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桃花源记课件

桃花源记课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桃花源记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桃花源记课件

桃花源记课件范文第1篇

1 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探究式阅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阅读实践活动,整个阅读过程要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而兴趣的培养是实施本课题的关键。皮亚杰指出:“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因此,笔者较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文本中的内容,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形成愿学、想学的心境。

创设激发学生探究的环境。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来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其求知欲,拨动他们思考的琴弦。

2 授之以法,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与探究

学生必须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才能形成自己的阅读能力,才能自主地阅读、探究。因此要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与技能,将学生的能力训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这是学生自主阅读的基本立足点。

用教材传授阅读的基本知识,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共同探讨其中的规律和技巧。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巧,他们也就“具备了再学习、再创造的能力”。在进行探究式阅读教学时采取了一定的策略,遵从整体的原理进行阅读方法的渗透。即“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先通读全篇,得其大意,把握文中的要人要事,理清文章思路脉络等全局性的问题;然后分解细读,揣摩探究一些重要的用法、词句、深入挖掘文本中所蕴藏的闪光点;最后再通篇领略。这种阅读的过程,强调从整体出发,重视综合,由整体而部分,让文本的“整体形象”和“个性特征”深刻印入学生脑海中,逐步知晓、理解常用的技法。如捕捉中心的方法,审题的方法,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人物形象的切入点……以说明文为例,阅读方法为:1)明确被说明的对象;2)弄清被说明对象的特征;3)理清说明文的结构;4)明了说明的顺序;5)按说明方式分类;6)说明方法的运用及作用)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简明);7)说明文的表达方式(说明为主,兼有记叙、议论等)。明其旨,获其知,得其法;通过方法的指导,促使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

3 探究发展性探究式课堂阅读教学

课堂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如何牢牢占据课堂这块主阵地,是研究与探索的一大重点,在教学活动中落实发展性探究式阅读。笔者以《桃花源记》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世界,接着出示多媒体课件“美好的生活环境”,后因势利导,指出这是陶渊明追求的理想生活世界。

2)自主阅读,整体感知。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疏通文章大意,在学生的互问互答中解决字词;并让学生谈感受: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桃花源“美、乐、奇”的特点。

3)抓住关键,发现交流。先学习桃花源“美”,教师引领提示:桃花源美在哪里?理解文中传神的描写、生动的语言,体会散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4)质疑探究,深入理解。通过学生的交流,教师归纳学生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相机点拨,深入理解文本。如:“男耕女织”的生活为何还乐?作者写乐有何用意?哪些地方写得生动、传神?桃花源究竟在哪?能否找到?作者虚构的目的何在?有人说桃花源是陶渊明积极的理想,也有人说桃花源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你怎样评价?等等。

5)讨论创新,拓展思维。共同讨论疑难问题,同时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作品,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体会他的思想,结合现代人生,如何正确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行为。

桃花源记课件范文第2篇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风能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将在今后的能源结构中占重要一席。福建省地处台湾海峡西岸,受海峡“峡管效应”的影响,风资源相当丰富,尤其是沿海地区。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全国风速存在着逐年变小的趋势[1-5],王遵娅[1]指出近几十年来中国风速减小的趋势非常显著,全国平均风速约减小了16 %,任国玉[2]指出全国风速减小的速率大于0.1m/s.10a。在风速明显减小的大背景下,仍有一些风速变化不明显的区域,荣[6]通过研究河西走廊风速的变化认为没有显著的下降趋势,但存在阶段性变化。

近年来我们在开展气象科技服务中发现福建省沿海台站的风速也呈明显减小的趋势,而内陆则有一些地区风速减小得则不明显。风速的变化相当复杂,受局地的地形特点、环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非常大,本文试图研究福建全省各地风速变化的趋势、变化程度及变化的可能原因,重点研究沿海大风地区风的变化,为福建省风能资源的开发及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提供相应的背景依据。

2资料

选取省内均匀分布的33个台站1961~2006年逐年逐月的平均风速资料。平潭海洋站1977~2006年年平均风速。

由于风速受环境及地形的影响较大,因此资料选取的原则是观测环境变化小,站址变动少,且资料的完整性较好。由于20世纪60、70年代台站气象数据缺测较多,因此所选的这些台站还不免有个别月份缺测,对数据的订正采用站点与周边台站的相关进行订正。对这些台站的搬迁情况及风仪变动情况都进行了仔细调查。

