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上海婚姻调查

上海婚姻调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上海婚姻调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上海婚姻调查

上海婚姻调查范文第1篇

孤独的群体 同妻特指与男同性恋者进入合法的婚姻关系、本身为异性恋的女性。青岛大学医学院教授张北川曾估计,中国约有1600万男同性恋者会进入或已经进入婚姻状态。由于男同性恋中的部分双性恋者也会进入婚姻,因此,狭义上的同妻数量在1000万以上。这一数量惊人的群体,基本沉默无言。

上海大学对同妻群体的调查显示,她们迫切需要一个倾诉的通道。因为怕丢人,怕他人异样的目光,大多数同妻羞于启齿,内心痛苦压抑而又迫切需要一个释放的窗口。于是,虚拟的网络成为同妻之间互相交流倾诉、抱团取暖的平台。

在上海大学深度调研的30位同妻中,有94%的受访者在婚姻中都遭受了精神或身体的痛苦。其中,冷暴力在同妻家庭婚姻矛盾中的比例高达85%,成为绝大多数受访者精神痛苦的最大来源。

张颖刚离婚。结婚18年的她和前夫育有两个孩子。张颖在结婚后就感觉丈夫不对劲,她一直认为丈夫在外面有女人。直到13年后,张颖在丈夫的网络聊天记录里发现,丈夫的外遇是一个男人。在张颖看来,夫妻共同生活的十几年就是“人间地狱”, 丈夫冷漠寡言,整天阴着脸,对她完全无视。

世俗的眼光 被问到为何会成为同妻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同妻都会提到“骗婚”。

不可否认,男同性恋出于社会与家庭的压力会选择异性恋婚姻,掩饰性取向,传宗接代。还有许多同性恋者在婚前并没有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认同,甚至部分人不知道自己是同性恋者。他们急于进入符合主流文化方向的异性恋婚姻,进而摆脱自我认同的困境。

张杰今年30岁,结婚已有两年多。婚前他并不清楚自己同性恋的身份,“稀里糊涂地结婚了”。

张杰说,他现在很反对同性恋的异性婚姻,“何必违背自己的意愿又让对方不幸福呢。我不知道其他‘同志’结婚后的状态怎么样,我只知道我过得很痛苦,这样的日子很煎熬。”

未来打算怎么办,张杰说这个问题时刻困扰着自己,“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可我不能出柜,父母、妻子还有孩子不能承受那些流言蜚语。”

难说再见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从精神疾患名册中剔除。同年,美国精神医学会证实,性倾向改变的可能性几近于零。但在中国,从医生、咨询师到焦虑的父母,很多人都在繁忙地进行“矫正治疗”。一些同妻在婚前知道丈夫同性取向的情况下,固执地相信爱可以改变一切,认为长久相处之后的异性情感可以改变同性恋取向。这也是导致同妻婚姻悲剧的一个原因。有一部分同妻虽然在婚姻中遭受着痛苦,但基于各种原因仍然选择坚守婚姻。而那些选择离婚的同妻,她们的路好走吗?上海大学的调查显示,在同妻最需要获得的帮助中,“法律问题”仅次于“倾诉途径”。

上海婚姻调查范文第2篇

――舒心

国人婚姻满意度:与收入成正比

来自《经济参考》报的消息说,在“七夕・东方情感文化国际论坛”上,一份《2006中国人婚姻情感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了一些令人意外的调查结果,66.57%的被访者认为,择偶条件中最为重要的是“感觉”。

这份报告以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哈尔滨、杭州、广州、兰州、昆明、西安十大城市的城乡居民为调查对象,问题涉及婚姻、感情、未婚同居、婚外恋、、同性恋等。

调查显示,容貌、身高、学历被认为是择偶条件中最不重要的三项,有66.32%的被访者看重承担家庭义务和安排家庭生活的“生活能力”, 36.43%的被访者看重经济能力或收入,而各方面综合因素形成的主观感觉成为大多数人择偶条件的第一要素。这显示了在新时期新观念的冲击下,人们对于婚姻和爱情的认识态度已经发生了改变。

