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斗牛活动

斗牛活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斗牛活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斗牛活动

斗牛活动范文第1篇

如果你在2011年的12月3日那天来到北京塞万提斯学院,冲进你耳中的,很多都是类似“先抓牛角,才能擒住牛!”、“你成为了一头斗牛!”、“逃到栏外”这样的“斗牛语句”。

这一天,西班牙斗牛艺术评论家安东尼奥・洛尔卡・拉莫斯、著名斗牛摄影师拉蒙・萨瓦萨等人正在举行一场有关斗牛保留与否的“论战”。

这场“论战”如同一个切面――作为西班牙古老文化之一的斗牛,如今,在西班牙国内甚至全世界范围内,正陷入一场“去”与“留”的辩论。

与之相关的现实是,2012年1月1日,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将再也见不到传统的斗牛。

2010年7月28日,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议会投票表决,以68票同意,55票反对,9票弃权,通过了禁止斗牛活动的议案,禁令将于2012年起全面执行。

2011年9月25日,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举行了最后一场传统的斗牛表演。那场表演,一票难求,无论是台下的观众响亮欢呼还是台上的斗牛士卖力拼搏,都在记住这场即将消逝的有着百年历史的“绝唱”。

不理解斗牛,就无法理解西班牙历史

西班牙以牛文化著称于世,关于这个国家的斗牛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他们先是以野牛为猎获的对象,而后拿它做游戏,进而将它投入战争。根据历史记载,曾经统治西班牙的古罗马恺撒大帝就热衷于骑在马上斗牛。

在以后的600多年里,这一竞技运动一直被认为是勇敢善战的象征,在西班牙的贵族中颇流行。可是,到了18世纪中叶,波旁王朝统治时期,第一位国王菲利佩五世对于这项运动深恶痛绝,认为这种容易对皇室成员造成伤害的残酷运动应该被禁止。此后,这一传统贵族专利就从皇宫传到了民间。

1743年,马德里兴建了第一个永久性的斗牛场,斗牛活动逐渐演变成一项民族娱乐性的体育活动。

从那以后,斗牛逐渐演变成西班牙的一种行业,据统计有就业者近20万人,约占全国劳力1%。活动组织部门、服装生产和销售点等辅助的单位数量很多,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链。

每年3月到9月是斗牛旺季,西班牙全国近400座斗牛场周末举行表演,吸引无数外国游客。

在斗牛入场式上,雄壮奔放的乐曲伴随斗牛士入场,一般20多名,由两名骑士率领绕场一周,向观众致意。每一场表演有6头公牛出场,体重在350-500公斤之间。斗一头牛大约要20分钟。凡有一剑杀中公牛要害结果其性命的斗牛士,能获得一只牛耳作为奖赏,如果他斗牛同样精彩,则还能获得牛尾一条。

“赤手空拳地与一头猛兽上演生死之战,这不仅是艺术作品的创作,也是向大自然致敬的庄严之举。”斗牛摄影家克里斯多瓦・阿拉说。摄影师、斗牛问题专家拉蒙・萨瓦萨・拉莫斯认为斗牛文化是想象、习俗、规则、勇气、知识、技巧、物质和人类生产方式的总和。

“斗牛带给我们一个充满色彩、欢乐、梦想的世界。人与牛的斗争显示了自然与力量的结合,产生令人难以理解的激动情绪和神秘感。”西班牙斗牛评论家安东尼奥・洛尔卡说,在西班牙,斗牛节庆现在仍然具有活力。去年一年,西班牙举办了1724场斗牛比赛,观看人数仅次于西班牙火热的足球比赛。

斗牛成为了代表西班牙文化的标签。斗牛文化在几个世纪里为戏剧、音乐和绘画提供了无数灵感。最为大众熟悉的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卡门》,创作于1874年,那是斗牛士进场时的音乐,充满勃勃生机和活力,表现出斗牛士威武潇洒的形象和斗牛场内的兴奋活跃气氛。因其带有进行曲特点,故又称《斗牛士进行曲》。

“你如果不理解斗牛,就不能理解西班牙的历史。”安东尼奥强调着斗牛在西班牙的重要性。

持续至今的争议

但是,安东尼奥内心也很清楚,斗牛引发的争议几乎和斗牛本身一样历史悠久。

据有关数据显示,西班牙每年要在斗牛场上杀死大约5万头公牛;而在西班牙的300年斗牛史上,125名有记录的斗牛士中,有三分之一“捐躯”于牛角之下。这一具有惊险、残酷、奇美特色的活动,其所反映出的痛苦与狂欢、危险与刺激、人情与法律、传统与现代间的各种矛盾,令人深思,并使其从问世以来始终引起人们的广泛争议。

