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父亲的葬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曲美他嗪;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价值
由于风湿热的活动,易导致心脏瓣膜渗出水肿,易引起瓣叶融合、瓣叶的纤维化、钙化、僵硬和卷曲与腱索的融合缩短等,表现为典型的风湿性心脏病[1]。风湿性心脏病的晚期一般表现为心力衰竭的征象,发病率与死亡率居高不下。曲美他嗪可以在不影响血流动力学变化下改善心肌细胞的代谢。于2010年5月~2013年8月,我院采用曲美他嗪辅助基础疗法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3年8月收治的100例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共50例,男19例,女31例,平均年龄为(45.72±4.02)岁,其中心功能Ⅱ级的有12例,心功能Ⅲ级的有28例,心功能Ⅳ级的有10例,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二尖瓣狭窄的有34例,单纯的二尖瓣狭窄有10例,其它6例。对照组共50例,男17例,女33例,平均年龄为(46.43±4.74)岁,其中心功能Ⅱ级的有14例,心功能Ⅲ级的有29例,心功能Ⅳ级的有7例,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二尖瓣狭窄的有32例,单纯的二尖瓣狭窄有11例,其它7例。根据统计学的分析,这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疾病和心功能评级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故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基础疗法如吸氧、硝酸酯类、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观察组在应用这些基础疗法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万爽力,施维雅(天津)制药有限公司,药品批号:P20070806154006593)20mg,3次/d。每个月为1疗程,两组患者均持续3个疗程后对比治疗效果。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心功能改善2级或2级以上。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者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临床症状基本没有改善或者恶化。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各组间均值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方法采用t检验进行处理,显著性水平取P=0.05。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于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应用曲美他嗪辅助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总有效率为86.0%,明显高于仅仅应用妈咪爱的治疗组的62.0%,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组相比较,他们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对比 观察组在治疗后的心功能、LVEF、SOD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指标,而且观察组的治疗后指标对比治疗前的指标也有明显地改善(P
3 讨论
风湿性心脏病为我国的常见病之一,就目前为止的研究结果仍然无法很好地阐释风湿性心脏病引发慢性心力衰竭的具体致病机制[2]。也就是目前为止风心的具体发病机制仍然没有得到确定,临床普遍认为该疾病引发原因与心肌结构、心肌功能异常、心脏瓣膜功能病变以及神经体液调节功能发生异常病变有关,且这几个因素中,心肌功能异常和心脏瓣膜功能病变是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而由于确切病因没有查明,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还没有更加有效的针对性药物。但是,由于长期的风湿性心脏病可以引起心肌缺血,心肌缺血带来的是慢性的心肌细胞损伤、心脏功能异常和瓣膜功能障碍,而因循环问题带来的神经体液平衡调节紊乱也是引起慢性心力衰竭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有其它的研究表明,氧自由基过多堆积也是引起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风湿性心脏病引发慢性心力衰竭与心脏功能异常与氧自由基过多有关。所以,寻找控制这两个发病因素的方法是控制和治疗该疾病的重要措施。目前,临床心血管多项研究大多均强调人体代谢的异常与缺血等情况对心肌功能产生的重大影响,并在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的基础上研制出了能够有效控制心肌细胞代谢的药物,如曲美他嗪。
曲美他嗪是一种抗心肌缺血的药物,在可以增加冠脉血管的血流量冰雪降低血管阻力,因此对心肌代谢进行了调节,是能够明显改善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新型药物类型。曲美他嗪是一种3-KAT抑制剂,通过隔离心肌与脂肪酸β氧化的方式促进向糖氧化,促使心肌细胞能量得到良好代谢。曲美他嗪除了可以对存在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问题的患者有着较佳的改善作用,可以降低心肌细胞的损伤概率并保护心脏之外,它还可以促进心肌细胞的有氧呼吸作用,降低高能磷酸键形成时所需的氧耗,降低心肌的负荷;限制氧自由基过多堆积引起的心肌细胞毒性作用;且曲美他嗪还能够作用于缺氧环境下的心肌细胞,使缺氧状态下的心肌细胞能够保持生机,不因为缺氧而出现死亡现象,并使心肌细胞内的电活动时刻保持在一种平稳状态;另外,在心肌细胞缺血情况下,曲美他嗪还能够对线粒细胞功能进行有效保护,使心肌细胞的AIP的屯少保存,帮助提高心肌细胞的缺氧耐受性,且曲美他嗪在发挥抗缺血作用时不会对心肌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所以,使用该药物既能够有效改善病情,又能够很好的保护心肌功能,确保心肌功能不受到损害[3]。总而来说就是,通过以上几种机制保护着心肌细胞,因此在辅助治疗由于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上具有良好的效果。