3年、季平均风速的年际变化

对全省年平均风速场进行EOF[7]展开,得到第一特征向量解释了98.84%的方差,反映了全省风速的共同特点,因此用第一时间系数来分析全省风速的时间变化特征。由图1可见,福建省年平均风速呈现明显的减小趋势,其趋势系数[8-9]为-0.899,超过了0.001的显著性水平,减小的幅度为每10年减少0.147m/s,略大于全国平均水平[3]。其中1971年风速最大,1997年风速最小。20世纪60年代风速呈现增大的趋势,1971年之后风速逐渐减小,2004年以后风速增大。

任国玉[2]分析指出全国平均风速在20世纪60年代末以前变化不大;1969年风速显著增强,较高的风速维持到70年代中期,此后逐渐减小,福建省的变化基本与全国一致,较高的风速维持到1975年前后。

图11961~2006年福建省年平均风速EOF展开第一时间系数变化曲线、趋势线及5年滑动平均

就各个季节而言,我们以1、4、7、10月分别代表冬、春、夏、秋四季,同样对风速场进行EOF分解,采用第一时间系数做趋势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出,四季的平均风速与年平均一样均呈减小的趋势,趋势系数均超过了0.001的显著性水平,其中减小最明显的季节为冬季和秋季,其减小幅度分别达0.179m/s.10a和0.172m/s.10a,夏季减小得最少,幅度为0.110m/s.10a。

表1福建省年平均及四季风速变化的趋势系数及回归系数

趋势系数 回归系数(m/s.10a)

年 -0.899 -0.147

冬(1月) -0.853 -0.179

春(4月) -0.760 -0.149

夏(7月) -0.474 -0.110

秋(10月) -0.610 -0.172

4各地风速变化特征

就全省各地而言,年平均风速变化并非都是减小,闽中谷地风速的年趋势变化不明显,趋势系数大多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以说是以自然变动为主,或有略微的增大,但这一地区的年平均风速本身就较小,大多为2米/秒左右,所以变化的趋势不明显,这种台站有10个,占30%;对于沿海地区及省内南北走向的两大山带地区风速减小的趋势相当显著,有23个站,其趋势变化系数达0.001的显著性水平。对于内陆一些风速趋势减小明显的地区,由于风速较小,虽然负的趋势系数较大,但风速减小的幅度并不大,每10年风速下降的幅度仅0.1米/秒左右,而沿海的大风地区风速降幅则较大,每10年降幅平潭达0.803米/秒、东山0.517米/秒,崇武0.445米/秒。

对于各季而言,各地风速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特点与其年平均风速相似,在此不一一复述。

图2全省年平均风速趋势系数分布图

5代表站风速变化特点

5.1 代表站的的选取

沿海地区是福建省风速最大同时也是变化最明显的地区,故在此我们选取5个代表站来研究其风速趋势变化特点。这几个站分别为:

平潭站,位于福建省中部沿海一个海岛气象站,常年风速较大,年平均风速由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6~7米/秒,下降至近年来的4~5米/秒。此站建站后1974年搬迁过1次,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周边观测环境破坏较严重。

平潭海洋站,为海洋局设立的气象观测站,与平潭气象站位于同一个岛上,但气象站在城关内,而海洋站则直接位于海边,其周边环境基本未改变。

崇武站,福建南部沿海半岛上的国家基准气象站,常年风速较大,年平均风速6米/秒以上,建站以后从未搬迁过,观测环境变化较小。

福州站,位于福州市区内一个独立的小山顶,年平均风速2.6米/秒。周边无遮挡,观测环境未破坏,站址未搬迁过。

东山站,位于福建南部海岛气象站,年平均风速6.2米/秒,建站以后从未搬迁,观测环境变化较小。

这几个站均位于福建南部沿海地区,平潭、崇武、东山为沿海地区风速最大的几个气象站,也是福建省风速指标站。

5.2 代表站风速趋势变化特点

从图3及表2看出,平潭、崇武、东山三个站作为福建省沿海风速最大的几个气象站,其年及各季平均风速的减小趋势相当明显,其中崇武和东山变化的趋势系数及幅度基本相同,趋势系数为-0.87左右,风速减小的幅度为0.4~0.5m/s.10a,两站风速减小最明显的季节是冬季,其次是秋季,只是夏季减小的趋势不一致,崇武夏季风速减小的最少,东山则是春季,这两个站的观测环境变化较小。而平潭减小的趋势最大,其趋势系数达-0.945,减小幅度为0.8m/s.10a,与上述两站相比其风速减小最主要的因素是观测环境的破坏。这3个站的年风向频率夏季以SSW为主导风向,其余季节以NNE或NE为主导风向。

