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健康教育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家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应该受到热切的关注,然而,随着寄宿制学校的出现,寄宿制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凸显了出来,如果我们不加以及时的关注和引导,那么就极易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所以,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心理教师,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促使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下面,我就在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在寄宿制小学教育中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表一些个人见解。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使寄宿制小学生多渠道获取心理健康知识
在寄宿制学校中,作为心理教师,我们要经常性、分阶段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讲座内容要涉及多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如人格、行为、适应、学习和考试等等,针对典型阶段心理问题进行归类,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和对策,从而让学生掌握更多有关心理发展规律的知识。如此,日积月累,便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达到育人的目的。
另外,在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中,我们要重点向学生传授自我心理调节的技巧与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并通过不断的自我调节,及时克服心理问题,做到以乐观、自信的心态来面对在寄宿制学校的学习与生活。
二、开展班级心理健康课,班主任参与到学校心理教育活动中来
寄宿制学校开展心理教育必须让班主任参与到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更熟悉,对于日常发生的个体事件更了解,更容易直接接触和干预,学生较易接受来自班主任的心理干预,心理干预也会更及时、更有效,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会更多样、活动更丰富、涉及面更广泛。
三、开展团体心理活动课,让不同群体得到针对性的辅导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农村留守更多的是老人和儿童,空巢家庭和留守儿童成为农村寄宿制小学的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针对这类特殊群体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感受到关爱,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更好的融入到班级、学校学习生活中。
针对学困生群体、人际困扰群体、青春期早恋群体等开展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促其心理健康发展,成为班级、学校各项活动正常开展的有效助力。
四、结合寄宿制小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通过对寄宿制小学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由于不同原因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这时作为心理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结合不同学生所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做到对症下药,使每一位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进而形成乐观、坚强、自信的心理素质。
如低年级学生在来寄宿制学校之前,父母的过渡溺爱和呵护使他们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不良习惯,而到了寄宿制学校,由于离开了父母,他们会变得不知所措,在生活上也表现得不能自理,这些生活技能的缺乏,慢慢导致了这些学生在性格上出现缺陷,如变得喜怒无常、暴躁不安、任性孤僻、沉默寡言,针对这类学生,作为心理教师的我们,可采取如下措施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首先,要告诉他们具有自主生活能力的重要性,然后,配合生活指导老师教会他们各种自主生活的技能,如教会他们如何穿衣服、叠被子、梳头发、刷牙、洗脸等等,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如此,能帮助他们逐渐解决由于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所带来的心理困扰。
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对父母的依赖性多、大,在寄宿制学校,学生与父母的交流被隔断,低年级学生的心不再用在学习上,而是用在了想家、想爸爸妈妈上,高年级学生则通过早恋来寻找安慰和依靠,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变得抑郁、孤僻,形成非正式小团体,原本性格外向、活泼好动的学生也变得郁郁寡欢、沉默寡言,三三两两独自行动,针对这类学生,作为心理教师,我们要主动走近学生,与他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对他们给予关心和爱护,也可以和他们一起玩游戏,组织团体活动,让他们暂时忘掉因为想家、寻找依赖而产生的烦恼。这样,学生在感受到了来自于我们的关爱,建立了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理性地处理与异性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同学玩耍所产生的愉悦心情,慢慢改变心理状态和自身现状,从而尽快适应班级、学校环境。
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实现学校与家庭心理辅导的同步进行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都是在学校待五天才回家一次,这样虽然与父母接触的时间少了许多,但是我们仍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所起到的重要影响,只有让家庭教育和学校心理辅导同步,才能让寄宿制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鉴于此,作为心理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实现学校与家庭心理辅导的同步进行。
综上所述,寄宿制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且艰巨的工程,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心理教师,我们必须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对班主任进行定期心理培训,积极联合学校领导、班主任、代课老师探究各种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从而帮助寄宿制学校学生解决心理困扰,使他们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医学院校;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有效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利用受众面较广的媒体和其他有效途径宣传心理健康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民众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民众对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意识,形成人人重视心理健康、人人认识心理保健的氛围。
1.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中形成氛围、达成共识,主动学习掌握心理保健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能够积极主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并能够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做自评自查。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但发展比较快。从02年以前社会大众对这个行业的不认识,04年左右的认识模糊或者误解(认为看心理医生是丢人的事情),08年左右开始认识和接受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到现在已经有一部分人会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帮助,说明社会对整个心理健康的认识在进步。但是也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够,很多有心理保健需求的人不能获得相应服务,广大社会群众不能普及到心理健康和心理保健的相关知识。