本研究对50例研究组风湿性心脏病在应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辅助以曲美他嗪,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治疗,结果为经过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组应用曲美他嗪辅助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总有效率为86.0%,明显高于仅仅应用妈咪爱的治疗组62.0%,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组相比较,他们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根据本实验的数据可以得知,应用曲美他嗪治疗由风湿性心脏病引发的慢性心力衰竭效果的临床疗效要优于单纯应用传统疗法:观察组显效17例(占34%),有效26例(占52%),无效7例(占14%),总有效86.0%。对照组显效9例(占18%),有效22例(占44%),无效19例(占38%),总有效率62.0%。而且在心功能分级的改善、LVEF和SOD等指标上都要明显优于传统疗法:观察组治疗前心功能分级为(3.8±0.4),治疗后心功能分级为(2.7±0.5)。对照组治疗前的心功能分级为(3.8±0.3),治疗后的心功能分级为(3.4±0.3)。观察组LVEF治疗前为(36.2±5.7)%,治疗后为(41.9±5.4)%。对照组治疗前为(37.4±5.7)%,治疗后为(39.2±5.1)%.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心功能分级和LVEF值基本相同,但是在给予不同药物治疗后心功能的改善程度和LEVF的变化程度明显不同,应用曲美他嗪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改善程度和LEVF的变化程度更加明显[4]。所以应用曲美他嗪在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引发的慢性心力衰竭上有着良好的疗效,相比于常见的硝酸酯类、利尿剂的药物而言效果更加显著,且不会或较少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更加安全可靠[5]。
总而言之,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严重疾病,至今为止其根本发病机制仍然没有确定,且治疗方法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而在所有药物类型中,曲美他嗪是一种能够有效改善心肌细胞功能的抑制剂,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使用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心肌功能LVEF和SOD指标,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显著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大范围推广和使用[6]。临床诊治医生也应该加大用药重视度,尽可能使用最有效最经济的药物进行治疗,为患者着想,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医院信誉。
参考文献:
[1]耿一心,张惠丽,乔春风.曲美他嗪辅助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17):139-140.
[2]唐秀明.曲美他嗪辅助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03):462.
[3]何洪月,岳丽,李秀霞.麝香保心丸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0,14(18):284-286.
[4]黄文清,范小艳,刘景辉,等.曲美他嗪辅助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衰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0,10(15):339-341.
[关键词]穆斯林 玉文化 宗教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078-02
一、“玉”文化在作品选材上的体现
作者选择了一个回族的玉器世家展开故事,由此“玉”贯穿了《穆斯林的葬礼》的整个情节,我们可以把“玉”认定为深入了解文章的重要线索。
《穆斯林的葬礼》中的每个人物都为“玉”做出了巨大牺牲,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了“玉”的生命。从“博雅”宅的第一位老主人,被人尊称为“玉魔”的老先生开始说起,他一生喜爱鉴玉、赏玉,对玉的喜爱已经达到了痴迷程度,甚至在逝去的时候也是在玉的环绕之下。梁亦清,这更是一位一辈子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创造着奇迹的匠人,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是坚守着自己对于玉的执著,用尽一生的心血去雕刻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船,然而,在宝船即将完成的一刻,他终于倒下了。包括文章中的主人公韩子奇,更是一生为玉。
作品中这一代又一代的穆斯林,为玉而生,为玉而死。那么这些形象的塑造者作者霍达,与“玉”又有怎样的关联呢?从作者对“玉”的描写中很容易看出,她对玉有着独到的认识和见解。这位出生于玉器世家的回族女作家,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将历代的宝玉像博物馆陈列古董似的一件一件呈现在读者面前,给《穆斯林的葬礼》笼罩上了一片玉的气息。诠释了玉与穆斯林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二、“玉”文化在作品修辞意义上的体现
玉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它更体现了一种艺术,一种文化,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学中“玉”的影子更是随处可见,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君子比德如玉,等等。玉被人们赋予生命,在文学创作中常用玉来形容所有至纯、至贵、至美的事物。
作者在作品中超越这些玉的传统文化意义,把《穆斯林的葬礼》中的玉的意义加以拓展和延伸。
首先,《穆斯林的葬礼》并不是简单来描写玉文化,而是以“玉”来贯穿全文,让文本的叙述和情感赋予“玉”以生命力,使生命形成一条玉的长河。
如:千年古都,古都千年,也是一部玉的历史。
易卜拉欣的眼前出现了一条玉的长河,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默默磨啊,磨啊,磨白了头发,磨尽了心血和生命,磨出了光彩夺目的人间珠宝。现在璧儿“巴巴的巴巴”已经不在了,但是他亲手磨出的宝贝还在,他精湛的技艺还在,他的后人——璧儿的父亲还在,这条玉的长河仍然永不停息地流淌。
七尺之躯,一柸黄土,穆斯林们一个个离去了,什么都没带走,把一切都留下来了,汇成了玉的长河。
那么,这条“玉”河的源头在哪里呢?
