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常见错别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分析学生在测试中的默写情况,发现学生出错的原因有:
一、增减笔画
对于一些笔画繁多或较生僻的字,有些学生常常会增减笔画或是改变字的部件。如:将“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中 “蔻”字的“冖”,写成“宀”;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锲”字的“大”增加一点写成“犬”;将“舞幽壑之潜蛟”中“壑”字少写“谷”字上的一横;将“泣孤舟之嫠妇”中 “嫠”字的“未”增加一横写成“耒”等。
二、错写同音字
有些学生由于平时背诵不认真,没有通过理解去记忆,而是随口而出,久而久之,只记住了字音而对字形较模糊,在考试时就随手用同音字代替。如: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中的“竟”写成“竞”,将“留恋处,兰舟催发”中的“催”写成“摧”。
三、错写形近字
有些形近字只有细微的区别,如不加重视,容易出错。如:有些学生将“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中的“筵”写成“诞”;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中的“袅”写成“凫”;将“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中的“粟”写成“栗”。
四、错写通假字
通假字虽和本字的意思一样,但在默写中,有些学生将通假字写成本字,属于误写。
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的“生”不能写成“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知”不能写成“智”。
针对失分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运用以下六种方法,能有效地减少学生默写中的出错频率。
一、拆分部件法
对于一些笔画繁多的字,有些学生往往记住了左边却忘了右边,或者是掌握了上边却忘了下边。对于这些字,不妨采用拆分部件法来记忆。如“羁鸟恋旧林”中的“羁”,有的学生要么将“四”字写成“西”字,要么把“马”写成“鸟”字,于是笔者让学生将“羁”分成“四、革、马”三个部件来记忆。又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中的“骥”,学生喜欢将右边的“冀”写成“翼”,于是笔者让学生将“骥”拆分成“马、北、田、共”四个部件来记忆。通过这样的拆分,再引导学生反复读写,学生便容易记住了。
二、字义分析法
学生之所以会错写同音字和形近字,很大原因是由于忽略了对词义的理解。因此,教师用字义分析法来指导学生书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宵”字,有的同学写成了“霄”,教师可告诉学生:“宵”是夜晚,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就呆在家里,所以与“屋子”有关,而“霄”与云气,气象有关。又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喧”,有的同学爱写成“暄”,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喧”是“大声说话,声音杂乱“的意思,而“暄”指“太阳温暖”的意思,“竹喧”是说“茂密的竹林里传来一阵欢声笑语”,而欢声笑语是由“口”发出来的,所以应该用“口”字旁的“喧”。
三、语素对应法
许多诗句中的结构是并列关系,前后是对应的,利用这一特点,也有助于减少错别字。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中的“幽”,很多学生容易将其误写成“忧”,如果能联系与它对应的“暗恨”来理解,就知道写作“幽”是合理的,因为“幽”是“隐藏的、隐蔽”的意思,与后面的“暗”对应。
四、语境分析法
有些名句要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分析、品味,才能取得更好的识记效果。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中的“始”,很多学生易写成“使”, 而实际上,琵琶女起初不愿为人弹奏,是在千呼万唤后才不得已而为之,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这一语言环境来分析,这里用“始”更合理,表示“才”的意思,这样学生就能更明白。
五、趣味记忆法
对有些名句中的易错易混字,不妨引导学生趣味记忆,如:曾有些学生将“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中“屐”字的“彳”写成“亻”,笔者就对学生说:有些学生力大无穷呀,一个人竟然就可用一个支架顶着一具尸体登青云梯了?我看以后还是两人用一个支架抬着一具尸体比较轻松吧。”又如:有学生常将“一尊还酹江月”中“酹”字右下角的“寸”写成“子”,这时,笔者又对学生说:“大家现在还是学生,还没有孩子,所以不要动不动就写成‘子’,要把握好这个分‘寸’呀”。学生们在笑过后就易轻松地记住了。
六、填空突破法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一些易错难写字,教师不妨先选取一些重要句子,再用填空的形式将易错易混字空出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如:(1)久在 笼里,复得 自然 (2)寄
