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认知;职业规划;职业获取;生涯人物访谈

一、职业认知的作用

(一)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决策

职业认知过程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职业的目标选择。如果大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用人要求及工作发展的普遍路径和规律等,就能够结合自己的特点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决策。

(二)帮助大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和提升职业能力

在职业认知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很多能力。因此,大学生在入学时就要确定今后的职业方向,积极地把大学学习同今后的就业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以适应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岗位需求。

(三)推动大学生做出相应的职业行为

职业获取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当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情况下,大学生要努力大胆地去“推销自己”:写求职信,发求职函,参加人才招聘会,向招聘人员推销自己,进入企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部门联系工作。他们之所以能够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为谋得一份自己心仪的工作而努力奔走,是因为他们有明确的职业目标,职业认知过程为他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行为动力。

(四)规范大学生的职业道德

当代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道德规范问题,一是来自用人单位的虚假信息和误导,二是来自大学生自身。大学生准确的职业认知对职业道德的规范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调节求职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二是约束大学生的求职行为,保障求职工作的有序进行。

(五)促进大学生的职业适应

职业认知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职业适应、职业成就以及职业稳定和变迁。职业认知可以帮助大学生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以便预先做好准备,但也要知道预测的风险所在,并为此做好心理准备。工作现实和职业理想有差距,但只要个人的职业认知准确,就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尽快转换角色。

二、职业认知的内容

(一)了解关于职业的基本事实

同一个专业可以从事多种职业。因此,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认知时,应了解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有哪些。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是帮助人更好地发展,绝不是限制人的发展。

(二)职业的环境探索

职业的环境探索包括生存环境和组织环境分析。生存环境即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人才等各方面的发展环境,属于宏观层面的职业环境。对于组织环境,主要从行业环境、企业环境、岗位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

(三)职业获取的可行性分析

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评估职业获取的机会(优势)和职业获取的劣势(弥补劣势的可能与程度)。学习通过社会调查、人物访谈等方法分析目标职业的从业要求,找出自身的差距,分析职业获取的可行性。

三、职业认知的方法

(一)社会调查

1.调查目的

认识目标职业的社会意义,熟悉职业环境,对自己做好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生理条件及个性特征有一个初步认识,对该职业的生存环境、发展前途以及个人循此发展可能取得的职业成就等形成初步印象,评估职业发展前景和职业获取的必要性。

2.调查内容

目标职业(依托单位)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法律环境,依托单位的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岗位环境,岗位要求等。

3.调查方式

网络信息收集、招聘广告分析等都属于此类方法。

4.调查结果分析

撰写的调查报告必须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查情况介绍;二是调查过程详细记录;三是调查后的感想、目标差距、改进办法等。

(二)实习见习

1.实习目的

树立职业(角色)意识,积累职业经验,评估职业获取的可行性。

2.实习内容

了解用人单位的管理状况,工作岗位内容和要求等。

3.实习方式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到职业场所进行一定时间的实习、实践。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都属于这类实践活动。

4.实习结果分析

撰写的实结必须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习基本情况介绍;二是实习的收获;三是存在的问题,通过实习暴露出自己在专业水平、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弱点,分析其原因,如何改进等。

(三)情景模拟

1.活动目的

模拟测试注重考核业务能力,考核的标准是依据实际工作的要求拟定的。

2.活动内容

考查从业者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技能,岗位工作的内容与效果考核标准,岗位工作应注意的事项,了解应试者的心理素质和潜在能力,现场处理问题的控制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等。

3.活动方式

公文处理、模拟会议、角色扮演是其主要方式。

4.活动结果分析

撰写的体验报告必须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活动情况介绍,包括活动的主题、参加人员、活动所用时间等;二是活动过程记录,包括活动的详细步骤以及主要的言谈;三是活动之后的感想、存在的问题、改进办法等。

(四)生涯人物访谈

1.访谈目的

通过访谈,学生可以了解和认识社会需求、行业需求等基本状况,印证以前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评估职业获取的可行性。

2.访谈内容

从业资格与从业条件,职业获取程序,工作岗位的职能与工作质量标准,岗位的一般和特殊技能要求,岗位工作应注意事项,职业发展的前景与条件。

3.访谈形式

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职场人士进行采访,可以采用面对面交谈、QQ聊天、邮件交流、电话沟通等各种形式,最好是面对面访谈,了解相关职业的知识、技能需求、待遇和发展前景。

4.访谈程序

第一步:寻找职业人物,确定访谈对象。结合自己所选职业的性质、所属行业等,在相关领域内确定2位职场人士作为生涯人物访谈的对象。接受访谈者应在这个职位上已经工作3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

第二步:拟定访谈问题。对职业人物的访谈可以围绕职业探索、在校生努力方向、个人人格的塑造等方面进行。例如:在这个工作岗位上,每天都做些什么?大学生就业应该做好怎样的心理准备?