“我不能失去一切!玉,是我的生命……”
作品中的玉象征着一种生命,它是一代又一代奋斗的方向。
其次,玉的传统修辞意义在全文中的体现也随处可见,在《穆斯林的葬礼》中玉有着更深层的指代意义。如梁亦清的去世,文中说到四个字,“玉碎人亡”。不仅代表了梁亦清生命的结束,也代表了梁亦清磨玉事业的终止。再如蒲绶昌为了金钱,把三块玉玦打碎两块,这里面的玉意象表现出了人性的丑恶和贪婪。
三、“玉”文化在作品人物命名上的体现
由于玉的温润,人们常常将它和女性联系在一起,古诗文中经常以玉来比喻女子的容貌、声音等。中国人常常为女孩子取名为玉,比如《穆斯林的葬礼》中的主人公梁君璧、梁冰玉两姐妹。这是她们父亲爱玉的体现,同时也更好地概括了她们的人物个性。
(一)梁君璧的人物命名
“璧”其实也同样指代着“玉”,君璧给人的感觉是坚强纯净并且冰凉的。正如文中描述的梁君璧一样,她坚强得就像玉一样的坚硬:当她的父亲猝然惨死的时候,年仅15岁的她并没有像母亲和妹妹一样崩溃,而是表现得异常冷静。甚至没有一丝的叫喊,她了解到这是她该扛起这个家的时候了,她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从容沉着地安排着每一件事情,让父亲不留牵挂地离开这个世界。作品情节中,就连她的奇哥哥当时都乱了阵脚,问梁君璧如何是好。梁君璧从没有被困难压倒,即使有各种磨难发生,她一直都表现得非常坚强,在韩子奇离开之时,她独自带着妹妹,撑起一个家,在韩子奇学成归来之时,她又大胆地表白:“奇哥哥,我帮着你干,你娶了我吧!”这个时候梁君璧的生命充满着光彩之色。
但是梁君璧又是冷酷无情的,她的个性又如玉那样冰凉:作为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深刻地融入了她的骨子里并且支配着她的行为,这使她在面临苦难时表现得坚强勇敢;然而在面临亲情与宗教、信仰与现实、回族文化与华夏文化冲突相撞时,又似乎显得不尽人情。她甚至设计圈套一手拆散儿子韩天星的爱情,并且不惜让儿子去承受社会的谴责;她在对待女儿韩新月时,更是冷酷无情的,新月是妹妹冰玉与自己丈夫韩子奇的孩子,她是丈夫背叛自己的活生生的证明。她对新月显得漠不关心,让这个脆弱的生命从小就留下了遗憾,又因为异族不能通婚的原因,不顾新月的重病百般阻挠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
(二)梁冰玉的人物命名
冰玉,给人一种寒冷纯净之感,同时更是代表了独立、超凡脱俗,这恰恰概括了梁冰玉的性格特点。在她的思想上:她就读最高学府,这塑造了她超前的思想意识,她追求自由,向往着幸福。她在爱情中受挫,在国家遭难的时候能够自主,可以不顾一切地前往一个陌生的英国。在她和韩子奇的爱情不被世人认可的时候,她又决绝地离开这个家。她的话语也是极有力量的,冰玉说道:“我是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人,既不是附属品,也不是任人摆布的棋子,要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在中国,要做个女人,就只能做这样的女人,愚昧、麻木、自贱、自辱,持家的奴仆,生育的工具。”这些话无不反映着梁冰玉与当时社会的不同,她有个性,有智慧,她的身上折射出了现代女性的光芒。
(三)“玉”文化作品主人公命运安排上的体现
玉文化在文章中的体现又反映在主人公韩子奇的身上,可以说从他踏入梁亦清家里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为玉而生、为玉而死的命运。为了玉,他去了解政治,了解生活;为了玉,他去忍辱偷生,学习外语;为了玉,他甚至隐藏他是汉人的身份生活一辈子;为了玉,他更抛弃了自己的爱情和承担自己丈夫和父亲的责任。经历重重,他终于成为了“玉王”。
然而“玉王”终究也要回归生活的。在他失去了女儿之后,他的身心受到了很大的摧残,在他收藏的玉被洗劫一空之后,他终于失去了全部。这时的他才真正醒悟,他为之痴迷了一生、奋斗了一生的玉并不属于他,也不属于任何人,他只是世世代代中的一位玉的守护者罢了。
玉让韩子奇有了新的生命,有了生活的方向。他的生命是因为有玉的存在而变得充满色彩,然而又是因为玉,他失去了很多生命中很重要的东西:亲情、爱情。玉在他的生命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他的信仰、他的坚持。
