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句话概括自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疑问.........
3、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5、,: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6、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7、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8、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9、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2)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3)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4)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10、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1)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做到“阅读与写作齐飞,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一色”,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裨益。以写作促进阅读教学,真正做到了阅读和写作二位一体,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眼中有好文,笔下出华章
阅读教学中,在对经典文章的讲读析品后,可让学生重点揣摩作者的某种写作技巧或某些精彩的语段,并进行片段仿写训练,把文章的写作技巧逐渐内化成一种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切实提高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会运用语文。
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把平常甚至是破败的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细腻感人。在教授本文时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写作散文的技巧,“散文的美未必都来自美的景物,重要的是用动情的眼光看世界,于平淡处发现动人的色彩”;再启发学生进行仿写训练,选取一个季节的景物为描写内容,通过细腻的描写、优美的文字抒发欢乐或苦闷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含蓄深婉地表达内心情感。
在语文教材中,随处可见文辞优美、饱含哲理的经典语句,我们要做有心人,不仅鼓励学生背诵积累,还要有意识地进行仿写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联想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例如,高中语文第五册《人是什么》一文中:“一个丧失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乱舞。”可以让学生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喻体,意思完整。(示例:他必然会像大海中失去航向的一叶扁舟,在惊涛骇浪里颤巍巍地随波逐流)像本文中“至于回忆和希望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文中以“0”和“1”为喻来阐释“现实”与“对未来的憧憬”的关系,像这些意蕴深远的句子,都可以训练学生进行仿写。
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的写法;李煜《虞美人》中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比喻、夸张将抽象的愁形象化的写法;柳永《雨霖铃》中(上片写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写情人话别时种种情态,下片设想别后生活的凄凉、寂寞)虚实相济,自成妙境,表情达意酣畅淋漓的写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悉心揣摩、借鉴学习的。可让学生写文学赏析,也可以进行仿写、改写、扩写训练。
二、写下一句话,读写双收益
学生表达阅读文本的理解,首先要有整体感知、整体把握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整体感受更加深入,可采用一句话写作的方式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比如,《散步》一课,笔者在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之后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在思考之后写道:
这是一次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散步。
这是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这是一幅共享天伦之乐的精彩画面。
这是一把由爱心撑起整个世界的大伞。
这是一次对生命轮回的高度礼赞。
学习《土地的誓言》中对东北风光进行描绘的语段,笔者让学生在大声朗读之后,用“我读出了……”的句式对优美的语言背后的深沉内涵进行挖掘。学生纷纷写道:
我读出了一个美丽的故乡,碧绿的白桦林,红布的高粱,金黄的麦粒使故乡绚丽多姿,令人喜爱。
我读出了一个富饶的故乡,那黑色的土地,那富有松香气味的煤块,那赤色的足金,那奔驰的马群,使得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我读出了一个备受蹂躏的故乡,白桦林的是故乡在,在流血。我读出了一颗赤诚之心,她在思念自己的故乡,深情的赞颂自己的故乡,魂牵梦萦,无法平静。
诸如此类的一句话写作还可以在很多方面开展,如一句话析词语,一句话括要点,一句话谈形象等。这些形式为学生喜闻乐道,使课堂充满生机。学生以一句话写作的方式强化阅读体验,既锻炼了学生概括性遣词造句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在这样的阅读与写作过程中,学生的心中会产生很多不同寻常的感受,学生的笔下会产生很多高质量的文段。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引人入胜的导语的,那么,语文课的导读应如何设计呢?