(二)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在宣传中的主渠道作用,利用其受众面广、方式灵活多样的特点开展广泛宣传。各地方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和社会大众的需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负责制,开设规范的、连贯的、系统的、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栏目,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保证广大的人民群众有机会认识心理健康、接触和普及到心理健康知识。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主题班会及其他形式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推广心理保健意识;对整个社会大众而言,除了电视广播外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心理健康主题日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电影展播、心理健康板报、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测验等。其中可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主题日有“3.21”世界睡眠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9.10”世界预防自杀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
一、积极拓展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覆盖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高全心理健康素质,要努力实现心理健康资源全覆盖。
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需求量较大的人群主要分为类。第一类,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导致了学生和教师的压力巨大,导致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很大。第二类部分人群因他们有问题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倾诉,或者心里的困扰,没有自己真信任的人可以给自己做心理咨询辅导。第三类是因为身份和环境,这一群体有很多复杂严重的心理问题。第四类是残疾人群,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多种因素导致这个群体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比如别人的歧视、自身遇到的各种困难等。第五类是性心理问题的人群,这类人群他们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性心理问题的途径,或者没合适的心理咨询师。第六类是危机感与自杀的人群,这类人群自我伤害的倾向很强烈,这些人需要及时的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这六类人群是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的第一线服务对象,要力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政策能够全面覆盖这些群体,对这些群体重点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二、学校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规划、建立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常态工作;规范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开展质量;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素质和质量,规范相关专业技能培训的标准和质量,建立专业素质考核制度,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实效性的质量保障。
学校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规划、建立体系,安排部署并监督落实各类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负责安排部署各单位团体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内容、形式等,检查落实工作开展效果;组织实施或审批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内容、形式等;组织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库,并做好专家库成员的管理工作,组织好专家库成员的交流学习和互动;充分整合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组织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考核和规范业务培训等工作;组织好心理援助。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常态性的工作来做。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很不一致,有些高水平的专家开展工作的平台局限或者受众面小不能很好的发挥专业特长;部分冲锋陷阵在第一战线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开展工作的效果不是很理想。社会上公开开设的心理咨询所、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资格考试培训课程、专题讲座、以及像沙盘游戏和绘画治疗等技能培训很多,但培训老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没有统一的规范的考核标准,培训班的培训效果好坏很难界定,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没有统一标准要求,心理咨询室开展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有统一的监督考核机制;我省已经获得二级心理咨询师的人员很多,这些人群中有能够熟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也有一部分是持有资格证却不能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鉴于以上情况,若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能够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素质和质量,规范相关专业技能培训的标准和质量,建立专业素质考核制度,这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实效性的质量保障。
注:保山市科技局科技基金:项目编号2014kj031 项目名称《对医学院校在校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74-03
一、问题的提出
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对在校高职大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业已成为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渠道,是培养自我意识健全、人格完善的根本途径。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实际效果。但是,在目前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存在着诸多的实用性不强的知识,学生掌握了这知识不但对自己心理健康调节不起作用,反而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给大学生带来新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关于学习问题,教材中大量篇幅介绍了一些学习的理论,笔者认为这是不合适的。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应该着重侧重于实际应用,即如何解决沟通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不应该是以理论知识介绍为主。因此,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实效性,是我们目前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以辽东学院信息学院新生(2011年9月入学)为试验对象,用随机取样的方法,抽取两个班为实验组(62人);两个班为对照组(64人)。采用的是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实验前,首先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大学生进行前侧,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然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心理健康课程改革实验,实验组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侧重于应用,对照组仍然采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一个学期后,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后侧;最后,将前侧与后侧数据比较,分析改革实验的效果。本研究的数据材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的比较:
1.实验改革前两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前,分别对两组大学生进行SCL-90因子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差不大,而且大学生均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实验组大学生教学改革前后心理健康水平比较。对实验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前与实验组教学改革后大学生SCL-90因子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前后得分均有显著差异。(见表2)这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影响,实验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良好。
3.对照组前后测SCL-90因子分比较。对照组前测与后测大学生SCL-90因子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对照组前测与后测因子分上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见表3)这说明对照组的大学生经过半个学期后,心理健康水平没有太大的变化,这进一步说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对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的效果。
4.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SCL-90因子分比较。对实验组教学改革后大学生SCL-90因子分与对照组大学生SCL-90因子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因子上得分与实验组改革后得分均有显著差异。(见表4)
这说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影响,实验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良好。
四、讨论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与教学内容有着高度的相关。实验改革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因子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如表1所示。这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差不大,而且大学生均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学改革实验结束后(一个学期),实验组与对照组因子上得分均有显著差异,如表4所示。实验组的大学生SCL-90的所有因子皆成阴性,对照组实验前后因子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如表3所示,这说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验改革是成功的。传统心理健康教学对大学生影响不大,没有起到应有的实际效果,而采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验所取得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五、结论与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实效性存在着高度的相关。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心理学课,心理学侧重心理基础理论,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应用学科,应侧重于大学生心理调控技能的培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对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在内容体系上应侧重于实际操作。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理论内容不宜过多,而在于精,并且所占用的课堂教学时间不宜过长,可大约占2/5左右,其余的应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即实践操作。心理健康问题辅导主要是解决大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既可以是发展问题,也可以是健康问题,二者应以大学生的发展问题为主。
参考文献:
[1]马力.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2,(5):43-44.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当前,中职学校的学生进入学校的分数不是很高,但是他们对于自己就读的中职学校并不是很满意,这些学生走进中职学校之后,心理上就可能出现变化;性格内向,不愿意和同学交流;比较自卑,学习不努力,成绩下降较快。尤其是那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熟悉了环境之后,就会出现逃课、早退等现象。于是,在中职学校实行心理教育工作,是提升学生素质与综合能力的需求。
一、中职学校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具有学习障碍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是中考失败或者是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学生,对于学过的知识掌握不牢,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于是面对所要学习的新的知识理论和技能训练不知所错。另外,他们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学习焦虑问题普遍存在,学习成绩不高,他们自认为考试很难,逐渐地就不学习,发展到最后就会出现厌学甚至是逃学。
2.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
中职学校多数学生的基础不是很好,学习成绩也让人不太满意,认定自己不是上学的料,自己不如人,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另外,家长不合理的教育方式,致使有的学生甘愿落后,甚至有的学生抱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这些都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还有就是中职学生的逆反心理比较突出。逆反心理是指它和事物发展的常理反向发展的一种心理状况,通常体现在,与别人逆着来来表现自己的个性与不羁。这种状况在中职生体现的比较明显,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为:他们不满意自己的生活环境,认为家庭和学校等有负于他们。也可能是有的老师教育方法不是很得当,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也造成部分中职学生出现逆反心理。
3.情绪控制力不强
情绪在某种程度上是心理健康的反映。中职学生几乎正是处理青春期,他们的情感比较丰富,情绪变化很快,遇到事情比较容易冲动,比较容易感情用事,处事不够冷静沉着,辨别是非能力不强;情绪波动较大,情绪控制能力不高,两极化问题突出,高兴时高兴得不得了,遇到困难时难过得不得了,容易冲动,情绪变化较快,有的中职学生对人和事情的态度冷淡,好像对任何事都不关心似的,对于集体活动漠不关心,感情比较易受挫折,抗挫能力不高;释放情绪的方式不合理,比较容易出现抑郁和消沉等不良的情绪体验。
二、中职学校办主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
1.入学期间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与转变角色
学生进入中职校门以后,就要面对环境和角色的转变等很多问题,这些改变使有些同学原来的心理结构被扰乱,心理定势被打乱,受其影响,出现学习动力下降,不愿意和别人相处等现象。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年龄不是很大,远离父母靠自己独立生活,并且习惯用初中的生活方式去过中职生活,几乎没有完成角色转变。