然而韩子奇这样的一生,也没有理由被否认,从他一生为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人强大的生命力,经历很多磨难之后,他还是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从不动摇。就像作者在后记中说到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应该做那样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完成了对自己的心灵的冶炼过程,他毕竟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人应该是这样大写的‘人’”,所以,韩子奇的人生高洁而纯净,就像是玉一般。
【参考文献】
[1]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2]张雪花.欲上青天揽明月——《穆斯林的葬礼》之人物形象分析.柳州师专学报,2005.
关键词: 孔子 孝养 厚葬 简葬
如今很多人认为中国人的厚葬之风源于儒家老祖宗孔子,可据我们所能阅读到的有关孔子的一些资料看来,这么说对孔子而言是有失公允的。理由如下。
一、孔子重孝养轻丧葬
礼仪研究是孔子一生所从事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而丧葬礼仪由于受夏商两代,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的差异的影响,在周代呈现出丰富而复杂的状态。孔子及其弟子经常为他人主持葬礼,因而留下了很多有关丧葬的资料,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从来就没有提倡过厚葬。相反,孔子一直是提倡简葬薄葬的,对葬礼的运用也是灵活变通的。
1.孔子更重视孝养
如何处理孝养与丧葬的关系?穷人如何孝敬父母?孔子与学生对此有一段对话:一天,子路感叹道:“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子路的父母死得比较早,那时他们家也很穷。子路做官后一直为自己当年没能很好地赡养和安葬父母而内疚。孔子告诉他:“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为礼。”[1]P189意思是:吃粗粮,喝白水,能让父母开心,这就是孝。(父母死了)整理好他们的遗体,随即下葬而仅用薄薄的棺材,丧葬的安排与自家的经济状况相称,这就尽到礼数了。
2.孔子反对越礼而葬
孔子的丧葬原则又是什么呢?――“称家之有亡”。一天,学生子游问孔子办丧事要准备哪些东西,孔子答:“称家之有亡。”子游又问“有亡”有没有一个界限或标准,孔子答:“有,勿过礼。苟亡矣,敛首足形,还葬,县棺而封,人岂有非之者哉?”[1]P181关于丧葬之礼,孔子说:“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祀,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1]P176“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1]P27
“有,勿过礼”是说即使家中富有,也不可越礼而葬。商周时期制定了“贵贱有仪,上下有等”的葬制,可在春秋时经常有人越礼而葬。比如,管仲就曾处置过齐国过分的丧葬行为。当年,“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2]P281管仲破厚葬之风的方法是:将棺木等葬品超过标准的把尸体拖出来戮尸,把主办丧事的人判罪。由此可见,在孔子之前,春秋时期厚葬之风已经发展到了何种程度。孔子没那么大的权力,可反对越礼而葬的态度却很鲜明。一次,孔子听说吴国延陵季札的长子恰巧死在了嬴、博之间。季子是吴国的习礼之人,孔子就前往观看葬礼。只见死者穿的是当季节的衣服而已,墓穴也不深,做官回来的父亲也没给赠品随葬。封墓的时候,季子大哭了几声,封好墓就走了。孔子赞叹道:“延陵季子之于礼也,其合矣乎!”[1]P192孔子在宋时,见司马桓为自己做石椁,请了许多工匠,花了三年功夫还没做好。孔子为此叹息道:“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1]P179这样死还有害于人的人,自然也是早死早烂早好。