对比分析平潭海洋站,近30年来风速也有较明显的减小趋势,其趋势系数为-0.674,减小幅度为0.448 m/s.10a,为了对比分析应用气象站近30年的风速计算其趋势系数(表3),崇武和东山两个站的趋势系数均为0.79左右,减小幅度分别为0.452 m/s.10a和0.527 m/s.10a,与平潭海洋站的趋势相当,略大于海洋站。而平潭气象站的减小趋势则非常明显,远超过其附近的海洋站,其趋势系数达-0.928,幅度为-0.908 m/s.10a,相当于风速每10年减小1m/s,表明平潭气象站从1977年之后风速减小相当显著。

福州站风速没有减小,其变化趋势与沿海台站有较大的差异,风速的这种变化可能与其地形环境有较大的关系,福州为沿海靠内陆的台站,处于一个小盆地中,年平均风速仅2.6m/s,北面及东面为海拔较高的山体阻挡,致使在沿海地区本应以NE为主的盛行风向变为SE为主导风向,其中春夏季以SE为主,秋冬季以N或NW风为主,沿海地区秋冬季是风速最大的季节,夏季风速最小,而福州风速的月变化特点是夏季最大,秋季其次,冬、春季相当,且季节间的风速差仅为0.7m/s。因此其受沿海冬季大风的影响较小,但其秋季风速还是有略微减小的趋势,其它各季风速均以自然变动为主。

图3代表站年平均风速的变化

表24个代表站1961~2006年年平均风速趋势系数及回归系数

平潭 崇武 福州 东山

趋势系数 回归系数 趋势系数 回归系数 趋势系数 回归系数 趋势系数 回归系数

年 -0.945 -0.803 -0.879 -0.445 0.206 0.031 -0.872 -0.517

春 -0.843 -0.597 -0.55 -0.366 0.068 0.016 -0.527 -0.346

夏 -0.723 -0.497 -0.397 -0.172 0.179 0.043 -0.649 -0.412

秋 -0.809 -1.13 -0.623 -0.68 -0.104 -0.033 -0.682 -0.784

冬 -0.849 -0.959 -0.798 -0.629 -0.089 -0.025 -0.736 -0.549

表35个代表站1977~2006年年平均风速趋势系数及回归系数

平潭 崇武 福州 东山 平潭海洋站

趋势系数 回归系数 趋势系数 回归系数 趋势系数 回归系数 趋势系数 回归系数 趋势系数 回归系数

年 -0.928 -0.908 -0.786 -0.452 0.426 0.103 -0.792 -0.527 -0.674 -0.448

6可能原因的探讨

风速减小有诸多因素,目前关注的主要归结为几点,即大气环流的变化,台站观测环境的变化,仪器的变更等,减小的最主要原因目前还没有公认,但许多研究指出大气环流的变化是风速变化的最可能的原因。

6.1 大气环流的变化

文献[2]指出,大气环流的变化是造成中国年平均风速呈显著减小趋势的最可能原因,近50 年来亚洲经向环流呈现减弱的趋势。我们分析了1961-2006年亚洲经向环流指数的年趋势系数为-0.302,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而纬向环流呈略加强趋势,亚洲纬向环流年趋势系数为0.012。研究表明经向环流的变化与东亚季风的变化密切相关,中国大部地区受亚洲季风控制,近50 年来,东亚夏季风、南海季风明显减弱,意味着中国大部夏季偏南风减小。