去年八月份央视科教频道播放的“中国汉字听写大全”,对喜欢中国传统方块字的文化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档非常有吸引力的好节目。不过身为十几年教师的我深感惭愧,因为我的成绩并不比孩子们理想。惭愧之余也倍感欣慰:作为中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汉字,终于开始受到国人的重视了。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书写错别字现象真的是越来越多。“为什么错别字现象越来越多呢?怎样矫正错别字呢?”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总结。
一、小学生常见错别字的类型及原因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书写错别字现象真的是越来越多,在平时作业或练习中,错字别字随处可见。错别字的类型及原因是多方面的,其矫正策略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如下几个类型:
1、因形近字造成的错别字 由于汉字产生的历史渊源早,数量多,形体变化大。在众多的字形中就会出现读音、含义不同,形体相近的汉字。如“衬衫”本来是“衣”字旁,学生经常会写成“礻”字旁,“幸福”的“福”本来是“礻”字旁,学生却经常会混淆写成“衣”字旁,这类错别字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低下,辨别能力差;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学生记忆不深刻造成的。
2、因同音字造成的错别字 同音字音同义不同,因为在汉语普通话中每个音节大都表示若干汉字的读音,所以在汉字中就经常出现同音字现象,一音多字,如“发奋”的“奋”容易写成“愤”,“迫不及待”的“及”容易写成“急”,这类错别字的产生一方面与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课后没有及时巩固练习有很大关系。
3、地方方言造成的错别字 我们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较多,很多学生从小普通话就不够标准,尤其是前后鼻音和平翘舌的区分,存在着很多的误区。在教学中经常会有“风”和“分”不分,“印象”写成“映”象等现象。还有在作文中很多错别字就与地方方言有关。如学生作文“汤圆真好吃,我们一家都欢(喜欢)吃!”,这题怎么解也解不出来,真够(烦)人。都与连云港方言有关。
4、因各种广告、网络用语的误导造成的错别字 行走在街头,各类错别字广告随处可见,如步步“糕”升(某蛋糕广告),乐在“骑”中(赛马广告),以“帽”取人(帽子广告),还有一些网络用语,如“是的”写成“是滴”,“女主角”写成“女猪脚”,身处这个随处可见错别字的大环境,对于这些就像一张白纸似的小学生而言,很多的错别字就这样深深的印入了他们的脑海中,这也是导致小学生错别字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二、矫正错别字的几点策略
(一)针对因形近字、同音字造成的错别字
作为老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所以在上新课时,应当运用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法等等。如“躁”容易与“燥”混淆,我就强调利用偏旁部首的不同来掌握。“躁”是“足”字边,与人有关,如暴躁、急躁等;而“燥”是“火”字边,所以与气候,如干燥、燥热等。其次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改错,著名教育学家凯洛夫曾说过“如果教师总是把自己放在首要的地位,或者让学生感到他们是教育的对象,这样就会加强对教育的反抗力量,削弱教育的力量”。所以这一阶段主要是发挥学生自己的力量。让学生把自己收集的错别字放入到词语或句子中,让学生自己去辨别。最后,在学生改完错别字后还不够,老师还要出现的错别字拎出来,进行正误对比。
(二)针对因地方方言造成的错别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就是强调要重视地方方言对学生造成的影响。针对这类错别字,首先要强化发音练习,如我所在的地区就应该指导好学生发好前鼻音和后鼻音,平舌音和翘舌音,从根本上消除方言音的影响。其次,应该鼓励学生多使用教学工具字典。尤其是地方方言本身就是发音不准,更应该多翻翻,充分发挥字典的作用。最后,平时鼓励学生多读优秀作文、书刊,减少方言导致的在作文中出现的地方话、错别字。
(三)针对因各种广告、网络用语误导造成的错别字
首先针对各种招牌、广告不规范用字的普遍存在,可以通过实践调查的活动形式来规范写字。如老师可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街道、社区调查用字情况,让学生及时把错别字记录下来,然后同学们将收集到的错别字加以汇总、 分类列表。其次,对于网络中的一些不规范,除了要求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之外,作为小学生,应该鼓励他们从我做起,在上网时规范自己的语言,为净化网络语言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错别字;应对策略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培养小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识字这样的重要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规定小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正确书写,并且有一定的速度。在小学的识字教学中要求把识字和写字结合起来。我在批阅学生作业时经常在学生作业本上看到各种各样的错别字,有的情况还很严重,一句话里有时竟出现了四五个错别字。
