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秋天的怀念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 教学语言艺术化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是运用语言的典范,充分发挥祖国灿烂的语言文化,用充满激情、童趣的语言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喜欢老师的话语,喜欢上语文课。
在语文课上,我认为教师精心的设计导言,用简短、充满童趣和吸引力的语言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
在讲授《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我精心挑选了自己喜欢的《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在歌声中我娓娓道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母爱是世界上最平凡而又伟大的爱,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就是讲述这种无私的崇高的母爱,作者用平实而细腻的语言展现了一位平凡母亲的无私、坚强。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体会这人世间最动人的真情吧!”这样的导言,使学生的情绪立即受到感染,便会迫不及待地想要阅读课文了。
又如,教学《夕照》一文时,我引用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话简捷明了地提出问题。伴着悦耳的钢琴曲,我娓娓道来:“小屋的窗子是朝西开着的,这样我便可以尽情地欣赏这迷人的夕照了,夕照究竟迷人在什么地方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样的导言,很自然地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欲望,能很快地使他们进入到阅读中去。
当然,教学语言艺术化,还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用自己艺术化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我想,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创设情境艺术化
作者写文章都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因为每篇文章都是有情有境、有血有肉的。教师的教学就是让学生领会到“情”、感受到“境”,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文本的不同特色,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手段创设情境。
(一)让情感在音乐声中得到升华
有人说,音乐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认为也不妨多运用一些这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通过音乐来渲染课堂气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形象、画面及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烘托课堂气氛,还可以采取配乐朗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是这样渲染气氛的:黑板上挂着总理的遗像,录音机里播放着令人心痛的哀乐,再伴以低沉、感伤的语气并饱含深情地范读课文,使同学们立即体会到了课文所要表达的对深深的眷恋、怀念之情。又如,在讲授《燕子》一文时,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加入燕子的叫声,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用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情感在音乐声中得到升华,既对学生进行了美的熏陶,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
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很自然地再现课文的情境。在讲授《高大的皂荚树》一文时,让学生通过观看大屏幕上皂荚树的美丽图片,感受皂荚树的高大、枝繁叶茂。
(三)多种形式再现情境
关键词:创设情境;营造意境;延伸内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343-01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一只粉笔,一本书的传统的语文教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代学生的需求了。而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巧妙整合的课堂,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受学生的喜爱!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境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多媒体技术能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通过文字、图像、音频、动漫等手段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营造出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语文情境,因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本学期我们学校配置了多媒体黑板,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一、利用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音乐虽然是无形的,但音乐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音乐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时,考虑到作者林海音叙述的是二十年代老北京的那些童年趣事儿,学生们很难融入其境。于是上课前我先用多媒体给孩子们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离别惆怅如缕缕轻烟,同时多媒体画面展示出老北京一幅幅风俗画:有卖糖葫芦的、有捏泥人的、有练杂耍的、有城南赶骆驼的……,短短几分钟,学生们已仿佛置身于老北京城里,自然而然地沉浸在语文情境之中,见火候已到,我开始引入课文:“我们的童年像七彩的梦,而令台湾女作家魂牵梦萦的二十年代的老北京又珍藏着她怎样的童年记忆?今天我们就走进她的《冬阳、童年、骆驼队》,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
就这样,利用音乐创设特定情境,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
课文最后二个自然段中的有些怀念童年的句子,如:“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玲声,童年又重临于我的心里。”等字里行间流淌着淡淡的伤感和深深的怀念。指导朗读时,我再次播放音乐,因为刚刚品读过“学骆骆驼咀嚼”“对驼铃的遐想”“想替骆驼剪羊毛”“追问骆驼下落”等几处精彩的片段,孩子们已和作者一样沉浸在快乐之中,此时,离别伤感的音乐在孩子们心中荡起强烈的共鸣,在音乐背景下孩子们的真情迸发出来了,朗读得声情并茂,并在读中深刻地感悟到:童年易逝,光明宝贵的主题!
二、利用动漫营造意境,突破难点
什么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就是难点。语文教材的选择范围是广泛的,古今中外、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但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都不丰富,注定他们对课文的深入感悟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巧妙运用多媒体就能难为易,从而突破难点。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由于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孙、刘联合抗曹时期,历史久远,学生对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地理位置及与长江的关系不甚清晰。而这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设计了一组动漫课件,在讲解历史背景时,轻点鼠标,画面上依次出现画面,学生一目了然。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里?根据课文内容,我又设计了草船借箭的示意图,轻点鼠标,小船自东向西移动,箭头表示受箭方向,鼓声越来越密集,箭头越来越多,再点鼠标,船头调转向东,仍旧受箭。学生们睁大眼睛看着、听着、思考着,并踊跃发言,有的同学甚至算出每个草把子上大约受了五十只箭。生动形象的动漫设计,有效地弥补了孩子们知识和体验的不足。学得当然带劲喽!
