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黑和土地

三黑和土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黑和土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三黑和土地

三黑和土地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优势产业 黑果枸杞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118-01

黑果枸杞(Lycium rutenicum Murr.)是我国西北部分荒漠地区及干旱盐碱地生境的一种野生植物资源,喜光、抗旱、抗寒、耐盐碱、根蘖性强和耐土壤贫瘠、能固沙等诸多优点。果实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可入药、制茶,是盐碱地改造和利用、护坡、防止水土流失、开发药用价值为一体的优良树种。

1 发展黑枸杞的前景

1.1 丰富土地资源

近年来,我区随着移民搬迁,加之土地盐碱化严重,大多数农民投资大于收入,农民视大量盐碱地为废地,甚至有些农户干脆让盐碱地撂荒。而种植黑果枸杞能改造和利用盐碱地,大多数农户都抱着试一下的态度积极响应。为枸杞产业化种植奠定了基础。

1.2 充足的苗木

由于该区气温适宜枸杞育苗,特别是一些企业、种植大户枸杞育苗技术成熟,近年来发展枸杞育苗取得了成功。在他们的带动下,该区形成了以三营为中心,头营、彭堡、黄铎堡等乡镇最大枸杞繁育基地, 2015年原州区黑枸杞育苗1000亩以上,产苗800万株,地径0.3cm的黑枸杞苗售价0.03元,当前黑枸杞苗木产业在处于滞销。大力推动黑果枸杞产业发展,不仅给育苗企业、大户减少经济损失,还可以打造我区黑果枸杞采摘园,为我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1.3 良好的效益

黑枸杞味甘、性平、富含蛋白质、枸杞多糖、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可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延缓衰老的B补作用,其药用及保健价值远远高于普通红枸杞。除此之外,还可以防治糖尿病,并具有明显的抗疲劳、保肝明目、抗肿瘤、疏通血管、降压、保护心血管系统作用,尤其是丰富的天然原花青素(OPC),是一种天然自由基清除剂,能延缓人体细胞组织衰老等作用,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黑枸杞干果亩产15-50kg,每公斤售价500-800元,亩产可达25000元-40000元,经济效益高。

1.4 管理简单

黑枸杞种植和红枸杞差别不大,除移植和采摘需要集中人工和时间外,浇水、施肥都只需要少量人工,修剪简单,要求不高,病虫害少。

2 产业化发展

2.1 领导重视

从近日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全域旅游推进会”上,将宁夏创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将享受国家旅游局推出的多项支持措施。固原市委、政府、原州区区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旅游发展大会,凭着重要的地理位置、生态基础、丰富的土地、苗木资源,发展生态、发展产业就显得尤为重要,枸杞是宁夏的品牌产业,也是原州区主导产业,主要以红枸杞为主,黑果枸杞尚未有产业化发展基地,我区要充分利用好大部分农民弃地外出打工、经商及移民搬迁后大量闲置的盐碱化土地,大力发展黑果枸杞,通过引进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鼓励大家将这批苗种植在生态移民迁出区、盐碱地,为企业、种植大户挽回一定的损失,同时也解决了周边群众的务工需求。走出一条“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必由之路,为原州旅游增添一道绿色风景线。

2.2 调查研究,科学规划

根据原州区气候及立地条件,适宜种植枸杞区域主要包括清水河川塬区、河谷沟道及台塬区,涉及彭堡、头营、三营、黄铎堡4个乡镇的川源地、河道、河滩地及25℃以下的坡地都是枸杞适宜种植区。

2.3 整地栽植技术

栽植前一年对25℃以下的川源地、河道、河滩地采用节水槽整地方式,节水槽规格为宽1m,深20cm。具体方法:先按行距1.2-1.3m,株距0.8-1m的标准打点放线,然后开挖口径30cm×30cm×30cm的栽植穴,将挖出的土在两侧培埂,形成节水槽,要求所培埂底宽15cm,顶宽10cm,埂高10cm,埂面光滑平整,宽度一致,节平行线型排列。培埂时,如小坑穴内土不够用则在埂两边取土,保留栽植行内表层肥土,充分蓄水保墒。翌年春季土壤解冻至萌芽前的4月上旬选择苗高25cm-30cm,地径0.3cm-0.5cm健壮、无病虫害B生的苗木,将生根、保水剂与水调成糊状,然后将苗木的根系全部醮浆栽植。亩栽500-700株,在苗木栽植后,及时灌足水,待土壤不沾时将苗木扶正,然后覆膜。覆膜时,在膜正中剪一小洞,将膜从苗木顶端覆盖到树盘,然后把膜四周盖实封严。要求覆膜后树盘呈锅底型,严禁出现树盘“凸”型。

