“寇薄。”孙诒让《闲诂》引苏云:“薄,谓迫近。”“违”,《希麟音义》卷三“衍诤” 注引《字书》:“违,逆也,拒也。”薄违,迫背逆,谓讨伐叛逆也。

【攻位】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召诰)朱骏声《便读》:“攻,犹治理也。位,城郭、宫庙、朝市之位。”《逸周书・作雒》:“乃位五宫:太庙、宗宫、孝宫、路寝、明堂。”攻位,治位,划定城郭宫庙、朝甸之位。

【宅人】谋面,用丕训德,则乃宅人,兹乃三宅无义民。(立政)“宅”,《汉书・韦玄成传》:“先后兹度。”颜师古注引臣瓒曰:“古文宅、度同字。”宅人即度人。度人,考虑人,任用人。

三、《汉语大词典》失收的今文《尚书》周书主谓式语词(2例)

【民养】民养其劝弗救。(大诰)《古今韵会举要・漾韵》:“养,下奉上曰养,养,则服事之义。”民养,百姓供养、奉养的、服事的,指统治阶层,各诸候长官。

【自息】不惟自息乃逸。(酒诰)“息”,止也。《易・革・彖传》“水火相息”焦循《易章句》:“息,止也。”《说文・疒部》“疾,病息也”朱骏声《通训定声》:“息,止也,已也,休也。”自息,自我休止。

四、《汉语大词典》失收的今文《尚书》周书附加式(有+S)语词(2例)

【有极】皇建其有极。(洪范)有,词头。“极”,《蔡传》:“极犹如北极之极,至极之义,标准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有极,准则。

【有庆】一人有庆。(吕刑)有庆,嘉善。《诗・大雅・皇矣》:“则等其庆。”毛传:“庆,善也。”《礼记・月全》:“行其德惠。”郑云注:“庆,谓休其善也。”

五、《汉语大词典》失收的今文《尚书》周书叠音词、古成语、句首语气词、承接连词(共计10例)

【肄肄】则肄肄不违。(顾命)“肄”,《诗・邶风・分风》“既治我肄”毛传:“肄,劳也。”《左传・昭公十六年》“莫知我肄”杜预注:“肄,劳也。”肄肄,重言之,犹辛劳也。

【由哲】爽邦由哲。(大诰)《尚书校释译论》:“古成语,为‘昌明’、‘时势顺利’等意。”亦作‘迪哲’(《无逸》)。”

【迪知】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越天忱。(大诰)《尚书校释译论》:“古成语。《君》篇有‘迪知天威’,《立政》篇有‘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迪知,用知。”

【亮阴】作其即位,乃或亮阴。(无逸)古成语。亮阴,《论语》作谅阴,《礼记》作凉,《书大传》作梁。《吕氏春秋・重言篇》:“人主之言不可不慎。高宗,天子也,即位,谅三年不言。”《汉书・元后传》“思慕谅阴”颜师古注:“亮,信也。阴、相通。”“”,《汉书・师丹传》“古者谅不言”颜师古注:“,默然也。”亮阴,信而沉默不言。谓心有所执而沉默不言。

【爽惟】【迪惟】【道惟】【越惟】爽惟民迪吉康。(康诰)爽惟,句首语气词。曾运乾云:“爽,犹尚也。声之转。与‘矧’对用,位于句首。“迪惟,道惟,越惟”也是句首语气词。

【曷其】曷其奈何弗敬。(召诰)

曷其,犹云岂有、何有,表诘问。《助字辨略》卷五:“后汉书李云传论:曷其绞讦摩上,以沽成名哉。此曷字,何岂二义并通。曷其,犹云岂有、何有。”

参考文献:

[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2]宗福邦主编:《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

汉语大词典范文第2篇

关键词:辞书书证 汉语大词典 佛国记

汉文佛教文献的汉语史研究价值早就引起了学界的注意,《汉语大词典》等大型权威工具书中也屡见称引。但受彼时多方面因素影响,《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在用作书证时不足之处也很多。本文以《汉语大词典》称引东晋高僧法显《佛国记》(亦称《高僧传》)为例,略论《汉语大词典》在始见书证方面的不足。文中汉文佛教文献用例据“电子佛典集成”(2011版)。

《汉语大词典》以《佛国记》为某词之某一义项的始见书证凡70例(不含单音节词4例),其中30例目前看来无误,具录如下:

阿毗昙、安居、白拂、白沫、贝齿、薄瘠、顶骨、非时浆、佛齿、福德舍、海师、胡语、活路、货易、截头、噤战、临儿国、轮形、三归、师子国、食堂、稀旷、信风、行殿、须达多、旃荼罗、犍椎、曲女城、现在、足趺。

而其余40例现在看来并非始见书证。分述如下:

【阿僧祇劫】谓无数极长之时节。按:已见于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卷第二:“却后若当为人中之导,悉当逮佛智慧,却后无数阿僧祇劫,汝当作佛,号字释迦文,天上天下于中最尊。”(引文以能说明词义为准,不以句号为引用单位。下同)

【宝阶】指佛自天下降的步阶。按:《汉语大词典》以东晋佛陀跋陀罗译《观佛三昧海经》和《佛国记》并作始见书证。其实已见于三国吴支谦译《维摩诘经》卷下:“及其三重宝阶,从阎浮利至忉利宮…”西晋竺法护译《佛说琉璃王经》:“寻遣使者面骂辱之,催逐发遣,令不久滯,所蹈之地,刬去足迹,所履宝阶,辄更贸易。”

【唱导】谓讲经说法,宣唱开导。按:已见于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卷二:“佛为唱导,使得灭度。”卷四:“唱导普护,诸天人民。”

【忉利天】即三十三天。按:已见于西晋白法祖译《佛般泥洹经》卷上:“吾见忉利天上诸神妙天,共护此地。”西晋法立共法炬译《大楼炭经》卷一:“过忉利天,上有焰天。”

