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给学生戴绿领巾

小学给学生戴绿领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给学生戴绿领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给学生戴绿领巾

小学给学生戴绿领巾范文第1篇

面对如此乱象,人们不禁要问:这是怎么了?的确,教育需要创新,但而今的学生管理方式却为何花样百出!且将师道风范放在一边,首先明确一个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高考分?好名声?更听话?不可否认,这是当前社会大部分人一直孜孜追捧的重大目标。难道,教育就沦落到如此不堪之境地么?

众所周知,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而且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教导学生要成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举止和教育行为、方式,无不关乎教导化育的成果。

乱象扫描

1.金钱赏罚型――“不听话押金”押的是一颗缺乏耐性的责任心

近日,一网帖又称,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尚贤乡尚贤中心小学要求学生上交“不听话押金”,如果小孩在校违纪,押金将会被逐一扣罚,直至全部扣完为止。(据《新京报》)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时期,古老中华文明的基因里就形成了尊师重教的习俗,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教诲一直警示着后人,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学人们更是对师者充满了敬意。

然而,当下居然有教师用“不听话押金”来约束孩子,有人指出:不听话押金不光难以“押”住孩子们的“听话”,更让那颗缺乏耐性的责任心袒露在了人们的眼前。

据媒体报道,事情曝光后,当地教育局责成当事教师立即退回押金,并向家长道歉,向学校作检讨。但却抹不去为师者在孩子们面前的狼狈形象,据交过押金的学生说,自己平时表现不好,交押金也是公开的事情,而且全班同学都知道我因为表现不好交了押金,所以感觉很不好意思。

虽然,仅仅是“不好意思”,从表面上看并没有给孩子带来多大影响,但这却足以诱发孩子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更应该用自己的耐心与科学方法来教导孩子。

2.荣誉区别型――差生“绿领巾”是教育“软暴力”

陕西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为部分学生发放绿领巾,要求这些学生进行佩戴。据该校教师解释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所以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以资激励。但家长并不认可这一做法,指责此举会对孩子心理造成极大创伤。(据《华商报》

据了解,给学生带“绿领巾”并非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发明”。上海、北京、江西、武汉等一些地方的学校也曾出现过“绿领巾”,作为少先队员预备期的教育形式。但红领巾有其特定含义,两者不是同一事物,因而早在2004年,就在全国追查“变色红领巾”事件,叫停这种违规之举。

对于这次“绿领巾”事件,难怪有评论者斥责道:这明明是歧视“差生”,明明是人为地给学生打上等级记号,却要披上“以资激励”的马甲,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这种做法,只会从侧面暴露出少数教师法制观念淡薄,思想道德素质低下,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不端正,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危害极大,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自卑感、失落感。

有分析人士指出,学生的情感和智力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差别不能掩盖“每一个人都是珍贵的、不容忽视的”这一人间的法则。差别,应该成为我们永远努力消灭的目标,而永远不能成为歧视的理由。即便某个孩子的学习成绩是班上的最后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没有任何理由和权力把他认定为“差生”,给其带上“绿领巾”。

诚然,差生只能证明他们在掌握知识方面的智力不如优等生而已,或者目前在智力方面落后于优生,但决不能否认他们还有其它方面的才能。而且过早地给刚进入校门的孩子贴标划级,无疑显得荒谬愚蠢。

3.优劣分类型――智商测试考问教育评价智商

无锡市测智商的中小学生明显增多。原因是中小学教师实行绩效工资,班级成绩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如果学生智商显示较低,老师可以向上申请,该生成绩不再计入班级成绩和考核,因此,部分教师要求家长带成绩差的学生到医院测智商。据悉,今年以来已有近500名学生测智商。(据《扬子晚报》)

被斥责的“绿领巾”事件刚落幕,学生“智商测试”随即登场,前后两起事件遥相呼应,虽不能据此判定基础教育底线普遍失守,却也表露出了问题的严重性:无论是为了创新教育方式,还是单纯为了功利诉求,这些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可谓“绞尽脑汁”。