此外,择偶标准调查还显示了相当大的两性差异,相对而言,女性更看重男性的经济与社会地位,而男性则更看重女性的外表。

调查中还发现,越是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三高人群”,对早恋、婚外恋、、同性恋的包容程度越高。另外,人们对婚姻、的满意程度和他们的收入水平成正比,500元以下收入者对感情及的满意比例都是最低的,这说明民间的一句老话“贫贱夫妻百事哀”仍然有一定的道理。

中心词圈点:感觉

点评: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形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基础。谁都知道,对婚姻满意不满意是没有统一标准的,关键还是自己的感觉。可是你产生的感觉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能让自己在婚姻中满意、幸福呢?首先,“感觉”产生的基础应该是对方的各方面综合因素,而不仅仅是某方面的良好印象;其次,自己要有较从容的心态,有能力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并能随之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这可算是婚恋中的“与时俱进”吧!所以,自身综合素质高,才有可能提高婚姻满意度。

离婚当事人,及时分离户籍

《中国妇女报》报道,夫妻离婚后,一方的户籍常常不能及时迁出,这种离婚不离户的现象给许多离婚者带来了烦恼。

南京市建邺区的张先生和李女士离婚后,张先生始终不愿迁出户口。张先生没有工作,在社会上游手好闲,犯了好几次事,派出所循着户口多次找李女士调查情况,让李女士不胜其烦。2002年,两人居住的房屋(离婚时已判给了李女士)拆迁,张先生借此向李女士要钱,双方常常发生争执。李女士最终诉至法院要求前夫迁出户口,法院最后判决张先生限期迁出户口。

这样的案例在南京已出现了多起,众多离婚当事人往往只关心婚姻关系的解除,而忽略了户籍的分离,离婚案件的判决书或调解书对户籍问题只字不提。殊不知,这个户籍问题后患无穷。

有些离婚者对前配偶怀恨在心,离婚后牢牢拽住户口本,千方百计阻挠对方重组家庭、迁徙等。也有从农村嫁到城里的女子,离异后为了保留城区户口而死活不肯迁走。更有离婚后一方的户籍所在地纳入城市拆迁,拆迁安置分得的利益,就往往让双方争得你死我活。

所以,法院提醒想要离婚的当事人,在离婚时,千万别忘了把户籍问题一并摆到公堂上解决,以免离婚后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中心词圈点:户口

点评:在现今的社会生活中,户口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生存要素,所以以上案例凸显的问题很值得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是重义而轻利的,这在婚姻家庭中表现为:家庭成员大多缺乏依法处分物质权利的概念。感情深的时候不分你我,什么都好说,情断义绝时,那些原先含含糊糊的事情就很棘手了。法院的提醒很及时,在离婚时,即使是友好平静地分手,也别忘了把房子、户籍问题解决干净。

偷食禁果,少女亟需援助

今年“世界人口日”的一项调查发现,近几年来各地堕胎少女人数的增长速度令人吃惊,重庆、陕西、呼和浩特等地都成立了专门的青少年意外怀孕援助中心来帮助她们。

上海首条“少女意外怀孕求助热线”于去年7月在上海411医院设立以来,接受了约1.1万个电话咨询。

北京市妇联一份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13岁至19岁少女中,8%有过性经历,3%有过怀孕经历。

在北京市妇产医院,因意外怀孕而接受人工流产、中期引产、宫外孕手术的未婚少女,年龄最小的仅13岁,少女患宫外孕的平均每月一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经与有过性经历的北京市13名男女中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发现几个现象:在发生性关系的中学生中,半数以上是师生公认的好学生;1/3来自重点中学甚至是声名显赫的学校;初次发生时100%不用安全套;父母与教师100%不知道其有过的事实;他们对学校与家庭的性教育100%不满意。

中心词圈点:少女堕胎

点评:众所周知,少女堕胎对女孩的身心摧残极大。因为懵懂,她们付出了代价,这代价也许她们现在还不能看得很清楚,它可能是人生每个驿站的错位,该到的没到,不该到的先到了,错误的路径导致人生目标的偏离;更可能是失去健康正常的女性生活,堕胎带来的身体和心灵的严重伤害,不但影响她们的人生态度,还影响她们顺利做母亲。多让人心痛,这些花季少女是未来的母亲,也是祖国的未来啊!让我们更多地关心她们吧!