【得眼】原谓盲人复明。按:已见于三国吴维祇难等译《法句经》卷上:“盲从是得眼,闇者从得烛。”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德光太子经》:“施盲得眼目,令聋者得听。”

【顶戴】敬礼;感恩。按:已见于三国吴支谦译《菩薩本缘经》卷下:“我愿从今常相顶戴,愿汝功德具足成就。”西晋无罗叉译《放光般若经》卷第二十:“取法上菩薩以顶戴之。”

【阇维】指人死后火化。按:已见于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德光太子经》:“所可阇维如来处,以一切天下诸花、诸香、捣香、杂香、伎乐以为供养。”西晋竺法护译《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下:“坐于虚空身中放火还自阇维,数千天子共供养其骨。”

【法化】佛法的教化。按:《汉语大词典》以隋阇那崛多译《添品法华经》为始见书证,以《佛国记》为第二书证,时代倒置,不妥。已见于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卷二:“有来问者,当以是答乃合善义,则应法化。”

【法乐】谓积德行善、耽味佛法之乐。按:《汉语大词典》以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经》和《佛国记》并作始见书证。其实已见于三国吴支谦译《佛说义足经》卷下:“如来正觉行度三活,所说悉使世人民得安雄,生无上法乐。”

【法事】指供佛、礼忏、打醮、修斋等宗教法会、仪式。按:已见于三国吴支谦译《菩薩本缘经》卷上:“我今已为无量众生作法事已。”西晋法立共法炬译《大楼炭经》卷第六:“汝何作非法事乎?”

【梵行】谓清净除欲之行。按:已见于西晋法立共法炬译《大楼炭经》卷第六:“行尽生死,具足梵行,所作已办,不复更余事。”

【佛钵】相传为佛陀所用的食钵。按:《汉语大词典》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为始见书证,以《佛国记》为第二书证,时代倒置,不妥。已见于西晋无罗叉译《放光般若经》卷第一:“我曹亦当复以四钵奉上菩薩,如前王法奉诸佛钵。”西晋竺法护译《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上:“已满佛钵,食不减损。”

【佛塔】俗称宝塔,亦称浮屠。按:已见于西晋竺法护译《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见迦叶佛塔,搪揬崩坏落。”

【化形】变换形态。按:已见于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大方等顶王经》:“如幻师化形,愚冥谓有人。”

【迦维罗卫】古地名,即劫比罗伐窣堵国,为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地。按:已见于三国吴支谦译《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期运之至,当下作佛,托生天竺迦维罗卫国。”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太子墓魄经》:“下生世间,为迦维罗卫王作太子,自致得佛。”

【摩尼珠】宝珠。按:已见于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卷第二:“若男子、若女人,持摩尼珠著其身上,鬼神即走去;若中热,持摩尼珠著身上,其热即除去;若中风,持摩尼珠著身上,其风不增,即除去;若中寒,持摩尼珠著身上,其寒不复增,即除去。”

【平整】平坦整齐。按:已见于三国吴支谦译《菩薩本缘经》卷下:“汝当隨意各自散去,吾欲观觅平整之处,自恣饮水以充渴乏。”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弥勒下生经》:“时阎浮地极为平整,如镜清明。”

【娆固】扰乱蛊惑。按:已见于东汉安玄译《法镜经》:“不以娆固人以法致之。”西晋竺法护译《慧上菩薩问大善权经》卷下:“其魔波旬,未敢作威娆固如来。”西晋竺法护译《等集众德三昧经》卷下:“假使有人闻此三昧而不信者,则当知为魔所娆固。”

【薩薄】即古代阿拉伯半岛西南部Saba’地区居民,以善航海及经商著名。按:已见于东汉康孟详译《佛说兴起行经》:“第一薩薄闻天女语已,……第二薩薄还告其众。”

【三毒】佛教称“贪、嗔、痴”为三毒。按:已见于三国吴支谦译《梵摩渝经》:“三毒四痛,五阴六入,七结八瞢。”西晋白法祖译《佛般泥洹经》卷下:“內怀三毒,外为欲走,坐作虚论,妄书非真。”

【沙弥】初出家的男佛教徒。按:已见于三国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第三:“女除馑百,不如高行沙弥一人饭。沙弥百,不如沙门一人,具戒行者,心无秽浊內外清洁。”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卷第二:“尔时贤者舍利弗在那罗聚落,得疾困劣,寢在于床,与诸贤者沙弥俱。”

【神足】指游涉往来非常自在的神通力量。按:已见于三国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第一:“道士以神足忽然之王所。”西晋法立共法炬译《大楼炭经》卷第六:“其天上人,以好喜作食,各自有光明神足,其寿甚久长。”

【俗人】佛教、道教指未出家的世俗之人,与出家人相对。按:已见于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卷第五:“欲求俗人,有此反覆,受君父教,尚不可得,况鸟兽乎?”西晋法炬共法立译《法句譬喻经》卷第二:“吾是俗人由尚知偈,岂况沙门无有智慧,施卿无益,不须入门。”

【天冠】犹言宝冠。按:已见于三国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第四:“覩一铁城中有丈夫,首戴天冠俨然恭坐。”西晋法炬译《頻毘娑罗王诣佛供养经》:“猶如剎利王有五威仪,谓剑、金屣、盖、天冠、珠柄拂。”

【头面礼足】以头亲尊者之足。为佛教的最敬礼。按:已见于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受新岁经》:“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又:“即从坐起,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

【问讯】僧尼等向人合掌致敬。按:已见于东汉康孟详译《佛说兴起行经》卷上:“自称国号姓名曰:摩竭王阿阇世,问讯世尊,疮痛宁有小损不?”东汉昙果共康孟详译《中本起经》卷上:“但为施坐,各莫跪起言语问讯也。”

【无常】人死的婉词。按:已见于东汉昙果共康孟详译《中本起经》卷上:“顶光烛幽昧,何駃忽无常。”

