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五一放假通知

五一放假通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五一放假通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五一放假通知

五一放假通知范文第1篇

2012年五一放假安排:4月29日至5月1日放假

清明已过,五一很快就要来了!2012年的五一放假安排是怎样的?五一放几天假又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2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得知,今年五一放假三天,不过要在4月28日补上一天的班。

每年的五月一日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International Labor Day或者May Day),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劳动节。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

五一放假通知范文第2篇

一、“五一”放假安排

根据学校安排,“五一”学生放假时间为4月29日至5月1日,5月2日(周三)正式上课。

二、切实加强学生的教育引导

1、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各班级要召开班会,加强对学生的防火、防盗、防骗、出行以及网络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重点提醒学生外出时不要搭乘存在安全隐患的交通工具;晚间外出结伴而行;离开宿舍时要切断宿舍所有电源与水源,锁好门窗。

2、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充分发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的作用,对于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救助。要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出现感情问题、人际交往有障碍、家庭有变故、就业压力大、身体有疾患学生假期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3、加强对学生的法纪校规教育。“五一”期间走亲访友或与同学朋友聚会时,一定要遵守法规校纪,言行举止要体现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4、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假期的学习和生活。要引导学生在休整、放松的同时,做好各门功课的复习、预习工作,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

三、几点要求

1、做好安全教育和隐患排查工作。各院(系)要在学生放假前,集中开展一次安全教育和安全隐患与矛盾纠纷排查活动,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消除安全隐患。

2、做好假期值班安排及相关工作。各院(系)要做好假期值班安排,值班人员要认真履行值班职责,做好值班记录。要进一步完善假期学生安全应急预案,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及时上报。

五一放假通知范文第3篇

校机关各部、处、室,各学院、直属系,各直属单位,各附属单位,后勤集团、产业集团:

4月30日至5月2日放假公休,共3天。

各单位应根据放假时间,提前做好各项工作安排。不能停止工作的单位和部门,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研究 确定放假办法。节日期间,请各单位妥善安排好值班和安全保卫等工作,遇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要按规定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置,确保师生教职员工祥和平安地度过节日假期。

校长办公室

五一放假通知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智能家居;ZigBee;WI-FI;智能网关

智能家居概念的起源很早,但一直未有具体的建筑案例出现,直到1984年美国联合科技公司(United Technologies Building System)将建筑设备信息化、整合化概念应用于美国康乃迪克州(conneticut)哈特佛市(HartIord)的City PlaceBuilding时,才出现了首栋的“智能型建筑”,从此也揭开了全世界争相建造智能家居的序幕。

经过多年的需求累积,目前通常把智能家居定义为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综合布线技术,通过家庭信息管理平台将与家居生活有关的各种子系统有机地组合成一个系统。具体来说,就是首先在一个家居中建立一个通讯网络,为家庭信息提供必要的通路,在家庭网络操作系统的控制下,通过相应的硬件和执行机构,实现对所有家庭网络上的家电和设备的控制和监测。其次,它们都要通过一定的网络平台,构成与外界的通讯通道,以实现与家庭以外的世界沟通信息,满足远程控制、监测和交换信息的需求。最终满足人们对安全、舒适、方便和绿色环保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家庭人口结构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对家居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效率要求的提高,造成家居智能化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越来越多的家庭要求智能家居产品不仅要满足一些基本的需求,更要求智能家居系统在功能扩展、外延甚至服务方面能够做到简单、方便、安全。

虽然智能家居的概念很早就已出现,市场需求也一直存在,但长期以来智能家居的发展由于受制于相关技术的突破,一直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应用普及。目前市场存在的智能家居产品已逐步由有线连接过渡到无线连接,其中控制端与智能终端间长距离通信一般采用GSM方式,室内短距离的控制一般采用WI FI或ZigBee方式,当然更新到4.0版本的蓝牙技术,以及一些品牌自有的定制型无线自组网技术也有相对固定的使用群体。值得一提的是,物联网的兴起给ZigBee带来的市场空间最为广阔。因为物联网的目的是要将各种信息传感传动单元与互联网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在这个巨大网络中,传感传动单元与通信网络之间需要数据的传输,而相对其他无线技术而言,zigBee以其在投资、建设、维护等方面的优势,使其在智能家居领域获得广泛的支持。