徐建军等[10]研究了东亚冬季风的长期变化趋势,发现20世纪80 年代以后冬季风有所减弱。Wang[11]认为20世纪70 年代全球大气环流的转变是导致80年代东亚季风减弱的主要原因。施晓晖、徐祥德[12]等对东亚冬季风年代际变化可能成因进行了模拟研究,表明冬季风指数随时间增长的线性变化呈显著减弱趋势,因此近40 年来,东亚冬季风强度总体上呈显著减弱趋势,这与最近40~50 年中,我国寒潮频率趋于降低,低温日数趋于减少的冬季气候变化趋势相吻合,其同时还研究了20世纪60~70年代初,近地面经向风的变化表现为北风减弱;70 年代初至80 年代初,近地面北风增强;80年代初期以后,近地面北风又减弱。

高辉等[13]通过研究冬季风强弱的各种指数[13],包括纬向海陆热力差异,区域平均经向风和纬向风及东亚大槽等的趋势变化,均显示20 世纪80 年代以后东亚冬季风强度有一个线性减弱的趋势,这与徐建军等人的研究是一致的,目前已经为人们所公认,并且很好地揭示出“强冬季风年,东亚地区北风偏强;弱冬季风年,北风偏弱”这一基本特征,即亚洲冬季风减弱致使中国偏北风减小。冬季风的减弱趋势略明显于夏季风的减弱趋势,冬、夏季风的减弱刚好揭示了中国平均风速减弱的物理内涵。文献[1]也指出,中国四季风速均大幅减小,尤其在冬、春季,中国风速减小的实质是亚洲冬、夏季风的减弱。

福建是明显的季风区,尤其沿海地区秋冬季以NE或NNE风向为主,夏季以SW风向为主,而秋冬季是沿海地区大风的多发期,平均风速是全年最大的时期,夏季是风速最小的时期。综合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冬季风的减弱与沿海地区风速减小密切相关,冬季风减弱趋势大于夏季风体现在地面风是秋冬季风的减小趋势大于夏季,这可以从沿海的气象站风速变化看出,如东山、崇武等。秋冬季风的减小是年平均风速减小的最主要的原因。从福州站的风速变化也可以看出,受地形影响其NE或NNE风向频率很小,故风速以自然变动为主,没有减小趋势。

由此表明大气环流的变化是福建沿海风速减小的原因之一。

6.2 测风仪器的变化

福建省与全国一样气象测风仪器经历了2次变更,即国家基本站20世纪70年代初,一般站20世纪80年代中期测风仪器由维尔德风压板改为EL电接风仪;2004年改为自动站观测。其中改为EL电接风仪后有14个站风速明显减小,占代表站的42.4%,而改成自动站测风后大部分台站的风速有所增大。文献[4]指出,全国因仪器变化产生风速非均一的台站中,约有6 成站位于沿海或海拔高度较高处, 东南沿海地区为我国年平均风速最大的3个地区之一,测风仪器变化对风速大的地区更敏感。从福建省这14个台站的分布情况看,大部分台站位于沿海地区或海拔较高的山区,仪器更换以前风压板测出的风速会偏大,仪器更换后风速变小明显,使风速的年代际变化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风速的减小与仪器变更的关系较大,尤其是内陆山区表现得更为明显,但仪器变化以后,大部分台站的风速仍呈现减小的趋势,表明仪器的变更并非风速减小的原因。

6.3 测站环境变化的影响

由于城镇经济的发展以及其它原因,许多气象站都进行过站址的迁移。我们对33个台站的搬迁情况进行了调查。14个站在1961~2006年之间进行过1次迁站,其中1个站进行过2次迁站。20世纪60年代有6个站搬迁,70年代有3个站进行搬迁,80年代初4个站进行搬迁,90年代及2000年以后各有1个站进行搬迁。

20世纪80年代以前台站的搬迁对风速的影响不大,80年代以后,台站搬迁后风速变大或变小的情况都有,故台站的搬迁对风速的减小并非主要原因。对于没有搬迁的台站由于观测环境的破坏,风速减小相当明显,尤其是沿海的大风区。

以平潭站为例,我们利用滑动T检验法及Mann-Kendall法对平潭站年平均风速进行突变检测,结果均表明在1988年前后风速有一个突变,即风速明显变小,分析平潭站周边气象观测环境的变化可以看出,1990年前后周边的建筑物已开始增多,1994年以后周边不符合观测要求的障碍物进一步增加,周围360度遮挡物仰角除西、西北方向外,其余方向均在3~8度,南部方位则达到近15度。东山站虽然周边人为的环境变化较小,但观测场周边西北至东北方向的几棵大树也对观测数据产生了影响,其遮挡物仰角也达到了10度左右,相比之下崇武则好很多,周边环境变化较小,但崇武站位于城镇的西部,近十几年来崇武镇经济发展很快,城镇下垫面粗糙度明显增加,对风速也会产生一些影响。