【贤劫】指有释迦佛等千佛出世的现在劫。按:已见于东汉支娄迦谶译《般舟三昧经》卷中:“于是贤劫所兴佛,慈哀世间放光明。”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卷第五:“贤劫之中兴显千佛。”

【小夫人】旧时对显贵人家妾的尊称。按:已见于三国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第四:“小夫人者,好首是。”

【写经】抄写佛教经典。按:已见于西晋白法祖译《佛般泥洹经》卷下:“一阿含者六十疋素,写经未竟,佛宗廟中,自然生四名树。”

【须陀洹】谓预入圣者之流。按:已见于东汉昙果共康孟详译《中本起经》卷上:“佛为说法:生死由痴,恩爱有离,破二十亿恶,入须陀洹。”

【阎浮提】即南赡部洲。按:已见于东汉昙果共康孟详译《中本起经》卷上:“佛南行极阎浮提界。”三国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第四:“吾闻南方有阎浮提,地广长二十八万里,黎庶众多,靡求不获。”

【严饰】装饰美盛;盛饰。按:已见于东汉昙果共康孟详译《中本起经》卷下:“时父王饭佛及比丘僧,严饰幢幡,极世之珍,城內整顿,炜炜煌煌。”三国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第一:“即复前行,覩黃金城,严饰踰银。”

【杨枝】译曰齿木。取杨柳等之小枝,将枝头咬成细条,用以刷牙,故又称杨枝。按:已见于三国吴支谦译《佛说菩薩本业经》:“手执杨枝,当愿众生,学以法句,擿去诸垢。”西晋聂道真译《诸菩薩求佛本业经》:“菩薩持杨枝时,心念言……”

【异色】不同颜色。按:已见于西晋无罗叉译《放光般若经》卷第七:“是善男子、善女人若见异色净光明者,是为知诸天人来听受般若波罗蜜作礼恭敬时。”西晋竺法护译《光赞经》卷第二:“宁有异色声香味细滑法为菩薩乎?”

【迎逆】犹迎接。按:已见于东汉安世高译《佛说太子慕魄经》:“慕魄见王来到,即起迎逆,王为作礼。”三国吴支谦译《佛说月明菩薩经》:“常以善意迎逆一切人心。”

【中国】指恒河中流一带的中印度,佛教徒译称中国。按:已见于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卷第六:“从彼间来生中国。”三国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第四:“众生自投三塗,获人道难,处中国难,六情完具难,生有道国难,与菩薩亲难。”

【转轮圣王】即转轮王。按:已见于东汉竺大力共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卷下:“太子生多奇异,形相炳著,当君四天下为转轮圣王,四海顒顒冀神宝至。”三国吴支谦译《须摩提女经》:“或有作转轮圣王形者。”

【祇洹精舍】“祇树给孤独园”的简称。印度佛教圣地之一。按:已见于三国吴支谦译《须摩提女经》:“此是何等香遍满祇洹精舍中?”西晋法炬共法立译《法句譬喻经》卷第四:“昔佛在舍卫国祇洹精舍,为天人国王大臣广说妙法。”

【迦兰陀】本为古印度人名。佛说法于王舍城,迦兰陀以其所有竹园起精舍奉佛,后因以其名称该僧园。按:已见于东汉昙果共康孟详译《中本起经》卷上:“忉利天帝,华散佛上,于时坐中,有豪长者,名迦兰陀。”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卷第二:“一时佛游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中。”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受岁经》:“一时,婆伽婆在罗阅祇迦兰陀竹园,与大比丘众俱受岁。”

【结跏趺坐】佛教徒坐禅法,即交迭左右足背于左右股上而坐。按:已见于西晋竺法护译《佛说离睡经》:“当还离仿佯,举尼师坛敷著床上,结跏趺坐,如是睡当离。”西晋竺法护译《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彼退在一面,而结跏趺坐。”

上举40例,始见用例均早于东晋法显的《佛国记》。这些早期用例均出现在汉文佛教文献之中,这也再次证明了汉文佛教文献的口语性确实高于传世中土文献。

汉语大词典范文第3篇

关键词搭配词典汉语问题调查对策

一、 引言

随着“汉语热”的到来,为了满足汉语教学和学习的需要,学界陆续编纂出版了一些汉语学习词典,如孙全洲主编的《现代汉语学习词典》、李忆民主编的《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李晓琪主编的《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徐玉编的《当代汉语学习词典》、鲁健骥等主编的《商务馆学汉语词典》等。付娜(2010)对四部学习词典中的词语搭配进行了考察。词典在对搭配的处理方式上分隐性处理和显性处理,前者指在释义或配例中给出搭配,后者是直接给出搭配的情况。研究发现,这些词典对搭配的处理存在一些问题,如配例分配与搭配在真实语言材料中的分布不合,配例典型性不够,配例实用性不强,同类型搭配信息重复,固定搭配漏收或者没有与自由搭配区别对待等。作者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现代汉语搭配词典的编纂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起步,九十年代出现了一批能代表当时汉语界词语搭配研究水平的词典。从收词与所收搭配的情况来看,汉语搭配词典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专收实词的搭配词典,如《学生常用词语搭配词典》(以下简称《学生》;张寿康,林杏光1989)、《简明汉语搭配词典》(以下简称《简明》;张寿康,林杏光1990)、《现代汉语实词搭配词典》(以下简称《实词》;张寿康,林杏光1996);第二类是偏重于收实词,兼收虚词的词典,如《汉语常用词搭配词典》(以下简称《汉语》;杨天戈等1990)、《常用词语搭配词典》(以下简称《常用词》;赵培庠1999)、《现代汉语搭配词典》(以下简称《现代》;梅家驹1999);第三类是专收动词搭配的词典,如《汉语常用动词搭配词典》(以下简称《搭配》;王砚农等1984);第四类是专收某类词与特定句法成分搭配的词典,如《汉语动词结果补语搭配词典》(王砚农等1987)就只收录动词与其结果补语的搭配。从词典学角度专门论述搭配的文献不多,大都散见于相关词典的序言、使用说明中。杨同用、司敬新(2007)从搭配词典编纂的角度对搭配进行了分类,分为语法搭配、逻辑搭配、习惯搭配、高频搭配与个性搭配、固定搭配、超常搭配等,作者认为习惯搭配、高频搭配、固定搭配是搭配词典应该处理的重点内容。和英语搭配词典一样,汉语搭配词典对搭配的处理也是综合性的,提供了丰富的语义、句法信息。但是汉语词典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不区分自由搭配和限制搭配(郭茜,黄昌宁1995),即没有对搭配进行细致分类,更没有区别对待;这些搭配词典都没有提供词项出现的典型句法模式(即句型),部分词典提供了诸如主谓、动宾这样的搭配框架,但这对于学习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这些搭配词典都不是在大规模语料库的基础上完成的。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汉语搭配词典,尤其是面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搭配词典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对汉语搭配词典进行细致考察。本文以七部汉语搭配词典为研究对象,比较搭配词典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初步的解决对策。

