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控审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目前在许多企业的管理方法中,内控制度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管理手段,对于企业的管理效果及效率等具有直接的影响。为了确保企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应当整理出企业内控制度审计的要点和方法。实际上,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对于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内控水准,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企业的目标,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内控制度概述
企业内控制度实际上是一套制度措施,指的是将企业的内部活动进行分工处理,制定出科学且完善的内控制度来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确保企业财会信息的完整和安全。这种制度不仅能够使各个部门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还能够保证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工作。根据工作目的和内容的不同,企业内控制度共由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种制度组成,其中会计控制能够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保证企业内部的财产和财务信息的完整和安全可靠,以及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管理控制指的是采取措施确保企业能够将制定的决策和政策等得到贯彻执行,同时督促企业能够实现其制定的经营管理目标。这两方面的控制相辅相成,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加强企业内控制度
(一)树立起新的审计意识
由于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不断的完善,许多企业都加入了市场竞争的斗争中,因此在企业管理中应当不断加强企业内控制度审计,树立起新的审计意识。首先,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由于一些人利用法律法规的缺陷,或者由于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为企业甚至是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一定要充分发挥出企业审计监督的力量才能够保证企业的稳步增长;其次,审计意识还应当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应当加强内部管理和外部的了解开发工作,尽量做到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现代企业应当保证所树立的审计意识能够适应现代的需求,现代企业的制度最关键的是要转换一下经营机制,做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由于现代企业的管理层非常多,而且复杂,因此更应该加强内部的控制和管理,内控制度审计能够将各部门的任务独立化,并且能够直接对各单位的活动的和成果进行监控,因此对于企业的管理和控制具有较积极的作用。
(二)建立全过程的审计范畴
在通常情况下,审计指的是事后的审计工作,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此类想法已经不再适用,尤其是目前内控制度审计的确立使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深化,因此相关的监督部门应当在事前、事中及事后进行全过程的审计。
对于事前审计来说,最主要的作用是未雨绸缪,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人们通常会忽视了事前审计的作用,而只是注重事中和事后的审计工作,实际上,事前审计能够为后面的工作提供有效的补充,可以说事前审计的作用有时候会比事中审计或者事后审计要大得多。比如说在签订供货合同时,必须要全面了解购货企业的经济实力及概况,同时需要监督部门和审计部门的参与,保证内控制度审计的实施,否则可能会导致企业流失一定的经济效益。
事中审计的目的则是促进经营管理,内控制度审计能够对全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难免会由于各种原因发生问题,而内控制度则可以使企业少走弯路,尽量减少损失。审计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多深入基层,认真监督和分析,并且多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找出企业在内控制度中出现的不足并且及时修正过来,尽量减少企业的损失,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事后审计在内容和范围方面都是比较广泛的,主要是提出企业的整改建议,通过一些常用的方法来对企业进行全面、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并且提出相关的且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建议,保证企业的稳定进步。
(三)建立全方位的审计约束
内控制度审计能够将原来的审计工作进行一定的完善,而且对于企业的人、财、物等都会有一定的牵扯,因此,应当建立起全方位的审计约束。首先,应当掌握企业内控制度审计的原则,因为只有遵守原则才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更有利于执行工作的进行;其次,审计的项目和种类之间联系紧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注意结合,而且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行为应当加强控制,严重的话要及时移交给纪检监察部门,强化内部管理机制的同时还能有效促进廉政建设;最后,随着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审计内容,企业内控制度审计的工作难度就越来越大,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应当正确处理好工作量大与工作人员不足的矛盾,突出工作的重点内容,全面促进企业的内部强化管理,从而保证企业经济高效益的有效提高。
三、结束语
总之,在现代企业中,内控制度能够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起到一定的调节和制约作用,因此可以被看做是企业的“中枢神经”,尤其是对于那些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内部控制的作用就更为明显。对于一个企业,如果实施了内部控制,而且制度比较健全的话,企业的经营就会更加顺利,因此企业应当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石油销售企业 内控管理 内控审计
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近年来国内石油石化企业相继按照美国《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要求,建立起了规范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简称内控体系。内控管理的目标是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的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众所周知,每一个控制活动都在两个层次上发挥作用,并分处于两个系统:一个是运营系统,用来完成规定的目标。另一个是控制系统,覆盖在运营系统之上,发挥评估、监督及持续改进的作用。内控审计就是对于内控管理及内控管理体系的一种再控制行为,通过它可以了解企业内控管理是否科学、完整,运行是否有效,能否及时发现和防止舞弊行为,为内控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一、内控管理对于石油销售企业的意义
石油石化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石油销售企业作为销售终端是整个石油产业链最终价值的体现环节,网点众多,规模较大,资金密集。所以在石油销售企业实施内控管理及内控审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利于石油销售企业加快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更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内控管理是石油销售企业国际化战略推进的需要