2.4 土肥水管理

要加强果园中耕、除草、松土工作。每年中耕除草工作至少4次。结合灌水于6月中下旬追施速效氮肥1~2次,每亩每次追施25kg,7月下旬再追肥1次,在9月下旬深翻每株施基肥15-30kg,春季萌芽前灌1次大水,浇水后及时松土。

2.5 整形修剪

黑果枸杞植株低矮,枝条扎乱,荆刺密集,修剪时保留丛生枝4-5个,多余的丛生枝和徒长枝全部疏除,丛生枝上结果枝短截至15cm,保留丛生枝夹角30度,每个丛生枝上配备3-4交错分布的主侧枝,主侧枝上选留3个斜生小枝,疏去过密果枝、老枝、病虫枝,将树形培育成自然开心形树形。第二年5月下旬,选择位置靠近中间的徒长枝作为树体第二层主干,6月中旬进行抹芽、疏枝,选择距离第一层骨架枝30cm处,方向均匀的枝条5-7个作为第二次骨架枝条进行培养。

2.6 病虫害防治

休眠期对黑果枸杞落叶、修剪枝集中清理销毁,利用石硫合剂对树体、园地、杂草进行喷药封园。5月中旬至9月份,根据黑果枸杞的生长及发病规律,采用600倍的春雷霉素、多抗霉素、农抗“120”等药剂,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2.7 果实采收制干

当果实变成紫黑色,与果柄宜分离用剪刀剪采,对采摘后的果实主要放在通风处因甘为主。

参考文献

[1]《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年01期,耿生莲撰写的《黑果枸杞天然林整形修剪研究》。

三黑和土地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五华、建设绿色五华为主题,广泛深入地宣传殡葬改革的方针、政策,大力营造领导重视、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殡葬改革的良好氛围,确保我处殡葬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促进我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领导小组

三、宣传主题

以“文明祭祀、平安清明”为主题,传播先进殡葬文化,树立现代殡葬理念;宣传移风易俗,文明殡葬;倡导科学、文明的殡葬行为,营造治理滇池面山乱埋乱葬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绿色殡葬、和谐五华服务。

四、宣传时间

2009年3月20-2009年4月15日。

五、宣传地点

办事处在班庄村老坟地上山路口、黑筇路三碗水湖路口、黑筇路转玉案山公墓路口等处开展宣传;

团山、眠宗、海源三家社区在各社区护林防火宣传点开展宣传;

黑林铺、龙院、眠山三家社区在辖区内人员密集场所设点开展宣传。

六、宣传方式

采取印发宣传资料、悬挂布标、接受群众咨询、出黑板报等形式。

七、宣传内容

(一)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云南省殡葬管理条例》、《昆明市殡葬管理条例》、《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整治乱埋乱葬的公告》及《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行移风易俗促进文明殡葬的若干规定》;

(二)进行骨灰进公墓,处理多样化的宣传;

(三)提倡移风易俗,革除丧葬陋俗,积极推行火葬;

(四)宣传绿色生态葬法和创建文明祭祀新风尚的典型事例;突出重点宣传公益性生态墓园建设,深入推动骨灰处理多样化的经验;

(五)进行禁止毁坏山林、耕地,占用土地私建坟墓的宣传;

(六)进行禁止在经营性公墓、农村公益性公墓以外建造坟墓及违法修建活人墓的宣传;

(七)宣传殡葬改革对于净化社会风气、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减轻群众办丧负担,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八、工作要求

办事处负责印制宣传材料和宣传布标,并发动参加清明节期间护林防火的办事处全体干部职工进行殡葬宣传活动;

团山、昭宗、海源三家社区要将清明期间的殡葬宣传活动与护林防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上坟扫墓必经路口悬挂布标,发放宣传材料;

