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问题学生教育指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发现问题 问题意识 疑难情境
英语课中探究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是指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自身状况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并提升能力的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是英语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中的核心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是转变学生以往英语学习方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因此,在英语课的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疑难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基于问题的教学,关键在于要设置有效的问题,这是课堂教学的焦点所在。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当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后,一旦教师创设疑难情境,他们就会发现一些问题,对于创造性较高的学生来说,一旦发现这些问题,他们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内驱力,产生一种心理的不平衡,从而在强烈的创造动机的驱使下,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励他们进行积极自主的思考和创造,直到解决问题,达到创造的目的。对此,教师要注意两点:
1.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要让学生知道,有价值的问题应是独特的、有个性的。问题既要“预设”,但更多的应该是“生成”。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思维设置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循着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思路进行探究。如果这样,就不是设置问题,而是设置陷阱;那也不是引导探究,而是“引人上当”。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个性提出问题,按照学生的思路引导探究。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心理特点与大人不同,所以看问题的眼光、看问题的角度和大人会有所不同。他们会发现什么问题、会提出什么问题,教师事先都心中无数,很难把握。
2.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英语课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英语行为与言论都具有地域性、时代性等特点,因此要理解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象”。力求“条条道路通罗马”和“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英语服务,这是英语学科所达到的最终目的。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力求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问题,设置出课堂问题的大致流程,并要引导学生及时从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把英语理论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逐步做到知行统一。唯此才能真正实现思想英语课的创新教育,做到教书育人,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培养问题意识,创设疑难情境
探究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也就没有探究,“问题”往往被视为探究学习的核心。杜威认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到的疑难和问题。思维本身就“是探究、调查、熟思、探索和钻探,以求发现新事物或对已知事物有新的理解。总之,思维就是疑问”。
但是,由于受英语主流的影响,学生对书本过于顶礼膜拜,对教师敬而远之,这种观念和心态促使他们不敢怀疑,也不会怀疑,因而也就没有问题;同时,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普遍缺乏问题意识。既然如此,学生也就无法开展探究学习。斯腾伯格曾指出,学生不能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经常是因为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对此,教师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引导:
关键词 不良行为问题学生 原因 教育转化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高中阶段的学生由未成年向成年过渡,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但一些学生受家庭环境和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学习上不思进取,扰乱课堂, 违反学校纪律,屡教不改;少数学生在家庭中与父母吵闹,社会上和一些不良青年“混”在一起,寻找所谓的“友谊”和“靠山”,拉帮结伙,扰乱校内外正常秩序、寻衅滋事、打架斗殴。久而久之,危及校园和社会安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良行为问题学生的表现。对于学校而言,研究问题学生不良行为产生原因,制定有效措施,成功教育转化他们,解决这一困扰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学生不良行为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学生不良行为问题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仔细观察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学校教育的欠缺