第三步:预约并实地采访。访谈时,可以从轻松的话题开始,比如先聊聊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访谈人物的好消息,然后就可以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开始访谈了。在访谈结束时,请访谈人物再给自己推荐其他相关的生涯人物对象。这样就可以以“滚雪球”的方式拓展自己的职业认知领域。

5.访谈结果分析

撰写的生涯人物访谈报告必须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访谈情况介绍,包括访谈的时间、地点、对象的情况及访谈所用时间等;二是访谈过程记录;三是访谈后的感想、目标差距、改进办法等。

参考文献:

[1]曾杰豪.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2]于祥成,彭萍.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模拟;体验;实践;开放;综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的学习领域之一,主要由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三个科目组成。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情感体验和活动参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它具有学习方式的实践性、活动过程的开放性、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三大显著特点。

1 统筹安排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搭建平台

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作为社会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以社会为课堂,在动手动脑中进行体验和探究的综合学习过程。学生作为一个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其内在需要是生活化的,兴趣是多样化的,个性是差异化的。据此,校内我们主要开展以模拟文化为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外主要开展以体验感悟为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

——校内模拟。模拟联合国,体验联合国的运作模式,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官,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站在更高的视角上审视整个世界,探讨国际的热点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们有着高度的资源共享的意识,主动承担推广的义务,在青岛市和山东省分别成立了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协会,自06年起每年定期的开展活动,增加了活动的广度。模拟人代会,主要体验的是人大代表提交并讨论形成议案的过程,旨在让学生关注社会,增强责任意识。2009年会议的一份议案《关于中山路的改造问题》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长亲自批复,相关部门专门进校园与学生代表面对面交流,其中的很多设想被政府采纳。模拟世界经济峰会,给学生一定的虚拟资本,让其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创业规划、模拟经营与谈判并赚取利润,学生在准备过程中要了解大量的资本运作、生产管理、营销推介等知识,还要有较好的创意渗透其中,为此我们获得了复旦大学的全国商业挑战赛的多次邀请,并获得佳绩。模拟法庭,旨在宣传法律知识,使青少年成为法律知识的宣传者和法律权威的维护者。同学们精彩的表演仿佛把观众们带入了真正的庭审现场,每个人心中的那尊道德天平被深深触动。同时我们注重活动的纵深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模拟申奥、申博和世界文化月活动,都是它的有益补充。

——校外体验。结识我心中的名人,同学们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提前确定采访对象(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精英代表),对活动过程进行细致的策划,确保结识、采访、交流富有成效。通过采访交流,同学们深入了解名人成功背后的曲折经历以及对自己的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生涯人物访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提前确定访谈对象,列好访谈提纲,做好分工,从受访者的职业资讯、生涯经验等方面进行详细认真地访谈,最终形成包括访谈内容、该职业一天的工作状况实录、访谈后的心得与省思的访谈报告,做成ppt,在班里或学校进行交流分享。通过访谈同学们在了解相关感兴趣的职业资讯的同时,分享了受访者从事该职业的心得与建议,指导自己设计好生涯规划。职业体验,寒暑假期间每名学生跟随自己的家长,利用一天时间全程观摩参与家长的工作,或根据前期做的生涯人物访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联系相关单位进行职业体验。通过本次活动,为同学们体验社会打开了一扇大门,为同学们发掘个人专长、探索自身素质、了解社会职业提供了一个契机,进一步引导同学们做好人生规划。

2 深入开发社区服务活动,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保障

社区服务是指学生以服务者的身份在课外时间在社区内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应用所学的知识,参加以服务社区、发展自我、全方位体验为目的的各种公益活动。通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亲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我校的社区服务主要可以分为公益活动、宣传教育活动、社区民俗活动三部分。