从2002年起美国对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监管的重视程度日益得到突出和强化,当年作为美国总统的布什更是签发了著名《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要求各企业对于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测量和评价,并要求各企业将自我评价的报告提交给专业的审计机构进行审核,对于上市公司根据其行业类型和规模采取步骤分类推进以强化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市场对于国际化企业的投资价值认定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对于上市国际化公司来说其内部控制的失效比经营业绩的下滑更为糟糕,一般来说重大的内部控制缺陷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不可预料的危害和风险。
(二)内控管理是石油销售企业风险管理和规避的需要
我国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一个重大变迁就是企业的利润率和利润水平都维持在一个低位态势运行,进入了薄利微利时代。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国内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全年销售利润率只有2.5%,微利经营环境使得中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和领域开始向着新的资本运作领域迈进,从本质上来说资本经营比传统的经营领域风险的不确定就更为复杂。从德隆事件、格林柯尔等企业经营失败的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性。同时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在如何防范和规避相应的经营风险中,内部控制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和有效的手段。
(三)内控管理是石油销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的需要
内部控制质量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性指标,它是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建立健全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和措施安排,是推进企业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推动企业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发展受到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和控制程度越来越明显,石油销售中买方市场环境已经形成,不同石油销售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市场对于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高附加值水平、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独特的青睐,这就推动企业从内部控制的视角加强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而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石油销售企业成功实施和推进内部控制审计的对策
我国石油销售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实施时间较短。2008年6月和2010年4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先后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等三个配套指引,对中国企业加强内控审计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借鉴国外及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经验,对石油销售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成立独立的内控审计机构
针对石油销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的现状,应该在最高决策和执行机构下直接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并由其提名或任命具体负责人,以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应遵循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规范要求,合理规范审计内容与审计程序,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的意见。
(二)明确内控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的审计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应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实施审计工作,即要求审计师首先将注意力集中于公司层面的控制,然后是重大账户,最后关注过程中、交易或应用层次的具体控制。在实施石油销售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询问适当人员、观察经营活动、检查相关文件、穿行测试和重新执行等方法。但是询问本身并不足以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应结合其他内部控制审计方法一并进行。
按照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可以从内部控制五要素方面加强对石油销售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控制环境审计。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等。二是风险评估审计。内部审计师必须针对石油销售企业所处环境进行详细分析,评估其可能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或影响,并审查石油销售企业是否建立了相关的风险评估机制。
(三)提高素质,完善体制
内控审计实务标准是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执业规范,需要有一批高素质的内部控制审计从业人员。加强审计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尤为关键。通过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加强审计专业培训,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认证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培训,提高内审人员的风险分析等具有前瞻性的能力,在人员结构和素质等方面满足石油销售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要求。
三、内控审计应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其内涵及外延
以前的内控体系建设工作,重点是确保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控审计也重点围绕这一主题领域开展。随着内控体系建设工作的深入,内控工作不断从职责、内容、关注点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内控审计也应随着内控工作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其内涵及外延。
一是开展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管理。开展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管理内控审计,就是重点审查法律风险防控机制的健全性、法律风险源识别的全面性、法律风险确定的规范性和法律风险防控措施的有效性,评估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设计有效性和执行有效性,促进整改和完善,不断提高公司法律风险防控能力。二是开展业务流程管理内控审计。开展业务流程管理内控审计,不仅要审计业务流程管理的设计、、监督等规范化程序,更应深入到具体业务流程,审查业务的实质性内容,针对企业管理的重点,热点、难点的业务流程,开展流程管理审计,并与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结合起来,促进业务流程的不断优化和改进。探索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审计全面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八个要素。基本业务流程是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等。
“现代内部审计之父”劳伦斯·索耶,称内控审计是内部审计师的“魔杖”。石油销售企业要使用好这根魔杖,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企业内控体系不断深入健康的发展,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资料
[1]阎金锷.审计风险及其应用的探讨.《财会通讯》,1998年9期.