《新京报》在其发表的一则社论中谈到,那些逼迫学生到医院做“智商测试”的老师,固然应该谴责,甚至从职业操守的角度考量,已经失去了起码的自我约束,变得市侩和缺乏教师情商。

就此事件来说,有网友指出:“不可否认,让差生做‘智商检测’的确是教师所为,理当受到人们的批评和指责。但当我们在谴责教师的同时,是否该追问一下教师这样做的根源是什么?在我看来,教师让差生做“智商检测”实属无奈之举。”譬如,现在中小学教师都是实行的绩效工资,班级成绩是和老师的绩效考核挂钩的,班级里成绩很差的孩子显然就拖了班级的后腿,影响到了班级的荣誉和利益。

有人认为“更深层次来看,班级成绩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政策,才是背后具有驱动力的魁首。老师也好,学校也罢,其在教学管理上的行为选择,无不要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评价体系为标准,这是不言自明的现实逻辑。”

学校如此根据教师所教班级学生的成绩来考核教师,其实就是一种“唯分数”评价机制,是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的“残余毒瘤”。这样的评价机制必然指引教师只重视学生分数而忽略学生的素质教育,如此机械、单调的“唯考分”评价制度只会让地区的应试教育“卷土重来”。

专家提醒

近来,一些学校出现的关于“颜色标签”的教育乱象颇为引人注目,诸如“差生”戴绿领巾;“好学生”穿红校服;用红黄绿三色作业本区分学生成绩好坏等。这些做法,尽管其初衷可能是教育探索、激励上进、缩小差距,但在教育实践中,已然变形走样,甚至背道而驰。可以说,此类教育方式的乱象已给部分学生的精神世界蒙上阴影。

1.鼓励创新方式,但应符合基本规范

佩戴红领巾是一项严肃神圣的行为,尽管佩戴“绿领巾”的出发点是激励孩子成长,但红领巾、绿领巾的同时出现却让红领巾“变味”了。对此,陕西省团省委副书记、少工委主任段小龙谈到:“当然我们鼓励基层少先队辅导员老师,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设计一些符合孩子们特点,吸引孩子们的一些活动,内容上形式上可以创新,但是我们对代表一个组织的标志标识的使用,要严格按照我们少先队的有关规定,严格按照我们少工委对标志标识的使用规范来执行。”

2.避免急功近利,遵循孩子个性成长

有专家认为,或许学校的本意只是为了“激励”那些所谓的“差生”,但如此“激励”手段显然更多被理解成了压力与打击,缺少对于孩子自尊心、平等意识的理解与关注,难以达到激发上进心的目标。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应该以健全人格的公民为培养目标,教育孩子“成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成才”。然而,眼下的现实却恰好相反。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急功近利的态度将“育人”过程挤压得十分扁平,不仅让孩子承受了难以负担的学业压力,更将庸俗浅薄的功利化价值观念植入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

“素质教育尽管实施多年,但至今在多数地方,分数依然是老师和学生的命根儿――归根结底,素质教育只是从形式上做改变,但教育评价始终沉浸在行政化和功利化的窠臼中。”教育主管部门如果不从根本上改革当前单一、不科学的绩效工资发放机制,今后还会出现类似的教育乱象。

3.熟谙教育规律,教师更应耐心培养

时下,一些地区学校还有重点校、普通校之分,班级有重点班、实验班、普通班之别,学生有特优生、良好生、普通生、差等生之属。当然,这些标签折射出了转型期中国教育事业的难点和痛点。有分析人士指出,从国际经验看,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教育公平成为各国政府和教育界最关心的问题。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人民教育需求的迅猛增长,审视中国教育这个“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在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的同时,一些教育不公问题也更为凸显,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成为紧迫的现实课题。

小学给学生戴绿领巾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本质;全面发展;创新

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片面地强调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每天疲于应付各项课内外学习任务,而爱的教育、理想的教育、意志的教育、美的教育、健康的教育……均不同程度地“缺课”,这实际上反映出我们对教育的迷失,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对分数的狂热追求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长远教育,最终只会给学生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这应该引起我们对教育改革的深思。