——社区公益活动。爱心计划,在青岛市创立爱心联盟,建立爱心帐户,联合岛城各所中学利用节假日为贫困学生募集善款,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品质;海慈义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海慈医院进行志愿服务,奉献自已的爱心,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访问蓝天之家孤儿院,通过访问,陪伴残疾孤儿玩耍,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敬老院义演,利用节假日,进入社区敬老院,为老人表演精心准备的节目,与老人聊天,尽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社区卫生保洁,通过自己劳动为社区带来清洁;社区积雪清扫,为社区居民出行带来便利;青年志愿者活动,教授老人使用电脑,帮助孩子辅导功课,向社区需要帮助的人群义务伸出援手。通过此类社区公益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每一位孩子都能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一颗主动关爱不求回报的美好心灵。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256-02

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和重要作用;澄清生涯规划与找工作的差别与联系;了解性格与职业的最佳匹配及个人兴趣在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时的影响……这些都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意义的认识,从而积极地探索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意义所在。传统的课程设置注重经典理论的介绍,突出了共性学习,而忽视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网络在信息制造、贮存和分享方面具备的优势足以有充分的理由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中来。它的融入既能克服传统课程在时间、空间上的不足,又能在为大学生协作学习的同时提供因人而异的学习环境。本文主要就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利用网络资源方面的目标、内容以及原则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网络平台开发的目标

将网络资源运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中首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保证相关课程的顺利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网络平台开发利用的目标应有以下几方面:

1.必须满足学校的实际需要。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课程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是一门既注重共性又重视个性的课程,应该包含着有实际价值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要能指导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

2.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创造的空间,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好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更具有洞察力,更善于思考,更能充分认识、了解自己。网络在提供全面专业的学习资源方面具备的优势能够帮助学生在专业指导下,更好地解决问题,分享自己收集来的资料的同时提高了协作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大学生主动规划职业生涯的积极性,在时间上、空间上延伸了校园文化氛围。

3.要体现课程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学生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想要了解的职业,期望从事的职业需要什么技能,HR看重求职者的哪些品质,如何进行生涯规划管理等等,都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网络平台建设要更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不断地更新、充实、完善相关信息资源保证该课程网络平台开发的实效性,体现网络在信息分享方面最新最快的优势。

4.作为大学教育辅助课程,为学校教学体系服务,完成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大学生就业作为大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内容、形式的设置不仅关系到大学的教育成果,还深刻影响着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网络平台的开发也应配合大学整体教育,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5.为教师提供了解学生性格特征、职业规划的渠道。教师通过参与该课程的后台讨论,阅读浏览学生填写的信息,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就业兴趣等内容,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以促进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网络平台开发的内容

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辅助工具,主要以网站形式进入该课程,网站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注册用户名、了解自己、了解工作世界、查询、咨询、公告栏。

1.注册用户名。该网站是针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前期的制作中以小样本进行试用,会在后台给出相应的限定维度,只有部分学生可以申请注册或者是只有某些学校的学生可以注册。后期正式投入使用后将会扩大申请注册资格,计算机后台程序会将所有参与个体的信息分类汇总,帮助了解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

2.了解自己。这个板块分为对大学生自身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分别进行探索,四个单元如表1所示:

在每个单元相关知识链接部分,主要介绍各单元与职业生涯的关系,自己探索的方法等内容,例如在技能探索单元中,在相关知识链接中通过夸自己、他人眼中的我、撰写成长故事等方式帮助大学生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技能,以及雇主、相关职业对技能的要求。在测验部分会先详细介绍该测验的内容、效果,用户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填写测验,提交后,后台会通过运算功能帮助分析提交用户的报告信息。

3.了解工作世界。这个板块分为:访谈生涯人物、撰写生涯发展计划、撰写简历三个单元。计算机网络后台会给出访谈生涯人物的任务要求以及格式要求的示范界面,注册用户根据示范进行访谈并在空白表格处手动完成访谈文本录入工作,提交后,后台会进行词频统计,提交用户可以浏览其他用户访谈内容与计算机后台统计结果。在撰写生涯发展计划单元会介绍个人生涯发展规划档案的撰写方法以及案例,帮助大学生成功了解自己预期中的职业生涯发展。最后一个单元要求注册用户提交一份简历,通过计算机相关链接功能会邀请专业的HR或者是经验丰富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教师审核,提出提交用户简历撰写的优缺点。

4.查询。全部信息提交完毕的用户可以使用当前数据库的查询功能,了解相关信息,没有全部完成信息提交的用户只能查询自己提交部分的信息。

5.咨询。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网站咨询板块的功能是为了建立起大学生与HR、教师、成功应聘者的联系,克服了传统咨询在时间、空间上的有限性,可以方便快捷地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的新动态。