[2]朱小平.审计风险的比较与辨析.《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年5期.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防范
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科技型企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通过科技创新拉动经济增长是我国现阶段实施的重要举措。科技型企业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国通过税收优惠及相关政策鼓励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科技型企业数量呈现逐年上涨趋势。与此同时,科技型企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内部控制方面,良好的内部控制是企业提高经济性和效率性的重要手段,而内部控制审计则是保证内部控制效果的重要手段。但从实践来看,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普遍存在,需要制定科学策略进行规避。本文的研究在丰富现有理论的同时也对内控审计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概念界定
1.1科技型企业的内涵
科技型企业是指具有较高技术含量与核心竞争力,能通过创新不断开拓市场的企业。科技型企业的科技人员、专业人员的占比高于其他企业,这与其主营业务具有较大关联;组织特征呈现扁平、哑铃型结构,这是因为科技型企业以研发为主要方向;具有高成长性特征,科技型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一旦研发成功,其附加值和市场份额都会提升。
1.2内控审计的定义、要点及目标
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审查和评价的过程,从而确定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过程,并提出内部控制改进建议。从内部控制审计的要素来看,主要包含五个方面(见表1)。从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来看,总体来说,就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合法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方面进行审查和评价;具体来说,内控审计的目标是对内部控制的过程进行检查和评价,审查其是否确保了企业资产、资金等方面的安全。科技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目标亦是如此。
2文献综述
从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文献来看,现有文献主要针对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王洁(2018)主要对科技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包含内控意识淡薄、组织治理结构不完善和管理人员方面的问题,并在增强内控意识、健全机制和人员素质提升方面提出了对策。赵英(2018)指出了内部控制对于科技企业的作用,同时分析了内控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意识层面、体系建设、评价和监督层面提出了解决措施。姚永江(2019)指出了民营科技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点与难点,并从民营科技企业内部控制的全面性、精细化和实效性提出了内部控制策略。从企业内控审计方面的文献来看,现有文献专注于企业内控审计存在的问题、影响及引发的思考。陈俊涛(2018)指出了内控审计环境、手段和流程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体系建设、关注风险较大的流程和事项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边新城(2018)主要是针对内控审计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同时从内控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人员的专业性方面提出了内控审计的有效措施。云禄(2018)从信息化的角度论述了企业内控审计引发的思考,对信息化内控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内控审计信息化改革方法。王海燕(2019)主要从内控制度审计方面进行探讨,指出了强化内控制度审计的方案。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主要集中于对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以及对不同类型企业内控审计问题、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对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方面的研究文献几乎没有。本文通过对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策略,恰好可以弥补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研究方面的空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3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探析
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既有一般企业的特征,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内控审计风险不仅会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正确的评价,而且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的完善。本文主要从内控审计意识、审计独立性、内控制度审计和审计建议执行方面对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进行论述。
3.1内控审计风险意识不强
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内控审计风险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贯穿于内控审计的全流程。因此,内控审计风险意识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非常重要。目前来看,科技型企业的内部管理人员对内控审计的重视程度不足。这主要是由于科技型企业的管理人员更加注重研发项目和成果转化,注重企业创新过程,因此会忽视内部控制审计中存在的风险及其产生的不利影响。此外,科技型企业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也存在不足。从内控审计实践来看,内控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更加注重审计方案的制订和审计过程,往往忽视了内控审计风险。这样,不仅没有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而且可能会对企业内控的完善产生消极影响。
3.2内控审计独立性无法保证
科技型企业的内控审计主要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等方面做出审查,从而保证企业资产、资金等安全。从科技型企业内部来看,存在内控审计独立性差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内控审计部门容易受到企业管理层的牵制,有时会对部分审计结果进行隐瞒,不在公开的审计报告中显示。同时,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也无法保证。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有时会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影响,这时审计结果就会有失公允,同时内控审计质量也会降低。如果内控审计的独立性得不到保证,则内控审计结果就会失效,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的合法性、有效性等方面也得不到检验[2]。