事实上,斗牛运动从18世纪诞生以来就处于争议之中,关于它的争论直到今天仍在继续。杀戮公牛的残酷和人类是否该在这种冒险中浪费时间和生命是争论的焦点,公牛的死亡更是斗牛文化被质疑的主要原因。每年斗牛期间都有人游行示威,谴责这种血腥的行为。

1991年,加那利群岛立法禁止斗牛,成为西班牙首个明令禁止斗牛的地区。

近年来,在西班牙以及世界其他一些地区,动物保护主义组织掀起反对斗牛运动,而且愈演愈烈。

这些组织认为,动物也应享有生存和不受伤害的权利,斗牛剥夺了动物的生存权,让动物受虐待,应该禁止。在包括首都马德里在内的西班牙一些城市,经常可以看到动物保护主义组织的反斗牛活动,一些动物保护主义者甚至在街头装扮成被利剑刺中心脏的公牛倒地,号召公众加入到要求禁止斗牛的行列里来。而这其中,巴塞罗那是最著名的反斗牛中心。

2004年4月,巴塞罗那市议会通过决议谴责斗牛,成为第一个反对斗牛的西班牙城市。此外,西班牙还有42个城市反对斗牛。政府明令禁止14岁以下公民观看斗牛表演,也禁止14岁以下青少年成为斗牛士。

反对残酷虐待动物的组织“该停止了!”是该议案获得通过的主要推动力。2009年,这个多年为废除“当众血腥虐杀公牛”而努力的组织筹集到了18万民众的签名支持。

但同时,西班牙各界也有不少人主张保护斗牛,认为斗牛是西班牙的一个传统,是一种民间文化和艺术,理应受到保护。西班牙一项一年前的民意调查显示,37%的人反对斗牛,但这其中,有65%的人虽不喜欢斗牛,却不支持取消斗牛。

一些有影响的人士甚至倡议把斗牛确定为受国家保护的文化艺术遗产。支持者们还说,斗牛绝对不是你死我活的残酷战斗,它是一种“充满节奏和感情的艺术”。以马德里为首的好几个西班牙地区已表示,它们要保护“斗牛术”传统,力争把它登记进“文化遗产”项目。

安东尼奥・洛尔卡就是维护斗牛的忠实拥护者,他说,斗牛的反对者受不了斗牛的血腥场面,执意让斗牛销声匿迹,他们要求保护儿童,不让孩子们看那些对儿童教育有害的图像,这是一种正当、值得尊敬的态度,但也比较天真和理想化。

“我也痛恨斗牛的血腥、对牛的虐待以及折磨,但我并不认为爱好斗牛就是残忍和病态。相反,公牛的勇敢与高贵、斗牛士英雄的艺术气息令我感动。传奇斗牛士库洛・罗梅罗曾被提名为匈牙利圣伊丽莎白皇家美术学院院士,在他漫长而又光辉的职业生涯中,成千上万的人因那闪光的一瞬间而感动、颤抖、哭泣。毫无疑问,库洛・罗梅罗从来都是一位艺术家,而不是一个虐待狂。”

摄影家拉蒙・萨瓦萨・拉莫斯甚至从“牛”本身的角度出发,他说,据兽医研究,如果不经过争斗,公牛腺体的分泌可能会使它焦躁,更感痛苦;且培养斗牛有助于促进公牛的优胜劣汰。他说,斗牛带来的威胁与其他运动相比并不大,而因不愿看到流血而反对斗牛也是虚伪的。

“他们拿走了你的过去和部分未来”

“我既为勇敢英俊的公牛被杀死而遗憾,又每每被斗牛士的完美表演所征服。”拉蒙・萨瓦萨・拉莫斯说,“我希望我们能超越斗牛的情法问题,从斗牛文化作为几世纪来深深影响了西班牙社会的一个独特的社会现实的角度来探讨,进行严肃、谨慎的思考。社会应该呼吁,斗牛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不能把它视作肿瘤来摘除,只能由社会的演变决定这种文化的去留。”

让人感慨的是,社会的演变似乎真的把斗牛逐渐抛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2011年10月去巴塞罗那出差时,发现当地最大的斗牛场已经变成了一个商业中心。