6.公告栏。查阅该板块可以了解到相关课程、讲座、工作坊等信息,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网络平台开发的原则

1.整体性与连贯性的统一。任何学习都是在已经积累的知识技能基础上进行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学习也需要渐进式地了解与掌握,从理论到实践,由简单到复杂,在课程网站设置时要注意界面各板块之间的逐步递进关系,每个板块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构成整个课程整体。这样大学生在使用网站时能够有针对性地掌握每个部分的理论知识,避免学习时不知重点,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中摸不着头脑,迷失方向。网站制作时要注意整体性还要注意培养大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将网站所有信息浏览完毕的同时巩固了自身对于职业生涯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学习,内化于心。

2.内容与目标的统一。该课程网站的内容表现要体现其设置的目标,不能独立存在,这样才能服务于课程,更好地体现课程的实效性。设置网站主要目的在于让大学生积极主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以为大学生服务为主要目标,所以学生是主体,网站内容必须满足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应用网站说明网站的设计是失败的。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在设计网站时首先要考虑到网站针对群体的学习特点,在传递分享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之外,还要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自觉主动规划自身职业生涯的能力。另外,该课程网站制作内容不仅仅要体现课程本身和学习者的特点,还要从专业角度出发制定出网站设计的指标,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这样才能从“用上”入手,建立一个高效的网络化、智能化、人性化的教学助手。

3.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大学教育的受众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都是经过高考选拔分层的,不同的高校在教学设计方面应该考虑到这个差异对教学进程的要求。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设置这是个别学习,在高校就业论坛年会或者私下的交流学习这是协作学习。在一所高校中学生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于学习的需求也是因人而异的,网络平台的开发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决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对教学进程不适应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解决自己的学习问题,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大学生在进入该课程的网站后,可以在了解自己和了解工作世界这两个板块中,在线储存、提交自己的信息,记录下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与课程理论内容相互呼应,重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有重点地学习课程,更有效地取得预定的学习目标。在查询和咨询部分,大学生可在发现自己的问题之后,通过阅读线上其他文本信息或者可以在线留言咨询教师、HR等,解决自己的疑问和困惑。

4.实际可测性原则。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教学工作,能够切实可行是关键,所以在相关方面的网络平台开发时,各个环节必须具体可行。设计要有明确的板块区分,数据输入要有相关的制度保障,比如在规定如何让大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形成“我要学”的氛围,初始阶段有必要制定有关学分获得等方面的制度来保障大学生的参与度。

5.贴近社会需求的原则。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是为了指导大学生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为社会发展贡献所学,所以社会需求是该课程网络平台利用开发时要考虑的必要内容,这包括人才类型,自己的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度,不同职业对于性格的要求等等,贴近社会需要才更有针对性,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端正就业观念,明确自己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促进大学生成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有利于社会人才结构的优化,通过四年的学习认知以及相关的社会实践,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合理地安排职业生涯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使社会人力资源配置得到不断优化,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得到合理的使用。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进一步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杨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新论[J].教育评论,2012(3).

[2]李文晶,蒋重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

[3]王佑镁.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0(8).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职业指导;珠中江区域;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尤其是从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加,加之往届未就业的待业大学生也在参与到就业市场竞争之中,从而导致本就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来自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权威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各级各类高校毕业生规模达749万,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会达到761万。2014年6月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就业蓝皮书《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全国2013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以后依旧有61万人处于失业状态,甚至有超过10名大学生毕业生因就业不力,而被迫选择了“啃老”。2015年7月,由麦可思研究院调查编著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全国2014届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以后全职受雇的比例仅为80.1%,相对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下降了3个百分点与2.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处于完全失业状态的人数占比高达8.1%。总体来看,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就业市场不完善、就业环境不理想、就业渠道不通畅以及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等,本研究报告主要从高校职业指导的视角,研究和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新意。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高校职业指导有助于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政策,有助于引领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创业预期,形成科学合理的择业观,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科学性、针对性与实用性,有助于社会稳定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因此做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这也是本研究报告的目的和意义

所在。

从某种意义而言,高校职业指导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系统工作,其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引领大学生建立科学的职业观,帮扶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紧密结合自己的具体实际,培育职业爱好,牢固树立现代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从而将自身的专业技能优势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服务社会中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研究的内容

本研究报告内容可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是高校职业指导研究,包括职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二是高校职业指导的对策研究。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理论和实践研究