二、 汉语搭配词典存在的问题

1. 宏观方面的问题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汉语搭配词典在用户群体的针对性、收词量、语料的使用和信息呈现手段等方面尚存在问题,下文逐条论述。

(1) 用户群体的针对性

一般来说,任何一部词典在编纂之初就应该有比较明确的目标用户群体。从国际词典学的发展趋势来看,使用者视角的词典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国际上已有不少学者对该领域进行了专门研究,Atkins、Hartmann和Yukio Tono等学者出版了专题论著。(郝瑜鑫,王志军2013)但我们所考察的七部现代汉语搭配词典所拟定的目标用户群体都缺乏针对性,大多数词典在前言中称其服务对象为中小学生、教师、语言文字工作者、留学生、计算机用户等。根据这种表述,这些搭配词典的适用群体似乎很广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所涉及的面越广,其针对性就越差。目标用户群体的不同直接影响到词典的收词数量、收词范围、编写体例,甚至会影响具体的词条处理。

(2) 收词量的问题

从上文可以看出,现代汉语搭配词典所收录的词多为常用的动词、形容词和名词,收词量从1000到8000不等,其间差距竟如此之大,那么现代汉语搭配词典究竟应该收录多少词比较合适?《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是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在大规模真实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进行词频统计,然后再加以人工干预制定的常用词词表,因此该词表中所收录的词语基本涵盖了当代汉语较为高频的常用词。该词表收录动词约3200个,形容词约1200个,名词约3500个,其中谓词约4400个,因此我们认为,仅以谓词作为词目词的搭配词典,其收词量应在4400个左右,如果加上一些用法比较特殊的名词,收词量应该在6000个左右。

(3) 语料选择和统计方法的使用

本文所考察的七部搭配词典有三部]有交代语料的来源(《搭配》《学生》和《现代》),其余四部均选自影响力较大的现当代典范文学作品,调查手段为人工制作卡片。由此可以看出,这些搭配词典在语料的选择和使用方面都存在较大问题。首先是语料的选择过于单一。从语体的角度来看,仅仅涉及书面语体;从语域的角度看,主要涉及的只有文学作品。其次是统计手段过于传统。从文学作品中选择例句后人工制作卡片的方式费时耗力且不能保证统计的准确性。二十世纪后半叶,由于语言研究观念的转变,加之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开始应用于语言研究。1961年,弗朗西斯(N.Francis)和库塞拉(H.Kucera)等学者合作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机读语料库,即布朗语料库(Brown Corpus)。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汉语大规模语料库的建设得到了重视。大规模语料库的建设无疑为语言研究和词典编写中的检索、分析语料提供了莫大的便利。下文还将就这一问题具体展开论述。

(4) 信息呈现手段过于单一

正文中通过插图、插表等直观形象的方式说明词语的句法、语用等信息,已经是英语词典普遍采用的方式,比如使用柱状图或饼图展示词语在不同语域中的使用概率等。(郝瑜鑫 2013b)和英语搭配词典相比,汉语搭配词典信息呈现手段过于单一,所考察的七部词典均为文字表述,没有使用任何插图、插表等辅助手段。

2. 微观方面的问题

从微观的角度看,在对不同类型搭配的处理、词目词的处理、搭配信息的处理等方面,汉语搭配词典存在不少问题。

(1) 不同类型搭配的处理

这些词典对固定搭配与一般搭配不加区别,对半固定搭配不予收录。固定搭配包括成语、惯用语等。这类词语通常在形式上是凝固的,不能随意更换;语义上通常是融合的,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不能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本文所指的固定搭配不一定是成语或者惯用语,但符合以上列出的两个特点。一般搭配与固定搭配不同,通常可以替换其中的词语,一般搭配的意义可以通过词与词意义的相加得到。然而,如《简明》中词项“帮”的搭配中将固定搭配“帮闲凑趣”“帮倒忙”等和一般搭配“帮别人”“帮我出主意”“帮着叠衣服”等混杂在一起,不加区分,显然是对搭配的类型没有处理好。

半固定搭配通常是一个开放的框架,在这个框架内可以更换一部分词语。半固定搭配是非常典型的一类搭配,对于语言运用尤其重要。但是我们所考察的搭配词典对这类搭配关注甚少。譬如“帮助”大多数可以出现在“在N的V下”这个半固定搭配框架中(如“在老师的帮助下……”),词项“到”有一个半固定搭配是“到某时间为止”,但这些搭配均没有收录进词典。

(2) 词条处理不当

词条处理不科学,没有及时吸收汉语研究的相关成果。此处以离合词“帮忙”的处理为例进行说明。《学生》和《实词》中,“帮忙”一词只有合式的搭配情况,离式的用法完全没有涉及;而《简明》中“帮忙”混杂在“帮”中。汉语的离合词现象很早就受到了关注,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显然搭配词典这样的处理没有吸收相关的研究成果。此外,《简明》对“帮助”的处理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帮助”有动词和名词两个词性,分属于不同的义项,但《简明》把这两个义项的搭配混在一起罗列。汉语的研究越来越接近语言事实,越来越精密,因此搭配词典的编纂应该不断吸收语言学研究中较为成熟的成果,以使词语搭配的描写更符合语言使用,为用户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