“约会暴力” 敲响警钟

21岁的静静今年3月大学毕业后进入陕西省安康市某公司工作,不久与同时进公司的25岁男青年蔡超交往。脾气暴躁的蔡超动不动就发火,静静提出分手,蔡超于5月14日晚11点到静静家闹事,扬言要杀掉静静一家。

5月15日上午10时许,蔡超拽着静静来到自己家。他将窗帘拉上,用绳子捆绑静静,封住她的嘴,举刀戳刺,致使她的心包、脾、肝、胃被刺破,左脚趾被砍折,身上多处受伤,胸腔严重感染,生命垂危。静静住进西安市唐都医院后只能靠输液维持生命,被挑断的胰腺管需要半年后才能进行手术。蔡超犯罪后企图畏罪自杀,未遂后被公安机关抓捕归案。

这起“约会暴力”事件震惊当地,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省妇联表示,这一起严重残害妇女的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启示我们要加大对妇女维权工作的力度,正视和关注约会中的性暴力对女性的伤害。

上海婚姻调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女硕士研究生;家庭;事业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社会文化、经济的基本承载体,它承担着抚育儿童、供养老人、情感满足等功能。在探讨家庭与事业之前,必须研究爱情与婚姻的关系。恋爱和家庭生活是完全不同的,恋爱存在于理想之中,而婚姻家庭是现实的艺术。作为社会女性中的精英,当从恋爱走向婚姻家庭生活,女研究生对于婚姻领域的悲喜剧是怎样看待的呢?眼下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必然会对婚姻家庭产生一点的影响。

一、爱情与婚姻

与传统社会婚姻观念不同,现代人们对自己渴望的爱情更加积极主动,不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结合成为了社会婚姻的主旋律。然在如此自由的爱情观念下,多元化和愈加开放的爱情观点,使得部分女性不再追求永恒的爱情,利用自身拥有的优势获得物质享受,出现了一些人认为谈恋爱只是“玩玩”、“驱除寂寞”、“谈恋爱和结婚的对象不会是同一人”的思想,大学生被包养的事情屡见不鲜。那么,作为高知女性,女硕士研究生们对于爱情和婚姻是否也如此?

表1 您认为结婚是为了什么

上表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回答“您认为结婚是为了什么”时,83.6%的女研究生选择了爱情自然发展的结果,33.6%的人认为是找个人搭伴儿过日子,17.8%的人是为了生儿育女。想通过结婚来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仅占4.1%,与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现象相比,绝大部分女硕士研究生还是认为婚姻是爱情的继续,丈夫是自己的伴侣、是一生的托付,对待婚姻的态度务实、成熟、端正、积极。

如果难以找到合适的对象结婚,女硕士研究生又会怎样做呢?是否会执着于爱情呢?下图数据显示,当找不到合适的配偶,30.8 %的人会选择先结婚,感情可以日后慢慢培养,19.9%的人选择了视情况而定,但无论怎样一定会结婚,二者合计为50.7%,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不管有没有感情基础,到了适婚年龄选择伴侣的要求会降低,有一半女硕士研究生会走中国传统的“结婚——恋爱”模式。然仍有接近一半(48.6%,期中45.2%的人选择暂时不结婚,等待合适的对象,3.4%的人选择了放弃婚姻,不婚不嫁)的女硕士研究生选择踏出传统婚姻的模式。在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下,这部分女青年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开始发现自我的存在、追逐自己的未来、憧憬爱情,而不是以现实为目的而结婚。甚至宁愿以独身或暂时不结婚为代价(3.4%),也要保持爱情的纯洁性。

Rosenblatt发现,夫妻间经济相互依赖性强的社会,浪漫爱情观念较淡化。也就是说,当一个妻子对丈夫经济依赖程度越大,他们的婚姻越可能是非基于爱情的传统型①。女研究生由于接受过高等教育,比社会其他女性找到稳定工作的几率更高,因此在经济上较少依赖于男性,甚至完全独立。以独立的经济作为基础,思想上的浪漫纯洁,不愿为世俗所束缚,是女研究生追求爱情大于婚姻的前提。因此,即使一直找不到合适的配偶,大部分的女研究生也不愿“为了结婚而结婚”,而是选择“暂时不结婚”“等待合适对象”。