由此可知观测场周边环境的变化是观测风速减小不可忽视的因素。

表4气象台站搬迁情况表

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21世纪以来 合计

搬迁站数 6 3 4 1 1 15

7结论

7.1 福建省平均风速呈现明显的减小趋势,20世纪60年代风速呈现增大的趋势,1970年之后风速逐渐减小,2004年以后风速增大。秋冬季风速减少得最多,夏季最小。

7.2 闽中谷地风速的年代际变化不明显,大多以自然变动为主;沿海地区及省内南北走向的两大山带地区风速减小的趋势相当显著,内陆山区由于风速较小,风速减小的幅度并不大,而沿海的大风地区风速降幅则较大。

7.3 通过研究沿海几个代表站风速的变化趋势表明,除去周边探测环境变化的因素,风速确有减小的趋势,尤其是秋冬季。

7.4 大气环流的变化及测站周边环境的变化是风速减小的最主要原因,沿海大风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但两者分别对风速减小的贡献率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内陆山区由于风速较小,观测仪器的变化加快了由于大气环流引起的风速减小的趋势。

7.5 台站的搬迁不是风速减小的主要原因,但观测环境的破坏对风速的减小产生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遵娅,丁一汇,何金海,等.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再分析[J].气象学报,2004,62(2):228-236.

[2] 任国玉,郭军,徐铭志,等.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气象学报,2005,63(6): 934-956.

[3] 江滢,罗勇,赵宗慈,等.近50 年中国风速变化及原因分析[J].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气候变化分会,80-89.

[4] 刘小宁.我国40 年年平均风速的均一性检验[J].应用气象学报,2000,11(1):27-34.

[5] 杨雪艳,田广元.近40 年中国东北地区平均风速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C].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617-621.

[6] 荣,张存杰.河西走廊风速变化及风能资源研究[J].高原气象,2006,25(6):1196-1202.

[7] 施能.气象科研与预报中的多元分析方法(第二版) [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8] 顾骏强,施能,薛根元.近40年浙江省降水量、雨日的气候变化[J].应用气象学报,2002,13(3):322―329.

[9] 任国玉,吴虹,陈正洪.我国降水变化趋势的空间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00,11(3):323―330.

[10] 徐建军,朱乾根,周铁汉.近百年东亚冬季风的突变性和周期性[J].应用气象学报, 1999,10(1):1-8.

[11] Wang H J.The weakening of the Asian monsoon circulation after the end of 1970s. Adv Atmos Sci,2001,18(3):376-386.

桃花源记课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 古诗文 教学 方法

初中学生开始接触较多的古诗文,但古诗文比起现代文来,阅读理解确实十分费力。以往教师在讲授古诗文时,只是单方面地讲授,疏通文意,理解大意,然后就是背诵,不重视字面背后的内涵,学生会觉得空洞乏味。所以,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谈几点讲授古诗文的教学方法:

一、古诗文教学应重视诵读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绝大多数是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华。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对我们今天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多读、熟读,在读中反复体味,才能增强语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去重视诵读。

对古诗文的诵读越来越成为中学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如何开展诵读教学?我的做法是:初一第一学期,对每篇古诗文的教学都坚持利用录音带或教师范读,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释并参照工具书读课文,利用录像、磁带或自己和学生一起疏通完字句后,再让他们反复朗读,直到读准、看准,读得准确无误、有感情。初二开始,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朗读后将自己的诵读录制成磁带,上课时,适时播放同学们自己录制的课文朗读录音。读得好的,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并通过量化考核适当加分。曾经记得有位叫刘桐智的同学,平时各门学科成绩都不理想,但在播放他自己录制的《醉翁亭记》课文朗读时,语句流畅,句读分明,感情充沛,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使其有了一种成就感和自信心,从此,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长期这样做,学生既提高了诵读水平,又提高了独立学习、提前预习的积极性。