三黑和土地范文第3篇

2019年上半年,执法监察大队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执法支队的大力支持下,在各股室、基层所的积极配合下,圆满完成了上半年执法监察各项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卫片执法

1、2018年度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

2018年度我县土地卫片执法图斑XXX个,涉及监测土地面积XXX亩,其中耕地面积XXX亩。违法图斑XX个,面积XX亩,其中耕地面积XX亩,新增建设用地占耕地XX亩。违法占用耕地比例XX%,落实罚款XX万元。

2018年度矿产卫片共XX个图斑,均为砖厂取土点,其中XX个已拆除,XX个为机砖厂,目前正在立案查处之中。

2、2019年土地矿产卫片执法。

我县2019年土地卫片第一季度未下发图斑,第二季度下发XX个图斑,其中XX个为县政府引进的精准扶贫X项目;XX个伪变化,实地为种植玉米地膜,X。

我县2019年矿产卫片第一季度XX个图斑,目前正在核查之中,第二季度未下发。

(二)西秦岭陇南段督查发现涉及礼县问题及矿权退出整改。共XX个问题,完成整改XX个。西秦岭督查涉及我县的共XX个问题。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共XX个,目前已完成XX个;交通项目违规穿越自然保护地问题XX个,系XX公路,目前正在整改当中;农村道路及建设项目违法用地问题2个,已整改完成;矿产资源开发项目违法违规问题2个,已完成整改;异地移民搬迁和农村道路违规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问题5个,已全部整改完成;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未批先建问题1个,系XX公路,已整改完成,罚款XX万元;违法用地未依法查处整改到位问题1个,为XX停车场,目前已拆除恢复。其中矿业权退出共7宗,目前已完成退出4宗。

(三)“大棚房”专项清理整治。利用“大棚房”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对全县农地非农化违法违规用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问题进行了清理整治,共排查出XX个“大棚房”问题,其中擅自改变土地用途XX宗,看护房超标XX宗,均已拆除整改,并已通过省市检查验收。共排查出违法违规用地10个,分别是XX。我们均已立案查处,共计罚款XX元。

三黑和土地范文第4篇

[关键词]鄂尔多斯;黑慕日;民族文化

一、鄂尔多斯黑慕日的特征

“黑慕日”为蒙古语的汉语直译,也称“玛尼宏”,汉语意为“禄马”或“禄马风旗”。以往,鄂尔多斯地区黑慕日的形制标志着主人的身份地位, 普通家庭只能立一杆黑慕日,立两杆黑慕日即为贵族、地位高的家庭,立三杆黑慕日的则是衙门、寺庙等处。如今,黑慕日的形制就没有严格的限制了。

目前,鄂尔多斯地区的黑慕日通常以两杆组成,杆子顶端是三叉铁矛头,矛头的下端固定有以公马鬃为缨子的圆盘。两杆之间由风马旗(为印有凌空腾飞骏马图案的蓝、红、白、黄、绿五色小旗)连接。多数黑慕日还建有长方体神台,在神台上面放置香炉,供焚烧臭地柏和祭品用。

二、黑慕日溯源研究综述

对黑慕日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蒙古族风马旗的探索。P于蒙古族风马旗的起源,学术界先后提出许多论断,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观点:

(一)起源于马崇拜

自古以来,马是蒙古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在蒙古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有学者认为,蒙古族的风马旗是对马崇敬的一种抽象化的表现。如齐・斯琴巴图的《风马旗苏丽德》中就认为,风马旗是蒙古族对于马的一种信仰。那・色楞在《马或风马旗以及文化意识》一文中也认为,风马旗表达的精神就是蒙古马的精神。

(二)源于军旗的演变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蒙古族风马旗是由成吉思汗时代的军旗演变而来。

