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九寨沟的水阅读答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山水之美,古今皆谈。展开祖国的锦绣画卷,可以尽览祖国河山的绝妙风光: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黄山、庐山的云雾缥缈,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处处如画的山川美景,令人心旷神怡。俗话说一山一水总关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流连于水光山色之间,徜徉于名山大川之中,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展望自己的理想抱负,真乃人生一大快事。就让我们走进祖国的壮丽河山,深情抒写美好华章吧。
【一号美文厅】
灵洁九寨沟
艾煊
九寨沟,阴晴晦暝,四时景色不同。山美,树美,云美,雪峰美,瀑布美。最美的是大大小小串珠般的,一百一十四个梯级湖泊。这些有灵性的神秘小湖,来自天上,流注到距我们头顶三千公尺的高空,凝汇成令人看了心跳的明洁圣湖。
湖水,清澈见底,洁净无染,透彻明亮,但又不是单纯的亮白。它透明的色调,竟会是五颜六色,落彩缤纷。
水晶无影。九寨沟的湖水,和水晶同质,无论多么深,都可kuī()透湖底。水草有生命,水底岩石也有生命。就连原始林中枯死后沉入湖中的树木,也起死回生,在湖水里重新获得了生命。
天下湖泊多矣,但一湖之水难分两色。唯九寨沟的这些小湖极为奇妙,一湖晶亮的水,竟分成为好几片互不混同的色块:蓝,绿,黄,红。每一色,又化开来,洇染成了若干深深浅浅,透明无影的色阶:藏青,宝蓝,淡蓝,墨绿,翠绿,浅绿,鹅黄,金黄,紫红,桃红。
这湖水色泽的五彩,自何而来?这些绮丽美色,并非山岭、流云、花树的倒影。色阶丰富的恬静神秘水色,你,来自何方?
九寨沟的高山梯级湖泊,湖水是由高处倾泻式地往下流淌。但无一丝一毫躁动感,看不到它在忙忙碌碌地奔流。水表平静无波。
世间万千湖泊,往往在月光下才显示出很美。九寨沟的小湖,阳光照耀下的湖水,也和月光下的湖水一样,温柔,平和,宁静。
①像是多民族幼儿园中,各种肤色儿童,睁大稚气纯真透明的眼睛。湛蓝眼珠,黝黑眼珠,亮褐眼珠。
这里是俗尘世界,并非天神的仙游苑。如此美的俗世山光,如此美的俗世凡水,除此川康高原外,人间还会有几处?
我的笔钝词拙,只能叙述,形容,无法传达她的灵妙仙韵。
文字力弱。也许音乐或绘画,可传其一二神妙。
②若非身临此境,如何领会世间竟有此洗dí()灵魂的纯水。我平生在许多美湖上居住过,航行过,但从未有过像面对此湖时,这般令人感动得心醉,心悸。我痴望着澄澈宁静的湖水。这无言的情意脉脉的纯净水,渗透进心的深处。感动得人无法自持,泪,默默地溢眶缓流。如是一个人独游,我将匍匐于岸边,面对天和湖,伏地qián()诚膜拜。世世代代礼的拘囿,我辈已丧失了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的真人性。我这浊世庸人,无计脱俗,灵魂无翅飞升,只好从俗。
③人进熊猫退,在此居住了亿万年的憨熊猫,让出了如此美的qī()息之地,如古代隐逸之士般远避人类无端的侵扰。善良的熊猫,你这高山隐士,此刻结庐于何所?
人人都说九寨沟美。美,这象形字该当如何构成?古人造字有误,以火烤羊肉为美。那只是口腹物欲之美。到了九寨沟,忽有所悟。山、水、人,三者叠加,方可视为象形文的美字。这是人与自然的融合之美。
(选自《艾煊散文集》)
阅读思考
1.根据拼音在文中括号内填上相应汉字。
2.九寨沟湖水有何特征(用六字概括)?并用原文简析。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4.把下列选项正确填入段首空缺处。
A.九寨沟的湖水,美绝,妙绝,灵绝。B.湖水澄澈,明亮,多色。C.圣洁的湖水,原是天帝滋养熊猫的琼浆。
5.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号美文厅】
灵动的高原
洪耀辉
在香格里拉,无处不在的俊秀与妩媚,总像蓝天白云般地默契相依,亦或是风吹草低的静籁与辽远,一颗心总被盘翔的苍鹰牵引着,在梦想之外,在猎猎的经幡和巍峨绵延的雪山面前,人类固有的坦荡和胸襟已经荡然无存。当隆冬的寒露寒流越过喜马拉雅山的屋脊,滇西之北的云岭山脉瑞雪普照,我们的镜头和目光,迎着2006年初寒冬的阳光,走进了陌生而又新奇的世界里。
在香格里拉,无处不在的美景时时在牵引着你的神思飞扬,敞开心怀,撩开歌喉,天地间便只剩下了你的影子。鹰在漫无边际的天地间自由地翱翔,皑皑的雪山就这样亮在眼前,让你的思绪随着风卷云涌,渐渐地坦荡开去。沿着属都岗河到达属都湖,已是第三天的下午。站在湖岸,那一阵紧似一阵的山风让你来回晃动着,渐渐消融的湖面激起一层层蝌蚪雨,干枯的水草间,一群群水鸟忘记了这个季节的寒冷,忘记了人们的观望拍照,尽情展示着它们独有的姿态。那些高大的原始丛林和栎树相映成趣,在这样的湖光山色旁,只有沿着那条静默的心路,用平和的心态去听去感悟那纯雪之中的意境。那些草茎在泥土下的苦苦挣扎,还有春天的祝福,夏日的浪漫,满野的芳菲伴着我们的快乐在成长。千年古树刻印着一个又一个岁月的轮回,望着漫天茂密的枝叶,让我想到了生命的顽强与执著,人生就像这些树木的拔节,让来往穿梭的人们看着各自的绿树,在漫漫的天地间演绎成一片海洋。那里惊涛骇浪的梦,也有咫尺间的美好与幸福,在善与恶、美与丑的边缘,谁的手不经意掰开了尘封的往事,让人们在感喟与微笑中承接着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时光。