一、巧设提问。
教师梳理课文,从课文整体出发,设计出能贯穿课文内容,支撑全文的提问来引导学生阅读。对提问的设计,不要追求答案的惟一性而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提倡教学民主,要求学生真正理解“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时要尽可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受自身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的影响,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肯定学生的首创精神和新颖独特的见解。培养他们勤于思考,敏于发现,勇于发言,敢于表达的习惯。
1.以主问题形成导读提纲。
教师设计一系列导读的“主问题”形成导读提纲。“主问题”是指问题群中最重要的,最能拨云见月、道破天机的那一问。特级教师顾德希说过:“凡是好的阅读课,能给学生以启发的是一句话或几句话的理解,抓好了这句话或几句话的理解,学生就会茅塞顿开。”恰到火候的高明一问,才是主问题设计的关键。教师涵泳课文,巧设一组主问题贯穿课文,适时抛砖引玉,引导学生阅读。
2.“一句话概括”导读。
教师设计从整体上能概括课文内容或者故事情节或者人物形象等多角度的对课文阅读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阅读检查。比如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一等奖获得者熊芳芳老师教授的《七根火柴》,在导入课文后,要求学生快速读课文,读完后补充:“这是一个的故事”。这种对课文整体阅读的检测能让学生表达自己不同的阅读感受。有的学生回答,这是一个火柴的故事。有的说这是一个发生在草地上的故事……接着熊老师抛出自己的见解:这是一个用生命延续生命的故事。由此切中本文的玄机。问学生是否同意,并说说理由。这种导读能调动学生对课文多角度的理解,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而综合概括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概括,能够把握事物的全貌,能够弄清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向知识的广度、深度进军。学生要“一句话概括”课文,必然要自读、自悟。然后站在一个高度去鸟瞰课文,从而达到自能阅读,“自求得之”。综合概括之所以有认识的飞跃,有创造,是因为总结出了规律,道出了特点,使之有了普遍性,为创造奠定了基础。对学生的“一句话概括”要给予一定的自由度。切不可规定同一内容只有一种概括方式,甚至要求学生的概括与教师的表述一致。只要学生能从一个角度的阅读理解来概括阅读结果,并有新意,就都是创造性的概括。这种导读,能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理解的程度,从而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
二、“读”占鳌头。
即以读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采用多种读的形式,反复锤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使课文“其言如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刘国正曾这样回忆他的语文老师:“他喜欢吟咏,咏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唱,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用了15年时间研究学生的读写量。结论是:“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那么,他就必须在小学期间(4年)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并且小声默读超过200小时以上(包括课堂上和在家里的时间在内)。”这400小时就是一个学生获得阅读基本能力所必须的训练量。
以读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采用范读、领读、点名读、听读、自由读、速读、分组读、试背读等多种读的形式来理解文义。在读中批、读中思、读中写、读中疑、读中问、读中摘中完善读的过程。诗词教学中多采用此种导读设计。比如教《木兰诗》,教师先范读再点名读(在点名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纠正字词,扫清生字、生词障碍),接着分组读和听读相结合(课文有8段,可把全班分成8组,每组各读一段,在读的过程中其他组听,并在脑中试着跟读)。接着再大声地自由读一遍(在听读中学生可能对内容稍留印象,但还模糊不清,自己再自由读一遍,加深印象,并要求他们边读边圈画批注)。接着再训练速读(读得快,反应也快,古人读书,一目十行的才子常被传为美谈。)。然后全班齐读一遍(部分学习好的可以不看课文,跟着其他学生读)。最后试着背读(即背诵课文)一遍。教师视其情况再进一步采取点拨、研习,进而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古代律诗、绝句、词的教学由于篇幅短小,采用多种读的方式,学生基本能够当堂背诵。“诗无达诂”,以读来引导理解,使学生在读中自悟自解,再稍加点拨,默写应该不成问题。
三、以图导读。
1.以表格导读。教师以图表引导学生阅读,在完成图表的检测中了解阅读的效果。比如学《鲁迅自传》,在导入课文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学生自读梳理后全班交流自读情况,从而完成对课文的初步阅读。再如《纪念白求恩》中对第2、3段的导读,教师可设计表格来引导学生完成阅读。学生自读课文,自己完成以上表格,四人小组讨论,并在全班交流。这种导读多适用于一些自读课文,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再稍加点拨,从而完成阅读教学。
关于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问题,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了,这也不必我来说。但是,在当今社会是否也是这样呢?
答案是肯定的, 在当今社会也是这样。但当今社会的竞争更加激烈和残酷。如果我们不掌握比别人更加有用的知识,那我们就有可能被当今社会淘汰,虽然当今社会并不像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那么残酷,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生”的地步。但是只要是有着人格尊严的人,都不愿意自己只能受到别人的帮助,都想要自己打拼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所以我们要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打拼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成为适者,而不是不适者!