一、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健康人格

目前的教育体制,忽视了人的情感和理想的追求,把人格培养排挤在教育的边缘。学生在父母、教师的精心呵护下,在家不愿承家务,不愿洗碗、扫地、整理房间等,只知索取,不知感恩;在校缺乏集体荣誉感,课堂上无心听讲,课后不及时完成作业,有的甚至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在社会上不能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公德,对人性漠视,甚至对自己的生命也不负责任。经常报道的青少年杀人案件正说明了这一点:许多受过教育的青少年人格不健全,缺少一颗感恩的心,缺乏起码的道德、法律底线和责任感。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格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教师给健康人格列了五个标准:“第一,是自信的还是自卑的;第二,是友善的还是冷漠的;第三,是有责任感的还是没有责任感的;第四,是善于自我管理的还是生活杂乱的;第五,是抗挫能力强的还是脆弱不堪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别让这些智慧的头脑做“废品”,更别做“危险品”。

二、尊重教育规律,呵护全面发展

以“不输在起跑线上”为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文化课程,小学生学习奥数教程,这完全是不懂教育规律的行为。在幼儿、小学阶段的学生,第一件事情应该是玩耍。科学证明,在玩耍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观察、如何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团队管理能力和人格魅力;可以学会做人、做事,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一个综合能力强的孩子,即使在校成绩不够优异,但走出校门后,无论身在何处,他都能很快适应新环境顺利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身价值。因此,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考了多少分,而在于学生是否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幼年时期的玩耍就是其了解世界、走向全面发展的第一步。

三、更新教育理念,发展创新能力

和我们的学生相比,美国的学生高高兴兴去上学,主要是因为课程很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体育、音乐、美术、舞蹈课占很大比例,课外活动也非常丰富;当然,也有算术和语文。美国的教育理念重视的是学生是否快乐地长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语文学习中很重视阅读和理解能力的培养,这是学习语文的根本。而算术课,重视的是学习的过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所学知识本身。

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虽然完成了对前人经验的继承和复制,却失去了每个人应有的不同――创造力。与众不同才是创造的根源,才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创新就是前人不曾有过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异想天开”,而让学生戴绿领巾、穿红蓝校服、“差生”坐单桌、宴请“尖子生”等有色教育人为地把学生分成红黄蓝,优中差,把学生贴上标签,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还有什么创新可言。

四、摒弃功利教育,回归教育本质

2010年国庆期间,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二号”绕月卫星,记者采访航天负责人时问:“卫星上天了,说明中国航天技术已经达到世界水平,能否说明这是我国航天事业成功的标志呢?”负责人回答道:“不能说明我国航天技术领先世界,因为这一技术是动态的,它随时都在变化发展;也不能把卫星上天说成是我国航天事业成功的标志,因为把卫星发射出去不是关键,能回到地面才是成功。”

小学给学生戴绿领巾范文第3篇

一、转变教师课堂角色,给学生营造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空间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知识讲授者的角色已经变得越来越丰富,教师是planners(设计者),facilitators(促进者),managers(管理者),monitors(监督者),involvers(组织者)……有时还是diagnosticians(诊断者)或者就是他们的friends。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课堂“个人秀”并没有落幕,一节课40分钟,更多听到的是老师的声音,而来自学生的声音或者是机械朗读,或者是某几个“Pet”(发言的宠物)的反复发言。除去对客观条件改善的期盼,我们解决这一矛盾的出路还在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转变一: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帮助学生整合和优化学习资源,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启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最终自主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使翻转课堂的出现成为必然。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解决问题,而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翻转课堂模式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而“翻转课堂”也引发了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的变革。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只有培养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才更具活力和潜力。

转变二: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者。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欠缺和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方式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必须变书本知识的复制者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让学生多参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转变三:做因材施教者。

素质教育和传统应试教育最大的区别是,它是发展型的,是面向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化教育必须取代整齐划一的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类型、学习风格和学习进度等来安排教学,以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他自己特点和风格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发展。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积极营造互动式课堂

转变教师角色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接受学习,而是向着多种学习方式转变。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下,课堂将会是充满潜力和活力的互动式课堂。