1.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

关于高校职业指导,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很多富有见地的意见建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综合来讲,高校职业指导是指高校为促进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创业,帮助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并积极为用人单位推荐高素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帮助和帮扶行为的统称。高校职业指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假说支撑,限于篇幅本文在这里主要阐释与高校职业指导紧密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锚理论。从某种意义而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1908年,当时具有“职业指导之父”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弗兰克・帕森斯教授,对于未就业的年轻人高度关注,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咨询机构即波士顿地方就业局,从而开创了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的研究先河。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主要是针对个人比如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从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进行测定分析,从而科学界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积极实现既定目标的系统和体系。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强调,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要紧密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专业特长,精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与岗位。职业锚理论是于1978年由美国卡耐基大学E.H.施恩教授,在继承和发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该校商学院44名MBA毕业生的动态跟踪研究得出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假说。E.H.施恩教授在该校商学院44名MBA毕业生的配合下,经过长达12年的职业生涯研究,尤其是综合应用问卷调查、访谈、公司调查以及人才测评等多种方式,系统形成了职业锚理论。在E.H.施恩教授看来,所谓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比如大学生在必须进行职业选择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某种极其重要的东西或者价值观,是人们进行职业选择的中心。从内容来讲,E.H.施恩教授认为职业锚主要包括五种类型,即技术职能型职业锚、自主型职业锚、创业型职业锚、管理能力型职业锚以及安全型职业锚,很值得我国高校在开展职业指导时利用与借鉴。

2.职业指导的存在的问题

广东珠中江区域有职业院校7所,其在经过10余年的改革发展之后,逐步走出了一条富有自身发展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路。根据笔者的走访,大部分职业院校高度重视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学生就业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然而,面对形势的突然变化,新问题层出不穷,新情况不断增多,职业指导工作从理念到课程、方式,从体制到人T,从整体到局部有许多需要重新思考、构建和提高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职业指导课程时效性不足。在实地调研和走访中,我们发现相对于个人的认知和广大大学生的客观需求,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职业指导课程缺乏时效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创业技能的提升。众所周知,高校职业指导的核心要义是正确处理人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价值追求则是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的提升,从而达到人职匹配的高质量就业创业。然而,具体到职业学院而言我们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将职业指导等同了就业指导,也许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为广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提供了一些就业政策解读、求职面试技巧以及就业信息服务等,但是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帮助严重不足。笔者于2015年5月对某职业院校2015届经济管理类毕业生,通过不记名形式对500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研,通过过数据整理和分析发现:有超过80%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职业指导无法满足自己的客观需要,完全满足的比例仅为4%,由此可见目前之一院校的职业指导课程在时效性上还存在很大的短板。通过对职业指导未能满足自身客观需要的毕业生进行挖掘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造成职业院校职业指导无法满足学生客观需要的原因中,主要包括职业指导内容不适用、个性化指导不足、职业指导形式单一、教材落后和师资短缺等几个方面,其占比分别为60.1%、58.0%、41.2%、34.5%和52.9%。由此可见,在今后的职业指导工作开展中,职业院校的管理层和职业指导机构及员工,要有针对性地提高职业指导课程的时效性,切实满足学生的客观需要。

二是职业指导方式与对象单一。根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高校职业指导唯有坚持方式方法灵活创新,指导对象覆盖面广并从大一新生开始,才可以有助于大学生的职业生要规划和就业创业技能的提升。然而,在实地调研和访谈中,我们发现目前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无论是指导方式还是指导对象均显得很单一、机械,缺乏创新和适应性调整。不可否认,2014年以来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在坚持课堂讲授的同时,逐步引入了案例教学和讲座辅导,甚至还开展有不少就业咨询活动和校园招聘会,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是很理想,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上述职业指导方式方法均带有灌输式、填鸭式和一刀切的弊病。比如,职业指导教师更多地采取照本宣科与理论说教,联系实际的个性化和模拟化的案例教学不足;请进来的多,走出去的少,职业指导缺乏实践性;思想教育多,职业测评严重不足;一般性教育多,个性化心理测试和就业咨询滞后等。另外,目前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对象更多地集中在毕业生,而对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则严重不足,长此以往势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毕竟,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生要规划,绝不是依靠简单的一两次讲座或者一个学期的教学教学就可万事大吉。