“由于社会习惯变化、保护动物意识增强、娱乐活动增多等原因,人们对斗牛不像以前那么感兴趣了。同时,斗牛也未能适应现代需求,一些斗牛士、企业家、牧场主固步自封,不愿融入到新环境中去。”对于张颐武的描述,安东尼奥作出了无奈的解释。“而欧盟对斗牛的反对,也让西班牙政府有自卑情绪。目前,西班牙国家电视台已经停止了转播斗牛节目。”

“也许斗牛并不该由政府终结,当人们对它不再有热情时,它自己就终结了。”安东尼奥说道。

而这个终结,不可避免地会给西班牙的社会、经济带来不小的影响。

西班牙现有1350个公牛牧场,斗牛产业每年经济产值达25亿欧元,占西班牙GDP的0.25%,直接创造就业机会20万人次,且拉动地方旅游业,成为上交利税最多的艺术门类。如果斗牛产业消失,毫无疑问,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现在,斗牛的产业效益也一年不如一年高,公牛饲养者要面对培育公牛的凶猛特质与遭遇经济亏损的两难选择,有的人甚至干脆把牧场转作特殊的旅游景点:“我见过一个牧场主在他的牧场上举办斗牛,收费参观,18欧元一张票,看完后在牧场上烤牛肉吃。”拉蒙・萨瓦萨・拉莫斯说。

2011年9月25日,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举行了最后一场传统的斗牛表演。大多数人是带着告别而并非热爱的心态而来。只有场上坚定捍卫斗牛传统的28岁斗牛士卡塔兰・塞拉芬・马林在卖力表演着,对于巴塞罗那禁止斗牛的行为,马林说:“我对此感到悲伤。他们拿走了你的过去和部分未来。”

斗牛活动范文第2篇

米格尔身高1.7米,体重为52公斤。虽然年仅14岁,但他在墨西哥表演的出场费累计达到了数十万英镑。自从他在墨西哥杀死一头450公斤重的公牛后,他就一举成名。

然而。4月15日在墨西哥进行斗牛表演时,这位年轻的勇士当着2000名观众的面,被牛角抛到半空,倒在了血泊中。当时,米格尔准备做一个高难度的危险动作,那头重达414公斤的公牛向他疯狂冲来,他来不及闪避,尖锐的牛角顿时刺进了他的胸膛,划开了一道近10厘米长的口子。公牛用牛角将米格尔顶了起来,挑着他跑了3米多远,然后将他抛到了地上。当其他斗牛士拼命转移公牛的视线时,米格尔发出痛苦的尖叫,爬起来拼尽余力跑向斗牛场边缘。米格尔的父亲安东尼奥冲上去抱住儿子,急忙送往附近的医院进行抢救。浑身是血的米格尔不断地叫喊:“我要死了!爸爸,我要死了!”在医院里,米格尔与死神展开了顽强的搏斗。医生设法修补他的肺脏,帮助他慢慢康复。外科专家说:“牛角擦过了他的大动脉,距离他的心脏只有2厘米远,他能活着真是太幸运了。”如果伤口再靠近心脏2厘米,那么米格尔将“无力回天”。

米格尔来自西班牙艾斯马度华地区,他的父亲是一名退休斗牛士。当米格尔2岁的时候,父亲就常常给他穿上斗牛士的装束。8岁的米格尔便成为一名斗牛士,他一出道就被称为“世界上最年轻的斗牛士”,然而西班牙法律规定,斗牛士必须年满16岁后,才能和小公牛一起进行训练。斗牛士必须年满18岁后,才能在斗牛场中杀死第一头公牛,由于允许年幼的儿子在西班牙非法斗牛,其父曾两次遭到罚款惩罚。

由于年纪过小,米格尔被禁止在西班牙境内进行斗牛表演,只有到16岁他才能获得这样的资格。为了规避祖国对斗牛士年龄的限制,米格尔前往墨西哥发展斗牛表演事业。2005年,墨西哥最大的斗牛公司与米格尔签订了为期5年的合约,他当时年仅12岁。每进行一场表演,米格尔就获得4800英镑的报酬,每年的收入至少有9万英镑。自从在墨西哥出场以来,他已经为自己赢得了不少的名声。他在表演中的优雅和勇敢折服了许多人,他被称为少年天才,此前,他也曾在葡萄牙、哥伦比亚和墨西哥进行过多场表演。