金色的余晖洒满了重峦叠嶂的群峰,属都湖河的源头在红柳林掩映的草甸上九曲回肠,泛着粼粼的波光,一路蜿蜒而去。牧场上的炊烟牵引着三三两两的牧群,心随景移,抓一把寒风,我听到春天的脚步已经很近。
游玩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再来领略香格里拉的神秘之旅,心随湖光山色和淳朴的民风一路远去。如果说碧塔海是一颗高原上最璀璨的明珠,它的优美可以唤回人类亘古的记忆,并伴随着这里的苍翠和俊美,追溯岁月的轮回,找回那份久违的情怀,那么属都湖就是迪庆高原上又一朵最亮丽的奇葩,真可谓:南方多毓秀,属都湖有嘉木。生命的注解在这里得到释放,苍鹰和马背喂养了这方山水和这里的人们,四季的斑斓点缀了高原的灵秀,让更多的揭谜者义无反顾地寻找着人类最终的归宿。
雪落无声,山水无痕。伴随着日月的轮回,守望最后的家园,苍天不老,岁月永恒,喂养青稞的土地同样喂养秋天的爱情,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梦才刚刚开始……
(选自《时代风采》)
阅读思考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静籁() 翱翔() 感喟() 追溯() 奇葩()
2.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3.本文具有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试举一例并简析。
4.试分析作者游览香格里拉时的独特感受。
【三号美文厅】
人间瑶池万绿湖
杨立谦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幼在山里长大的人对自然山水依旧情有独钟。再说,整天在办公室里忙碌着,于是,我的心就有了一种飞翔的企盼,应文友之邀,欣然前往万绿湖,走进大自然。
万绿湖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湖区面积160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70平方公里。湖面最宽处12公里,最深处达116米,因这里四季皆绿、处处是绿而取名为“万绿湖”。万绿湖与浙江的千岛湖堪称“姐妹湖”,又是珠江三角洲的“后花园”。
站在万绿湖畔,心弦不禁被那宽广的绿、纯粹的绿所拨动。碧绿的湖水一望无边,小岛点缀其间,大片常绿的阔叶林把眼前的美景衬得更加出色,真的不忍心让游船划破这份难得的意境,想及远方那无尽幽远的立体画卷,还是与船同行了。
万绿湖的景点颇多,有秦朝遗留的古城寨残垣,有明朝大官颜伯焘父母的古墓及颜俭墓等文物,湖中的岛屿星罗棋布,数量达360多个,各具神态,各显风姿,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或如垂钓老翁,或如禅定高僧,或如豪放歌者,或如静思哲人,或如翩翩少年,或如春睡少女,或如花前月下的情侣,或如临水照影的佳人……或行或立或走或奔,皆神妙而不可言,细细品味,令人胸襟开阔,荡气回肠,把湖光山色点缀得美不胜收。万绿湖如巨幅的绿色绸缎铺就于蓝天白云之下,丰姿绰约,风静则平展如川,纤尘不染,风动则波光浩淼,摇波荡绿,任君追波逐浪。这里有“碧绿的湖水倒映着美丽的梦想”,亲临其境,有如置身“山中海洋”。
远远望去,万绿湖像一块巨大的绿毯。湖水的颜色由近到远在逐渐变化:墨绿、深绿、浅绿……更奇妙的是,湖水还会随着太阳照射角度、光线强弱的不同,在一天里产生几种不同颜色的景致,许多人被这几种不同的景致深深地打动,并把它们视为人生追求的象征。清晨,遍地黄金,象征着富有;中午,满目翡翠,象征着珍贵;傍晚,一抹胭脂,象征着魅力;月夜,一片银光,象征着平安。一泓碧水竟让人有如此无穷的感悟,难怪著名作家叶楠曾惊叹:此乃瑶池水,缘何在河源!多姿多彩的万绿湖如梦似幻,神秘莫测,让人惊叹,让人感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湖面无时不绿,无山不绿,无水不绿,甚至连空气也是带着绿意的。凡到过万绿湖的人无不惊诧于万绿湖的绿,朱自清笔下的“女儿绿”曾让许多人为之神往,但那毕竟只是一潭之绿,即使绿得惊世骇俗,也难免失之局促。而万绿湖的“绿”则是一种胸襟广袤、气吞日月的“英雄绿”,既豪气冲天又侠骨柔肠。只有到了万绿湖,才能深刻领略到这“绿”在大自然中深刻的内涵。有诗赞:“万山成一绿,万绿成一湖。日月湖中聚,天地共翕呼。”
万绿湖的山自有一份潇洒和坦然,万绿湖的水也自有一份闲适和恬静。在万绿湖的天地间,飞禽走兽也似乎找到了欢乐的天堂,说它们的灵性,正是它们对自然的一份信任与依赖,看那临水坡的枝头,星星点点的白鹭在欢快地展翅雀跃,悠悠然然,自然的原始浓情在这里变得生动而有趣了。
万绿湖的美,美在蓬勃的生命力,美在物我相知的真情。谁说流水无情,草木无知?万绿湖的一草一木、一禽一兽,都是碧水青山滋养而成的生命,生命是有感知的啊!