曹纳木在《关于风马旗的来源》一文中认为蒙古族风马旗就是军旗、黑苏勒德和藏传佛教用的经幡在历史的演变中相互融合而成的。巴・敖特根巴雅尔在《关于风马旗的来源》一文中也认为蒙古族风马旗的“旗”代表的是蒙古族军人威严的旗帜,而“马”则是蒙古马,是帮助战场上帝王和军队取得胜利的坐骑。“风马旗”就是把“旗”和“马”结合在一起的产物,是蒙古族人民期望得到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鄂・苏日台在《蒙古族美术史》中也说:“成吉思汗时期已形成了悬挂风马旗,其画面是蓝色天空中飞驰着一匹骏马,马的右上方镶嵌一轮红日,左上方吊挂一轮明月,左前蹄踏一猛虎,右前蹄踏一雄狮,左后蹄蹬一尾蛟龙,右后蹄踩着一只彩凤,整个画幅的周边有狼牙饰”。

(三)由传入

有学者提出,蒙古族历史上没有使用风马旗的传统,风马旗源自,是随着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是蒙古族文化与藏族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

达亚在《风马旗的来源》一文中认为,蒙古族风马旗并不是来自古代的旗帜,在古代的各种文献中并没有关于蓝底上画白马的旗帜的描述,黑苏勒德与风马旗是两种不一样的东西。白歌乐在《话说蒙古族“风马”俗起源》、《蒙古族“风马”习俗的历史渊源》中也提出,“风马”在藏族地区的盛行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蒙古族开始信奉风马的时间没有明确的史料可以查寻,但历史并不会比藏族久远,“风马”是按其本来面貌传播于蒙古地区的藏族佛教文化。蒙古人接受、吸纳了藏传佛教文化之后,用自己的文化方式改变、发展,从而形成了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本民族特色的“风马”图,也发展出了融合了“风马”的成吉思汗祭典形式,即鄂尔多斯黑慕日。

三、鄂尔多斯黑慕日的历史渊源

对于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很多人皆局限在一个地域或一个民族。事实上,绝大多数时至今日还得以保留的文化现象,其产生并不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域的人所独创。所以,要谈鄂尔多斯黑慕日的历史渊源,应首先放下各自的民族思维,沿着人类产生、发展的步伐,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综合联系起来研究。

(一)中国传统禄马思想、藏族风马旗与黑幕

“禄”本义为福气、福运,禄马即福马,是以马为载体祈求福祉。早在中国商周时代,就有用活马、活人献祭死亡贵族的习俗。《中国古代的殉葬习俗》一书指出,人殉最早见于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的齐家文化,其是农业和定居产生之后的产物,祭祀土地神就需要血祭与活埋。东汉班固《新校本汉书》注曰:“言天神至尊,而地神多福也。”即祭土地神可以得福。因此,禄马思想的起源应与祭祀土地、山河以祈求福祉有密切的关系。

古人为什么会以马作为祈求福祉的载体呢?应源自人对马的崇尚。《后汉书》中记载了相马名士马援的一段话:“夫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易经》中将马象征为天,即“乾为天”。卜辞中也提到“禄存和天马”运――代表好运,这也是古人用马代表福禄的体现。虽然中华民族崇马从何而起尚不得确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既不是从蒙古族开始,也不是从藏族或那个民族独有的文化信仰开始。在中国古代,认为白马属阳,为天神所驱使,因而在祭天地和出师盟誓时,常以白马为祭马。另《淮南子・天文训》中关于太阳做马车出行的说法等,都是极好的佐证。

随着社会的进步,活人活马的祭祀习俗逐渐被废止,代之以陶、瓷、木、面、纸等质地的人马等,这一习俗的享用对象,也从部落首领、贵族、君主、帝王发展到了民间。到了唐代,中国的禄马观念已经基本固定。王昌龄在《上马当山神》一诗就记载了“放禄马”这一习俗,说明在唐代开元年间(公元8世纪前期),放禄马祈求平安和幸福,就已是民间的习俗了。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推广兴盛,禄马习俗也随之进一步兴盛发展起来,版印出售“纸马”的纸马铺也开始出现,著名的 《清明上河图》中就画有纸马铺。到了清代,民间还流传有骑纸马还魂的思想。

作为一种宗教仪式,风马旗祭祀在我国的藏族、蒙古族、白族和彝族等众多民族中存在。据韩书力《风马旗》中的统计,风马旗祭祀主要流行于我国的、内蒙古、云南、四川等地区,在尼泊尔、克什米尔、锡金、蒙古国等也有这样的习惯。