三是职业信息指导缺乏针对性。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的提升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高校的职业信息指导息息相关,唯有高校的职业信息具有针对性、学生职业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以及信息方式及时化,才可以提升职业指导的科学性和时效性。然而,从有关资料查询得知,目前职业院校就业指导中心在向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时,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姓名、专业等基本信息,而对学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状况、职业素养和求职意愿等信息重视不够。与此同时,职业院校指导中心在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时,也存在针对性不足的问题,比如2015年5-6月份某学院提供的就业信息更多的侧重用人单位、人数和专业要求,而对广大毕业生关注的岗位职责、技能要求和发展前景等信息与提示不足。其次,关于大学生职业信息的获取渠道,在对某职业院校就业指导中心职业指导教师的访谈中我们得知,主要有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辅导员、教师、家人、朋友等几种。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统计数据显示毕业生在遇到职业问题时,超过85.4%的第一选择是家长和辅导员,仅有5.6%的选择就业指导中心,由此可见职业指导及职业指导教师的工作离学生的要求和希望还有不少的差距。最后,职业信息方式缺乏针对性。近年来,大部分职业院校就业指导中心与时俱进,及时引入了网络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就业信息,但是在操作中往往是全面撒网,将就业信息普发,缺乏对就业信息的分类和整合,并有针对性地发送给有关毕业生。

(二)优化对策研究

1.构建科学实用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新形势下职业院校要强化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要坚持学校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引领职业指导课程逐步归回到“院系本位”,强化团学部门、教务部门、宣传部门和后勤部门的支撑协作,从而构建科学实用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着力为学生提供涵盖思想教育、职业素质、人物访谈、技能培育与社会实践等内容的高质量的职业指导。从某种意义而言,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必须要接地气,才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为此职业院校的管理层要从战略高度合理分工学校职业指导中心与各教学院系之间的关系,将学校就业指导的工作界定在提供意见指导、编制教学大纲、统筹师资力量和严格教学管理与考核等方面;各教学院系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支持下,通过组建由辅导员、总支书记以及职业指导教师构成的团队根据学生的客观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指导。其次,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不仅需要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教学院系的大力参与,更需要学团部门、教务部门、宣传部门和后勤部门的大力支持。比如,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协调下,在学团部门的支持下,在各教学院系的积极参与下,可依托社团组织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创业大赛、模拟面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以及校企联谊等活动,从而提升职业指导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另外,教务部门也要从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方面支持职业指导;宣传部门要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就业创业政策,树立先进典型,宣传就业创业励志模范,引领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后勤部门要从创业园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方面,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有利条件和支撑帮助。

2.丰富与拓展职业指导方法与途径

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强化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要丰富、拓展和创新职业指导方式方法与途径,通过组建新型职业咨询机构,依托学校各类学术活动、文体活动与社团活动,以职业素质拓展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提供理论教学、就业技能、经验分享、创业感悟等职业指导服务。在具体操作中,职业院校可借鉴国外的职业指导组织模式,紧密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适时组建由专职职业指导师尤其是中高级职业指导师构成的新型职业咨询机构,并采取工作室模式向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乃至定制化的职业咨询服务。应当指出,新组建的新型职业咨询机构,是介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教学院系之间的职业指导与服务机构,是现有职业指导与服务机构的有益补充,具有显著的咨询、教育与服务功能。比如,其咨询功能集中体现在引领学生克服盲目跟风的就业理念,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职业技能测试与评估,并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求职意见等。其次,要积极依托现有的各级各类学术活动、文体活动以及社团活动,切实做到职业指导与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和社会团活动的有机统一、深度融合,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就业创意素质和能力。最后,要组建_展丰富多彩的职业指导与职业素质拓展活动,比如职业训练营、职业素质拓展比赛以及职业生涯设计等活动,引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思考、自我培育和自我提高。比如,可整合各种资源围绕职业指导开设“名人、名师讲坛”,定期邀请学术专家、成功校友、知名企业家和职业培训师来校讲学,分享就业创业技能,启迪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认知和智慧。

3.加快职业信息的科学针对性进程

新形势下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要加快职业信息的科学针对性进程,着力围绕职业信息内容进行丰富,拓宽职业信息获取途径与渠道,完善和丰富职业信息模式并高效利用新媒体职业信息,从而为大学生提供及时化、针对性和系统性的职业信息,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质量。首先,职业指导服务机构和职业指导师,要着力丰富职业信息内容,切实提高职业信息的针对性。比如,在提供用人单位的信息方面,要通过深入调研和系统查询及访谈,围绕用人单位的简介、岗位需求数量、职业技能要求和职业发展趋势进行深度挖掘,并及时提供给学生以供求职参考。在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时,不仅提供学生的性别、专业等基本信息,更要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人格特点、心理特征、职业技能等信息进行挖掘,并及时提供给用人单位,从更好地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其次,职业院校要及时拓宽职业信息获取渠道。在操作中,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师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向企业,深入了解社会发展现状和行业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第一手的职业信息。比如,职业院校可以围绕学校的机电类学生就业,到珠三角等地的机电企业进行调研,搭建起企业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桥梁,服务学生的就业创业,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通过电话与网络被动的获取职业信息。