斗牛活动范文第3篇

相传远古时侯,天神恩梯古兹经常遣天使则库血夫到下界收缴租税。则库血夫趁机敲诈勒索,鱼肉彝民。一天,他闯到斯惹巴果家催粮要银,见斯惹巴果不在家,便蛮横地要饭吃,要酒喝,还扬言要摔死斯惹巴果。则库血夫吃了两口掺和了金银的饭,先后掉了三颗牙,知道斯惹巴果比自己硬,便惊慌地逃进大森林。后来,被斯惹巴果杀死在树洞里。天神因此而大发雷霆,放天虫下界吃庄稼。斯惹巴果带领人们点燃火把,烧死了天虫,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也就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都要早早走出瓦板房,走出山寨,在选定的平坝,狂欢三天三夜,庆祝“火把”有过的辉煌。熊熊的火把,象征彝族人对生命火种的热爱和崇拜,对丰收的喜悦和刘爱情的祝福。

斗牛、斗羊、斗鸡,斗的是彝人的精气神

斗牛是凉山彝族火把节中的一个精彩节目。它是彝族人民爱牛、尚勇的一种表现,也是增添节日气氛的一种形式。

记者在今年西洛乡火把节上观看斗牛比赛时,紧张得差点忘了拍照。当时,在――块大草地上,忽然一声铿锵有力的牛角号响,斗牛开始了!成千上万的人们围成了一个扁圆形的圈,场地中间正有两头强健凶悍的公牛怒目而视,相向而来,一声怒吼,霎时,那被特意削尖的牛角猛然相撞,角抵角的搏斗。它们抵敌着,抗衡着,“嚓、嚓”声不绝于耳,“哞。哞”声此起彼伏,“嗷、嗷”声惊天动地,时而连续猛攻,时而力敌相峙,时而血花飞溅,时而伺机反攻,越斗越勇,越斗越眼红。如此这般,三五回合,两头牛难解难分,难分上下。

突然,看台上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原来是一头牛已经战败。败牛有被折断牛角的,有被戳破肚皮的,也有头破血流的。另一头获胜的牛,正高昂头颅在“嗷嗷”叫着,以显示自己的实力。由此,获胜的牛身价倍增,有卖到两三千元一头的。

牛的主人自然是集豪气与骄傲于一身,但见他抚摸着牛的头,轻拍着牛的背,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红绸系在牛的脖子上,并牵牛绕场一周,再昂首环顾四野,最后与他心爱的牛儿大摇大摆地离开斗牛场。

如果说斗牛展现的是力的优美,体现彝人内在勃发的话,那么,火把节里同斗牛很相似的斗羊比赛,则应该是坚强的角逐,体现了彝人永往直前的精神。

两只高傲的公羊在主人的牵引和旁观者的簇拥下缓缓走进了赛场。它们高昂着不屈的头颅,两只弯角如同两把利剑在阳光下闪烁着夺目的寒光。一瞬间,羊的眼神相遇了,谁也不服谁的性情让它们发出愤然的神态和藐视对手的气势。于是,两只羊缓缓向身后退去,拉开了一个相距10余米的战场。观众们围成一圈,屏气静声,等待着那激动人心的碰撞。低头、蓄劲、冲刺,刹那间,如离弦之箭的公羊从各自的方向向场中奔去,“轰”的一声脆口向,公羊的角狠狠地撞在了一起,转眼又闪电般分开,又拉开距离,准备新的碰撞。如此再三,有的势均力敌,有的轰然倒地,有的步履散乱,更有的竟然从对手的身上飞出,摔在对手身后的地上,扬起一阵黄沙。不过,战斗不会停止,在观众的喝采声中,两只公羊的毅力如同它们的角一般坚强。当然,既然是比赛总有胜负,胜的更加趾高气扬,败的当然垂头丧气。我们在为胜者欢呼,为败者惋惜的同时,不难感受到,斗羊最美的就是那毫不犹豫的碰撞。

火把节的节目与活动内容很多,除了斗牛、斗羊,还有斗鸡、赛马、选美等,有些分不同场地同时举行,有些按时间顺序安排,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观看不同的节目和比赛,但真正万众欢腾达到的时刻,却是夜幕降临的时侯,千万只火把在山寨的夜空燃起来,像满天星斗落在火把场上闪烁。彝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高举心中的火种,点亮生命之火,庆祝丰收,祈祷吉祥。叮咚的月琴声,铮铮的口弦声,还有那阵阵欢歌笑语,声声回荡在大坝上,山谷里和那幽静的密林深处,彝家的火塘,山寨的篝火,伴着人们度过一个狂欢之夜。

独特的彝族年赛猪膘活动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大小凉山的许多乡镇、村寨,每年都要举行奇特的赛猪膘活动。去年在普格县西洛乡举行“彝族年”庆祝活动时,记者开车来到西洛乡,见到了这一活动的全过程。