万绿湖,目之所及,处处都是风景,万物皆可入诗。好一座人间瑶池,好一处世外桃源,好一个绿色的世界,好一幅天然的画卷!
(选自《人民日报》)
阅读思考
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黑体词语的意思。
2.文中第二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作者描绘万绿湖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请指出文中其他画线句子分别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3.本文点明文眼的一个字是什么?万绿湖的总特征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览壮丽河山 写锦绣华章》
一号美文厅:
1.窥 涤 虔 栖2.澄澈:九寨沟的湖水,和水晶同质,无论多么深,都可窥透湖底。明亮:洁净无染,透彻明亮。多色:一湖晶亮的水,竟分成为好几片互不混同的色块。3.比喻,反问;表达了作者对由于人类侵扰生态环境而致使熊猫退却的伤感惋惜之情。4.①B;②A;③C5.本文表达了作者对九寨沟湖水之美的喜爱和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类侵扰自然的担忧,呼吁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即人与自然的融合之美。
二号美文厅:
1.laìáokuìsùpā2.写香格里拉的俊秀与妩媚,引起人们对香格里拉的神往之情,这在游记的写作上叫做伏笔,起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3.干枯的水草间,一群群水鸟忘记了这个季节寒冷,忘记了人们的观望拍照,尽情展示着它们独有的姿态。简析: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水鸟放在蓝天雪山之间的广阔背景之下,意境开阔,给人一种清澈澄明的感受,从水鸟的角度写,更显得画面具有动感。4.可从“找寻生命的归宿”“生命的顽强与执著”“梦想开始的地方”等方面来回答。
一、基于文体,设计“问题串”
(一)叙事类文章:“问题串”循序顺承更合理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量最多的便是叙事类文章。这一类文章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文章依据故事情节发展,有着鲜明的情节主线,或按事情发展顺序,或按时间先后顺序,其核心问题常常潜伏在故事过程中。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如果唐突出示,学生必不能立即回答,必须要根据故事的情节发展一步步进入深处,逐步体会。而教者也正需要依此进行课文的展开与赏析。这就需要围绕核心问题设计一连串的辅助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理解的深处,逐步领悟到课文的主旨。这样的核心问题与辅助问题才能形成有机的整体,亦步亦趋,步步深入,渐入学习佳境。
比如,有位教师教学人教版第7册《我给献花》一课,抓住了课文结尾的一句话,提炼出核心问题:“‘我’为什么永远忘不了这一天”。针对核心问题,她提出:“‘我’是谁?这一天是哪一天,有什么特别之处?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过程怎样?哪里最让‘我’难忘了?‘我’表面上说是难忘这件事,实际上是想记住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其实正好导引了学生自学全文。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解决了这些问题,实际上也就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教师所设计的核心问题“‘我’为什么永远忘不了这一天”也就一步步被学生所深入的理解了。
回顾课例中的核心问题与辅助问题的排列,很明显地看出顺应着叙事的顺序而排列,这样的设计使得文章学习条理清晰,思路流畅,学生根据辅助问题思考,一步步抵及核心问题的关键。而如果有些教师刻意制造神秘或者悬念,颠倒了问题之间内在的逻辑顺序,则常常使得学生学习的思路混乱,跳跃太大,结果反倒不理想。这样的教学也许在课堂流程的设计上有创新,在教学形式上别有情致,但对于课文的学习和对核心问题的理解,是不相宜的。这样做只会得不偿失。
(二)说理类文章:“问题串”围绕关键再发散
教学中也有一些说理性文章,文章列举事例想说明一个道理,或是陈述几个分论点来说明一个主要观点,按照文本的思路来分析,显然在重复学生已有的认知感悟,学生便觉得枯燥,觉得教学没有新意。这时,教师不妨跳出文本叙述的顺序和框架,抓住关键问题,创新设计教学思路,提纲挈领,展开发散型的教学。
比如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教学人教版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他让学生初读课文后,抛出一个问题:“读完课文,你是什么滋味?”这个问题是个开放式的问题,学生可以说出酸甜苦辣不同的感受,支老师便依据学生的问题,紧接着追问:“你从哪里体会到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如此一连串的追问,学生不知不觉便进入到文本中去,对文章的体悟愈加深入。