在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依然困难重重,阻力很大。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仍以分数和高考升学率为主要标准。强大的升学竞争压力使得学校和教师的教育难免带有功利性,部分教师“厚此薄彼”,被迫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成绩较好的少数学生身上,而忽视了学业较差或行为出现问题的学生。他们很难有愉快接受教育的体验,对学校、对教师失去感情,对学习失去兴趣,进而厌学,自暴自弃。
1.2家庭环境欠佳,教育方法不当
据调查了解,在家庭教育中,一方面父母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期望值过高,只关心学习成绩的高低,不关心学生品行发展的好坏,一旦出现问题,非打则骂;另一方面家庭不和睦,父母下岗或常年在外打工、单亲家庭、隔代教育,家庭经济困难等,使这些家庭中的孩子没有稳定和安全感;缺乏父母的关爱,逐渐形成个性冷漠、粗暴,行为放纵,喜欢打架。
2不良行为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
不良行为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是指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的过程。他们并不是“坏”学生,虽然犯有过错,实践证明,他们完全可以教育转化。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校和教师应该正确认识不良行为问题学生的存在?更加“偏爱”这些学生,不要轻易开除或勒令退学,给他们改过的机会。
2.1抓班级管理和班风、学风建设
班级中定期召开纪律教育主题班会,严格要求学生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照班级中学生行为习惯表现,进行周小结、月总结,查找不足。培养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对于较为严重违反学校纪律的不良行为问题学生,学校保卫科积极介入,定期对他们进行校纪校规和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定期听取他们的思想汇报,并进行诫勉谈话。使之不断提高认识,转变思想,同时,也起到震慑作用。
2.2重视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重视心理咨询室建设,设专任心理辅导教师,购置增添设备。根据高中生不同年龄特点和各年级反映的不同问题,分年级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长期为学生提供团体或一对一心理辅导和咨询,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重点不良行为问题学生,根据他们性格特点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制定心理辅导方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让他们敞开心扉,说出他们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麻烦、苦恼,担心和害怕出现的问题,进而找准问题的症结,克服心理障碍,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3教师要平等宽容,倾注真心和爱心
3.1善于发现“闪光点”
问题学生虽然学习成绩较差,自身有这样那样的不良行为,但在音乐、美术、田径、球类体育项目有天赋,教师要善于发现其长处和闪光点,并鼓励他们融入到学校举办的青少年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中去,使他们受到感化和熏陶。激励他们参加到学校开展的文艺节目演出、田径、球类运动会等大型活动去,发挥自己才能,勇敢拼搏,为班级、学校争取荣誉。学校、教师给以表扬奖励。让他们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骄人成绩、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更赢得教师和学生们的尊重。
3.2重视家校联系
利用每学期召开的家长会、问题学生家长会,培训家长教育管理学生技巧;班主任、课任教师还进行定期家访、汇报这些问题学生取得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多加鼓励和肯定。班级中开通家长校讯通、建家长QQ群,即时与家长沟通联系,了解掌握问题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进行节假日、寒暑假重点时段动态监控,共同进行教育引导。
总之,不良行为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教育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学生的不良行为问题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转化教育过程中,要以教师自身良好的道德品德、工作作风和人格魅力来教育、影响、和感染学生,倾注感情,奉献爱心。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做到防微杜渐,标本兼治。这样我们就会得到良好的教育转化效果。
参考文献
在心理学中,其实有很多效应理论为班主任的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并且都能够产生实效。例如,“21天效应”,如何把一个学生新的、好的习惯养成,并得以巩固,班主任要相信理念、习惯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形成的。我们班主任队伍中常有人如此感叹:“朽木不可雕也”,也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想法。大量实验与实践证明,只要不断重复,习惯、理念是可以改变的。当然,改变理念、改变习惯会是一个极不舒服、极不情愿的事。在改变过程中必然会经历行为“刻意,不自然”到“刻意,自然”,最后到“不刻意,自然”的阶段。因此,班主任在改变理念、习惯时,不能让学生因不情愿不舒服就放弃,必要时还要给予外在压力,特别是刚开始时更需如此。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这一炮不打响,后续改变就不可能。因此,要记住改变任何一个理念、习惯时都要不断重复。要相信,没有改变不了的理念和习惯。否则,就意味着失败的来临。再例如,“头衔效应”,学生一旦有了头衔,不管这种头衔是虚的还是实的,他往往都会努力去适应这一头衔有关要求。班主任在班级里倡导“班长轮流负责制”,由班级所有学生轮流担当该职位的管理者。这一措施的基本思想是为学生营造工作激情,能够激励并释放他们的潜质,培养和增强各自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团队产生的最惊人的效用是升级效应,通过授权学生行使原属其他学生的权利,每个人都会以比从前更快的速度在成长,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工作积极性。此外,心理学中的“震慑效应”,“小气候效应”等等都为班主任建设班集体中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二、示范教育