例如:《我的好朋有》
我有一个好朋有,他的名字叫郑××,她今年9岁了,她长的瘦瘦(瘦字里面连在一起了)的,眼毛长长的,头发有点长,她的力气不是很大。她喜欢紫色,我们经常在一起玩,有难题俄们二个一起想。我和郑××是在三年级识知的,我们识知都快一年了。郑(左右写反了)××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要永远在一起玩,我们永远都(左右写反了)是做好的朋友。
这种多音字的错别字在学生中最容易出现,即使学生很善于检查或者检查出来了,也不容易改正确。这种现象在学生书面表达中最为明显,它使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现象来谈谈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成因及其解决策略。
一、分析写错别字的原因
1.记忆信息提取错误
短时记忆,由于持续时间短,所以一般不会有短时记忆提取错误。信息提取错误指的是长时记忆提取时的错误。长时记忆提取时,会先转换为工作记忆的方式,而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一样,主要是靠听觉编码的,所以如果长时记忆没有记错,是提取的时候出错的话,那么大部分都是犯了“音近”错误。
2.按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汉字中,汉字形近字多并且结构差别大,仅《新华字典》就收集了8000多个汉字,不同的结构成分约有1000个笔画之多。每个字形体差异小,多一笔,少一笔,长一点,短一点,就成为不同的字。小学生观察事物笼统,不够精确,在识字过程中常常只记住字的粗略轮廓,而忽略了字的细微部分。如“菜”是常见的字,学生在书写时常常会写成“莱”。
同音字是导致学生写错别字的主要原因之一。汉字中的同音字多在普通话中,有1000多个单音节同音字。如果不计声调,汉字仅有418个音节,每个音节平均有同音异形常用字733个,存在一字多音(调)、一音多字的现象,有些同音字字形还相近,但是又千差万别,小学生识字常常不能将字的音、形、义密切结合起来,运用时常常张冠李戴。如“香蕉”写成了“相蕉”,“太阳”写成了“太扬”,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汉字中的多音字多在汉字中存在许多一字多音的字,就以学生手中的《新华字典》来看,其中出现的多音字就有450多个,有的是两三个读音,有的甚至有五六个读音。如:中(zhōng)间,中(zhòng)奖;中间(jiān),亲密无间(jiàn)等。
二、解决错别字现象的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在书面表达中错别字很多,影响语言表达的效果。因此,如何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是教学中最棘手的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1.寻找汉字规律,总结经验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有关构字规律告诉学生,这样错别字就会大大减少。比如象形字、形声字、会意字。
2.利用字义区别同音字
如,“相”字有以下几个意思:表示动作来自双方(互相);表示比较的结果(相似);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认清了“相”的字义,就不会出现前边的错误了。
3.把错别字收集在错别字本里
把易写成错字、别字的常用字当作生字,采用教师指导和学生自觉复习相结合的方法重新掌握并巩固。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把自己的错别字收集在错别字本里,并写出对应的正确字,对于一些没有掌握读音的字要求标出正确读音。利用空余或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多看、多读、多写,逐一巩固消化。教师定期抽查或学生互相检查验收,当学生完全掌握某个字的写法和读法后,用符号把这个错别字从这位学生的错别字本中剔除。使用“错别字本”既要求学生有自觉性,又必须有教师的监督和指导。收集错别字和消灭错别字不能搞突击,而应当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进行,发现一个收集一个,收集一个纠正一个,最终才能保证不再出错别字。
当然,解决错别字现象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时,按照以上的方法,应该可以大大减少学生写错别字的比例。
关键词:信息化;错别字现象;习惯;网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信息技术的创新和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着特征,并逐步向一个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它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如我们本文中将要谈到的错别字现象。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错别字并不陌生,然而,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后,错别字现象却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一、 信息化时代的错别字现象的成因和表现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电脑除了出现在办公地点和公共娱乐场所外,也开始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品。