(3) 搭配信息不规范

搭配信息不规范,方言俚语混杂其中。现代汉语搭配词典提供给用户的信息应该属于汉语普通话的范畴,具有规范性。大多数搭配词典收录的语料来自现当代名家名作,但是名家名作中也有很多非标准普通话的元素,这些信息不应该收录在搭配词典中。如《汉语》中词项“帮忙”的搭配中有“这就帮了俺的大忙了”“我凭啥子帮你忙”“帮忙搞总结”等例句,这里的“俺”“啥子”“搞总结”等就不属于通用的规范词语。

(4) 信息冗余

贪多求全,面面俱到。譬如《实词》《汉语》等把词项所有可能出现的搭配框架都列出来,然后添加搭配词或完整句例证。就动词而言,几乎所有的动词都列出了做谓语、宾语、主语、状语、定语、中心语的情况,其中《实词》在搭配框架和说明部分明确提出每个词的搭配框架穷尽列举不遗漏的编纂理念。词项“帮忙”在我们考察的语料中无一例做宾语的情况,但是《汉语》等词典依然列出该框架的搭配词。这些做法体现出了很强的贪多求全倾向,显然与语言教学和学习所需求的搭配词典应具有典型性的要求相去甚远。

(5) 所列搭配与词项真实用法不相符

在语料库中以“帮助”为关键词检索到有效语料250例,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帮助”的用法分布状况,详情如表1所示:

依表1为参照,我们对部分搭配词典进行了细致的考察。结果发现,不少搭配词典列出的搭配类型及该类型所占总数的比例与真实语料不相符。譬如,《学生》中“帮助”做谓语列出搭配24项,占总数的48%,做宾语列出26项,占52%;而真实话语中做宾语的情况仅有34.4%。就“帮助”做谓语的情况而言,《学生》中体词性宾语和谓词性宾语占总数的42.86%,兼语宾语占14.29%,真实文本中“帮助”接谓词性宾语仅有9.73%,而兼语有4269%。《实词》等词典甚至没有列出“帮助”的主要用法后接兼语的情况,出现了严重的典型搭配漏收问题。

搭配词与词项用法不相符还体现在例句的排序上。比如《学生》先列出“帮助”带体词宾语的情况,然后是带谓词宾语,接着是状语,最后才是带兼语的例证。《简明》各类搭配混杂在一起,没有任何排序的意识。这种编排顺序显然不符合词项的用法,而没有对所列材料进行排序的做法更是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6) 语用信息缺乏系统性和准确性

现代汉语搭配词典提供的主要是词项的句法和语义的相关信息,而对语用信息的揭示很不到位。所考察的七部搭配词典中只有《汉语》提供了部分词项的语用信息,但是有些信息的准确性还有待研究。譬如《汉语》收录的“鼓励”类动词有“鼓励”“鼓动”“鼓舞”“激励”和“勉励”五个词项,其中只有“鼓励”提供了语用信息“多用于褒义,也有少数用于贬义”,但是在我所考察的108例语料中,该词项并无一例用于消极语义的情况。所以,现代汉语搭配词典的编纂和研究需要在词项的语用信息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三、 应对策略

针对当下搭配词典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1. 词典编纂者知识结构的更新和完善

从目前发现的一些问题来看,搭配词典编纂者知识体系陈旧是造成搭配词典存在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词典编纂和研究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综合性活动,对词典编纂者的要求也非常高,只有词典编纂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完善并且能够及时更新,才有可能编纂出高质量、满足使用者需求的词典。当代词典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学习词典编纂、研究的工作者,除词典学的基本理论外,我们认为至少还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知识: 第一,当代语言学理论;第二,当代汉语语法、词汇、语义研究的新动态;第三,语言习得理论;第四,语料库数据库技术。

2. 对用户搭配词典需求的广泛调查

“需求分析”理论在管理学、外语教学等多个领域广泛使用(陈冰冰2009)。需求分析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搭配词典的使用对象。从大的方面看,首先可以分为机用搭配词典和人用搭配词典。机用搭配词典属于人工智能的范畴,主要用于文本自动识别、机器翻译等方面。人用搭配词典又可以分为面向本族人的和面向外族人的两类。汉语搭配词典的设计首先要明确服务对象。只有明确了用户群体,才有可能对用户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才有可能编纂出针对性强、适合用户特点的词典。郝瑜鑫等(2010)对汉语普通词典的调查发现: (1) 不同水平汉语学习者需要不同内容和体例的词典,用一部词典来满足所有学习者需求的愿望是不现实的;(2) 学习者对纸质词典、电子词典和网络词典都有需求,汉语水平不同,具体需求也不同;(3) 搭配和例句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应该科学安排,不应该只根据编写者的经验处理;(4) 对词语语用和语法信息的说明是受用户欢迎的。这些调查结果对搭配词典的编写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3. 积极汲取词汇习得的研究成果

偏误分析是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考虑在内的语言习得理论,主要关注学习者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现象。这对二语搭配词典的编纂是有实际意义的。首先,词典编纂者具备了偏误分析的意识,意识到了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误,那么就会对相关的语言现象进行特别处理。其次,偏误分析的研究成果可以体现在二语学习者所用的学习词典中,既可以是独立成册的正误对比词典,如杨庆蕙(2009)主编的《现代汉语正误辞典》,也可以体现在搭配词典词条中,如Langman Interactive English Dictionary(《朗文互动式英语词典》)和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剑桥高级英语学习词典》)。后一种处理方式在二语学习者所用汉语学习词典中尚不普遍。