学生干部既是班级的领导核心,又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正确选拔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不仅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也有利于班主任组织管理,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础和保证。对于既有投入管理班级意愿又有工作能力的学生,班主任就放手让他们去工作,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和解决班级中存在的问题,自己去创造性地组织班级活动,他们才能在干中学习,在干中成熟,他们的独立性才能在干中培养。对于只有为班级服务的热情但是缺乏工作能力的学生,班主任就需要精心扶持,当他们的“参谋”,精心培养,热情帮助,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
三、个别教育
教育关爱的是生命,教育关爱的是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舍弃了一部分学生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作为一名班主任,如果完全忽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差别,强求学生接受老师过高的期望,则是一种“揠苗助长”的行为,使得部分学生始终品尝不到成功的满足和喜悦,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误入歧途,出现逃学,出走等等极端行为。因此,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帮助学生制定目标,由基础定起点,由现实定目标,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解渴,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努力。问题学生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也是一个化蛹为蝶的过程。每一个问题学生最终的转化都是一个生命创新的过程。当我们看到一个问题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与呵护下,走出了泥淖,冲破了阴霾,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时,我们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幸福感。学生的生命因此而精彩,一个班集体也因此而精彩。所以,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既要对学生充满期望,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目标和理想,又不能对学生过分奢望,要从实际出发,灵活机智地因材施教。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担负起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重任。
四、合力教育
教育合力是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在方向上保持一致,在时空上密切衔接,在作用上形成互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发挥教育功能的整体效应。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种教育是各有特色的,它们之间很难相互代替,只有把这三种教育协调起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特长和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就能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益。在教育合力的形成过程中,学校教育也起着组织,协调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的作用,成为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最积极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而落实到学校内部,协调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责任,就落到了班主任的肩上。因此,班主任必须充分发挥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使之形成教育合力,更好地对学生施教。
五、结语
一、工作的情况
(一)构建体系。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结合学校“群峰争秀 灵秀成峰”的育人目标,探索构建了“12345”德育体系。深化“自治”育人模式的推进。完善了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分层分线明确了职责,完善了相关制度,强化了工作过程的督导考评。
(二)稳步实施。
1、重队伍,强保障。落实全体教职工德育工作培训、要求,实施了逢会必讲机制。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6月承办江北片区九校联盟德育现场会,11月与白坪初中开展校级交流,校内班主任月会议及工作论坛9次。强化学生队伍建设,落实值周班级周培训制度,开展学生干部培训5次。
2、重文化,强氛围。完成校园固定文化建设2次,班级宿舍文化建设2次,班级板报9期,广播站实行定时播报、显示屏专题提示。
3、重过程,强实效。定期研判部署、及时总结反馈,严格遵循“教育、学生”两大规律、紧紧抓住“管理者、家长、学生”三大关键,竭力构建“组织、制度、经费、文化”四大保障,以深化“自治” 夯实“五大常规”为重点,全力推进“12345”体系。认真落实以中学生常规教育为主线的系列教育、以除“三粗”、戒“三乱”、养“三雅”、立“三自”为核心的主题教育、以班会课为载体的专题教育、以各类仪式为依托的综合教育、以家校共建为突破的协同教育实施主题教育:共下发德育工作周提示40次,开展值周集中教育40次,学生自主教育50余次,德育处专题教育9次,开展问题学生集中教育3次,爱国主义、感恩励志、珍爱生命教育、行为规范、法治等主题班会28次,家长会2期6次,部分家长探讨10余次,各班级通过微信流沟通已成常态,新生入学系列、过渡年级系列、初三百日冲刺和毕业典礼。全力实施校园“自治”:班级值周已成常态,年级自律初见成效,班级自治规范有序、宿舍自治日趋完善,综合自治彰显活力。精心开展活动体验:开展经典夜读和有声晨读,学生值周宣誓和总结,自愿者清理江边垃圾2次,清扫校园卫生死角6次,体育馆大型“感恩”体验活动1次,成立学生“模拟”小法庭断案,成功举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元旦文艺晚会,14名同学参加第二届重庆市中小学戏曲小梅花展演获个人等级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在“巫山红叶”作文大赛中李定佳、黄晓琳等多名同学的优秀作文被巫山头条展播。“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做时代好少年”书信大赛优秀组织单位。全面开展“星级”评选表彰:落实班级周评、学校月评制度,共评选灵秀教师24人、学生224人,落实县教委“雷锋班级、雷锋学生、十好少年”评选表彰30余人,落实常规周班级、宿舍评比表彰,落实月、期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评比表彰。深入推进专项综合治理。落实以重惩戒,强矫正为重点,以定时汇报、定期回访、跟踪反馈为核心。开展了“行为矫正3次、手机管控5次、宿舍治理8次、问题处置7次”。