藏族人称风马旗为“隆达”,隆在藏语中是风的意思,达是马的意思,故汉语译作风马。在追述“隆达”的起源时会发现,藏文古籍中记载,藏俗“隆达”的始创者是一位名叫贡则・尺杰加布的人,“贡则”是“孔子”藏语的音译,“尺杰加布”则意为“智慧大王”,是藏族学者赠给孔子的谥号。 孔子做过掌管巫、史、礼、卜等职的官员,其思想又倡导“仁政”。 所以,孔子极有可能在他生活的时代倡导用纸马纸人代替活马活人进行血祭、陪葬等祭祀殡葬习俗。由此可见藏族人风马旗崇拜习俗与中原传统禄马观之渊源。

谢继胜《风马考》考证说:“藏族风马是汉族太极八卦、 阴阳五行等传统思想观念的结合下产生的祭祀仪式。”张丽丽《蒙古族风马旗图像学分析》则认为:“从图像来看,蒙古族风马旗无疑是受到了藏族风马旗的影响。”因此蒙古族风马旗与汉族传统文化之间也必然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日本非常盛行绘马许愿祈福习俗,日本学者研究认为,这种绘马信仰与古代杀马祭祀有关。土居次义在《清水寺的绘马》中讲:“在日本有叫做绘马的东西,其是在木板上画马,是奉献给神的东西。这与一般的绘画不同,它是给神的画。” 日本绘马习俗很可能是受到中国禄马习俗的影响,而这种信仰形式,对于我们解读蒙古族风马旗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苏勒德与黑慕日

苏勒德(长矛),是古代蒙古族的主要武器装备之一,每个男子平时均备有长矛,时刻准备参战。苏勒德也是蒙古军队军威的象征。据史籍记载,成吉思汗称大汗后,他大帐入口处一侧插矛头下有四束黑马尾的苏勒德(黑),另一侧插蒙古军旗――九游白旗(白),这一方面表示蒙古军队英勇善战、勇往直前,另一方面也是成吉思汗威严权力的象征。《蒙古秘史》等史籍也记载,战旗苏勒德因其尚武精神的体现而受到蒙古人民的崇敬。蒙古鄂尔多斯部世代守护祭奠成吉思汗的英灵,并供奉着他的遗物,其中就有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苏勒德。久而久之,象征着蒙古军威和成吉思汗英灵的神圣之物――苏勒德,便在鄂尔多斯蒙古族牧民门前供奉起来,并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

陈育宁在《鄂尔多斯蒙古族的祭祀活动》中,对黑慕日之中三叉铁矛的来源有如下考证:“成吉思汗死后,象征着他的英雄业绩的长矛被当作神圣之物供养起来,久而成俗。但作为祭祀的长矛苏鲁锭(苏勒德)已不是原来战r扁平矛头的形状,而由于后来受藏传佛教的影响,改为藏式的三叉戟的形状。”

(三)萨满教与黑慕日

据13世纪欧洲教士约翰・普兰诺・加宾尼的《出使蒙古记》,陈育宁在《鄂尔多斯蒙古族的祭祀活动》一文中考证:黑慕日是“古代蒙古原始宗教萨满教祭祀仪式的演进”,是用于萨满教一种祛鬼避邪仪式的装饰。其装饰形式与鄂尔多斯祭台(黑慕日)的装饰十分相似,都是两根插立的长矛中间用一根毛绳相连;只不过萨满教祭祀时毛绳上系的粗麻布条被换成了五彩小旗,更加美化了。

因此,可以确定古代丧葬净化仪式的装饰是鄂尔多斯蒙古祭台(黑慕日)装饰的雏形。

四、鄂尔多斯蒙古人与黑慕日

鄂尔多斯著名学者旺楚格在《浅谈鄂尔多斯黑慕日》一文中阐述:北元时期,蒙古鄂尔多斯部“带着成吉思汗祭祀圣物,聚集在黄河河套即宝日陶亥时,形成了以信仰成吉思汗为主的独特的风俗习惯。他们把自己看作是圣主的卫士。在家门口竖立的黑慕日,在漫长的历史中这一习俗逐渐成为守护成吉思汗宫殿的鄂尔多斯蒙古部的标志性祭祀圣物。”