偏误分析主要关注的是学习者习得中的偏误现象,而这对于观察、揭示语言习得规律是远远不够的。对学习者的语言系统进行全面分析的理论是中介语理论。该理论认为: (1) 中介语具有独立性;(2) 中介语是可以观察到的语言系统;(3) 中介语具有系统性;(4) 中介语具有动态发展的特点。(王建勤2009)。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中介语是可以进行研究的。

Sylviane Granger于2002年提出了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Contrastive Interlanguage Analysis, 简称CIA)。中介语对比分析包括两种类型的对比,一为母语者(NS)语料和非母语者(NNS)语料的对比,二为不同类型非母语者语料的对比。前一种对比的目的是弄清楚学习者所产出的中介语的特征。这种对比能够凸显非母语者语料的一系列特征,不单单是偏误,而且能显示出学习者对词语、句法结构的使用不足和使用过度。Granger早在1998年就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后一种对比是常见的一种类型。通过对不同母语者中介语语料的分析能够显示出母语背景在语言习得中的影响,即语际迁移。Granger & Tyson(1996)通过对母语为法语、荷兰语和汉语的学习者习得英语连接词的考察就证明了这个问题。Granger所在的比利时Louvain大学英语语料库语言学中心已经承担了麦克米伦系列词典(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的修订再版任务,相信这一研究范式将会在二语学习者所用英语学习词典中施展用武之地。但是,基于该研究范式进行的汉语研究寥寥无几(郝瑜鑫2013b),更不用说对二语学习者所用汉语搭配词典的影响。

4. 语料库数据库的科学使用

词典编写要依据语言事实,这是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但是语言事实从哪里得来?以往的搭配词典编写大多是基于编写者个人的语言感觉,然后再通过报刊等书籍中的用例加以佐证,其手段多是靠摘抄卡片。用这种方法得来的材料相对来说问题比较多,至少有四个方面: 其一数量少,其二不够全面,其三典型不突出,其四难以进行统计。这样一来,编纂者对语言事实的描写就会存在问题,编纂出的成品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Francis和Kucera等学者合作建成世界上最早的机读语料库Brown Corpus以来,语言学研究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采用基于语料库或语料库驱动的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已经完全有可能占有大规模的语言材料,并且计算机可以在语言材料分析中提供帮助,虽然人工干预仍然不可缺少。Sinclair(1966)认为基于计算机的搭配研究,目的是为了在大规模文本中发现词项结伴出现的频率,即词项与词项之间形成搭配相互联结的强度,并建议通过设置跨距的方法来进行调查。Smadja(1993)研制了Xtract检索统计工具,该软件可以从大规模文本中获取并确认搭配,还可以用于辅助词典编纂。Smadja、McKeown和Hatzivassiloglou(1996)研制了自动翻译搭配的工具Champollion。Biber(1993)跟Smadja等学者的研究兴趣比较接近,自主开发了搭配自动提取工具Factor analisis。该软件可以识别目标词的典型搭配模式、计算搭配出现的频率、确认经常共现的搭配。汉语界从计算语言学视角对搭配进行观照的学者孙茂松等(1997)在借鉴国外计算语言学搭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确定搭配的三项统计指标,包括强度、离散度和尖峰。在此基础上研制了搭配自动提取工具,通^对“能力”一词的实验,结果发现正确率已经相当可观。在孙氏之后搭配自动提取的方法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自动识别和提取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既有一般性的研究,也有在某种句法框架内的研究,还涉及了部分虚词搭配的自动提取。目前在汉语词语搭配检索方面做得比较成熟的是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开发的“中文词汇特性速描系统”,比如在系统中输入“能力”一词,就可以得到该词不同搭配框架的高频搭配词,如高频定语有“思考、判断、学习、想象、沟通、研发、运算、强大、足够、外语、经济、竞争、消费、心理、思维”等,作为宾语时的高频谓语有“培养、具备、丧失、缺乏、失去、提升、发挥”等,作为主语时的高频谓语有“强、不足、差、弱、好、不错、下降、降低、培养、提高、提升”等,修饰它的高频量词有“种、类、项”等。可见,从技术层面来讲,计算机介入汉语搭配词典编纂的时机已经比较成熟。借助大规模语料库,运用搭配识别软件,借助数据库的强大统计功能,是编纂高质量的汉语搭配词典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冰冰.国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2).

2. 付娜.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配例中搭配信息的呈现原则及实现条件.辞书研究,2010(5).

3. 郭茜,黄昌宁.Benson在搭配方面的研究――兼评《BBI英语搭配词典》.国外语言学,1995(4).

4. 郝瑜鑫.汉语学习词典语法信息的呈现原则与实现条件.西华大学学报,2013a(6).

5. 郝瑜鑫.定量研究与汉语学习词典编纂理念的创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b(5).

6. 郝瑜鑫,刘文,邢红兵.基于大规模语料库和词汇习得理论的学习型词典编撰构想.湘南学院学报,2010(6).

7. 郝瑜鑫,王志军.国外汉语学习词典需求之探讨.华文教学与研究,2013(4).

8. 梅家驹.现代汉语搭配词典.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9. 孙茂松,黄昌宁,方捷.词语搭配定量分析初探.中国语文,1997(1).

10. 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9.

11. 王砚农,焦庞J.汉语常用动词搭配词典.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12. 王砚农,焦群,庞J.汉语动词结果补语搭配词典.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

13. 杨庆蕙.现代汉语正误辞典.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4. 杨天戈,刘沫,吴岫光等.汉语常用词搭配词典.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15. 杨同用,司敬新.搭配类型与对外汉语实词搭配词典的编纂.辞书研究,2007(2).

16. 张寿康,林杏光.学生常用词语搭配词典.石家庄: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

17. 张寿康,林杏光.简明汉语搭配词典.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18. 张寿康,林杏光.现代汉语实词搭配词典.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19. 章宜华,雍和明.当代词典学.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7.