翻看小语课本,关于说理类或者近似说理的文章并不少,比如苏教版《大自然的文字》《学与问》《海洋——21世纪的希望》《学会合作》《读书要有选择》,甚至有些写人叙事的文章,因为中间的情节段落并列排列,也可以运用这种核心问题发散排列辅助问题的方式,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三打白骨精》等。这些文章的核心问题往往也是文章的道理或者论点,因此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由核心问题衍生出的辅助问题恰是一根根链条,解决了每一根链条上的问题,核心问题所想阐释的道理随即浮现出来,这样再理解文章的论点则能轻松领会,省去许多的解释纠缠。
二、依据结构,设计“问题串”
(一)总分式结构:“问题串”因势分布相应合
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些文章在结构上很有特点,总分式结构布排,文章前后呼应,比如苏教版第7册《九寨沟》前面交代九寨沟的得名,中间分别介绍九寨沟的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等几个重要景观特色,结尾总结“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针对这一类文章,核心问题很好找,围绕核心问题质疑,进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中去,体会其“诗情画意”是重点,因此,在问题串的设计时便不妨依循文章的结构特点,大处设疑“为什么说九寨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进而理解“雪峰插云”是什么样子?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文中是怎么写的?“平湖飞瀑”是什么样子?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文中是怎么写的?……如此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九寨沟的神奇与美丽便深深印入学生脑海中。课尾小结:“面对这一张张美轮美奂的画面,你能用个什么词来形容一下呢?”学生答案一定很多,“风景如画”“奇山怪石”“山清水秀”……“诗情画意”也必定会被说到,而不管什么答案,恰都是对九寨沟景色的总结概括,因此,依循文章总分结构而作自然的总结,这样的问题设计也便巧妙地将文本研读贯穿起来,一气呵成了。
总分结构的文章其实也有不同的呈现形式,比如有的文章是“总分”式,如《黄果树瀑布》《西湖》等,有的文章是“总分总”式,如《烟台的海》、《夹竹桃》等,有的文章是“分总”式,如《广玉兰》等,不管文章的结构有怎样细微的变化,只要抓住文本结构的核心特点进行“问题串”的设计,课堂学习便能主线分明,中气凝结,重点难点也都引刃而解。课文学习很多情况下恰是在对重难点的解决过程中悄然进行心智的发展训练和语言素养的习得。
(二)并列式结构:“问题串”众星拱月月拦星
小学语文课本中也选有少量说明性的文章。这些文章往往针对一些科普常识进行讲述,这些常识性知识之间往往都是并列关系,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表述,因此,教学时教师设计的各个问题之间往往也是并列关系,比如苏教版第7册《春联》,介绍了家家户户贴春联、春联的对仗、诵读春联、读春联也是学习等,这几个知识点内在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依循着认知的顺序,但从知识点本身来说却是并列的,尤其是教师在初始教学时必须带着学生逐个分析。有位老师这样设计问题串:“同学们见过哪些春联?春联是怎样讲究对仗的?春联的韵律美怎样才能读好?为什么读春联也是一种学习呢?”这些问题指向不同,内在的知识点并列平行,相互间互为补充,共同为“认知春联”这样的教学任务而做足铺垫,教学过程流畅自然,效果明显。类似于这样的课文还有不少,如《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麋鹿》、《大自然的文字》、《海洋——21世纪的希望》、《读书要有选择》等,甚至如《爱之链》这些散文,《秋天》《我们爱你啊,中国》这些诗歌等,也可以用这种问题串的编排方式展开教学。
清凉而又清澈的水,从古至今,多少书卷上画有江河奔腾,多少诗人把它描绘得绚丽多彩。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水的议论文高二五篇,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下面就和小编共同阅读吧!
水的议论文高二1沿着江水一路走去。幻想着水是红颜。静静的流水跳出时间的格式,为人抹平心中的伤痕。重复的流水不会厌烦,会听你默默地倾诉。
每当心情烦躁,心怀忧愁,可以久立在这儿。站在苍桑的石礁上,望着清细的江水,心中不会澎湃,而是更是宁静。因为奔腾的江水带去了忧愁和烦恼。
如果说望水是消愁的办法,那么远观南江景观桥,就是一个消愁并寻找精神力量的佳地。
最爱景观桥,应该只是因为它是我常路过的地方。只要路过,时不时地便会停下来,看看流逝的水,听听吹过的风。每当于此,心情不久就会晴朗。
从远至近,景观桥的影象变幻多姿:正看,像一艘船昂扬向上,开往天际。那白色的顶蓬像撑起的白帆,挺直身躯;侧看,像一个正在咆哮的龙头,以坚定的声音向世界宣誓:我准备好了,总有一天我要冲破苍穹;斜看,像一只已破茧而出的蝴蝶,抖动着张开的翅膀,想展翅起飞,永不停息……
这一切一切的比喻,不都预示着我们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精神,将在未来的明天发扬光大,昂首走向世界。而如今,人们辛勤换来了一个接一个的喜讯,试问:当你看到此情此景时,能不为之动容,为之热血沸腾,而重新投入到充满希望的生活中去!