只要有机会,或者说有权利或义务,孔子总是尽可能设法阻止过分的丧葬行为。季平子死了,家人想把君王赠送的美玉随葬,孔子赶忙跑过去劝道:“送而以宝玉,是犹曝尸于中原也,其示民以奸利之端,而有害于死者,安用之。且孝子不顺情以危亲,忠臣不兆奸以陷君。”[3]P79送宝玉给死者作陪葬品,就等于把尸体直接放在原野上。这样做是示意老百姓这里可以耍奸谋利(指盗墓),对死者有害的事,怎么能做呢?孝子是不应该顺应自己的情感而危及亲人的,忠臣是不会明知有阴谋之类而让君王陷于其中的。季平子的家人听从了孔子的劝告。无数的历史事实也证明,葬品越多越好,被盗墓掘尸的几率就越高。
“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祀,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礼”只是表达情感或态度的方法、手段而已,是表现形式,而葬礼所表现的内容是哀之情、敬之意。“敬为上,哀次之”。既不哀,又不敬,礼便毫无意义;敬而哀之,少礼又何妨;敬而不哀,或者哀而不敬,失礼又怎样。因此,丧葬中他人多礼少礼有礼无礼,孔子一般不计较也不多嘴,而是用相应的行为与之回应;只有他人询问或与他人讨论礼时,孔子才有是非对错的评判;也只有对死者不哀不敬的原壤才被他骂“老而不死,是谓贼”,并“以杖叩其胫”。[1]P56司徒敬子死了,孔子前往吊唁,见主人不“哀”,他“哭不尽声而退”。友人蘧伯玉请他为死者举办葬礼。孔子仔细沐浴穿上礼服,以示对死者的“敬”。举行葬礼时,仪式简单至极:认真地把死者送出家门,送到墓地,封墓而归。对死者家属,只让他们男子面西,妇人面东而已。这是殷商时期曾用过的一种葬礼――对死人的礼。学生子游很奇怪,孔子说:“丧事从其本质就是把死者埋了而已。”[3]P74又如,鲁昭公(因与季平子等为斗鸡之事发生冲突,失败后逃亡齐国并死于齐)的夫人吴孟子死了,孔子去吊唁,见主事的季氏“不”――没扎麻布带子,就“投而不拜”。[3]P75主事的人如此不守规矩,对死者不哀也不敬,吊唁的客人也就不必多礼,于是孔子扔下麻布带子拜也没拜一下,相当于今天的客随主便。这也是礼――对活人的礼。
二、孔子反对厚葬不力
孔子虽然对简葬薄葬行为很是赞同,但是对统治阶级由来已久的丧葬制度还是不肯说长道短的,行为上还是遵照夏商尤其是周代的“礼”而行事的,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礼”的束缚。孔子是研究并传承古今之“礼”的人,怎能随便“非礼”古人、“非礼”统治者呢?古今之礼本身就有许多矛盾之处,这便使得孔子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无论是丧葬实践还是丧葬思想,也时时出现矛盾;这也使得他对厚葬的反对力度远不如晏子、墨子、韩非子、曹操等其他薄葬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1.孔子对家人的丧事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1]P25孔子一边教导他人要以周礼孝对父母,一边自己又吸纳时俗做法。孔子老年对儿子的丧事办得很简单,那是父亲葬儿子,父重子轻,与主事者孔子的孝道无关;要算不孝,是儿子的不孝。孔子年轻时对母亲的丧事则尽量厚办,为此操了不少心:明知“古者不葬”,却为了让母亲与父亲合葬,把棺木抬到大路口,以引起人们的注意,终于打听到了父亲的墓地。一边说“古也墓而不坟”,[3]P81一边又在时人封墓的多种形式中选择了斧形,为父母封墓高四尺。照古礼,父亲已死二十年之久,早已深埋,是不该再挖出来的。且多年后孔子做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1]P1显然孔子对古礼时俗是经常变通选择使用的,并无定式。母亲刚下葬孔子就先回了家,此刻下了一场暴雨,冲垮了封土,还没来不及回家的门人在没征得孔子同意的情况下随即修好了才回去。孔子听说,眼泪直滚:“吾闻之,古不修墓。”[3]P81又拘泥起古礼来了。随后孔子依古礼,认真地完成了所有的丧葬祭祀礼仪。若干年后,孔子看到一卫国人送葬,“其往也,如慕;其返也,如疑”,叹道:“我未之能也。”[1]P175孔子还在为自己对死去的父母的礼数没人家好而遗憾。
2.孔子对他人的丧事