20. 赵培庠.常用词语搭配词典.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1. Biber D.Cooccurrence Patterns among Collocations: A Tool for Corpusbased Lexic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1993(19).

22. Granger S. From CA to CIA and back: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Omputerized Bilingual and Learner Corpora.∥Aijmer K, Altenberg B, Johansson. (eds.) Languages in Contrast.Lund: Lun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3. Granger S.(ed.) Learner English on Computer.London: Longman, 1998.

24. Granger S. A Birdseye View of Learner Corpus Research.∥Granger S, Hung J, PetchTyson S. (eds.) Computer Learner Corpor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2.

25. Granger S, Tyson S. Connector Usage in the English Essay Writing of Native and Nonnative EFL Speakers of English. World Englishes, 1996(15).

26. Sinclair J.Beginning the Study of Lexis.∥Bazell C E, Catford J C, Halliday M A K. et al.(eds.) In Memory of J. R. Firth. London: Langman, 1966.

27. Smadja F A. XTRACT: An Overview. Computers and the Humanities, 1993(26).

28. Smadja F, McKeown K R, Hatzivassiloglou V. Translating Collocations for Bilingual Lexicons: A Statistical Approach. Computers Linguistics, 1996(22).

汉语大词典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双语词典描写主义《英汉大词典》第二版

引言

词典编纂和研究中素有“规定主义”和“描写主义”之争。约翰逊在《英语词典》序言中提出,词典的作用应是“固定我们语言的发音,促进语言的成熟,保持语言的纯洁,确立它的用法,延长它的持久性”[实际上,同样是在这篇序言中,约翰逊的观点随后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李荫华1980)],这一向被词典学界认为是规定主义的滥觞。20世纪以来,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的描写主义语言学主张不以经典传统为依据而是以对语言全面的、系统的、客观的描写资料为依据进行词典编纂,对有争议的语言现象如实记录,不作正误优劣的主观判断。这给英语词典的传统编纂理论带来了巨大冲击,《韦氏三版新国际英语词典》就是深受这种思想影响的产物,被视为描写主义的代表作。此后的词典编纂都用侧重描写的“实用性”取代了“纯正性”。沈家煊(2005)指出,回顾17世纪以来国际上词典编纂的历史,我们不能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规定主义”已经是一个相对陈旧的观念,词典编纂的发展趋势是从规定性转向描写性,从强制性规范转向指导性规范,而不是相反。

然而,国内目前对词典编纂中描写主义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单语词典,尤其是英语词典上。如对《韦氏三版新国际英语词典》中描写主义编纂思想的研究(李荫华1980)。这类研究多关注对拼写、读音、例证选用(从已故名家著作中的书证到在世一般作家作品、电视报刊用语甚至俚俗口语的转变)、语用语域标注以及用法说明等的描写研究。双语词典描写主义的相关研究(盛培林1999;李明,周敬华2000)也都以《英汉大词典》中用例证显示语法信息(是否及物、是否可数等)为例,论证《英汉大词典》主编陆谷孙在该词典第一版前言中提出的“尽量避免作孰优孰劣的评判和孰可孰不可的裁断”这一描写主义思想。本文以《英汉大词典》第二版为例,指出双语词典应该恪守描写主义尊重语言现实的原则,适当兼顾规定性(详见“语用标注”和“惯用法说明”部分)。具体表现在:在新词、新义的收录上,《英汉大词典》第二版应继续发扬《新英汉词典》开创的大胆收录新词的传统;在释义方面,尽量采用已被社会和相关行业和学科领域接受的汉语对应词,避免冗长的解释性释义;根据语言的最新发展,描写和规定兼顾,提供必要的语用标注和惯用法说明;义项排列尽量充分反映语言的变化;在编者立场上,力求客观公允。本文力图拓宽词典研究中描写主义的内涵,为双语词典在收词、释义、语用标注、惯用法说明、义项排列、编者立场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也为双语词典研究、双语词典评论提供新的视角。

一、对源语词目收录的描写

描写主义“照实收录”的方针反映在收词上,主要表现为注意口语词语的收取和对新词选取尺度的放宽(李荫华1979)。因此,双语词典在侧重稳定性的同时,在新词收录上也要注重实用性即查得率,充分应用注重实录的描写主义原则。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词的涌现速度和规模今非昔比,加之词典对新词收录多持保守态度,双语词典对新词的收录往往略显滞后。

据笔者粗略统计,nutrition facts(营养标志)、environmental hormone(环境激素)、carbonfootprint(碳足迹,一种新的用来测量某个公司、家庭或个人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指标)、bird flu(禽流感)、street spam(街头小广告)、wardrobe mal—function(服装故障,走光)、drama queen(小题大作、大惊小怪的人)、paraskevidekatriaphobia(13号星期五恐惧症)、divot stomping(踏草皮,马球运动中场休息时,观众将因为赛马的奔驰和急停而被掘出的草皮放回原处,用力踏实)等新词,escort(陪游,)、bank(用于循环再利用的废旧物品回收站)、nerd(电脑高手)、decanter(醒酒器)、initiative(计划,战略,项目)等词的新义,《英汉大词典》第二版均漏收,应引起注意。

二、对释义的描写

在1983年的国际词典学研讨会上,Zgusta提出,双语词典不应提供解释或定义,而应该提供目的语中的真正词汇单位,如果嵌入上下文中可以使得译文流畅(Zgusta1984)。从这个意义上讲,双语词典也被经典地称作翻译词典,因为它给用户提供语义对等词(Hartmann 1989)。可见,双语词典肩负着为源语词汇在目的语中找到准确对应词的艰巨任务。

描写主义尊重语言现实的主旨同样适用于双语词典对释义的描写。于海江(2006)指出,双语词典的词目和释义分属两种不同的语言,既然是描写,就应该对两种语言都采取描写主义的态度。但《英汉大词典》第一版的描写主要是针对英文而言的,其汉语释义仍未摆脱规定主义的观念。这种情况在新词的释义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许多对应词都是编者自创的,汉语中已经流行的用语却未被采用。第二版试图把描写主义贯彻到汉语译文当中,尽量使用汉语习惯用语,避免杜撰。(于海江,陆谷孙2006)