走近桥上。突然发现那顶蓬纠错在一起,互相连接的柱子好象一根根紧密结合的网络哦!
如果说那桥面代表胜利与喜悦的话,那顶蓬就是用人们团结友爱的力量织成的网,坚强而难以摧毁。
桥上。纯朴的人们微笑着战力。长长的钓线伸进江水的怀抱,等待着小鱼儿们的动静。暖暖的冬阳洒在人们黑黝黝的皮肤上,露出健康的本色。
桥上,总有我固定的位子。爱靠着栏杆,倚着桥柱,享受每股春风,每股泉水。
一阵晚风吹过,眼前已有另一番景色,但终不变的还是那水,那桥,还有那纯朴的人……
水的议论文高二2清澈的水:你好!
是你把我们人类的家园打扮的分外美丽,给地球带来了勃勃生机。是你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人类的文明。你是生命的源泉,你是经济的命脉!
你总爱穿一件淡蓝色的衣服,象征着干净与清澈。
以前我在城市间看到你,那时的你是多么的清澈透明,那么的干净、明亮。有时还有几只鸽子飞累了,就在你的身旁停下来,低头喝着水。喝完了,抖动翅膀,又飞向蓝蓝的天空中。
随着社会的进步,有许多的冶炼厂、化肥厂等等在城市中拨地而起,伴随着工厂的运行,有许多工厂的废水,没有地方排放,只有排在江、河、湖、海里了,那源源不断的污水和臭水注入你的身体中,使你的身体越来越坏,渐渐的变的百病缠身。
现在我在城市间看到你,你的衣服变成了绿色甚至黑色,象征着污染,人类破坏自然,你已经变成污浊不堪的样子了,有时从河、湖飘上来的几条死鱼,真是惨不忍睹。
我们人类真是太自私了,再没有同情心了。竟然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眼前的利益,就不惜污染和伤害你,不顾后果,不顾海洋、湖、河中动物的安危。
我们人类还把你当做是可再生资源,永远也用不完,就无节制地消费水资源,比如有的人洗水果时,就用水冲水果,而不是把水果接在一个盆里去洗,让水在那里哗哗的流。浪费了多少水,这样的例子每天都在发生。
如今的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如甘肃的一些地区和一些较大城市,人们的饮用水都得去超市买矿泉水,有的地方井水也不能喝,深层地下水已经被污染了,不能饮用,形势十分严峻。
我呼吁:我们应该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让水循环利用起来。如果每天的洗菜水可以洗碗,淘米水可以洗锅,洗脸用的水可以冲厕所,这样,水就不会浪费了。
这使我想到一个广告语:我们要珍惜水资源,珍惜每一滴水,如果不珍惜水,我们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就是我们自己的眼泪。的确,如果我们就这样浪费下去,这个广告语当变成事实。
我希望人类清醒吧,不要污染你,让你回到原来的干净与清澈,重新穿上那一件淡蓝色的衣服。
水的议论文高二3古语说,流水不腐。水一旦不能流动,就会成为死水。水色渐渐变得浑浊,水面上泛起了白沫或是漂浮着杂物,水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与光泽。
化学里学到,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态。它或为井,或为湾,或为湖,或为溪,或为河,或为海。水适应着不同的环境而成为不同的形态。
海固然可以吞吐日月,湖亦可把天空与白云揽入怀中,而一滴水同样可以反射太阳的光辉。
生活就是我们的生存环境,让我们像水一样吧,去适应生活。即使我们是一滴水,也用不着妄自菲薄。我们同样能反映出生活的五彩缤纷。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先也。这是老子的一句话,此语道出了水的柔弱秀美与坚韧顽强。
每次到海边玩耍,看着手中的圆滑光洁的鹅卵石,看着被冲刷成姿态万千的礁石,我总有种莫名的感叹:这就是水啊。
水与石哪一个更坚硬?柔与刚哪一个更永恒?
