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珍珠鸟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课《珍珠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2.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鸟儿由“怕人”到“信赖人”的过程。
3.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精读重点语段,体会课文中珍珠鸟与作者之间的亲密关系,领悟课文中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激发学生创造更多美好境界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珍珠鸟逐步信赖我的过程。
2.体会课文中描绘的人鸟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与评析】
一、文本细读,初识珍珠鸟
师: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珍珠鸟,你喜欢珍珠鸟吗?能把你的喜欢通过朗读告诉老师吗?
生:(带着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齐读课文1—3自然段)
师:说说看,在你的印象中,珍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你是从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中体会到的呢?(出示“珍珠鸟是一种 的鸟”)
生:珍珠鸟是一种美丽的鸟,我是从“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蓬松的球儿”等这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生: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鸟,我是从“尖细又娇嫩的鸣叫”“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这些词语和句子中体会到的。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说明大家读书读得很仔细。(出示词语:尖细、娇嫩、探出、蓬松,并引导学生齐读这些词语)读书就是要从文中的字词和句子中揣摩和体会。刚才我们体会到的是小珍珠鸟给我们的印象,谁还能读出文字的弦外之音,话外之意。再读读写珍珠鸟的句子,体会体会,珍珠鸟还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呢?
生:我认为,珍珠鸟很害怕人。我是从“一盆吊兰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珍珠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这句话中体会到的。
师:(出示词语:蒙盖、躲进、幽深、安全,并引导学生齐读)
师:对,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老师查过资料,了解到珍珠鸟原产于大洋洲东部,它们羽毛艳丽,体态娇小玲珑,叫声清脆;它们生性胆小,经常躲在幽深的丛林里。读书就应该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评析】
教师让学生品读语言文字,初步了解珍珠鸟,学会从文中的字词和句子中揣摩体会读书的方法。通过品读课文,学生一方面体会到珍珠鸟的美丽、活泼、可爱,另一方面也体会到珍珠鸟原本是一种怕人的鸟,从而为学习下文埋下伏笔,为的是让学生明白珍珠鸟从怕人到与作者接近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二、角色朗读,感受人鸟相处的美好
师:课文中的小珍珠鸟怕我吗?
生:怕。
生:不怕。
师:那是怕还是不怕呢?
生:从怕到不怕,有一个过程。
师:(出示问题:小珍珠鸟是怎样一步一步与我接近的?画出相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刚才我们总结了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来理解课文内容的读书方法,请大家按照要求,学习运用这种方法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说说看,珍珠鸟是怎样一步一步接近我的?起先是……
生:“起先,这个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
师: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小珍珠鸟开始时是很害怕我的。
师:哪个词语给了你提示?
生:课文中“只在笼子四周”告诉我小珍珠鸟不敢离开家,不敢与生人接触。
师:对,珍珠鸟开始时是胆小怕人的,它留给我们的印象是显得怕人。(出示“显得怕人”)
生:从“渐渐地它胆子大了,竟然落到了我的小桌上”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小珍珠鸟胆子变大了,开始接近我了。
师:它为什么胆子会变大呢?这与什么有关呢?