孔子在许多情况下不说真话或不说话,都是因为要守“礼”:避讳是礼,“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P39也是礼。比如,子路问孔子:“鲁大夫练而杖,礼也?”孔子答:“吾不知也。”弄得子路一头雾水:“老师哪里是什么都知道的呀!”子贡听了子路的陈述,跑进去问:“练而杖,礼与?”孔子答:“非礼也。”子贡出来对子路说:“……子问非也。礼,居是邦,则不非其大夫。”[3]P79――你子路问得不好。按礼,住在这个国家,或为这国人,就不能说这国大夫的不是。先生是鲁国人,怎能说鲁大夫的不是呢?幸亏子贡是个头脑特别机敏而又能说会道的人,要不然憨直的子路可就还得糊涂下去。鲁国国君的不是自然更不能说。一天,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知礼乎?”孔子答:“知礼。”鲁昭公娶了同姓的女子,按礼同姓是不可以通婚的。于是陈司败离开后说:“……鲁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旗把陈司败的话告诉孔子,孔子说:“……臣不可言君亲之恶,为讳者,礼也。”[4]P328“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1]P38孔子宁可别人说自己错了,也要遵礼避讳,不愿说鲁君不知礼。
颜回死时,孔子说过不可厚葬,学生们还是把他厚葬了,孔子就没有坚持自己的观点坚决不让厚葬。学生宰我曾表示守孝三年而不习礼仪、不奏音乐,时间太长了,礼仪会荒废了,音乐也生疏了;守孝一年就可以了。孔子问他:你在父母死后不久吃好的穿好的,你心安吗?宰我答:“安。”孔子说:你既然心安,那你就这样做吧。虽然孔子说得心不甘情不愿,但也没竭力反对,只是在背后骂他“不仁”,违背了天下通行的礼数,对父母的爱心报答不够,却没有要求他一定得守孝三年。[1]P63抱着居丧“敬为上,哀次之,瘠为下”[1]P278的原则,遇上主人不哀,或者礼节不周,他也绝不随便说人家不知礼。因为按古礼,丧事该由家人或臣子决定怎么办。所以,颜回的丧事由他父亲说了算,他父亲想厚葬,孔子作为老师无权干涉;宰我如何对待他父母的丧事,那也是宰我自己的事,与孔子无关。
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孔子虽然反对使用过分的陪葬品和棺椁,说“为俑者不仁”,为“死者而用生者之器”而哀叹,[1]P186但对统治阶级的人殉、牲殉几乎没有一句有记载的微词;奴隶们被“举而委之”或活埋,在有关孔子言行的记录中也难以找到片言只语的同情与怜悯。诸侯每月初一祭祀都用活羊,子贡怜悯羊而主张去掉它,孔子却说:“尔爱其羊,我爱其礼。”[1]P28因为人殉、牲殉与活祭也是周礼的一个组成部分。齐相晏婴是孔子多次称赞的人物,可晏婴却反对齐景公使用孔子,理由中有一条就是孔子使用的周代的葬仪等太隆重太复杂,会耗费大量的社会财富,与晏子倡导的省俭的生活态度相矛盾。
3.孔子对自己的丧事
依礼,活人不可以预先准备后事,因此,宋司马桓为自己做石棺属于越礼行为。也正因为如此,孔子自己死后的丧事怎么办,孔子既没做准备,又没一句安排。孔子曾经大病一场,子路让门人到孔子家充当家臣,以便按大夫之礼大葬孔子,可是此时孔子早已不做官了,不该有家臣。孔子病稍好一些,说:“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1]P41孔子在责骂子路的同时表示更愿意学生们料理他的后事,相信学生们绝不会把他扔在道路上,而且显然存有“大葬”――依大夫之礼而葬――的希望。结果,孔子死了,孔子的儿子又早几年死了,孙子还太小,于是子贡等一批年长的和有钱的学生像葬父亲一样操办了孔子的丧事,并兼用了夏商周三代的礼节。弟子们守墓的规模更是了得,子贡为其守墓长达六年之久。许多弟子最后竟然以墓地为家,形成村落,那就是后来的“孔里”。[3]P67-68
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人的厚葬之风的形成与发展与孔子无关。中国人的厚葬制度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形成并相当完备,厚葬之风在商周时期已经达到第一个,用人殉葬、用人祭祀的习俗登峰造极而已成为历史。丧葬礼仪的系统化和完整化在周代已经基本完成。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厚葬已近尾声。
参考文献:
[1]秦明月,鲁岳主编.中华文学名著百部・第17部(《论语》、《礼记》).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5.9.