汉语大词典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例证,认为《现代汉语词典》对“震憾”的解释有误,应当在“震”字条下补上一词“震憾2”,释为“人心受外力刺激震动而导致紧张不安或强烈情绪”。把原“震憾”改为“震撼”,调整书证,以求统一。

“震憾”一词见于《汉语大词典》“震”字下的“震憾”条(卷十一),词典中的释义如下:

震憾:震动摇憾。《宋史·洪咨夔传》:“陛下亲政以来,威福操柄,收还掌握,扬廷出令,震憾海宇。” 明·何景明 《进舟赋》:“震撼击撞固多端兮,心应之而遂平。” 巴金 《创作回忆录》九:“说谎的文学即使有最高的‘技巧’也仍然是在说谎,不能震撼多数读者的心灵。”

对照《宋史》原文,“震憾”作“震撼”。《续资治通鉴》同。后两个书证直接写成“震撼”。释义中的“摇憾”一词也不见于《汉语大词典》,只有“摇撼”。那么,是《汉语大词典》的收录有误,还是两词相通?本文试进行辨正。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收“震撼”一词,解释为:“震动;摇撼。(1733)”可见震动之义是没有疑义的。

通过检索文献发现,“震撼”和“震憾”两种用法其实都有。数量上,前者占绝大多数。如:

(1)“至于守之难者,谓一于用不行者则践踏震撼,视舟全无爱惜之心。一于用同行者,则水木郁蒸,行时必多暴露之疾。” (《殊域周咨录·卷四·东夷(东南)》)

此处“震撼”当解释作“震动摇撼”,“不行者”的震动摇撼、不知爱惜是造成船只损坏的一个原因。

(2)“《归田稿·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然迁当归里以后,正刘瑾、焦芳等挟怨修隙,日在危疑震撼之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七十一》)

此处“震撼”当解释作“震动摇撼”,谢迁回到故里余姚之后,在权奸刘瑾、焦芳等挟怨修隙之中,惶惶不可终日,每天除在高度的心理压力之下,“震撼”在这个语言环境下,是内心震动摇撼造成心理高度紧张的状态。

(3)“《珠》:他海滨无珠者,潮汐震撼,蚌无安身静存之地也。”(《天工开物》)

此处“震撼”当解释作“震动摇撼”,珍珠的形成需要安静的生存之地,其它海滨之所以不产珍珠是因为那里潮汐的震动摇撼,破坏了珠蚌所需的生存环境。

(4)“《观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武林旧事·卷三》)

此处“震撼”当解释作“震动摇撼”,钱塘江大潮声势浩大,大潮涌来,震天动地,蔚为壮观。在文献典籍中,“震撼”随处可见,皆作“震动摇撼”。

在其它文献中,我们也发现有至少三处出现“震憾”一词,如:

(5)“会贞按:《越绝书〉八,马嗥者,吴伐越,道逢大风,车败马失,骑士坠死疋马啼嗥。《舆地纪胜》,马嗥震憾海盐县东南三百步。” (《水经注疏·卷二十九》)

(6)“《中国中立汇志》:8月13日,有英国商船一艘名渴里雪德者,从巴德兰开往海参威,驶经津轻海峡时被日本灭鱼雷艇挽留,俄人退驻奉天,扰及陵寝,且有擅伐陵木、拆毁官廨民房等事,当由增将军祺电请政府向其阻止,旋有国书电致俄皇,略谓陵寝重地兵队逼近,难免震憾,朕心旦夕不安,中俄两国睦谊素敦前已承贵国允为保护。陵寝宫殿诸重地应谕令该兵官移营他处方为稳妥云云。”(《1904年东方杂志·第11期·军事》)

(7)“及夫东方之事起战云方急,时局多艰煽动风潮全球震憾,论者谓此亚东大势呼吸存亡之大关键也,列强之势均力敌亦因此而随之变动焉,以俄罗斯之横跨欧亚志在兼袭东西洋,大彼得之遗命口血犹未干也……”(《1905年东方杂志·第9期·社说》)

此三处的“震憾”按上下文推断,当有内心受到剧烈的震动(刺激)而倍感紧张和不安之意,被修饰的对象都是人。“震撼”到人心,引起人的不安情绪,心理上受到强烈冲击时,为突出其内心的紧张情绪,都写作“震憾”加以强调,两词意义上又有联系。但作不安讲的“憾”,注音为徒感切,古定母字;“撼”,注音为胡感切,古匣母字,二者都属于全浊声母。于是我们推测“震撼”指具体事物的振动摇撼,与人的心情没有直接联系;只有与人发生关系后,才引申出内心的震动摇撼,进而必然引起心理情绪的变化,产生不安的感觉,这时就与“憾”发生联系。《现代汉语词典》《辞海》《辞通》只收“震撼”而不收“震憾”,对“憾”的解释也只取“憾1”;而《汉语大词典》只收“震憾”,同时收录“憾2怆”一词,并特别说明为佛家用语,释为不安。恐怕是编纂者在收集书证时发现矛盾之处,版本难定,不敢妄作定论而造成的尴尬局面。

我们通过百度搜索,包含“震憾”一词的相关语料有2320000篇,在标题中出现的“震憾”均有震动人心的意思;从北大语料库也搜索到76条语料,也都是这样的用法。基于此,我们认为,“震憾”和“震撼”在形容人的内心受到震动而产生的紧张和不安时,是可以通用的,多数情况下,使用者在“望文生义”的习惯下更喜欢写成“憾”以强调心情,不能简单地认定是误用。因此《现代汉语词典》在修订时应当在“震”字条下补上一词“震憾2”,释为“人心受外力刺激震动而导致紧张不安或强烈的情绪。”把原“震憾”改为“震撼”,调整书证,以求统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