赛猪肉只是庆典活动中的一项内容,其它还有祭祀活动,以及和火把节时相同的斗牛、斗羊、赛马、选美等许多内容。

我们来到西洛乡,车直接开到了“火把场”上,这时只有卖小商品和小食品的商贩为占个奸地方早早来到这里,参加彝族年庆祝活动的西滔乡乡民和邻乡、邻村的彝族群众也才三两成群地往“火把场”赶,沿途撑着黄油布伞唱着山歌或嬉戏打闹看。

参加斗牛、赛马、斗羊的彝家小伙这时也牵着自己心爱的斗牛、俊马、喂养得肥壮的斗羊和挑着两块巴掌厚肥膘的猪肉,陆陆续续来到“火把场”,围着“火把场”找个地力坐下,然后到卖小商品和卖小食品的摊位去转转,吃碗凉粉或米 粉再买上几瓶啤酒回到坐的地方等候活动开始。

临近中午乡干部在高音喇叭上大声宣布“一年一度的彝族年庆祝活动现在开始、参加比赛的队伍入场”。在欢快的“达体舞”乐曲声中参加斗牛、斗羊、赛马、赛肉的队伍在自己村里选出的彝族美女的引领下来到场内,算是在全镇利民面前英武地亮了像,随后比赛开始。

斗牛、斗羊、赛马我们都拍摄的太多了,惟独还没有拍摄过赛肉。在乡干部的弓I领下我们来到主席台一旁,只见乡干部和乡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正在用手丈量着放在草地上的一排猪肉,看上去肥肥的。对城里人来说那肉的确太肥了,但是在凉山无论是城里人还是乡村里的村民都喜欢吃这种肉,在当地喂猪都是敞放的,基本上不喂饲料,人们称之为“活动猪”,是够资格的“绿色食品”。

斗牛活动范文第4篇

>> 冬天的布拖彝人 一个抗战老兵的失散与回归 九月,是一个出发的季节 从一个痛点出发 三个彝人的传说 一个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回归模型的构建 珠海:一个超前城市的回归 许亮:一个CFO的回归 回归原点:一个车企的营销样本 回家种红薯,一个硕士的绿色回归 《神圣车行》:一个天才的回归 刘千里 一个女人的回归 给我一个回归农村的理由 学校文化的回归与再出发 回归与再出发 保序回归解的存在性与唯一性的一个证明 爱是一个回归圆 从一个基本事实出发重新对化学计算的认识 韩鄂辉 高考只是一个出发 由“漂泊者”出发,想象一个世界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一个布拖彝人的出发与回归 一个布拖彝人的出发与回归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苏呷此色")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一场大雪过后,村里的道路变得泥泞起来,天气寒冷,彝人们包裹起羊毛披毡赶路。

我经常外出旅行,外面的繁华和自己家乡的贫困反差很大,心理落差也很大。有时候,看到人们的精神世界被物质所填满,我会觉得家乡的清贫未尝不是一件好事。2006年,在去往拉达乡的路上,我在一个路边小店看到两个彝族老人,一个趴在简陋的木窗前用乡里唯一的公用电话和在远方打工的孩子通话,另一个靠着破旧的土墙侧耳倾听,蹭了一肩膀的土。我拍下了这个画面,又和二老聊了一会儿,他们的孩子是初次外出打工,当老人的难免日夜牵挂,为了打这个电话,他们走了几个小时的山路。“娃娃们在彝族年的时候就会回家过年,还能挣钱回家补贴家用哩。”我永远忘不了他们脸上那布满尘土的满足笑容。如今,移动电话已经走进了彝家的村村寨寨,但我很欣慰自己记录下了那段有温度的历史。 1.年轻的彝族妈妈在镜子前梳妆,她一会准备去村里的照相馆拍照。

2.坐马车归家的孩童。

3.火把节上,彝族老人和他的赛马准备去参加比赛,他穿着传统服装,头上的“欧贴”是长达 7米的布条缠成的。

在近十年的行走和拍摄中,最难克服的不是身体的劳累,或者拍摄条件的简陋,而是无法抵御的一种疲劳,或者说是一种审美麻木。我记录的都是自己身边的平凡场景,以及族人真实的喜怒哀乐,有好几次,我怀疑自己走的路是否正确,到底应不应该这样拍,这样的行走又是否有意义。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就让自己停下来,多看一些书籍和作品,不停地反思和总结。作为一个山沟里的摄影师,我不能确定自己走的这条道路和这种拍摄方式是否得当,也许我本就走着一条弯路,这个只有留给时间来评判了。 山一样的尊严

