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郦道元水经注

郦道元水经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郦道元水经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郦道元水经注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萧乾 《初冬过三峡》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Three Gorges of Thousand Years, Different Kind of Article

——Xiao Qian and Li Taoyuan "Three Gorges" Prose Reading

HUANG Jianshe

(Changdu No.3 Senior High School, Changdu, Tibet 854000)

Abstract This paper written by contemporary prose writer Xiao Qian's "winter passing Three Gorges and Northern Wei Li "waterways, river " to read, two essays though time across more than one thousand years, however, is the descrip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masterpiece, and each has its own merits.

Key words Xiao Qian; "winter passing the Three Gorges"; Li Daoyuan; "waterways, river"

长江“三峡”以其自然风光闻名于世,在其名声的背后还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三峡”,而文学“三峡”更是其中最闪耀的部分。赵乔翔在《解析三峡文化的中学语文教育价值》一文中写道:“三峡文学是三峡文化极为重要的方面,具有增长学生多方面文学知识的价值。三峡地区是历代文人墨客荟萃之地,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白行简、元棋、张九龄、陈子昂、欧阳修、陆游、苏询、苏轼、苏辙、刘大柑、张尚儒、郭沫若、肖乾、方纪、李琦、徐迟、鄂国培等著名作家文人,都在此写下了许多文学华章而光耀于中华古今文坛。古往今来到过“三峡”的文人墨客众多,留言下的名篇佳作灿若星河。笔者本文拟对北魏时期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与当代散文家萧乾《初冬过三峡》二者之间的异同,发表一下个人的浅见。

其一,萧乾写三峡为亲历,有感而发;郦道元与“三峡”无缘相见,文章乃摘录他人而成。

萧乾的“三峡”让人感觉很真实,既与他从事新闻记者的经历有关,又是他亲历游览“三峡”后的直接感受的证明。据丁亚平《别离在新世纪之门:萧乾传》记载,1955年年初,萧乾向所在单位作协党委提出深入底层,体验生活,以进行创作的请求。1956年春,作协安排冰心和萧乾脱产去学习马列理论。9月,萧乾访问,写成了一批值得称道的作品,如《万里赶羊》、《时代在草原上飞跃》和《草原即景》。另外,《凤凰坡上》和《人民教师刘景昆》也是在这时期写的。这一年的初冬十月份,萧乾陪外宾参观“三峡”建设工地,后来写了《初冬过三峡》这篇散文。文章的开头就写到:“听说船早晨十点从奉节入峡,九点多钟我揣了一份干粮爬上一道金属小梯,站到船顶层的甲板上了。从那时候起,我就跟天、水以及两岸的巉岩峭壁打成一片……在初冬的江风里吹了将近九个钟头,脸和手背都觉得有些麻木臃肿了,然而那是怎样难忘的九个钟头啊!”从文章中,我们可以得知萧乾对“三峡”的期待,还交待了他欣赏“三峡”自然风光的位置、时节、时长以及个人身体的最直接感受。可以证明,他所写“三峡”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郦道元(约470-527),生活于南北朝的北魏,当时南北朝对峙,北魏的势力从来没有达到三峡一带。北魏最强大的时候也是“遗之度外,吴蜀而已”,也就是说,北魏没有占领包括三峡的长江流域。郦道元一生都在北朝做官,也没出使过南朝,他是不可能到过三峡的。没到过怎么会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呢?答案是,这些文字不是他的作品,是别人写的。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时,收集了大量前人的资料,达437种之多,而多不说明出处。现在看到的《三峡》一节,即是引自南朝盛弘之的《荆州记》。郦道元只是对盛弘之的文字做了小小的改动,就是“惟三峡七百里中”、“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凡一千二百余里,虽飞云迅鸟,不能过也”等几处。唐朝欧阳询等编的《艺文类聚》、北宋李昉等编的《太平御览》早已经指出《三峡》一节并非出自郦道元之手。遗憾的是,中学课本还是标明作者是郦道元,侵犯了盛弘之的著作权。但是郦道元所做的修改还非常精彩。如果没有他的《水经注》,盛作恐怕要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不会为世人所知。