但是与此同时,有一部分(23.5%)女研究生选择了找个人踏实过日子的,感情可以日后慢慢培养。实际上,浪漫的爱情并非一开始就与家庭婚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工业革命兴起之后,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的解放,婚姻才从双方的经济地位变为由双方之间的感情来决定。在中国,传统的婚姻模式是“家长包办”模式,与谁结婚因双方的家庭背景和家族的经济地位来决定。

二、两性观

性别角色是指人们在社会中因性别不同所承担的不同的社会角色,包括不同行为、态度和人格特质等。在传统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影响下,传统束缚女性的性别角色观有“三从四德”、“夫为妻纲”等。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在之前将她们排斥在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大展拳脚,撑起了半边天。随着女性地位的改变和女性社会角色的变化,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受到了质疑。这种质疑使得两性的边界日渐模糊,出现了“伪娘”和“假男人”等一系列社会现象。婚姻中两性相处的方式也悄然改变,男人有“气管炎”(妻管严)、“床头柜”(跪)的自嘲,女人也有“事业家庭双肩挑”的苦恼。作为女性中精英的女研究生,她们在婚姻家庭中该如何定位。从表2所设置的问题进行考察。

表2 夫妻家庭分工模式

统计结果显示,当问到关于夫妻间的家务分工模式时,大部分的人(67.8%)选择了“共同承担起家务”。以前那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格局有了较大的转变。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传统的两性观已受到挑战。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女研究生在处理家庭关系上更民主、平等。

但是也有21.9%的人选择了“家务主要由妻子承担”,可见虽然女研究生接受了高等教育,平等、民主的意识很强,但毕竟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仍然会对现代社会产生一些影响。

三、事业与家庭

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鱼与熊掌”是否能够兼得?女性中的精英们有着怎样的态度?如表3所示。

表3 女研究生对家庭和事业的态度

调查中,大多数女性(83.6%)选择了“为了家庭可以适当牺牲事业”,可见大部分女研究生尽管会有较好的工作机会,但还是遵循传统,把更多的重心偏向家庭。同时,1.4%的人认为“为了家庭可以完全牺牲事业”。可见,传统赋予女性的角色,在大部分女研究生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如此,也有将近15%的女硕士研究生会为事业牺牲家庭,这是女性权利崛起之后的一大社会进步。

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贤妻良母”定位,把女性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家庭。而现代社会更多的认为优秀的女性应“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作为女性中的高级知识分子,大部分女硕士研究生(83.6%)都希望自己能家庭和事业同时兼顾,并将天平稍稍斜向家庭,“为了家庭可适当牺牲事业”。

社会上总有这样的观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作为女人,女强人再能干,还不如嫁个有钱的老公,当个“阔太太”。那对于事业和家庭都重要的女研究生来说,当家庭和事业上发生冲突,嫁个好老公,是否就胜过事业的拼杀?

表4 女研究生对“干的好不如嫁得好的态度”

面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36.3%的女研究生表示比较认同,4.8%的人非常认同,二者合计为41.1%。可见,虽然在经济上不太愿意依赖于男性,但是在感情方面,女研究生们认为嫁个好老公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幸福感,再者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社会对女研究生总带有一些歧视,造成了女研究生就业和工作上的压力,限制了女性的发展空间。

对大部分女性来说,“飞上枝头变凤凰”确实令人艳羡,但是如果完全依赖男方,极有可能失去自我,活得没有尊严,万事都唯夫命是从,因此,虽然大部分女研究生承认那句改变女性命运的名言,但当面临具体选择时,接近70%的女硕士研究生(69.9%)表示“无论对方是否有能力养家,我都不愿意当全职太太”。

表5 女研究生对做全职太太的态度

由此可见,对大部分(69.9%)女研究生来说,因其自身所具有的学历和能力优势,无论丈夫是否有能力养家,她们都不愿放弃工作,做全职太太。女性的独立意识强烈,因为她们知道,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养家,更是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通过工作,能赢得更多人的尊重。

另外也有24%的女研究生选择了“如果对方有能力养家,我愿意做全职太太”。还是那句话,传统影响难以磨灭,部分人仍然认为“丈夫外出工作,妻子守家”才是天经地义。

综上所述,女硕士研究生的爱情婚姻观是成熟谨慎务实的,不为社会的功名利禄所迷惑,对爱情的渴望和憧憬依然强烈;承认两性差异并为此做出努力,在追求事业的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有封建思想的遗留却不为其所桎梏。

【注 释】

①李煜,徐安琪.婚姻市场中的青年择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129.