布拖彝人世代生活在高寒山区,骨子里好胜、坚韧,有种牛劲。在这片土地上,牛是力量和财富的重要象征。由于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彝族人如今仍旧依靠牛来耕作。每年三月初是播种洋芋的最佳时候,家家户户都牵出耕牛,积肥、整地、选种、播种,琐碎却一丝不苟。

自古以来,彝族先民就喜爱用斗牛、斗羊、赛马和摔跤的方式为自己的部族扬名,宣示力量和声威。吉里史且是拖觉片区斗牛比赛的4连冠,提起他,当地人都会竖起大拇指。斗牛的挑选很严格,从小牛犊就要开始。吉里史且很善于选牛,小斗牛不仅得有一双好牛角,而且要四肢匀称,有发展潜力,培养成可斗的壮牛需要两三年时间。

吉里史且平时只给斗牛喂食优质的玉米、燕麦、荞麦、黄豆和上等草料,日常的喂食、梳洗、放牧等都亲力亲为。斗牛住的牛棚也有讲究,一般会与其他牛隔开,夏天要驱蚊,冬天要生火盆取暖。吉里史且与自己的斗牛形影不离,同吃同住同行,情感就像家人一样。同时他也是严格的教练,平时经常带着斗牛去附近寨子进行一对一的比赛,通过与不同的牛较量来提升斗牛的力量和技巧,树立它的信心。没事儿他还要带着自己的斗牛小跑,训练耐力。在这样的精心呵护之下,他的斗牛个个膘肥体壮、彪悍凶猛。 1.我去这户彝人家做客,小娃娃没看到过生人,我一进门他就站在火塘边哭了。

2.春播的时候,家家户户种洋芋,都用得到犁头。犁头很重,多由家里的青壮年扛到地里去。

3.骑马的少年。马是布拖彝人生活当中必备的,几乎每个人从小都会骑马。如今彝人有时外出也会骑马而行。

斗牛比赛的前夜,吉里史且将斗牛洗刷干净,喂以上等草饲。夜幕降临,村里的乡亲们汇聚到他家,送上烟酒和鼓励、祝福。

斗牛出寨前,吉里史且给它喂了一些浓烈的白酒,提神壮胆,牛的喘气重了,脖子粗了。吉里史且身穿盛装,佩带英雄带,手持木棍,在乡亲们的簇拥下,带着斗牛一步步走向火把场。火把场上聚集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黎族老少,还有一头头斗牛,膘肥体壮,牛角锋利,肤色油亮,性子凶悍,不时传来雄壮的吼声。场上的战斗异常激烈,牛角相撞发出格格的响声,有的牛甚至一直斗到火把场外也难分胜负。斗牛的胜利是家族和寨子的无上荣耀,获得名次的斗牛身价也在一夜之间成倍增长,有好几次,吉里史且家获胜的斗牛在火把场边就以几万元的价格被人买走。在牛的身上,能看到彝族人对胜者、能者、强者的敬仰与敬佩。彝族人的斗牛比赛,其实就是一场场捍卫尊严与荣誉的“战斗”。 渐行渐远是故乡

十年间,故乡发生了很多变化。以前街上随处可见穿着彝族服装的人,街边巷尾人们说的都是彝语,如今人们只有在红白喜事或是传统节日时才会穿传统服饰,城区的彝族人主要使用汉语交流,很多小孩子已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

彝族是一个重精神轻物质的民族,我们民族最宝贵、最厚重的部分多半隐藏在无形的精神文化及礼俗规矩之中。如今很多彝族文化被认为是迷信,彝族人每年都要进行的毕摩祭祀等常规活动在一些家庭已经停止。民族地区与内地的文化交融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我恰恰经历了这个过程,并把它记录了下来。

这几年,全国各地的摄影师纷纷走进彝族地区进行创作,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长枪短炮”。其中不乏优秀的摄影人和摄影作品,但也有些摄影师不了解彝族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一味求新、求震撼,按照自己心中的“图式”和奇思妙想摆拍。有次遇到一位摄影师,让一群去上学的小孩把鞋子都脱掉,然后背着书包集体奔跑……对于旅行者来说,真正打开心扉去感受彝族和布拖,比抱着一个固有观念去旁观更有收获。 多年未见的一场大雪,村口的女人依旧外出做农活,带着她的黑狗去喂牛、喂猪。