3.3内控制度审计风险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导企业内控实践的重要依据,是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条件。因此,内控制度方面的问题也会为企业内控审计带来风险。一方面,科技型企业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与实际执行不匹配的情况,这样就增加了内控审计风险。在内控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无法依据内控制度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价,无法判断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这样就失去了审计的意义。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较为迅速,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很多都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情况[3]。在此背景下,相应的内控审计标准也不统一,增加了内控审计风险。
3.4内控审计建议执行不到位
从内控审计的实践经验来看,内控审计风险不仅存在于审计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后续审计建议执行阶段依然存在。审计人员对科技型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全面审查后,会根据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企业应当根据审计建议对内控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但是,部分科技型企业在收到审计建议后,并未严格执行内控审计建议,对内控方面的问题未及时整改。例如,某科技企业员工考勤制度执行不严格,内控审计人员依据企业情况给出了审计整改建议,建议企业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及奖惩制度,但是企业并未及时进行整改,导致内控审计失效。从这一层面来看,内控审计建议执行不到位也会引发审计风险。
4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防范策略
为进一步防范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本文提出了风险防范策略。科技型企业应当从内控审计风险意识提升、内控审计独立性、内控制度和后续跟踪机制完善方面推进内控审计风险防范策略。
4.1加强内控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审计质量
内控审计风险意识的提升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重要保障。一方面,科技型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对内控审计的重视,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加深对内控审计的认识,充分认识审计风险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企业管理措施制定过程中,应当包含内控审计风险管理的内容,从多方面防范内控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内控审计人员应当不断提高风险意识。审计人员应当将风险意识贯穿于内控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中,充分认识每一个审计环节的风险,这样才能保证审计质量的提升。
4.2充分保证内控审计的独立性,提升审计结果的有效性
内控审计结果有效,才能发现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优化。而审计独立性则是提升内控审计结果有效性的必要手段。无论是内控审计部门还是审计人员都应当保持独立性,在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不应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保证审计结果的有效性。这就需要科技型企业不断优化内部管理结构,避免内控审计部门和人员受到管理层的牵制,通过平行管理保证内控审计的独立性。另外,内控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同样重要。内控审计人员应当定期接受职业道德教育,避免在内控审计工作中出现徇私舞弊等行为及产生的不良后果。
4.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降低审计风险
一方面,科技型企业应当保证内部控制制度与实际执行相匹配。也就是说,科技型企业应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内控制度不能形同虚设,应当应用于企业日常运营与管理中。只有保证内控制度与实际执行的一致性,内控审计才能对内控制度进行全面审查,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审计建议。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科技型企业管理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科技型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对企业风险的防控具有积极影响,同时对内控审计风险的防范也具有重要意义。4.4完善审计后续跟踪机制,督促企业执行审计建议从我国来看,很多企业仅注重内控审计方案的制订和审计过程,往往忽视了对审计建议的执行,造成内控审计形式主义问题普遍存在。所以,我国应当不断完善审计后续跟踪机制,督促科技型企业执行审计建议,对内控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审计后续跟踪机制不仅要对企业内控审计建议执行情况进行审查,而且要对整改后的企业内部控制效果进行评价,充分保证内控审计建议的落实。此外,科技型企业自身也应当提高对内控审计建议的重视程度,不能仅重视审计过程不重视审计结果,并且要根据内控审计建议对自身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进行优化,保证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5结论与展望
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对内控建设并不重视,因此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风险。这就需要借助内控审计的力量,来提升科技型企业内控的有效性。其中,内控审计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本文在分析了相关风险后制定了风险防范策略。加强内控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审计质量;充分保证内控审计的独立性,提升审计结果的有效性;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降低审计风险;完善审计后续跟踪机制,督促企业执行审计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随着理论的进一步丰富,还将对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防范提出更加科学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加强内控审计[J].纳税,2019(15).