【参考文献】

[1]]胡素云.女大学生和女研究生的婚恋观调查分析——基于HH大学调查[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1):231—232.

[2]李煜,徐安琪.婚姻市场中的青年择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129.

[3]朱峰利.女研究生婚恋观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上海婚姻调查范文第4篇

在北京,从龙潭公园“飞龙阁”到紫竹院“澄碧山房”再到中山公园后河沿、玉渊潭和颐和园,近年来出现了家长代儿女相亲的现象,杭州的“万松书院”,也成为家长代子女相亲的主要场所之一;上海妇女联合会巾帼园里出现了“家长聊天会”;深圳也有“未来亲家联谊会”等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白领青年年逾三十还是单身一人。因此在子女的终身大事上,家长们也是绞尽脑汁,通过举办公园“相亲角”来交友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一、“相亲角”的特点

1.求偶女性多,男性少。公园相亲角求偶的男女比例而言是1:3,在此义务担任牵红线工作的老人称这里80%的是女性求偶。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的袁日华最近做了《社会变迁视野中的青年单身:一种社会学的解释》这样一个课题。调查数据显示,北京30-50岁单身人数达到约50万人,其中女性超过六成;上海城市女性认同独身观念的有82.79%;在广州大龄未婚者中七成是女性。

2.求偶的白领几乎不露面。与家长的焦急等待不同的是,很少有子女亲自参加“相亲角”。放眼望过去,“相亲角”里坐的、站的都是上了年纪的家长,不乏有白发苍苍者,而真正本人前来相亲的却寥寥无几,多数是年纪较轻、思想比较开明的青年,或者是由家长陪同而来的。

3.成功率很低。一位人称“月下老人”的老者在此义务牵红线已经三年了,他说:这里来相亲的人不少,但是成功率不高,一般都是已离异或丧偶的中年人牵手成功,但白领青年成功的很少。

三、由“相亲角”现象所引发的思考

1.学习繁忙、工作压力大和男女择偶条件的落差是造成男女比例失衡的主要原因。

“相亲角”里的求偶女性学历至少在大专以上,有较好的家庭教育背景,收入不菲,是现代人所常说的白领阶层,这一阶层的女性有良好的修养、有独立的思想、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但在婚姻问题上却成了“老大难”,究其根源,有以下原因:

(1)因忙于学业、工作而错过了适婚年龄的背后是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不少白领女性在还是学生时一心读书,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谈恋爱,等到学业结束,参加工作后,又怀着干一番事业的想法努力工作,她们在事业上几乎都是充当带头人的角色,有着独当一面的能力,但等到事业有成,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时候,发觉年龄已经不饶人了。此外,多数白领女性,身居要职。工作非常的繁忙,而谈恋爱是两个人情感交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白领女性则没有这样的时间对双方进行细致深入的了解,双方的感情自然培养不起来。白领女性之所以如此注重学业和事业,离不开当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另一方面,现代的白领几乎都是上世纪70、80年代出生的,这是中国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一个时期,也就是从“道德至上”转变为“成功至上”。现代青年的成功需求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事业成功的需求已成为青年的主要人生目标之一。根据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对1998年度青年人生观调查,38.2%的青年选择“事业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目标;53.6%的青年把“工作、事业环境”列为人生的主要烦恼。此外,近几年就业形势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的情况,也给白领青年敲了警钟,他们为了保住自己得之不易的“金饭碗”,不得不抽更多的业余时间来充电,在工作中花更多的时间在联系客户等业务上,这样也就不难解释白领找对象难的原因了。