二、古诗文教学应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像比知识更重要。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联想和想像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时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做一位慧眼识金的矿工,去开采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应该做一位法力无边的魔法师,去升华学生的联想和想像。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有许多都是情景交融的佳作,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并将想像的景物用彩笔描绘成具体可感、形象生动的画面。在我的办公桌里,至今还保存着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所作的图画。如:读过《桃花源记》,学生可根据武陵渔人的行踪绘制出连续的画面:渔人发现桃花林――寻找桃源(连洞口都画得惟妙惟肖)――桃花源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一派安居乐业、平静祥和的风貌――离开桃源;学过《小石潭记》,学生可画出“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潭水澄澈空灵之感;学生可根据王维的《使至塞上》绘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宏伟景象……总之,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语文老师如能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将课本中的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画面,不但可以调动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这与新课改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三、在古诗文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

根据当代中学生表现欲较强的心理,教师可鼓励学生把课堂作为场景,通过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来表现课文故事情节。这样,既能使学生准确理解把握课文内容,又能使学生通过形象、生动、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来深入理解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并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教益。如学生们可根据《扁鹊见蔡桓公》、《越巫》、《〈世说新语〉三则》等多篇文言文,排练出精彩的课本剧。在课代表的精心组织下,同学们自己准备服装道具,课前认真排练,课堂上精彩的表演让大家认识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不听劝告的后果,从而教育学生要防微杜渐,虚心听取意见,及时克服缺点,纠正错误;从“越巫”的形象上,同学们认识到了愚昧无知、自欺欺人终将害人害己,自食其果;从《魏武将见匈奴使》情节中了解了曹操奸诈、多疑的性格特点。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容量古诗文信息,激发学生兴趣

桃花源记课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言文;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G633.3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语文始终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在学生十数年的求学生涯中,语文可谓是贯穿始终。语文的学习可谓是难度逐渐加大的,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教材内容出现了调整,文言文占据了一定比例,这无疑使得语文的学习出现了难度的增加。为了取得教学实效,语文教师历来投入大量的精力尽心教学,但是却一直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也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情绪。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改善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

一直以来,初中文言文教育都存在着许多弊端,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便是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给人以明显的枯燥感。这是因为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采用了比较极端的教学模式,课堂上除了理解词句代表的含义,便是对文章内容进行机械化梳理,固然文言文在学习时需要掌握字、词、句的含义和用法,但是片面的“精讲”却会给人以枯燥感,再加上串讲课文带来的时间消耗,使得课堂时间完全被浪费在不重要的分析之上。可以说,这种教学方法将充满灵性与趣味的文言文课文肢解成毫无美感的碎片,课堂上缺少想象与趣味,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除了教学方法单一之外,教学手段的不合理应用也是最为明显的弊端之一。固然机械式的知识灌输教育存在很大的弊端,当前语文教师通常使用多媒体手段给予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教育,但是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也为教学效果带来了不良影响。教师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致力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课件中美轮美奂的声、光影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课件却会“喧宾夺主”,使教师的精彩讲解被遮掩起来,学生自然也失去了巩固基础知R的机会。

另外,中考导向也对文言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中考内容间接决定了语文教育中各种知识点的分布,由于中考中文言文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对词句等基础知识的考察,关于文言文内容及其内容延伸的考察比例仅有1/3,所以教师主要在课堂上进行词句基础知识的讲解,关于文言文中沉淀的审美情趣与文化价值,以及文言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教师通常不作深入分析。而对于文言文内涵缺少深入理解,其教学效果自然得不到提高。

二、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其重点目标都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也不会例外。事实上,从文言文的语言形式可以发现,其本质上是古代语言的书面用语,所记载的内容更是成百上千年之前发生的事件,无论是其语句表达形式还是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都不是伸出现代、使用现代汉语的初中生们所能轻松理解的。在初中生们看来,文言文无疑是晦涩难懂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无疑是枯燥无味的,部分学生甚至因文言文的枯燥晦涩而对文言文教学采取抗拒、抵触态度,这实际上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对文言文产生学习兴趣。