4.打造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

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强化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要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等多种途径,着力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理论教学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职业指导师资队伍,从而为开展扎实有效的职业指导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从某种意义而言,职业院校强化职业指导,归根到底就要着力构建一支专业化、高素质、复合型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一是大力强化对现有职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严格把好职业指导培训节点和重点,集中在入职培训、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岗位轮训、转岗培训、外派培训等环节开展培训工作。二是大力开展新鲜血液的引进和选拔工作,着力通过待遇引人、环境育人和事业留人的人才选拔机制。职业院校管理层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到,对外引进具有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不仅可以缩短企业内部培训时间,还可以为学校带来新鲜血液,有利于学校职业指导人员吐故纳新。

四、研究的结论

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强化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要猿盅校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引领职业指导课程逐步归回到“院系本位”,强化团学部门、教务部门、宣传部门和后勤部门的支撑协作,从而构建科学实用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着力为学生提供涵盖思想教育、职业素质、人物访谈、技能培育与社会实践等内容的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新形势下强化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要丰富、拓展和创新职业指导方式方法与途径,通过组建新型职业咨询机构,依托学校各类学术活动、文体活动与社团活动,以职业素质拓展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提供理论教学、就业技能、经验分享、创业感悟等职业指导服务。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强化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要加快职业信息的科学针对性进程,着力围绕职业信息内容进行丰富,拓宽职业信息获取途径与渠道,完善和丰富职业信息模式并高效利用新媒体职业信息,从而为大学生提供及时化、针对性和系统性的职业信息,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质量。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强化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要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等多种途径,着力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理论教学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职业指导师资队伍,从而为开展扎实有效的职业指导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杨伟胜.职业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第5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综合性课程,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规划与应变、适应与发展,在大学阶段努力发掘个人兴趣、培养技能、澄清自我价值,确定个人奋斗目标,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以使未来在职场处于有利地位。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不适用于该课程的教学,因此,引入体验式教学方法,构建以体验带动知识讲授的教学模式,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该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点。

一、体验式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一)体验式教学的概念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理念源于体验式学习模式,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大卫·库伯提出了体验学习理论,强调有效的学习要经过如下几个步骤:学生在课堂上开始体验并分享看法,然后进行反思与感悟,再通过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过程。当前,体验式教学模式已被广泛运用到多种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来。

(二)体验式教学的特点

1.学生是主体。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在体验式教学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记忆和重复知识,而是教学的主体和主动的参与者,去主动建构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承担了教练、主持者的角色,主要任务是进行教学设计、情境设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辅导、评价小组成员的分享互动等。

2.强调互动。体验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强调个人与环境关系的“交互作用”。体验式教学以情境、机会的创设或创造作为教学的基础,注重课堂互动。师生互动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分享和沟通不同的体验、感受和理解,以获取更多的知识。

3.具有实效性。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表明,从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两周后能记住的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来看,分别是:“听讲”为5%、“阅读”为10%、“声音或图片”为20%、“示范或演示”为30%、“小组讨论”为50%、“做中学或实际演练”为75%、“马上应用”为90%,体验式学习成效由此可见。只有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们通过积极体验、反思观察,具体体验、抽象概括,他们的潜能、灵活性和创造性才能被充分激发出来,从而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

二、体验式教学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情境模拟法、案例分析法、经验分享法、实践体验法、游戏互动法、团体辅导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一)情境模拟法

情境模拟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创设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体验情境,让学生身临其中,扮演不同角色并完成任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在情景创设前要对学生活动进行指导,任务完成后对学生完成情况作出反馈和总结,并收集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正模拟情景。例如,在探索职业兴趣部分,可以创设兴趣岛的旅游度假活动,学生按照要求,根据个人的兴趣选择三个喜欢的岛屿并分组讨论、分享交流,最终确定个人的霍兰德职业兴趣代码。在职业生涯目标定位部分,通过情景剧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现十年后自己的职业角色,表演形式不限。学生在想象美好未来的同时,会反思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增强弥补差距的行动意识。在整个模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倾听者、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二)案例分析法