2.男女择偶条件的落差也导致了未婚白领女性人数大大多于男性。白领女性受过良好的教育,自身条件就不低,受中国的老观念。男要比女大,男要比女强’观念的影响,自然要找比自己强的男士,至少不能比自己弱。具体来说对男性的要求有以下几点:①长相。一般说来,白领女性并不要求对方长得如何英俊帅气,但必须五官端正,至少看得顺眼,没有身体上的疾病。②工作收入。白领女性自己收入稳定,且不菲,相应的必然要求对方工资收入比自己高,至少是相当,在人民公园的调查中,白领女性的月薪收入范围是4000~20000RMB之间,而月薪2000以上的男士在“相亲角”里就寥寥可数了,不仅在。相亲角。是这样,整个社会,在白领阶层,也出现了女多男少的现象。与之相应的男士白领层究竟到哪里去了呢?原来一般的白领男士都在30岁以上,他们有了比较殷实的经济基础之后,在择偶时主要考虑的不是女方的经济情况,而是把相貌和年龄放在了首位,他们倾向于选择25岁以下,年轻漂亮的女孩作为结婚对象,这样一来,一般的白领女性年龄都在30岁上下浮动,至少也在25岁以上,自然就不会列入到白领男士的追求范围之内了。因此,白领女性的择偶要求和白领男性的择偶要求之间其实出现了一个落差,正是这个落差造成了大量白领女性仍待嫁闺中。③房子。这是当代社会婚姻缔结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特别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中。结婚有房成为必备的一个前提条件。白领女性的父母也把有房或有购房能力作为为女儿择偶的条件之一。

2.白领青年“随缘观念”背后的自我价值肯定。

(1)与父辈们对自己的婚姻大事焦急不同,多数的白领青年的态度显得平和很多,他们也想找一个交往对象,但并不急于结婚。著名调查机构CTR市场研究的一项调查发现,目前单身的白领青年中,50%表示“想尽快找到恋人,但并不急于结婚”,只有15%表示“想尽快找到恋人并尽快结婚”,说明目前结婚意识在单身白领中相对淡薄。他们大多数认为婚姻的事不可强求,只有随缘碰到真正适合的人,那么婚姻大事也就定了。所以平时也不是很积极地扩大自己的交友圈,加之经济来源稳定,收入丰厚,没有物质上的约束,此外都市娱乐生活也很丰富,所以他们认为单身也没有什么不好,这种不主动不拒绝的态度导致了他们迟迟没有对象,成为大龄青年。

2.白领青年不愿抛头露面求偶的原因是自尊和怕羞。白领阶层在整个社会中处于上层,在工作上他们十分出色,但是在他们人际交往中就显得生嫩多了。目前在白领阶层中流行所谓“同事文化”,即爱以同事为主要社交对象:上班时默契配合,一同打拼,下班后也一起逛街、泡吧。从而渐渐地形成了一种“同事文化”。从表面上看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培养,但从长远来看,白领交际的圈子其实是缩小了,总是局限在同事这个小团体之中。社会学家对此表示:现代社会职业都专门化了,形成了自己的小群体,而各个群体之间的交往却大大减少了。白领青年中以同事圈作为主要社交圈,虽然加深了同事间的友谊,增强了社交能力,但一定程度上却反映出社会人际交往范围逐渐缩小、程度逐渐弱化的趋势。一直工作生活在同事的小圈子里,使

白领在接触不同社会团体时,产生了焦虑害怕心理,特别是大龄白领,会在意他人的眼光,会担心自己能否和对方好好相处。白领青年中女性占了大部分,女性独有的羞涩和自尊心理使她们宁可找不到对象,也不愿在陌生的团体面前抛头露面。而在这个心理之后更深的潜台词是:我是有社会价值的人,不是无价值的人。这一观念的价值表现就是自我取向,即以自我为中心的交际心态和准则。他们认为“人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是别人的目的而生存”(但丁语)。受西方肯定自我观念的影响,白领青年把个人价值的实现程度视为体现和张扬自我价值的最重要标准。白领青年在事业上的成功使他们具有一定的优越感,婚姻上的迟缓进展必然影响他们的自我肯定心理,这也是他们迟迟不肯露面的根本原因了。

