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蒲柳人家全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王寂 《怀高公无忌》 〈辽东行部志〉 悲情风格
《怀高公无忌》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为金代著名诗人王寂。王寂,字元老,蓟州玉田(今河北玉田县)人,天德三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高无忌,王寂已故好友,曾任归仁县主簿,官至尚书右司郎中。
这首诗著录于诗人王寂提点辽东刑狱过程中完成的《辽东行部志》。这部著作实际上是诗人的旅行笔记,对金代辽东地区人文历史、风土人情记载颇详,成为辽金史研究,特别是东北地方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当然,诗人一路上也写了许多诗词,《怀高公无忌》便是诗人路过归仁县,怀念已故好友归仁主簿高无忌时写下的。诗的全文如下:
晚景桑榆方见用,秋霜蒲柳已先调。
虞兮命已甘为土,鲤也天乎竟不苗。
奇祸一门曾未见,旅魂万里若为招。
伤心此地鸾栖棘,不见抟风上九霄。
这首诗由于是诗人王寂为怀念已故好友而作,因此表现出浓烈的悲彩,也是一首能够充分表现诗人写作风格的作品。我作为从归仁县那片古老土地上走出来的学子,试从以下三方面对诗作悲情风格进行分析。
一、诗作悲情是特定时代文风的表现
金朝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政权,其文学发展史经历了从“借才异代”到“国朝文派”的过程。
金朝初年,由于女真人没有文字,金朝文人皆为辽宋汉人,因此被称为“借才异代”;金朝中期以后,一批在金朝土地上出生的文人成长起来,促进了金代文学的繁荣,因此被称为“国朝文派”。
诗人王寂就是“国朝文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于金太宗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成年时代正值海陵王统治的繁盛时期。然而,由于受“借才异代”文人的悲凉情绪,以及北国雄浑苍凉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王寂在内这一批文人作品普遍具有不同程度的悲彩,《怀高公无忌》诗便是这种悲情文风的代表作之一。
诗作开始两句“晚景桑榆方见用,秋霜蒲柳已先调”,大概意思是,主人公已经快步入晚年,马上就可以告老还乡、享受桑榆之乐,可一场秋霜让蒲柳残败凋零。这两句是比喻,暗指主人公晚年丧妻失子,也为全诗铺陈了情绪色彩。
接下来“虞兮命已甘为土,鲤也天乎竟不苗”,引用了两个典故。“虞”指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姬虞姬,虞姬在项羽兵败乌江后,为了不拖累霸王,拔剑自刎;“鲤”指孔子的儿子孔鲤,孔鲤是孔子的独子,先于孔子去世。两句说的是,人家虞姬那是命运不济,甘心为霸王而死;孔鲤先于孔子去世,那也是天意,但毕竟留下儿子孔,你竟然一根苗儿也没有了。
再接下来“奇祸一门曾未见,旅魂万里若为招”,“曾未见”就是未曾见的意思,两句说的是,如此奇祸发生在一户人家,实在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我行部辽东,一路万里而来,魂牵梦绕,就算为老朋友全家招魂吧。
最后“伤心此地鸾栖棘,不见抟风上九霄”,“鸾栖棘”意思是鸾鸟栖息于荆棘之中,传说鸾凤都是很高贵的鸟类,比喻主人公曾屈尊就任归仁主簿;“抟风”意思是旋风,“抟”为盘旋而上。这两句是说,诗人再次来到归仁这个地方,感伤此地曾经有鸾鸟栖息于荆棘之中,怎么看不到鸾鸟凭借旋风直上九天呢?