生:家里没有什么人打扰它。
生:作者从来不去干涉它的活动,随便它在作者家里怎么玩耍。
生:小珍珠鸟发现这里的环境非常好,它喜欢这样自由宽松的环境。
师:因为作者的不去干涉和打扰,所以才会有小珍珠鸟的逐渐胆大。由此可见,有的时候我们不去干涉动物的自由就是对动物的一种关爱。(出示“渐渐胆大”)
生:从“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小珍珠鸟虽然胆子大了起来,但是还没有完全放弃戒备,还没有完全相信人,还在试探我,看看我究竟对他有没有恶意。
师:说得好,说明你真正理解了小珍珠鸟,其实,它还是怕人的,人类在鸟类的印象中是那么可怕,它哪里敢完全相信作者呢?(出示“继续试探”)
生:“后来,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这句话告诉我珍珠鸟不怕我了。
师:试探了多次,它终于明白了作者是真正爱护关心它的,所以它才能完全相信作者。(出示“完全信赖”)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生:我们在养小动物时,不仅要关心它,还要有耐心。
生:我们人类要真正去关心爱护动物,动物也就会和人类做朋友。
生:人与动物相处与人与人相处一样,都需要付出真心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师:我们来扮一扮课文中的作者和小鸟,愿意吗?老师扮演作者,你们扮演小鸟,老师读绿色的字,你们读黄色的字。
师:起先,你这小家伙……来回晃动。
生:起先,我这小家伙……来回晃动。
师:渐渐地你胆子大了,竟然落到了我的小桌上。
生:渐渐地我胆子大了,竟然落到了你的小桌上。
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生源实际,教师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课外美文,从而加大学生阅读、感受文学教育的力度,使学生受到艺术之美的震撼和熏陶。《语文沉浸式教学学生学法研究》注重学生的学法研究,让学生从“沉浸”走向“体验”,从对文学经典的课外延伸拓展阅读到逐步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也能“沉浸”,能主动发现、欣赏、吸收文质兼美的语言艺术,学会自觉地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如何在课题研究及教学中落实这一要求呢?现以《珍珠鸟》为例,谈谈我的认识。
《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某次示范课,事先不曾安排与学生见面,也不曾安排学生预习。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从以下四点入手设计和组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借境导入,营造氛围
从《鸟》专题导入,借助于学生刚学完专题,对鸟儿有特殊的感情,引入白居易的诗,学生容易读懂诗歌对人们的告诫:莫打枝头鸟!再引出富有爱心的作家把鸟带回家,教师播放课件,让学生认识、欣赏珍珠鸟,引起兴趣,引出课题,体会珍珠鸟的美丽,为进入文本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感受“情意”
学生初读后,很快从全文理出鸟儿的“小”、鸟儿的“可爱”、鸟儿的“胆小”又“胆大”等特点。教师有意让学生从鸟儿“胆小”到“胆大”的变化来体会作者对鸟的情深意切。这些对文本的初步理解,有些粗糙、肤浅,却是理解主题的基础。教师应珍视这些感受,进而引导学生深入读书,理解作者写作的真谛。
三.细读课文,理解“真爱”
通过初读,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显然,教师这时应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我”是如何赢得鸟儿的信赖的?进而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为珍珠鸟所做的“不一般”的事:
“我”为鸟儿安了一个舒适温暖的巢,营造了“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的”环境,又精心照料它们的生活,不好奇,不打搅,对鸟儿生活习性的充分尊重,用“小家伙”称呼鸟儿更是看出“我”的喜爱。而对小鸟在屋里自由活动,“我”却“不管它”,对它非常包容。鸟儿胆子越来越大,越来越接近“我”,“我”欣赏着它的调皮。直到有一天,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流露出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层次的爱――“信赖”。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以上相关的句段反复体会、交流。从中感受到那些描写“我”为鸟儿做了些什么的语段是有层次的,作者对鸟儿“不一般”的爱,体现在他顺乎了鸟的习性和天性,在“尊重――理解――宽容――沟通――欣赏――信赖”的层层深入的情感体味中,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这种感悟由浅入深,除了对本义、引伸义、深层含义的理解,也有对“不言之义”的领会。
四.赏读课文,欣赏“境界”
在学生沉浸课文、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还应培养学生对课文优美形象、深刻意蕴、丰富情感的欣赏能力,通过欣赏,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在品读“它居然落在我的肩上……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我设计了让学生为这画面题词的一个情境,学生的灵感被激发起来,有的说叫“爱”,有的说叫“亲近的情意”,还有的说叫“信赖”。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诵读课文13―15段,沉浸在作者“人鸟合一”的境界中。
有位哲人说过:“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充分调动学生的这种潜能,让他们在欣赏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那么,这一情境的创设就不仅仅培养的是学生的欣赏能力,也融合了个性与创造的培育。
五.再读课文,理解“信赖”
在学生通过沉浸、欣赏性阅读获得情感满足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让学生探讨“人与大鸟的信赖”这个环节,通过品读描写大鸟神态的语句来体会“人鸟未必合一”,再结合宋司马光的《放鹦鹉》和欧阳修的《画眉鸟》引出“人与鸟的信赖”这个话题;句式训练“信赖,就给它……”到“信赖,就还它……”则让“信赖”这个话题变得沉重,引发学生思考:人与人的信赖达到了美好的境界吗?人与自然的信赖呢?怎样赢得信赖?怎样创造美好的境界?