3.两代人择偶标准的差异导致了“相亲角”的低成功率。

(1)父辈择偶重物质条件,坚持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念。父辈受门当户对观念的影响,在为子女择偶时强调对方必须是相同的阶层、有相似的职业、相同的知识水平。且父辈的生活经历使他们意识到婚姻物质基础的重要性,所以择偶观更为务实,在“相亲角”的调查显示:女性白领的家长择偶最注重男方的年龄、职业、收入和是否有房;男性白领的家长择偶最注重女方的年龄和长相,但另一方面,父辈的择偶观也呈现滞后的一面,常常把自己那个时代的一些择偶观强加在子女相亲上:如调查显示上海的父母一般不考虑外地户口的白领,即使考虑也局限于浙江、江苏、广州、深圳等沿海大城市,问其原因,多数认为如果一方的亲戚在外地,特别是农村的话,自己向亲友介绍时不光彩,而且以后亲家来访时很可能因为生活方式的差异导致不快。白领父母本身也因为子女事业上的优秀而具有一定的优越感,常常不愿意放低要求,都要求对方来配合适应自己的子女。不少家长仅仅因为对方的身高、年龄等非主要因素而将其拒之门外,其实无形中也把自己的子女推离了婚姻大门。

2.白领青年择偶重感觉,强调精神交流。都市白领由于自身就拥有比较理想的物质条件,因此对象的要求上,表现出对物质条件的要求逐渐降低,在择偶上明显表现出更注重精神交流倾向。国内最大的婚恋网站百合网近日了一系列数据,表明中国都市白领在婚恋选择的态度上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侧重考察对方性格、价值观的“心灵匹配”已经取代了以前单一的“门当户对”的择偶标准,其800多万用户中(超过60%的用户年龄集中在26-35岁之间,月收入在3500~12000RMB间)有超过70%的用户把志趣相同、心灵匹配的要求放在第一位,单纯要求对方是高收入(月收入超过2万)的用户不到所有用户的8%。用户对心理测试报告和兴趣爱好的关注程度也超过2006年。

上海婚姻调查范文第5篇

中国下一代的爱情正呈现复杂的生态:《中国都市年轻人恋爱婚姻行为调查》结果显示,闪婚者闪离的比例高达65%。90后身上承担着“注重现实、盲目幼稚、冲动而缺乏责任感”等负面评价,他们当中有人是封闭的“宅男”、持续单身的“剩女”、宁做三奶不做穷人的“小三”,甚至有人成为恋物的“养娃族”――将情感寄托在假人娃娃身上,每天为娃娃悉心打扮,乐此不疲。

“追求物质基础,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这是一种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如果过于强调物质,忽略自己的精神层面,可能会带来婚后的空虚感。”李银河如是说。显然,爱情只讲钱是不行的,上海市妇联曾做调查,受访者认为AA制的婚姻有风险:“AA制让我没有安全感。”

史铁生曾在《我的丁一之旅》中写道:“爱代表了对理想、精神、心灵情感的渴望”。这种渴望是婚姻的盐巴,没有了爱情的婚姻,也就没有了味道。

虽然以自由平等为基础的恋爱婚姻观作为现代观念通过文学传播了100多年,婚姻与爱情之间的关系还是一直模糊不清。法国曾有一本公民教育小册子,呼吁:“是爱情重归本色的时候了,爱情应该是夫妻结合的决定性因素和基本条件。只有爱情能够发现或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契合。”

同时,怀疑的声音也一直未断,在这种怀疑中,爱情不过是一种自愿的同居,或乔治・桑小说里的通奸。弗洛伊德理论对人的力比多的分析也加深了这种怀疑。在意大利,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墨索里尼逆潮流而行,一度重新让教会掌控婚姻制度,法国也在这时出现了反弹,但这时的社会状况大局已定,取消公证结婚已无可能,至多是可以自由选择公证注册还是宗教婚礼。无论选择哪种婚姻制度的,伦理依据却没再倒退,即对恋爱型婚姻的肯定。

如今,婚姻的传统目标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与传统婚姻目标的最大区别在于:对方既要被更加地推崇为独立自主的另一个人,同时又必须塑造,进而承认与之形成的统一体。在福柯看来,这是现代婚姻家庭的最大的悖论。

因此这造成了新的焦虑和要求,离婚率提高、不婚人群增加或许与之有关。如果爱情结束了,要么征服世俗陈规利益,拒绝和解,离婚;要么在“合法化的道德犯罪”中延续婚姻。这是1889年时爱情婚姻倡导者的决绝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