电脑为无数文人墨客开启了方便之门,同时也让更多的初学书生“染”上了不良之习。为了方便,很多人不再摆弄笔墨,一挥而就,而是端坐在电脑前奋笔疾书。目前,市场上的中文处理软件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其基本特点是使汉字输入变得十分简便,然而,“电脑”也会“写”错别字,即中文处理软件提供的常用词组(并非用户自己手工造词)中也存在错别字,如:在智能ABC输人法中将“裁”误为“栽”,当用户正确输人词组时,只会出现“制栽”而不会出现“制裁”。在五笔字型状态下,出现了“渡假”这样的非规范词组。电脑出错暂且归因于输入软件的问题,如果电视、广告、街头宣传栏中出现错别字,我们不得不归结于人类的主观因素。
电视是现代化的大众传媒,每天有亿万观众在注视着它。它强大的宣传效果是不可低估的;同样,它的每一处失误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人们看电视是为了感受小小荧屏所展示的七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倘若字幕冷不丁的冒出一些错别字来,真是大煞风景,犹如在景色秀丽的公园里,突然见到杂乱的生活垃圾,是那样刺眼伤目,使人十分遗憾。广告的宣传作用大家有目共睹,然而,在欣赏一些经典作品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一些广告的负面影响。在市场上,一些广告为了达到让人们对产品印象深刻的目的,很不负责任地随便改写一些词语,以达到他们的目的。比如有的广告,把涂料说成是“好色之涂(徒)”;把冰箱说成是“制冷鲜(先)锋”;宣传治咳嗽的药就说“咳(刻)不容缓”;宣传酒的好喝,就用“天尝(长)地酒”;宣传摩托车好骑,就用“骑(其)乐无穷”;宣传一种火蚊药,就用“默默无蚊(闻)”;宣传浴池开业,就写成“随心所浴(欲)”;有的报纸专栏,起了个“漫步(不)经心”的名字……借谐音乱用成语、常用语儿乎成了许多商家广告词的主要修辞手段。有语言专家认为,商家“篡改”成语、常用语所产生的语意歧义,已对学生们的语文学习造成事实上的误导。街头宣传栏中的错别字更是比比皆是,在这就不一一列举。
在上面的论述过程中,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些错别字出现的病因和一些错别字市场出现的场所。倘若我们概括来讲,可以对这些错别字的表现形式做一个简单的归类。(1)为了写作方便,随意使用相近的笔画较少的字词。如在农贸市场,我们经常看到“鸡蛋”成了“鸡旦”,“青菜”成了“青才”,“家禽”写成“家芹”等。(2)知识结构不牢固,误用、滥用成语或短语。在报刊杂志中,我们时常看到“再接再厉”中的“厉”错写成“励”,“墨守成规”中的“墨”错写成“默”等。(3)大量新词汇涌入,混淆人们的视线。新词汇主要表现在口头上和娱乐新闻的报道中,一般关注的人比较“内行”,还不至于造成重大的错误。(4)对字形记忆模糊,笔下误。如“黄梁美梦”中的“梁”经常有人写成“粱”,“脍炙人口”的“炙”写成“灸”。
二、一分为二的看待信息化时代的错别字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错别字一直是大家的“公敌”,是公众一致排斥的对象。尽管如此,错别字还是照常“横行”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在这样一个千变万化的信息时代,我们如何看待错别字现象,如何给予它一个合理的评价?
错别字出现,不是人们的主观意愿随时随地都可以决定得了的,它是受特殊环境的制约(当然,一些可以避免而没有避免的错别字,我们不能归于此类)。如在一些市贸集市上,许多能够把“鸡蛋”写成“鸡旦”的人,一可能是这个人想图方便,另外一个原因可能就是他知识水平确实不够用。电脑出错,很多时候都是受技术水平的影响,特别是在电脑刚刚引进中国市场的时候,很多输入法还不是很健全,难以满足电脑操作者的需要,因此,电脑偶尔犯错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在使用电脑的时候,马虎大意,不注意选词,经常漏字、打错词。我们对待任何事物,不能求全责备,对错别字现象也应一分为二,不能因为曾经用词有误而全盘否定一个人的能力,而错别字的出现并不是“一日之功”,文化人犯错,多为不良习惯的恶果。如,一些人片面追求快节奏,文字修饰缺乏严谨性,给许多错别字制造了可乘之机。还有一些初学者,在组织文字时带有浮躁情绪,学习时也缺乏思考,从而造成了错别字在他们的文章中泛滥。还有一些人更为“先进”,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搞明白各种新词汇的真实意思就将其投入使用。大部分人是受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习惯的影响。西方有句格言,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好的习惯可以要人终身受用;一个坏的习惯,也可以让人终身受累。要消灭错别字,必须从培养良好的用字习惯开始。