课后练习给学生选用了筱敏的《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设计了两个比较题,意在拓展延伸。
《珍珠鸟》一课,学生初读后似乎没有什么不懂,但作品借助语言、结构、手法等形式因素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却是极为复杂和微妙的,不易被读者真正把握到。
一、“本体性教学内容”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区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课教学要突出语言的应用、基本技能的训练、实践能力的培养等,这样的课堂才能凸显出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指出:语文课要区分“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本体性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独有的,反映课程本质特征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不是语文课程本质独有,而是由各科共同承担的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教育、多元文化等。吴忠豪教授认为,本体性、非本体性教学内容都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特征,其最本质的内涵是让学生学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长期无法摆脱教学效率不高的怪圈,原因就在于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错位。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可知,很多教师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设置是围绕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而定,一般分为初读、精读、总结,所教的知识、技能、方法是碎片化的,不是依据这些知识进行规律化教学,教学内容零散、无序、经验化。而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根据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学习为主,重视学生识记、认知、实践、迁移等能力的训练,而将价值观、情感、审美等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渗透于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
二、从“非本体”转变为“本体”、从“教课文”转变为“教语文”的具体策略
(一)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
“教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从设计全面、具体、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做起。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符合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表述要得当,可操作、可检测强,教师根据语文学科的本体性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注意区分什么是本体性教学目标,什么是非本体性教学目标。以下是南宁市五象小学莫莎莎校长教学《北京》一课的片段。
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
(2)会写“坛、城、国、团”等生字。能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课文中的四字词语,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说话。
(3)在朗读中感受北京的美丽,培养热爱祖国首都的情感。
教学目标(1)(2)体现了本体性教学目标,目标(3)既体现了本体性目标,又体现了非本体性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依据本体性教学目标来确定。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突出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摆正了课堂教学的方向,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要体现本体性
明白了什么是本体性目标,教师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把握就更加清晰,即“教什么”“怎么去教”“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掌握到什么程度”就会心中有数。2013年,笔者在苏州参加国培时有幸聆听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珍珠B》一课。课堂上,于永正老师紧紧围绕这篇课文的“本体性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高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以下是课堂教学片段。
1.谈话导入。教师抓住“骥”(一匹好马)字引出文章作者,然后让学生读一读作者冯骥才的相关材料,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喜爱之情。
2.整体感知,预习展示。
(1)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重点指导‘雏儿”的读音及“雏”字的书写)
(2)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随机纠正、示范,指导朗读。
(3)学生概括说说珍珠鸟好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写法,学习语言,学习表达。
(1)学生自主默读课文,思考:珍珠鸟究竟好在哪里?
(2)珍珠鸟究竟好在哪里?(生学习、交流展示如下)
①外形好。(于老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片段,生读一示范读一生读,学生通过朗读记住小动物外形描写方法,记住文中精彩的语言。师指导学生默读,渗透打比方的写法指导)
②淘气、可爱。(师指导生有感情地朗读。生读,示范读,指导:要读出变化,一会儿……一会儿……―会儿,要有细、粗、高、低音,生练读)
③通人性。(有感情地朗读:生读,示范读:抓住动词简单渗透写法,师生比较读,师点评)
④珍珠鸟还好在哪里呢?通过和珍珠鸟相处,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没有多余的分析、提问或感悟,于永正老师引导学生说出“通过和珍珠鸟相处,明白了一个道理”,这就足够了)
(3)练习表达。
①如果你是那只珍珠鸟,你觉得主人对你怎么样?
②现在你们就是小珍珠鸟,你们来写一写冯骥才,你们知道他的什么事情,会对你怎么样,要有具体事例。如想象让你喝了什么、吃了什么等。
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体性,体现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先读,教师渗透指导让学生再读,在读中学习语言和表达方法;学生从珍珠鸟的角度写冯骥才,这样的练习是方法的迁移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真正落实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一理念。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对于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的感情的部分,则渗透在文本内容的教学中。
(三)教学方式要突出本体性
吴忠豪教授指出:“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而教材内容是不稳定的,是可以替代的。”关注语文教学的本体性,就要根据小学语文课程内容转变教学的方式,教师要勇于打破一遍遍讲解课文、一段一段分析课文内容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要由“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要由“内容分析”转向品味、运用语言,要用“课文”来教“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可见,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典型的语言材料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在训练中思考、辨析,领悟其中的规律,从而学到一些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并能在此基础上学会迁移运用,这是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发展”。同时,教师可以打破常规教学,对整篇课文进行整合构建,提炼更有价值的、具有辐射作用的训练点进行教学。如我县教育局教研室卢小奎老师在指导教师进行语文s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左公柳》第二课的教学时,通过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提炼了三个有代表性的训练点。
1.朗读第5至第7自然段。
(1)品读左宗棠出力排众议的句子,体会左宗棠铮铮铁骨、一身正獾挠⑿燮概。
(2)概括左宗棠的三点理由。
2.品读左宗棠建设新疆的句子。
3.本文语言很有特色,如运用了生动的修辞手法、关联词等,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好在哪里?