女人是水做的。如水一样柔弱秀美,如水一样坚韧顽强。
当苦难让男人长吁短叹,当不幸让男人仰天长号,当命运让男人卑躬屈膝,女人用自己柔弱的手,拉起自己的男人,扯上自己的孩子,一步一步艰难的向前走着。
有时我想,女人便如那被禁锢的水。当堤岸牢不可破时,你看到的是波平如镜,水光涟滟,天光云影;可一旦堤岸塌毁,水无尽的潜力瞬间被释放出来,一泻千里。
水是无色无味的。而我们喝的水却是有味的:泉水是甜的,海水是咸的,除非是蒸馏水。为什么水会有味道呢?答案很简单。水中含有“杂质”。
看来某些杂质并非不好,这正像山泉,因其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元素而备受人们青睐。
有杂质并不可怕,最要紧的是它是有益的,并且能化有形为无形,将自己融入水中。
这便如同生活。至纯至美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即使是有,那肯定也是乏味而单调的,就好像“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是一样的。含有“杂质”的生活是有味道的;虽然有时会咸了些,而不是你所期望的甜,但只要稍加沉淀,滤去盐分,生活依然是那样鲜美。
水的议论文高二4仁者好山,智者乐水,我虽不智,但与水有着不解之缘,也爱品流水之韵。
从小我便喜欢用清凉的水来冲洗脚丫,觉得一阵清凉传遍全身,痒痒的。长大后父母便常带我去有海的城市玩,喜欢把脚放在近海的沙滩上,任凭那海水温情地舔着我的脚,给我挠痒痒。
我虽说不上踏遍名山大川,但也走过不少地方,我发现:那些雅致灵秀之处也少不了小桥流水;回肠荡气之处少不了滚滚江水;飘逸洒脱之处少不了莹莹瀑水,这幽幽清水给了大自然自然之美,正如绽放的花朵一样美丽动人。
我去过神话一般的九寨沟,不仅惊叹于它那“虽由天开,宛自人造”的神妙景观了!九寨沟的湖泊太多叫“海”,它们呈现各自不同的颜色,深得发绿的蓝,幽幽地在远处静着,仿佛沉思一番,宁谧中透出诱人的神秘。那神话般的九寨沟美到极致的是五花海,那如斑斑琥珀的五花海静静地躺在绿色的环抱之中,就像是镶嵌天然翡翠上的一块蓝色宝石。动到极致的却是珍珠滩,珍珠滩布满了坑洞,沿坡而下的激游在坑洞中撞击,溅起无数水花,在阳光照射下,点点水珠落下来像珍珠似的,“珍珠滩”之名由此而来。珍珠滩里一眼珍珠泉,旁边有雄伟壮观的黄龙瀑布,那瀑布从上而冲下来,石壁上有五光十色的凹凸不平的岩石,飞溅的水珠在山石之间轻快地跃着,密密地打在水面,奏着雄壮而多彩的乐章。
我还去过云南第二大海——洱海,洱海湖水清亮,就像美女晨妆时开启的明镜,因此洱海又被誉为“玉洱”。从空中往下看,洱海没台风没有龙卷风,偶尔点小风小浪,但洱海依然很温柔,宛如新月,静静依卧在苍山和大理坝子之间。高低不平的波浪,有秩序地往前走,树儿的倒影在水面“浮着”,水小禽停歇着,再加上万缕阳光投射下来,形成美丽的山水画,怎么不让人留恋呢?
世界最美的东西莫过水,时而无瑕温暖,时而雄浑壮阔,时而灵动可人……,徜徉其中,身心愉悦,感解之深,它让人真正领略了自然之美的催人欲醉的魅力,自然永远是伟大的工艺品。
这便是迷人的水之韵!
水的议论文高二5水似乎是无处不达的,它欢快地流淌着,时而感受瀑布的急流,时而又拥有小溪的宁静。在水的心中没有岸的概念。
童年是妙不可言的,它飞快地流逝着。在其中能享受到糖果沁人心脾的香甜;在其中可以无忧无虑地疯玩。在童年尚没有“学习时间”。
终有一天,水不再是无处不达了,因为它遇到了岸,水与岸很快地成为了朋友。不时地水冲到了岸上,岸给了水新的天地,给了水新的旅程----两边有岸的旅程。水同时滋润了岸,岸也不再干涸。
终有一天,童年快要过去了。因为它遇到了学习。很快地在童年,我们开始了学习,学与玩交织在童年。学习给了我们更广阔的平台表现自己,证明自己。童年的美好滋养着好学的心,原来学习并不那么枯燥。
随着新的旅程,水经历了许多。名山大川,高楼大厦,春夏秋冬,花鸟鱼虫。而岸似乎却越来越多了,岸与岸越来越密了。水说,没关系,只要少一点水,不就可以继续施行了么。
学习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们的童年充实了更多。语文、数学、科技自然、体育美术,它们正以不断变幻的姿态冲入童年------。随着它们,学习的越来越多了。我们说,没关系,只要少一点放松不就可以继续学了么。
水少了,岸宽了。路途是茫茫的群山与无垠的平原,岸说努力吧,过了高山便可见到无限的美景,享受不尽!水相信了。
玩得少了,学的多了。变幻的事物渐渐被枯燥的灌输所取代。老师说,努力吧,考上大学便可以得到好的前途!我们相信了。
不知守了多久,山少了,平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滚滚黄沙------。路途上,水不断地减啊减,只有在暗河窄窄的河道中水急促地流着。水迷惘了,这是我们要的美景吗?原来岸的尽头已经不是岸,因为那里没有水。
多年过去,丰富的课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更转的几门“主课”。因为要高考了吧,我们迷惘了,快到大学了是么?原来到了此时此刻,学习已经不再是学习,因为这里已经没有了笑声。
没有了水岸不将是岸,没有了岸水不将是水。
没有了童年,学习不会有意义,没有了学习童年将不完整。
水与岸,只有平衡才能共同存在。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导入部分,运用多媒体设计一个良好的导入语,可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进而有效调动他们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教《小猴子下山》一课,我们利用小朋友喜爱猴子的特点,先播放一段群猴在山上嬉闹的画面,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将画面转到一只要离群下山的小猴。教师提出问题:“小猴子为什么要下山呢?”“他一定发现什么好玩的东西了吧,他发现了什么东西呢?”待学生纷纷猜测,欲知其究竟时,立即转入正题,要同学看课文寻找答案。同学们带着悬念,怀着探索的心理入新课,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人在愉悦的情境中容易对事物产生兴趣。情境教学意在激发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五彩池”是大自然的奇观,但《五彩池》这篇课文中的插图色彩单调,无法展示五彩池的特点,为了将学生引入愉快的情境,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我从网上下载九寨沟实地的图片。当色彩丰富、形状各异的图片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都显得非常兴奋,随之兴趣昂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这是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要读好书,就必须反复练习,只有达到“自化”的程度,运用时方能得心应手。读的重要形式是诵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样而有效的办法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以训练语感。传统的教学方法多由老师领读,或老师指定基础较好的同学作示范,这种方法也有它的效能,但由于老师的能力参差不齐,学生对课文还比较陌生,效果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老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从市面上购买的配乐朗诵CD,作品经艺术家精湛处理,配以动听的音乐,声请并茂,听来是一种极高的艺术享受,不仅可激发学生浓烈的朗读兴趣,又有示范作用,效果之好出人意料。