互动式的教学活动通常有以下几种:T-Ss,Ss-T;T-S,S-T;S-S,Ss-Ss(T指教师,S指学生)。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并有机会进行实践,我们应更多的尝试S-S,Ss-Ss的互动方式,也就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使学生在自身学习中起到积极作用――问问题,轮流发言,评估他人的作业,提供鼓励和支持,展开辩论,进行解释,解释的越多,学到的也越多。合作学习带来学业方面的回报,同时也带来社交能力方面的回报。小组合作学习有力的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而教师也不用再“口干舌燥”的讲课了,因为我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了学生。

三、转变教师观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提高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育事业前进的动力,也是教师追求个人进步的必由之路。“教师即研究者”,教师的工作本就充满着研究和创造。

许多英语教师总结自己的教学现状是:教的苦不堪言,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却稍纵即逝,多年辛劳的教学工作却教出来许多“哑巴”。在抱怨这些现象的同时,教师是否意识到自己也是“哑巴英语”的受困者呢?我们是否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英语学习之路?

新疆实验小学的英语老师大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在一次交流活动中,我终于有机会一探究竟。原来,实验小学英语组的教师在组内办公时都尽可能的用英语进行对话和交流,日积月累,口语和听力技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在一次新东方培训学习中,女老师地道的美式发音深深吸引了我们。抑制不住自己的疑惑向女老师请教学习语言的方法。她只是介绍了自己的一个“hobby”:看美剧。与我们不同的是,她看美剧分三遍,第一遍看带中文字幕的;第二遍看带英文字幕的;第三遍看不带任何字幕的。勿需多问,一切辛苦和执著尽在不言中。

我们只有深入研究语言教学的规律,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英语学习历程并发现贯穿其中的规律,才可能从学习者的角度选择和调整教学方法,形成有效学习策略,解决“哑巴英语”的现象。

四、转变教育观念,对教育本质进行再理解,再认识

在教育发展的漫长历程里,总有一些让人无法忘却的事件。西安小学待进生戴绿领巾事件;包头优秀生穿红校服事件;南昌一中差生被安排在教室外考试事件……在这些违背教育规律的案例中,孩子的人格尊严在哪里?

我们都知道,人格最重要的成长期主要在幼儿及青少年时期,这正是孩子受学校初等教育的时期,从孩子人格形成所受到的影响来说,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显得至关重要。雅斯贝尔斯认为,虽然教育离不开知识,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识来充盈于人,服务于人,启迪人心,而绝非把人变成贯彻某种知识的工具……把人当作训练的机器。

教育和竞技教育最本质的区别是,教育应该是一种分享,而不是淘汰。淘汰是工业思维模式的产物,淘汰是教育流水线的表示(如左图)。当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用同一种标准去检测其是否为合格品时,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扼杀也就毋庸置疑了。

在我们的校园有着这样一种观点,对学生的教育要“抓两头,带中间”。看似合乎规律的观点却经不起推敲,“抓两头,带中间”是以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来衡量学生呢?其本质还是唯分数论,是以牺牲大部分中间学生为代价的,它的结果也只能是造就出少量的成功者,大量的失败者。

再来看这样一个评语案例:

“×××同学,祝贺你再次被评为校“三好学生”。你是一名爱学习的好孩子,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本学期你在英语口语竞赛中拿了一等奖,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你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也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你是我们班的骄傲,请你再接再励,取得更大的成绩。”

热情洋溢的评语映射出了评价者的教育观点:成绩是最重要的评价依据。评语中的“精英”在班中不可能超过5个,那其它的孩子呢,是不是再努力只要成绩上不去,三好学生就和他无缘呢?

教育容不得“贴标签”。孩子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做为教育者,我们无权给他们定性,更不能给孩子贴上带有偏见的标签。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每一个学生,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是把他们看成麻烦的“小捣蛋”,还是“成长中的未成年人”,是“屡教不改的差生”,还是“有待教育的孩子”是每一个教育者要把握好的问题。我们要关注所谓“学校中的局外人”(指学习成绩无法跟得上班级的学生),不要把他们看作学校的负担。