这样提炼训练点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既突出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又关注了学习方法、技能的拾得及能力的培养,使语文阅读教学变得简单、扎实、高效。
一、目标设定:简明扼要。提纲挈领
《语文课程标准》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规定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看似简单容易,可是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老师盲目地追求“流行”,要么将教学目标视为可有可无,放在教案前装点门面;要么目标不明,特别是语言文字训练目标不明,以至“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要么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要么容量少,效率低。总之,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到底要学习什么、做什么,缺乏明确的设计。我们应当提纲挈领制定教学目标,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根据三维目标融通整合的要求,对准确地解读文本,潜心研读,对教学进行整体立意;探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及独有的表达方式,抓准教材的精髓,摸准学生学习该课文的真实需要,掌握明确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和设想,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自由的选择余地。目标简明、清晰、扼要,才能既方便课堂的教与学,又利于教后的检测和反馈。
二、流程设计:简洁优化.行云流水
综观一些教学流程,环节繁琐,教师滴水不漏地展示自己编写缜密的教案,设置一些奇思妙想的思维障碍物,最后,课堂成了一幕幕猜谜闹剧。实际上,教学流程应当删繁就简,以语言文字学习为核心,整合语文教育的“三维”目标,整体优化学生语文素养,在研读中寻找可为之处,舍弃不为之处,扎扎实实地聚集、放大、凸显所“为”的地方,以课文中的情感变化、情节发展、人物行为、文章结构为主线,整合问题与思路,设计成板块,选好切人点,体现出教与学的层次性。
或聚“点”――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展开教学,其余内容一带而过。孙双金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时,设置这是“什么样的林冲,什么样的洪教头”这一主线,使学生通过研读,一步步归结出了林冲的品质(谦虚、艺高、机智等)和洪教头的特点(骄横、自负等)。在引导学生认识洪教头时,由于有先前研究林冲的过程作“范式”,故而用时更精短。或拎“线”――纵向横向深层次地把握文章的主旨,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如学习四年级上册《珍珠鸟》一课,在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事件的发展过程,把握“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引发思考:“‘我’为什么能够取得珍珠鸟的信赖?”旨在探究文本的内涵,感悟“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使学生由事明理,体悟到“信赖”的价值和力量。再读时,体验“他们创造出怎样的美好境界”。在感悟、体验、欣赏、评价中,人人有充分的自学体验的时间。三个问题,揭示了读书感受的三个层次步步升华。
真正的好课都是简洁的,主要教学流程往往也就只有几步,而最为执教者所看重的,则是预设的每一步能否真正有效地加以落实。
三、言语生发:简练适度,引发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中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评价语言的简洁、精练、准确,有条理性、启发性、艺术性,能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聆听蒋校长的《“生命桥”》一课,教师语言一唱三叹,余音绕梁,“让我们用心来朗读感人的文字,用心来欣赏震撼人心的画面,用心来感受老羚羊的献身精神……”“他们作出了一次成功的尝试,为后面的羚羊作出了成功的示范,那么第二对羚羊,第三对呢,第四、第五对呢……”在重点的突破上,随着情感的激发,教师简短而又深情地:“读!”“再读!”“一起动情地读!,'学生全身心投入了,感动了,震撼了。教师的语言能用一句话说的,就不用两句话去说,当学生有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和发言欲望时,甚至可以不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多留给学生一些宁静与沉思的时间,适当地“藏巧”,做激发学生潜能的智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的机会,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提供更多的涵泳的时间。
四、方法选择:简单实用。画龙点睛
关键词:情感激发体验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小学语文教学,不同的语文教师有不同的教法,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因而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纵观我们的阅读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越来越多的老师反映课越来越难上,学生越来越难教,课上老师常常自己一人在唱独角戏,激发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种现象在小学高段尤为明显。我们老师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多种有利因素出发,努力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好教材,精心组织教学;充分地展示知识的形成、发生和发展过程,让情感有机渗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爱学,乐学。
一、情感的激发
语文教学是一门激感的艺术,教师要善于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情感调动。
1.动情于师,以情传情
教师积极的情感表现在教师的语言、行为和表情上,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用爱憎分明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表情以及身体动作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在你的各种表情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文中景界,身临其景般地去领悟文章内涵。
特别是在教师的语言上,语言是人们交流情感的重要信息,具有直接的感染性。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用爱憎分明抑扬顿挫的声调,真挚的语言阅读,能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2.挖掘情感,恰当移情