目前智能家居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无线网关:它是所有无线传感器和无线联动设备的信息收集控制终端。所有传感、探测器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无线网关传到授权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脑管理设备,另外,控制命令由管理设备通过无线网关发送给联动设备。

全自动家居照明系统:无线智能家居照明系统能够和家中的所有物联网设备自动组成一个无线传感控制网络,通过手持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的控制软件)可以远程向其发出开关、调光指令。同时还能和自动控制软件结合,只要主人一进家门,设定好的光源可以自动开启,并且随着主人的移动,关闭或打开特定的灯盏。而当家人离开,所有电灯会自动关闭。或者检测到主人阅读时,自动转换合适的光照,一旦主人疲惫进入睡眠状态,无需检查灯盏是否关闭,它们都会按照预定好的模式自动变亮、变暗或者开启和关闭。同理,主人夜间起床时,灯光会自动调节至柔和模式,从而保证全屋的照明质量,并节约能源。

无线温湿度传感器:主要用于探测室内、室外温湿度。虽然绝大多数空调都有温度探测功能,但由于空调的体积限制,它只能探测到出风口空调附近的温度,这也正是很多消费者感觉感觉其温度不准的重要原因。有了无线温湿度探测器,你就可以确切地知道室内准确的温湿度。其现实意义在于当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时能够提前启动空调调节温度。比如当你在回家的路上,家中的无线温湿度传感器探测出房间温度过高则会启动空调自动降温,等你回家时,家中已经是一个宜人的温度了。另外无线温湿度传感器对于你早晨出门也有着特别意义,当你在空调房间时,你对户外的温度是没有感觉的,这时候装在墙壁外的温湿度传感器就可以发挥作用,它可以告诉你现在户外的实时温度,根据这个准确温度你就可以决定自己的穿着,而不会出现出门后才穿多或者穿少的尴尬了。

家居能源控制系统:主要用于控制家电的待机和断电状态,比如通过该系统可以自动启动排气扇,在烟雾排出之后,自动断电节省电能。当然它还可以控制任何你想控制的家电,又比如饮水机、电热水器、电视机、家庭影院等,均可以在控制系统下俺预定程序预热、待机、开启和关闭。

红外入侵探测器:该系统主要用于防范非法入侵,比如当你设定家居控制系统的睡眠模式后,不仅灯盏等电器关闭,同时也会启动入侵探测器自动设防,此时一旦有人走入设定好的私人领域,就会激发报警信号并可按预定的防入侵警告和灯光提醒、警示或吓退入侵者。当家人离家后,它也会进入自动防护状态,一旦有人闯入,会通过无线网关自动提醒你的手机并接受你手机发出的警情处理指令,如警示或录像、联系保安、物业等。

五一放假通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 重症监护病房; 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 R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4-0138-04

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病情复杂,基础疾病较多,免疫状态差,医院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较高。此类感染往往与患者消化道的潜在致病微生物移生有关,以革兰阴性需氧菌、葡萄球菌、酵母菌多见。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selective decontamination of the digestive tract,SDD),即选用抗菌药物杀灭或抑制消化道潜在致病菌,减少消化道来源感染及相关并发症等。SDD最早是一种用于预防机械通气危重患者感染的方案[1],其临床研究可追溯到1980年由Stoutenbeek及同事开展的同种群复合伤患者的SDD实验,1984年公开发表[2]。

不少研究已证实SDD的疗效,但是在相关专业学者对此仍持质疑态度,争议的焦点在于:SDD在降低ICU患者感染率及死亡率方面是否有确切的效果。由于是否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可以安全有效降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及死亡率的临床观察结果各家报道不一,众说纷纭,使得临床上对于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的疗效及安全性存在疑问。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给以解答, 本研究旨在运用循证医学理论及方法,对现有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以回答这一问题并指导临床。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1.1 试验设计类型 SDD防治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受语种限制,仅纳入中、英文文献。