[2]秦明月,鲁岳主编.中华文学名著百部・第19部(《韩非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5.9.
[3]秦明月,鲁岳主编.中华文学名著百部・第18部(《孔子家语》、《庄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5.9.
[4]司马迁著.史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3.
戴高乐夫妇虽然感到惋惜,但没有丝毫的嫌弃和厌恶,反而给了安娜更多的关爱。伊冯娜说:“只要安娜能和别的女孩一样,我和夏尔甘愿舍弃一切。”戴高乐完全赞同妻子的观点,他激动地说:“不是安娜自己要求来到人间的。我们的责任,就是让安娜获得真正的幸福。”
戴高乐是个军人,生性好斗,可在安娜面前他是那么温柔,一有时间就领着她到街上玩耍,对安娜的要求从不拒绝,还经常给她讲故事、唱歌和做鬼脸,逗她开心。他身高近两米,为了不让安娜有距离感,他常常蹲下来、跪下来、坐下来、趴下来,让安娜任意在自己身上缠绕,玩自己的军帽,拽自己的头发,还给她当马骑。即使在二战流亡期间,他也寸步不离地把安娜带在身边,从不急躁、厌烦。安娜虽然不能说话,可在父亲身边戏耍,躺在父亲怀里看父亲扮鬼脸,骑在父亲背上看着父亲满地爬,她始终很高兴,常常被逗得笑出声来。
戴高乐日理万机,在1937年,安娜10岁时,有人建议他将安娜寄养到疗养院,可他拒绝了。为了给安娜一个更好的环境,他用节衣缩食省出的资金在科龙贝买了一处房产。他说,那里绿树成荫,气候宜人,有利于安娜的身心健康。
就这样,戴高乐无微不至地照顾和关爱安娜20年。不幸的是,1947年,在安娜20岁生日的前夕,肺炎夺去了她的生命。葬礼那天,在安娜的墓前,戴高乐和妻子眼含热泪,久久不愿离去,直到天黑,他才握着妻子的手说:“走吧,现在她和别人一样了。”
戴高乐总统1970年去世,但他在1952年就写好了遗嘱并密封起来。他逝世后,人们打开遗嘱,发现了这样一段文字:“我的葬礼一定要在科龙贝教堂举行。如果我死于别处,我的遗体务必运回家乡,我的坟墓必须是我女儿安娜安葬的地方。墓碑上只写:夏尔・戴高乐。”
父亲喜欢唱歌,并有一口好嗓音。用大姐的话说,父亲要是有个好条件,生活在条件好点的地方,绝对是“赛阿宝”。
父亲高兴地时候,会唱歌。当羊群在山坡上吃草的时候,父亲便放开他嘹亮的歌喉唱各种民间小调,山歌。羊群似乎在父亲的歌声中吃的更加欢快了。
每个春季,当羊群开始产崽的时候,父亲看着那些活奔乱跳的小羊羔,父亲又开始放开他嘹亮的歌喉放声歌唱。
父亲不高兴的时候,也会唱歌。记得在奶奶的葬礼上,父亲还在唱他的那些歌。其他的叔叔伯伯,姑姑们都觉得父亲是铁石心肠,是个不孝子。但我知道,父亲在唱歌的时候,心里一定有着很沉很沉,很重很重的悲伤。
父亲总是用他的歌声表达着他内心的喜怒哀乐。有好多人都不理解父亲的做法,小时候我也并不理解父亲的歌声能表达些什么。
当我慢慢的长大,终于理解了父亲的歌声中所表达的比歌声本身更多的内容,那边是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