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既是教育之“材”,又为教学之“本”,虽然还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但大部分课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是适合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经典范文。这些范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课文,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因素,上课时努力抓住课文中的动情点。如《白杨》这篇文章,其动情点是白杨树的高大挺秀。在那大戈壁风沙雨雪压迫下,仍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白杨“这么笔直,这么高大”,使作者看到了“正直、朴实、伟岸”的品格;“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又使作者看到了建设者们的积极乐观精神。课上教学时要抓住这些地方,让学生着重体会感悟。
3.创设情境,入境生情
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在情感方面加强刺激的娱悦性,即这种刺激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产生心理上的愉快,进而增加学生阅读活动的内动力。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儿童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获取各种信息的。课堂上,借助媒体——音乐、录像、课件等电教手段,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文字所反映的那活生生的事物,引导学生欣赏祖国山河的绚丽多彩,体验感人场面的扣人心弦,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学生便由感而发,情绪大振,激情奔放。例如教学《欢乐的泼水节》一课时,我通过运用自制的“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欢乐、热闹的场面”的抽动片和配乐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语言渲染,音乐烘托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出一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情境,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傣族人民过年的喜庆,把学生的想像带入到那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4.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教师面对活泼好动的学生,使他们愿意听、能听懂是一个起码的要求,除此之外,还要运用情感的独特作用。充满感彩的教学语言,直接关系着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它具有一种吸引力,既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的讲解、课文的内容形成共鸣,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二、情感的体验
语文教学是一门情感体验的艺术,教师要善于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
1、抓住题眼,调动情感
文章的题目犹如人的眼睛,是文章灵魂的体现,文章的主旨往往包孕其中。抓住“题眼”研读课文,有利于尽快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指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促使学生认真细致地阅读课文。
如执教《慈母情深》一课时,抓题眼“情深”,用这条情感主线串起四大板块:出示课题,提出“情深”;初读课文,聚焦“情深”;研读课文,感悟“情深”;简介作家,升华“情深”。引领学生从“母亲工作的环境”及“母亲自身的形象”这两方面感悟慈母“情深”。
像《将相和》、《草船借箭》、《金色的鱼钩》、《唯一的听众》等课文,我们都可以采用“抓住题眼”来展开教学,以起到举纲张目、辐射全篇的效果,也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调动学生静心研读的情感。
2、扣词研读,体悟情感
古人有“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说法,可见不起眼的字词有时是极具表现力的。因而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品读、体味关键字词,不光理解字面意思,还要能悟出其传达的神韵和情韵,更好地提升教学层次。
如教学《珍珠鸟》一文时引导学生抓住珍珠鸟的动作“探”、“蹦”、“啄”进行探究,不断触及学生的情感体验——作者把小珍珠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着它,爱护着它,所以小家伙的胆子就变得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爱亲近“我”了。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共鸣,体会出文中字词的深意及其蕴含的丰富情感。
3、反复诵读,熏陶情感
“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宗旨。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在“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在“读”中迁移运用、熏陶情感。执教《白杨》这一课时,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反复读文本,在默读中思索“白杨”的品质,在分角色朗读中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在诵读中升华作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美好情感。
引读,作为有效朗读的教学形式之一,极具鼓动性和感染性,在“情感型课文”教学中倍受青睐。学生在教师引言的引导下,能更为深刻地走进文本的内核。
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富有激情的导语,引导学生三次朗读“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使学生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4、融情想象,凸显情感
所谓“情动而辞发”。当学生的身心被情感浸润时,课堂便会焕发出如痴如醉的人性化情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巧妙抓住文本中的细节语言,进行想象、揣摩、品味,使师生对话的语言不再是干巴巴的符号,而是心灵的倾诉、生命的宣泄。
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情感,加深学生的体验,学生就会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产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