1.1.2 研究对象 接受机械通气、泌尿道插管或血管置管的所有ICU患者。

1.1.3 试验干预措施 试验组行SDD+ICU常规治疗,对照组行安慰剂+ICU常规治疗。SDD方案:口服抗生素包括多粘菌素E,妥布霉素和两性霉素B及注射抗生素头孢噻肟。

1.1.4 结果判定指标 (1)疗效指标:ICU医院感染发病率(包括下呼吸道感染、血流感染及尿路感染)及死亡率。(2)安全性指标: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对ICU患者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

1.2 排除标准

(1)对多粘菌素E、妥布霉素和两性霉素B及头孢噻肟其中之一过敏的ICU患者;(2) 孕妇或哺乳期妇女。

1.3 临床试验的文献检索

1.3.1 检索词策略 中文检索词: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随机对照试验。英文检索词:selective decontamination of digestive tract;intensive care unit;nosocomial infection;randomised controlled trail。

1.3.2 检索数据库 (1)PubMed(1995-2012);(2)EMBASE(1995-2012);(3)Cochrane Library(Issue 3,2012)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ENTRAL)及重症监护组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数据库;(4)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1995-2012);(5)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5-2012);(6)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1995-2012)。

1.3.3 手工及其他检索 (1)手工检索近十年中文医学类相关期刊及相关会议论文集;(2)所有检索到全文的参考文献,相关综述参考文献。

1.4 纳入文献的筛选

文献资料的筛选分三步进行:(1)初筛: 根据检索出的引文信息(如题目和摘要)筛除明显不合格的文献,对不能确定的文献应阅读全文后再进行筛选;(2)阅读全文:对可能合格的文献资料,应逐一阅读全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分析,以确定是否合格;(3)与作者联系:一旦被排除的研究将不再纳入评价,因此,信息不全面、或者有疑问和分歧的文献应先纳入,通过与作者联系获得相关信息后再决定取舍或在以后的选择过程中进一步评价。

1.5 文献质量评价

根据Cochrane评价员手册[3]和英国评价与推广中心推荐的质量评分方法,评价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质量。

1.5.1 随机方法 (1)充分:随机序列经随机数字表或计算机软件产生。(2)不充分:随机序列经抛硬币、抽签等产生。(3)不清楚:仅提及随机分配,但未对具体的随机方法进行描述。(4)未使用:未提及随机分配。

1.5.2 隐蔽分组(分配隐藏) (1)充分:由专人产生随机序列并决定分组编号,专人可以是统计学家或研究设计者,此人不参加以后观察对象的纳入、分配过程,也不参加以后的试验过程。(2)不充分:产生随机序列的专人参与了以后观察对象的纳入、分配过程或试验过程。(3)不清楚:仅提及隐蔽分组(分配隐藏),但未对具体的隐藏方法进行描述。(4)未使用:未对随机序列的产生进行隐藏。

1.5.3 盲法 (1)充分:对受试对象、试验实施者和结果测量者全部实施盲法;(2)不充分:仅对以上三者之一或其中两者实施盲法。(3)不清楚:仅提及盲法,但未对具体的盲法措施进行描述。(4)未使用:对受试对象、试验实施者和结果测量者均未施盲。

1.5.4 失访、退出或丢失 (1)充分:对每组失访、退出或丢失的数据及原因均进行描述。(2)不充分:仅报道数据,但未说明原因。(3)不清楚:仅提及失访、退出或丢失,但未报道具体数据。(4)未使用:未提及失访、退出或丢失。