其二,从结构上来看,萧乾所描写的三峡包括的初冬节时内容更多,也更细腻些。而郦道元之三峡则涵盖四季不同,也更显得写意。

萧乾的《初冬过三峡》,第一部分写自己对三峡的山水的整体感受,以及被她的美景所震撼后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接下来着力渲染云彩的妩媚,“早年读书时候,对三峡的云彩早就向往了,这次一见,果然是不平凡。”接下来用了拟人与比喻的手法,写三峡云彩的飘忽不定,变化多端。由云层的描写自然承接到两岸山峰的险峻,用了一系列的形象的比喻,如“山神”、“巨兽伺伏”、“蝙蝠展翅”和“雄鸡引颈”等,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三峡众山的形态与险峻。三峡是山水相依,由于山的束缚,更突出了三峡水势的险恶。“每过险滩,从船舷俯瞰,江心总像有万条蛟龙翻滚,漩涡团团,船身震撼。”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江水的奔腾冲击力。接下来着重写了江上的木船。“最令人惊心动魄的是激流里的木船”,前面的山险水急,是为下文的木船在江中行驶作了很好铺垫。又与现代化的轮船相比作为烘托,足见木船行驶的不易,自然引出对驾着这种弱不禁风的木船之上的剽悍的船夫的赞美。文章突出三峡庄严秀丽、气象万千的特征,又由山水及人,写得自然过渡,水到渠成。《水经注·江水》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总括起来,全文四段,第一段主要写山,写三峡的山之多而高,第二段主要写水,写三峡夏季的水大流急;第三段主要写景,写三峡的江流泉瀑、水山木草;第四段主要写情,写三峡之秋的凄哀之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落笔看似随意自然,不拘成法,但其匠心结构,精思布局,实在是让人称妙叫绝。有选材加工而天衣无缝,有刀砍斧削而不留痕迹,写山、写水、写景、写情,非无心也,是有意也,不然,仅一百五十五字而将三峡的山、水、景、情的神髓精气尽皆写出,可谓也是非大手笔不能道也!

其三,艺术表现手法上来看,二者都采用的借景抒情的方式,萧乾的《初冬过三峡》抒情更激昂直露,而《水经注》中显得更含蓄蕴藉。

萧乾写作《初冬过三峡》的时候,正经历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要自我发现身上存在的资产阶级的思想,积极向新社会靠拢。通过写文章来描述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是自然之中的事情。比例文章第一部,浏览三峡风光之后,作者所发出的感叹:“出了三峡,我只有力气说一句话:这真是自然之大手笔。晚餐桌上,我们拿它比过密西西比河,也比过阿尔卑斯山穿过的一段多瑙河,越比越深得祖国河山的奇瑰,也越体会到我们的诗词绘画何以那样俊拔奇伟,气势万千”。我们不怀疑作者感情的真挚,但是表达的方式过于热烈与直露,给人感觉还是不太真切。

《水经注·江水》作为描写山水之作,本文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缘情入景。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一切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 引用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来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其四,从语言上来看,由于古今文字使用的差异,与时代相隔的悬殊,除了古今文言文与白话文的风格差别之外,二者之间还是有明显的差异的。萧乾的散文特写有它独特的魅力,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激情,语言朴素清新,把新闻的准确性和文学的韵致情境很好地结合起来。《水经注·江水》中语言的运用: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参考文献

郦道元水经注范文第2篇

《三峡》简介

郦道元(?—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人。青少年时代在青州度过。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官尚书祠部郎中、尚书主客郎中、治书侍御史。宣武帝朝,历仕冀中镇东府长史、颍川太守、鲁阳太守,延昌四年(515),因故罢官。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复出,授河南尹。孝昌二年(526)为御史中尉,执法严峻,结怨于汝南王元悦。次年,雍州刺史萧宝夤反,元悦借故举道元为关右大使,卒被执遇害于阴盘驿亭。道元好学博览,著有《水经注》四十卷。尚有《本志》十三篇及《七聘》诸文,今皆亡佚。《水经》是魏晋时人所著(旧题汉桑钦撰)的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道元博采汉魏以来文献碑刻,考证经文正误,叙述了一千多条水道的源流经历、山川名胜,引用书籍多至四百三十七种,极大地丰富了原书。《水经注》虽属于地理著作,但描写委婉曲折,文字峻洁明丽,文学上也有较高成就。

【原文】

三峡(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到了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郦道元水经注范文第3篇

堑字开头的成语只有堑山堙谷。

堑山堙谷,意思是指挖山填谷。亦作“堙谷堑山”。出自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大辽水》,文中说到:“辽西单于蹋顿尤强,为袁氏所厚,故袁尚归之,数入为害,公出卢龙,堑山堙谷五百里。”

(来源:文章屋网 )

郦道元水经注范文第4篇

酩酊大醉:

解释:形容醉得很厉害。酩酊指沉醉的样子,用于形容人喝酒过多后,言行与平常不同的状态时的用法。出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近义词:烂醉如泥、酩酊烂醉。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烂醉如泥:醉得瘫成一团,扶都扶不住,形容大醉的样子。

酩酊烂醉:形容醉得厉害。

(来源:文章屋网 )

郦道元水经注范文第5篇

济南市素以"泉城"闻名于世,在2500年前的《春秋》中已有记载。

金代有人据民间的流传,立一座"名泉碑",列举了济南境内的七十二名泉。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有对济南名泉水的描写:"固寰中之绝胜,古今之壮观也"。

明诗人晏壁作"济南七十二泉诗",对济南的名泉胜水一一加以吟咏,自此泉城七十二泉的说法广为传布。

其实,济南的泉水历来不仅止七十二处。

清沈廷芳《贤清园记》称其泉"旧者九十,新者五十有五",共145处。

相关期刊更多

青少年日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日报报业集团

大坝与安全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能源局

雷达与对抗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