二、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多媒体图、文、声并茂,以其直观、立体、多层次、多视角的全新教学思路,以声光图像等综合共融的立体效果使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或难以表达的内容得以形象地表现在学生面前,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单调呆板,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众所周知,水是没有颜色的,可“五彩池”中的水为什么会呈现各种不同颜色呢?虽然课文解释说,是“阳光透过池水射到水底,石笋就象高低不平的折光镜,把阳光折射成各种不同的颜色”,但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其中的科学道理毕竟太深奥了,而利用多媒体,却能直观地展示阳光折射的情形,使难题迎刃而解。
类似的例子还有《捞铁牛》,怀丙明明用船捞铁牛,为什么他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他们送回来呢?”这个问题,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由于学生记忆中缺乏相应的认识图式,教学中仅靠口头语言,任凭教师如何生动去讲解,还是抽象难懂。但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却可直观形象地解释什么是浮力,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甚至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陷入河底的铁牛被缓缓拉出水面的过程。边演示,边解说,听不明白还可以重复播放,从而轻松突破这些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还可从课文引伸,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生活中所见到的利用浮力的例子,或学习运用浮力原理去决一两个实际问题(如在泳池游泳时,用木盆、塑料脸盆、气球代替救生圈),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的关键又是思维能力。因此,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全面发展,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说话,是由于内心的诱因和需要引起的,有诱因才能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表达的欲望。无论口头表达还是文字表达皆如此。教师的“导”,就是激发,教师可借助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创设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情境,诱发思维的积极性,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发展儿童语言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终目的是掌握并运用语言。计算机进入课堂,为学生的说创设了情境。
四、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多媒体最大的优势还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利用电脑和互联网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加强其自学、预习能力。根据互联网信息丰富、资源多样、传播快捷等优点,搜集信息、查阅资料,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更好地学好语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也就是阅读者内心的“场”已和文字材料融合在一起,自然能体味出文字背后的深意。如果学生不能充分读书,根本无法深入文本解读课文,更无法品评文字体会情感,并进行有效的言语实践,那么这种情况下的学习只能是教师把答案告诉学生,或者过多地替学生思考,甚至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长此以往,就无法培养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的能力。良好的阅读场的形成,能让阅读成为一种精神享受。
一、第一课时是构建阅读场的最佳时机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是学生刚刚接触新的课文,相对于其后进行的第二课时,它具有基础性、工具性和自悟性三大特点。第一课时要了解许多第二课时的前期基础知识,如生字词的字形、字音、释义,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这些都是阅读理解的基础。第一课时的学习要运用许多工具,如查字典、上网搜集相关资料等,这些都是进行有效阅读的保证。第一课时之后,有了学生的自悟,才有讲解的基础,更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的基础。由此可见,第一课时是构建阅读场的最佳时机。
教师要让学生在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拉开学习的序幕,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在情感上震撼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处于“心未通而求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进行“开其意,达其辞”,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把握文本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这至关重要。
而中年级的语文学习,正是孩子语文学习全面铺开的转型期。研究中年级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读准读顺课文,进行扎实的词语教学,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几点是重点和难点。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和策略时,就要根据重难点,了解学情,因课而异、因材施教,在有限的40分钟内,确切了解学生的兴奋点,通过教师的语言、文本的材料、学生的学习体验,抓住最佳时机构建阅读场。
二、整体通读是构建阅读场的主体思想
如何让学生在第一课时进入一种真正的阅读状态,从而达到进入第二课时(深入品悟文本、习得语用方法)的“临界点”呢?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简化教学环节,以最简洁的方式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拿出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学生沉浸在通读的境界里,读、思、品、评、议、诵……循环往复,读通读透。