可见,任何诗人和作家都无法摆脱特定时代对其写作风格的影响,只是这种影响的程度可能各不相同,从而表现出诗人和作家不同的个性特点。《怀高公无忌》诗的悲情可以说凄婉而不哀怨,悲伤而不低沉,表现出一种那个时代文人特有的雄浑大气的悲情文风。
二、诗作悲情是作者内心感伤的宣泄
诗人王寂诗作主人公高无忌,是十分要好的朋友,这一点王寂在诗作前言中交代得十分清楚。
王寂这样写道:
“辛酉,次归仁,宿南城道院……壬戌,追念吾友高公无忌。天德辛未岁,尝为归仁簿。予时赴会宁御试过此,高公馆予甚勤,于今四十年已。
公大定丙午为尚书右司郎中,扈从之金源。是岁,公之夫人与子相继而殁,婢仆死者又数人。公自是绝无生意。期月之间,一夕暴卒。公平生知我最深,故予悲伤不能已也。”
诗人王寂于金天德辛未岁(公元1151年),去上京会宁府参加御试,首次路过归仁,受到诗作主人公高无忌盛情接待。
金朝海陵王统治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并且由于海陵王本人善于词赋,则罢经义、策试两科,仅以词赋取士。诗人王寂过了乡试和府试,又御试成功,一举考中进士,后来相继被任命为祁县令、真定府少尹兼河北西路兵马副都总管、通州刺史兼知军事、户部侍郎等职。
高无忌个人资料除王寂的记述外,其他湮没无闻。他曾经为归仁县主簿,类似现在的县委办公室主任。后来官至金朝右司郎中,可是命运多舛,就在任职右司郎中当年,夫人、孩子及仆人相继病故,本人几个月后也暴病身亡。
诗人王寂首次路过归仁时年仅23岁,正值青春年少;高无忌出生年份无考,但从王寂称其为“公”来看,应该年长于王寂几岁。至金大定丙午年(公元1186年)高无忌去世,两人交往恰好35年(诗作前言说“于今四十年已”应为笔误)。两位好友从相识到同朝为官,交往一定十分密切,只是目前因资料缺乏,无从考证两人交往的具体情况。
因此,当35年之后,已经58岁的诗人王寂再次路过归仁时,城池依旧,故人不再,睹物思人,内心感伤,于是写下《怀高公无忌》诗,并在诗作前言中,发出这样的慨叹:“公平生知我最深,故予悲伤不能已也。”
三、诗作悲情是个人仕途坎坷的咏叹
诗人王寂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上为宋真宗时宰相王旦。其父王础,字镇之,为金初名士,官至金归德府判官。王寂的仕途开始一段还是比较顺利的。然而,在他担任户部侍郎期间发生的一件事,却改变了他的命运。
金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黄河于卫州(今河南卫辉)处决堤,洪水冲毁卫州城,众多百姓无家可归。金世宗命时任户部侍郎的王寂和都水少监王汝嘉前去处理水患。二人赶到后,面对凶猛洪水一筹莫展,视受灾之民无有拯救之策。地方官竟然组织民户网鱼,供官府之食。因此百姓积怨尤深,禀报朝廷。金世宗闻之大怒,将王寂贬为蔡州防御使。
王寂到蔡州后,情绪十分低落。他在散文名篇《三友轩记》中,流露出自己的无奈:
“与夫顽石散木,皆绝意于世,亦无所事焉,此其所以为友也。夫人情之嗜好,固不在乎尤物,而在乎适意而已,然必先得之于心,而后寓之于物,故物不可为乐。如谢康乐之山水,陶彭泽之琴酒,嵇康之锻,阮孚之诚。果能以诚,则生公之石,可使点头,玄奘之松,亦能回指……”
诗人王寂以谢灵运、陶渊明、嵇康、阮孚自喻,寄情顽石散木,并且相信石“可使点头”、松“亦能回指”――抑或期盼金主重新将他召回朝廷。诗人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受命提点辽东刑狱。
因此,《怀高公无忌》诗中表现的悲情与诗人自己的命运密切相关。特别是诗作最后两句“伤心此地鸾栖棘,不见抟风上九霄”,完全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咏叹。因为诗作主人公高无忌虽然曾就任归仁主簿,但实际上高无忌任归仁主簿,仅仅是仕途上的一个阶段,最后还是到金上京会宁府做了尚书右司郎中,不能说高无忌没有直上青云,倒是诗人自己正处于因救灾不力而被贬官的落魄状态。
金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诗人王寂奉召回京,任中都路转运使,后来做了礼部尚书,明昌七年(公元1196年)去世,享年67岁,谥号文肃。
诗人王寂两次路过的归仁县城――今辽宁昌图县四面城古城遗址,在金朝灭亡后废弃。现在只残存四面城墙,还有一座头部破损的汉白玉,在古城遗址中央作昂首顾盼状。诗人下榻的南城道院,也早已不知所踪。
总之,《怀高公无忌》诗是金代诗人王寂的代表作品之一,诗作所表现的悲情风格,是那个特定时代文风和个人内心感伤情绪的集中表现,诗作所反映的纯真友谊,特别是作者和诗中主人公的多舛命运,虽然已尘封千年,今天品读起来仍然使人感慨万千、扼腕叹息。
参考文献:
[1]张博泉.辽东行部志注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2,(第1版).
[2]李正民.试论金代“国朝文派”的发展演变.民族文学研究,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