(1)教会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提升团队意识
在进入中职学校以前,多数学生往往是就近入学,大多数的学生在自己的班级中就能够找到自己比较熟悉的朋友,容易找到共同话题。但是进入中职之后,同学们都是来源于不同的地方构成一个新的班集体,还有的同学说方言,在交流上有一定的障碍,有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同学就会不知所措。由于刚刚走进学校,彼此不熟悉,很难产生依赖感,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不适应新的学校生活。身为班主任,就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如篮球比赛、拔河等;开展联谊活动,让学长介绍一下自己适应新环境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新入校的学生比较容易找到自己的老乡或者是朋友。通过这些活动之后,学生就会逐渐地对新学校产生一些好感,慢慢地与身边的人进行交流,也会逐渐地融入到新的集体中。
(2)尽快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变
进入中职学校之后,学生学习的内容已经与小学和中学所学的内容有所不同,学生不会有升学的压力,在中职学习的目标是以后能够有好的就业岗位。同学们在这里要学习一项技能,为以后将来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学校期间注重学习方面的交流沟通
部分同学进入中职学校以后,仍不能走出物理化知识的学习模式,觉得学习很费力,不容易进入中职专业知识的学习模式,学生就不愿意学习;有的同学听人们对中职学校评价,认为上中职学校无用,所以同学们就觉得学习与否都没有关系,逐渐地就会厌学。班主任了解情况之后,要做好同学们的工作,依据不同的学生告诉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中职学校学习压力没有那么大,同学们只要经过指导,就一定能够获得良好的成绩。对于人们对中职无用论的说法,班主任就要告诉同学们,任何性质的学校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具有某项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培养的,拥有了某一项专业的技能,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建立档案
中职学校和普通中学比较而言,中职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相处的时间并不多,老师与学生之间没有稳定持续的交流与沟通。下课之后,学生与老师见面的机会比较少,学生表现得无所事事。学生会以老师下班了,见不到他们为借口,无法向老师请教问题。为了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建立老师和学生在一定时期进行沟通交流的制度,使得老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方式得以拓宽,班主任老师要有每一个学生家长的沟通卡,在一定时间内,将学生在校的表现状况向家长报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同学们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不仅能够激起同学们积极向上心理,还有利于老师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另外,将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作为教育的重点对象,班主任老师设立档案,针对其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并把辅导方法与辅导状况记录下来,还跟踪调查分析。对于状况比较严重的学生要和其他课任老师沟通交流,研究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摘要】目的:了解初中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材料资源库(学校版2006年)》动画版光碟做为健康教育内容,抽取某中学初一年级3个班共200名学生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前后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开展健康教育前初中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不高,总知晓率仅为42.0%。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后总知晓率提高为93.2%。两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初中生开展内容生动的结核病健康教育宣传,提高该人群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效果显著。
【关键词】结核病;健康教育;学生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 该病通过呼吸道经空气传播, 是国家重点预防和控制的传染病。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场所, 学生集聚密度大, 同室学习生活, 接触密切, 一旦发生结核病感染, 处理不及时, 容易造成暴发流行。为了解中学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评估动画片形式结核病健康教育效果,我们于2010年11月对南昌市某中学初一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干预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某中学初一年级三个班的学生共200人做为调查对象,年龄为11-13岁,男性106人占53.0%,女性94人占47.0%。
1.2 方法:采用《中国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材料资源库(学校版2006年)》动画版光碟做为健康教育内容,根据结核病相关材料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用同一问卷进行结核病健康教育前后两次现场调查,由调查员当场统一收回问卷,问卷回收率100%。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健康教育前后调查情况 某中学共调查初中生200名,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前发放200份问卷,收回2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90份,有效率为95.0%。开展健康教育后发放200份问卷,收回2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90份,有效率为95.0%。即健康教育前后均调查学生190名,结核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42.0%、93.2%。两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具体调查情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前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其中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是否考虑得肺结核、肺结核的规范治疗疗程、结核病是否能治愈这三项的知晓率最低,分别为16.3%、18.4%、26.8%。开展健康教育后有三项知晓率上升程度最高,达100%,分别是否听说过结核病、结核病的主要症状、得了肺结核对劳动能力的影响。资料表明,问卷中十个问题在健康教育前后知晓率具有明显差别。详见表1。
3 讨论
结核病健康教育不仅是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的手段, 也是结核病控制策略之一。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 由于学习紧张和群体生活的特点, 学校结核病爆发案例时有发生, 对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极大危害。据调查, 有75%的在校学生从没有接受过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因此,对学生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利用各种形式的宣传方法来提高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以上资料表明,用生动活泼的动画片在学生中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能取得非常显著地效果。通过学生的亲情、友情链,还可向其家长和同龄人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结核病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光靠结防工作者只是杯水车薪,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以学生为依托,扩大社会对结核病知识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公众防病意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