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月诗

月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月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月诗范文第1篇

月诗范文第2篇

不假丹梯蹑霄汉,水晶盘冷桂花秋。

月砌瑶阶泉滴乳,玉箫催凤和烟舞。

青城丈人何处游,玄鹤唳天云一缕。

造化天桥碧海东,玉轮还过辗晴虹。

霓襟似拂瀛洲顶,颢气潜消橐仑中。

月诗范文第3篇

河畔的金柳从新娘变成了老妇

凋敝了容颜

把美丽给了烈日炎炎的夏

携一把浓浓的秋风

扶在银发上

嵌在目光中

落叶是被吹散的大地被褥

流水是被荒野占去的眼泪

点亮温馨的场景

熟悉的画面又到来了

哪怕是一瞬间被捕捉的目光或是眼神

都会深深的印在脑海中

太阳藏在云层里

云层罩在头顶上

鸿雁和乌云放在天空

像是一幅油彩的秋画

我的影子

你的影子

大家的影子

交融却又分别

在枫叶中微笑错过时

月诗范文第4篇

旬旬殇月浣泪面,岁岁桂华渲断肠。何消婵娟牵乡思,愁意足矣萧笛漾。

——题记

月之美,重于洁白皎皎,轻于残弦淡眉。

圆润,乃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愿;残月,则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落寂。

残月何故只添忧?

中秋佳节之夜,木樨本已荡凉意,若无明朗之月相伴,即便阖家团圆,亦无欣喜之情。若明月月当空,木樨之凄迷反蒙上归属之感,即便孑身他乡,瞳映之月,亦能打捞起鹅黄月色。

反而言之,若无木樨凄凄傍残月,残月唯与疏星相辅相成,就一抹清幽闲适,若木樨索绕残月,残月则诉尽离殇,叹人生情愫薄意,引人愁泪浣溪沙。

满月,寓团圆之美;残月,倾离乡之愁,两者孰轻孰重?

满月轻于残月?笑言罢了。满月重于残月?此言亦差矣。两者,无轻重之分,若无残月,何者托残月,使其闲适?

故而,月之交替乃平庸之事,无须重视或倾慕,满月可讴歌,残月亦可赋画,若染木樨之彩就如“画中有诗”之镜。

月诗范文第5篇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中秋节是中国人的团圆节,全家人团聚赏月尝饼,取“人月共圆”之意。因而,月饼被形容为“一轮缩小的月亮”。清代祁启萼有《月饼》诗云:“中秋节物未为低,火烘罗罗出斧齐。一样饼师新制得,佳名先向月中题。”点出了月饼命名的取义。

古往今来,在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里,留有不少“月饼诗”。坡在一首咏月饼的诗中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可见早在宋代,月饼因其香甜可口,就很受人喜爱。其实,月饼的雏形早在唐代就已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花色品种越来越多。古代苏州诗人袁景澜《咏月饼》诗对饼师精工制作月饼有这种描绘:“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从诗中我们不仅知道了做月饼的工序,还可看出古代中秋节就形成了互赠月饼的习俗。在福建等一些地方,凡当外祖父或舅父母的,中秋节要给外孙子、外孙女或外甥送月饼。对此,施景琛的《中秋词》咏道:“饼儿圆与月儿如,更兆嘉祥食有余,多感外家爱护意,年年例又贶双鱼。”

月饼真正的起因,应当在于我国古老质朴的“尝新”风。金秋正是收获的季节,古代的人们用新谷物、果子做一些新鲜可口的食品尝新,是很正常的事情。有一首《淞南乐府》便描绘了这一情景:“淞南好,时物存秋香。月饼饱装枣肉馅,甜果新谷渐登场。”这不仅是对劳动成果的品尝,更是对来年丰收的祝愿。

到了明代,月饼的制作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当时月饼上已经出现了“月中蟾兔”、“嫦娥奔月”之类的装饰性图案。其设计之精美、构图之巧妙、花纹之细腻,给人以美的享受,既体现出月饼制作者的匠心独运,又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灿烂文化。彭蕴章《幽州土风俗》赞月饼曰:“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幡然嫦娥窃药手,奔入广寒归不得。”可见心灵手巧的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的优美传说,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形象再现于月饼之上了。随着时代的推移,月饼的馅儿也更加讲究起来。杨光辅在《凇南采府》中有诗为证:“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由此可见,当时的月饼已经和今天的颇有些类似了。

中秋月夜,合家团聚,纳凉赏月,尝饼品诗,戏饼作乐,的确是雅致非凡,别有情趣!

相关期刊更多

绿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石河子文联

诗潮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

民族文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