每当新的一天开始时,鄂尔多斯蒙古人的第一件事,便是祭祀黑慕日。这一习俗已成为鄂尔多斯蒙古族心灵的寄托、崇高的信仰。正如美国民俗学家弗郎兹・博厄斯所说:“形式和内容的结合使得人们的意识从平庸淡漠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升华。”正是因为蒙古民族对于自然、英雄、祖先的崇敬,对于那些带有典型意义的象征物的认同,当这种意识延伸到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时,它才由个人行为整合为一种集体行为,上升为一种民族意识,拓展成一种民族文化。因此,旺楚格先生高度评价鄂尔多斯黑慕日:“集中体现了蒙古民族古老的文化特点,成为苏勒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鄂尔多斯人精神的象征、吉祥福禄和兴旺腾飞的象征”。

综上所述,鄂尔多斯黑慕日的三叉铁矛是由苏勒德演变而来,风马旗应是受中原“禄马”思想影响的基础上融合了本民族的宗教习俗。将三叉铁矛、风马旗和神台结合在一起,则是受佛教、定居生活形态等影响,在近代甚至当代形成的产物。鄂尔多斯黑慕日是汇集了蒙、藏、汉等多源文化于一身的载体,是原始的自然崇拜、传统的英雄崇拜及藏传佛教崇拜等多种形式的集中体现与传承形式。更是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和和谐包容思想的形象体现。

[参考文献]

[1]旺楚格. 浅谈鄂尔多斯“黑慕日”[J]. 鄂尔多斯文化,2012,(4).

[2]鄂・苏日台.蒙古族美术史[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1997.

[3]张丽丽. 蒙古族风马旗图像学分析[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4]白歌乐. 话说蒙古族“风马”俗起源[J]. 西部资源,2009,01:43-44.

[5]徐英. 蒙古族“禄马风旗”与藏族“风马旗”图案及文化内涵的异同[J]. 民族艺术,2007,(2).

[6]陈育宁,汤晓芳. 鄂尔多斯蒙古族的祭祀活动[J]. 民族研究,1989,(6).

[7]魏冬,益西群培. 藏族传统文化中的孔子形象[J]. 研究,2009,(1).

[8]郭雨桥,额博. 禄马风旗[J]. 民间文化,2002,(1).

[9]曹纳木,郭永明. 禄马略考[J]. 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89,(1).

[10]张应斌. 中国文人的起源历程[J]. 中国文学研究,2000,(3).

[11] 谭佳. 论析《春秋》的巫史性质及其文学影响[J]. 文学遗产,2008,(2).

[12]汤晓芳. 鄂尔多斯祭台的装饰――与曹那木先生商榷[J]. 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89,(6).

[13]赤新. 蒙古族饰物中的藏文化因素[D].内蒙古大学,2010.

三黑和土地范文第5篇

关键字:拆迁;安置 ; 问题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的土地等待开发,拆迁便成为了其中的关键。拆迁关系到公民个人利益的保护、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的稳定、区域经济发展等众多现实问题,利益错综复杂,各级政府对此十分重视。

一、拆迁的概念

在我国的现行相关法律中,没有对拆迁作出明确的界定,因此,只有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分析什么是拆迁。能够全面解释拆迁的法规便是国务院于2001年颁布施行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第一章总则的立法宗旨和适用范围规定:“为了加强对城市房屋拆迁的管理,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建设项目顺利进行,制定本条例。在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实施房屋拆迁,并需要对被拆迁人补偿、安置的,适用本条例。”在此基础上可以把拆迁定义为:城市房屋拆迁,是指拆迁人依法对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的房屋予以拆除,对被拆除房屋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予以迁移安置,并对被拆除房屋的所有人予以经济补偿的活动。

根据《条例》的规定,其调整的是国有土地上房屋及其附属物,集体所有的土地上的房屋及其附属物不是《条例》调整的对象,因此,在对集体所有土地上的房屋进行拆迁时应该首先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将集体所有的土地征收为国家所有,进而实施安置与补偿。