TIPS

布拖彝族的特色生活

特色民居

传统彝族以村寨为单位居住,布拖彝族村寨大多坐落在平缓的山坡或山间盆地,每个寨子有几十户人家。每户有土墙或石墙围成的院落,房屋均为长方形,其中主屋最大,彝语称“黑默”,屋里设火塘,彝语称“呷”,火塘边有三块打制过的“锅庄石”,其上置锅做饭。火塘是家庭生活的中心,用于饮食、取暖、照明、会客、议事乃至室内宗教活动,也是父母的主卧室。主屋旁边附带一个小屋子,彝语称“黑惹”,供未婚子女和客人住宿。以前拖觉区的房屋均为夯土筑墙的瓦板房,墙上架梁,顶覆木板瓦,屋脊高约4米,屋檐高约3米,屋长7~12米,宽5~8米。现在也有墙体为砖,上盖瓦板和瓦的,但结构及内部设施还保持着原有的特色。布拖民居很讲究装饰,屋檐是装饰的重点,挑拱、垂花柱拱架等均雕刻有牛羊头、鸟兽、花草等图案,色彩以红、黄、蓝、绿为主,室内的锅庄石及石门槛上也雕刻着怪兽、神鸟、卷草花木等彝族传统图案。

随着经济发展,现在当地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砖瓦房很普遍,很多地方盖起了小洋楼。

特色饮食

彝族饮食以煮食为主,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一般切成大块煮食,也叫“砣砣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以酒待客是彝族人的礼节,酒在解决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都是必不可少之物。

眼睛的节日和嘴巴的节日

7月开始的火把节和11月份的彝族年,是旅行者不可错过的彝族特色节日。火把节被称为“眼睛的节日”,彝族年被称为“嘴巴的节日”。

在布拖县,火把节俗称“都此”,历时3天,第一天祭火,第二天传火,第三天送火,融消除灾祸、祈祷丰收、祝贺吉祥、宴请宾朋、畅叙爱情、健身强体为一体。布拖素有“彝族火把节发祥地”、“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之称,几千年来,火把节的活动从未间断。2013年起,布拖彝族火把节的时间统一定为每年公历7月20日,节日期间有斗牛、斗羊、摔跤、赛马、斗鸡、爬杆、朵乐荷歌舞、选美等传统节目,其中最吸引观众的是传统的斗牛比赛,集竞技性、娱乐性和观赏性于一体。

斗牛活动范文第5篇

火把跃动,唤醒了这个全球唯一可以玩火的城市,点燃了盛夏的激情,整个城市流淌着火一般的热情,涌动着独特的民俗风情。

斗牛比赛上,两头公牛怒目而视,相向冲来,一声怒吼中,两对特意削尖的牛角猛然相撞,发出摧天坼地般的巨响。

2011年7月,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凉风习习,风景满园。主题为“清凉夏日、火舞月城”的“2011中国•西昌凉山彝族火把节”在这里隆重举行。

火把节,彝语称为“都则”,是彝族众多传统节日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参与人数最多、民族特色最为浓郁的盛大节日。作为一个崇尚火的民族,彝族人视火把为神灵的化身、人财兴旺的源泉和纯洁幸福的象征。千百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彝族人民,在这片流金溢彩的土地上,创造了火的历史、火的文化,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将举行为期一周的火把节。如今,凉山彝族火把节已经蜚声海内外,古老、神奇而又狂热多情的火把节,成为集中展示凉山彝族文明史和西昌人文风情的盛大节日。

火把照亮西昌城清凉夏日、火舞月城

“荞子黄了,心儿醉了,阿妈的女儿长大了……米酒香了,火把燃了,大山的雄鹰展翅了……”2011年7月火把节,笔者终于有机会走进西昌,与数十万西昌儿女一起,参与到这辉煌灿烂的“东方狂欢节”中来。

到了西昌才知道,火把节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玩火的节日”,今年西昌主题为“清凉夏日、火舞月城”的火把节将持续一周,除了熟知的点燃火把照天祈年、盛大的歌舞活动外,火把节期间还要进行传统的摔跤、斗牛、射箭、选美等活动――实际上,火把节就是西昌独特民族风情的迸发与集中展示。

由于火把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当地人很早便开始准备:早在火把节前半个月,人们就从野外折来干蒿,和树枝一起用细绳索扎成火把,放在人畜不经过的“干净”地方,火把扎好后,心头才能踏实。此外,人们还会特意选出膘肥体壮、具有参赛实力的牛、羊,精心饲养,就为在火把节的“斗牛”、“斗羊”比赛上一争高低;而姑娘们则忙着准备漂亮的衣物和银饰,并排练火把节上的舞蹈;小伙子们为了赢得家族荣誉和姑娘的喜欢,常聚在草坝上练习摔跤……