(三)探索前行
各项工作推进有序,实施平稳,立德树人彰显新气象。目前,校园环境秩序持续向好,学生行为日趋规范、习惯逐步养成、素质得到提升。但问题颇多,还需深度开发、厚植根系,坚守陪伴,静待花开。
二、存在的问题
1、育人意识待增强。重文化学习,轻德育培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教育管理学生是德育处、班主任的事的观念还大有人在,缺乏主动作为、积极作为,育人不力,推诿懈怠现象时有发生。
2、育人举措待研究。校园自治参差不齐、停止不前,开发不够;主题教育形式多于内容,教育的潜力挖掘不够,存在应付了事现象;活动体验严重匮乏;星级评选认识不到位、榜样力量彰显不力;综合治理缺乏联动协同,针对、实效、持续性待加强。
3、育人质量待提升。学生的正向引领氛围不浓、明辨是非抵御风险侵害的能力不强、整体素质不高,学生中行为出格、管教不从、自以为是的现象还随出可见。
三、来期的打算
1、强化责任担当
2、强化体系完善
信仰在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表征着一个人对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坚定性, 是人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选择什么样的信仰,不仅决定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而且决定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面貌。因此,加强信仰教育对于成长中的学生十分重要。本文就新时期信仰教育的对策做简要分析,希望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一、秉承教育使命,用责任树立信仰教育的目标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信仰教育已无法适应急剧变幻的现代生活,信仰真空、信仰失落、信仰迷茫等种种信仰危机成为困扰当代人的思想难题。作为社会中最富朝气的群体, 中学生受社会信仰状况的影响更大,追求个性、崇尚自我、性别淡化、拜金主义、雅俗颠倒等非主流思潮冲击着青少年的思想,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信仰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学生成长最重要的引路人,我认为班主任应该坚守以下信念:
1.明确教育使命,勇于担当重任。
2.陶冶情操,坚守崇高的教育信仰。
3.更新育人观念,树立科学的信仰目标。
二、拓展育人渠道,用智慧优化信仰教育的环境
教育不是孤立、封闭的,而是开放、现实、全方位的社会活动,学校、家长及社区是影响学生信仰形成的重要变量,所以,信仰教育需要汇集社会、家庭、老师等多方面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班主任应积极协调、促成沟通,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每带一个班,我都要组建我的信仰教育“智囊团”,它由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往届学生组成,团队成员齐心协力为信仰教育出谋划策。在班主任的协调下,家长指导学生开展校外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活动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信仰;班级通过教学开放日、家长会、家长培训班等方式向家长展示教育理念,班主任联合任课老师定期组织学情诊断会、进行实地家访、撰写家访手记等,对学生进行全人格培养;往届学生用书信、励志讲座等介绍成功经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班级管理团队拓宽了我的育人渠道,成为信仰教育不可或缺的推手。
时下留守学生增多,单亲家庭的子女增多,隔代抚养的学生增多。因缺少关爱,这三类学生往往行为习惯较差,自控能力较差,叛逆心理严重,成为人格残缺的“问题学生”,转化这类“问题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既需要班主任付出极大的耐心,更是挑战着班主任的协调能力和育人智慧。我的成功之道是:勤于走进学生家庭,用心架起沟通的桥梁。因为,家访的次数越多,掌握和了解的信息就越多,学生的进步机会就会越大。例如,我班一位男生,父亲下岗远在外地打工,母亲另立新家,奶奶和母亲矛盾极深一见面就剑拔弩张。失去了亲情呵护,原本优秀的他无心向学,染上了迟到、旷课、沉迷网吧等不良习惯,除了要钱基本上不与家人交流。为了调和种种矛盾,我经常家访,用电话、网络让其父了解该生的学习情况,商谈教育对策;分别上门劝解奶奶、安抚妈妈;利用春节其父探亲的机会,精心设计了“六方会谈”:将家长们召集在一起,给家长展示半年来的家访记录和孩子的表现,并播放了孩子对父母、奶奶的讲话录音。看到孩子和老师共同书写的成长日记,听到孩子倾吐的心声,家长们感动了,终于在孩子教育和生活上达成了一致意见,该生终于走出了低谷。我以真诚沟通为器,使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家庭的助推作用和社区的强化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为学生创设和谐发展的成长环境,使信仰教育有了良好的培育环境。
三、塑造班级特色,以文化提升信仰教育的品质
“古有灯会,赛决于芯”,说的是古时灯会上千万盏灯齐亮,有独特亮点的灯能吸引观者的眼球,因而有的赛灯者给灯芯蘸上含有铝或镁的助燃剂,点燃后便发出异样的光彩,从而在灯会上取胜。班级建设也形同此理,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需要有自己的精神、文化、法律和个性,如此,班级才会有真正的凝聚力,信仰教育才能落到实处。为此,我着力从以下几方面打造特色班级,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
1.重视目标引导,调动学生主体意识。
2.加强制度引领,创建公平自主的和谐天地。
3.重视文化引领,打造书香班级。
4.认真策划主体活动,以活动培养能力。
上述举措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以生为本”的理念,帮助学生发掘自身的潜能,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增强了信仰教育的实效。
四、尊重个性差异,以爱心丰富信仰教育的内涵
中学生是有独特个性的、发展的人,要使信仰教育更具实效性,必须突显信仰教育的主体性价值,实现理性化教育与情感性教育的互动通融。班主任在实施教育时要关注人,尤其是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