广义上的拆迁不仅仅是将土地上的房屋给予拆除的行为,还包括拆迁后对被拆迁人的安置与补偿。拆迁安置与补偿是指拆迁人拆除被拆迁人的房屋对被拆迁人及其承租人给予的补偿和安置,安置是通过提供房屋为实现方式,补偿是通过给予货币为实现方式。安置和补偿构成了拆迁后保护被拆迁人权益的途径。安置与补偿不同,补偿是对被拆除房屋所有权补偿,安置是对被拆除房屋的使用人安置,解决使用权问题。安置的方式主要包括:1.由拆迁人一次性提供安置房;2.由拆迁人提供周转用房;3.拆迁人支付临时安置补助费,由被拆迁人自行解决用房。

综上所述,可以将拆迁定义为:拆迁人依法拆除被拆迁人的房屋,并通过新建、购置等方式提供其他房屋给被拆除房屋的使用人居住或使用的一种活动。

二、拆迁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强制拆迁与不合理安置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裁决规定的搬迁期限内未搬迁的,由房屋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迁,或者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迁。《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工作规程》第十九条规定:拆迁人未按裁决意见向被拆迁人提供拆迁补偿资金或者符合国家质量安全标准的安置用房、周转用房的,不得实施强制拆迁。拆迁是城镇改造的必然举措,拆除旧的,建设新的本是一件好事,但是,近几年许多地方的拆迁已经步入了“强制拆迁的怪圈”,因强制拆迁导致的侵权事件频频发生。依照规定,拆迁人在强制拆迁时应该提供安置房或者周转房,如果拆迁人不提供安置房或者周转房,被拆迁人及其财产将无处安放。然而,在拆迁安置过程中,拆迁人并没有尚未给被拆迁人提供安置房或周转房的情况下就开始拆迁的情况屡见不鲜。

在拆迁的实践中,被拆迁人的利益被侵害不仅仅因为拆迁人没有给被拆迁人提供安置房,还表现在拆迁人虽然提供了安置房或周转房,但其提供的房屋不能让被拆迁人满意,甚至因为拆迁人提供的安置房或周转房使被拆迁人原有的住房标准下降。许多被拆迁人因为没有得到妥善安置而捍卫自己权利的行为被扣上了“钉子户”的帽子,被拆迁人的维权行为被认为是没有全局意识的违法行为。

(二)“灯下黑”现象普遍存在

古时侯,人们多用碗,碟,盏等器皿注入动、植物油,点燃灯芯,用于照明。照明时由于被灯具自身遮挡,在灯下产生阴暗区域,由于这些区域离光源很近,致使这些区域处于被遮挡的状态,因此引申为人们对发生在身边很近的事物和事件难以看见和察觉,被称为“灯下黑”。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和旧城改造,到处呈现出“旧貌换新颜”的繁荣景象,这正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但是,在这大好景象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即被形象的称为“拆迁灯下黑”——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很多被拆迁人却无家可归。

先安置后拆迁应该是拆迁的首要准则,然而,在实践中,许多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拆迁人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致使被拆迁人失去了其安身立命之所。可查的一组数据显示:仅2002年1—8月,建设部受理来信4820件次,其中涉及拆迁的占28%,上访1730批次,涉及拆迁的占70%,集体上访123批次,涉及拆迁的占83.7%;同年1—7月全国因房屋拆迁纠纷引发三级以上事故共5起,造成26人死亡,16人受伤。这组数据足以表明拆迁中存在着严重的隐患。

(三)暴力事件频频发生

如果上访事件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那么拆迁中层出不穷的恶性事件则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2010年3月28日江苏九旬翁携子自焚阻强拆;2009年10月28日山东省青岛市张霞自焚阻强拆;2009年11月成都唐福珍自焚阻强拆死亡;2009 年2月13日内蒙古赤峰发生“自焚阻强拆事件”;2008年4月3日福建泉州市发生“自焚阻强拆事件”,当事人经抢救无效死亡;

……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和拆迁规模的扩大,拆迁中越来越多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被拆迁人的利益在得不到全面维护的前提下,无奈采取了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被拆迁人的意愿。在这些极端的事件中,不仅被拆迁人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法律所倡导的公平、正义也受到了质疑。如何来解决拆迁引发的公平及稳定的问题,已成为社会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现代制造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地质学会

闽东农业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宁德市农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