三、利用课件巧补充,延伸内涵
小学语文所选课文有的短小精悍,底蕴丰富,但小学生由于知识少、阅历浅,难以引起共鸣。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适时拓展补充一些相关内容,让学生获得更为饱满的体验。
如教学《杨氏之子》一文时,通过“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对比,孩子们从杨氏之子的蜿转对答中感受到他的智慧幽默,才思敏捷,“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既礼貌又使孔君平无言以对。看学生兴致盎然,我趁机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在现实生活中自己是怎样巧妙应答的?学生却显得沉默了。于时我适时插入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进行趣味阅读拓展练习。
新月雪山
古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说明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极端重要的作用。但在信息技术步入课堂的今天,不少教师认为朗读教学已经过时,而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才是语文教学取胜的法宝。但实践证明,要真正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意境、抒发的情感、表达的主旨,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认真抓好朗读这个语文教学之魂。
朗读——学生理解课文的助推器。朗读是一个眼看、耳听、脑想、口诵等“多功能”协调、“全频道”运作的过程,它使“死板”的文字“活跃”起来,从而大大强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教师在学生自由朗读掌握了文章线索的基础上,抓住课文中“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等重点句子通过深沉、有力的朗读,让学生边听边想文章所描绘的场景,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所表达的主旨。随后,教师对这些句子的语气、语调变化进行指导。尤其从课文中母亲两次说推儿子去北海看花。儿子从不去到答应去,每次儿子与母亲之间态度上的对比,通过朗读时语气语调的反差,把儿子粗暴无奈、丧失信心的形象展示出来,使母亲那种坚定信念的情感和拳拳爱子之心的情感凸显出来。把学生带到那种意境后,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品味。他们似乎真正听到了母亲安慰儿子的话,似乎已看到因儿子答应去看花后母亲脸上从未有过的笑容,似乎已体会到了母亲临终前的那一丝丝牵挂。学生通过如此朗读,较为轻松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和语言文字的含义。
朗读——学生情感升华的加温器。朗读不光是纯粹的口腔发音活动,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好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情感的抒发与宣泄,使原本静态的、无声的文字变成秀美的山川、迷人的画卷、优美的曲子、动人的情节、感人的故事……我们之所以常常会被一些好的朗读所吸引、所打动,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知不觉将自己融入到美妙的意境中去,那是因为好的朗读有一种渲染情感的魅力,它能使读者、听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化作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扣击人的心弦,震撼人的灵魂。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最后一段时,教师创设情景,在多媒体课件的播放中,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节奏,深情并茂地读出了对总理的哀思、怀念和爱戴。学生在教师有感情的朗读下,深受感染,纷纷模仿,有的学生还不由自主地加上了自己的手势和表情。在伴有哀乐声的朗读中,教师听到了孩子们缅怀总理的真情呼唤,深切感受到了孩子们对总理的无比敬爱之情,甚至有很多学生眼里噙满泪水,眼圈红红的。这种朗读让学生身临其境、融情于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达到了一种较高的境界。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得以极致抒发、宣泄与升华。
朗读——学生提高表达能力的推动器。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种。这两种能力是学生将语言“外化”的一个过程,而要让学生将语言“外化”则必须先将语言“内化”,因为“内化”是基础。要使学生“内化”语言,朗读则是一个重要的途径。由于小学生的词汇比较贫乏,掌握的句式也比较有限,因而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因为通过熟读背诵,书面语的各个语言要素会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系统的印象,一旦遇到外在的语言刺激,就能凭借大脑皮层中留下的痕迹进行筛选,从而分辨出词语的好坏、句子的正误等,而其他任何一种学语文的方法都不能达到这种效果。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学生对课文熟读成诵,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使学生对语言“内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他又指出:“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例如:《草原》一课,老舍先生用比较细腻的笔墨描绘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朗读,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那么清鲜,天空那么明朗”到“这境界既使人惊叹,有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不仅体会了草原的色彩美、空旷美,还认识并积累了“那么……那么……”、“既……又……”的句式。
关键词:创设情景创设情境突出重点开发右脑
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年幼的小学生,由于直观思维仍是他们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多媒体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多媒体技术的魅力和优势。
一、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在展示的同时渲染了浓浓的气氛,加上教师的指导性讲述和激励性评价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同时,音乐也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课文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文章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韵律,达到了“入境始于情”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时,第一次,在本班上,我深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听后没有引起震撼,可在另一个班,我先播放了朗读录音,并配上低沉、凄凉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以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感情基调。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上,接着再让他们跟着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出了文章的韵味,读出了文章的抑扬顿挫,实践证明在上一些情感性足的课文,电教媒体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无须教师多讲,恰当的使用音乐,便能将文中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韵律沟通起来。音乐的渲染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这点是传统阅读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二、创设情景,以景激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并易于接受,而抽象的语文知识则不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且单调刺激的注意稳定性很难维持长时间,要较长时间地维持注意的稳定性,必须是注意对象有变化,因此,须借助电化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