[2]彭如倩.GYGS内部控制审计改进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8.
就外部控制制度而言,即通过制订、完善与注册会计师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加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等措施来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注册会计师有从事的审计业务即对合计会计报表的审计过程来实现。一般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三个阶段。由于审计风险始终贯穿其中,因此,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必须控制审计的三个阶段。
一、审计准备阶段审计风险的控制
审慎选择被审单位,选择一个好被审单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或部分降低审计风险。在决定承办审计事项后,为了做好审计计划工作,注册会计师应充分了解被审单位的经营业务及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以便弄清楚对会计报表具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交易及惯例。认真调查了解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被审单位的内控制度进行评价时,首先要调查了解被审单位的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做好记录;其次,要对被审单位的内控制度实施符合性测试程序,证实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效果;第三,要对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的强弱程度进行评价,即评价被审单位的控制风险水平的高低。
若内控制度执行得好的被审单位,相应的控制风险也较低,反之亦然。了解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的实施情况,可以确定在内控制薄弱的领域扩展审计程序,以便在实质性测试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对策来降低审计风险。与业务委托人签订明确的审计业务约定书,并取得其管理当局声明书。审计业务约定书具有法律效力,它是确定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之间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文件。它规定了所执行业务的性质、审计对象、双方的责任即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等事项。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声明书是一份表明其对所提供的会计报表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并对审计工作不加以限制的书面证明,这对减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审计实施阶段审计风险控制
根据审计计划确定的范围、重点、步骤和方法等,进行取证、评价,借以形成审计结论,这是实现审计目标的中间环节。它是审计全过程的中间不可缺少的步骤,其主要工作应包括:对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和遵守情况进行符合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修订审计计划;对会计报表项目的数据进行实质性测试,根据其测试结果进行评价、鉴定。在这一阶段中,注册会计师不可能把全部的错误事项都审计出来,所以审计风险总是存在的。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自己应严格遵循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时刻保持慎重的警惕,尽量降低审计风险。
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接近资产负债表日的大量产品销售收入应执行有关的审计程序;
(2)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一段时间的有关业务的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
(3)公司的经营突然与一贯方式不同(可能有其实际上的需要,企业为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注册会计师必须谨防经营者借改变经营方式创造虚假的利润;
摘要:本文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出发,以披露2014年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将内部控制缺陷和盈利水平作为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盈利水平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内部控制缺陷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在5%的水平上正相关。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 盈利水平 内部控制审计费用
国对审计费用的研究起步较晚。从以往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内部控制体系在向风险导向发展;影响内部控制的因素主要有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资本结构及公司治理等。而影响内部控制缺陷的因素主要有公司性质、公司治理、公司特殊事项、会计师事务所等,内部控制缺陷带来的经济后果主要集中在对资本成本、管理层结构的影响上。
一、研究假设
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越多说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执行更多的审计程序以降低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量会大大加重,审计成本也随之上升。另一方面,内部控制缺陷越多,说明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执行得越不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为了减少因审计失败而面临诉讼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会收取更高的内部控制审计费用。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1:内部控制审计缺陷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正相关。
内部控制与上市公司盈利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加强上市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进而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一般来说,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执行得越完善,公司的管理水平相对越高,越能做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例如,内部控制较好的企业,能节约成本,减少因浪费等原因造成的损失;能将资金运用在更能够发挥效益的地方,增加企业的收益;更容易维护好企业的信誉;在人员安排上相对合理,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由此本文认为盈利水平越高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执行得越完善,在内部控制审计上的投入就会相对较少,因此提出:
假设2:盈利水平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负相关。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本文选取在2014年年度报告中单独披露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并剔除以下样本:(1)金融保险行业;(2)ST类上市公司;(3)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最终研究样本量为1 150个。本文原始数据来自于上市公司年报和CSMAR数据库,笔者加以整理,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分析。
(二)变量设定。
1.被解释变量。本文主要研究内部控制缺陷、盈利水平对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影响,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借鉴,将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作为被解释变量,记为LNICAF。
2.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1:内部控制缺陷。鉴于《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企业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时要说明三个层次的内部控制缺陷,即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而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在逐步完善,从2012年才开始强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本文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披露的缺陷采用打分的方法进行整理,其中:一般缺陷计1分,重要缺陷计2分,重大缺陷计3分。变量记为ICMW。
解释变量2:盈利水平。已有研究一般采用净资产收益率、息税前利润、每股收益、每股综合收益等作为衡量盈利水平的指标。本文采用每股综合收益来衡量盈利水平,记为ROA。
3.控制变量。公司规模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公司资产规模是决定报表审计费用最重要的因素,为了更准确地验证本文的研究假设,笔者对其他可能影响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因素进行了控制,将公司规模、业务复杂程度、事务所特征、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是否整合、是否进行内控自我评价作为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控制变量。
各变量的设定具体见下页表1。
(三)研究模型。基于上述分析和假设,根据simunic模型,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LNICAF=β0+β1ICMW+β2ROA+β3LNSIZE+β4COM+β5BIG4+β6QR+β7DAR+β8PILU+β9IFINT+ε (1)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下页表2中,对变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解释变量和所有控制变量之间、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大部分小于0.4,所以模型中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二)回归结果分析。从下页表3可以看出,模型的显著性水平Sig.为0.000,说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和内部控制缺陷、盈利水平以及各个控制变量之间总体是显著的。同时可以看出Adjustde R2为48.7%,说明多元回归方程对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解释比例为48.7%,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Durbin-Watson值为1.977,说明残差服从正态分布,模型的解释力较强。各变量的回归结果如下:
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ICMW的回归系数为0.051,Sig为0.021,在5%的水平上显著,与预期结果一致,说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正相关。缺陷越多,注册会计师需要投入更多成本、执行更多审计程序防范审计风险,审计费用越高。假设1得以验证。
2.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ROA的回归系数为-3.189,Sig为0.001,在1%的水平上显著,与预期结果一致。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负相关,说明公司的盈利水平越高,公司的内部控制执行、维护越完善,管理者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越重视,注册会计师内控审计执行得越容易,相应的审计成本降低、审计风险降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随之下降。假设2得以验证。
3.控制变量公司规模LNSIZE、业务复杂程度COM、事务所特征Big4、速动比率QR、资产负债率DAR、内控自我评价PILU、是否整合IFINT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623、-0.066、0.195、-0.087、0.081、-0.028、0.027,Sig分别为0.000、0.004、0.000、0.005、0.011、0.199、0.200,其中业务复杂程度的回归系数为负,与预期不符,可能的原因:该变量是采用“(存货+应收账款)/总资产”来衡量业务的复杂性,说明会计师事务所在确定内部控制审计价格时并不认为存货和应收账款审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此衡量指标不够恰当。另外内部控制自我披露和是否发生整合对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影响不大,说明上市公司的自我评价可能更多的是形同虚设。
四、结语
自2012年之前各上市公司还处于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的状态,在《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正式开始实施后,出台了内部控制审计披露方面的规定,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披露了内控审计,单独披露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上市公司也持续增多,这就使得内控审计费用透明化,避免了同一会计师事务所对同一上市公司进行整合审计时,两种审计费用相互挤占。这就需要合理地确定内部控制审计定价方法。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不同程度的内部控制缺陷(即一般缺陷、重要缺陷、重大缺陷)进行打分以衡量内控缺陷,避免了笼统地用个数衡量缺陷所带来的不准确性。另一方面,将盈利水平作为一个新的变量,发现其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负相关关系,为内部控制审计定价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汉文,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J].审计研究,2008,(3).
[2]蔡吉甫.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2).
[3]田高良,齐保垒,李留闯.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影响因素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4).
[4]蔡丛化.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分析[J].财务与金融,2010,(4).
[5]朱文新.上市公司组织结构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费用的关系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商业会计,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