根据以上评价标准,将所有纳入研究质量分为A、B、C 三个等级,并作为敏感性分析的依据。A级(低度偏倚):所有的标准均为充分,表明该研究发生各种偏倚的可能性为低度;B级(中度偏倚):随机、隐蔽分组(分配隐藏)、盲法、失访分析中有一项不清楚,表明该研究发生各种偏倚的可能性为中度;C级(高度偏倚):随机、隐蔽分组(分配隐藏)、盲法、失访分析中有一项不充分或未使用,表明该研究发生各种偏倚的可能性为高度。

1.6 资料提取

根据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资料提取表,由两名评价者独立评价所有纳入研究的质量并提取资料,如存在分歧则通过讨论或征求第三方的意见解决。

1.7 统计分析与资料合成

1.7.1 Meta分析 选择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 4.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字2检验分析各研究间的统计学异质性。疗效效应量同时采用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

1.7.2 敏感性分析 (1)排除大样本或(和)高质量试验进行分析;(2)排除小样本或(和)低质量试验进行分析;(3)排除干预措施方案差异很大的研究进行分析;(4)排除有缺失资料的试验进行分析。若将上述研究排除后,再计算合并统计量,与排除前的合并量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结果相同,则Meta分析结果稳定;相反,则结果不稳定,应明确潜在影响因素,解释结果时应慎重,甚至避免作Meta分析。

1.7.3 亚组分析 根据可能对结局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亚组分析。

1.7.4 漏斗图 在纳入足够研究的情况下,根据图形特点对可能存在的发表性偏倚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各临床试验的特征

2.1.1 资料收集与研究类型 通过电子检索与手工检索,获得相关文献共5738篇。阅读标题、摘要,5689篇因研究目的与本系统评价不符、综述、基础研究等被排除,剩余49篇。经阅读全文进一步排除重复文献及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40篇,最后纳入9个研究[4-12],均为平行设计、随机对照试验。发表语种均为均为英文。详细筛选过程见图1。

2.1.2 研究对象 纳入的9个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均为入住ICU时间大于48 h的危重症患者,共纳入人数13 685例,其中,试验组6904例,对照组6781例。

2.1.3 干预措施 9个研究中,试验组行SDD+常规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

2.1.4 疗效判定 9个研究均以临床死亡或医院感染作为观察终点。

2.2 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

9个研究均介绍了随机分配方法,但未具体描述分配隐藏,均描述了失访、丢失、退出病例;6个研究[6-11]干预措施、实施环节和(或)终点指标测量环节均实施盲法,质量等级均为B级;另3个研究[4-5,12]对以上环节未实施任何盲法,质量等级均为C级。

2.3 统计分析结果

2.3.1 SDD防治ICU重症感染的Meta分析

2.3.1.1 死亡率 6个研究[4-9],9771例患者行SDD+常规治疗组VS常规治疗组防治ICU重症感染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重症患者死亡率分别为23.3%、25.2%,RR 0.93,95%CI (0.86,0.9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1.2 下呼吸道感染率 5个研究[6-7,9-11],988例患者行SDD+常规治疗组VS常规治疗组防治ICU重症感染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重症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分别为29.5%、45.9%,RR 0.64,95%CI(0.54,0.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1.3 血流感染率 7个研究[5-9,11-12],12 603例患者行SDD+常规治疗组VS常规治疗组防治ICU重症感染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重症患者血流感染率分别为5.7%、10.8%,RR 0.63,95%CI(0.49,0.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见图4。

2.3.1.4 尿路感染率 4个研究[6-7,9,11],840例患者行SDD+常规治疗组VS常规治疗组防治ICU重症感染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重症患者尿路感染率分别为9.4%、15.5%,RR 0.60,95%CI(0.41,0.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见图5。