所有的这些准备,都是为了这一年一度的月城盛事。7月24日傍晚,当夕阳隐去了最后一抹余辉时,火把节便拉开了序幕――规模宏大的火把节文艺晚会正式开演,四方来宾济济一堂,共庆盛会。这时的大街上,随处可见身着节日盛装的男男女女,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这个中国西南地区的小城沸腾了起来。

此后的每晚都是火把节的,尤其是到了7月29日的“火把狂欢夜”――随着两颗耀眼的信号弹划破夜空,数十万西昌儿女和国内外游客手执火把,从四面八方涌向街头,大街上人头攒动,好不热闹。架在西昌城内的无数个篝火堆被点燃,等候在火堆边上的群众点燃手中的火把。刹那间,成千上万支燃着炽热火焰的火把在夜空舞动,继而又汇集成一条巨大的火龙,向前游动。

火把烧得越来越旺,人聚得越来越多。伴随着彝族达体舞舞曲响起,人们不分民族,不分男女老少,都手拉手,围着篝火随歌起舞,尽情地享受着这火把节带来的激情与快乐。冲天的火光照亮了人们兴奋的脸庞,欢快的舞步掀起了姑娘的长裙,狂欢的人们唱啊、跳啊,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整个西昌城成了火的天堂、歌的世界、舞的海洋。

火把跃动,唤醒了这个全球唯一可以玩火的城市,点燃了盛夏的激情,整个城市流淌着火一般的热情,涌动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就在笔者目眩神驰之际,与笔者下榻同一酒店、刚认识不久的广东游客阿梁突然出现,他竟穿了一身漂亮的彝族服装“闪亮登场”。更让笔者吃惊的是,他不仅有了一个好听的彝族名字,更获得了一位彝族姑娘的爱情信物。看着狂欢人群中不时结伴离去的青年男女,笔者立即顿悟,火把节还有另一个名字――“东方情人节”。

夜深了,笔者挤出热情似火的人海后,还看见许多年轻人手里拿着火把继续从四面八方赶来,汇入狂欢的队伍。据当地人介绍,这一夜,整个西昌地区点燃了上百万支火把,西昌主城区参加狂欢的人约有37万,狂欢活动持续到凌晨3点。

各色体育运动与选美比赛

整个火把节期间,精彩不断,摔跤、斗牛、斗鸡等各种传统体育活动纷至沓来。

在所有的体育活动中,摔跤是最热闹的。彝族摔跤在形式上与国际自由式摔跤有点相似,比赛开始时,摔跤手身上扎一根腰带,显得雄健威武。交手之后,两名选手腾挪翻滚,你争我夺,各不相让,直到把对方摔倒,迫使其双肩着地,才算胜利。

而火把节上的斗牛则与西班牙的“斗牛”完全不同,它是两头健壮公牛之间的较量。斗牛也是火把节上最刺激的节目――比赛时,两头公牛怒目而视,相向冲来,一声怒吼中,两对特意削尖的牛角猛然相撞,发出摧天坼地般的巨响。四周观众呐喊助威,牛得到刺激和鼓励,犟性大发,连续猛攻。只见斗牛场上黄尘弥漫,颇有古罗马角斗场的味道。最后,得胜的公牛会披红挂彩,由主人牵着得意洋洋地绕场一周向观众致意,山崩海啸的欢呼声顿时充溢全场。

如果说在体育场、斗牛场上可以领略到力的角逐、雄性的张扬,那在选美场上美的风景则能让人眼前一亮。

选美是火把节必不可少的节目。在传统选美会场,花一样的姑娘撑着黄伞、摇曳着婀娜的身段款款而来,五色的百褶裙摆轻轻摇动,每一个褶子都仿佛藏着一个梦;而鹰一样的小伙头戴“英雄结”、身披披毡、腰佩长刀,如射日降雷的勇士。

选美还未开始,现场就已经沸腾了――欢呼声、呐喊声、尖叫声如浪般涌来。当激动人心的音乐奏响,选美舞台四周会迸射无数道耀眼夺目的光束,璀璨的礼花瞬间迷醉整个夜空。虽然舞台是现代的,但选美的标准依然是彝族传统的,德高望重的长者根据选手的服饰表演、才艺展示等评选出美女和俊男,分别冠以“索玛花”和“山鹰”的称号。

相关期刊更多

名城绘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淮安市委宣传部

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国国际出版集团)

神州民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