以《桃花源记》为例,其作者为陶渊明,该文言文在语言上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可以轻松理解。由于该篇古文中有较大的篇幅描写了优美的景色,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来进行直观教学。教师可以使用贴画等物品将教室布置成“桃花源”一样的场景,其本身扮演陶渊明这一角色,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文言文中的描述来模仿主人公的所有言行,在扮演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针对一些布置的景观念出文言文中的句子,如“屋舍俨然”、“土地平整”等,必要时可以指定一些学生扮演桃花源中的原住民,如同课文中一样与教师对话,这样无疑会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与深入参与程度,大大提高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二)巧设提问,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文言文课堂需要师生互动,而教师提问便是一种师生互动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还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使其在文言文学习中举一反三,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般而言,教师可以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向学生提问,这种方法具有非常高的随机性,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进行实施思考,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切实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由于是随机抽签,所以学生可以保持轻松的心态回答问题,答案也会带有一定的趣味性。

以《鱼我所欲也》为例,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几个问题:①“鱼”和“熊掌”分别代表了什么?②现实生活中你最想得到的东西是什么?得到的难度高不高?③该文言文具有怎样的具体思想?其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④这篇文章有何优点与缺点,其中最大的优点、缺点各自都是什么?教师可以制作好写有①~④的小纸条由学生抽签,学生按照纸条上的序号回答对应的问题。

(三)举办小组竞赛

如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小组比赛就是最佳的选择。事实上,初中生正好处于争强好胜的年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确保学生的充分参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数个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安排适量的任务,随后按照各组的表现进行评分。而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学生之间必然会努力协同合作,其默契性将会得到明显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自然也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变化。

以《出师表》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就三国的影视作品和故事进行交流,随后对出师表中的人物进行提问,由学生抢答,并根据回答结果进行打分,这一过程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文言文教学一直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巧设提问、举办分组竞赛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兴趣的支持下主动学习文言文,提高文言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陆离.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8(10).

桃花源记课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 岗位能力 行动导向 学习档案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工具软件教学在中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各专业都普遍开设,如电子商务和计算机类专业开设的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Coreldraw、Illustrator,工业设计类专业开设的CAD等都属于计算机工具软件应用课程。

在职业院校中,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基础操作技能外,一般还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操作工具软件并解决实际问题。

一、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对客观事实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托所进行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课程设计上,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设计教学情景和内容,教学任务选取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而不是以灌输的方式培训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戴尔经验之塔

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1946年写了一本书《视听教学法》,提出了“经验之塔”的理论,认为经验有的是由直接方式、有的是由间接方式得来的。各种经验,大致可根据抽象程度,分为三大类(抽象、观察和亲身体验)、十个层次,对知识的获取程度以亲身体验最为深刻直接。

基于这样的理论,我们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在知识学习上采用问题学习法;在技能掌握和问题解决上采用任务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

3.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学习过程就是刺激―反应的过程,这一理论曾经指导传统的教学,但受到很多的批判甚至否定。但这一理论也有其正确的地方,在熟练掌握某种操作技能上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职业院校对学生的操作技能不能仅仅停留在“会”的基础上,而应该达到“熟练”的级别。所以对于那些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操作的技能,如软件基本工具的使用等,我们会在教学中提供多个类似任务,以“重复练习”的方式开始,致学生熟练掌握为止。

二、学习者分析

首先,职业院校部分学生在抽象思维上相对薄弱,自制力、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较弱,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不能让学生“动起来”,他们就会出现玩手机、睡觉等常见的课堂纪律问题。其次,学生在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上,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较大,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但是在掌握操作技能方面与其他院校差距不大。

三、基于岗位能力的分段式课程目标设计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对开设的工具软件课程目标的要求是,学生能够应用该软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能够达到某种岗位的要求。

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我们设计了分段递进式的课程目标。

1.知识和技能分段式目标

第一阶段,在实践中学习和消化知识。主要是掌握软件的基本理论知识,如在Photoshop课程中的位图、矢量图和分辨率等相关概念。

第二阶段,能够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这里的任务是一些为掌握某种软件技能而设计的有针对性的小任务,如Photoshop课程中的简单抠图、调色等。

第三阶段,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各种场所、各种情况下使用。主要是基于情景的简单项目,如使用Photoshop设计母亲节海报。

第四阶段,能解决复杂问题。这是课程的最终目标,也是岗位要求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具体工作情景,解决各种相对复杂的问题,如按照客户要求和行业标准运用Photoshop等软件制作客户的结婚纪念相册,并喷印出来。