职业生涯规划课体验式教学中,案例分析法最为常见。这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研究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一到几个案例或前后相关的一系列案例,将案例发给学生,做好启发引导工作,让学生独立做好准备,然后先小组后全班进行讨论。最后老师对案例讨论做出总结,指出优缺点,进行补充与提高性的讲授。如在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学部分,可以采用故事类案例,让学生意识到在大学期间进行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在职业生涯决策教学时,可以选取一些大学生生涯目标定位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准确掌握“5W”法、SWOT分析法、生涯决策平衡单等职业决策方法,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

(三)经验分享法

经验分享是指个体把自身积累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经验与另一个体或群体共同享有。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经验分享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让叙事主体分享自己在职业发展中的感受、经历、心得,叙事主体既可以是在某一领域的知名人士,也可以是身边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学生。例如,在认知职业世界教学部分,可以邀请本校或本专业往届优秀毕业生通过视频或现场进行经验分享,这会让学生产生亲近感,效果更好,也可以让班级、小组里的学生分享自己做兼职工作时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促使学生今后积极主动探索职业环境,提高职业素养。

(四)实践体验法

职业生涯规划课力求实践,实践体验是学生确定职业规划、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转换的重要途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实践体验教学体现在多种形式中:要求学生通过短期实习、参观和见习、做义工、职场人物访谈来体验和认知职业,并撰写体验报告、访谈报告;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参加社团及社区活动,认知环境,锻炼组织、协调、人际沟通的能力;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在参与比赛过程中,把学过的职业规划理论科学化、系统化。在实践体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评定其成绩。

(五)游戏互动法

课堂游戏互动法是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设计或引入游戏方案,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去体验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例如,通过完成“生涯量量看”撕纸等活动,唤醒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通过“价值观市场活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正认知自我。活动结束之后,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分享,教师进行反馈总结,引导学生思考。

(六)团体辅导法

团体辅导强调体验过程与经验整合,是让学生以开放、接纳的态度共同合作以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师根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将生涯知识设计成一系列活动或讨论,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事实开始,认知和分享个人学习经验,把学习到的心得和收获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团体辅导的优势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快乐的氛围和平台,使其在沟通互动中实现自我教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可以运用到探索自我、环境知识、职业目标和方向、学习做决策的技巧等教学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分享、聆听别人的反馈而对自我认知有更多清晰的了解。团队辅导需要教师做好团体建立前的成员筛选工作,以保证辅导成效,可以把教学班级的学生按照不同职业兴趣分为若干团体。为增强团体辅导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把团体辅导活动拓展到第二课堂中,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如通过开展“信任倒”活动让学生体验信任与被信任的重要性,开展“大圈套小圈”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应注意的事项

(一)讲授与体验环节相结合

体验式教学重在体验,但传统的讲授环节并不能忽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包括了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生涯决策技巧、职业素养培养等内容,涉及到许多理论知识如舒伯生涯理论、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等,讲授目的是让学生构建系统的理论,指导学生的实践行动,使学生清楚为何要做、怎样去做。在体验教学后,教师深入浅出的总结点评能让学生深刻领悟理论。

(二)提高教学设计和课堂调控能力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获取更多课程活动资料,要充分考虑到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可操作性、要求条件等,不能只是为了制造课堂热闹氛围而不切实际地生搬硬套。体验式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是开放性的,气氛活跃,要求教师能灵活应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适时进行总结点评,驾驭好课堂。例如,在团体辅导中,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技巧,指导学生进行沟通互动与讨论。

(三)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

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和优势,重在学生实践感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情感,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情境教学中,缩短“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转化时间。体验式教学对教师的个性有一定要求,同一种教学方法会因教师风格特点不同而效果有别,亲和力较强、学生喜爱的教师课堂互动效果会更好。教师根据自己的个性和教学需要选用适用的教学方法,鼓励广大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体验式教学给职业生涯规划课带来了活力,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提高。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提升个人综合教学能力,进一步探索、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模式,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北生.教育的应用探索[M].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 [ dYLw.net 提供毕业和会计学论文服务] 

[2]黄兰红,李玉雄,廖辉天.就业指导

课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究[J].课程与教学改革,2014.6:43.

[3]潘懋元,王韦廉主编[M].高等教育

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0:193.

[4]张旭东,夏徽.基于体验式教学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