(一)对初学来说,要从小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对于初学者来说,写错别字较为普遍,特别是识字不多的中小学生,而在中小学阶段又是学文识字的最佳时期,因此,笔者建议,从踏入校门的第一天开始,初学者就应该从小到每个字,多到每句话,从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避开错别字的干扰。第一,培养合乎规范的书写技能。我们在做作业的时候,总是边书写,边思考。有些同学由于在小学没有得到严格的书写训练,到了中学后还没能够掌握流利、快速、半自动化书写的技能。因此,在做作业的时候,迟钝、缓慢的书写活动始终赶不上瞬息万变的思维活动,在书写速度与思维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配合性和不相容性。这样,在边书写边思考时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重书写活动(如思考某个字或词如何写)而拖了思维的后腿;另一种是重思维活动而往往把字词写错。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书写过程的半自动化是提高读写水平以及全面地掌握知识的极为重要条件。”明自了这个逆理,初学者就要下苦工夫、花大力气练习,使自己掌握流利、快速和半自动化书写的技能。
另外,平时注意对复习已学过的字词和短语,最好能频繁使用,加深理解。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在进行条件反射实验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在每分钟节拍器敲30下的同时给小狗吃肉饼.这样反复儿次之后,即30响的节拍器产生条件反射,而对每分钟40响的节拍器不再发生条件反射了。巴甫洛夫把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原来,我们做作业的过程,从条件反射理论的角度看,也是个复杂的连锁条件的反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对容易混淆的形近字、同音字掌握不牢固,则在书写中就难免出现泛化现象;想写“自己”,结果写成“自已”;想写“如火如荼”,却写成了“如火如茶”,甚至把“宽大’,写成“宽太”等等。为了防止条件反射的泛化,即赶走错别字,就要对容易混淆的字、词强化训练,多种形式的练习,使每个字的音、形、义二者在人脑皮层上形成的联系达到非常牢固的程度,这样,音、形、义二者之间的联系就自动化了,在书写时就可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而不会张冠李戴、阴错阳差了。此外,还要提高认识,加强防范意识,注意总结,出现错误的时候,要及时纠正,不可得过且过。只有这样,初学者才会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对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来说,要从每个词的字、形、意三个方面下功夫
要想避免写错别字,首先是要勤查字典,勤问他人,平时仔细观察,用心体会;其次是应从汉字本身入手,寻找一些辨认的方法,常见的方法有:
1.注意字形。有些形似字是声旁相同。形旁不同的形声字.要注意辨析不同形旁的意义。如“狐、孤、弧”这几个字的声旁相同。“狐”的形旁是“犬”,用“犬”作形旁的字,原义一般同兽类有联系,狐狸属于兽类。“孤”的形旁是“子”,用“子”作形旁的字,原义一般同小孩有联系,孤儿是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孩子。“弧”的形旁是”弓”,用“弓”做形旁的字,原义一般同弓箭有联系,“弧”的原义是木。弓,引申作圆周的一段讲。了解这几个形旁的意义.这几个字就不会写错用错了。另外,有此形似字、笔画很相近,如“盲、育、睑、脸、灸、炙、戊、戊、戍、戎、戒”等。
2.注意字音。形此同声旁的形声字读音相同或相近,因此,可以用声旁来纠正错别字。如用“段”作声旁的字,一般读duan,如“锻、锻、缎”等。用“段”作声旁的字,韵母一般有ia,如“假、遐、霞、暇、瑕”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滥用同音字和近音字,也就是把两个字形不同而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互为混用。如“世外桃源”的“源”与“花园”的“园”。“艰难困苦”的“艰”与“坚持”的“坚”,“迫不及待”的“及”与“紧急”的“急”等。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平时的使用中应该注意辨记它们的用法。
3.注意字义。用错字主要是由于不了解和不掌握字义而引起的。如“颗粒归仓”的“颗”常有人写成“棵’,这就是因为对这两个字的意义分不清楚。“颗”从页”、“果”声。原义是小头,引申作量词用。指形圆或粒状的东西。如"一颗红心”、“一颗珠子”等;“棵”也是形声字,从“木”、“果”声,作量词用,指植物,如“一棵树”,“两棵白菜”等。粮食是粒状的,所以用“颗”不用“棵”。了解了字义就不会把“树梢”写成“树稍”、把“草稿”写成“草搞”、把“贷款”写成“代款”了。有些词,通用的是引申义,原义已经不用了,要了解词的原义,才能辨清到底错在什么地方。如“提纲”误作“题纲”,“贡献”误作“供献”,“规矩”误作“规距”。还有的成语来自古代的寓言或历史故事,如“滥竿充数”、“班门弄斧”、“为虎作怅”、“暴殄天物”等。如果知道它的出处,就不会把“滥竽”写成“烂芋”、把“班门”写成“搬门”、把“怅”写成“帐”、把“殄”写成“珍”了。因此,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员在平常的应用习中,应从字的形、音、义三个方面入手,辨清字形、字音,吃透词义,并能准确运用汉字,是消灭错别字的一条有效途径。每一位文字工作者要以极强的责任心对待工作,要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汉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差错率降到最低,逐步有效地纠正乃至消灭错别字。
参考文献
[1]杜维东.错别字辨析手册[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6.