第一阶段读书,是初读课文,学生会遇到一些生字词,感受作者的用词习惯,会遇到新的句型和新的表达方式。这些新知会形成一定的阅读障碍、阅读困惑,学生的阅读思绪被打断,使之对课文内容不能很快形成一个清晰的、连贯的完整认识,书读得不流畅是正常的。在初读的时候,安排词句的学习正是时候。
第二阶段读书应该安排在词语学习之后,因为对词句的正确感知会将读书水平带上一个台阶。此时的读,既能使学生体会词语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在文章句段中的呈现方式、构建方式,又因为基本扫清了词句读音和理解上的障碍,学生能分出一部分注意力关注文章的内容及其前后联系,阅读思绪连贯了,课文也就读得流畅了。此时再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就不是很难的事情了。
第三阶段读书,最好安排在质疑问难环节之后,或者放在教起始段落或重点段落时。在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起始段落或重点段落应是第一课时精要的教学部分。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作深入的解读和适当的取舍,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抓住关键词和重点句的剖析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潜心揣摩,体味其中滋味,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内化。
在上述三个阶段的朗读中,整体感知是第一课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落实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的一个重要训练内容,需要有效的方法和科学的训练过程,以此对文本进行整合。
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借鉴阅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采用如下一些策略:
(1)引导学生学会在标题或段落中发现一个主题句,这个主题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如苏教版第七册《开天辟地》在文末就有这样的主题句:“就这样,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田园风情》在文首也有这样的主题句:“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2)如果标题或段落中没有这样的主题句,就需要提炼一个这样的主题句。如苏教版第七册《李时珍夜宿古寺》就要根据文章的情节,提炼出:李时珍为修订《本草纲目》住破庙、吃干粮以及认真记载寻访所得。
(3)对一些具体的人物、事物、项目、行动或段落进行一个上位水平的概括。如苏教版第五册《三袋麦子》中,学生将课文内容概括为:“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猴、小牛各送了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了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的麦子。”可以用一个上位水平的句子概括:“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小猴各送了一袋麦子。小猪、小猴和小牛对这袋麦子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获得了不一样的结果。”
(4)删掉课文材料中并非主流的、冗余的、价值不大的、琐碎的东西,留住课文材料中高度概括的精辟语言。如苏教版第六册《菩萨兵》中,就要根据“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提炼出一个主题句:途中,总司令带领的以菩萨一样的心肠为藏民着想,替藏民春耕,赢得藏民的信赖。
用不同的方法建构阅读场的“土地”整合工作,有效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提高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学生经历整体把握文本,通读文本,达到阅读的“临界点”,便为构建阅读场建立了可以依托的载体。
三、词句教学是构建阅读场的基础力作
扎实的词句教学是第一课时的要务,教师要舍得花时间,把词句教学抓实抓细。有效的词句教学不是机械地读读认认写写的教学,是要能够根据不同词句的结构、表达及应用的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感知,点石成金,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为构建阅读场打下扎实的基础。
1.用关键语素,帮助感受词语意义
“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苏教版第五册《卧薪尝胆》)在“奴仆”这个词语中,“奴”是关键语素,“奴”字指古代的奴隶,多为在战争中抓来的俘虏和从别的部落中掳掠的人口。古文字的“奴”字,像一只大手抓住一个女子的形状,其本义当指女奴、婢女,又泛指奴隶。通过理解关键语素的字形分析,理解越王勾践忍辱负重的内在精神世界。
2.理解生僻语素,相关词语链接
“他有两只水罐”(苏教版第七册《一路花香》)中的“罐”和文中出现的“灌”是课后要求读写的一类字。“罐”字从“缶”(古代一种大肚子小口的盛酒瓦器)中演化而来的,“罐”就是盛东西或汲水用的瓦器,亦泛指各种圆筒形的盛物器皿。右边的“”表读音。那么“灌”也就可以迁移着学习了。
3.捕捉词语中的灵气,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
常有一些看似平常的语素,在构词后却变得动感十足。像“破涕为笑”“夺眶而出”等,如果简单地理解成停止哭泣笑起来和眼泪从眼眶中流出来,就扼杀了词语的灵性,忽视了词语背后的人物情感。如“破”有冲开之意,“破涕为笑”是一下子收住了眼泪转悲为喜,这个情感变化于瞬间。
4.结合课文语境,归类学习词汇
如《九寨沟》(苏教版第七册)一课,分自然风光组:银光闪闪、色彩斑斓、五彩缤纷、高低错落、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雪峰插云、古木参天、林深叶茂、平湖飞瀑。分珍稀动物组:攀吊、窥视、窜出、咀嚼、敏捷、憨态可掬、若无其事、美滋滋。这样学词,学生既能从中找到构词规律,又对词语描绘的画面有一定的了解,还帮助了解了文章的大概内容,可谓一举多得,洞悉每一语素的意思,整体感知其内涵,形成丰富想象。
5.品味文中口语,感受强烈生活气息和独特表现
在语文教材中,越是堪称典范的名家名篇越不乏鲜活妙用的口语。如冯骥才笔下的《珍珠鸟》(苏教版第七册):“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抓住嘴、脚、毛,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一下子就让一只可爱的珍珠鸟形象跃然纸上。
运用上述例举的部分方法,对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取舍的引导和引领,就能为构建阅读场打下扎实的基石。此外,“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切入重点,设置悬念”等也是激起学生探究欲望、构建阅读场的途径,合理巧妙地使用它们,才能使学生的阅读品悟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