如:学习《观潮》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但是学生没有亲眼见过钱塘江大潮,对大潮没有直接感受,存在思维跨度和理解难度,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因此,我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场面,让学生聆听大潮的声音,观看大潮的景象,通过图文声像,动静快慢构造出直观性、情感性为一体的富有感染力的理想境界,把学生带入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最后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把书面语言还原成学生大脑中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潮的壮观,体会作者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即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丰富学生词汇的重要环节,但是有些词句的意义是抽象的模糊的,小学生往往不易理解,然而借助电教手段提供的具体形象的视听材料,可以使抽象的词句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使学生“耳闻其音,目观其形,心通其义”。如第八册中的《长城》一文中,描写长城的词语:蜿蜒盘旋。这个词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是“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意思,可学生凭空想象往往还是想象不出长城的样子,于是我借助多媒体出示长城的图片,这些图片不仅把教材中的各种美的因素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比课文描述得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学生一目了然。再如,第二自然段中描写的“垛子”、“望口”、“射口”这些名词,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长城缺乏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也是雾里看花,但当长城的图片活生生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便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
四、开发右脑,均衡发展
[关键词]学习语文课本 运用多媒体 积累生活素材
课程标准把"说话"和"听话"改为"口语交际"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作为老师不仅要在口语交际中训练每个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还要在口语交流中规范口头语言,培养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等综合能力。可见口语交际中的能说会道、能言善辩成了现代社会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下面就围绕口语交际,浅谈我的一些教学见解。
1.以语文课本为依托开展口语交际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务必以教材为依托,反复运用,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让语文课文成为写作的百宝箱。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许多学生常苦于写作无素材。事实上现成的语文课本就是最好的"百宝箱":他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且经过了优秀作品的成功验证,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挖掘语文课本中的素材,并积极运用在写作上。如我在教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对于长在农村的孩子,一读课题,眼前就不由自主地呈现出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村画面:房前那顺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绿的藤蔓,那觅食的鸡群,那嬉水的小鸭,那乡下人家在门前的树阴下边吃晚饭,边闲话家常…… 这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就是自己生活的缩影。同学们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享受到与家人促膝谈心的乐趣,字里行间流露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美丽家园的幸福之情。洋溢着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感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诵读本专题的好词好句,并加以背诵积累,在作文中"趁热打铁",及时将素材上的好词佳句充实作文。这样,学生的素材库慢慢充实了,学习习惯逐渐养成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总之,语文课文是我们手头上现成的珍贵而丰富的材料,高效使用语文课本,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从而让学生走进课文,亲近课文,爱上课文。为口语交际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素材。
2.以多媒体的运用促进口语交际
多媒体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了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口语交际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它的再现性,以及灵活多变的方法,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从而取得其它媒体所无法取代的效果。
如今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性、形象性吸引学生,引发联想,启发思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一次,我在教《走进田野,热爱乡村》口语交际时,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头脑中缺乏田野景物的表象,只能说出平时印象较深的一些特点:如春天百花盛开,秋天一片金黄......我借助假日,一边布置了《走进田野,观察美景》的作文题,一边自制了不同季节的菜园、果园、农作物等课件。课堂上,我先让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眼中的田野美景,接着播放了《走进田野,热爱乡村》的录像片,在美妙舒缓的音乐声中,随着一幅幅美丽的田野风光图的呈现--湛蓝的天空,金色的田野,胀裂的石榴,五彩缤纷的菜园.千姿百态的果园......哇,真美!同学们一边欣赏,一边不停地发出啧啧的赞叹声......仿佛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中,每个画面都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看完录像,一只只小手纷纷举起,学生们纷纷赞道:果园里,红通通的苹果挂满枝头,沉甸甸地压弯了树枝,像一个个捉迷藏的孩子露出了笑脸;西瓜挺着大肚子安静地躺在自己的摇篮里;草莓也熟了,一颗颗,一粒粒,圆滚滚,红艳艳像一个个美丽的小女孩,害羞地躲在绿叶底下;板栗穿上了坚硬的刺甲,像一只只刺猬似的;火龙果不知因为什么事笑红了脸;樱桃挂在树枝上,像一颗颗红珍珠似的...... 果园里的奇异景象说也说不完,希望你来细细品尝哟。又如:田野里,到处是一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不信,让我带你去瞧瞧吧!金灿灿的油菜花遍地开放,像铺了一地的金子;红通通的映山红满山都开了,像一团团燃烧着的火焰;绿油油的嫩茶从茶树上冒了出来,犹如茶树上抹了一层油似的...... 这景色真美丽呀,真让人怀念呀!……可见,电教媒体使自然界的景象再次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并将有着相似之处却完全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引发学生想象,使学生开阔眼界,思维敏捷,迸发出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华丽的辞藻,丰富的修辞描绘出了一幅幅真实的画面。
总之,多媒体的再现生活法不受时空限制,使许多在教室里或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景象,通过电教媒体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把他们的视野引向古今中外,以及微观和宏观世界的各个领域,从面提高观察效率,降低"说话"难度的。
3.以生活为素材进行口语交际
语文是生存在社会之中的,社会生活即是语文素材的最大来源地,又是语文赖以流传、锤炼发展的依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要活的书,就是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坚持以课堂为本,生活为源,语文学习才能真正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作为教师,我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重视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总之,生活是口语交际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把口语交际与生活结合,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资溪县鹤城三小 王早娟;浅议低年级学生的说话写话训练[N];抚州日报;2010年
[2] 肖细阳;;浅谈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3] 王定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历史实践与最新创举[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