一、加强生字教学,预防错别字的产生
1.自主发现,识记生字
在生字课上,我常会设计这样一个讨论环节:大家有什么好方法能够又快又准地记住这些生字吗?然后同学们就会纷纷开动脑筋,各抒己见。或是根据合体字的构成做加减法,或是自编儿歌或顺口溜,把字编成故事来记。在这个环节中,大多数学生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了识记生字的效率,这样,学生写错别字的概率就大大缩小了。
2.提醒点拨,牢记字形
在生字教学快结束的时候,我会对学生们说:“等会儿我们就要书写这些生字了,同学们觉得哪些字容易写错,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呢?”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观察字形,动脑思考,发现正确字形的特点,进而理解记忆。如有的同学说:“老师,我想提醒大家‘规律’的‘规’的右边是一个‘见’,而不要写成‘贝’。”还有的同学说:“我想提醒大家注意,‘莲蓬’这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因为我刚才发现我的同桌把这两个字写成了半包围结构。”这样,由学生来提醒点拨学生,比教师反复强调效果要好得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错别字出现的可能性。
3.放大字号,突出笔画
将学生易错的字,放大几倍或几十倍,以引起注意,并把易错的笔画用彩色粉笔标出来,强化刺激,以达到加深记忆的目的。“‘厉害’的‘害’中与‘口’相连的一竖,‘窟窿’的‘窿’字中‘生’上的一横,这些笔画,学生常写错,纠正这些字时就可以用放大字号、突出笔画的方法,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
4.巧妙比拟,形象直观
根据字形的某一部分特点,将生字巧妙比拟成某种具体事物,使之更加形象、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牢记该字。“吃”字的右边是一个“乞”字,不少学生多加一笔,写成了一个“气”。我说:“如果吃东西时有一根骨头横在喉咙里,你还能吃得下东西吗?”这样一说,同学们对“吃不能多加一横”的印象就深刻了。
二、强化易错易别字的训练,纠正错别字
1.观察发现,区分字形
在课堂练习中,采用辨字组词的方法,如出示“拔”和“拨”、“钓”和“钩”等各组字,先让学生观察发现,比较每组字的差异,再联系意义理解,区分字形。这时学生思维活跃,动眼、动脑,积极思考,发现“钓”字中的一点好像是钓鱼的鱼饵,“钩”字里面的撇折和点,两个笔画组成的形状像鱼钩,这样一番辨析,以后就不容易再出错了。
2.归类辨析,以一带多
在纠正错别字时,引导学生将它们进行归类整理,由一个字带出一串字,识记多个字,能明显地提高识字的效率。“直”字里面有三横,有些学生在写这个字时,常常少写一横,在帮助学生纠正这个错别字时,可以带出“真” “值” “植” “具”等字,这些字的字形有共同特点――里面都是三横。学生进行归类辨别,就能提高记忆强度,同时纠正和掌握更多的字。
3.集中订正,强化巩固
教学中个别批改、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效率相对不高。我把每次作业中、出现的错别字及时收集、整理,抽一点时间在班上统一订正,并强化巩固,这样学生就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大量的易错字,而且集中订正可以和个别批改、指导相结合。
4.当面纠错,及时补救
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在学生每次书写完生字后,互相传阅一下作业,发现错别字,马上订正,及时补救。
5.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