2.职业素养目标

职业素养的培养包含在每一堂课中,如通过问题式学习培养学生信息检索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利用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的技能,通过开放式任务培训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学生作品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等。

四、课程重难点分析

课程的重点就是课程的第四阶段目标,即能够应用工具软件独立解决问题。这个解决的问题,就是工作岗位中的实际问题。不同的专业岗位,虽然是同一软件,但重点不同,如图像处理员能够应用Photoshop软件完成客户提出的各种图片处理要求,重点是使用Photoshop软件抠图、调色;动画师则是能够根据文案应用使用Photoshop软件绘制动画场景,重点是使用Photoshop软件绘图、上色。

课程的难点则各有差异,要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比如同样是学习Photoshop软件,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图像处理员岗位,其难点而非重点有可能是使用画笔工具绘制图形,但如果是动漫专业的动画师岗位,则不会成为其难点而应该是重点。

五、工学结合的课程内容设计

著名的“二八理论”告诉我们,在讲授工具软件时,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软件的所有功能都介绍给学生,而是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内容设计。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中,课程内容除了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外,还应该考虑课程所针对的岗位能力,选取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基本教学内容,达到“能够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这一目标。将典型案例或实际工作任务中相对简单的项目应用于教学实训,以达到“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各种场所、各种情况下使用”这一目标。将实际工作任务中相对复杂的项目应用于教学综合实训,模拟工作中的实际情景,以达到“能解决复杂问题”这一教学目标,同时通过模拟工作情景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行动导向的教法学法设计

工具软件有知识和技能目标,所有课程在计算机实训室开展,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操作技能中去。

1.理论性知识目标采用问题教学法、探究式学习

根据阶段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消化知识。工具软件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统一以问题的方式提出,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解答并应用。如要让学生掌握Photoshop软件中位图、矢量图、像素等概念,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什么是位图?什么是矢量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Photoshop软件处理的是矢量图还是位图?Photoshop软件处理的图片形式决定其应用于哪些领域?什么是像素?Photoshop中的图片的像素在哪里修改(请说明并截图)?

对于这些问题,如果老师通过讲授的方式,职业院校学生基本上是听完就忘记,但是如果我们让学生自己通过搜索资料、动手实践去解决,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除了掌握相关的概念理论,同时也对工具软件的相关功能有更深入的了解,甚至为解决这些理论性知识,学生还学会了软件的部分操作。

2.操作性知识和基础技能目标采用任务教学法

要求学生能够应用工具软件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如使用魔术棒工具抠图、利用通道抠图等技能,采用任务教学法效果相对较优。

工具软件的基础技能中的任务要求所有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同时通过学生自己讲解操作步骤,达到掌握操作性知识的目标。而任务教学法能够恰到好处地完成和检验这些目标。

常见的任务教学法步骤如下:教师提出任务―学生根据提供的素材和操作步骤完成任务,教师巡回指导―当任务完成后抽取部分学生演示并讲解操作步骤,同时展示任务成果―教师总结评价。

3.综合技能目标采用项目教学法

对于“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各种场所、各种情况下使用”“能解决复杂问题”这两个阶段的教学目标,采用项目教学法比较恰当。理由是项目教学法通过模拟实际工作项目的流程,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沟通合作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七、基于学习档案的课程评价设计

在工具软件教学过程中,由于任务的实施,会有较多课堂任务实施后的作品、工作页、作品展示评分表;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会有小组评价表、自评表;在后期的项目教学过程中,会有项目成品及过程性文件。这些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资料,就是我们评价的对象,我们把这些对象称为学习档案。

学习档案的建立给教学评价提供了丰富、可靠的依据,是教学评价变得相对客观;教学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技能形成过程的评价;教学评价全面、结构化、模块化,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知识评价和技能评价相结合。

八、小结

任何一个工具软件课程的开设,都是为了让学生使用工具软件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工具软件课程开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在进行工具软件课程教学时,除了应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基础技能之外,还应该让学生使用工具软件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时,以岗位能力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和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并且以实际工作案例或项目作为课程项目,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掌握工具软件这一工具,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一)[J].学科教育,1998(3).

相关期刊更多

五台山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医学美学美容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东方美容科技文化研究所

百花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