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孙权劝学的启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媒介。在设计中要凸显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流程的设计、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成果的检测四个内容。
一、学习目标的设定
学习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通过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把握人物的性格;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设计意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目标中不仅提出了学生应掌握知识与技能,还特别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达到“读懂文意”的途径和方法是“借助注释、工具书和交流”;“把握人物的性格”的方法是“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这一情感态度目标,是借助“阅读体验感悟”来达到的。
二、预习导学的设计
“预习导学”的目的主要在于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同时提出一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及作者情感、态度等。如在设计《孙权劝学》一文时,预习导学部分是这样安排的: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准下列字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卿( )耶( )孰 ( )遂( )
2.自己查找资料了解吕蒙、鲁肃、孙权的相关信息,把相关资料写在下面。
……
设计意图:预习题中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这一环节,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对文中的几个人物并不是很了解,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就可以从各方面来了解这个几个人,这样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来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有助于更好的把握人物性格。
三、课堂学习流程的设计
学习流程部分是导学案的核心,重在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一部分的设计应立足教材,注重基础。主要是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读文本,交流研讨,从而达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目的。例如孙权劝学的教学流程是这样设计的:
1.读一读:读准字音,正确朗读。
2.译一译:圈点勾画,疏通文意。
(1)请同学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蒙辞( )以军中多务( ) 但( )当涉猎 见( )往事耳
(2)用“留、替、调、补、删”的方法独立翻译课文。
……
3.析一析:整体感知,会晤名将。
(1)轻声朗读,思考:本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照例子填空。
孙权劝学——吕蒙( )学—— 鲁肃( )学
(2)孙权为何要劝吕蒙学习,请从原文中找出这些语句
……
四、感悟反思
模仿表演: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体验反思: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美妙境界,深深感受到祖国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真正使教学获得成功。以初中八年级文言文《桃花源记》为例,在大致了解全文后,本人通过创设问题引导想象来让学生感受文章内涵。结合文中的描述,通过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文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想像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紧接着提问若然你置身于和平恬静、融洽安宁的桃花源中会怎样做?提出会选择留下来还是回到充满功利性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并且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这个角度出发来阐明作者陶渊明的思想――人们追求与向往的理想社会,正是对当时现实的鲜明对比,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用这样的情景创设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一步一步诱导学生进入到作者的字里行间,真正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二、自主阅读,弄懂语句
文言文的学习尤其需要学生的自主阅读,本人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首先是字字落实,弄懂语句,读准句读,读出语感。这个步骤完成后,再给时间学生自由阅读或默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初步去把握全文大意。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童趣》的“项为之强”一句中的“强”不读“qiáng”也不读“qiǎng”,而应读“jiāng”。再如《桃花源记》“便要还家”一句中的“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一面教者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联系实际,授之以渔
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采用“满堂灌”,是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对号入座,学生则一字不漏的记下,使得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懂规范语言。但在翻译前,一定要求学生先看懂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模糊的地方,则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调序;最后按照语言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四、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在讲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孙权劝学》时,在分析“吕蒙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这个问题时,可引导学生把吕蒙与本册课文《伤仲永》里面的方仲永作对比分析。方仲永天资过人,由于没有很好的接受后天的教育,最终沦为一个平庸之人,吕蒙经孙权劝说后才开始读书学习,而最终成为一个有谋略的人。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都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比,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吕蒙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这个问题,而且也巩固了对《方仲永》的思想内容的复习。
五、强化练习,巩固成果
文言文很多知识需要积累,说白了就是要记。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积累,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把有关的字词归类,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感性认识理性化,在此基础上,设计适当的阅读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加以巩固,适当进行课外文言的阅读,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疑难问题,就能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再次要强调的是――课后诵读。所谓诵读,包括朗读和背诵。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诵读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种有效手段,琅琅上口的朗读,不仅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朗读中捕捉全文的感情基调,更好地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
一、用悬念式提问吸引学生注意力
悬念式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的编排特点,抓住教学的突破点,设计悬念性的问题,勾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优化教学效果。例如: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都是科学小品文,文章内容虽不深奥,但是里面涉及到很多科学知识,学生对这些知识感到抽象难懂,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文章内涵。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文章的特点,设置以下几个提问:①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都认为自己是大自然的主宰,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类似于“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话语,但是作者为什么要提出“敬畏自然”呢?这是不是一种消极的观点?②很多科学家以及探险家都在罗布泊遇难,罗布泊成了生命的,但是你能想象得到30年前的罗布泊曾是一片绿林环绕的生命绿洲吗?是什么原因造成罗布泊如此巨变呢?③你能想象得到旅鼠成群结队、浩浩荡荡跃入海洋的奇景吗?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④台风过后,人们在小庙的下面发现一个深不可测的小洞,“聪明”的人开始猜测这个小洞能干什么,奇怪的是最初的一声“喂”以及扔进去的小石子某天突然飞回来了,想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了吗?等等,设置这些悬念式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充满好奇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用比较式提问做好知识迁移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题材相同、写作风格不同;表现手法不同或者是题材不同,表现手法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文章。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考,让学生在分析、归纳的过程中,了解各类文章的写法特点,发展学生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例如:在教学《小石潭记》时,文中对游鱼的描写:“潭中鱼有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寥寥数语就把游鱼的形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者对清澈透明的潭水印象深刻。针对这种写作手法,教师可以问学生:“以前有没有学过类似文章?”学生经过仔细思索后,想到了《记承天寺夜游》中也曾用过类似的表现手法,苏轼也是在没有直接描写明月的情况下,处处表现出明月皎洁明亮的特点。描法让读者感到美妙,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设计比较式的课堂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横向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掌握类似的写作手法,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这篇文章与《伤仲永》进行比较,让学生对吕蒙晚来学成与神童方仲永沦为庸人的两个事件进行分析,谈谈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学生在对比思考的过程中能够理解“活到老、学到老”的内涵,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设计比较式提问,可以在教学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知识,让学生通过比较和分析掌握教学的重点,理解文章写作的妙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用探究式提问组织好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课堂提问,让学生针对这些内容进行讨论和争辩,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九年级课文《变色龙》时,为让学生掌握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奥楚蔑洛夫处死了狗,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如果奥楚蔑洛夫保护了小狗,又会怎么样呢?”学生听后开始热烈地讨论,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够从文章中找到依据。通过设计这种探究式的课堂提问,学生很容易了解到奥楚蔑洛夫的性格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深刻认识到沙俄统治时期社会的阴暗,有效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又如,在教学《散步》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你有一朵康乃馨,你会送给谁?”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便于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四、要设计质疑式课堂提问
学贵有疑,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学生回答对了多少个提问,而在于学生能够提出多少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问题,有的经过学生仔细揣摩就可以解决,有的则是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设计一些质疑式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提出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金色花》时,教师可以针对“‘我’为什么会想象自己会变成一朵金色花”进行质疑,有的学生提出:“‘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想报答母亲对我的关爱,那么‘我’为什么不直接送给母亲一束花呢?”学生听后,思维立刻变得很活跃,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说:“‘我’只是一个小孩子,想象力丰富,觉得变成一朵金色花比较奇妙,符合小孩子的心理特点。”还有的说:“直接送花比较俗气,变成一朵金色花同样可以回报母亲,具有新意。”等,学生在质疑、讨论的过程中很快就掌握了教学重点,理解了文章主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凸显了学生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