今天,你为了成为适者而努力了吗?
在史前时代,古代人类既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能够飞翔的翅膀。他们完全是靠团结合作与大自然的种种情况竞争,但他们却胜利了!但是,如今人类却自相残杀,这不是很可悲吗?看看如今人类的所作所为,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无数的生命死亡,无数的人无家可归。这就是如今人类的所作所为!
“简”出精妙的言
师:概述的时候,我们把一个故成三句话;现在讲故事的时候,我们要把一句话变成三句话。有了这个本事,你就能把故事讲得栩栩如生了。看这一句:“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一个娃娃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怎么变成三句话呢?
生(齐):夜叉从水底钻出来。
师:只见——
生:只见一个白白胖胖的娃娃在洗澡。
师:“白白胖胖”,多好玩啊!这叫“形象”!夜叉看到后,就大喝一声——
生:你敢在海里洗澡,我一定要把你杀死!
生:你敢在这里洗澡,一定是活得不耐烦了!
师:这句话说得真好!因为哪吒把水晶宫搅得不得安宁,天翻地覆,这不是找死吗?
生:你居然在龙王面前洗澡,你不想活啦?(众大笑)
师:谁在龙王面前洗澡啦?(众又大笑)
生:夜叉大喝一声,哪里来的小娃娃,居然在龙宫前洗澡,你不想活啦?还把我们的水晶宫搞得摇晃起来。
师:大喝一声,“呔!”(众大笑)加一个“呔”字,就有声有色了!
生:夜叉大喝一声,呔,你这个小娃娃,在龙王的地盘上撒野,看我不把你收拾了!
……
师:哪吒转身一看,只见——
生:哪吒转身一看,只见一个凶猛的怪物举起锋利的斧头便砍了过来。
生:哪吒转身一看,只见一个相貌丑陋的怪物,穿着三角裤衩(众大笑),凶神恶煞地向他冲过来,举起斧头便砍。
师:看看课文中的插图:青面獠牙的一个怪物。哪吒怕不怕?
生:一点都不怕!
师:于是,就笑着说——
生:哪里来的怪物,想要我的命啊,门都没有!
生:哈哈,红毛怪物,你也会说人话的啊?
师:人物一开口,故事就生动啦!现在,将刚才这几句话连贯地讲一讲。
(生练习讲故事。)
师:谁有本事,把一句话讲成三句话?
……
师:一句话讲成三句话!这就叫具体、生动、形象!这就是讲故事。
赏析薛老师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上做到:一是让学生把书读“薄”,二是引导学生把书读“厚”。读“薄”是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课文内容这一环节时,引导学生读出三句话,再把三句话说成一句话,扎扎实实训练了学生组织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他又力求让学生把书读“厚”,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上述教学片段中,薛老师运用句式“夜叉从水底里钻出来,只见___,便大喝一声____;哪吒转身一看,只见_____,便笑着说______。夜叉一听便________”指导学生说话。学生说出了许多精妙的语言,我们看到了学生闪现的智慧火花和迸发的创作激情,让人感动。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创作出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训练了言语智慧,在汉语言中进行了一次美妙的航行。
“简”出丰实的情
师:哪吒二闹东海,只是一扔乾坤圈便把夜叉给打死了。夜叉该不该死?
生:该死!
师:你怎么认为它该死?
生:他胡作非为。
生:谁叫他跟龙王父子一起祸害百姓。
生:谁叫他一上来便砍。
师:请你画下来:举起斧头便砍。你看,他知道哪吒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
生:说明他是坏人。
生:说明他凶恶。
生:一见人就杀,很凶残。
师:你看这句话:举起斧头便砍。他有没有跟人家说话,有没有跟人家讲道理?
生:没有!
师:拿起斧头便砍说明夜叉残忍无比,杀人不眨眼,不是好人!举枪便刺,好不好?
生:不好!
师:抡起拳头便打?
生:不好!
师:张口便骂?
生:不好!
师:像这种“什么便什么”的人,都不是好人!(众笑)好,继续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