2.3.2 敏感性分析 鉴于纳入本系统评价的9篇RCT结果偏离不大,故未对其进行敏感性分析。

2.3.3 发表偏倚分析 由于纳入本系统评价分析的研究数目有限,故未使用漏斗图对发表性偏倚进行评价。

2.3.4 不良反应 纳入的9个研究均未报道重症患者与SDD相关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在随机对照试验的实施过程中,随机化分配原则至关重要。采用随机方法分配研究对象,可使若干己知和未知、能够被测量和不能够被测量的影响疗效或预后的因素,在组间维持相对均衡,增强组间的可比性。随机分配方法的成功实施,除了需要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分配序列外,还需要对产生的分配方案进行完善的隐藏(分配隐藏),即在随机分组的过程中,受试对象和选择合格受试对象的研究人员均不能预先知道随后受试者的分组方案。如果实施纳入并分组的人员与产生随机序列的人员是同一个人,就不能实现真正的随机分组。本系统评价共纳入九篇随机对照实验,(1)9个研究均介绍了随机分配方法,但未具体描述分配隐藏,故所有研究均存在中度选择性偏倚的可能性;(2)6个研究在实施干预措施及进行终点指标测量的环节均采用盲法;另3个研究对以上环节均未实施盲法,存在高度实施偏倚和测量性偏倚的可能性;(3)所有研究均描述了失访、丢失、退出病例。由于本系统评价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并不太高,另外受纳入研究个数的限制,我们亦难以绘制漏斗图对纳入文献的发表性偏倚进行评价,这使本系统评价结果的代表性和可靠程度相对受限。

本系统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DD能有效降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死亡率及感染发生率(包括下呼吸道感染、血流感染及尿路感染)。且所有纳入文献均未报道重症患者与SDD相关的不良反应,提示使用SDD对ICU患者尚属安全。但由于纳入的临床试验方法学质量一般,不同研究存在选择性偏倚、实施偏倚和测量性偏倚的中或高度可能性,亦未检索其他语种的随机对照研究,可能造成语言偏倚,故对此结果的解释应持谨慎态度。今后有必要进行更多的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在以后开展的临床试验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进一步增大样本含量;(2)设计和实施中真正做到随机分组和分配隐藏;(3)对可实施盲法的试验,尽量做到有效盲法。

参考文献

[1] Silvestri L,Mannucci F,van Saene H K.Selective decontamination of the digestive tract:a life saver[J].J Hosp Infect,2000,45(3):185-190.

[2.Stoutenbeek C P,van Saene H K,Miranda D R,et al.The effect of selective decontamination of the digestive tract on colonisation and infection rate in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J].Intensive Care Med,1984,10(4):185-192.

[3]Higgins J P T, Green S.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 Version 5.0.0[updated February 2008].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 2008.Available from:http:///resources/handbook.

[4]De Jonge E,Schultz M J,Spanjaard L,et al.Effects of selective decontamination of digestive tract on mortality and acquisition of resistant bacteria in intensive care;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Lancet,2003,362(9389):1011-1016.

[5]Melsen W G,De Smet A M,Kluytmans J A,et al.Selective decontamination of the oral and digestive tract in surgical versus non-surgical patients in intensive care in a cluster-randomized trial[J]. Br J Surg,2012,99(2):232-237.

[6]M Sánchez García, J A Cambronero Galache, J López Diaz,et al.Effectiveness and cost of selective decontamination of the digestive tract in critically ill intubated patient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8,158(3):908-916.

[7]Miguel A de La Cal, Enrique Cerdá, Paloma García-Hierro,et al.Survival benefit in critically ill burned patients receiving selective decontamination of the digestive tract[J].Ann Surg,2005,204(3):424-430.

[8]De Smet A M G A,Kluytmans J A J W,Cooper B S,et al.Decontamination of the digestive tract and oropharynx in ICU patients[J].N Engl J Med,2009,360(1):20-31.

[9]Stoutenbeek C P,Van Saene H K,Little R A,et al.The effect of selective decontamination of the digestive tract on mortality in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Intensive Care Med,2007,33(2):261-270.

[10]Quinio B,Albanèse J,Bues-Charbit M,et al.Selective decontamination of the digestive tract in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 a prospective double-blind 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 study[J].Chest,1996,109(3):765-772.

[11]Wiener J,Itokazu G,Nathan C,et al.A randomized, 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selective digestive decontamination in a medical-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J].Clin Infect Dis,1995,20(4):86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